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伯礼治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对药应用

(2023-01-20 03:56:57)

摘自2023-1-16中国中医药报
李彬 毛静远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丰 康立源 王家莹 肖璐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典籍中虽无“冠心病”病名,但早在《黄帝内经》即有“心痛”“卒心痛”“厥心痛”的记载。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胸痹”病名,以“阳微阴弦”高度概括了胸痹的病因病机,并提供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治疗胸痹的系列方。20世纪后期,基于对王清任、叶天士等学术思想的继承创新,冠心病血瘀络阻的病因病机成为中医学专家的共识,活血、化瘀、通络治疗大行其效,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中医证候特征悄然发生着变化,血瘀、痰浊等标实证均有明显增加,且常表现为痰瘀互结证候。
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是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从临床中捕捉到了这一证候特征的变化,并进行了痰瘀互结证的病因病机理论分析和治疗用药实践探索。张伯礼根据中医学“津血同源”理论,及痰来自津、瘀本于血的病理认识,提出了“痰瘀互生”的病因病机理论,认为痰可生瘀,瘀可生痰,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浊的进一步发展,痰与瘀是冠心病发生、发展、恶化的基本继发因素,痰瘀互生是“病重之源”。鉴于痰浊瘀血皆为阴邪,体稠质重,易于黏结相搏,胶结难解,临床采取痰瘀并治,相互为解,事半功倍。痰瘀互结又因有孰轻孰重、胶结程度、寒热性质等的不同,虽治疗原则相同,但临证需仔细辨析,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和组方技巧。善用对药,协同增效,是张伯礼处方配伍的显著特点。
藿香配佩兰
藿香味辛,性温,气味芳香,功能醒脾化湿,为芳化湿浊之要药。朱丹溪认为:“实脾土,燥脾湿,是治痰之本法也。”《本草正义》载:“清芬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快胃,振动清阳妙品。”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熙而不偏于燥热,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怠倦乏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佩兰味辛、性平,气味芳香,能宣化湿浊而定痛。佩兰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此后,历代本草文献对佩兰均有记载,如《本草纲目》载:“辛,平,无毒”,多用“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症,头胀胸闷”等。二药配伍,芳香化浊,醒脾和胃,疏理气机,同中有异,合用功倍,以达祛除痰浊痹阻之效。张伯礼常用此对药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中痰浊轻浅者,症见胸脘满闷,纳呆倦怠,口中黏腻,舌苔白腻的患者。藿香、佩兰多用于夏令暑湿之季,但张伯礼治疗此病证时四季均有使用,还一再强调,痰浊轻浅之时,是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治疗的最佳时机。如治疗不及,病程日久,痰瘀胶结难解,则缠绵难愈。
蚕沙配半夏
蚕沙味甘,辛,温,具有祛风除湿、和胃化浊、活血通经的功效,首载于《名医别录》,其性能升能降,升可祛风,降可利湿,性平和缓。半夏辛温,有毒,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辛开温散,能化痰散结,通达气机,配蚕沙可奏燥湿化浊之力。《金匮要略》载瓜蒌薤白半夏汤方证,就将半夏用于痰浊痹阻之胸痹证。蚕沙虽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可多用于治疗风湿痹证、目疾诸症、糖尿病、缺铁性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但用于治疗胸痹(冠心病)少见报道。张伯礼临床中善用蚕沙配半夏治疗痰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冠心病痰瘀互结、痰浊偏胜之证,症见胸闷胸痛,时头晕恶心,乏力,舌苔颗粒细腻致密胶黏,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之患者,如日久顽痰不化,加用薤白,增强温阳宣痹之功。
石菖蒲配郁金
石菖蒲味辛、苦,性温,芳香走窜,具有开窍醒神,化湿豁痰,宁神益志之功。《本草从新》曰:“石菖蒲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开心孔……去湿除风,逐痰消积,开胃宽中。”郁金味辛、苦,性寒,活血止痛,清心凉血。《本草汇言》曰:“郁金清气化痰散瘀血之要药,其性轻扬,能散郁滞,顺逆气,上达高巅,善行下焦,为心肺肝胃气血火痰郁遏不行者最验。此药能降气,气降则火降,而痰与血亦各循其安所之处而归原矣。”张伯礼常用石菖蒲配郁金,治疗痰浊瘀血郁而化热之轻症,症见胸闷感,伴烦躁不寐者。二药合用郁金可制石菖蒲温燥之性,共奏豁痰宣痹、活血止痛之功。
茵陈配苍术
茵陈味苦,性微寒,清利湿热;苍术味辛、苦,性温,燥湿健脾。《本草纲目》记载“苍术治湿,上、中、下皆有可用。又能总解诸郁,痰、火、湿、食、气、血六郁,皆因传化失常,不得升降,病在中焦……故苍术为足阳明经药,气味辛烈,强胃健脾,发谷之气,能径入诸药,疏泄阳明之湿”。此时用茵陈、苍术配对,治疗冠心病患者痰瘀日久化热,症见胸闷痛烧灼感,心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弦滑者。二药合用协调制约,互为佐使,茵陈制苍术燥烈之偏,共除上中下之痰浊,取得很好疗效。张伯礼认为茵陈还具有凉血散瘀泻浊之功效,与苍术合用,一寒一温,湿瘀并治相得宜彰。临床多用于湿热重、瘀浊轻者,及早服用,可防胶结。冠心病痰瘀互结日久化热,形成痰瘀与热邪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促使冠心病进一步恶化,使病情更为复杂,治疗更加困难。
丹参配泽泻
丹参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本草便读》总结认为丹参“虽有参名,但补血之力不足,活血之力有余,为调理血分之首药”。现代研究表明,丹参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能提高耐缺氧能力,对缺氧心肌有保护作用。泽泻味甘,性寒,利水化湿,行痰饮。丹参和泽泻配伍,活血行痰,痰瘀同治。张伯礼认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虽常有气虚、阴虚或阳虚等本虚相兼,但此时血瘀却为其病理关键,应当特别重视化瘀祛浊通络法的应用。常用大量丹参配泽泻于痰瘀互结,瘀血偏重,症见胸闷胸痛,舌质紫暗,苔厚腻者。如胸痛入夜尤甚,瘀血阻滞明显者可加用五灵脂和降香以增强行气活血散瘀,宣通经络止痛之力。
大黄配瓜蒌
大黄味苦,性寒,泻热通便,化湿消浊,活血化瘀。《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大黄味苦,气香,性凉,能入血分,破一切瘀血。为其气香,故兼入气分,少用之亦能调气。”瓜蒌味甘、微苦,性寒,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张伯礼用大黄主要取其活血化瘀通经、清热散结之功,而非泻热通肠之力,并认为不可一用大黄就言泻下,这将陷入形而上学的思维中。《成方切用》有言:“当就方以论药,不当执药以论方。”在临床上常与瓜蒌同用,治疗冠心病痰瘀日久化热,痰浊瘀血黏结相搏,胶结难解,停滞中焦的难治性顽痰,即元代朱丹溪所说“痰挟瘀血,遂成窠囊”之证。在治疗难治性顽痰瘀浊,蕴久化热之症时,常重用生大黄 12~15g(通便时常用生大黄6~10g),大黄之力虽猛,然有病时则病当之,用药以胜病为准,不如此不能胜病,不得不放胆多用。瓜蒌利气开郁,导痰浊下行而奏宽胸散结之效。二药合用,治疗顽痰不化停滞中焦,每每奏效。但中病即止,不可一味攻伐。
海藻、昆布、生牡蛎、王不留行
海藻、昆布性苦咸寒,生牡蛎性咸微寒,均具有软坚消结、清热消痰之功,王不留行性苦平,具有活血通经之功效,走血分,行而不留。张伯礼认为,海藻、昆布、生牡蛎均具有消痰软坚之功,但单用力薄,常合并使用,配以王不留行活血通经,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后期,痰浊血瘀日久,顽痰瘀血胶着成结,阻滞血脉之顽症,症见胸闷胸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苔厚腻,脉涩者。瘀血更甚者可加用一些虫类药物,如水蛭、土鳖虫以增强活血祛瘀作用。
张伯礼既善于思考研究,更精勤临床探索,仅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处置,即可见其辨治有层次,用药分轻重,谙熟中药药性,善用中药药对,临床每获奇效,足见其中医功底深厚,临证经验丰富。

痰瘀互结证新论
摘自2023-4-21中国中医药报
胡镜清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怪病多痰,久病必瘀。痰瘀互结证是许多慢性疑难疾病共有的基础证,也是临床诊治的难点。近年来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与痰瘀互结相关的慢性疑难疾病迅速增长,痰瘀互结证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相关研究成果颇丰,认识亦日渐深化。笔者在系统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自身研究结果及思考,对痰瘀互结证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证候)、分期、分型和治则治法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和修订,以待与同道商榷。
概念
痰瘀互结证,多因正气亏虚,推动、温煦、气化失司,湿聚成痰进而引起血行不畅,或先致血瘀再致湿滞痰生,痰瘀既兼,日久多有郁热内生,终致寒、热与湿、痰、瘀交结为患,症见肿块、疼痛或麻木、痿废,或神志异常、行为怪异、人格改变,或眩晕、失眠、健忘,舌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腻,脉弦或滑或涩等。
2004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解释“痰瘀互结证”为: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以局部肿块刺痛,或肢体麻木、痿废、胸闷多痰,或痰中带紫暗血块,舌紫暗或有斑点,苔腻,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因慢性疑难疾病痰瘀互结之痰为内在之痰,其与来自呼吸道之痰的成因和性质差距甚远,故“胸闷多痰,或痰中带紫暗血块”应为非必见症。
病因
引起痰瘀互结证的原因较为广泛,包括先天禀赋异常、后天饮食起居失常、情志内伤、劳倦损伤等,年老气衰也是常见原因。诸多因素导致脏腑、气血津液代谢失常,从而产生继发性病理产物痰、瘀等,终致引起痰瘀互结证,导致多种疾病。
病机与分期
痰瘀互结证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可用“痰瘀兼化”来概括其病机变化主线,同时根据其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划分为早期(痰瘀相兼期)、中期(痰瘀互结期)和后期(痰瘀互结变化期)。
早期为痰瘀互结前期,以虚和郁为主,虚包括气虚、阴虚、阳虚和血虚,就脏腑来说,则以脾肾亏虚为多;郁则主要为气滞、(痰)湿盛和血瘀。此期病机以“兼”为核心,六郁相兼合并致病。
中期为痰瘀互结期,湿盛、饮停、痰聚、血瘀,日久必寒凝或热化,无形的寒热诸邪和湿饮痰瘀等有形之物胶结,而致痰瘀互结。此期病机以“结”为核心,突出表现为局部肿块的生成。此时的肿块,既包括肉眼可见的异常增生形成的肿块,也包括采用现代医用设备检测到的肿块,具体表现形式为肿瘤、斑块、血栓、结石、结节、囊肿、肌瘤、息肉等。
后期为痰瘀互结的变化期,由于痰瘀致病具有既果且因的特点,痰瘀互结既成,继而流毒渐广,变化多端,坏症丛生,或入络伤络,或化火生毒,或进一步耗损元气,迭增虚损,虚实夹杂,恶性循环。此期病机以“化”为核心。
近期研究提示痰瘀互结证涉及糖脂代谢、炎症、氧化应激、微循环障碍等主要病理机制,也从现代生物学层面揭示了痰瘀互结证是一复杂的病理网络。
特异性临床表现
痰瘀互结证的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肿块、疼痛、麻木以及舌紫暗或有瘀斑点、脉弦涩等血瘀之象,以及苔腻脉滑等痰湿之征。积聚形成局部肿块,阻滞气机,出现疼痛、麻木,气血运行不畅,组织失养,亦见麻木、瘫痪。其他临床表现,早期以郁为主,六郁诸症皆可见;中期以肿块为主,因肿块留滞不同部位可致不同组织器官功能废痿而见不同临床表现,特别是阻塞清窍则见神志异常、行为怪异、人格改变,或神昏谵语,或眩晕,或失眠健忘等;后期则以虚所致诸症为主要临床表现。
分型
由于个体先天禀赋、体质以及后天饮食起居的不同,痰瘀互结证可以分为三型,包括虚寒型、湿热型和混合型。其中虚寒型多因禀赋素弱或年迈老化等所致,临床表现除痰瘀互结证之特异性症状体征之外,多兼见面色白,便溏,气短,口不渴或渴不喜饮,身体消瘦或虚胖,肢冷畏寒,毛发稀少,舌淡、苔白,脉细弱,贫血、白蛋白降低等。湿热型多因禀赋素盛,体质偏湿、偏热,或平时多食肥甘厚腻,嗜食烟酒所致,临床表现多兼见面色晦暗或黧黑、便秘、气粗、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检查常见C反应蛋白升高、球蛋白升高等。混合型则上述两型之表现兼见。
治则治法
总的治则中,活血、化痰和散结当为必须。然尤需注意两点:其一,痰瘀同治。痰瘀同源、互化,因此治疗需活血、化痰并举。其二,重视祛湿、温阳、清泄、补虚等法综合应用。祛湿以蠲痰之源,清热以防结之变,病情缓解阶段多温补,急性加重阶段多清泄。久病及肾,补虚不能忽视补肾。
(本文摘编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年1月第29卷第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