半月板损伤后,急性期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内侧后外侧关节间隙有压痛,严重者不能行走.待急性期过后,膝部长期隐疼,时轻时重,伤肢无力,行走时膝关节不稳定,尤其是下坡时明显.走路时容易摔倒,走路时膝关节突然发生不能屈伸的“交锁”现象.慢慢活动后才能“开锁”,“开锁”后又能活动.有的患者关节内有少量的积液.反复屈伸膝关节时,可以看到小腿摆动和听到清脆的响声(弹响).
治疗:半月板损伤的早期,伤肢应休息,抬高,可用中医传统外科膏药外敷,通过膏药外敷,舒筋活血,消肿止痛,活血散淤,祛风散寒,并通过皮肤传导至经络,筋骨,激发肌体的调节功能,可迅速消除肿痛,促进血液流畅和功能恢复.症状减轻后,尽早活动,锻炼股4头肌,恢复膝关节功能.反复复发的手术治疗.半月板损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这是由于半月板所在位置和结构较复杂。膝关节承担直立负重之功能,活动度较大,易于活动过度而发生损伤,半月板又与股骨髁、胫骨平台有密切的解剖关系,其自身的形态变异及相关联结构的形态变异,均可成为半月板损伤的因素。
治疗初期
【治法】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方药】
1.主方活血止痛汤(赵竹泉《伤科大成》)
处方:当归12克,川芎6克,乳香6克,苏木6克,红花5克,没药6克,土鳖虫9克,三七3克,赤芍9克,陈皮3克,落得打6克,紫荆藤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外用方消瘀膏(广州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
处方:大黄1份,栀子2份,木瓜4份,蒲公英4份,姜黄4份,黄柏6份。共研细末,用水、蜜糖各半,调敷患处。
3.单方验方半月板伤一号外敷药(郑怀贤《伤科诊疗》)
处方:黄柏15克,合欢皮15克,白及15克,续断15克,千年健15克,萆薢15克,甜瓜子9克。土鳖虫9克,牛膝9克,檀香9克,赤芍6克,红花6克。共研细末,用开水和蜜糖少许调敷患处,隔日换药1次。
治疗中期及慢性损伤者
【治法】 养血活血,舒筋活络。
【方药】
1.主方壮筋养血汤(钱秀昌《伤科补要》)
处方: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芷9克,续断12克,红花5克,生地黄12克,牛膝9克,牡丹皮9克,杜仲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外用方骨科外洗二方(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
处方:桂枝15克,威灵仙15克,防风15克,五加皮15克,细辛10克,荆芥10克,没药10克。煎水外洗患膝。
3.单方验方半月板伤二号外敷药(郑怀贤《伤科诊疗》)
处方:白及15克,合欢皮15克,骨碎补15克,黄芪15克,续断9克,紫河车9克,千年健9克,茯苓9克,白芍9克,苏木9克。共研细末,用开水和蜜糖少许调敷患处,隔日换药1次。
治疗后期
【治法】 温经通络,补肾壮筋。
【方药】
1.主方补肾壮筋汤(钱秀昌《伤科补要》)
处方:熟地黄12克,当归12克,牛膝10克,山茱萸12克,茯苓12克,续断12克,杜仲lO克,白芍10克,青皮5克,五加皮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外用方熨风散(陈文治《疡科选粹》)
处方:羌活、白芷、当归、细辛、芫花、白芍、吴茱萸、肉桂各等量,连须赤皮葱适量。药共为末,每次取适量的药末,与适量的连须赤皮葱捣烂混和,醋炒热,布包,热熨患处。
3.单方验方半月板伤三号外敷药(郑怀贤《伤科诊疗》)
处方:紫河车30克,白及30克,土鳖虫30克,儿茶15克,血竭15克,丹参15克,骨碎补15克,乳香12克,没药12克,象皮12克,茯苓9克,牛膝9克。共研细末,用开水和蜜糖少许调敷患处,隔日换药1次。
王庆甫基于筋骨理论创立“三分法”,将腰部筋伤分为初期肉伤,中期筋伤伴肉伤,后期骨病伴筋伤、肉伤3个层次——
以“三分法”辨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摘自2025-2-20中国中医药报
殷岳杉
马玉峰 王宝剑 宗晨钟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腰痛是腰部疾病的统称,包括腰部扭挫伤、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等。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部筋伤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为腰腿痛和活动受限。它是由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神经根而引发的病变。在中医学中,该病属于“痹症”“腰痛”“腰部筋伤”等范畴。其发病多因劳损外伤、外感六淫、肝肾亏虚等因素导致腰腹部经筋受损,出现“筋出槽”,进而影响经筋对骨骼的保护和滋养,导致“骨错缝”,从而诱发本病。
腰部是脊柱负重量较大,活动较为灵活的部分。腰部支持人体上半身的重量,负责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等各方向的运动,在身体各部位运动过程中起枢纽作用,为日常生活中活动最多的部位之一。因此,腰部的筋膜、肌肉、韧带、小关节突、椎间盘等易于损伤,从而产生一系列腰部筋伤的疾患。《素问•痿论》记载“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灵枢•经脉》中记载“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可见,筋为纽带,约束骨骼,使得关节活动自如,骨骼为支架,乃筋之起止附着之处,肌肉为墙,能够保护关节的稳定,使关节免受损伤。
腰部经筋包括腰大肌、腰方肌、多裂肌、腰髂肋肌、胸最长肌、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等肌肉组织,棘突上韧带、棘突间韧带、黄韧带等纤维束组织,以及椎间盘等软组织。腰椎共有5节椎体组成,《素问•五脏生成》云:“诸筋者皆属于节。”筋附着于骨,大筋联络关节,小筋附于骨外。筋束骨,骨张筋,骨能够为筋提供附着点和着力点,筋能够给骨提供连接与动力,也就是说腰的发力是由肉-筋-骨共同协调作用的结果。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筋伤科主任医师王庆甫在40多年的临床中,反复总结临证经验,基于筋骨理论创立“三分法”,将腰部筋伤分为初期、中期、后期3个层次:初期为肉伤,中期为筋伤伴肉伤,后期为骨病伴筋伤、肉伤。王庆甫发现,筋伤、肉伤贯穿于腰部筋伤的始终,因此治疗时要对筋伤、肉伤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防止腰部筋伤进一步恶化导致骨病,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腰部筋伤三分法触诊
三分法是施术者通过大量触诊,手摸心会,加之对患者感觉及症状的详细询问,结合患者的体态,从而确定手法及辅助治疗方法的一种分类法。在此法实施过程中,手下感觉是其重点,触诊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疾病归类及治疗方法。触诊时需掌握以下两点。
手法治疗,正心为要。《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有言:“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王庆甫认为,正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心静、专注,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达到专注的状态才能查找到病灶所在之处,做到“摸不错,不遗漏”。另一方面,正心要求医者必须对人体的组织层次及手下感觉非常熟悉,才能做到知常达变,从而正确地找到病灶,反之,即使触及病灶也可能无法察觉。
触诊的正确姿势及手法。三分法采取滑动式触诊,具体分为3种方法:第一种是以拇指不动为定点,以其他四指滑动探查腰部浅层肌肉及筋膜的病变。第二种是以拇指之外的四指指目作为触诊接触点,结合掌指关节,探查腰部较深层次的肌肉及筋膜的病灶。第三种是其他四指不动,拇指加压施力于深层肌肉,探查深层肌肉及筋膜的病变。如损伤病位在浅表,可用第一种触诊手法对椎体附近的肌肉(如背阔肌、腹外斜肌等)逐个进行探查;病位在稍微深层的肌肉(如胸最长肌、腰髂肋肌等)可用第二种手法进行探查;更深层的肌肉(如多裂肌等)可用第三种手法进行探查。
腰部筋伤三分法治疗
伤肉的治疗
伤肉者,病情较浅,病程较短,未损及筋骨,1~2次治疗后,症状可明显缓解。王庆甫在诊断和治疗腰部筋伤患者时,不仅关注检查报告,还重视患者的主观感受。他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主观感受、疼痛加重情况以及手下的触诊感觉,相互印证后确定治疗方案。
伤筋的治疗
王庆甫认为,伤筋多为伤肉的进一步发展,多因肌肉筋膜之间出现粘连,使其不能正常地收缩与舒张,治疗时亦要兼顾肌肉。多数处于此期的患者肌肉疼痛并不明显,但可伴有下肢放射痛等症状。治疗时可遵循治疗伤肉的手法进行治疗。针对筋结的部分,可用大拇指重点作用于筋结或条索附近上下捋顺,同时按摩下肢股二头肌、腓肠肌、臀大肌等肌肉,此法治疗1~2次后可明显缓解,再以每周2~3次的频次持续治疗1个月以上以巩固效果。筋结较多、较硬的情况,可选取针刀治疗,纵行或横行切开粘连的筋膜。
伤骨的治疗
王庆甫认识到伤骨多为久病或失治导致,腰部筋伤发展至此期,筋伤、肉伤的各种症状均可出现,病情多易反复,时好时坏,常需在手法、针刀治疗基础上配合正骨治疗,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可进行手术治疗。
病案举隅
患者,男,44岁,2021年5月5日就诊。主诉:腰痛伴下肢疼痛麻木2年。影像学检查显示L4、L5椎间盘突出。期间多次寻医,遍用针灸、中药、针刀等均未取得满意效果。因畏惧手术,且工作繁忙无法抽出大段时间住院治疗,故未进行规范手术治疗。自述不能久坐,久坐后疼痛麻木症状明显加重。查体:右下肢直腿抬高实验45°,阳性;加强试验阳性;伸髋屈膝、足背伸、跖屈等肌力5级,未见肌力下降,右下肢足背感觉减弱;巴宾斯基征阴性。三分法检查,发现右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肌肉僵硬,右侧L4、L5棘突之间可见绿豆样大小结节,嘱患者屈曲时,腰部明显不适。诊断为筋伤伴肉伤,腹直肌、腰大肌损伤,L4、L5椎间盘突出。
治疗:掌跟摩法循顺肌纤维走向进行放松腹直肌、肘推法按摩腰大肌,再点按相应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不容、归来等穴位,疏通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后用针刀松解L4、L5韧带结节处,每周1次。
5次治疗后,患者反馈,腰部疼痛不适已消失,坐久后亦未见明显麻木。经查体显示,右下肢抬高试验阴性,加强试验阴性,右下肢足背感觉恢复,与左足比较未见明显异常。
手足冷浴方【草根一生】
(2015-10-02
08:41:58)[编辑][删除]
http://pic2.nipic.com/20090420/59041_122031044_2.jpg 花椒,红花,鸡血藤,首乌藤各30克,水煎,浴手足,一日二次,每次20分钟。
暖肢汤
组方:黄芪30g、白术18g、党参15g、当归9g、桂枝6g、仙灵脾6g、熟地9g、艾叶6g、灸甘草3g
功效:益气养雪、温补元阳
主治:四肢冰冷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水煎二次,早晚服用。
方解:方中黄芪、白术、党参,益气健脾,当归、熟地补血,仙灵脾、艾叶温补元阳,桂枝横行肢臂,引气血、阳气通达四肢,炙甘草调和诸药。“临床验方可放心使
集脏腑风湿病临证之精粹
(2023-01-16
04:10:48)[编辑][删除]
——《脏腑风湿论》自序
时间:2020-06-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仝小林
临床有一类疾病,缠绵难愈,每遇外感而加重,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肾小球肾炎等。然而,由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漫长病程,许多医生完全忘记了外感和此类疾病的原始关联。患者得了感冒就治感冒,合并感染就抗感染,完全没有意识到此时的外感是疾病加重的诱因,发作期乃是透邪的最佳时期,更谈不上能够辨识此类疾病就是“脏腑风湿病”。其他如硬皮病、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过敏性紫癜、白塞氏病、银屑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脱髓鞘病、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胶质瘤、哮喘、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及溃疡性结肠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疑难复杂性疾病,也都有类似的状况:只顾当前,忘记出发。有趣的是,上述许多疑难病,西医将其归类为风湿病,中医叫作“痹证”,异曲同工。
中医治疗这类疾病,其优势在于改善环境,抓住这些疾病的共同源头——风寒湿。今天,我们重温《素问·痹论》,仍然会感受其伟大与震撼。这篇文章指出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二是脏腑痹的病因是反复感受风寒湿之邪气。“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三是各脏腑痹,有其独特的证候特征。“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而心下鼓,暴上气而喘……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四是饮食伤及肠胃,内生寒湿,是为腑痹形成之本。“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其客于六腑者,何也……此亦其饮食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五是指出调和荣卫是防治痹证的重要法则。“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六是脏腑痹的表现形式多样,除寒痹、湿痹外,也可表现为热痹、燥痹。“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这里的“阳气少,阴气多”是指寒性体质,而“阳气多,阴气少”是指热性体质。换言之,热痹之因与寒痹之因相同,都是感受风寒湿邪,但是发为热痹还是发为寒痹则取决于体质。热性体质(阳),感受风寒湿邪(阴),“阳遭阴”,则发为热痹。由是观之,《素问·痹论》,堪称痹证的奠基之作,也是对伏邪理论的经典论述。
脏腑风湿是指风寒湿邪直中脏腑或五体,留而不去,邪伏于脏腑而成的痼疾,每遇外感引动伏邪,则病情加重的一类疾病。外感六淫皆可为伏邪。诚如刘恒瑞《伏邪新书》所云:“伏邪有伏燥,有伏寒,有伏风,有伏湿,有伏暑,有伏热。”但自《内经》以降,特别是明清,暑燥火之类的伏邪理论(伏气温病学说)得到了长足发展,而风寒湿之类的伏邪理论反隐而不现,此《脏腑风湿论》之所由来也。
脏腑风湿病的治法有以下特点:第一,外邪伏留,盘踞脏腑,反复发作,发作一次,病加一层,越久越虚。复感为透邪之机,可运用疏风、散热、透表、启玄、清络、散瘀、温阳、散寒、通经、润燥、补中、升阳、除湿、化痰、宣肺、布津等方法,适时透邪为要。第二,伏邪常与痰浊瘀毒交错混杂,而成顽疾。久病入络,可成积、成瘤、成癌,故需积极治络。第三,风寒湿三邪,寒最紧要,湿最缠绵。内湿与外湿狼狈为奸,则病益坚固。内湿源于脾,故调理脾胃,散寒除湿,实为治疗脏腑风湿病之第一大法,无湿则风不驻、寒易散矣。第四,发作期坚壁清野,缓解期扶正培本,以待战机。第五,始终要顾护阳气。脏腑风湿与伏气温病“伤阴贯穿始终”的主线恰好相反,其以伤阳为主线。发作一次,伤阳一次,最终走向阳气的衰败。
余早年读硕,1982年跟师于李济仁先生。先生擅治疑难杂症,尤擅痹证,其在风湿免疫性疾病诊治中的“痹痿通看,体脏互观”思想,是对《黄帝内经》理论的继承和重大发展,对复杂疑难的痹病、痿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产生了深远影响。于是我的硕士论文,就选择了痹证方向,经过3年多的研究,我发表了“《内经》五体痹证探讨”的硕士论文(该文作为痹证研究的重要文献被《百年中医史》引用),并结合李老的临证经验,出版了和李老合著的《痹证通论》。36年匆匆而过,随着临床积累,我对脏腑风湿病体会尤深。此书出版,或可填补脏腑风湿理论和实践的不足。在此,我要感谢我的硕士、博士导师,两位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周仲瑛先生对我的精心培养,感谢杨映映、黄飞剑、沈仕伟、宋珏娴、顾勤、宋庆桥、王蕾、李深、张寅、刘新敏、吴皓、周毅德、宋坪、焦娟、刘文科、何丽莎等大夫为书稿编写所付出的艰苦努力,感谢我的学生张海宇、魏秀秀、吴浩然、刘彦汶、林轶群、丁齐又、王新苗、郑冬雪、张莉莉、刘晟、王若伊、苟筱雯等团队成员所做出的卓越工作,感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施蓉在书籍出版过程中给予的精心指导。
最后,仅以此书献给我的母亲: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兵,一位对我影响至深、心中充满大爱、对患者关怀备至的医生,一位八九岁患风湿性心脏病、最终因此病而仙逝的患者。(仝小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
建寒湿辨治体系 开临床又一法门
——评仝小林《脏腑风湿论》
时间:2020-06-24
作者:王琦
欲求中医之振兴,必求学术之振兴;欲求学术之振兴,必求理论之振兴。中医理论研究总的指导原则应是继承、移植、创新三者相结合。作为中医学人,我们要时刻重视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仝小林院士结合《内经》“痹证”和“伏邪”理论,提出脏腑风湿学说,即是对中医理论新的探索和创见。该学说指出,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伤及皮表,渐传五体,甚至内传脏腑;或通过口鼻等官窍而直中脏腑。病邪盘踞经络,痹阻气血,形成痰瘀,进而造成五体或脏腑结构、功能的异常。一则潜伏盘踞之风寒湿邪,与痰瘀互结,成为“伏邪”,在外邪的引动下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因此,脏腑风湿,虽冠以脏腑之名,实则代表着一身上下、表里内外诸处之风寒湿病,是各类风寒湿病的概称。仝小林院士主持编纂《脏腑风湿论》一书,以“四焦八系”为分类,详论各“焦”、各“系”之多种“脏腑风湿病”,理法方药齐备。
纵观两千多年中国医学史可以发现,从秦汉至隋唐时期,医家多论风寒,尤以仲景《伤寒杂病论》为代表;至宋金元时期,温热邪气始为医家所重,自河间提出“六气皆从火化”,温热致病倍受医家关注;至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由成熟至鼎盛,凡论病者多重温而轻寒。因此,自宋以降,“寒病”之论渐行渐远,寒湿类疾病的专著鲜有出现,寒湿类疾病的理法方药辨治体系亦未有系统之建立。比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性属寒湿,但却未有寒湿疫相关的专著以指导临床,不似温疫、湿瘟分别有《温热论》《湿热论》等代表性著作。
风寒邪气为病,仲景创六病证治体系而成《伤寒杂病论》,成万世不易之法;温热邪气伤及肺卫,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而成《温热论》,成为温病经典之作。温热夹湿,则为湿热,薛雪分门别类而详论于《湿热论》,吴瑭更于《温病条辨》中创三焦辨治之法;风寒夹湿,则为寒湿,《内经》中虽有痹证之说,但却未有系统之论。随着温病学说的兴起,医家对寒湿类疾病的相关论述逐渐淡化。现代随着空调的普遍应用,以及贪凉饮冷等不良习惯的增多,导致寒湿类疾病增多,故亟需对这类疾病的发病规律进行系统总结。
脏腑风湿者,以风寒湿邪为直接病因,继生之痰浊、瘀血亦为不可忽视之致病因素。其病机为风寒湿邪趁人之虚,侵袭皮表、官窍,盘踞经络,阻滞气血,形成痰瘀,进而影响五体、脏腑等的结构和(或)功能。其病位遍及周身上下、表里内外,一身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部位皆可发病。其中之皮表、官窍为初始病位,脏腑则为病邪传变之最终归宿,故病至脏腑则深矣。扶正袪邪是脏腑风湿病的总治则,扶正之法以补养脏腑精气、补充气血为主;袪邪之法则含义甚广,或祛风、或散寒、或祛湿、或活血、或祛痰、或通络等等。扶正之法,亦有虚实之辨,体虚者,补养精神气血即为扶正;体实者,袪邪即为扶正也。透邪外出是脏腑风湿的主要治法,透邪之法形式多样,或升散、或清上、或透表、或发汗、或散寒、或祛风、或渗湿等等,透邪的主要目的则在于阻断病邪内传、阻止病情进展。方药运用,随法而成,其中之独活寄生汤是治疗脏腑风湿的典型代表,该处方既用四物汤、四君子汤补养气血,用杜仲、桑寄生、牛膝补肝肾、壮筋骨,亦用独活、秦艽、防风、细辛等药祛风、散寒、除湿,兼具透邪之效,其治法非常契合脏腑风湿的病机传变规律。另外,三生饮、小续命汤、升降散等袪邪、透邪的方剂皆可随病症而加减运用。
该书有三点理论意义值得关注:其一,体现“天人相应”的中医整体观。脏腑风湿所论为外感风寒湿邪侵袭后,或由表渐传或直中脏腑,病邪伏于体内,痹阻气血,进而造成五体或脏腑结构、功能的异常,同时可在外邪的引动下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反映出人体内环境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要重视外界自然环境中的邪气对人体造成的病理影响,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的种类繁多的疑难疾病需要系统的理论总结与发展。其二,对“痹”的理解有所延伸。“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寒湿邪为引发痹证的主要致病因素,谈到“痹”,大多会想到关节痛,风湿性关节炎,而实际上五脏皆有“痹”,以风寒湿邪为根源,引发一系列经脉气血运行的不畅,可转化为不同的病理性质、发展到不同的病变部位,形成多种寒湿类疾病。其三,重视体质的易感与从化现象。风寒湿邪侵袭,肌肉疏松、腠理不密,阳虚体质之人易患此病。风寒湿致病,有寒化、热化之别,然寒热之化,全在患者之体质。一般而言,阴虚或阳盛体质,邪多从阳化热、化燥;阳虚或阴盛体质,邪多从阴化寒、化湿,体现了体质从化原理。
总之,仝小林院士所提脏腑风湿学说,系统总结了“风寒湿病”的病变规律,所撰《脏腑风湿论》亦填补寒湿类疾病专著之缺。该著翔实的理论分析,丰富的临床案例,落到了临床实处,为风湿免疫类疾病、肿瘤、哮喘、银屑病等疑难杂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颖的思路,值得一读。(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医大师 王琦)
健步走越痛越走小心膝关节病
(2025-02-21
04:13:21)[编辑][删除]
健步走越痛越走 小心膝关节病
摘自2025-2-20中国中医药报
郭仲华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膝关节病青睐中老年女性
膝关节病,又称膝骨关节炎,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人到中年是体质变化的“分水岭”,女性卵巢功能开始衰退,雌激素水平分泌减少,导致骨代谢紊乱、骨稳态失衡,骨密度下降。软骨组织逐渐老化,关节软骨的修复能力也随之减退,出现退行性改变。
从中医角度来看,女性肾气衰退、气血亏虚、筋骨失养的时间比男性稍早(约5年)。《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中年之后,肝肾渐亏,肝主筋、肾生髓,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素问•宣明五气》还指出:“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如果健步走运动过度或不当,不仅会导致关节周围肌肉和筋膜受损疼痛,还可能使关节内软骨修复能力无法应对磨损速度,从而引发软骨缺血、脆弱、剥脱,形成骨质增生,最终导致膝关节病。
健步走易伤膝关节
健步走一般要求行走4~6公里,需跨大步、速度敏捷、双臂摆动、抬头挺胸。然而,这种运动对膝关节具有一定的冲击性。在健步走过程中,膝关节承受的垂直挤压力或冲击力较大,如果不加以注意,很容易导致膝关节内半月板的慢性损伤,甚至使股骨和胫骨关节面软骨发生机械性磨损。
如果中老年女性出现膝关节隐隐作痛、打软腿、下蹲起立费力、嘎吱作响,或出现肿胀、滑膜炎等症状,可能是早期膝关节软骨退化或膝关节病的信号,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进行X光检查,以便早期干预和调护。
避免陷入“越痛越走”的误区
如何科学健步走,同时保护膝关节呢?首先,健步走时最好选择有缓冲气垫的跑鞋,并在空气新鲜的塑胶跑道或健身步道上进行。运动前要充分热身。其次,在自然行走的基础上,以中速行走为宜,或中速与快速交替进行。再次,根据个人体质循序渐进,控制运动量,每次行走距离以2~3公里为宜,避免过度运动或“越痛越走”,以免加重病情。
对于已经患有膝关节病的中老年人,是否还能继续健步走呢?如果关节疼痛较轻,诊断为轻度膝关节病,则可选择慢节奏的健步走,适当减缓速度、缩短距离,每周进行3~4次,每次约半小时。如果单侧或双侧膝关节疼痛较重,经检查属于中重度膝关节病,则不建议进行健步走,以免病情加剧。此时可选择散步、骑行、游泳、八段锦等轻松、非对抗性的运动。
膝关节的日常养护
温暖护膝。中老年人在寒冷天气中要注意保护膝盖,避免裸露膝盖。外出时可佩戴护膝保暖防寒,也可用热水袋、暖宝宝或热盐包外敷关节,以改善血液循环。
改变生活方式。膝盖也是“消耗品”,应避免长时间行走、站立、久坐、久蹲或跪坐,尽量减少爬楼次数,控制体重,适度进行户外运动,防止膝关节受伤。
功能锻炼。增强膝盖周围肌肉力量,可采用直腿抬高法:坐位,伸直下肢,勾脚,尽量抬高一侧下肢,持续5~6秒后交替锻炼另一侧。每日早中晚各进行3次,每次20~25组动作。
热水泡脚。足部有膝关节反射区(跟骨前外侧缘与骰骨的凹陷处),也是足三阳经络的起始处,且经络走行经过膝部。睡前用不超过45的热水泡脚半小时,并按摩足部,可起到舒筋活血、散寒温肾的作用。此外,还可适当加入艾叶、川芎、桂枝等祛风散寒、活血行气的中药。
治一切风湿瘫痪甚效。
苍术 白芷 羌活 黄芩 川芎 薄荷 厚朴 荆芥 木瓜 桑寄生 白细辛各二钱 杜仲 牛膝 续断 当归 灵仙 钻地风 千年健各钱半
防风一钱二分 川乌 草乌 五加皮 秦艽 桂枝各一钱 猪筋四两
用雄鸡一只 重一斤为率
轻重俱不合用,杀之,去毛。不可见水,不要肠脏。用砂锅同前药入糟烧酒五斤蒸好,取鸡先食,酒早晚随便喝。
忌生冷寒凉滞气等食物。宜逸不宜劳。宜避风湿,节房室。病轻者服鸡后即愈。重者饮酒完即愈。极重者再服一料痊愈。
饮酒时其痛更甚,须要忍耐,痛止即痊。
方出于清朝《验方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