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辨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2023-01-22 06:20:59)


时间:2020-05-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周韶虹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简称ITP)是免疫功能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以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为主要表现,是血液系统常见病。糖皮质激素是本病治疗的首选,起效较快,但在激素减量过程中本病很容易复发,长期缓解率仅为10%~15%,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是本病的治疗难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属于中医学的“血证”“紫斑”“虚劳”等范畴,目前统一称为“紫癜病”,中医在本病的治疗中,尤其是对于出血明显,长期依赖激素治疗患者,能降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紫癜反复发作,减少激素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根据临床经验结合文献,对紫癜病的中医病机进行了初步探讨,归纳出感受外邪引动伏火外发、肾精亏虚水不涵木和阴虚及阳、脾肾两亏导致火伤血络、统摄无权的病理机制,并结合临床提出泻火宁络、育阴潜阳、调理脾肾的治疗对策。

  紫癜病的中医病机

  历代医家对血证的病因病机有较多论述。《景岳全书·血证》曰:“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提纲挈领的将血证病机概括为“火盛”和“气伤”两个方面,提出“有火无火”和“气虚气实”的辨证认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迁延日久而常发者,表现为紫癜反复发作,基于血证的中医理论,将其复发机制归纳如下:

  感受外邪,引动伏火外发,灼伤脉络

  紫癜病初发感受外邪,损伤脉络;或情志过级,肝郁化火;或饮食不节,滋生湿热,均导致热盛迫血。紫癜病患者经过中西药物治疗,一部分治愈,一部分迁延日久而常发者转为慢性。由于外感风热燥火驱之不尽或脏腑失调化生内火,如肝火、心火、肾火,导致邪伏于里,此伏邪为血中伏火;或火伏肾经,灼伤脉络,往往由于感受外邪之后,引动伏邪,伏火外发势必伤络,导致血溢外漏,而成诸衄。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宿疾日久,则以伏火为主。诸火伏于体内成为潜在“夙根”, 非时之气侵袭机体时,内有潜伏之火,外有风火之邪,内外相合,正如叶天士所云“两阳相劫”,灼伤脉络,血溢脉外而再次发为紫癜。临床上因复发就诊的患者中,多半近期有外感病史,或由于情志失疏,肝郁化火,或饮食所伤,滋生湿热,热入营血,迫血妄行。

  肾精亏虚,导致水不涵木,肝不藏血

  《血证论》曰:“凡病血者……无不由于水亏,水亏则火盛。”血小板为血液中主要成分,血小板低下表现为虚劳血虚,以肾虚为本,既可以禀赋薄弱,亦可由于热盛伤及肾阴,肾精亏虚,肝肾阴虚。根据《内经》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水生木,木生火,肾精亏虚,水不涵木,或肝气不舒,木失条达,均可致肝火偏亢,肝不藏血,血溢脉外。本病以女性居多,女子以肝为本,肝郁在女性患者中普遍存在,同时由于肝肾阴虚,冲任不固,月经淋漓不净,紫癜反复。故肾阴亏虚,虚火内盛,既可破血忘形,有可灼伤脉络,另外,肾阴耗伤,水不涵木,导致肝不藏血。

  阴损及阳,终致脾肾两虚,水亏火盛

  “气火失调”指元气或脏腑之气的虚衰而导致的内火亢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道:“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这里讲的是气与火的生理、病理联系。“少火”是生理之火,可温养人体脏腑组织四肢百骸,使其发挥正常功能。它与元气相互为用,相互制约,若这一平衡打破,元气虚衰失去对少火的制约作用,“少火”亢逆则变成“壮火”,“壮火食气”进一步加重气伤。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我们认为“气火失调”是主要病机,“损则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脏腑(脾肾)亏损,肝不藏血,气不摄血。火盛包括“实火”和“虚火”,实火多为外感风热燥火,或五志化火,虚火多为肾阴亏虚,水不制火者。《脾胃论》说:“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土位。”由于“火为元气之贼”,火盛导致气伤,“气衰”不能制火,两者构成“脾肾气火失调”病机。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易助火生热,耗伤人体阴液,使患者表现为手足心热、面色潮红、盗汗、舌质暗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火旺证候,阴虚火旺之火为病理之火,即“壮火”,所谓“壮火食气”,因此激素使用日久患者除表现为阴虚火旺的症状外,还有乏力、自汗等气虚表现,“气火失调”加重则病情反复,此时若再用激素治疗往往效果欠佳,因为此时使用激素除“助阳化气”外,亦“助火生热”,加重“壮火食气”,不利于“气火失调”的纠正,这有可能是随着病情的反复,激素使用时间的延长,很多患者产生激素敏感性下降或产生耐药的中医病机。

  紫癜病的治疗策略

  紫癜病治疗不离治火,“实火”注重心肝,应以泻心火、清肝火,尤以制肝木之火,清泄伏火;“虚火”主肾,宜滋阴降火。治血包括凉血止血、化瘀止血、养血宁络。治气包括治“气实”和“气虚”,“气实”指“气有余便是火”,故治“气实”即为治火;治“气虚”不离补益精气,调理脾肾。脾为化气之母,肾为生精之根,出血紫癜日久,导致虚劳疾病发生,“气火失调”加重则病情反复,治疗应补气与益精并行,补虚与泻火兼施,补益精气当调理脾肾,掌握调气调血,平衡阴阳的治疗原则,可减少紫癜复发。

  泻火宁络,滋阴凉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伴紫癜,以阴虚血热型为多见,紫斑颜色鲜红,伴烦躁惊惕,溲短便秘,唇舌干红,脉眩数。选用菝萃犀角地黄汤加玄参、麦冬、龟板,还可选加茅根、生侧柏、大蓟草、小蓟草、旱莲草等凉血止血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兼见风热外感时,临证当解表祛邪,使邪祛正安,合用银翘散、桑菊饮加减治疗。对于火热伤动血络证,用苦寒沉降,选用加减玉女煎,如阳明腑实大便秘结、烦热者配合生大黄、黄连、黄芩。由于药物寒凉,应注意以清肝调达气机之品为佐。

  育阴潜阳,养血和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伴紫癜反复发作,紫斑发于下肢,眩晕目花,耳鸣腰酸,失眠多梦,月经色黯淋漓不净,由于病延日久,肾阴亏耗,水火失济,肝火偏旺,火伤脉络,瘀热互结所致,选用大补阴丸、三甲复脉汤、二至丸加减治疗,合茜根散化瘀止血,选加藕节、地骨皮宁血清火。月经过多加陈棕炭、莲房炭、龙骨固涩止血。若出血不明显,肝血不足,配合四物汤加仙鹤草养血和血。

  调理脾肾,燮理阴阳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久病难愈,肌肤紫癜、瘀斑色淡,反复发作,面色苍白,畏寒肢冷,食少便溏,头晕腰酸,心悸乏力,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弱,脾虚不能统血,气虚及阳,阴虚及阳,以大补元煎为主方辨治,可以调理脾肾防复发。由于营弱卫虚,易于外感,通过调理脾肾,扶正固本,可以减少外邪侵袭,从而减少复发。以脾肾调治,主张补泻兼施,而不能单用温补法,因为伏热尚未尽除,肾水亏虚需缓慢渐复,瘀血有待清化,故守补气益精,调治脾肾,与化瘀泄热巩固治疗。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复发一直是众多血液病医务工作者希望解决的难题,中医在治疗本病时优势明显,基于这一治疗优势,探索归纳本病复发的中医病机,对于进一步提高中医疗效、降低复发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周韶虹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sdlyls:家里的小孩子.才3岁.近日身上出现多处局部的青硬块.经检查血小板只有10000(1万)多.想知道这种情况是怎么引起的?如何治疗?好不好治疗?

何医生回复:
突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小儿常见,发病前常有急性病毒感染史,如感冒等,偶也可见于接种某种疫苗之后。病毒感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类抗体可与血小板膜发生交叉反应,使血小板受损后清除;此外,感染后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附着于血小板表面,使血小板易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
概述:发病往往较急,常有发热,自发性皮肤和粘膜出血,出血点多为针尖样或瘀斑或紫癜,分布不均,通常以四肢较多,在易于碰撞的部位更多见,常伴有鼻出血,或齿龈出血,或结膜下和视网膜出血。偶见胃肠道出血和肉眼血尿,甚至颅内出血。青春期女性患者可有月经过多。淋巴结和肝脾可轻度肿大。本病系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儿在发病后1-6个月内能自然痊愈,约有少数(10%左右)患儿转变为慢性型。病死率约为1%,主要死因为颅内出血。
鉴别诊断:主要是与急性白血病,急性感染如流感、败血症、伤寒等和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相鉴别。也要与过敏性紫癜(有普通型、胃肠型、关节型、肾型、脑型)相鉴别。
实验室检查:1)血象中血小板计数通常低于20×109/L。失血较多时,可有贫血。白细胞数正常;2)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血块收缩不良。血清凝血酶原消耗不良;3)骨髓象可见巨核细胞的胞体大小不一,以小型巨核细胞较为多见,幼稚巨核细胞增多,核分叶减少,且常有空泡形成、颗粒减少和胞浆少等现象;4)血小板相关抗体G(PAIgG可用荧光标记或酶联免疫等方法测定)含量比正常小儿明显增高,其含量与血小板数呈负相关关系; 5)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臂试验)也可阳性。
诊断:
  1.血小板计数100×109/L
  2.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成熟障碍主要表现为幼稚型和(或)成熟型无血小板释放的巨核细胞比例增加,巨核细胞颗粒缺乏,胞浆少。
  3.有皮肤出血点、瘀斑和(或)粘膜出血等临床表现。
  4.脾脏无肿大。
  5.具有以下四项中任何一项:1)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2) 脾切除有效;3) 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C3)或特异性抗血小板抗体阳性;4) 血小板寿命缩短。
  6.排除其它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其它免疫性疾病以及药物性因素等。
分型:
  1.急性型:起病急,常有发热,出血一般较重,血小板数经常20×109/L,病程≤6个月。
  2.慢性型:起病隐匿,出血一般较轻,血小板数常为(30-50)×109/L,病程>6个月。
治疗建议:急性期应住院治疗,限制活动,加强护理,避免外伤。疑有感染者,酌情使用抗生素。禁用阿斯匹林等影响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止血药物:止血敏,安络血,6-氨基已酸(抗纤溶药物),止血芳酸,止血环酸。
  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主要作用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抗体产生;抑制巨噬细胞破坏有抗体吸附的血小板。常用泼尼松剂量为1.5-2mg/kg/日,分3次口服。出血严重者可用地塞米松小剂量冲击疗法,按每天0.25-0.4mg/kg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用药3天休息4天为1疗程;亦可大剂量冲击疗法,按每天1.5-2mg/kg加人葡萄糖液内静脉点滴,连用7天休息4天为1疗程。是否重复视病情遵循医嘱执行。患儿症状缓解后仍需口服泼尼松,直至血小板数回升至接近正常水平时即可逐渐减量,疗程一般不超过4周。停药后如有复发,可再用泼尼松治疗。
  免疫抑制剂需较长时间用药,疗效较好,但需按有经验医师医嘱执行。
   免疫球蛋白(IVIG) ,主要是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FC受体的功能;保护血小板免被血小板抗体附着。其适应证有:1)并发严重出血的急性重症ITP;2)慢性ITP患者手术前准备;3)难治性ITP。能快速升高血小板,但不能持久。首次剂量400mg/kg静脉滴注,连续5天,维持量400mg/kg,每1-6周一次。但不宜与皮质激素合用。
  血小板静滴输注目前在各医院广泛使用,输血可改善贫血,但提供的血小板数量有限,往往不能达到止血目的,为了迅速控制出血,可输注血小板,每单位相当于200ml全血所含血小板。用法为2.5-20U/日,每输血小板2.5U,可使血小板升高10×109/L。如系浓缩血小板悬液,每单位是由400ml全血制成,每次0.1U/kg,每2-4日输注1次,至出血减轻,血小板达安全水平(>30×109/L)为止。如先输注免疫球蛋白再输注血小板,可使血小板寿命延长。输注血小板易使受者产生同种抗体,影响以生输注效果。没条件的时候,严重出血者仍可输新鲜血。
  血浆置换适用于急性重症患者,以图在短时间内除去部分抗血小板抗体。每日交换血浆3-5单位,连续数日。慢性ITP一般无效。
  达那唑(danazol,炔羟雄烯异恶唑)是一种合成雄激素,但其雄性化作用已被减弱。其作用可能与提高抑制性T细胞功能,再使抗体减少有关。剂量为每日口服400-800mg,疗程≥2个月,要定期查肝功能。促血小板生成药可用肌苷,氨肽素,核苷酸等,但疗效并不满意。大剂量维生素C和α-干扰素均可选用。 
  脾切除是ITP的有效疗法之一。指征为慢性ITP,经积极治疗6个月无效者;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效差,或需用较大剂量30-40mg/d维持者;对激素或免疫抑制应用禁忌者;用51Cr标记血小板检查,若血小板主要阻留在脾脏,则脾切除有效率可达90%,若阻留在肝脏,则70%的脾切除无效。脾切除有效率可达70-90%,术后复发率9.6-22.7%。长期效果为50-60%。 
  此外中医对慢性ITP的辩证大多属气虚出血,宜用养气止血法,代表方为归脾汤。
疗效评定: 1)治愈:出血消失,血小板数>100×109/L,持续2年以上无复发者。2)显效:出血消失,连续3次血小板数>50×109/L,或较原水平升高值>30×109/L,持续时间达2月以上者。3)进步:出血减轻,血小板数有所上升,持续时间不足2月者。4)无效:治疗4周末达进步标准者。


 

                 

         血小板数在诊断和治疗出血性疾病时是一项非常有用的实验诊断参数。目前,临床上常将血小板数100×109/L视为血小板减少,但不少正常健康人的血小板数都低于此数,其原因还不十分清楚,临床医生要谨慎诚恳地向病人说明病情,万万不可轻率下结论。
    影响血小板数的因素很多,除存在实验室分析变异因素外,还存有大量可影响血小板数的生物学变异因素。而且许多生物学变异因素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因此,对影响血小板数的生物学因素进行深人研究,有助于阐明正常人群由于生物学因素的不同而致血小板数差异的原因。
    地域差异-我国南方(以苏州为代表)正常人的血小板数显著低于纬度高的北方(以哈尔滨为代表)。
    季节-我国南方正常人冬季的血小板数显著低于夏季,平均血小板体积(MPV)高于夏季。对纬度高的北方正常人,季节似乎对血小板数和MPV影响不大。
    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网织血小板(Ret-PLT)-我国南方正常人群中,低血小板组与正常血小板组相比,PA-IgG含量显著增高,Ret-PLT百分率显著增高,发生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高密度脂蛋白(HDL)-血小板数较低的我国南方正常人群中,正常血小板组与低血小板组,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显著增高,即HDL含量增加会伴随有血小板数的增高。
    甘油三脂(TG)胆固醇(Ch)-通常,正常人群冬季的甘油三脂(TG)、胆固醇(Ch)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较高,而夏季的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较高。冬季摄人的动物脂肪相对较多,加上运动相对减少,从而导致较高含量的TG和Ch。在我国南方正常人冬季由于摄人的动物脂肪相对较多,使TG和Ch含量增高,从而导致血小板数减


益气养血法治疗血小板减少症
摘自2025-6-11中国中医药报
廖成荣 樊鹏菲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高某,女,80岁,2025年3月30日初诊。主诉:体检发现血小板减少。患者既往有“精神病”病史,自理能力较差,常常冷暖不知,时常感冒。3小时前,患者例行体检完善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5.29×109/L,红细胞计数3.53×1012/L,血红蛋白114g/L,血小板53×109/L。其血小板减少原因不明,建议前往血液科进一步诊疗,但是患者家属考虑到患者配合差,来我处要求带中药回家调理。刻下:神志清楚,面色虚浮少华,自诉容易疲倦,容易汗出,容易反复外感,纳食差,夜间休息差,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舌苔薄白腻,脉沉弦细。
诊断:西医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诊断为血证。
辨证:气血不足,正气亏虚。
治则:益气养血扶正。
方用八珍汤:仙鹤草60g,黄芪30g,党参片30g,麸炒白术18g,茯苓18g,甘草片6g,陈皮12g,熟地黄30g,川芎6g,白芍18g,鸡血藤30g,大枣24g,制何首乌12g,酒女贞子30g,炒酸枣仁18g,当归15g。3剂,日1剂,分3次温服。
4月2日二诊:服药后虚浮面容改善,仍面色少华,自诉进食量增加,疲乏感缓解,余症同前。药渐奏效,守原方3剂继续调理。
4月5日三诊:进食量进一步改善,疲乏感进一步减轻,但是复查血常规仍提示血小板为53×109/L。舌脉同前。考虑到患者症状持续改善,治疗有效,故继服原方7剂调理,并调整仙鹤草为90g,嘱煎汤代水再以此熬制其他中药。
4月14日四诊:自诉症状完全消失,“为最近两年最好的状态!”复查血常规提示血小板为96×109/L。前法已经显著奏效。且温补类药物使用并无上火征象,故调整为生血汤合三仙汤以益气温阳,养血填精。处方:仙鹤草90g(煎汤代水煎煮其他药),仙茅9g,淫羊藿12g,生地黄30g,黄芪30g,当归15g,熟地黄15g,川芎9g,白芍18g,制何首乌15g,女贞子30g,麸炒白术18g,大枣24g,阿胶6g(烊化)。7剂,日1剂,分3次温服。
4月30日五诊:来诊时面色荣润,精神饱满,复查血常规提示血小板为156×109/L。嘱停药观察,随访1个月,诸症向愈,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告愈。
按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中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出血、皮肤瘀斑、瘀点等。其病因繁琐,病理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各异。现代医学如果不能明确其病因病机,则治疗上往往缺乏有效方案,而中医药从症候入手,采取辨证论治方法,给予个体化治疗方案,往往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本案患者体检发现血小板减少,且伴有面色虚浮少华、容易疲倦、容易汗出、容易反复外感及纳食、夜间休息差等气血不足的症候表现。综合其舌脉,辨证为气血不足,正气亏虚,拟定益气养血扶正之治法,首诊时选用八珍汤为主进行治疗。方中党参片、熟地黄相配益气养血;黄芪、麸炒白术、茯苓健脾助党参片益气补脾;当归、白芍、鸡血藤、制何首乌、大枣养血和营,助熟地黄滋阴养血;川芎活血行气,陈皮理气健脾,两药应用使诸药补而不滞。同时选用仙鹤草、酒女贞子补虚;炒酸枣仁安神;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达到益气养血扶正之功。且药理研究也证实,黄芪、制何首乌、仙鹤草、鸡血藤、女贞子均有提升血小板的作用。
三诊时患者虽然血小板未见提升,但是其症状已经得到缓解,综合评估辨证准确,治疗有效。故在原方基础上加大仙鹤草剂量以增强益气扶正之力。
四诊时患者血小板明显升高,且应用温补类药物使用并无上火征象,联想到《景岳全书》所载“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故调整选用中医大家祝谌予的生血汤合三仙汤以益气温阳、养血填精。方中仙茅、淫羊藿补肾阳;仙鹤草、黄芪、麸炒白术、大枣益脾气;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川芎、白芍、制何首乌、女贞子、阿胶滋阴血。诸药合用,滋阴血、益脾气、补肾阳,相互资生,共促复常。随访1个月,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

四逆散汤方治疗手足口病案

时间:2025-07-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6版  作者:茹立良 王晓斌 阿尔祖古丽·毛拉 合妮古丽·买买提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71、柯萨奇病毒A16和其他人类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最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手、足、臀或口腔等特征性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脑水肿和心肌炎,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学“疮疹”“疱疹”“痘疹”“温疫”等病证范畴。本病外因为感受时邪,内因为小儿脏腑娇嫩,卫外功能不足;病机为邪蕴肺脾,外透肌肤,病位在肺脾。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时可见瘀点、瘀斑。中医治疗该类传染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标本兼顾,能有效改善患儿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患儿刘某,男,4岁,2025年7月2日来诊。发热一天,纳呆,哭闹时作,偶有呛咳,小便正常,大便未行。舌红苔厚腻,脉弦滑略数。刻下体温:38.3,查体发现上颚部充血色红有溃疡,足趾趾间部位、手掌、面部散在红色浸润性斑丘疹。有手足口病患儿接触史。

诊断:手足口病(邪犯肺脾证)。

治法:疏肝泄热,行气化滞,解毒利咽。

方用四逆散合当归补血汤加味:柴胡18g,麸炒枳壳9g,赤芍9g,甘草6g,当归3g,黄芪15g,牛蒡子9g,炒莱菔子12g,焦山楂9g。取3剂,日1剂,水煎服。黄连解毒汤加味煎液外涂体表皮疹部位。嘱清淡易消化饮食,保持患儿情绪舒畅。

7月5日二诊:患儿已不发热,皮疹趋于好转。上方柴胡减量至12g,取5剂,日1剂,水煎服。

随访患儿痊愈,居家隔离。

 手足口病发病部位手足口臀皆为人体末端部位,四逆散方证亦是以四肢厥冷、胃肠功能紊乱等为主要表现的肝郁气滞、肝胃不和证,根本病因为阳气得不到正常输布,气机不畅。结合新疆为“西北燥证”之地,气候干燥,热盛兼燥,从燥化热,故临床发热患儿较多。“燥易伤津”,夏季高温天气,气随汗泄,津血同源,伤津耗液,津不上承,故咽喉溃疡红肿涩痛。依据中医“因时制宜”及“整体观念”理论,谨守病机,以方证相应理论为指导,一证一方,从中焦气化出发,达到行气活血、益气养血、扶助人体正气驱邪外散之目的。该案四逆散汤方重用柴胡疏肝泄热,亦疏肝解郁而透达阳气;麸炒枳壳易枳实主降,行气散结而宣通胃络;赤芍易白芍疏泄经络中之血脉,与甘草合用制肝和脾而益阴缓急兼凉血解毒;加入焦山楂以消食化积、酸甘敛阴;牛蒡子解毒利咽;炒莱菔子下气通腑,腑以通为补;甘草调和诸药、解毒利咽,用至6g兼调和药味。合用当归补血汤宗“春夏养阳”之旨,春夏玄府开泄,气易耗散,汗血同源,汗出血虚,患儿尚幼,易虚易实,不虚而补,先其时服药,益气养血,顾护正气。临床治疗时嘱以米面粥清淡饮食,充养中焦,顾护脾胃,益其津液,使邪气去而正气不伤,为临床治疗疫疠之疾的常用法宝。复诊患儿已不发热,柴胡减量,原方治疗。(茹立良 王晓斌 阿尔祖古丽·毛拉 合妮古丽·买买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县人民医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