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雨中“邂逅”中医五行

(2023-01-21 04:21:37)


时间:2020-06-0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陈喜生

 

  很多人学习中医之初,看到五行会犯迷糊,碰到金生水、水生木、火克金、木克土就晕得不行。但事实上,五行并不是什么晦涩难懂的东西,它不只属于中医,也属于整个世界、整个宇宙。只要弄真正弄清楚五行的内涵,就会觉得原来一切都是那么简单。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五行为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疏泄、宣通、运化、收敛、封藏这五种力量,存在相生、相克等相互作用关系。我们不仅可以用五行来解读人体的奥妙,同时也能将世间万物划分归于五行之中。

  自然界的五种力量

  复杂的世界一切不过金、木、水、火、土而已,之间的关系、五种力量之间的相互转化通过联想下雨形成的过程,就再清晰不过了。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200603/IMGf80f4173ad825411527156.jpg  

雨的形成原理。

  清明时节的绵绵细雨,盛夏时节的倾盆大雨,金色孤秋的寂寞小雨,是我们常见的天气,那么雨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简单来说,雨形成的过程是太阳照射到地面的热量被海水、河水、地下水吸收,而热量慢慢在水中累积,达到一定的温度,水就会被蒸腾成水蒸气,上升到天空聚集成云,在一定条件下云就被打散,变成雨滴落下来。

  在雨形成过程中体现了五种能量的相互转化。太阳的热火为地球提供能量,体现的是宣通的能力。太阳的火温度很高,但是阳光照射到地面时我们却没有那么大的感觉,这是因为地球上的水和其他物质能够吸收热量,这种吸收能量的能力就是收敛。当热量被水吸收时,水能将能量暂时储存起来,这个储存的过程体现了物质封藏的能力。正是这封藏的能力,使得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石头、土壤、水都有一定的温度。而水的封藏能力是有限的,当能量存储到一定程度时,水就会变成水蒸气,这个时候能量就会随着水蒸气往上升,而这个升的力量就是疏泄。还有一种力量叫运化。运化者,运动化合也,调控着其他力量的转换和转换的速度。地表的水封藏能量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变成水蒸气往上疏泄,从水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受运化调控,使其缓缓地变化。如果没有运化这个作用,水可能一下子就变成气,也可能不会发生变化。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200603/IMGf80f4173ad8254115273310.jpg

自然界的五种力量。

  正是这五种力量的转换才导致了一场雨的发生。能量强盛的物质发挥宣通的作用,向能量低的物质传递能量,而低能量物质接收能量的能力叫收敛;收敛时物质会把能量存储下来,存储的能力叫封藏;封藏到一定程度时,低能物质会从接收能量变成供给能量,这个时候供的能力未达到宣发的强度,更倾向于一种疏泄的力量;而这种疏泄的力量不断累积升发就会变成宣通之力。疏泄跟宣发的区别在于疏泄更偏向流动,推力更强,而宣发偏向于供能,温暖的力量更盛。这四种力量构成了一个圆运动,而运化的力量在这四种力量的转换之间存在,所以把它放在这个圆的中间。这个圆就是黄元御阐述医理时总用到的圆运动。

  可见我们生活的这个看似复杂的地球其实就被这五种力量控制着。收敛之力叫金,而有关收敛的所有东西皆属于金。例如下雨的过程就是金气发挥收敛之力的过程。而肺能将外界的气收敛于下,所以肺在五行中属于金。一切有关封藏的物质、动作都属于水……我们用这五种力量来标记与它们相近的世间万物,就能将万物划分归于五行。在土的运化下,金之收敛到水之封藏,水封藏到一定程度就会有木之疏泄,木积热而变成火,火遇金则收敛。这样理解五行相生就变得很容易了。相克是一种对抗状态,五行的相克并非一物克一物,有时候是一种相互的克制。水克火,水能把火浇灭了,只是因为此时的水封藏之力大于火的宣通之力。如果水比火少,火能一下子就把水烧干。所以不把五行相生相克绝对化对中医学习很有帮助的。

  那为什么会用金、木、水、火、土这几个名字来概括五种力量呢?

  在我们勤劳智慧的先辈眼里,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最能代表五行的意义。例如,树木不断地生长充分体现了疏泄生发之力。土位居天地之间,太阳的光热需要通过土传递到地下,而树木的生长更需要土的滋养,所以土能很好地解释什么是运化。金较其他四物都重,代表下降、收敛的力量。

  人之五行

  人是一个阴阳结合体,即由能量和承载能量的物质组成。为了协调身体各种复杂的功能,人体中的能量在物质的协助下会演变成不同的形式。

  人的日常活动,如行走、吃饭、玩耍、运动、思考等各种活动,都需要耗用能量,所以人体中的一部分能量会直接发挥其供能的本性,我们将这部分能量称为“火”;浊物、渣滓从产生到排出,需要一股疏泄之力在后面推,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同样需要推力,所以人体中一些能量通过转换具有了疏泄之性,我们将具有疏泄之性的能量称为“木”;为了防止能量在体内过度蓄积而引发“爆炸”,所以有一部分的能量会被收敛并封藏在物质中,我们将收敛的过程称为“金”,封藏的过程称为“水”;人体中的阳气和阴体都由食物和水补充,而食物和水变化成阴阳需要一个运化之力,这个力当然还是由能量变化而成,我们将行使运化功能的能量称为“土”。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200603/IMGf80f4173ad8254115274512.jpg

五行演化图。

  为了能完成各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能量在人体内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形式存在着,而它们相互之间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体系,这个体系就是我们从下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五行圆运动体系。

  地球是能量和物质的结合体,人体同样也是阴阳结合体。地球中能量高的物质会向四周物质传递能量,物质可以接受并储存能量,而能量在物质中蓄积到一定程度便会迸发出来。人体内阳气和阴体自然也是这样运动和变化的。所以毫无疑问地说,地球中能量和物质以五行圆运动规律运行,人体阴阳的运行必然也是呈现同样的圆运动规律。

  更加神奇的事情是,人和自然的规律不仅相同,而且相随。人的爱慕之心在春天比较容易萌动,会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总有表白的冲动,所以在春天喜结良缘的人总是最多的;人在夏天精力比较旺盛,有能力在事业工作上创造奇迹,这就是为什么奥运会、世界杯等重大赛事多被安排在夏天举行的原因;人在秋天情绪会比较低沉,喜欢思念故乡,思念亲人,工作起来也缺少了夏天的那股热情;冬天是最适合睡觉的季节,有的人能不吃饭只睡觉都乐意,好多动物干脆就选择在这个季节冬眠。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人在早上总能有如沐春风的美好感觉;而中午是一天中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所以我们总是中午吃得多;人在午后总是那么的懒散,喜欢找几个知心好友闲聚在一起,喝点小茶,配些可口的甜点;结束了一天劳累的工作,吃过晚饭,泡个澡,我们便纷纷入睡了。

  能量变化有其亘古不变的圆运行规律,自然和人的能量皆以圆运动规律在变化,而人体的规律又与自然相随。所以我们只要把能量运行的规律解明白、探彻底,再加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便可揭开人体的奥妙,自然也就可以解决疾病问题了。这就是中医,天人合一的中医。 (陈喜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2023-01-21 04:24:35)[编辑][删除]


时间:2020-06-0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夏乐敏

 

  中医有句名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气血”。

  中西医的“血”有哪些异同?

  中医和西医“血”的定义大致相似。早在二千年前,中医就提出了与现代医学类似的概念,只是没有定位得那么精确。中医认为,血是物质的,血能载气,血包含了营养、抵御外邪的功能。西医认为血液与我们饮食中的营养素、骨髓造血有关。《黄帝内经·灵枢·决气》有论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我们吃下去的五谷饮食精华通过脾胃的运化、吸收,转化生成血液,而通过中医的“肾”也就是西医所指的骨髓而增殖。

  气与血有何关系?

  气,就好像是血液的灵魂;血,是气的物质基础。血就好像是一艘大船,气就好像是其船长,血要正常运行就需要船长——气来领航;如果船没有了,那么气也无所从了。血能载气,血虚的话,气也就无所依了。可见,血负责濡养五脏,气则推动血到达需要濡养的脏器。所以,我们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就是这个道理,两者缺一不可。

  气血不调如何致病?

  人体健康与“气血”息息相关,我们身体的一切疾病或多或少都是气血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小到感冒、发烧,大到血栓、肿瘤,这些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都是气血不畅、气血不足。“气血足,百病除。”只有气血充足,才有利于全身经络的通畅,有了充足的气血及畅通的经络,人体的脏腑才能得到更好地滋养,气血充足、经络畅通、脏腑功能强大,我们的身体就会有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强大的免疫体系,既能够及时清理内部的各种毒素,又足以抵御外来的致病因子。

  气血亏虚有哪些表现?

  气血亏虚的症状主要是有面色苍白或萎黄,少气懒言,心悸失眠,疲乏无力,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等表现。女性因其特殊的生理周期最易出现气血亏虚,而中年女性又因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过大,更容易造成气血亏虚,表现为面色苍白、月经不调、长期失眠、眼圈发黑、身疲乏力等症状。如果有这些表现,要及早引起重视了。(夏乐敏 上海中医药大学)

元气论与中医的取象比类

 (2023-01-19 17:19:28)[编辑][删除]


时间:2020-06-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娄玉钤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服务于世界观。物质世界是复杂的、多维的,世界观也是多元的。对后世影响深远且对现今仍在发挥重要影响的世界观被称为主流世界观。

  中医的主流世界观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元气论”,方法论是“取象比类”,主要关注宏观世界的物质运动规律和相互联系;西医的主流世界观源于西方古代哲学的“原子论”,方法论是“还原法”,主要关注微观世界的物质精细结构和功能。

  元气论与取象比类

  中医的主流世界观源于元气论。元气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元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元”是开始的意思,“气”在本源的意义上是物质性的元素。“元气未分,混沌为一”“万物之生,皆禀元气”(王充《论衡》)。《庄子·知北游》指出天地万物皆为一气所生,“通天下一气尔”。现代天文学家提出且得到广义相对论支持的宇宙形成“大爆炸”理论与之高度相似。

  元气这一概念,古有不同称谓,《易经》称“太极”“精气”,《道德经》称“道”,《黄帝内经》称“精”,《难经》称“原气”。先辈对宇宙本源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形成了不同的名词与概念,至两汉时期被“元气论”所同化,故又称“元气一元论”。基于宇宙万物皆源于“元气”即“万物同源”的世界观,即宇宙万物是在源头相互连接的整体,可将“元气”理解为宇宙万物之“母体”,由此形成的宇宙万物之间是“母子”“祖孙”“兄弟姐妹”等关系,是一个“同宗同祖”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大家庭,宇宙万物和谐相处为最佳状态。而“天人合一”则是进一步提升认识的人本思想体现。因此,宇宙万物具有连(续)关(联)性、恒动(动态变化)性、整体(同源)性和宏观(系统)性四个特征,这四个特征相互影响。

  先辈在整体、宏观上既重视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又重视其动态变化规律。其在研究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认识这个复杂的世界,根据两个事物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推理方法,简捷地去揭示复杂多变事物现象背后的内在本质及其变化规律,这种“取象比类”的方法可能是最好的方法了。《周易·系辞传》曰:“象者,像也。”指物象。具有相同物象的两个事物的关联性比没有相同物象的两个事物的关联性要强,是取象比类的理学支点。“取象”以“整体直观”为主要认知方式,是取象比类的起点。

  “阴阳”规律的发现即是取象比类的结果:先辈观察太阳运动和昼夜变化产生了阴阳初始概念。温暖、明亮、向上、向外、兴奋等为阳,寒凉、黑暗、向下、向内、沉静等为阴,认为阴阳恒动而平衡为“天道”。将阴阳概念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如天为阳,地为阴;山为阳,谷为阴;南坡为阳,北坡为阴;植物地上部分为阳,地下部分为阴;同样是食物,有些食后自觉身热则为阳性食物,有些食后自觉清凉则为阴性食物,这样逐渐确认阴阳为普世规律。阴阳之间相互对立、消长、互根、转化,恒动而平衡为常态。认识到阴阳相交化生万物,“一阴一阳之谓道”。

  “五行”规律的发现也是基于世界是物质的整体这一元气论世界观和取象比类方法论,其生动体现了万事万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动规律。先辈们发现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规律,用具体的自然物象及其规律描述和解释抽象命理,具有触类旁通的逻辑特色和惟妙惟肖的思维品质,将元气论的世界观演绎到了极致。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是先辈借用《易经》《尚书》《道德经》等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理论体系,注重对世间万物规律和联系的总结,解决人及其与自然之间的问题。

  取象比类是有效的方法论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取象比类逐渐形成三种情况:援物比类:如《灵枢·邪客》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应象比类:如《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奇恒比类:如《素问·疏五过论篇》曰:“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基于四诊获取疾病在人体整体层面的表现,揆度恒常与奇异,诊疗疾病。试想,来源于同一个“母体”(元气)的大千世界,万物为相互关联的整体,要想了解万物之间哪些关联性强?如何关联?又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规律?等等,取象比类法应是最好的方法了。对某一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同样离不了取象比类法的应用。如观察到植物有生长化收藏五阶段变化规律后,将其类推到动物也有生长壮老已五阶段,五阶段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动植物以外的物体也都有一个类似于萌生、长大、变化、衰老、灭亡五阶段的过程,五个阶段过程有快有慢,并认为其是普世规律。

  取象比类是一个感悟的过程,也称象思维或类比思维,是将复杂事物简单化的方法,更适用于描述复杂的多内涵事物的本质。如阴阳理论被引入认识复杂的人体,长期实践后认为人体“阴平阳秘”为健康态,否则乃为病。诊疗疾病时,“查色按脉,先别阴阳”,将复杂人体的疾病,简化为阴阳这一本质属性,大道至简。

  取象比类法是基于元气论的世界观,直到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在面对复杂性事物时还在应用。如研究人类进化的学者,认为人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胎儿到出生的过程,模拟了人类进化过程;研究宇宙的学者认为整个宇宙可能是一个智慧宇宙,把智慧宇宙比喻成人的大脑系统;有证据表明人类遗传物质染色体是双链螺旋状结构时,联想到“阴阳”理论。

  取象比类是研究具有关联性、整体性复杂世界或事物的有效方法,迄今为止,仍不过时。只要元气论不过时,取象比类就永远是有效的方法论。取类比象或许会对未来复杂事物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借鉴,为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很多命题,在未来人类科技的发展史上或许会有巨大的成就。

  取象比类是把双刃剑

  任何一种方法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取象比类也是如此,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精炼、生动地认知事物并对其开发、利用、创新。另一方面,由于将事物间的共性作为逻辑关系依据,推导作用过分强大,导致取象比类的认知功能和范围盲目扩充而滥用。如东晋葛洪《抱朴子》称:金丹为药,烧之愈久,变化愈妙,百炼不消,毕天不朽,人若服之能令人不老不死。当时不少人因此而葬命,沦为取象比类滥用的牺牲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的这一“服石”之风,历经300年才被认识到其危害。其实,为了避免取象比类的功能和范围盲目扩充,睿智的先辈设置了两个限制条件,使之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区间内运行:一是运用取象比类方法积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脏腑经络、药理药性等理论去认识事物;二是必须通过漫长而曲折的实践的再检验。比如用夜明砂治疗夜盲症,就来自于对蝙蝠夜视力强的取象比类推导,这要经过无数岁月的实践才能认识到。古籍中不乏一些例子,因缺乏证据和实践验证而被视为糟粕。

  从中医是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脏腑经络等理论指导下的角度看,中医是理论医学;从中医在取象比类基础上必须通过实践再检验的角度讲,中医是经验医学。其实,理论与经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取象比类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宇宙万物组成的自然世界太复杂了,而人是大自然“之子”,带有大自然的全部“密码”,自身又是一个复杂的“小宇宙”,此即天人相应。人们对复杂事物的一步步了解,通过取象比类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每一次简单化都是从相对不正确向相对正确的进步,都伴随着认知的提升和疗效的提高。

  自古以来,整个医学史其实是一部纠错史、试错史,人们始终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前行。人们长期“大海捞针”般地寻找与探索,沉淀下来的理论和有效方法弥足珍贵,应很好地传承,并不断发展与创新。中医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取象比类,其是认识具有关联性、恒动性、整体性、宏观性特征的物质世界和人体的重要和有效方法。(娄玉钤 河南风湿病医院)

元气论和阴阳论是中国传统生命观
摘自2023-5-17中国中医药报
张亚鹏 马淑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元气论和阴阳论均属于我国古代的唯物论与辩证法范畴,应用于医学领域,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并贯穿于中医学整个理论体系。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阴阳学说作为方法论,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的构建,用以阐明生命过程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的客观规律。因此,元气论和阴阳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元气论是一种自然观
元气论的思想基础。“元”是指“本源”或是“开始”,“气”被普遍认为是某种特定的物质。“元者、始也。”(《春秋繁露•王道》)《说文解字》说:“元,始也。”“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后将“元”的意义加以引申,作为探讨宇宙本原的一个术语使用。《鹖冠子》一书中也有“元气”一词,其文为“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
从中医经典认识元气论。《素问•天元纪大论》有“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之说。《难经》提出“元气”概念,也称为原气,其源于命门,通过三焦布达周身;命门原气主宰着个体的生长发育,人体脏腑的正常生理活动。元气根之于肾而行于任督,故李时珍说:“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奇经八脉考》)。
从哲学思想看元气论。《春秋元命苞》说:“元者,气之始也”,这孕育了元气论思想的萌芽。有的纬书直接把“元气”作为宇宙本原,《河图括地象》云:“元气,闿阳为天”,又说:“元气无形,汹汹蒙蒙,偃者为地,伏者为天”;《春秋说题辞》也说:“元清气以为天。浑沌无形(体)”。这些纬书都认为元气形成天地,产生万物。王充《论衡》一书中所引有关纬书的言论,充分证明了这种元气论思想的可靠性。元气论的思想基础与认识核心为“自然者,道之父母,气之根本也。夫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气本一。一者,真正至元,纯阳一气,与太无合体,与大道同心,自然同性。则可以无始无终,无形无象,清浊一体。混沌之未质,故莫可纪其穷极”。
阴阳论是一种方法论
阴阳论的思想基础。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具有阴阳含义的文字,如“阳日”、“晦月”等。《吕氏春秋•重己》有“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的记载。《说文》曰:“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朝向日光者为阳,背向日光者为阴,这是阴阳的最初始的含义。阴阳的思维,即用阴阳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揭示自然界万事万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规律的思想方法。阴阳思维,孕育于《易经》,始成于孔子所作的《易传》。阴阳论认为,阴阳是气自身固有的两种功能属性。由于阴阳在对立统一中的相互作用,阴阳双方始终处于不停地运动变化的状态,或阴消阳长,或阳长阴消,或阳极而阴,或阴极而阳,循环不已。阴阳在相互作用的时候就成了气内部的两种力量,气的运动变化和周流循环就是由于阴阳的推动。阴阳二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质料,它们的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自身发展变化的动力。
从中国古代哲学看阴阳论。阴阳论是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荀子•礼论》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王廷相说:“阴阳者,造化之橐钥也。”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
元气论与阴阳论对中医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
元气论与阴阳论相结合而成为我国古代独特的科学思想体系。“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用“阴阳”来阐释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辨证、治疗原则。元气论与阴阳论是相互联系的,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是阴阳论的基础。元气论与阴阳论共同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基本框架,并用以阐明人体生理状态与疾病状态及其诊治的客观规律。因此,元气论和阴阳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
阐释人体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元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元气是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气的运动和变化引起了世间万物的运动和变化。
阐释人体的整体性
元气作为基本物质构成了人体各个有形的组织器官。元气物质组成上的同一性使得人的各个组成部分密切关联,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局部病变可以影响至整体,整体病变也可以反映在局部;本脏病变可以影响至他脏,他脏病变也可波及于本脏;而外在的某些变化,也常常是内在脏腑机能活动的反映。因此,通过调节内在脏腑的机能活动,可以治愈一些体表的病变。元气论的这些认识不仅完善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并基于此理论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阐释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
“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类经•摄生》)气运行于全身,是机体能量的来源,推动激发着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难经•八难》强调:“气者,人之根本也。”元气的盛衰聚散及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人的生老病死。元气充足、运行正常,是人体健康的保障;元气不足或气机失调,则为致病之因。故有“百病皆生于气”“元气虚为致病之本”之说,因此,临床诊治疾病尤其应注重调气,防病治病也应以调护元气为本。
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无以产生生理功能。人体功能与物质的关系,也就是阴阳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的关系。如果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根据四时阴阳对人体进行调整,以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以阴阳为法,来调节人体的;“阴平阳秘,精气乃治”,最终使阴阳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指导养生防病和疾病治疗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论。阴阳论被用以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人体的阴阳变化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就可延年益寿。故主张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顺应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精神内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元气论和阴阳论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生命观,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及巨大贡献。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着重探讨物质世界的本源。元气论与阴阳论可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状态,指导临床诊治疾病、治未病。元气论和阴阳论是我国古代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属古代的唯物论与辩证法范畴。就元气论与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来说,笔者认为,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阴阳学说作为方法论,帮助人们构筑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趣谈中医阴阳学说

 (2023-01-22 16:11:20)[编辑][删除]

 


时间:2021-05-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戴安伟

 

“阴阳”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殷周时期。阴阳最初来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直接观察,《诗经》和《说文解字》对阴阳字义的解释是:山的南边和水的北边为阳;山的北边和水的南边为阴。

随着人类认知的不断提高,阴阳的概念也得到了加深和拓宽。中医阴阳理论系统形成于《黄帝内经》。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的两个方面。通俗地讲,向上的、明亮的、火热的、属阳,向下的、晦暗的、寒冷的属阴;动者属阳,静者属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说的是阴阳乃世界万物的根本。总体说来,人体精神,生活起居,行为性格,运动饮食的准则都应符合阴阳平衡的规律。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精辟描述了人体生理功能。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阴阳是相互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关系。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了解,阴阳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中医学辨证施治最重要的基础理论。

辨证施治理论基础

我们在看中医时常常听闻一些词语,如“阴虚”“阳盛”“湿气”等。人之所以生病,是阴阳失衡的反映。中医治病,其目的就是将失衡的阴阳重新调节成相对平衡的阴阳。养生保健,包括物质生活方面和精神生活方面,亦涉及到阴阳平衡。掌握好适当的度,这个度就是阴阳平衡的最佳状态,才能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达到延年益寿、颐养天年的人生目标。

举个例子,寒者热之,是中医治则之一。人体中的阴气太盛,阳气则相对不足,医生就会用诸如麻黄、附子、桂枝之类温阳散寒的药物,使阳气增强,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寒证得以好转或消失。也可使用针灸、拔罐等手段来温阳,其目的也是为了纠正阴阳平衡。

热者寒之,是与上述相对应的中医治则。人体中的阳气亢盛,会导致阴的相对不足。有的人会出现诸如发热、口干等不适症状。医生就会用诸如黄连、石膏、生地之类清热生津的药物,使阴增加,过盛的阳热减退,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使发热、口干诸症得以好转或消失,或用针刺泻法或针刺放血,可达到同样的效果。

作息规律符合阴阳理论

人为什么白天工作,晚上睡觉休息呢?不能反着来吗?这和阴阳也有关系。我们可以简单理解,白天有太阳,是光明的、温暖的,所以白天属阳;晚上太阳下山,是黑暗的、阴冷的,属阴。

在白天,人体内属阳的兴奋作用制约了属阴的抑制作用,而占主导地位,人就处于活动的兴奋状态;进入黑夜,体内属阴的抑制作用制约了属阳的兴奋作用而占主导地位,人就进入休息睡眠状态。所以人的睡眠活动即是机体内部阴阳对立制约的结果。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昼精而夜寐,古人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违背自然规律,如长期熬夜,则不利于健康。

地球公转产生四季、自转产生白天黑夜。“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天寒冷,以阴占据主导,人体宜静,要养藏。《黄帝内经》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季的夜晚是一年四季中最长的,所以我们应该增加睡眠时长,多养藏。大自然中一些动物甚至选择了冬眠。阴阳学说既科学又符合自然之道。

运动蕴含阴阳之理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精辟地论述:“生命在于运动”,说明了运动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中医亦认为“动则生阳”。平时注重活动锻炼的人,气血运行更通畅,体内的代谢废物更易被排出去,人的精神状态也更好,平时还不易生病。

但要注意,并不是运动次数越多、运动量越大越好。我们将运动锻炼设定为阳,将不去参加运动锻炼设定为阴。阴阳失衡就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只有运动锻炼适量(即阴阳平衡)的人才能处于健康状态,延年益寿。

阴阳理论指导饮食养生

中医的阴阳学说还能指导我们的饮食选择。热性体质的人,属阳。平日怕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则不宜多食辛辣,包括羊肉、狗肉、红参、芡实、桂圆等温性食品。寒湿体质的人,属阴。平日怕冷、口淡黏腻、大便溏泄,则不宜多食生冷,包括梨、鳖蟹、石斛、菊花等寒性食物。

人之性格亦有阴阳

工作中,有的人性格急急火火,有的人慢慢吞吞。我们将性格过于急躁易怒设定为阳,性格过于拖拉沉闷设定为阴。阴阳过盛或不及,均不能取得最佳的工作效率。不紧不慢、有快有慢才是“阴阳平衡”的人。

过于急躁易怒的人,思维简单化,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深处,不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

过于拖拉沉闷的人,往往容易失去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不擅于沟通交流,使原本能取得好结果的事件,因为错过机遇而处于被动或不利状态。

故人的行为性格也是处在阴阳平衡的状态,才能做好事情。同时,在青年人的友情或爱情中,两个同样急躁的人或者拖拉的人,通常不会特别顺利。所以大家不如依照阴阳学说,寻找与自己性格互补的朋友或伴侣,生活中做到松弛有度、相互包容。(戴安伟)

“阴阳”非“矛盾”,中医阴阳学说探析
摘自2023-5-24中国中医药报
张宇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与核心观念,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有着极为特殊的重要地位。其最初的理论虽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但又与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有着紧密的结合,至今仍然在中医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具象思维是中医象思维的初级形式,意象思维为较高层次,当意象思维的内容经过抽象的系统化总结而固化在文化传承中,形成了用于指代人类共同经验的特定符号系统,即为象思维的最高级形式。阴阳即属于系统象思维概念。
阴阳学说对于中医学而言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与地位,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层面,既是中医学构建理论体系所必需的核心观念与基本指导思想,又是中医学进行医疗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参与藏象、经络、病机、治疗、方药、针灸、养生等中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组成,此外还是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联系的具体体现。然而,由于历史与时代的种种原因,今人不可避免地对于中医阴阳学说产生了一些认识上的模糊与分歧。因此,对阴阳学说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澄清,是中医学当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阴阳概念的探讨
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对阴阳基本概念的表述大同小异。《中医基础理论》(五版)指出:“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则认为:“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前者未提“属性”但强调“某些”,后者强调“属性”但删掉了“某些”,而“对立”则是二者所共同强调的。此后则大篇幅探讨阴阳的交感、对立统一、互根互用、消长变化与相互转化等内容。
诚然,以此模板来解释“阴阳”的概念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此说实则更接近于唯物辩证法中对于“矛盾”的论述,这是受到历史时代背景影响的结果,而并不是在中医学的理论构建与历史发展中所体现的“阴阳”的真实含义。在传统文化与中医理论中,古代先贤们所真正重视的,其实正是我们教材中一带而过的阴阳属性,而非其相互关系。矛盾是相对性的,而阴阳则有其绝对性的一面,二者有很大差别,不可混淆。由此,笔者认为,阴阳的概念应该表述为: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中某些相对属性的概括。首先,我们应当明确“阴阳”二者不是“矛盾”,用“对立”形容明显并不恰当,改为“相对”更合适;其次,必须强调阴阳指的是事物的属性,并非实体,也绝非关系;此外,还应明确阴阳所指的所有属性,也不是随意属性,而只是对某些具体而特定属性的概括。
对于中医理论研究而言,单纯区分“阴阳”与“矛盾”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虽然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但又是与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影响的产物,与通常哲学意义上的阴阳概念有着深刻差别。对于哲学上的阴阳学说而言,是以其阴阳的相对属性,及其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的规律,来认识与解释天地万物自然现象,探求自然规律的宇宙观与方法论,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基本纲领。
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则有所不同,其为中国古代哲学阴阳说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以阴阳理论来解释人体生命与健康现象,指导诊察疾病、辨识证候,探求养生防治规律的方法论。相较哲学之阴阳,中医之阴阳少了很多哲学思辨的意味,而是更加强调一些与医学相关的特定内容,其对于中医理论体系而言不仅仅是方法论指导的作用,更是直接参与到理论构建与临床实践中。比如,在传统哲学中,阴阳的相互转化是重要的规律,广泛适用于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解释,而在医学实践中,则几乎可以完全落实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一系列具体的病理变化,专门用于解释寒热证候的真假问题。又如,脏腑之阴阳,无论是五脏还是六腑之阴阳,均是与其具体生理功能紧密相关的。如心阳即为心之阳气,具有温养心脏,并激发、振奋和推动心的生理功能;胃阴则为胃的阴液,对胃具有滋润、濡养作用,是维持纳食、化谷生理功能及正常通降的物质基础。二者均有其特定的医学内容,可直接用于指导具体的临床实践。
中医阴阳学说内涵
中医学中阴阳的概念颇为复杂,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含义与用法。如就人体本身来说,背为阳、腹为阴,表为阳、里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就病证来说,热为阳、寒为阴,实为阳、虚为阴;病机上则有“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健康时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死亡则是“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等。总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是天地万物之至理。
然而,阴阳之说虽广,但具体到临床实践中仍有迹可循,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阴阳是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质的抽象表述,如气与血、卫与营、脏与腑、清与浊、阳气与阴精等;其二,阴阳代表了事物不同的特性,包括寒热、水火、虚实、上下等;其三,阴阳是对形神关系的代称,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其四,阴阳通过“四时”的概念与五行联系在一起,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四种用法交错使用,其中第一种最为重要,后世无数重要的思想都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人体阴阳
在中医学理论中,阴阳学说对人体的部位、脏腑、经络、形气等的阴阳属性都作了具体划分。如人体的上半身为阳,下半身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体表的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等。然而,中医对人体阴阳的认识,最为重要的是三个层次的内容:
阴阳与气血 人体“阴阳”的第一个层次是全身之阴阳,包括多方面内容,如形与神、阴精与阳气等,而其中以“气血”为阴阳最具临床价值,理论也最为完善者。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类基本物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人体阴阳之基础。气与血都是人身精气所化,相对而言,则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气与血的虚实盛衰关系到人体健康的根本所在。气血作为人体阴阳之基础,其重要性固然不言而喻,而其相互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二者互根互用,密不可分。气有推动、激发、固摄等作用,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有营养、滋润等作用,是气化生的基础和载体,因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而由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若气血为病,则当以治脾为要。
阴阳与脏腑 人体“阴阳”的第二个层次是脏腑与经络之阴阳。其中经络之阴阳属性较为简单,是依据脏腑阴阳属性而划分的,而脏腑之阴阳则相对较复杂。在中医学中,人体脏腑之阴阳大致有三种划分方法:在脏腑之间以脏为阴、腑为阳;在五脏之中有“一水二火”(肝、心为阳,肾为阴)、“二阳三阴”(肺、心为阳,肝、脾、肾为阴)等;在各脏腑内部也可划分阴阳属性。经络之阴阳主要指手足三阴三阳经构成的十二正经,以及对奇经八脉的阴阳划分。在金元之前的藏象学理论体系内,论及五脏阴阳属性时,主要是在五脏之间分阴阳,即如《内经》中的“一水二火”(肝、心为阳,肾为阴)、“二阳三阴”(肺、心为阳,肝、脾、肾为阴)之类的内容。在金元之后至明清时期,中医学逐渐发展,除一脏腑之内在区分阳气与阴血(如心阴、心阳,肾阴、肾阳之类)外,还将之与盛衰虚实结合起来运用到临床中。同一脏腑之内阴阳划分的方法,实质上就是对各脏腑所具有的生理功能作一划分。一般“阴”指的是脏腑有形的物质基础,具有消极的、静态的生理功能,而“阳”则是无形的脏腑之气,表现出各种积极的、动态的生理功能,两者互根互用,可相互转化,共同维持着脏腑生理功能的运转。此外,关于脏腑阴阳,还有两个问题比较特殊。首先是肾脏,肾阴、肾阳虽也常见而均衡,但同时却又具有全身阴阳之根本的性质,是超越其余四脏的更高层次的存在。
另一个问题是关于胃,六腑之中只有胃腑被划分出胃阴与胃阳,其余诸腑均被含糊带过。与脏腑阴阳属性有关的一个重要理论是脏腑阴阳升降学说,这是五脏之间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主要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即脾升胃降、肝升肺降与肾升心降(即“心肾相交”)。脾升胃降是指脾主升清与胃主降浊的功能,“脾以升为用,胃以降为和”,这是对脾胃生理特性的一种高度概括。升清与降浊的功能共同维持着脾胃运化功能的正常,令气血生化得到保障。肝升肺降的理论则源于《内经》“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说,而发展为“肝升肺降”的理论。肝升肺降,相反相成,维持人体气机的调畅,因此,肝与左,肺与右,是代表着全身阴阳、气血升降之通道。“心肾相交”即肾升心降的理论,是效法易学理论而创立的。人体在生理上,位于上的心火下降于肾,以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而居于下之肾水则上济于心,以滋心阴,使心火不亢。如此,使心肾协调,故称之为“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而其中之“心阴”与“肾阳”又作为“阳中之阴”与“阴中之阳”而成为心肾升降的动力,在心肾相交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清代以后,脾升胃降、肝升肺降与心肾相交三个理论间联系紧密,相互连通,三者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脏腑升降模型。其中心火、肾水分居上下,心火下降,肾水上济,肝肺左升右降,中间脾升胃降的小循环为枢纽。脾之所以升,肝辅之也;肺气降,胃气亦随之降也。三者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各种正常生理活动。

一根蜡烛思阴阳

 (2023-01-23 08:25:54)[编辑][删除]


时间:2020-05-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编者按:学习中医过程中,中医思维的建立、中医兴趣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本栏目旨在关注中医药人的医道感悟、学习历程和中医解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更多人能够零起点、近距离地了解中医、享受中医。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在临床上,中医生经常会给患者说:“你啊,有点阴虚,开点滋阴的药。”或者说:“你有点阳气不足,得补阳了。”

  刚入中医门,很多人对中医阴阳的概念感到很茫然。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现代的文化氛围里,对阴阳没有深入的理解。不懂阴阳,在中医道路上寸步难行。一些人总试图从哲学的角度解释,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然后列举了一堆上和下、外和里、高和矮的词来解释中医阴阳概念。

  在我看来,这样的解释并没有解读出中医阴阳的生命本质,在学习中医的路上,我对阴阳有一个不断深入理解和思考的过程。

  中医的阴与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我最喜欢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里对阴阳的解释:“一个生物所在之地,太阳射到此地面之光热,就是阳。此地面的光热已过,与光热未来之间,就是阴。”我清楚地记得,我是读了彭子益的这句话,才对阴阳的概念恍然大悟:阳其实是能量,阴是承载能量的物质。

  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太阳是一个巨大的能量球,地球上所有的能源都来源于太阳。从太阳发出来的所有能量都称为阳,而这个宇宙中所有能够接收能量的物质都称为阴。阴能储存阳,使能量稳定存在。地球上的水和空气因为吸收来自太阳的能量而发生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自然现象和气候。那么地球上复杂多变的各种自然现象,一下子就能简化为阴阳之间的作用。

  具体到生物体,一个人本身就是阴和阳的混合体。《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中医专家李可曾说:“人身各处,但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个生命体需要能量来支撑一切生理和生命活动。人体所需的能量通过食物获取,食物本身就是阴阳混合体,食物进入人体,经过运化,阴和阳则分开,其阳提供人活动所需的能量,其阴依然起到承载能量的作用。阳得阴而能藏,人体中的阴液、阴精能收藏人的阳气,使得阳气不会飞扬而出。人的脂肪可以暂时将多余的能量储存起来,等到能量不足时,脂肪就会“燃烧”而释放能量。人体之阴就有这样一个储存和释放能量的作用,但阴绝不只是脂肪,人体中一切承载阳气的物质都为阴。人就是由能量和承载能量的物质组成的,也就是阴和阳相互作用形成了生命体。

  在我看来,中医就是一个研究阴阳在人体中运行规律,然后利用规律来解决疾病的学科。用现代语言来说,中医就是一个研究物质和能量之间关系的学科。

  蜡烛与阴阳

  中医离不开生活,意象思维是我理解中医理论的方法之一。学中医阴阳时,最初我就喜欢用蜡烛来理解阴和阳。点燃的蜡烛,其火是阳,而其体是阴。人的一生跟蜡烛燃烧是一样的,过度消耗自己,每天工作、应酬、熬夜到很晚的人就像是过度燃烧蜡烛。原本蜡烛以小火苗的形式缓缓燃烧,但偏要用大火来烧。“百年未几时,奄若风吹烛”,年岁已高的老人离开人世,就好像风中的蜡烛熄灭一样。

  在治疗疾病、对症下药时我喜欢对着蜡烛思考,特别是对于补肾。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曾说过一句话:“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简单地说,就是补阳的时候要补点阴,补阴的时候注意加点阳。补阳气时添加阴,这样阳就能存储在阴里。就像要使蜡烛的火变大就要先加蜡一样,这样火大了不会使蜡烛损耗过快,而添加的蜡也能增大火力,故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在补阴时,要防止阴的突然加入将阳气掩盖,甚至熄灭了阳气。所以在临床辨证施治时,在补阴时也要补阳,这样就不怕火熄灭了。而阳气的加入可以释放原本存储在阴里的阳气而为人提供能量,所以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通过对蜡烛的思考,我对阴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形成了自己的“蜡烛理论”。中医有两千多年历史,但在许多人的脑子里,压根没有出现中医知识的痕迹,所以“阴阳”“五行”成了中医学习的第一课, 必须要从“阴阳”“五行”这些中医最具灵魂的基础知识学起。

立春之后说小蒜
摘自2025-2-17中国中医药报
立春过后,百草回芽,万物复苏。田野上常见的小蒜。虽然时光已过去几十年,但小蒜那种清香的味道,却使我难以忘怀。
小蒜俗名小根蒜、独头蒜,是石蒜科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小是相对于大蒜而言,但它与大蒜有不少区别。首先在大小与形状上,大蒜的个头儿通常有多个蒜瓣儿,外观圆润,而小蒜则体型小,一般只有一个较大的鳞球。其次,在颜色上,大蒜的颜色比较均匀,多为白色或紫色,而小蒜的颜色较为多样。特别是在口感和风味上,我更喜欢小蒜,因为大蒜味道辛辣,具有较强的刺激性,而小蒜的味道则介于大蒜和葱之间,有一点轻微的甜味儿和野生的清香。
20世纪70年代初,家乡物资匮乏,尤其是农村缺油少盐。放学后,我常常和小伙伴们去打猪草,顺便在垄沟边寻觅小蒜,找到后,挖下来,小心翼翼地放到筐底儿。回家后,用清水洗净,拿一块儿窝头,偷偷滴几滴香油,撒上少许盐,就着小蒜,那清香的味道不亚于现在吃一顿大餐。
小蒜,生性颇为特殊。它不畏严寒,也不惧酷暑,春天萌发新叶,如针如线,黄嫩可爱;夏季则休眠养精蓄锐;秋季再次茂盛,又发新芽,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它的存在。它叶子细长,形如韭菜,却比韭菜多了几分野性的韵味。随着季节而变,小蒜长高后,愈发与韭菜相似,但那份独特的味道,却是韭菜所无法比拟的。
小蒜不择环境,无论土质硬软、地力肥瘠、水分多少,它都能顽强生长。这种随遇而安、无怨无悔的精神,让人为之感动。它是天然的绿色野菜,没有化肥农药的污染,吃起来鲜美无比,深受现代人的喜爱。
在厨房,小蒜是变幻无穷的美味源泉。可炒食、煮汤、腌制,每一种做法都能让人垂涎三尺。炒,它与肉、蛋等食材搭配,口感鲜美,营养丰富;煮,它能赋予汤品独特的香气和味道,令人回味无穷;腌,加上盐、糖、醋等,酸甜可口,能开胃消食。
然而,它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是药食同源的珍品。中医认为,小蒜性温,味苦、辛,归心、肺、胃、大肠经。具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胸痹心痛、脘腹痞满胀痛、泻痢后重等病症。药王孙思邈强调“薤白,心病宜食之”,可见其药用价值。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薤散结、蒜消癥之验也。”现代研究表明,小蒜富含粗蛋白、粗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氨基酸等成分,还含有皂苷类、生物碱类、挥发油类、多糖类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具有抑菌、抗肿瘤、抗血栓、抗氧化、降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解痉平喘等作用。
小蒜默默地生长在大地上,不求回报,只为给人们带来一份份鲜美的佳肴和一份份健康的祝福。正如它那随遇而安、任劳任怨的品格一样,小蒜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真谛与价值。
(河北省邢台市 赵永生)

   施今墨先生系浙江萧山县人,生于一八八一年,卒于一九六九年。少时从其舅父学习祖国医学,刻苦钻研,博览医籍,撷中西医之长,从医六十余载,经验丰实,疗效卓著,誉满京城,名贯全国,素有北京四大名医之称。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祝谌予等同志整理的《施今墨临床经验集》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整理了施老建国以来较完整的病案二百一十二例,记述了施老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该书的出版,为发掘、继承、丰实祖国医学宝库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该书是以病案总结的形式,将二百一十二个病例分列于内、妇、儿及其它疾病四大门之中。内科病分为外感病和按现代医学的生理系统分类。如呼吸、消化、泌尿系统。有的则按病种分类,如风湿病、糖尿病、神经衰弱症等共计一百三十五案;妇科分为经、带、胎、产和妇人杂病,共计二十六案;儿科疾病中包括外感、麻疹、惊风瘟毒等融为一篇,共计一十九案。而把不易归于上述门类之中的病案,列入“其它疾病”之中,共计三十一案。

   该书凡某系统或某病之首,皆冠以《论……病症治》一节。对上自内经,下及近代的著作,撮其大要,陈之以理,晓之以法,重点突出地介绍施老对本系统或某病的独特见解和辨证论治的经验,使读者在未阅医案之前,先有一个简明的轮廓,具有提纲挈领之妙。其后以中医辨证分为若干证型,凡经西医诊断者,明确有西医病名者,则在证型之后附于括号之中。如心脏病,先论心脏病的证治,下则分别介绍“心阳不振心悸水肿案”;“风湿入络身痛心悸案(风湿性心脏病)”;“营血亏虚心悸目弱案(风湿性心脏病)”……。每例案后附有按语,明示其长,便于得其要领。现就施老的主要学术思想评介如下:

   施老热爱中医事业,素主中西医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他曾说:“中国医学,古奥玄深,寿世保民,已具有数千年悠久之历史。诊断治疗之法则,善用之,知者,往往得心应手,效如神。绳之以今日之实验医学,则知其意义亦复近似……宜以科学方法阐明之,讲通之,整理而辑述之。若者可用,用之;若者宜弃,弃之;是非得失,慎定详审,庶几医学日进。”远在六十年前,施老即有此创见,确属难能可贵。特别是他认为:“学习、继承祖国医学理论,必须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观点,充分体现了施老治学严谨,学用一致的学术思想。

   中医治病,必须辨证,而八纲辨证为中医诊断学之圭臬。施老积多年的临床实践,深感八纲辨证之不足,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所以气血的盛衰,反映了脏腑功能的强弱。同时气血的病理,也同样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所以,他主张:表、里、寒、热、气、血为八纲,阴阳则为总纲。提出“十纲辨证”之说。认为即或外感病也无不伤及气血,不辨气血,治疗则不确切。书中论外感病证治中讲到:“辨气血,即分清层次,邪在卫气,治之较易,邪入营血,病情严重。”在《论呼吸系统病证治》一文中说:“以余之体会,气血在辨证中亦属重要……。例如:气管疾病,大多由外感引起,如表证。病在气分,若早用血分药物,常致发动阴血……。若病邪入里,已在血分,而仍用气分药,常致耗血伤津。由是辨气血在余临床临证方法中亦占重要一席。”说明施老的十纲辨证学术思想是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来的。

   施老治病必求其本。认为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之气的升清降浊是人体气化功能的枢纽;肾是先天之本,系五脏之精气,为元阴元阳之寓。故脾肾病必波及他脏。而他脏有病,久必伤及脾肾。所以,重视脾肾的调理 ,就是治其根本。如肺损补脾,肝损补肾等,具有未病先防,五脏相关学说的意义。读者可从中收到良好的效益。

   施老不仅擅长内科杂病,对外感杂病的认识也有独到之处。他认为外感风寒、风热、风湿之感冒,人们多强调外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主张“不论其为外感风寒或风热,不论其为传染性或非传染性,必须外因内因相合起来看。”是机体内部先有热才易外感。机体阴阳气血平则不易受邪。诚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毒,服只能害。”故而创七解三清、五解五清、三解七清等法。解外清内,更重视表里邪气轻重之异,慎酌药物剂量之比例,各有偏重,验之临床每多奏效。

   施老不独对辨证论治有着独到的见解,对组方用药亦精于配伍。认为用药如用兵,主张辨证必明,用药适当,组方灵活。施老善用复方,数方化裁治疗病情复杂之疾虽是药味多,却多而不乱,量多不重,君、臣、佐、使各禀其位,组方严谨。病案中大多体现了这一特点。不仅如此,在用药上还特别善用对药,往往寒热并用,表里同治,升降兼顾。每多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脏一腑的药物相互搭配。可以看出施老对中药学、方剂学的深入研究、运用娴熟、得心应手、每多取效的特点。

   辨证论治,是中医之精髓。从该书所附的病案,即可得到有力的证明,这一特色较为突出。如外感病中,即有风寒袭表、外感表虚、表寒里热、半表半里、热入血室等不同,又有 湿邪内伏、暑温、暑风、瘟毒发厥、湿温之异。从所列糖尿病来说,在现代医学中仅是一个病,但施老却辨为九个不同证型。再如神经衰弱症,施老所治的十六个病案均不雷同,充分说明施老辨证详明,法度谨严,用药灵活,治病确能师古不泥,自出机杼。不以医生个人所好和习惯成为温补派、寒凉派……。疾病变化万千,不应以主观意识决定客观实际的优良学风,具有熔伤寒、温病于一炉,集各家之长而活用的独特风格,对读者阅后如何避免门户之见,正确理解经方与时方的关系,更好地提高学术水平和临床辨析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科古称大方脉,所治疾病非常广泛,既要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又要广搜博采,旁及妇、儿、眼等科,以适应患者的需要。这一情况,在施老临床经验集中亦有所反映,如所治医案,除较多的内、妇、儿科疾病外,尚有瘿瘤、牙疳、颈瘤、骨疽等一些外科疾患。于此可见施老学识渊博,精通各科,真不愧近代医学大家。像这些地方,均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该书在分类上还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这是因为该书是根据施老在建国初期所诊治的医案整理而成。这是由于当时中西医结合工作刚开始提倡,条件尚在初创,病历书写缺乏完整的西医诊断,加上中西病名尚未统一所造成的。如其它疾病中收入了“少阳风热,耳道肿痛案”。案中在辨证立法时,已明确指出“……外感风邪,风热相搏,遂致耳道肿痛,舌苔薄白是属表证,脉浮数者,风热也,当疏表清热为治”。根据治病求本的理论,本案似应放在外感疾病之中较宜。

   以上,是我初步学习的一点肤浅体会,极不深刻和全面,这有待读者自己认真学习和钻研了。我深信,该书对西医学习中医和广大中医工作者来说,都将有较大的帮助和教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