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神经病变,包括未梢神经感觉障碍及植物神经损害,致使下肢血管病变——动脉硬化引起周围小动脉闭塞症,或皮肤微血管病变以及细菌感染所导致的足部疼病、足部溃疡及足坏疽等病变。常常由于缺血、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多种因素协同发生作用。
中医对糖尿病足根据其临床特点将其归属“脱疽”范畴。《灵枢.痈疽》记载:“发于足趾,名日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糖尿病肢端坏疽发病与湿、热、火毒、气血凝滞及阴虚或气虚关系最为密切,为本虚标实之证,其中“正气不足,气阴两虚”为其根本原因。
糖尿病日久,五脏气血阴阳俱损,肌肤失养,血脉瘀滞,日久化热,灼伤肌肤和(或)感受外邪致气滞、血瘀、痰阻、热毒积聚,肉腐骨枯所致。糖尿病足病机复杂,根据气、血、寒、热可将其分为气阴亏虚、瘀血阻络、外感湿热等型:气阴亏虚多为气阴亏虚则经脉失养,脏腑受损,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虚则无力抗邪,湿热之邪则乘虚入足;阴虚则内热,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瘀血阻络多为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则血运受阻、血脉瘀滞、瘀血阻络,故出现面部青紫色黯,患足疼痛;瘀血日久则化热,湿热搏结,化腐成脓;外感湿热多为消渴日久则脾肾俱虚,脾气虚弱,水湿运化失常,湿邪浸淫,湿壅日久,化热成毒;脾肾虚弱则无力抗邪,湿热之邪乘虚入侵,蕴结日久,腐蚀筋肉,终成足部坏疽。
此外,结合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特点,根据其主要病变部位分为五种常见类型:皮肤变性水泡型。血管闭塞缺血型。肌腱变性坏死型。末梢神经变性麻痹型。趾骨变性萎缩型。各型可同时并见或相继发生,但多以某一种病理改变为主,其中常见的类型为肌腱变性坏死型(筋疽)
,主要病机为肝肾渐衰,久则气阴消耗,气不化湿,阴不养筋,日久筋损腐毒。
首次治疗时若有明显坏死组织,用双氧水将局部病变部位冲洗清洗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2~3次,然后把明显坏死组织剪除。若创面渗出分泌物明显,再分别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清洁。
中药油剂外用治疗:用无菌剪刀将灭菌的油剂1号及油剂2号(注:油剂1号、2号均为本院协定方)纱布条根据溃疡创面大小分别剪为若干片段,分别置于无菌弯盘内,然后用无菌镊子钳取油剂1号纱布条小片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部位湿润清洁2~3次,以松解润泽其上已经坏死且覆盖其上的组织,根据情况用剪刀剪除,然后另钳取干净灭菌纱布,擦拭此部位,交替重复进行2~3次,尽可能地祛除溃疡坏死创面的污垢、脓痂和分泌物。然后将剪成稍大于创面面积的油剂2号纱布敷于创面部位,若创面下有潜腔,用适当规格的2号纱布条虚填该潜腔,然后外用内含有隔离膜的无菌纱布覆盖固定,隔天换药1次。直至新鲜肉芽填平创面或稍低于创面,然后再用油剂1号纱布条外敷、包扎、固定,直至表皮完全覆盖整个创面。
女性患者寇某,79岁,河南郑州市居民,50岁确诊为糖尿病,口服二甲双胍治疗。72岁时因右足无名足趾疼痛,其趾端溃烂流液,入住本院内分泌科病区治疗,期间足部CT检查提示,该足趾趾骨已坏死,经本院骨科会诊并建议自足踝部截肢治疗,因患者抗拒截肢而要求采用中医药治疗,后经上述方法治疗,把适当大小的上述纱布条填塞入逐步脱落趾骨后的潜腔内,再配合根据其本人具体情况辨证确立方案的口服中药,一个半月余,随着该足趾骨渐渐脱出后,在其跖趾关节处畸形愈合。两年后,其右脚的第二跖趾关节背侧处出现水泡,奇痒难忍,经清洁处理时发现出现溃疡,后经此处剪除第二趾头,用上述方法配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该处创面愈合。(费炳红
李晓萍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药学部)
案 一
蔡某,男,72岁。2009年9月3日诊。患糖尿病8年,高血压病4年。50天前,右小腿内侧及内踝皮肤被摩托车排气筒烫伤,当时即起水泡,6天后化脓。现化脓面积为3厘米×3厘米,常渗脓血,小腿红肿热痛。颧、唇、舌色红,舌边有许多瘀斑,舌中央有细小裂纹,口干微苦。常头晕,少睡梦多,体倦乏力,胸烦闷,胃常有微热感,纳差,大便干结,4、5天1次,小便频浊。脉弦略数,血压155/95毫米汞柱,血糖12毫摩尔/升。
处方一:生地12克,黄连12克,银花12克,天花粉20克,萆薢20克,赤芍15克,丹参12克,黄芪20克,蒲公英20克,丹皮12克,水牛角30克,大黄15克(首剂后下,第2、3剂同煎)。每天煎服1剂,连煎2次,煎得药液混合,分2次分服,服3剂。
处方二:虎杖750克,久煎去渣,药液日间湿敷。
二诊:烫伤局部红肿热痛减轻,流脓较少。服药后大便日泻2次,第2天大便正常。小便次数略少,混浊减轻。血压135/85毫米汞柱,上方去大黄用7天。
三诊:烫伤局部红热消退,微肿痛,渗脓液明显减少。上方再用7天。
四诊:烫伤局部红肿热痛基本消退,脓液很少。头晕、口干消失,胸、胃闷热感明显减轻,颧、唇、舌红消退,二便基本正常,血压正常。血糖8.5毫摩尔/升,上方去银花、水牛角,加当归8克,用7天。
五诊:烫伤局部红肿热痛消退,创面缩小,未见脓液渗出。上方再用7天。
六诊:烫伤局部创面愈合,行走自如。体倦乏力消失,胃纳、睡眠、二便正常。处方:熟地12克,山茱萸12克,黄连10克,花粉15克,萆薢15克,黄芪20克,丹参12克,丹皮10克,白芍12克,当归8克。7剂。日服1剂。
七诊:患者自觉身体基本正常。血压正常,血糖6.5毫摩尔/升。上方服7剂。
八诊:自觉身体康复,血压、血糖正常。嘱2天服1剂。服7剂。
后电话报告身体正常,血压、血糖均在正常值范围。嘱服六味地黄丸2个月。3个月后报告身体正常。
案 二
王某,女,68岁。2009年8月26日诊。患糖尿病10年。一个半月前散步时,左脚磕碰石头,当晚第1、第2趾红肿热痛,1周后2个脚趾溃破流脓,半月前二趾变黑,露出骨头,足背暗紫色,西医外科医师建议住院手术切除二趾,否则可能需全足切除。现面色晦暗,舌尖、边密布瘀点,口干、头晕,失眠多梦,全身乏力,四肢常麻痹,胸闷痛,常心悸,胃纳差,大便干结,1周1次,小便次数多,夜尿12次。脉细、代。血压正常。血糖9.2毫摩尔/升,心脏彩超提示:冠心病。
处方一:银花12克,花粉20克,黄芪50克,当归10克,丹参12克,田七12克,川芎10克,赤芍12克,乳香8克,没药8克,桂枝10克,熟地15克,肉苁蓉30克,新开河参10克(另炖)。日煎服1剂,连煎2次,煎得药液与开河参混合,分2次温服。
处方二:虎杖750克,浓煎去渣,药液微温浸泡至踝部,每次浸泡1个小时,每天浸泡5次,夜间湿敷,绷带裹紧。用药7天。
二诊:患足足背肿痛明显减轻,皮肤紫色已逐渐转红润,足趾渗脓少,触觉改善。头晕、胸闷痛减轻,睡眠、胃纳改善,小便次数夜间减少,大便通畅,自觉全身状态比服中药前明显改善。效不更方,上方再用7天。
三诊:患足足背肿痛消失,肤色变红润,足趾原黑色坏死组织脱落,触觉进一步改善。原方再用七天。夜间停用虎杖液湿敷。
四诊:患足足趾无渗出液,已有触痛感。无头晕、乏力,胃纳、二便正常。血压、血糖正常。
处方一:熟地15克,当归10克,黄芪50克,开河参10克(另炖),丹参12克,田七12克,山茱萸12克,花粉20克,肉苁蓉15克,桂枝8克。7剂。日煎服1剂。
处方二:虎杖750克,浓煎去渣,日间湿敷。用药7天。
五诊:患足足趾无渗出物,逐步愈合。全身状态基本恢复正常。上方再用七天。
六诊、七诊:患足基本愈合,步态明显改善。同时患足愈合,活动正常。内服中药每天煎服1剂,服15剂。
一个月后电话报告身体正常。血糖正常。嘱上方2天煎服1剂,服15剂。一个月后电话报告身体一切正常。
讨 论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有明显优势。治疗中应内外治结合。多年来卢永兵用虎杖浓煎液湿敷或浸泡,疗效显著。虎杖有清热凉血解毒功效,有报告它还有一定生肌作用。临床中可一直用至伤口愈合,未见不良反应。此药用于烫伤也有奇效。2例验案病人体质明显不同,病例1热毒较盛,内服中药重用银花、黄连、蒲公英、水牛角、赤芍、大黄等清热凉血解毒药。病例2气虚血瘀明显,因此用黄芪、当归、桂枝、田七、乳没、丹参、桂枝等益气活血、化瘀生新。2病例均有用黄连、花粉及大剂量黄芪。《景岳全书》之玉女煎,《千金要方》之消渴汤等治疗消渴,方中都用黄连、花粉。卢永兵在治糖尿病方中常用萆薢分清化浊。2病例均用大剂量黄芪。糖尿病足病程长,正气虚,用黄芪托里排脓,促进伤口愈合,疗效显著。(卢灿辉
林汉平 廖丽媛 魏绵伟)
糖尿病足患者居家护理这样做
摘自2023-5-17中国中医药报
高瑶娟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糖尿病足患者起初会感到足部冰冷、麻木,有时候会感到像针扎一样地刺痛,渐渐还会影响正常行走,甚至脚趾变黑坏死,面临截肢的危险。注意足部的护理,避免溃破损伤而使病情恶化。
控制危险因素
首先应坚持规范的降糖治疗,定期监测血糖。控制血糖是糖尿病足治疗的基础。长期处于高血糖的状况,会导致血管变硬、变脆、变厚、发炎等而发生血栓,造成血管闭塞,代谢不畅,引起神经营养障碍,加重神经功能损伤,使局部坏死。如血糖控制不理想,要及时就医调整降糖药,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治疗。
建议此类患者戒烟,因为吸烟可引起血糖升高或波动,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使得血糖不容易控制,引发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同时使得末梢血管循环不畅,增加足部溃疡的发生概率。
做好足部清洁及护理
避免破损、烫伤
建议每天检查脚部是否有裂纹、水泡或溃疡,如发现异常要及时进行处理。
糖尿病患者因长期高血糖导致神经传导障碍、痛觉纤维受损,不能很好地避开外来的机械损伤和温度损伤,故洗脚水温不宜过高,在40以下为佳,时间控制在5~10分钟。足部取暖时防烫伤,可用厚袜及毛毯保温。
洗脚后应保持皮肤湿润,可涂抹尿素霜或保湿霜,不要将润肤露涂抹在脚趾之间。按摩轻柔,由下往上按摩。下肢有血栓者禁止按摩。
合理修剪趾甲,避免引起甲沟炎。以免造成足部溃疡。
选择舒适的鞋袜,要保证鞋子足够宽大,避免受压过度,保证鞋内干燥,避免双脚受到磨损和压迫而破溃。
建议选择材质柔软的袜子,如棉线材质。袜子的收口不宜太紧,否则会影响脚部的血液循环。
使用中医特色护理方法
调饮食
有很多药食两用之品具有很好的降糖作用,如枸杞、山药、苦瓜、葛根、玉米须等,还可做赤豆薏米茶、红薯叶炖冬瓜汤等。过食肥甘造成食滞脾胃,日久化热灼伤肺肾之阴,因此患者的饮食宜清淡、适量。
穴位按摩控制血糖,如按揉内庭穴(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关元穴(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鱼际穴(在手掌,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然谷穴(在足内侧,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等。
耳穴疗法通过调整脏腑功能和人体内分泌系统。如胰胆穴(位于耳甲艇的后上部,肝、肾两穴之间)有调节胰岛的功能,内分泌(位于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约距屏间切迹边缘0.2厘米处)、肾上腺(位于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耳屏外侧面下1/2隆起平面的中点)可调节胰岛素的分泌,神门(三角窝后三分之一的上部)。
中药熏蒸
糖尿病足的中医辨证主要分为未溃期、已溃期,未溃期就是下肢还未溃疡或坏疽,主要症状为脚趾发冷疼痛、间歇性跛行、趺阳脉消失等。此期患者可以采用中药熏蒸治疗,起到抗炎、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但是熏蒸需要通过专业医师辨证论治后给予对应的中药,不可自行用药。
玉泉丸
养阴生津
止渴除烦 益气和中
摘自2023-5-17中国中医药报
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医院
谢觉哉(1884—1971)写下一首赞美玉泉丸的诗:“文园病渴几经年,久旱求泉竟及泉。辟谷尝参都试过,一丸遇到不妨千。”(《北戴河杂诗十一首选五其四•喜渴病愈》)
玉泉丸真的能药如其名,像玉泉之水一样源源不断地充沛阴精,下面一起走近玉泉丸,一睹它的风采。
组成与功效
玉泉丸源自清代名医叶天士《种福堂公选良方》中的玉泉散,书中载:“玉泉散:治消渴之神药也。白粉甘葛、天花粉、麦冬、生地、五味子、甘草、糯米。”
现在的中成药玉泉丸是在玉泉散的基础上减去糯米,并改散剂为浓缩丸精制而成。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因胰岛功能减退而引起的物质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或热病后期肺胃肾阴虚的患者。
本方中葛根味甘、辛,性凉,长于生津止渴,《本草衍义》云其“大治中热、酒、渴病,多食行小便,亦能使人利。病酒及渴者,得之甚良”,故为君药。天花粉、地黄滋阴清热,生津止渴,为臣药。麦冬是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要药,适用于肺胃气阴不足所致的舌干口燥,又能清心除烦,为佐药。五味子益气生津,宁心止烦渴,还可收藏精气,不使耗散,甘草清热和胃,二者共为使药。众药配合,功能养阴生津、止渴除烦、益气和中。玉泉丸中的药物以滋阴生津为主,清热除烦为辅,如此使先天肾阴充足,又有后天胃阴的补充,加上清热之药力,消渴病的“三多”症状自然会随之缓解。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黑色的包衣浓缩丸,除去包衣后显黄褐色,气微,味苦、甜。每10丸重1.5g。口服,一次6g,一日4次;七岁以上小儿一次3g,三至七岁小儿一次2g。
本品性凉滋腻,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慎用。属阴阳两虚消渴者慎用。孕妇忌用。服药期间忌食肥甘、辛辣之品,控制饮食,注意合理的饮食结构,忌烟酒。服用本品偶见腹泻,停药后可缓解;偶见腹胀、稀便,不需停药,可继续服用。对于重症病例,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合用其他降糖药物治疗,以防病情加重。在治疗过程中,尤其是与西药降糖药联合用药时,要及时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反应发生。注意早期防治各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脑病、糖尿病心病、糖尿病肾病等,以防止病情的恶化。
桃核承气汤治疗2型糖尿病案
摘自2025-3-19中国中医药报
孔令源 王瑾 山东中医药大学
2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为特征的一类糖尿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高血糖。桃核承气汤首见于《伤寒论》第106条,原文载其可疗“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为临床常用之活血化瘀、通腑泄热方剂。本案基于经方方证辨证,用桃核承气汤治疗糖尿病患者。服药后患者出现明显的瞑眩反应,包括黑便、腹泻等,且患者症状均得以改善,空腹血糖从15~16mmol/L降低至7~9mmol/L,并在停药后得以维持。
患者男,48岁,2024年8月23日初诊。患者患2型糖尿病数年,晨起空腹血糖15~16mmol/L。患者诉未进行糖化血红蛋白、餐后血糖等检测,且未使用胰岛素及降血糖西药,现求中药治疗。刻下:两目黯黑,口唇紫黯。口渴,时有心悸、烦躁,大便干结(1日1~2次,1次10~20分钟,无特殊气味,大便质地、颜色无异常)。无发热恶寒、异常汗出、胸痛胸闷、胸胁疼痛、恶心呕吐。纳可,小便色黄,腰膝利。舌暗红,略胖大,中间干裂,苔白腻。两手脉弦实,左手脉位偏浮而右手脉位偏沉,左手脉较右手脉有力。左下腹按压痛(不按压则无痛)。
诊断:西医诊断为2型糖尿病;中医诊断为消渴病。
辨证:瘀血阻滞,肠腑不通。
治则:活血化瘀通腑。
方用桃核承气汤加减:桃仁20g,桂枝10g,肉桂5g,炙甘草10g,大黄9g,芒硝9g(冲服)。7剂,水煎服。嘱患者若出现黑便、腹泻等症状,为正常瞑眩反应,继续服用即可。
8月31日二诊:患者于8月24日中午第1次服药,服药后第1次排便略有黑便,下午大便则正常;第2次服药时左下腹不按压也有痛感,继续服药后自觉胸腔有物通过,检测发现心率降低至正常水平。服药期前2日出现腹泻现象,继续喝药后腹泻症状消失。服药后空腹血糖稳定在了7~8mmol/L。口渴、便秘症状明显改善。患者对药效颇满意,于是请求停药。
10月28日随访,患者空腹血糖已稳定在7~9mmol/L。
按
本案患者“两目黯黑”“口唇紫黯”的体征提示体内有瘀血,故辨证处方可考虑活血化瘀之类方剂,如大黄虫丸、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及抵当汤等。舌诊未有用药明显指征,可根据面诊推知患者体内瘀血阻滞,津液输布障碍。口渴也提示津液代谢异常。烦躁、小便色黄提示有内热。心悸则为瘀血流滞血脉,致心脏代偿性心率加快以泵血行血。便秘提示肠腑不通,瘀血不得从大便而下。故可予以活血化瘀兼通肠腑泻热之方药,令瘀血从大便而去。两手脉弦实为瘀血阻滞气机。左右手脉差异提示局部有瘀血阻滞,血行不畅。
左下腹按压痛为桃核承气汤特异性的用药指征。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黄煌的《经方方证》记载桃核承气汤的方证为“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少腹急结”为脐两侧下腹部的不适感,包括疼痛、胀满、拘挛及按压腹肌硬,或见局部包块、条状物。《腹证奇览》则认为桃核承气汤腹证为“左脐旁自天枢附近二三寸间,以三指按摸之,有结块状,重按则痛甚,且觉向上引”。这与上文相比更强调“瘀血多在左”。“其人如狂”,黄煌解释为狂躁不安、头痛、头昏、失眠、情绪激动,甚至精神错乱,或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与本案患者“时有烦躁”对应。
综合来看,患者属于桃核承气汤方证,故予之。因患者属于“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之年,肾气渐虚,故将原定之桂枝15g改为桂枝10g与5g肉桂,取其温肾阳之意。其余药物均按原方。
服药后患者出现典型的瞑眩反应,瘀血从大便而去,故见黑便。瘀血除后,血脉运行通畅,因此心率降低。左下腹按压不疼痛亦为排病反应,为机体正气欲通利左下腹之肠道,属于一过性症状。大黄、芒硝通下,故见腹泻,服药数天后瘀血得除,下无可下,故腹泻自止,且二药已改变患者胃肠道状态,因此便秘得以改善。
方证辨证,重在调整患者当时的身体状态,扶正祛邪,恢复机体阴阳平衡。如果发现患者出现某方方证,医者亦处方精准,即可纠正患者阴阳失衡状态,表现为症状、体征的减轻与消除,以及异常生理、生化、病理指标得以改善或恢复为正常水平。本案治疗中,笔者未围绕患者糖尿病处方用药或者参考现代药理开具降血糖中药,而是以“少腹急结,其人如狂”作为主要辨证要点,选相应的桃核承气汤治疗。方证相应,在改善症状的同时,亦能降低患者血糖,清除血中之血毒。
本版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