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梳理文献话脾阴

(2023-01-20 08:06:27)


时间:2020-06-0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殷勤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认为人体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可无限地划分阴阳。相对五脏来说,有心阴心阳、肝阴肝阳、肾阴肾阳、肺阴肺气(气属阳),唯脾一般只提脾阳,未及脾阴。是否自古就没有脾阴之说?

  脾阴概念

  《黄帝内经》虽无“脾阴”一词,但在论述脾的功能时,《灵枢·本神篇》说:“脾藏营。”《素问·平人气象论》也说:“藏真濡于脾。”均指脾具有蕴藏营阴、滋养脏腑的生理功能。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曰:“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明代缪仲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说:“胃气弱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均是指脾阴不足对水谷运化功能的影响。近代《蒲辅周医疗经验》中讲:“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提示了脾阴虚以阴虚内热、运化无力为主要症状。自元朝以来即有脾阴概念,那为什么中医文献较少论及脾阴?

  从生理上看,脾的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从“升、降、出、入”四种气的基本运动方式看,原本属阴的脾的功能极具阳的特征。万全在《养生四要》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而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说明完成水谷精微的化生依靠脾阳,蕴藏水谷精微以生成营气卫气则依靠脾阴,而达到灌溉脏腑、营养肌肉、润泽皮毛、濡润孔窍的目的,并成为脏腑功能活动和肢体运动的物质基础,维持脏腑的功能活动,也包括脾本身的功能活动,同时使四肢肌肉丰满,轻劲有力,也即脾主肌肉、四肢的功能。正是由于脾属阳的功能活动,使属阴的精微物质在全身组织得以收藏和利用。笔者认为狭义的脾阴是蕴藏于脾中的阴津、营血,及其赋予的功能;广义的脾阴包括全身脏腑组织的精、血、津、液,均是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成。由于狭义的脾阴较少有外在的表现,广义的脾阴又归属于各自的组织器官,所以在中医历代文献中较少提到脾阴的概念。

  从病机上看,《类经图翼》记载:“(脾)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脾、胃在解剖上关系密切;功能上脾胃经脉相互络属。胃受纳与腐熟水谷,脾运化水谷与输布精微,两者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纳一化,一燥一湿,互为表里,其关系之紧密远胜于其他表里相配的脏腑关系。脾胃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病名上易于混淆,常有互用现象,如:胃阳不足,不能腐熟水谷,而常称为脾阳不足;脾阴不足,一概称为胃阴不足,或并称脾胃阴虚,这也是文献中较少使用“脾阴虚”概念的原因之一。脾阴虚与胃阴虚的临床表现颇为相似,但病机有别,故不应含混。

  辨别脾阴虚与胃阴虚

  朱丹溪在《局方发挥》说:“脾土之阴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脾作为人体气机转输的枢纽,脾阴不足可使脾胃的升清降浊的功能失调,阳自升而不能升清,阴自降而不能降浊,造成“清阳在下则生飧泄,浊阴在上则生瞋胀”的格局。因此,脾阴虚不仅有阴虚内热的特征,更有运化失职的特征,故常见形瘦体弱、倦怠乏力、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腹满不欲食、泄泻等证候。正如近代名医蒲辅周所云:“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欲食。”其他证候如唐容川在《血证论》所说:“其血走泄胃中,为唾而出,是脾之阴分受病,而失其统血之常也。”意指平时喜吐唾液是脾阴虚的一个重要表现。胃阴虚除阴虚内热,更偏重受纳、和降功能失常,而表现为饥不欲食,干呕呃逆,口干欲饮,胃脘灼热、嘈杂,舌红少苔,脉细数。

  脾阴虚与胃阴虚的病因也有所区别,脾阴虚多为恣食温燥,火气伤中;或积郁忧思,消烁阴津;或内伤劳倦,暗耗精血,日久损及脾阴。胃阴虚多见于急性热病后期,邪热伤阴,或吐泻太过伤津所致。脾阴虚均为久病,胃阴虚可为新病,胃阴虚久,也可导致脾阴虚损;脾阴不足,使胃火无制,又可耗伤胃阴,所以脾阴虚与胃阴虚可相互影响。

  如何治疗脾阴虚

  由于脾阴虚包涵了阴津、精血的不足,濡润和运化功能的减退,故治疗脾阴虚证除滋补阴津、精血外,还应兼顾维护脾的运化升清功能,有别于单纯滋养胃阴,而采用甘淡之味来滋补。甘淡滋脾的治疗思想最早起源于《素问·刺法论》,云:“欲令实脾,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甘味多入脾胃二经,健脾益胃而育阴,以平补为贵,补而不燥,滋而不腻;淡能渗湿,防止甘腻滞湿。甘淡合用,既无育阴助湿碍脾之忧,又无温补助火劫津之弊,故为历代医家在补脾阴选方用药时所尊崇。甘淡之药如山药、薏仁、茯苓、扁豆、芡实、莲子等,为滋补脾阴的常用药物。如平素兼有少气懒言者,应兼补脾气,代表方有吴澄的《不居集》中的“中和理阴汤”(人参、山药、扁豆、莲子肉、燕窝、老米),或《慎柔五书》中的“慎柔养真汤”(党参、黄芪、白术、莲子、山药、麦冬、白芍、甘草、五味子);兼有久泻不止者,应兼升脾阳,代表方如傅山的“升阴汤”(山药、熟地、山萸肉、茯苓、白术、五味子、车前子、肉桂、升麻);兼有食积苔腻者,应兼顾行脾运,代表方如缪仲淳的“资生丸”(山药、莲子肉、芡实、薏仁、扁豆、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山楂、神曲、麦芽、藿香、砂仁、陈皮、蔻仁、桔梗、黄连);兼有唇干便结者,推崇张锡纯的“资生汤”(生山药、生白术、鸡内金、玄参、牛蒡子),该方药味少而精,功效简而专,滋阴兼顾清热润燥,补脾兼顾消食助运。(殷勤 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医院)

健脾不等于补脾

 (2023-01-18 14:08:06)[编辑][删除]


时间:2020-06-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潘毅

“健脾”这个词,似乎很容易被误解。谈到健脾,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补脾。补脾虽然是健脾的常用方式,但补脾与健脾的意思并不对等,健脾的内涵远大于补脾。

我们知道脾主运化,“运”是运转输送;“化”是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化精微,即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二是运化水湿,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

健脾,是指健运脾气的治法。对应治疗的是脾失健运。

脾失健运是中医的病机名称,是指因饮食不节、水湿痰饮、情志失调,或疾病日久,损伤脾胃,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

脾失健运的常见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大便溏薄或水湿痰饮病征,舌苔或腻。

导致脾失健运的病机有虚有实。虚,多为脾气虚或脾阳虚,无力运化。实,多是水湿痰饮,食滞等有形的病理产物阻滞,妨碍了脾的运化。

所以,健脾的方式既可以是补脾,也可是祛湿、化痰、利水,消食、行气等。

从补虚角度,脾气虚导致的脾失健运,多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减;脾阳虚导致的脾失健运,多是用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加减。

从祛邪角度,湿阻导致的脾失健运,多用平胃散、藿香正气丸、胃苓汤加减;痰湿或痰饮导致的脾失健运,多用二陈汤、苓桂术甘汤加减;食滞脾胃,多用保和丸;气滞导致的脾失健运,多用舒肝和胃丸加减。

还有针对虚实错杂病机,补虚泻实同用的,比如脾虚有湿,多用参苓白术散;脾虚有痰,多用六君子丸;脾虚有痰兼气滞,多用香砂六君丸;肝气犯脾,多用逍遥散;脾虚气滞兼食积,多用枳实消痞丸等。(潘毅)

七方合用调脾胃

  (2023-01-16 04:23:39)[编辑][删除]

【探秘镇院之宝】山西省中医院的消痞除满胶囊


时间:2020-06-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版  作者:赵惠峰 张轶欧

  

  苏娟萍说,王冉是肝胃不和型痞满症,也就是西医所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由胃及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发的症状,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该病是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气机失调所致,调理脾胃升降关系是治疗的关键,另外情志因素也很重要,方中也配以疏肝理气解郁之品。

  苏娟萍介绍,山西省中医院研发团队研制的消痞除满胶囊,由柴胡、白芍、枳实、半夏、陈皮、苍术、白术、厚朴、黄连、干姜、党参、槟榔、鸡内金、川楝子14味中药组成,也是七首经典方剂的合方加减而成。运用这七首方剂时,或取其原方,或取其核心药对,灵活配伍,效果显著。其中小柴胡汤(柴胡、半夏、党参)和解少阳、开利枢机;大柴胡汤(柴胡、枳实、半夏、白芍)表里双解、内泻热结;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干姜)和胃降逆、开结除痞;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枳术丸(白术、枳实)健脾消痞、消导化积;半夏干姜散(半夏、干姜)温胃止呕、化痰降逆。另外,槟榔消积下气,川楝子舒肝行气,鸡内金健胃消食,诸药合用,证准效验。

  消痞除满胶囊经过了数以万计临床患者的验证,无明显不良反应。因其疗效好、副作用小、服用方便而深受广大患者青睐。(赵惠峰 张轶欧)

脾虚腹胀用良方

  (2023-01-19 14:51:47)[编辑][删除]


时间:2020-06-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程美霞 文善姬 李善玲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为汉代张仲景所创制。《伤寒论》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方由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五味药组成。是一首温运脾阳,消除胀满,标本同治,补泻兼施之剂。笔者在临床应用治脾阳素弱,复感寒邪,治不如法而致之腹胀疾患,疗效满意。兹举典型病例如下.

  郭某,女,54岁,2019年11月11日初诊。诉素体脾胃虚弱,半年前女儿出国,忧思过度,食不下,复感寒饮冷,现进食后腹胀满,腹胀以上午症缓,食后或晚间尤甚,按之濡,喜温喜按,大便溏泻。曾口服疏肝健脾之剂治疗,其效不显,故今日来本科就诊。现症状同前,伴神疲乏力,纳呆。舌质淡红,苔薄白水滑,脉弦缓。

  诊断:虚痞(脾虚不运,气机壅滞)。

  治法:温运脾阳,宽中除满。

  方药:厚朴30g,生姜20g,姜半夏10g,党参6g,炙甘草10g,炒枳实15g, 炒白术20g,7剂,每剂水煎早晚服。禁忌生冷油腻之品。

  二诊:药进7剂,腹胀大减,饮食有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遵效不更方,原方继进3剂。药后诸症消失,以六君子汤加味,以善其后。

  按:本案脾胃素弱,更因忧思伤及脾胃,复又感寒饮冷,治不如法,致使脾阳更伤,脾运失职,气滞于腹,壅而胀满。药用厚朴、枳实宽中除满;生姜、半夏辛散降逆;党参、炙甘草、白术健脾益气,和中升清。使脾阳温运,气机通畅,升降相因,其证乃平。(程美霞 文善姬 李善玲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中医院)

经方治脾虚腹胀

时间:2020-05-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程美霞 文善姬 李善玲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为汉代张仲景所创制。《伤寒论》第66条曰:“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方由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五味药组成,是一首温运脾阳、消除胀满、标本同治、补泻兼施之剂。笔者在临床应用治脾阳素弱,复感寒邪,治不如法而致之腹胀疾患,疗效满意。兹举典型病例如下:

  郭某,女,54岁,2019年11月11日初诊。

  自诉:素体脾胃虚弱,半年前女儿出国,忧思过度,食不下,复感寒冷,现进食后腹胀满,腹胀以上午症缓,食后或晚间尤甚,按之濡,喜温喜按,大便溏泻。曾口服疏肝健脾之剂治疗,其效不显,故今日来本科就诊。

  刻诊:症状同前,伴神疲乏力,纳呆。舌质淡红,苔薄白水滑,脉弦缓。

  诊断:(脾虚气滞型)虚痞。

  治法:温运脾阳,宽中除满。

  处方:厚朴30g,生姜20g,姜半夏10g,党参6g,炙甘草10g,炒枳实15g,炒白术20g。7剂,每剂水煎早晚服。忌生冷油腻之品。

  药进7剂后二诊:腹胀大减,饮食有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效不更方,原方继进3剂。药后诸症消失,以六君子汤加味,以善其后。

  按:本案脾胃素弱,更因忧思伤及脾胃,复又感寒饮冷,致使脾阳更伤,脾运失职,气滞于腹,壅而胀满。药用厚朴、枳实宽中除满;生姜、半夏辛散降逆;党参、炙甘草、白术健脾益气,和中升清。使脾阳温运,气机通畅,升降相因,其症乃平。(程美霞 文善姬 李善玲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中医院)

燮理中焦治疗慢性胃炎

   (2023-01-19 17:04:59)[编辑][删除]


时间:2020-06-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杨国红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曰:“中焦……此所以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并概括中焦的功能为“中焦如沤”。《难经》云:“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中焦乃指脾胃,其功能为腐熟水谷,化生精微,以奉养全身。笔者依据脾胃的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将清代医家吴瑭针对温病邪在中焦提出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运用于慢性胃炎的治疗,通过调节脾胃升降、纳运、燥湿、寒热、气血、虚实,恢复其和谐、平衡的生理状态,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和阴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脾胃病论治,临床医生多宗李东垣之法。但李东垣立法用药,偏于升阳治脾,略于润降治胃。叶天士师法东垣而不囿故步,分治脾胃阴阳,《临证指南医案》言:“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故慢性胃炎论治,首以调和阴阳为要,根据脾胃阴阳盛衰进行调理,邪气阴阳属性区别对待,分清病变主次,正确辨证治疗。如果脾胃阴阳的平衡打破,任何一方有所偏盛或偏衰都会产生疾病。如胃强脾弱证,临床症见能食,但食后脘腹胀满,消化不良,治当和胃健脾法为主,方如枳实消痞汤等调理;再如脾强胃弱证,即湿困脾土,临床证见饥而不能食、食欲减退、大便溏薄。治宜化湿和胃法为主,可选用平胃散、香砂六君子汤等类方剂加减,使脾胃阴阳保持相对平衡。

  调升降

  脾胃居中焦,升清降浊是其基本功能。若升降失司,清浊相干,壅滞中焦,脾胃受损日久发为慢性胃炎。《临证指南医案》提出:“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慢性胃炎治疗重在调其升降。脾气不升常见食少、体倦、脘闷、下坠、泄泻、气短、自汗等,胃气不降则见纳呆、腹胀、呃逆、嗳气等,且二者互相影响。笔者临床体会,脾胃升降失常病机贯穿于慢性胃炎的整个发病及病程中,调其升降功能亦应自始至终;应用升发之品,需与补益脾气之药合用,方能升发脾之清阳;在升脾阳药中,稍佐降气之品,可谓补而不滞,升而不越,达到动态平衡;降胃气需佐用舒肝或苦味药,可获良效。

  平寒热

  脾喜温燥而胃喜凉润,脾病多寒,胃病多热。慢性胃炎因病因不一,病程较长,单纯寒性或热性的比较少见,常见寒热错杂的证。临床上常需寒热并用,既不能过温,也不能过凉,平衡用药。

  笔者体会治疗慢性胃炎原则上可宗《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旨,但应选择微温、微寒药物,注意药性之间的相制,否则,一派寒凉或温热药必碍胃气。笔者临床常用辛温的紫苏梗、枳壳、香附等辛香和胃、行气宽中、温而不燥,或选用佛手、香橼等性味平和、理气不伤阴之品,配以黄芩、黄连、蒲公英、连翘等苦寒清热药,使寒温相配,胃气得护。脾虚者运用党参、黄芪需仔细辨明患者体质,因参、芪易助热上火,用量宜轻。应用苦寒药需注意病人饮食、大便情况而择其量,不可过用,以伤脾气。总之,要辨明寒热错杂之病机,分清寒热之轻重,以药性平和为期。

  疗虚实

  慢性胃炎中虚证表现有脾气、脾阳、胃阴不足,实证表现有气滞、食积、湿阻、瘀血、积热。由于病程长,病情复杂,影响因素多,慢性胃炎很少见单纯的虚证或实证,而以虚实夹杂为多见,或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其辨治常需分清虚实,权衡轻重。笔者的临床体会是,在补虚之中,切忌运用滋腻之品,以防滞气留瘀;在祛实之中,避免峻猛之品,以防损伤脾胃。在治疗慢性胃炎应用补药时加入陈皮、枳壳,可使气机流畅,补而不滞,补中有通,通中寓补,调整虚实至平衡状态。

  行气血

  气血不畅贯穿慢性胃炎病变过程始终。慢性胃炎初起病在气分,继而进入血分。脾胃位居中焦,与肝气密切相关。肝气郁结、横逆中焦,出现消化道症状。治疗必须调畅肝气以“平”中焦。对此,中医治法以疏肝、理脾、养胃、和胃为主,方如四逆散、香苏饮、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但应注意疏肝理气不可温燥太过,否则伐伤肝、胃之阴,使郁更甚。病久入络则痛有定处、舌暗有瘀、脉弦急涩、可佐活瘀之品,如丹参饮、失笑散等剂。胃为水谷之海,为多气多血之腑,调和气血尤为重要,故当调气活血并进。

  助纳运

  《灵枢·五味篇》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胃主受纳,摄取食物,脾主运化,化生精气。胃纳反常,纳减不能食、食后胃中嗜杂,治疗关键在胃,治宜开胃醒脾法,方选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平胃散等方加减,促使胃纳恢复正常。若多食、善饥、口渴、大便干结等胃火炽盛,胃阴亏损等症,治宜清胃泻火,或养阴生津法,方可选用白虎汤、清胃散、竹叶石膏汤、玉女煎等方加减治疗。脾运异常,则食而不化、食后作胀、脘腹胀满、或虽食而身体消瘦、四肢无力,治宜健睥运中,方选香砂六君汤、参苓白术散、胃苓汤等加减治疗,促使纳运保持平衡。笔者体会,纳与运是事物的两个方面,虽运化失常治在脾,纳食不佳重在胃,但健脾运有助胃纳,消食和胃有助脾运,二者相辅相成。

  济燥湿

  脾为湿土喜燥,胃为燥土喜湿,此谓脾胃生理属性。若脾胃燥湿失调,则运化失司,可致慢性胃炎。脾多湿病,而出现湿证时,用理脾燥湿方药可获效,如藿香正气散、胃苓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加减。胃多燥病,用清胃润燥方药就能清除,实证用人参白虎汤、玉女煎、增液承气汤等方加减治疗;虚证用麦门冬汤、叶氏养胃汤等方清燥保津、养阴益胃调理治疗,使燥湿相济,恢复中焦脾胃功能。

  调理脾胃用药时不能过苦、过寒、过补、过腻、过热、过燥,唯求中和平衡,以恢复自身功能为目的,方可获效。(杨国红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经方治脾虚腹胀

   (2023-01-22 06:06:29)[编辑][删除]


时间:2020-05-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程美霞 文善姬 李善玲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为汉代张仲景所创制。《伤寒论》第66条曰:“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方由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五味药组成,是一首温运脾阳、消除胀满、标本同治、补泻兼施之剂。笔者在临床应用治脾阳素弱,复感寒邪,治不如法而致之腹胀疾患,疗效满意。兹举典型病例如下:

  郭某,女,54岁,2019年11月11日初诊。

  自诉:素体脾胃虚弱,半年前女儿出国,忧思过度,食不下,复感寒冷,现进食后腹胀满,腹胀以上午症缓,食后或晚间尤甚,按之濡,喜温喜按,大便溏泻。曾口服疏肝健脾之剂治疗,其效不显,故今日来本科就诊。

  刻诊:症状同前,伴神疲乏力,纳呆。舌质淡红,苔薄白水滑,脉弦缓。

  诊断:(脾虚气滞型)虚痞。

  治法:温运脾阳,宽中除满。

  处方:厚朴30g,生姜20g,姜半夏10g,党参6g,炙甘草10g,炒枳实15g,炒白术20g。7剂,每剂水煎早晚服。忌生冷油腻之品。

  药进7剂后二诊:腹胀大减,饮食有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效不更方,原方继进3剂。药后诸症消失,以六君子汤加味,以善其后。

  按:本案脾胃素弱,更因忧思伤及脾胃,复又感寒饮冷,致使脾阳更伤,脾运失职,气滞于腹,壅而胀满。药用厚朴、枳实宽中除满;生姜、半夏辛散降逆;党参、炙甘草、白术健脾益气,和中升清。使脾阳温运,气机通畅,升降相因,其症乃平。(程美霞 文善姬 李善玲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中医院)

脾虚腹胀用良方

时间:2020-06-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程美霞 文善姬 李善玲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为汉代张仲景所创制。《伤寒论》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方由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五味药组成。是一首温运脾阳,消除胀满,标本同治,补泻兼施之剂。笔者在临床应用治脾阳素弱,复感寒邪,治不如法而致之腹胀疾患,疗效满意。兹举典型病例如下.

  郭某,女,54岁,2019年11月11日初诊。诉素体脾胃虚弱,半年前女儿出国,忧思过度,食不下,复感寒饮冷,现进食后腹胀满,腹胀以上午症缓,食后或晚间尤甚,按之濡,喜温喜按,大便溏泻。曾口服疏肝健脾之剂治疗,其效不显,故今日来本科就诊。现症状同前,伴神疲乏力,纳呆。舌质淡红,苔薄白水滑,脉弦缓。

  诊断:虚痞(脾虚不运,气机壅滞)。

  治法:温运脾阳,宽中除满。

  方药:厚朴30g,生姜20g,姜半夏10g,党参6g,炙甘草10g,炒枳实15g, 炒白术20g,7剂,每剂水煎早晚服。禁忌生冷油腻之品。

  二诊:药进7剂,腹胀大减,饮食有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遵效不更方,原方继进3剂。药后诸症消失,以六君子汤加味,以善其后。

  按:本案脾胃素弱,更因忧思伤及脾胃,复又感寒饮冷,治不如法,致使脾阳更伤,脾运失职,气滞于腹,壅而胀满。药用厚朴、枳实宽中除满;生姜、半夏辛散降逆;党参、炙甘草、白术健脾益气,和中升清。使脾阳温运,气机通畅,升降相因,其证乃平。(程美霞 文善姬 李善玲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中医院)

洋医无奈呕吐症,锡纯自制半夏愈

   (2023-01-20 07:51:10)[编辑][删除]


时间:2020-06-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刘小平

 

  清朝末年,英国军医患呕吐症,“屡屡呕吐,绝食者久矣”,故邀请日本医生和美国医生治疗,然“呕吐卒不止”。在两位医生都束手无策之后,他选择求治于名医张锡纯。经过详细诊视后,张锡纯说:“余有一策,姑试行之。遂辞归检查汉法医书,制小半夏加茯苓汤……一二服后奇效忽显”。仅数日,顽固呕吐症痊愈了,这让三位洋大夫对张锡纯敬佩不已。

  仅用了半夏、生姜、茯苓三味药,为何有如此疗效呢?张锡纯认为:“从来呕吐之证,多因胃气冲气并而上逆。”故《金匮要略》治呕吐,有小半夏加茯苓汤。方中半夏作为一味主药,“味辛,性温,有毒,凡味辛之至者,皆禀秋金收降之性,故能下达,为降胃安冲之主药。为其能降胃安冲,所以能止呕吐。”而主药的应用必须符合中药加工炮制增效减毒的双重要求。

  古人炮制半夏的方法是“汤洗去滑”,如《金匮玉函经》记载半夏的炮制法:“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而白矾制半夏源于宋代,清代医家张寿颐认为“于此物之制造,则百出不穷,于是浸之又浸,捣之又捣,药物本真,久已消失,甚至重用白矾,罨罨悠悠……”

  张锡纯认为“相制太过,毫无辛味,转多矾味,令人呕吐。”虽然矾制半夏可消除毒性,但亦消除了半夏止呕的功效。针对这种情况,张锡纯釆取了两种方法炮制半夏:“用生半夏数斤,浸以热汤,日换一次,至旬日,将半夏剖为二瓣,再入锅中,多添凉水煮一沸,速连汤取出,盛盆中,候水凉,净晒干备用。”临用时取矾制半夏用微温之水淘洗数次,然后用之,只不过“屡次淘之则力减,故须将分量加重”。

  如此辨证准确、选方精当、中药炮制符合辨证用药意图,张锡纯做到了这三点,所以能立起沉疴。(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院)

阴阳的互为消长作者:程门立雪转载了罗大伦新浪个人认证的博文

阴阳是古代人对事物的分类方法,简单地分成了两类,正向的和负向的,就两类,二分法,这样就以简驭繁了。

阴阳消长。

明朝的御医薛立斋的,这位是个高手,曾经做个太医院的院长,有一次,中书鲍希伏请他看病,咳嗽很顽固,找了很多医生来看,都没有什么效果,不但没有效果,服完有的药以后,还更厉害了,比如什么清气化痰的,服下去以后,是“痰益甚”。

这不是外感的咳嗽,是气阴两虚啊,内伤咳嗽啊,如果一个人体内虚损,也会导致咳嗽,这种咳嗽中医叫内伤咳嗽,其实往往和外感也有点关系,经常是引发的,但是虚损是根源。

比如同时进屋两个患者,一个咳嗽声音壮,气盛;一个声音低怯,弯着腰,咳嗽的声音一点根都没有。同样是咳嗽,这两个人可就要分别来治疗了,一个可能就是外感的,一个可能就是内伤的。

薛立斋补气就用补中益气丸,补阴就用六味地黄丸。这种方法看似平淡,但是人家高明的地方在后面呢。

薛立斋告诉患者,早晨服用补中益气丸(朝用补中益气),晚上服用六味地黄丸(夕用六味地黄)。

老薛的用意是很深的,人家对阴阳领会得太深刻了,了解人体和自然的响应关系,早晨,太阳升起来了,阳气生发,这是阳气不断壮大的时候,气属阳,在这个时候补气,可以随着自然界阳气的生发,更有效地起作用。

晚上,太阳下去了,月亮出来了,这是大自然中阴气开始重的时候,阳气潜藏了,大自然如此,人体也是如此,所以老薛让患者此时服用滋阴的药物,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体滋阴潜阳。

作为一个中医生,必须精通大自然的阴阳之道,才能更加灵活地治病,因为我的中医最基本的理念就是“人与天地相参”,是对应的,世界上很少有类似的学科能够把人体与自然如此的和谐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我们老祖宗的聪明的地方。薛立斋就利用了阴阳消长的道理。

阴阳平衡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是在一定时段内的总体平衡。实际上,阴阳总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其中的一种特点就是阴阳消长。

古代人在发现这个规律的时候,相信是经过一番观察的,每天看着太阳起落,很奇怪,怎么白天到了中午最热,然后过一会儿就开始凉了呢?于是,他们认为就是在这个中午,午时,阴气开始出现了,这叫“一阴始生”,有聪明的主儿,在地上用树枝就画了个图,此时最白色的最大的时候,一个小小的黑的就出现了。然后,到了夜里,最黑的时候,子时,过去以后天有开始慢慢地要亮了呢?于是,这位聪明的主儿,又在地上在最黑的地方,画出了一个小小的白色,这叫“一阳始生”。这个白天和黑夜,每天都是这么来回交替的,你强我就弱,我弱你就强,来回交替。就像我们俩吵架。最后,这个图成了一黑一白两条鱼的形状。黑鱼和白鱼,总是在不断的消长中的。四季,也是不断地消长的,热的天和冷的天,有规律地交替。,原来阴阳一直是这样的变化的啊,叫“一阴一阳谓之道”。

人体也是这样的,比如我们白天兴奋,到处跑,忙着升迁,赚钱,有玩得成功的,成了大款;有不那么顺利的,给老板白干了,老板还跑了。到了夜里,一切都静了下来,不管白天玩得如何,晚上都要睡觉,一切归零。

这就是我们人体的阴阳,违反它,就是跟几个过不去,有的白天玩得顺手了,成功了,于是就不想休息,想利用晚上的时间,于是夜夜笙歌,灯红酒绿,觥筹交错,或者谋算异日如何更加发财,凌晨三点睡觉。这样,阴阳就失衡了,于是,若干日子以后,就来找医生了,我们怎么脚跟痛?我怎么血脂高?我怎么血糖也高?为什么眼圈黑?为什么傍边企业那高管还天天健身呢,跑步机上走着走着就倒下走了?

白天混得一般的,到了夜里,十点钟没有什么事儿,也就睡了,第二天起来,只要自己心态好,日子也就这么过下去了,阴阳还算平衡。

晓得天地造化阴阳之道,这是真正的高人,想必一定会长寿,但是能做到的人少,可能你我都不行,我们做个普通人就不错了。

阴阳的这个特点,叫阴阳互为消长。这是大自然的变化之道,我们人体每天也都在随之变化。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调整自己的身体节奏了,该活动就活动,该休息就休息,所以《黄帝内经》的第一篇,开篇上来第一段,就说,古代那些理解了“道”的人,他们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叫阴阳互为消长,我们下一次讲阴阳的皆消皆涨。

阴阳关系

  (2020-01-04 04:29:18)[编辑][删除]


   阴和阳之间有三种最基本的关系。第一种关系叫对待关系,第二种关系叫承制关系,第三种关系叫做互根转化关系。

   对待关系和承制关系总笼统称之为平衡关系。阴阳的平衡是靠什么来完成呢?阴阳是一种运动,当一种运动形式当朝这个方向运动的时候,必然有一种相反的力量朝着相反的方向制衡,这两种力量的制衡关系,人们叫对待关系。有阴就必有阳,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其实也是对阴阳对待关系的一种诠释和补充。承制关系是表示两种运动力量的平衡对比。这种平衡被打破的时候,就会出现什么情况?中医理论里面有很多用阴盛阳衰,阳盛阴衰这样的语言来描述疾病和生理状态。其实就是这种平衡关系,承制关系被打破了,人体就会出现疾病。阴阳的承制关系出现了问题。平衡被打破了,缺乏制约了,就表现为生理机能的不足或者太过。就是脏腑、器官、经络、气血出现了阴阳运动的不平衡,生理功能出现过亢或者不足而产生某种疾病。不仅仅是疾病,天地人的运动规律都存在者平衡的暂时性、阶段性被打破,而且三者之间还存在着关联,这是“天人合一”.这里就不展开讲了.人们从阴阳对待关系和承制关系总结出,一个阴阳平衡的观点。

  阴阳互根和转化是阴阳的第三种基本关系。太极图大家都很熟,来看这个是阳面,这边是阴面,你看阴面的这边是一个实体黑色部分,阳面的这一遍是一个虚的、空白的,阳面里面有黑色的阴的一个点,阴面里面有阳的点。既是对物质的构成的一种静态表达,也是对物质运动的动态的一种表达。太极图中间那二个鱼眼,就是告诉我们,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是互为根的,阴阳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换一个角度来说,阳是从阴里面生出来。就它的存在状态而言,可以把阴理解成一种有形的物质态,阳理解为无形的能量态。物质与能量的关系是物质世界的最基本关系,物质是能量的基础和来源,物质态转化为能量态就是:形散成气,就是阴化为阳。懂得这个道理的中医师就知道,当人的气衰弱的时候,不单纯的补气,而是在补气补阳的基础上加一些滋阴的药物,这叫从阴化阳;同样的道理,阴不足的时候,不单纯的补阴,而是在滋阴药物的基础上加一些阳药,这叫从阳化阴,这是阴阳转化在中医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反过来讲,阴是从阳中生出来的。阳化气、阴成形;阴的成形需要阳的动力它才能成形,阴要转化成能量,也需要阳的作用,所以阴和阳不能孤立的存在,是时刻在互相转化的一个过程。阴阳转化关系没有了,就叫“阴阳离决,精神乃绝”,就会死了嘛.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单纯的阴和阳。没有这样的事物,所以阴阳它是互根的。因为有互根就可以互相转化。在黄帝内经里,叫重阴则阳。重阳则因,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种情况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说当阴到了极致的时候,它就会转化成阳;阳到了极致的时候,它会转化成阴,这叫重阴则阳,重阳则阴。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转化为,互换位置。

你看这个太极图就很清楚了。当这个阴当我们从最初的一点生出来的时候,阳最大的那个位置,就是阴的起点,同样阴的最大的那个点就是阳的起点。我们把太极图在任何一个位置画一条直线,就会发现可以均分。到阳和阴的极点,就是转化点。

 

    四季的变化规律也是如此,夏至的时候,太阳直射到了北半球的北回归线上,那一天是阳气最盛,北半球接受太阳照射的时间最长,接受的阳光最充足。白天最长,晚上最短。当阳气到达了顶点的时候以后,开始在往下走了。也这也是阳极生阴。同样的道理,冬至的那一天,寒冷的阴气到了极点。太阳直射线到了南回归线,在那一刻午时以后,开始要回头往北边走我们北半球那边是阳光照射的时间最短,晚上这场白天最短。一阳,就从冬至那天生出来。所以说阴阳互化,阴阳互根,阴阳平衡,不仅仅是这些,一切事物,我们的生命周期社会的兴衰,何尝不是如此呢,古人看到这些就悟出了人事进退处世的道理,所以周易乾卦说亢龙有悔,就是阳极而阴始,开始走下坡路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