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疗肿瘤顾护正气贯彻始终

(2023-01-24 03:59:03)

岐黄学者学术思想(24)郑玉玲

时间:2020-05-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郑玉玲

  郑玉玲,女,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食管癌重点病种负责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中医专家、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管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恶性肿瘤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发表肿瘤相关文章 96 篇,学术专著 6 部,先后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三项。

  近年来,针对恶性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也有所提高,但是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防与治方面的诸多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突破。多年的实践表明,恶性肿瘤的治疗,尤其是对于中、晚期患者,任何单一手段均难以治愈,必须采取综合性治疗方法。其中中西医并重,优势互补对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获得了明显的疗效,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

中西医并重优势互补

  目前,中西医在肿瘤的诊治中分别具有的优势和不足已经成为众多肿瘤临床医生的共识。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形成是内外诸多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造成脏腑功能紊乱,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结聚在某个部位而成。因而认为肿瘤是全身性的疾病在局部的表现,在治疗肿瘤时更重视全身的调理。从临床疗效上看,中医、中药在缓解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有明显的效果。但短期内对局部瘤体的缩小和消除的疗效不理想。

  西医学对肿瘤的治疗研究突飞猛进,对肿瘤局部的消除和控制是显而易见的。但不论是手术、化疗、放疗,还是目前日新月异的

  靶向治疗、综合微创及免疫等方法,在控制肿瘤的发展中均对身体有明显的伤害,甚至致残或危及肿瘤患者的生命。很多肿瘤患者认可现代医学手段短时间内消除或缩小瘤灶的作用,但对其治疗中或治疗后的副作用望而生畏。

  中西医治疗肿瘤可以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但在临证时如何在不损害人体正气的情况下,又能最大限度地消除或控制肿瘤生长,仍是目前中西医肿瘤临床工作者共同面对的课题。笔者认为,在给每一位肿瘤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期,尽量采取中医整体调治与西医局部综合微创的方法结合,以期祛邪不伤正。

  手术对脏腑经络的损害

  肿瘤患者需要手术时,要考虑到在切除肿瘤时造成机体创伤和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在手术前后根据切除的部位及伤及的脏腑,辨证服用调理脏腑、扶正固本的方药,这样可以明显减轻手术并发症和后遗症,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鉴此,笔者提出一要未术先调:即以疏肝和胃安心为主,多选用逍遥丸、酸枣仁汤及香砂枳术类;二要既术防损:以益气养血,调和脾胃,恢复功能为主,多选用圣愈汤、新加黄龙汤、人参健脾丸类;三要术后防复:应因人制宜,选用中医药治疗,也可以配合化疗和放疗等方法。

  放疗热毒对气血津液及脏腑的损伤

  对肿瘤患者的放疗,应考虑到放射线与“热毒”相类,射线直中体内,在消除肿瘤的同时也直接耗伤人体的气血津液和脏腑。因而在放射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对人体正气,尤其是气血津液的防护,服用一些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方药,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使患者顺利完成治疗。笔者治疗放射性食管炎多选用西洋参、冬凌草、麦冬、元参等;防治放射性肺炎多选用百合、西洋参、肺形草、桔梗等;防治放射性直肠炎多选用生白芍、葛根、仙鹤草、白术等;防治放射性膀胱炎多选用清心莲子饮,方中有人参、黄芪、地骨皮、茯苓、莲子肉、黄柏、丹参、车前子等。

  化疗对多脏器的损害

  对肿瘤患者的化疗,要考虑到化疗药物对人体的损害,尤其对肝肾、脾胃及骨髓的损害,若是青少年患者,还要考虑到化疗对生殖系统的损伤等。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选用益气养血、护肝解毒、健脾和胃、补肾护骨等扶正的方法。总体以顾护正气为要,切忌再用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祛邪的药物。笔者防治化疗对肝的损伤常用逍遥散加砂仁、姜竹茹等以疏肝健脾止呕;防治对脾胃的损伤常用人参健脾丸、补气运脾丸合吴茱萸汤等;防治对骨髓的损伤常用自拟补肾护骨颗粒,方中主要有桑寄生、菟丝子、补骨脂、透骨草等以补肾精,护骨髓为主。

顾护正气 尤重脾肾

  中医学的正气是指气、血、精、神、津、液和五脏六腑,包括奇恒之腑、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等的正常功能活动,正气具有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对外界环境调节适应、有抗病能力和患病后自我修复的功能等。当人体出现先天禀赋不足或异常,或后天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致使人体脏腑功能紊乱,经络运行障碍、气血津液输布失常。此时脏腑、经络处于紊乱状态,邪入未深,尚易纠治。而若失治、误治,则病邪留着不去,脏腑功能从紊乱到损伤,气滞、血瘀、痰湿等病理产物结聚于体内,久之成瘤。

  肿瘤在生长过程中,一方面以消耗人体气血津液,损害脏腑经络为自身快速成长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又因正气虚弱,无力制约肿瘤的发展,因而各种肿瘤最后均以正气衰竭、邪毒炽盛告终。鉴于此,在肿瘤治疗的全过程,笔者提出顾护正气为其根本,而其中尤以顾护好先天肾气和后天脾胃之气最为重要,脾肾之强弱直接关乎着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

  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在制订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期别、有无并发症等不同因素,把顾护正气和消除瘤体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甚至把顾护正气放在首位,切忌只关注肿瘤局部而忽略了全身状况。临床上常见到经过手术、放疗或化疗,肿瘤局部虽然被控制了,但患者正气大衰,多脏受损,一蹶不振的案例,教训非常深刻。

  有鉴于此,对因身体或年龄原因无法选择西医治疗手段时,则应根据患者个体的不同情况制定治疗方案,把扶正祛邪贯彻始终。如在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时,笔者提出从虚、从痰论治;治疗胃癌时从虚、从寒热错杂论治;治疗肝癌时从脾从瘀论治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创制的地黄管食通口服液、扶正固本通噎颗粒、胃爱舒颗粒、肠达顺灌肠液、芪瑞扶正胶囊等制剂均是扶正祛邪并用,或以扶正为主。

  总之,在肿瘤的治疗中留得一分正气,便有一分生机。顾护正气,尤重脾肾可以说是肿瘤治疗的“第一要务”。(郑玉玲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赵尚华内外合治肠癌、睾丸癌验案3例

 (2023-01-28 04:57:48)[编辑][删除]


时间:2020-01-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张彦敏 赵怀舟 贾颖

 

  赵尚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外治学会副主任委员。对肿瘤病、周围血管病、乳房病的中医治疗有独到经验。赵尚华在参考古籍、现代医籍中的治癌经验基础上,依据多年临床实践,并结合中医发展规律,总结出一套治疗癌症的方法,将癌症分为元分证、宗分证、血分证、津分证、复元证五个阶段进行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兹介绍赵尚华内外合治肠癌、睾丸癌验案三例。

肠癌验案2例

  案例1:温某,男,67岁。2015年5月6日初诊,诉便血1年余。患者1年前因便血被诊为直肠癌,化疗后好转;1个月前便血又作,求中医诊治。现大便日3~4次,量少,不成形。伴肛门憋胀。舌淡红,苔白,脉沉细。诊断为(湿热下注型)肠痈。治则:清利湿热。方药:槐花10g,地榆10g,防风10g,仙鹤草15g,生地黄30g,丹皮30g,生黄芪30g,生薏苡仁30g,白花蛇舌草30g,土茯苓30g,白英30g,炙甘草6g。6剂。每日1剂,每剂煎2次,共约400mL,每日2次,每次口服200mL。仙鹤草30g,败酱草30g。6剂。每日1剂,每剂煎1次,约200mL,灌肠,保留30分钟。

  2015年5月15日二诊:服上药后,患者大便次数减少,每日1~2次,不成形。昨日又开始黑红色便血,有血块,量不多。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原方酌加健脾渗湿药:炒白术10g,党参10g,车前子10g(包煎),石韦10g。6剂,服法同前。

  2015年5月22日三诊:服上药后,患者便血减少,有少量黑便。大便基本成形,日2次。舌淡红,苔白,脉沉。治则:健脾利湿、滋阴养血。方药:二诊方加紫草10g,三七粉3g(包煎)。6剂。服法同前。

  按:本案患者脾胃气虚,湿热下注而成,用清利湿热法为主兼补气阴最为适宜。诊断过程中既要看到脾虚内湿,又要注意邪之稽留,在病邪未清时,切忌固涩,以免关门留寇,邪留成滞。金元时期名医张子和所云“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者存焉。”方中用槐花、地榆、防风、仙鹤草,清利湿热、凉血止血;生地黄、生黄芪、丹皮滋阴益气;生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白英清化瘀毒;炙甘草调和诸药。同时配以仙鹤草、败酱草外用灌肠以清热解毒、化瘀止血,取标本兼治、内外同治之意。

  案例2:吴某,男,81岁,2013年5月21日初诊。诉泄泻20年,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泄泻,严重时日20余次,未予重视,一直吃止泻药及中药治疗。2013年5月出现便血,就诊于山西省武警医院,行肠镜示:距肛门约10cm处可见菜花样隆起肿物,病检示:绒毛管状腺瘤,恶变(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因患者求中医诊治。现黑红色便血,量不多,腹泻,日20余次,怕冷,舌质紫暗,苔白,脉滑。诊断:(脾肾阳虚型)肠痈,治以健脾温阳为主:党参10g,炒白术10g,清半夏10g,肉桂6g,干姜10g,肉豆蔻10g,补骨脂10g,五味子10g,芡实10g,白英30g,白花蛇舌草30g,黄连10g,炙甘草6g,6剂。每日1剂,每剂煎2次,共约400mL,合于一起,每日2次,每次口服200mL。仙鹤草30g,白花蛇舌草30g,败酱草30g。6剂。每日1剂,每剂煎1次,约200mL,灌肠,保留30分钟。

  2013年6月4日二诊:服上药后,患者腹泻次数减少,每日6~7次,有黏液,偶有便血,肛门有下坠感,脊背怕冷。舌质紫暗,苔白,脉滑。原方酌加补气温阳药。方药:一诊方加红参10g(先煎),6剂,服法同一诊。外用药同一诊加白英30g,其他同一诊。

  按:本案患者为老年男性,此患者病程长达20年,病因病机多责之脾肾阳虚、清阳不升、余邪未尽、湿邪停留、气血郁滞而致。症见便血,量不多,黑红色,腹泻,日20余次,怕冷等。故治宜健脾温阳、升清止泻、清热化湿。方中用红参、炒白术、肉桂、干姜、肉豆蔻、补骨脂健脾温阳止泻;黄连、芡实、清半夏、五味子渗湿止泻;白英、白花蛇舌草化瘀解毒;炙甘草调和诸药。同时配以仙鹤草、白英、白花蛇舌草、败酱草外用灌肠以清热解毒、化瘀止血,取标本兼治、内外同治之意。

睾丸癌1例

  李某,男,79岁。初诊:2015年9月4日。诉右侧睾丸肿痛2个月。患者2个月前发现右侧睾丸肿大疼痛,伴乏力、干咳,并于2015年8月10日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行B超示:右侧睾丸占位(恶性);右侧鞘膜积液;盆腔大量积液。查:右睾丸肿大约5cm×8cm,其上方肿胀约12cm×5cm(囊性)。胸片示:双侧胸腔积液,以右侧为甚;右下肺膨胀不全;右侧第5肋水平钙化灶。因患者年龄偏大未行手术及放化疗,欲服中药调理。现症:右侧睾丸肿大疼痛,伴乏力,干咳,口干不欲饮,腹胀,小便少,大便不畅。舌淡红,苔白,脉弦细。诊断:(气阴两虚、痰瘀阻络型)肾囊瘤。治以补气养阴、化痰通络。处方:生黄芪30g,天冬12g,麦冬12g,鳖甲30g(先煎),荔枝核10g,莪术10g,橘核10g,夏枯草15g,桂枝6g,土茯苓18g,猪苓10g,泽泻10g,炙甘草6g。12剂。每日1剂,每剂煎2次,共约400mL,合于一起,每日2次,每次口服200mL。

  2014年9月16日二诊:服上药后,患者自觉诸症有减。仍乏力,大便不畅。舌淡红,苔白,脉弦细。原方酌加补气药。处方:生黄芪30g,天冬12g,麦冬12g,鳖甲30g(先煎),荔枝核10g,莪术10g,橘核10g,夏枯草15g,桂枝6g,土茯苓18g,红参6g(先煎),泽泻10g,炙甘草6g,12剂,服法同前。

  2014年9月30日三诊:服上药后,患者仍感右侧睾丸肿痛,坐姿不当疼痛会加重。伴乏力,干咳,口干不欲饮,腹胀,小便少,大便不畅,双下肢凹陷性水肿3天。舌淡红,苔白,脉弦细。追问病史,患者诉有冠心病史。原方酌加温补阳气药。处方:二诊方加制附片10g(先煎)。12剂。服法同前。五倍子30g,枯矾30g。4剂。水煎外敷于肿胀的睾丸处,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赵氏中医外科学术流派

时间:2021-03-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周洁 张俐敏

 

  赵尚华,出生于1943年8月,山西省原平市南阳店人,教授,主任医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出版医学著作《中医外科心得集》《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外治法》《中医外科方剂学》《中医血管外科学》《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等三十余部,发表论文多篇,是著名中医外科专家。

  八方求学经历

  幼年读书时,赵尚华就在校医务室学习注射、包扎、换药等技术,并在校医指导下亲手实践。后来在北京中医学院求学期间,又深得刘渡舟、宋孝志、印会河、祝谌予、席与民、王绵之等老一辈医家亲自教导,并有幸结识了外科名医施汉章教授,从此立下了主攻外科的志向。

  毕业回到山西后,赵尚华在工作之余还向刘治太、包光寿、李汉卿、李茂如等专家学习,其中,张子琳老中医严谨的治学作风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赵尚华,使他养成了每诊一病均留病历的好习惯,以便之后在病房对周围血管病、胆石症、尿石症进行重点观察与临床研究。

  拓展理法方药

  赵尚华自拟阳和通脉汤、逐瘀通脉汤、解毒通脉汤、顾步复脉汤治疗脱疽(脉管炎)不同发展阶段的4种证候。通过220例的临床总结,达到了治愈率69.8%,有效率95.1%的国内领先水平,为山西外科的传承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教学与临床实践,赵尚华逐渐感到中医外科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尚难形成完整的体系,遂在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初明确提出了外科疾病的病因学说——外因以火毒为主,内因以气滞血瘀偏多。通过对外痈、内痈和皮肤病三大外科疾病基本病证类型的分析、演绎和归纳,指出整个外科疾病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外科疾患中成千上百种症状表现和病理转归都归属于阴阳的偏盛、偏衰、相损、相离和转化。这种分析推理的方式和结果证明了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同样离不开传统中医理论中的阴阳概念,从实际上践行了吴师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的论断。

  宋元以来,外科医家将以痈疽疮疡为代表的外科疾患划分为三期:肿疡期(初期)、脓疡期(中期)和溃疡期(后期),并以此为分期辨证之依据,逐步总结出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则,然而却缺乏相关理论指导。赵尚华经过艰苦探索,在《中医外科心得集》中大胆提出了中医外科外治法的“箍围消散法”“透脓祛腐法”“生肌收口法”三段式概括,与临床疾病发展规律相吻合,与治疗内治消、托、补三法相对应,堪称中医外科外治的三大治法,是中医外科学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

  赵尚华撰写的《中医外科方剂学》集其在外科理法方药之大成。总论部分阐述了外科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的组成与变化、方剂的剂型、方药的制备技术以及应用原则和方法等;各论用以法统方的方式选解了古今外科医方约360首;使方剂学不再是简单分类下的积累而是理法的体现,是对传统中医方剂学编排理念的一次革新。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曾称赞:“本书在外治法选出箍围消散、透脓祛腐、生肌收口等有效方剂,在内治法中,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选出消、托、补三大要素,奠定了外科内治之正宗。外科方剂美不胜收,作者提纲挈领、分门别类加以阐述,实为近世外科方剂学划时代的巨著。”

  赵尚华还结合民间的验方及所学知识,创立了“疏风清解汤”(主治上焦风热所致之疮疡如发际疮)、“逍遥蒌贝散”(1985年被全国统编教材《中医外科学》选为治疗乳癖肝郁痰凝证的主方)、椒艾洗药、深静脉炎洗剂、浅静脉炎洗剂、柴翘五淋散、加味羊肾丸等方。

  赵尚华受山西大学数学系教授潘政的启发,发现模糊数学的许多原理与中医辨证施治的思路十分相近。于是通过刻苦自学掌握了模糊数学的基本理论,并将这些原理应用到中医学的经验整理中。赵尚华与山西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研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性静脉炎、乳腺炎的电脑诊疗数学模型,进而制成中医治疗这三种病的电脑诊疗决策选择系统,使中医在疾病诊断的客观化、定量化与治疗的规范化方面找到了新路径。

  创建外科流派

  山西外科在赵尚华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不断传播推广之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赵氏中医外科学术流派。赵尚华的主要思想包括从肝论治乳腺疾病、从血论治周围血管病、以“元宗津血复”辨证法对肿瘤分五个阶段治疗、以气阴学说辨治甲状腺疾病等,培养学术继承人贾颖、张彦敏、闫京宁、赵怀舟、魏峰明、范玲玲等。学派总结赵尚华的学术经验,出版了《赵尚华治疗甲状腺疾病经验集》《赵尚华周围血管病治验集》《赵尚华中医外科临证医案集》《赵尚华元宗津血复辨证法治疗癌症临证实录》等。

  赵氏中医外科学术流派十分重视外治剂型的改进。中医外科外治法对于外治方剂从选药配伍到炮制加工,都有独特的要求和规律。如外用方药往往选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的之品,或酌情选用相反、相畏之药,取相反相成之功,以增强疗效。团队结合现代中药提纯技术在油剂的基础上改良制作成微乳、凝胶状,积极申请专利与成果转化。(周洁 张俐敏 山西中医药大学)

  按:中医学中没有“睾丸癌”病名。据医典记载,当属于中医“子岩”“疝子”“肾囊痈”等范畴。托名汉代《华佗神医秘传》记载:“子痈者谓肾子作痛,溃烂成脓,不急治愈,有妨生命。”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所说:“夫囊痈者……初起不红微肿……”其对睾丸癌的病理进展过程做了详细的描述。本案方中生黄芪、天冬、麦冬、鳖甲益气养阴清热;荔枝核、莪术、橘核、土茯苓、夏枯草化痰散瘀;桂枝、猪苓、泽泻温阳利水;炙甘草调和诸药。如此则气阴得补,痰瘀得散,诸证得以消除。(张彦敏 赵怀舟 贾颖)

赵尚华:癌症元宗血津复辨证法

时间:2019-11-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张彦敏 赵怀舟 魏峰明

 

  赵尚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外治学会副主任委员。对肿瘤病、周围血管病、乳房病的中医治疗有独到经验。

  赵尚华在参考古代、现代医籍中的治癌经验基础上,依据多年临床实践并结合中医发展规律,总结出一套治疗癌症的元宗血津复辨证法,将癌症分为元分证、宗分证、血分证、津分证、复元证五个阶段进行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理论形成

  早在1983年时赵尚华曾用内外合治之法治疗刘某,该患者为宫颈癌晚期,经过化疗、放疗后病情一直难以控制。赵尚华采用扶正攻毒配合清热利湿法治疗该患者,内外同治而愈。18年后患者又因肝病来找赵尚华诊治,观察其面色体质与当年憔悴病容判若两人。通过该案例赵尚华认识到,癌症采用正确的方法是有可能治好的。

  赵尚华认为,中医的发展规律实质上就是辨证论治的不断发展。从六经辨证到卫气营血辨证,再到八纲辨证、脏腑辨证,辨证论治的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对于癌症应有其独特的辨证方法,因此,赵尚华尝试过几种方法,试图形成癌症的辨证方法。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总结出元宗血津复辨证法。通过大量临床验证,证实该法是可行的。

  赵尚华认为,一种好的治疗癌症方法需要有几个特点:全面、可行。它应该基本涵盖癌症的所有范围,并且经得起临床的验证。简单、易掌握。能够体现癌症的本质和特点。癌症病机复杂多变,但要将其复杂的病机条理化,分五种证候来论治就是一种很好的体现癌症本质的方法。元宗血津复辨证法经过十余年的临床验证,基本具备了以上特点。

  病因病机

  从元宗血津复辨证法的角度看,癌症的病因,在审证求因的基础上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以正气亏虚、气机郁滞为主,常见者有元阳虚、元阴虚、气虚、气郁。外因以毒邪攻袭为主,常见者有湿热之毒,如导致宫颈癌、直肠癌之毒邪;有热毒,如导致肝癌、肺癌之邪;有寒毒,如导致白血病、皮肤鳞癌、基底细胞癌及脑胶质瘤之毒邪;有痰毒,如导致淋巴肉瘤之毒邪等不同。这里要注意,“毒”指的是顽固难愈之邪,与传统外科中的“毒”意义不同。

  癌症的病机独特而繁复,根据患者体质情况及感受各类邪毒后产生的病理反应,可分为元分证、宗分证、血分证、津分证及复元证五大证候。

  元分证可有元阳不足证、元阴亏损证、气虚证、气郁证、气阴两虚证、冲任失调证。

  宗分证可有心、肺、脾、肝、肾之分。

  血分证可见血热证、暴热似风证、血热伤阴证、气阴两伤证。

  津分证可见五脏衰竭证、津血渐复证、药毒证。

  复元证为已经手术切除癌瘤之后的病证,临床治疗的主要病证有两大类:预防复发;并发症的治疗。分为实证、有证、有实夹杂证。

  主要内容

  元分证

  元气包括元阴和元阳之气,由先天之肾精而化生,赖后天脾胃化生之水谷精微荣养而滋生,其发源于肾,藏在丹田,凭借三焦之网络通达全身,推动全身组织器官的活动,为人身生化的动力。如果元气受到致癌因素的侵袭发生癌症病变,则为元分证。先天禀赋不足,元阳虚则见迟钝、欠敏;元阴亏则见发育欠佳、虚肿、矮小、瘦弱;气虚则见疲软乏力、酸懒;冲任失调则出现月经失调、乳房结节、腰困腿软、烘热、出汗、阳痿等;气阴两虚证(如肺癌、结核)则疲软、口干、便秘、虚烦。此时一般患者的自觉症状也许并不明显,只有借助精密仪器才有可能发现小的肿瘤生成,或有致癌的病毒侵袭,或发现致癌基因变异,或有化验癌症标志物阳性(钙化灶)等;或利用水母发光细胞对癌症的早期诊断等,这些通称为元分证。

  气郁证为突然剧烈的精神刺激或是长期的压抑、精神难以承受,使人体气机郁滞,如暴喜、暴怒、大惊、巨恐、难以解决的长久的烦劳、抑郁都能使人气血运行不畅,抗邪能力降低,加之毒邪侵袭,气郁血瘀,痰湿凝聚,而成结块、肿瘤。

  宗分证

  宗气是由水谷精微化生之气和肺吸人之气而成,积于胸中,贯心脉而行呼吸。故五脏六腑之气是由宗气结合本脏之气而成,宗气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体,寒温调节的机关,肢体活动和呼吸声音的动力。故其受到损害则全身的各种功能都会受到影响,而发生全身的广泛繁杂症状。而癌毒侵袭宗气之最突出的表现是会发生各种不断增生的结块、瘤体,形成菌状、岩状、鸡冠状、条索状、沙砾状等各种奇形怪状之结块。这些通称之为宗分证。

  心气虚证表现为头脑方面的症状,如心慌、气短、脉结代;肺气虚证表现为肺部症状,如气短、气紧、咳嗽、痰中带血;脾气虚证则表现为胃黏膜结块,腹痛、呕血,食欲减退等;肝气虚证则表现为肝脏结节,恶心呕吐,黄疸等;肾气虚证则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血精,性功能障碍。

  血分证(包括血液、淋巴系统)

  血是饮食精微所化生而循行于脉之中的极富营养的红色液体。血的功能是奉养全身、维持全身各脏腑组织正常的功能活动。《灵枢·决气》曰:“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血分受伤则全身各脏器功能受损,这些通称为血分证。

  癌毒伤血突出的表现一是暴发大范围的肿瘤生成,或是出现远距离的癌瘤转移,因血行快速而致;二是血热证,可表现为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的大量出现;三是血热伤阴证;四是气阴两伤证;五是循经转移。故血分证有四大特点:暴发性、迅捷性、转移广泛性、难愈性。

  津分证

  津是人身体液的组成部分。来源于饮食水谷之精微,随三焦气运行于五脏六腑,出入于肌肤腠理之间。功能为温养肌肉、滋润皮肤。如果癌毒久袭,津液大伤,出现之证通称津分证。

  癌毒伤津则多见:失营(荣)证。《灵枢·营卫生会》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有两死而无两生。”出现颈部结块累累,消瘦、乏力、枯槁,像枯死树木一样失去荣华。五脏衰竭证。津血渐复证。经治疗后好转诸证。药毒诸证。因用化疗药后出现的脱发、恶心、呕吐、不能进食、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消失、尿毒、黄疸等。癌症患者伤津者多,如肺癌大量胸水;肝胆胰腺癌大量腹水;有的宫颈癌首发症状亦为腹水;有的伤风,病毒侵袭鼻眼,初病亦为大量的清泪、清涕,亦为伤津之证。

  复元证

  经中药、西药、手术、放射等病情好转的恢复期病证即可称为复元证。复元证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正虚包括气阴两虚、余毒未清证、贫血分证。气阴两虚和余毒未清证出现乏力、疲累、口干、饮食少味等症,一般检查无明显不适,化疗、放疗之后预防复发、苔脉大致正常者,用益气养阴兼清余毒以防之。

  邪实包括术后由于淋巴清除太多引发上肢、下肢单侧肿胀,劳累加重者,此乃淋巴回流障碍引发,以益气健脾活血通络利湿为法。

  术后由于感染而致高热不退,反复应用消炎药而难退热,可见各脏之兼症,可用清热、通腑、利湿之法。

  虚实夹杂包括渗液不愈类;恐慌致命者。

  预防复发。

  常见证候的主要症状

  热毒证

  热毒证表现为五脏热毒结块,心慌、气短、咳嗽、痰血,高热难退、胁肋剧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腹痛、便血、便脓、尿少、尿痛、尿血等。

  寒毒证

  寒毒证表现为:体表结块、丘疹、结节色暗色黑如焦炭,体表溃疡如岩血,少脓,大片皮肤焦枯粗糙如枯死之树皮,或为鳄鱼皮状(皮肤癌)。或为无热无痛,渐见乏力、疲累,苔白,脉细,化验血小板增多,亦属寒毒内攻。

  湿热毒证

  湿热毒证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深部溃疡,脓血滋流,或脓血便、脓血尿,或带下黄浊、臭秽等(如结肠癌、宫颈癌)。

  痰毒证

  痰毒证表现为局部结块、闷痛,结核根深质硬,单肢肿胀,疼痛渐增,苔腻脉沉。

  各期治法

  元分证期补元气,调冲任,解郁气,补气阴。

  宗分证期以调五脏,攻毒邪为主。中医强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吃好饭,有胃气者存;睡眠好,心神静者胜。

  血分证期需攻毒与扶正并重,扶正以助攻毒。主要治法:凉血攻毒。养血滋阴,以防后期虚劳。活血化瘀攻毒。止咳化痰攻毒。补肾攻毒。

  津分证期以扶正为主,兼清余毒。如益气养阴法配合清热、止血、通便、利尿,有减轻痛苦之效。对于药毒诸证,需辨清虚实后以益气养血散风、养血凉血散风、补肾养血散风法治疗。

  复元证期主要指术后,所以其证治应分虚实以善后、守成法防复发。

  实证:术后高热不退腑实者,治以通腑泻热。术后肿胀不消者。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渗水,如宫颈癌术后下肢肿胀、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者。

  虚证:气血大虚者,以益气养血为主。肾气虚损者,以补肾为主。甲状腺癌术后月经不调、面色暗淡,治以调理冲任,温阳散结。

  虚实夹杂证:特别要注意预防复发。术后创口不敛者,以补气血清余毒为主。预防术后复发,以益气养血为主,兼清余毒。

  临床应用

  元分证应用

  HPV目前已明确是导致宫颈癌的元凶,研究显示,HPV感染和宫颈癌癌前病变甚至发展至宫颈癌有直接的联系。能够控制HPV,即可阻断疾病向癌症发展。对于HPV的控制,目前已治疗过6例HPV阳性的患者,经3个月治疗后HPV全部转阴;乳腺增生中的钙化灶亦属于乳腺癌的癌前病变。国外有人做过统计,30%~50%的乳腺癌患者伴有微钙化,相对而言,在乳腺组织中有钙化灶的患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没有钙化灶患者的47倍。对于乳腺增生有钙化灶的患者,也已治疗过5例患者,经治疗后钙化灶完全消失。

  宗分证应用

  主要把已确诊癌症而尚未发生转移者归于宗分证。关于这一期的患者,治疗过的病人较多,例如肺癌患者就有近10例,坚持服用中药以来,经检查肺部肿块与半年、一年前相比无明显变化,癌症亦未发生转移,患者一般状况都好。还有胃癌、肠癌、乳腺癌、口腔癌等多例患者也是同样的情况。

  血分证应用

  赵尚华认为,血分证有四大特点:暴发性、迅捷性、转移广泛性、难愈性。因此,该期的患者一般都已出现全身的广泛转移,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快,因此留下的治疗时间不多。但也有用药后迅速起效者,例如吕某一案,该患者为乳腺癌术后出现肝转移、骨转移者,患者已出现全身骨痛、不能下床活动,西医院对该患者已放弃治疗,经服用凉血攻毒、养血滋阴的中药3个月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亦可下地走一段路,饮食可,睡眠可,精神可,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还有樊某一案,该患者为乳腺癌未手术全身转移者,患者身体多个部位出现癌肿,其中左髋部有近10厘米大小的肿块,乳房部有多个肿块,经人介绍找到赵尚华,服中药12剂后,患者的肿块明显减小,亦是取得奇效的一例病案。

  津分证应用

  赵尚华把癌毒久袭、津液大伤之证称为津分证。癌症患者伤津者多,如肺癌大量胸水;肝胆胰腺癌大量腹水;有的宫颈癌首发症状亦为腹水。津分证的治疗应以扶正为主,兼清余毒。此期的患者经治疗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例如甲状腺癌术后大量腹水者,食道癌后期体质虚弱、进食困难者。

  复元证应用

  这一期的患者较多,因为患者发现癌症之后,治疗方法大都首选手术切除,因此术后的调养恢复、预防复发也是很重要的。复元证的治疗应注意:分虚实以善后;守成法防复发。此期治疗过的患者有:乳腺癌术后淋巴回流障碍导致肢体肿胀者、甲状腺癌术后月经不调者、术后高热不退者、术后伤口不愈者等,经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张彦敏 山西中医药大学 赵怀舟 山西省中医院 魏峰明 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肺结节多是良性 医生提醒关键点

时间:2025-07-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 陈记财 广东省中医院

 

“医生,我体检发现了肺结节,是不是得肺癌了?”随着高分辨率CT的普及,这样的门诊咨询日益增多。肺结节这个原本陌生的医学术语,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健康焦点。

从医学定义来看,肺结节是直径≤3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肺部阴影。现代医学统计显示,30%的成年人在体检中会发现肺结节,但其中95%以上属于良性病变。真正需要警惕的恶性结节仅占3%~5%。

解码结节生成之谜

从中医理论来看,《黄帝内经》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认为结节形成是本虚标实的综合结果。若遇痰湿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就容易形成“结”。此时肺脏既要应对外界过敏原,又要调节内环境,双重压力下更易出现结节。

现代医学则揭示出更多危险因素。

1.长期吸烟者患肺结节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5倍。

2.职业暴露(如石棉、粉尘)人群发病率提升30%。

3.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合并结节概率达40%。

4.有肺癌家族史者需提高警惕。

肺结节≠肺癌判决书

人群中30%左右的人都会查出肺结节,而查出来的这些肺结节中,95%以上的肺结节都是良性病变,只有小于5%的肺结节可能会发展成肺癌,所以肺结节≠肺癌。

查出肺结节后,也不必过于焦虑、恐慌,因为肺结节发展成肺癌,是其中比较少数的情况,而且时间是比较长的,有充足治疗和观察时间。但也不能太大意,因为伴随着结节逐渐增大,恶性概率会逐渐增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肺结节是否有恶变可能。

1形变:结节直径≥8mm,边缘出现毛刺、分叶。

2速变:半年内体积倍增,密度不均匀强化。

3症变:持续性呛咳、痰中带血、胸痛气短。

如果肺结节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食欲不振,以及夜间盗汗等症状,这可能是癌变的早期信号。这些症状表明身体的代谢出现了异常,肿瘤细胞可能正在消耗大量的能量。

五类体质须警惕

在临床接诊的肺结节患者中,常见五种中医证型。

肺气亏虚型:面色白,动则气促,舌淡苔薄。

痰湿蕴肺型:体胖多痰,胸闷纳呆,舌胖有齿痕。

气滞血瘀型:胸胁刺痛,烦躁易怒,舌暗有瘀斑。

阴虚肺燥型:干咳少痰,五心烦热,舌红少津。

阳虚寒凝型:畏寒肢冷,咳痰清稀,舌淡苔白。

中医特色调理方法

药膳调理

代茶饮:可用玫瑰花8克、茉莉花8克、陈皮5克代茶饮用,能疏肝解郁;用夏枯草10克、蒲公英10克、车前草10克代茶饮用,能化痰散结。

食疗方:可用陈皮10克、薏米20克、大米50克煮粥,能健脾祛湿;用雪梨1个、川贝9克、冰糖2~3颗煮水,能润肺散结。

穴位按揉

通过拇指指腹按揉穴位,简单方便,疏通经络,促进结节的消散。

太渊穴:在腕前外侧,桡骨茎突与腕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功效:调理肺气,止咳祛痰。

经渠穴:在前臂前外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

功效:宣肺利咽,降逆平喘。

尺泽穴:在肘前侧,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功效:止咳平喘,止痛解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