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一片静中求
(2023-01-24 05:35:47)
传统剂型丸、散、膏、丹中,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使用频率比较少的当数“丹剂”。老百姓对于丹剂总有一些神秘感,这可能跟淮南王刘安有关。刘安的传奇,不仅因为他误将石膏泼到豆浆上被动“发明”了豆腐,还因为他迷恋仙丹炼制术,梦想得道成仙。有一次炼丹炉倒塌,炉中丹剂被他饲养的鸡、犬服食后飘飘飞升上天,几欲成仙,成就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传说典故。其实,中医常用的丹剂,跟这些传说差距很大。
丹剂属于中医外用药范畴,分红升丹和白降丹两类。红升丹用于溃疡疮口不敛、肉芽暗滞、腐肉不净,拔毒生肌有奇效;白降丹治痈疽发背,一切疔毒。二者在制法上也有一些区别。升丹用水银、朱砂、雄黄、皂矾、白矾和火硝作原料,降丹用朱砂、雄黄、水银、硼砂、火硝、食盐、白矾和皂矾作原料;升丹用升法,收丹罐体在上,降丹可以选用升法,也可以用降法,收丹罐体在下。密封严实是炼丹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不仅是制作技术的要求,还涉及劳动保护,因为炼丹过程中如果密封不到位发生泄漏,人吸入含汞蒸气极易造成蓄积性中毒事故,轻者引发脏器损害、生理机能减退,重者危及生命。有经验的老师傅都在罐体(传统制法是选用上等“山西阳城罐”)上放一粒米或者一小团棉花,米至焦黑,是升丹炼成的火候指征;米焦黄或者棉花团焦黑时,初步显示降丹炼制完成。炼丹最后一道工序是收丹和“去火毒”。有一个术语叫作“坐胎(也称结胎)”,说的就是丹剂在形成过程中,由固态化生气态,进而凝固附着在罐体内壁,再还原到固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要保持操作间高度安静,要避免任何震动,因为即使是幅度极小的震动也会造成“坐胎”失败,导致前功尽弃。
其实,“遵古炮制”最讲究的就是凝神静气、淡泊名利。正所谓“名缰利锁抛深澳,躁气浮心洒浅滩”“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不仅在制作膏滋剂、丸剂时需要静下心来,在丹剂炼制过程中静心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切工艺性极强的制药技术只有静下心来,才有可能被发挥到极致。(汪正清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中医医院)
——诗词中的湖南道地药材及其药用价值
乡物牵情,家山回首,浩然归兴难收。报恩心事,投老拚悠悠。却笑当年牛下,轻自许、激烈寒讴。成何事,夷犹桂辑,兰芷咏芳洲。
人生,萍梗迹,谁非乐土,何处吾州。算不须,临岐惝恍迟留。要看香炉瀑布,丹枫乱、江色凝秋。真堪与,潇湘暮雨,图上画扁舟。
这首《满庭芳》是宋代词人晁补之的作品,描写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因词中“真堪与,潇湘暮雨,图上画扁舟”句,词牌《满庭芳》又名《潇湘夜雨》。后来,人们用“潇湘”指代湖南。湖南中药材资源丰富,有4123种,其中药用植物3604种,药用动物450种,药用矿物69种。湖南比较著名的道地药材有靖州茯苓、邵东玉竹、隆回百合、新化黄精、湘潭莲子等。
靖州茯苓体巨大
“山人采药晞乔松,披云扶石松根空。捣霜铒玉得不死,大乐真与神灵通。论功合在金石上,何意坐随脂泽融。谁令千古玉环秽,涴此万壑寒林风。”(宋代项安世《次韵张安抚李侍郎同赋茯苓酥》)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的功效。怀化市靖州县位于湖南的西南部,地处雪峰山褶皱地带南端和云贵高原东缘斜坡地带的丘陵山区,土壤大多由紫色页岩和板页岩母质发育形成,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呈弱酸性。加之夏无酷暑,冬少严寒,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适宜茯苓生长。靖州茯苓子实体巨大,菌核直径达10~70厘米,呈不规则圆球形或椭圆形,表面粗糙,为褐色或紫褐色,内部细腻,为白色或乳白色。
邵东玉竹品质佳
“女萎相混义(久)传讹,兔鹿俱尝此草过。玉竹比来如节密,冠缨垂下见须多。风温湿注功能奏,消渴劳伤病悉瘥。喜遇仙家常服食,华佗秘诀告樊阿。”(清代赵瑾叔《葳蕤》)玉竹又名葳蕤,为百合科植物玉竹的干燥根茎,味甘,性微寒,归肺、胃经,具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的功效。玉竹为湖南省道地药材,又称“湘玉竹”,其中又以邵阳市邵东县产量大、质量优。邵东县属于“衡邵干旱走廊”的一部分,土壤疏松肥沃,气候干热少雨,不利于南方粮食作物生长,却是玉竹种植的乐土。邵东县从明代便开始种植玉竹,称其为“猪屎尾参”。邵东玉竹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半透明,具纵皱纹及微隆起的环节,有白色圆点状的须根痕和圆盘状茎痕;质硬而脆或稍软,易折断,断面角质样或显颗粒性;味甜,香味浓,嚼之有黏性,玉竹多糖含量高。
龙牙百合大肥美
“百合根粗开白花,病名喜对药名嘉。伤心免滴相思泪,坐卧能驱鬼魅邪。止嗽却教红即止,乌须何患白犹如。干宜作粉新宜煮,鸡粪壅来盛可夸。”(清代赵瑾叔《百合》)百合为百合科植物卷丹百合或细叶百合的干燥肉质鳞叶,味甘,性寒,归心、肺经,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邵阳市隆回县土壤肥力高,富含硒元素,所产百合为乳白至微黄色,味道清香,瓣长、肉厚,身呈微波状,略向内弯曲,侧看似弯月,正看似龙牙,故称“隆回龙牙百合”。清朝《宝庆府志》载:“百合,邵阳出者特大而肥美”。
新化黄精真可夸
“黄精久曝更须蒸,一服堪充米数升。戊己培来芝茂盛,太阳发出草精英。可知悦色颜堪驻,却喜延年力倍增。闻说临川逃一婢,食根义义(久久)怏飞腾。”(清代赵瑾叔《黄精》)黄精为百合科植物滇黄精、黄精或多花黄精的燥根茎,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的功效。湖南省黄精资源丰富,主要栽培品种为多花黄精和黄精,又以多花黄精分布广,蕴藏量大,品质好,是我国多花黄精主要产区之一。娄底市新化县所产黄精植株高大、块茎肥厚、多糖含量高,为道地药材。
湘潭莲子白圆润
“荷花悦色面生光,藕可清烦入骨凉。蒂治头风雷不震,须除发白鬓无苍。饭升胃气须同叶,酒下胎衣必共房。节用数枝瘀血止,清心莲子石经霜。”(清代赵瑾叔《莲》)莲子味甘、涩,性平,归脾、肾、心经,具有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的功效。湘潭市所产莲子名为“湘莲”,具有粒大饱满、洁白圆润、质地细腻、清香鲜甜的特征,为道地药材,历来是进贡朝廷的珍品,故又称“贡莲”,清光绪《湘潭县志》载:“土贡有莲实,产县西杨塘。”三粒去壳湘莲连起来有一寸长,故又称“寸三莲”。湘潭市因盛产湘莲,又被称为“莲城”“中国湘莲之乡”。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毛泽东《答友人》)近年来,湖南启动“湘产优质中药材生产工程”,通过打造湘产“品牌药材”,推动道地药材发展。将来,湖南的中医药文化品牌必将更加响亮。(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易经》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易经养生内容流存至今,尽管语言由于年代久远难免深奥难懂,但其思想、方法至今仍有很高实用价值,中医养生遵奉“阴阳中和”的思想就来源于《易经》。千万年来,中国人独特的养生学依托国学精粹,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以风俗习惯、礼仪规范等形式彰显中华民族健康生活方式。
易经养生的一源四支
中华文化的结构可概括为“一源三流两支五经”。“一源”为易,“三流”为儒家、道家、中国化的佛家,两支为国医和国艺,五经为《易经》《内经》《论语》《道德经》《六祖坛经》。
中华养生学的第一理论经典《黄帝内经》中,《素问》开篇即以极大的篇幅结合人体生命的规律谈养生,鼓励世人效法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能够健康地享有上天给予人体的自然生命长度和生命质量。这是易经养生中以《黄帝内经》为外易,从医家的角度阐释养生。
此外,“国学养生”具体落实到一个个养生个体时,其基本知识结构里常常包含有这样一些要素:比如少习儒业、习举子业、幼承庭训、章黄一脉等,这是儒家学问一脉的承传有序;又比如冲龄慕道、雅好神仙、好谈老庄等,这是道家一脉的统绪;再比如说兼好释典,这表示受到了佛家思想的影响;还有易医并进、佛道并修等,这些都是表明在学术渊源上有“易家”“医家”的根砥。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易经养生的学术渊源是一个源头——易学,还综合吸纳了四个支流的思想——儒家、道家、佛家和医家,尤其是以医家的诊疗实践为基础的养生学更是被中国老百姓所信服、采用。笔者综合前贤论述结合个人研究和实践,提出“国学养生”概念,创编“易道养生功”,创立“易道主干,三教合易”学说,主张“易魂佛心,儒风道骨,医易并用,五经归元”,奉行以内求实修打通生命觉悟之路,这本质上也是易经养生“一源四支”的精神主旨、核心价值和实践经验的精华。
易经养生的核心思路
易经养生的“生命哲学”是打通修心并养生的必由之路,是先祖从易经六十四卦养生的角度总结出来的,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悉人事而总结提炼出来的,是老祖宗经历过的呵护人类身心健康的心得体会。这些智慧和方法能教会现在的我们一些“比吃更重要的养生方法”。
比如东晋葛洪有一句名言“我命在我不在天”。意思是,生命在于自己的选择,而非由外在的因素所决定,这种“内求”的、自由做主的思想,是易经养生的核心精神之一。内求是中国人独有的智慧,其实人的一生很简单,就是从零到一,再从一到零。所以,人生要有归零心态,有的人会问:现代人对金钱和财富有高度依赖。其实,如果思路没变,这种对物质条件的依赖状况就很难改变。依赖物质条件,说到底还是一种“外求”的思路,依仗外部条件去实现目标,这个方法很辛苦、不可控、不自由。
中国人智慧高明之处就在于很早就推崇一种“内求”的思路。养生以“内求”,就是内求自身具足的精、气、神。从道家看,人体健康的根基是元精、元气、元神。元精与人的生殖功能密切相关,内求的养护元精就要节欲保精,减少消耗。而元气、元神,则需要经过元精的长久养育,才能相应的圆满。元精好比是土壤,元气好比是养分,元神则好比是植物,所以,内求的养元精是重中之重。
具体的内求养元精的方法可以是经络按摩,重点穴位有两个:第一个穴位是下丹田,中医叫“关元穴”,第二个穴位是“命门穴”。用掌心“劳宫穴”位置来按摩这两个穴位能起到保养元精的效果,因为劳宫穴是心包经的穴位,心藏神,按摩保养肾中元精的穴位,心肾相交而精生神满。
易经养生的六大主要方法
易经养生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家之长,而具体落实方面尤以医家见长,因此易经养生的主要具体方法与中医学相通。《黄帝内经》在《异法方宜篇》里确立了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六大医术:砭石(刮痧)、针、灸、中药、导引、按跷(功法),这些方法同时也是易经养生的具体方法。此外还有道家的存神、辟谷、服食等方法,儒家的养气、静坐等,禅宗的禅修、思维修等,都是易经养生的具体方法,可以因人而异选用。
其中导引术能广泛应用于各类人群的养生,其源于上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流行。导引的“引”是要引动肢体,还要以意念引导气在体内经络的运行。“引”所作的俯仰、屈伸,“导”所作的呼吸、行气、按摩等,两者相配合,既能锻炼形体,又修养精神,人体通过导引运动,可以帮助消化、通利关节、促进血液循环、疏经通络,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张其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
从五运六气角度分析,2020年是庚子岁,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中见太商金运,属于运气学中的“同天符”年,同时气克运,又为“天刑年”,整体气候变化波动会比较大,夏天适逢两火叠加,因此会比较热,另外,仲夏至秋初雨水可能比较多。这种运气条件对人体会产生一定影响,结合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情况,谈几点夏日注意事项:
谨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夏季在五行属火,在人体应心。小满节气至7月22日这段时间,属于运气学说“三之气”时段,《黄帝内经》描述会出现“大火行”,同时伴有“寒气时至”或出现较剧烈气候变化。这种运气特点容易出现“民病气厥心痛”,即现代医学中的心脑血管疾病,譬如脑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等。
因此,此时要注意管理好自己的血压,高血压患者要按时服药,每日测量血压,家里可以备一些速效救心丸等常用急救药物,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高血压、心血管基础病的人群此时可以尝试一款牛膝木瓜调理方,具体做法为川牛膝10克,木瓜20克,当归10克,天麻10克,煮水代茶饮。每周2~3次。
预防手足口病流行
清代医家余霖认为“火者疹之根,疹者火之苗”。“三之气”时段,少阴君火加临少阳相火,容易出现手足口病流行,从对江苏无锡地区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回顾性分析来看,出现少阳相火、少阴君火主气时段或客主加临时,手足口病发病率明显升高。统计发现2012~2018这几年手足口病最高发病都出现在“三之气”时段。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南方生热,热生火”,从不同地域来考虑,南方为火地,相对也是手足口病高发地区。推荐一款桑玄预防方:桑白皮5克、玄参5克、火麻仁5克、当归5克、甘草3克、赤芍5克,煮水代茶饮。每周2~3次。
结合运气做好调摄
谚曰“一夏无病三分虚”,《黄帝内经》对夏季总体养生原则要求“夜卧早起”“使志无怒”,因此大家应做到顺应天时,颐养身体。
静心养神 在夏季高温湿热环境下,人的情绪易烦躁,心神受扰,出现心神不宁。首先要养心,心静自然凉,心平气能和,尽可能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充足睡眠 夏天昼长夜短,加之天气闷热,睡眠质量差,容易出现睡眠不足。因此,中午11点到13点这个时段要小憩10~20分钟,不一定要睡着,闭目冥想也可以。
适度运动 夏季属于“长”的阶段,生机勃发,人应适当运动与之相应。避免运动出汗过多,可以在清晨或傍晚时,选择太极拳、慢跑、快走、八段锦、易筋经等有氧运动与中医传统功法。
防止伤阳 夏季人体代谢旺盛,腠理开疏,汗液易泄,阳气易随汗外泄。此外,避暑、乘凉不当、贪食冷饮、冰镇食物,容易损耗人体阳气,所以中医有“春夏养阳”之说。空调温度一般宜在25~28。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食物不要急着吃,放一会儿再吃,且一次不要吃得太多,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及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人更应注意。
适当吃“苦” 唐代著名大医孙思邈认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所以怎么吃是很有讲究的,也是很重要的。总的原则应是顺应时令节气吃,夏日可适当吃“苦”。苦味入心,清里热,坚阴,苦味食物还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之功。苦味食物首选苦瓜,苦瓜为葫芦科苦瓜属植物,《本草纲目》记载其“苦寒无毒,降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具有健脾开胃,清热祛暑等功效。苦瓜可以焯水后凉拌、可以清炒,也可以炒鸡蛋、炒肉片。
酌增酸甘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这一时段要增加酸、咸、甘性味的食物。
番茄是此时段的时令蔬菜,微寒,味甘、酸,归肝、肺、胃经,可健胃消食、生津止渴、清热解毒,番茄可以炒鸡蛋、做番茄鸡蛋或鸭蛋汤都可以。
茭白味甘、微寒,有祛热、生津、除湿、通利功效。《食疗本草》载其“利五脏邪气”,可炒肉丝、鸡蛋,清炒、凉拌,嫩茭白做汤。
茄子味甘、性寒,可散血止痛,去痢利尿,主治寒热、五脏劳损及瘟病。茄子可用炸、清炒、蒸等多种烹调方法烹饪。
海带咸、寒,归肝、肺、肾、胃经,有“长寿菜”“海上之蔬”美称,有祛暑等功效。海带可以炖筒子骨、排骨,海带切丝烧鸡蛋汤也很好吃。
食粥调养 进稀食是夏季饮食养生的重要方法。早、晚进餐时食粥,午餐时喝汤,这样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健脾胃、补虚损,最宜养人。《本草纲目》说粥“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
荷叶豆花小米粥 俗语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天气炎热,加之“暑令湿胜,必多兼感。” 尤其是今年江南“黄梅”雨季,湿热可能较往年严重。为大家推荐一款荷叶豆花小米粥。具体做法为鲜荷叶1张或干荷叶50克,煎水备用,黄小米两把,莲子(带芯)5~7枚,扁豆花10克,大枣5~7枚(擘开),水适量,大火烧开,小火煲20分钟,稠、稀适合。
早餐一杯四豆饮 “三之气”时段,根据《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司岁备物”理论,应遵循“岁谷用丹,间谷用豆”原则,即增食红色食物与豆类。推荐一杯四豆饮;红豆、赤小豆、黑豆、绿豆,按照4:1:3:2比例,选取以上4种豆类,浸泡、豆浆机打汁,隔日1杯。(陶国水 江苏省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
今夏养生注意啥
时间:2019-07-0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陶国水
“梅子熟时风雨频”,伴随6月21日夏至节的到来,江南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黄梅雨季”。诗言“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夏至节气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阳气逐渐开始收藏,阴气开始生长,此时节该如何养生?
风邪与暑湿致病
《易·复》载“先王以至日(冬至日或夏至日)闭关,商旅不行”。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周期节律是同频的,即“天人相应”,而这种天人同构的规律可以通过五运六气学说表达。从运气学说分析,今年为己亥年,土运不及,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此时属于“三之气”时段(5月21~7月23日),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为厥阴风木,整体运气特点为风火相煽,气候变化快。另外,己为土运不及,木气旺盛又克土,可出现土郁的现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记载土郁之发“岩谷震惊,雷殷气交”“击石飞空,洪水乃从,川流漫衍”“善为时雨”,气候变化较剧烈,甚至可出现局部洪水、泥石流等灾害性气候。这种运气条件必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进而容易出现,脾胃、肝胆、心血管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胃口差、浮肿、耳鸣、头晕、血压波动大、失眠等。再加上江南地区正逢梅雨季节,临床上常见到患者自诉疲劳、没力气、四肢沉重、胃口不好、口中发黏,大便不爽或黏马桶,有的人的湿疹、脚气又开始反复了,伸舌头一看,舌苔很厚,还有部分人出现黄厚苔、小便偏黄,痤疮又起来了,女性朋友的黄带也会增多,甚至身热烦躁,出现湿邪日久化热。而暑气夹杂湿气,更不容易去除,所以古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针对这些运气与气候特点,今夏养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吹卯风 避风邪
首先,还是要遵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总的原则,保持乐观心态,不急不躁,做到早起,可以吹卯时风(5点左右可以起床了)。因为夏季天气相对炎热,能量消耗大,中午可以稍微休息15~30分钟,打个盹。
另外,综合此时段运气特点,尤其要注意防风邪,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所以古语有“避风如避箭”之说。针对外风预防,主要是吹空调时,避免直接吹,风速不能大,温度也不要太低,办公室族,尤其长时间在中央空调房中,要注意后背、关节处的保暖与避风。
针对湿邪,适当的忌口很有必要,譬如肥甘厚腻的食物都容易助生痰湿,要少吃。
食疗祛湿调五脏
有氧运动与食疗也是少不了的。中医认为“药食同源”,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就说过“有病之人服之为药,无病之人服之为食”,《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也就是说,饮食一则要从“气味”角度,遵循“药食同源”;二则要应时,遵从时令节序。还应结合运气理论调摄,即五脏苦欲补泻,五郁、六淫胜复治例原则。
此时,可以选用具有去除湿邪的薏苡仁、芡实、赤小豆、荷叶等煮粥食疗,另外,譬如,冬瓜、丝瓜等时令蔬菜,既具有养阴生津之效,又具有轻度的利尿作用,使得湿邪可以从小便祛除,可适当食用。重点推荐一粥一茶:
荷叶薏仁粥(1日量)
材料:薏苡仁50克,芡实50克,赤小豆50克、粳米50~100克,新鲜荷叶1张(或干荷叶30克)。
做法:煎汤代水适量、煮粥,根据个人口味,可以加入适量放点糯米,增加粥的黏稠度。1周吃2~3次。
乌梅白术茶(1日量)
材料:乌梅3~5个(带有核者5~7个),白术10克,青皮5克,五味子5克,生姜1~3片。
做法:根据口味,可以适量放入冰糖,煮茶饮,一日量,不拘时,频饮。
此药茶根据《黄帝内经》运气病机治则“宜治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制其风邪,莫能为害。”的原则制定。其中乌梅为厥阴主药,厥阴风木主之,此时用之最为恰当,另外取己亥岁白术厚朴汤、敷和汤两首运气方之意,适合本时段调体养生之用,1周喝2~3剂即可。(陶国水)
摘自2023-1-18中国中医药报
陶国水 江苏省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
2023年1月20日进入大寒节气。大寒处于冬三月之末,同小寒一样,其命名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说:“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除了气候外,其物候上也有其特异性,一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和其他节气一样,大寒还有其天文学意义,即每年1月20~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0°时,古人也有诗通过观测天象加以描述,如“月宿奎娄届大寒”(《用夹谷子括吴山晚眺韵十首 其九》)。
“小寒大寒,一年过完”,大寒是二十四节气最后一个节气,此后将迎来立春,唐人元稹《咏廿四气诗 大寒十二月中》谓“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论,大寒是气运交接的时间节点,对于来年整个气化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大寒养生三招
顺时调摄
遵循《黄帝内经》冬三月调养原则。调畅情志,心情愉悦,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注意防寒保暖,少动多静。
节气导引
运动上除选用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养生功法外,可配合节气导引坐功。具体做法:单腿跪坐,即一腿前伸,另一腿跪在床上,前脚掌着地,臀部坐在后脚后跟上,上体后仰,以两臂分别在身后左右侧撑地,指尖朝向斜后方,身体重心后移,再前移。两腿互相交换进行,左右各十五次。上下牙齿相叩,然后舌舐上颚,并两颊、上下齿唇间,将唾液缓缓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一呼一吸为一息,如此反复三十六息。
食疗方案
紫苏烹鲈鱼
鲈鱼1条(500g左右),紫苏叶3~5g,小葱3~5根,生姜3~5片,盐、料酒等适量,清蒸或红烧均可。鲈鱼味甘、性平,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可健脾胃、化痰止咳。紫苏叶辛温,有发表、散寒、理气、和营之功。可以每周食用2~3次。
腊八蒜
将蒜瓣底部切掉、剥皮,放入干净无水的容器内,倒满米醋,漫过大蒜,密封放置,腌制7天后颜色变成绿色,辣味减弱,爽脆甘甜。腊八蒜可以作为开胃小食或佐餐食用,也可用来炒五花肉。大蒜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有解毒杀菌、暖胃健脾、行气消滞、宣肺止咳等功效。
黄芪茯神粥
取黄芪10~20g、茯神10~20g、生熟薏苡仁各30g、粳米适量、大枣10个,将黄芪、茯神煮水代汤熬粥,此为1人分量。本方取《三因司天方》黄芪茯神汤之意,甘淡悦脾,扶正祛湿,以调和岁气。每周食用2~3次。
景天陈皮茶
取红景天10~15g、陈皮3~5g、大枣1~2粒(擘开),沸水泡,代茶饮。红景天有健脾益气、清肺之功,陈皮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2023年气候及发病情况
整体气候特点
2023年癸卯年,岁火不及,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运克气,为不和之年,又属运气同化之“同岁会”。反映在气候上,寒热变化较大,春天偏于寒湿夹燥,倒春寒出现概率较大,夏季炎暑盛行,湿与燥兼,暖冬可能大。发病上重点影响肺系、心系、脾胃系统,容易出现咳嗽、鼻塞、喷嚏、心痛、胸痛、胁肋肩胛关节疼痛、腹满、腹胀、腹泻、浮肿等。
结合不同运气时段分析,初之气(2023年1月20日~2023年3月20日)由于客气太阴湿土因素,可出现“阴始凝,气始肃,水乃冰,寒雨化”(《黄帝内经》),容易出现发热、鼻咽不适、呕吐等上呼吸道、消化道症状。
二之气(2023年3月21日~2023年5月20日),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少阳相火,加上中运又是火运,三火相符,容易出现传染病,所谓“厉大至”,此外要高度注意心血管事件。
三之气(2023年5月21日~2023年7月22日)客气阳明燥金,凉乃行,燥热交合,容易出现寒热错杂证候。
四之气(2023年7月23日~2023年9月22日)客气太阳寒水,寒湿热夹杂,容易出现痈肿疮疡、疟疾等。
五之气(2023年9月23日~2023年11月21日)客气厥阴风木,可出现“秋行春令”,注意风邪致病。终之气(2023年11月22日~2024年1月19日)客气少阴君火,由于君火因素,可出现“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暖冬可能大,藏气失令,容易出现温热性疾病。
当然,运气变化受多因子影响,所谓“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具体还以实际气候为准。
春季外感时邪防治
需要注意的是,2023癸卯年的五运六气变化涉及寒湿燥等因素,加之2022年冬季气候温和,影响冬藏,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有出现传染性疾病的客观因素。在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新形势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应持续做好个人防护,保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习惯,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佩戴香囊辟疫气
佩戴香囊辟疫是传统民俗。推荐药取羌活5g、大黄5g、柴胡5g、苍术5g、细辛5g、吴茱萸5g,上六味药打粗粉,装香囊,置于室内通风处、办公场所,或每日置于鼻前吸闻3~5次,每次1分钟左右。既往有花粉、香水等过敏者慎用,并注意防止儿童误食。
外感时邪运气方
处方:葛根15~30g(先煎)、紫苏叶3~6g、 淡豆豉3~6g 、炒枳壳3~6g 、桔梗3~6g、草蔻仁3~6g(后下)、制半夏6~9g 、陈皮3~6g、生甘草3~6g、生姜3片。
此方根据清代学者王勋《慈航集三元普济方》及癸卯岁运气特点组方,适用于春日外感时邪,有鼻塞、流涕、畏寒、发热、咳嗽、肌肉酸痛等外感不适时,可按大剂量服用2~3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半小时服用。作为养生调体可按小剂量每周服用1~2剂。(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服用)。
庚子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华大地上肆虐。面对疫情,中医药在治疗、康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次让人们看到其强大的生命力。中医学蕴含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经验,为让更多人学习中医的智慧,本报推出中医科普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中医药知识,启迪健康意识,打造中医药科普传播新高地。
编者按:中医学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延绵几千年的文化内涵承载于一部部中医经典著作中,通过文字的形式传世于今。著名中医药学者徐文兵先生从与中医有关的文字入手,通过识字、明义、会意、悟道等几个方面,带您走入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世界。
现在人们都在说“健康”,还衍生出了“不健康”“亚健康”等词汇。大多数人模模糊糊知道健康就是身体好的意思,否则就是身体有问题。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健康”的含义,便能够理解古人有关身体或者心理、精神的理念。
“健”字解读
“健”既是形声字,又是会意字,发音与“建”相同,含义相近。“建”是动词,是会意字,从廴,有引出的意思;从聿,意为律。《说文》曰:“建,立朝律也。”后来引申为创造、设立。“建”的背后就是能力和能量,所以凡是用“建”加上其他偏旁组成的字,大多含有有力的意思,比如“腱”是坚韧有力的筋,腱子肉就是绷紧发力的肌肉;“犍”是力大无穷的公牛;“键”是金属制作的坚固有力的关辖、固定门或者车轴等。
“健”从人从建,含义是有力的。《增韵》曰:“健,强有力也。”可以作形容词,比如杜甫《兵车行》:“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健卒十人。”鲁迅《悼杨铨》:“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健”也可以作副词,含义是有力地,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步如飞、健在、健壮、健美、健硕等。
在使动用法中,“健”可以作动词,含义是“使之健”,也就是使之有力的意思。比如我们常说的健身、健体、健胃等。很多人胃肠蠕动呆滞缓慢,常常出现宿食不消、心下痞硬、口臭咽痛、嗳腐吞酸的症状,使用消食化积的药物或者予以点穴针刺,能够使胃肠得气有力,所以叫 “健胃”。力源于气,有力者源于有气。元气足则神明健,谷气足则体健。“健”的反义词应该是“痿”或“废”,蔫头耷脑、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一类的。
当然“健”还有擅长的意思,比如健谈、健忘。这里就不是有力量的意思了。
“健”有个同义词是“伉”,发音同“抗”。《说文》载:“健,伉也。”“伉”有匹敌、抗衡、亢奋、有力的意思。《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意思是说,子路性情粗俗,好斗逞能,有暴力倾向,志向高亢、执拗。再比如《汉书·宣帝纪》载:“选郡国吏三百石,伉健习骑射者皆从军。”《宋史》载:“选军中伉健者千人,令仁美领之,屡入敌境,战有功。”“伉”“健”同用,意思是坚强有力。“伉健”的感觉,如古时战马出征前不断咆哮、跳跃、刨蹄的样子,战士冲锋前嗷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样子。
“伉健”颠倒过来就是“健伉”,历史上也有这么用的。《武经总要》曰:“义军之守边,最为健伉,习知山川道路,每蛮寇至,不计远近掩杀,官军守险策应而已。”所以我怀疑今天说的“健康”,其实就是古代的“健伉”,也许是以讹传讹,发音和字义都有了变化。
“康”字解读
“康”的含义是五个方向的道路都通畅。《尔雅·释宫》云:“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古人命名一路畅通为“道路”,一分为二有分岔叫“歧”,十字路口通达四个方向叫“衢”,通达五个方向就叫“康”,通达六个方向叫做“庄”,通达九个方向叫“逵”(馗)。人们常说的“康庄大道”就是通达各个方向的道路。所以“康”的含义就是有路子,行得通。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畅了,物质和能量才可能交换、交流。各个方向的道路通畅了,才有更好的选择余地,才能得到最有价值的交流,最终达到平衡。从治国来讲也是如此。《汉书·宣帝纪》云:“上下和洽,海内康平”,就是说官方和民间交流顺畅,百姓之间也有多种渠道交流、通商,这样人心就平衡了。《释名》云:“康,昌也,昌盛也,车步并列并用之,言充盛也。”《谥法》中说:“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
人的身体想维持正常的运转也是如此。中医认为人不仅有肉眼可见的血在脉管里流动,还有一种无形的能量,也就是气,它在体内有蓄积、流动,这种流动是有规律的,有着各自的节奏、方向、时间。这种能量流动经过的路线称之为“经络”,大路为“经”,小径为“络”。人的先天之气,由精化生,蓄积在丹田,流行运动在奇经八脉之中,最重要的任督二脉最终注于脑,营养神明。后天之气起于中焦,由水谷化生,兼并呼吸之精气,由肺而起,逐次按时行于十二正经,循环往复,并且散布于三百六十五个小的络脉之中,覆盖渗透全身。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如果经脉不通,或者络脉不畅,人的气血运行就会停滞,轻则出现疼痛,重则出现麻痹,久而成患,出现“地方割据”,也就是受中央(心神)节制的自我膨胀,形成癌瘤。
以任脉而言,上下交通,水火既济称为“泰”;而任脉郁阻,上下隔绝不通,上热下寒,称为“痞”(否)。我们常说的“康泰”,就是人体的经络上下交通,五路旁达的意思。而“康宁”就是经络通畅,神魂得归,能藏于心中的意思。
“康”的反义词应该是“塞”“阻”“绝”“断”,意思就是不通。
总而言之,气足有力为健,经络通畅顺达为康。徒有气而经络不通,人会暴躁、疼痛,气冲牛斗,血溢脉外,或出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的疯狂也未可知。经络通畅而无气力者,就像缺乏营养的婴儿一样,难免夭折。心理、精神健康不但要有心气、有动力,还要想得开、想得通。现在大多数神志病的患者不是没心气,压抑过度,丧失欲望,干什么都没意思,就是想不开,钻牛角尖,一根筋,一条道走到黑。不是不健,就是不康。
想要更加深刻理解健康的概念,还是要学点中医好。(徐文兵)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