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6-0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殷勤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认为人体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可无限地划分阴阳。相对五脏来说,有心阴心阳、肝阴肝阳、肾阴肾阳、肺阴肺气(气属阳),唯脾一般只提脾阳,未及脾阴。是否自古就没有脾阴之说?
脾阴概念
《黄帝内经》虽无“脾阴”一词,但在论述脾的功能时,《灵枢·本神篇》说:“脾藏营。”《素问·平人气象论》也说:“藏真濡于脾。”均指脾具有蕴藏营阴、滋养脏腑的生理功能。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曰:“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明代缪仲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说:“胃气弱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均是指脾阴不足对水谷运化功能的影响。近代《蒲辅周医疗经验》中讲:“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提示了脾阴虚以阴虚内热、运化无力为主要症状。自元朝以来即有脾阴概念,那为什么中医文献较少论及脾阴?
从生理上看,脾的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从“升、降、出、入”四种气的基本运动方式看,原本属阴的脾的功能极具阳的特征。万全在《养生四要》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而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说明完成水谷精微的化生依靠脾阳,蕴藏水谷精微以生成营气卫气则依靠脾阴,而达到灌溉脏腑、营养肌肉、润泽皮毛、濡润孔窍的目的,并成为脏腑功能活动和肢体运动的物质基础,维持脏腑的功能活动,也包括脾本身的功能活动,同时使四肢肌肉丰满,轻劲有力,也即脾主肌肉、四肢的功能。正是由于脾属阳的功能活动,使属阴的精微物质在全身组织得以收藏和利用。笔者认为狭义的脾阴是蕴藏于脾中的阴津、营血,及其赋予的功能;广义的脾阴包括全身脏腑组织的精、血、津、液,均是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成。由于狭义的脾阴较少有外在的表现,广义的脾阴又归属于各自的组织器官,所以在中医历代文献中较少提到脾阴的概念。
从病机上看,《类经图翼》记载:“(脾)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脾、胃在解剖上关系密切;功能上脾胃经脉相互络属。胃受纳与腐熟水谷,脾运化水谷与输布精微,两者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纳一化,一燥一湿,互为表里,其关系之紧密远胜于其他表里相配的脏腑关系。脾胃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病名上易于混淆,常有互用现象,如:胃阳不足,不能腐熟水谷,而常称为脾阳不足;脾阴不足,一概称为胃阴不足,或并称脾胃阴虚,这也是文献中较少使用“脾阴虚”概念的原因之一。脾阴虚与胃阴虚的临床表现颇为相似,但病机有别,故不应含混。
辨别脾阴虚与胃阴虚
朱丹溪在《局方发挥》说:“脾土之阴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脾作为人体气机转输的枢纽,脾阴不足可使脾胃的升清降浊的功能失调,阳自升而不能升清,阴自降而不能降浊,造成“清阳在下则生飧泄,浊阴在上则生瞋胀”的格局。因此,脾阴虚不仅有阴虚内热的特征,更有运化失职的特征,故常见形瘦体弱、倦怠乏力、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腹满不欲食、泄泻等证候。正如近代名医蒲辅周所云:“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欲食。”其他证候如唐容川在《血证论》所说:“其血走泄胃中,为唾而出,是脾之阴分受病,而失其统血之常也。”意指平时喜吐唾液是脾阴虚的一个重要表现。胃阴虚除阴虚内热,更偏重受纳、和降功能失常,而表现为饥不欲食,干呕呃逆,口干欲饮,胃脘灼热、嘈杂,舌红少苔,脉细数。
脾阴虚与胃阴虚的病因也有所区别,脾阴虚多为恣食温燥,火气伤中;或积郁忧思,消烁阴津;或内伤劳倦,暗耗精血,日久损及脾阴。胃阴虚多见于急性热病后期,邪热伤阴,或吐泻太过伤津所致。脾阴虚均为久病,胃阴虚可为新病,胃阴虚久,也可导致脾阴虚损;脾阴不足,使胃火无制,又可耗伤胃阴,所以脾阴虚与胃阴虚可相互影响。
如何治疗脾阴虚
由于脾阴虚包涵了阴津、精血的不足,濡润和运化功能的减退,故治疗脾阴虚证除滋补阴津、精血外,还应兼顾维护脾的运化升清功能,有别于单纯滋养胃阴,而采用甘淡之味来滋补。甘淡滋脾的治疗思想最早起源于《素问·刺法论》,云:“欲令实脾,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甘味多入脾胃二经,健脾益胃而育阴,以平补为贵,补而不燥,滋而不腻;淡能渗湿,防止甘腻滞湿。甘淡合用,既无育阴助湿碍脾之忧,又无温补助火劫津之弊,故为历代医家在补脾阴选方用药时所尊崇。甘淡之药如山药、薏仁、茯苓、扁豆、芡实、莲子等,为滋补脾阴的常用药物。如平素兼有少气懒言者,应兼补脾气,代表方有吴澄的《不居集》中的“中和理阴汤”(人参、山药、扁豆、莲子肉、燕窝、老米),或《慎柔五书》中的“慎柔养真汤”(党参、黄芪、白术、莲子、山药、麦冬、白芍、甘草、五味子);兼有久泻不止者,应兼升脾阳,代表方如傅山的“升阴汤”(山药、熟地、山萸肉、茯苓、白术、五味子、车前子、肉桂、升麻);兼有食积苔腻者,应兼顾行脾运,代表方如缪仲淳的“资生丸”(山药、莲子肉、芡实、薏仁、扁豆、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山楂、神曲、麦芽、藿香、砂仁、陈皮、蔻仁、桔梗、黄连);兼有唇干便结者,推崇张锡纯的“资生汤”(生山药、生白术、鸡内金、玄参、牛蒡子),该方药味少而精,功效简而专,滋阴兼顾清热润燥,补脾兼顾消食助运。(殷勤
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医院)
时间:2020-06-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潘毅
“健脾”这个词,似乎很容易被误解。谈到健脾,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补脾。补脾虽然是健脾的常用方式,但补脾与健脾的意思并不对等,健脾的内涵远大于补脾。
我们知道脾主运化,“运”是运转输送;“化”是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化精微,即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二是运化水湿,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
健脾,是指健运脾气的治法。对应治疗的是脾失健运。
脾失健运是中医的病机名称,是指因饮食不节、水湿痰饮、情志失调,或疾病日久,损伤脾胃,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
脾失健运的常见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大便溏薄或水湿痰饮病征,舌苔或腻。
导致脾失健运的病机有虚有实。虚,多为脾气虚或脾阳虚,无力运化。实,多是水湿痰饮,食滞等有形的病理产物阻滞,妨碍了脾的运化。
所以,健脾的方式既可以是补脾,也可是祛湿、化痰、利水,消食、行气等。
从补虚角度,脾气虚导致的脾失健运,多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减;脾阳虚导致的脾失健运,多是用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加减。
从祛邪角度,湿阻导致的脾失健运,多用平胃散、藿香正气丸、胃苓汤加减;痰湿或痰饮导致的脾失健运,多用二陈汤、苓桂术甘汤加减;食滞脾胃,多用保和丸;气滞导致的脾失健运,多用舒肝和胃丸加减。
还有针对虚实错杂病机,补虚泻实同用的,比如脾虚有湿,多用参苓白术散;脾虚有痰,多用六君子丸;脾虚有痰兼气滞,多用香砂六君丸;肝气犯脾,多用逍遥散;脾虚气滞兼食积,多用枳实消痞丸等。(潘毅)
【探秘镇院之宝】山西省中医院的消痞除满胶囊
时间:2020-06-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版
作者:赵惠峰 张轶欧
苏娟萍说,王冉是肝胃不和型痞满症,也就是西医所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由胃及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发的症状,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该病是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气机失调所致,调理脾胃升降关系是治疗的关键,另外情志因素也很重要,方中也配以疏肝理气解郁之品。
苏娟萍介绍,山西省中医院研发团队研制的消痞除满胶囊,由柴胡、白芍、枳实、半夏、陈皮、苍术、白术、厚朴、黄连、干姜、党参、槟榔、鸡内金、川楝子14味中药组成,也是七首经典方剂的合方加减而成。运用这七首方剂时,或取其原方,或取其核心药对,灵活配伍,效果显著。其中小柴胡汤(柴胡、半夏、党参)和解少阳、开利枢机;大柴胡汤(柴胡、枳实、半夏、白芍)表里双解、内泻热结;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干姜)和胃降逆、开结除痞;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枳术丸(白术、枳实)健脾消痞、消导化积;半夏干姜散(半夏、干姜)温胃止呕、化痰降逆。另外,槟榔消积下气,川楝子舒肝行气,鸡内金健胃消食,诸药合用,证准效验。
消痞除满胶囊经过了数以万计临床患者的验证,无明显不良反应。因其疗效好、副作用小、服用方便而深受广大患者青睐。(赵惠峰
张轶欧)
时间:2020-06-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程美霞
文善姬 李善玲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为汉代张仲景所创制。《伤寒论》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方由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五味药组成。是一首温运脾阳,消除胀满,标本同治,补泻兼施之剂。笔者在临床应用治脾阳素弱,复感寒邪,治不如法而致之腹胀疾患,疗效满意。兹举典型病例如下.
郭某,女,54岁,2019年11月11日初诊。诉素体脾胃虚弱,半年前女儿出国,忧思过度,食不下,复感寒饮冷,现进食后腹胀满,腹胀以上午症缓,食后或晚间尤甚,按之濡,喜温喜按,大便溏泻。曾口服疏肝健脾之剂治疗,其效不显,故今日来本科就诊。现症状同前,伴神疲乏力,纳呆。舌质淡红,苔薄白水滑,脉弦缓。
诊断:虚痞(脾虚不运,气机壅滞)。
治法:温运脾阳,宽中除满。
方药:厚朴30g,生姜20g,姜半夏10g,党参6g,炙甘草10g,炒枳实15g,
炒白术20g,7剂,每剂水煎早晚服。禁忌生冷油腻之品。
二诊:药进7剂,腹胀大减,饮食有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遵效不更方,原方继进3剂。药后诸症消失,以六君子汤加味,以善其后。
按:本案脾胃素弱,更因忧思伤及脾胃,复又感寒饮冷,治不如法,致使脾阳更伤,脾运失职,气滞于腹,壅而胀满。药用厚朴、枳实宽中除满;生姜、半夏辛散降逆;党参、炙甘草、白术健脾益气,和中升清。使脾阳温运,气机通畅,升降相因,其证乃平。(程美霞
文善姬 李善玲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中医院)
经方治脾虚腹胀
时间:2020-05-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程美霞
文善姬 李善玲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为汉代张仲景所创制。《伤寒论》第66条曰:“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方由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五味药组成,是一首温运脾阳、消除胀满、标本同治、补泻兼施之剂。笔者在临床应用治脾阳素弱,复感寒邪,治不如法而致之腹胀疾患,疗效满意。兹举典型病例如下:
郭某,女,54岁,2019年11月11日初诊。
自诉:素体脾胃虚弱,半年前女儿出国,忧思过度,食不下,复感寒冷,现进食后腹胀满,腹胀以上午症缓,食后或晚间尤甚,按之濡,喜温喜按,大便溏泻。曾口服疏肝健脾之剂治疗,其效不显,故今日来本科就诊。
刻诊:症状同前,伴神疲乏力,纳呆。舌质淡红,苔薄白水滑,脉弦缓。
诊断:(脾虚气滞型)虚痞。
治法:温运脾阳,宽中除满。
处方:厚朴30g,生姜20g,姜半夏10g,党参6g,炙甘草10g,炒枳实15g,炒白术20g。7剂,每剂水煎早晚服。忌生冷油腻之品。
药进7剂后二诊:腹胀大减,饮食有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效不更方,原方继进3剂。药后诸症消失,以六君子汤加味,以善其后。
按:本案脾胃素弱,更因忧思伤及脾胃,复又感寒饮冷,致使脾阳更伤,脾运失职,气滞于腹,壅而胀满。药用厚朴、枳实宽中除满;生姜、半夏辛散降逆;党参、炙甘草、白术健脾益气,和中升清。使脾阳温运,气机通畅,升降相因,其症乃平。(程美霞
文善姬 李善玲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中医院)
燮理中焦治疗慢性胃炎
(2023-01-19
17:04:59)[编辑][删除]
时间:2020-06-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杨国红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曰:“中焦……此所以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并概括中焦的功能为“中焦如沤”。《难经》云:“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中焦乃指脾胃,其功能为腐熟水谷,化生精微,以奉养全身。笔者依据脾胃的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将清代医家吴瑭针对温病邪在中焦提出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运用于慢性胃炎的治疗,通过调节脾胃升降、纳运、燥湿、寒热、气血、虚实,恢复其和谐、平衡的生理状态,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和阴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脾胃病论治,临床医生多宗李东垣之法。但李东垣立法用药,偏于升阳治脾,略于润降治胃。叶天士师法东垣而不囿故步,分治脾胃阴阳,《临证指南医案》言:“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故慢性胃炎论治,首以调和阴阳为要,根据脾胃阴阳盛衰进行调理,邪气阴阳属性区别对待,分清病变主次,正确辨证治疗。如果脾胃阴阳的平衡打破,任何一方有所偏盛或偏衰都会产生疾病。如胃强脾弱证,临床症见能食,但食后脘腹胀满,消化不良,治当和胃健脾法为主,方如枳实消痞汤等调理;再如脾强胃弱证,即湿困脾土,临床证见饥而不能食、食欲减退、大便溏薄。治宜化湿和胃法为主,可选用平胃散、香砂六君子汤等类方剂加减,使脾胃阴阳保持相对平衡。
调升降
脾胃居中焦,升清降浊是其基本功能。若升降失司,清浊相干,壅滞中焦,脾胃受损日久发为慢性胃炎。《临证指南医案》提出:“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慢性胃炎治疗重在调其升降。脾气不升常见食少、体倦、脘闷、下坠、泄泻、气短、自汗等,胃气不降则见纳呆、腹胀、呃逆、嗳气等,且二者互相影响。笔者临床体会,脾胃升降失常病机贯穿于慢性胃炎的整个发病及病程中,调其升降功能亦应自始至终;应用升发之品,需与补益脾气之药合用,方能升发脾之清阳;在升脾阳药中,稍佐降气之品,可谓补而不滞,升而不越,达到动态平衡;降胃气需佐用舒肝或苦味药,可获良效。
平寒热
脾喜温燥而胃喜凉润,脾病多寒,胃病多热。慢性胃炎因病因不一,病程较长,单纯寒性或热性的比较少见,常见寒热错杂的证。临床上常需寒热并用,既不能过温,也不能过凉,平衡用药。
笔者体会治疗慢性胃炎原则上可宗《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旨,但应选择微温、微寒药物,注意药性之间的相制,否则,一派寒凉或温热药必碍胃气。笔者临床常用辛温的紫苏梗、枳壳、香附等辛香和胃、行气宽中、温而不燥,或选用佛手、香橼等性味平和、理气不伤阴之品,配以黄芩、黄连、蒲公英、连翘等苦寒清热药,使寒温相配,胃气得护。脾虚者运用党参、黄芪需仔细辨明患者体质,因参、芪易助热上火,用量宜轻。应用苦寒药需注意病人饮食、大便情况而择其量,不可过用,以伤脾气。总之,要辨明寒热错杂之病机,分清寒热之轻重,以药性平和为期。
疗虚实
慢性胃炎中虚证表现有脾气、脾阳、胃阴不足,实证表现有气滞、食积、湿阻、瘀血、积热。由于病程长,病情复杂,影响因素多,慢性胃炎很少见单纯的虚证或实证,而以虚实夹杂为多见,或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其辨治常需分清虚实,权衡轻重。笔者的临床体会是,在补虚之中,切忌运用滋腻之品,以防滞气留瘀;在祛实之中,避免峻猛之品,以防损伤脾胃。在治疗慢性胃炎应用补药时加入陈皮、枳壳,可使气机流畅,补而不滞,补中有通,通中寓补,调整虚实至平衡状态。
行气血
气血不畅贯穿慢性胃炎病变过程始终。慢性胃炎初起病在气分,继而进入血分。脾胃位居中焦,与肝气密切相关。肝气郁结、横逆中焦,出现消化道症状。治疗必须调畅肝气以“平”中焦。对此,中医治法以疏肝、理脾、养胃、和胃为主,方如四逆散、香苏饮、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但应注意疏肝理气不可温燥太过,否则伐伤肝、胃之阴,使郁更甚。病久入络则痛有定处、舌暗有瘀、脉弦急涩、可佐活瘀之品,如丹参饮、失笑散等剂。胃为水谷之海,为多气多血之腑,调和气血尤为重要,故当调气活血并进。
助纳运
《灵枢·五味篇》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胃主受纳,摄取食物,脾主运化,化生精气。胃纳反常,纳减不能食、食后胃中嗜杂,治疗关键在胃,治宜开胃醒脾法,方选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平胃散等方加减,促使胃纳恢复正常。若多食、善饥、口渴、大便干结等胃火炽盛,胃阴亏损等症,治宜清胃泻火,或养阴生津法,方可选用白虎汤、清胃散、竹叶石膏汤、玉女煎等方加减治疗。脾运异常,则食而不化、食后作胀、脘腹胀满、或虽食而身体消瘦、四肢无力,治宜健睥运中,方选香砂六君汤、参苓白术散、胃苓汤等加减治疗,促使纳运保持平衡。笔者体会,纳与运是事物的两个方面,虽运化失常治在脾,纳食不佳重在胃,但健脾运有助胃纳,消食和胃有助脾运,二者相辅相成。
济燥湿
脾为湿土喜燥,胃为燥土喜湿,此谓脾胃生理属性。若脾胃燥湿失调,则运化失司,可致慢性胃炎。脾多湿病,而出现湿证时,用理脾燥湿方药可获效,如藿香正气散、胃苓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加减。胃多燥病,用清胃润燥方药就能清除,实证用人参白虎汤、玉女煎、增液承气汤等方加减治疗;虚证用麦门冬汤、叶氏养胃汤等方清燥保津、养阴益胃调理治疗,使燥湿相济,恢复中焦脾胃功能。
调理脾胃用药时不能过苦、过寒、过补、过腻、过热、过燥,唯求中和平衡,以恢复自身功能为目的,方可获效。(杨国红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时间:2020-05-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程美霞
文善姬 李善玲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为汉代张仲景所创制。《伤寒论》第66条曰:“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方由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五味药组成,是一首温运脾阳、消除胀满、标本同治、补泻兼施之剂。笔者在临床应用治脾阳素弱,复感寒邪,治不如法而致之腹胀疾患,疗效满意。兹举典型病例如下:
郭某,女,54岁,2019年11月11日初诊。
自诉:素体脾胃虚弱,半年前女儿出国,忧思过度,食不下,复感寒冷,现进食后腹胀满,腹胀以上午症缓,食后或晚间尤甚,按之濡,喜温喜按,大便溏泻。曾口服疏肝健脾之剂治疗,其效不显,故今日来本科就诊。
刻诊:症状同前,伴神疲乏力,纳呆。舌质淡红,苔薄白水滑,脉弦缓。
诊断:(脾虚气滞型)虚痞。
治法:温运脾阳,宽中除满。
处方:厚朴30g,生姜20g,姜半夏10g,党参6g,炙甘草10g,炒枳实15g,炒白术20g。7剂,每剂水煎早晚服。忌生冷油腻之品。
药进7剂后二诊:腹胀大减,饮食有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效不更方,原方继进3剂。药后诸症消失,以六君子汤加味,以善其后。
按:本案脾胃素弱,更因忧思伤及脾胃,复又感寒饮冷,致使脾阳更伤,脾运失职,气滞于腹,壅而胀满。药用厚朴、枳实宽中除满;生姜、半夏辛散降逆;党参、炙甘草、白术健脾益气,和中升清。使脾阳温运,气机通畅,升降相因,其症乃平。(程美霞
文善姬 李善玲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中医院)
脾虚腹胀用良方
时间:2020-06-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程美霞
文善姬 李善玲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为汉代张仲景所创制。《伤寒论》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方由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五味药组成。是一首温运脾阳,消除胀满,标本同治,补泻兼施之剂。笔者在临床应用治脾阳素弱,复感寒邪,治不如法而致之腹胀疾患,疗效满意。兹举典型病例如下.
郭某,女,54岁,2019年11月11日初诊。诉素体脾胃虚弱,半年前女儿出国,忧思过度,食不下,复感寒饮冷,现进食后腹胀满,腹胀以上午症缓,食后或晚间尤甚,按之濡,喜温喜按,大便溏泻。曾口服疏肝健脾之剂治疗,其效不显,故今日来本科就诊。现症状同前,伴神疲乏力,纳呆。舌质淡红,苔薄白水滑,脉弦缓。
诊断:虚痞(脾虚不运,气机壅滞)。
治法:温运脾阳,宽中除满。
方药:厚朴30g,生姜20g,姜半夏10g,党参6g,炙甘草10g,炒枳实15g,
炒白术20g,7剂,每剂水煎早晚服。禁忌生冷油腻之品。
二诊:药进7剂,腹胀大减,饮食有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遵效不更方,原方继进3剂。药后诸症消失,以六君子汤加味,以善其后。
按:本案脾胃素弱,更因忧思伤及脾胃,复又感寒饮冷,治不如法,致使脾阳更伤,脾运失职,气滞于腹,壅而胀满。药用厚朴、枳实宽中除满;生姜、半夏辛散降逆;党参、炙甘草、白术健脾益气,和中升清。使脾阳温运,气机通畅,升降相因,其证乃平。(程美霞
文善姬 李善玲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中医院)
洋医无奈呕吐症,锡纯自制半夏愈
(2023-01-20
07:51:10)[编辑][删除]
时间:2020-06-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刘小平
清朝末年,英国军医患呕吐症,“屡屡呕吐,绝食者久矣”,故邀请日本医生和美国医生治疗,然“呕吐卒不止”。在两位医生都束手无策之后,他选择求治于名医张锡纯。经过详细诊视后,张锡纯说:“余有一策,姑试行之。遂辞归检查汉法医书,制小半夏加茯苓汤……一二服后奇效忽显”。仅数日,顽固呕吐症痊愈了,这让三位洋大夫对张锡纯敬佩不已。
仅用了半夏、生姜、茯苓三味药,为何有如此疗效呢?张锡纯认为:“从来呕吐之证,多因胃气冲气并而上逆。”故《金匮要略》治呕吐,有小半夏加茯苓汤。方中半夏作为一味主药,“味辛,性温,有毒,凡味辛之至者,皆禀秋金收降之性,故能下达,为降胃安冲之主药。为其能降胃安冲,所以能止呕吐。”而主药的应用必须符合中药加工炮制增效减毒的双重要求。
古人炮制半夏的方法是“汤洗去滑”,如《金匮玉函经》记载半夏的炮制法:“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而白矾制半夏源于宋代,清代医家张寿颐认为“于此物之制造,则百出不穷,于是浸之又浸,捣之又捣,药物本真,久已消失,甚至重用白矾,罨罨悠悠……”
张锡纯认为“相制太过,毫无辛味,转多矾味,令人呕吐。”虽然矾制半夏可消除毒性,但亦消除了半夏止呕的功效。针对这种情况,张锡纯釆取了两种方法炮制半夏:“用生半夏数斤,浸以热汤,日换一次,至旬日,将半夏剖为二瓣,再入锅中,多添凉水煮一沸,速连汤取出,盛盆中,候水凉,净晒干备用。”临用时取矾制半夏用微温之水淘洗数次,然后用之,只不过“屡次淘之则力减,故须将分量加重”。
如此辨证准确、选方精当、中药炮制符合辨证用药意图,张锡纯做到了这三点,所以能立起沉疴。(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