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6-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连智华
盛夏季节,暑湿蕴蒸,常见湿热为患,沈师惯用藿香祛除暑湿,同时也喜用三仁汤加减以祛湿清热,临床效果颇佳。根据临床观察,即使不在暑湿季节,很多患者也有湿热或痰热之证,或为实证,或虚实夹杂证,用药治疗有的取效很快,有的则缠绵难愈、较为棘手。沈绍功认为三仁汤是利湿的主方,本文先对三仁汤原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沈绍功对三仁汤的加减运用,以及笔者在临床应用三仁汤的体会。
三仁汤原方出处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湿温寒湿》。原方药物组成: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苡仁(六钱),半夏(五钱)。现代用量:杏仁(15g),飞滑石(18g),白通草(6g),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苡仁(18g),半夏(15g)。
湿温的治法需注意:不能用汗法。湿温不同于寒邪一汗而解、温热一凉则退,原文告诉我们,如果发汗,则会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即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欲言。不能用下法。如果见到中满不饥,以为是停滞而下之,会导致误下伤阴,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见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本为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
三仁汤应用体会
三仁汤是治疗湿温的主方,不仅治疗外感湿温,还可治疗内伤湿阻等各种疾病,如部位在上的头痛、咳嗽、心悸、黄褐斑,在中焦的胃痛、呕吐,在下焦的泌尿系感染或盆腔积液、月经失调、子宫肌瘤等妇科病症。三仁汤所治之证病机是湿热内蕴,辨证要点主要看舌苔,苔厚腻,或黄,或白。临床对湿热证治疗的体会如下:
要辨别湿与热的轻重。湿温难治,因祛湿要温燥,会妨碍热邪;清热宜寒凉,又恋于湿邪。治疗湿温需要区分湿与热的轻重:湿重于热,以化湿、利湿为主,湿化则热自散。祛湿少用温燥药,多用渗利药,可选用三仁汤中的生薏苡仁、杏仁、白蔻仁,加入芳香化湿的藿香、佩兰,利水渗湿的云苓、泽泻,化湿不助热。由于湿重于热,厚朴、半夏等温燥之药可少量使用,但应中病即止,同时可以佐以滑石、芦根、竹叶、车前草等清热利湿之品,以防燥湿助热,但不可过用寒凉,恐伤阳气。热重于湿,以清热为主,兼以化湿利湿,可选用黄芩、黄连、生栀子、连翘等清热之品。对于阳明热盛、湿困太阴,出现身热口渴、身重脘闷的也可以用苍术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炒苍术、生薏苡仁)。湿热并重,化湿清热兼施。由于湿热俱盛,不要再用厚朴、半夏等温燥之品,可以多用生薏苡仁、车前草、白花蛇舌草、滑石、金钱草等清利湿热之品。清热药亦要注意慎用苦寒,如果误用大剂清热解毒、苦寒折之之品,则湿遇寒凉,凝涩不解,湿愈遏则热难除,使病情缠绵不已。
注意要三焦辨证。对于湿温,要区分湿热的部位,即上、中、下三焦的不同,选择更具针对性的药物。在上焦多为外感湿温、肺失宣化,可见发热、咳喘、身重、胸闷等症状,以芳香化湿为主,可选用杏仁、藿香、佩兰、连翘、黄芩等。在中焦多为湿困脾胃,或脾虚湿盛,湿郁化热,可见脘痞腹胀、呕恶纳呆、便溏溲赤等症状,以化湿清热为主,可选用白蔻仁、砂仁、黄连、石菖蒲等。在下焦多为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失司,可见小便不利,以清利湿热为主,可选用生苡仁、滑石、萆薢、白花蛇舌草、车前草等;若为肝经湿热,可见男子睾丸潮湿,女子带下量多,以清利肝经湿热为主,可选用茵陈、金钱草等。
注意要进行有效配伍。首先,根据沈绍公老师痰瘀同治理念,在祛湿的同时也可以配合使用1、2味活血药,这样湿瘀同治,可增强祛湿之力,如治疗外感湿温时使用川芎,中焦湿热加入丹参等。其次,气化则湿化,祛湿要配合行气药,如桔梗、陈皮、枳壳、木香、香附、大腹皮等。正如叶天士所言:“湿也,热也,皆气也,能蒙蔽周身之气,原无形质可功,总以流利气分为主,气通则湿解也。”即强调了行气对治疗湿热的作用。另外,对于老年人或体质差的患者,可以加1味补气药,如白扁豆、生芪或炒白术,这样补气以助化湿。
病案举例
患儿,男,9岁,2011年8月6日初诊(大暑)。诉咳嗽1周,加重2天。患儿素易感冒,食欲欠佳。近1周来时有咳嗽,未予治疗,近2日咳嗽加重,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咳嗽时作,咳有黏痰,不易咯出,纳食减少,大便干结,1~2日1行。检查: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形体偏瘦,双侧扁桃体未见肿大,双肺呼吸音粗。辨证:本案患儿形体偏瘦,平素食欲欠佳,中焦运化不及,肺卫不固,易患感冒。加之大暑时令,湿热困脾,中焦失运,痰浊内生,胃纳不佳,食积停滞,湿热痰食互结,郁而化热,痰热蕴肺,肺失宣降,可见咳嗽,咳有黏痰,不易咯出。痰湿内蕴,气机不畅,故见纳食减少;蕴而化热,则有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及脉滑数。其病位在肺胃。证属痰湿内阻,热蕴肺胃。
诊断:(痰湿内阻,热蕴肺胃)咳嗽(西医称为为急性支气管炎)。
治法:祛痰除湿,宣肺止咳。
方药:《温病条辨》三仁汤和《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加减:苏子5g,莱菔子10g,炒葶苈子5g,杏仁5g,生薏苡仁10g,白蔻仁5g,藿香5g,云苓10g,陈皮10g,蒲公英10g,焦三仙各30g,芦根15g,紫苑5g,炙杷叶5g,生白扁豆10g,木香10g。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5剂,患儿咳嗽已止,大便通畅,日行1次,纳食转佳,舌质转为淡红,舌苔由黄腻转为薄白,脉象亦由滑数转为弦细。湿热痰浊已除,肺气已降,胃纳转和,停服汤药。嘱其多食山楂片以健胃消食,脾胃健运则卫外自固,防止咳嗽复发。
按:中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以祛痰为主,投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区分寒痰和热痰的关键不在痰色,而在痰质,本案患儿咳黏痰,辨为热痰,以清化热痰的炒葶苈子易三子养亲汤中温热的白芥子。配合紫苑、炙杷叶、芦根,清肺润肺止咳。患儿平素脾胃较弱,运化失健,湿阻中焦;发病又在长夏大暑之时,湿热蕴蒸,故选用三仁汤。方中以杏仁开肺气,启上闸;白蔻仁芳香化浊,祛中焦痰湿;生薏苡仁甘淡渗利,使湿邪从下而去。三药合用,分利三焦。配合藿香,加强祛除湿热之力。治疗小儿病证要注意顾护脾胃,健脾开胃,以增强抵抗力,截断生痰之源。方中云苓淡能渗湿,甘能健脾;陈皮、木香芳香醒脾,疏利气机;生白扁豆益气健脾;焦三仙消食和胃;公英清胃热不伤阴,诸药共用健运脾胃,以绝生痰之源,为健脾胃治本之法。本案另一特色为治疗小儿病证用药宜轻,中病即止,防止再度伤正。
总之,三仁汤是治疗湿温的主方,由此而延伸对于湿热证的治疗方法,在辨别湿与热的基础上,参照三焦和脏腑辨证,配合行气活血等增效方法,做到谨守病机、精准用药、精良配伍,相信会收到好的临床疗效。(连智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三仁汤,出自吴瑭之《温病条辨》,因方中有杏仁、蔻仁、薏仁三味,故予“三仁汤”命名,立方距今220年。余年十八岁方习医,曾有游戏之笔《学医七年》记述求学读书之生活点滴,据书中记三仁汤为余所习之第一方。
吴瑭于三仁汤方注云:“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欲言。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矣。”我初习此方时喜其议论精妙,曾熟背之。而领略其精髓,竟在事隔经年,治病连连碰壁之后。
某年夏初,携妻西游长安,淋雨寒甚,初不觉苦,肉食不辍,旅途烦劳,两日后游秦始皇陵归,寒热乃作。虽着厚衣,寒不稍减,烈日之下,瑟瑟发抖。时已近午,妻于窄巷中觅得美食,大快朵颐。余相对而坐,恶闻食嗅,默默但欲卧寐,妻再三劝勉,强力支撑,略进之。是夜,复乘车,越秦岭而入巴渝,于卧铺之上辗转反侧,连服感冒清热颗粒三包,虽微汗出而寒更甚。
寅卯之交至北碚,复至重庆。烈日之下,人皆着短衣,视余为异类。彼时舌苔尚未起,自忖经汗而不解,或可从少阴病论治。且近时扶阳之学盛行,医案多有以麻黄附子细辛汤解寒于顷刻者,遂欲仿之试服药饵。所居不远有一药房,遂至柜台,手书生麻黄三钱、制附片四钱、细辛二钱、炙甘草五钱,三剂代煎。岂知店家嫌药少无利不予代煎,加至七剂亦不允。无奈,遂合入补中益气汤方取得药业。
午后二时服药,腻苔顿起,寒热更甚,始悟为药所误,悔之已晚。途经重庆中医院,入急诊测体温39.7,遂至同仁堂购三仁汤两剂,以备夜间服之。病虽甚,游玩之兴不敢稍减,晚间大啖火锅,乘索道,越长江,复于南山树下观渝城盛景。入寐已近子时,体若燔炭(体温或逾40)。妻以湿巾频频擦拭以祈降温,并多次侍服三仁汤,寅时腹中作响,急如厕,大泻,胸腹之滞顿开。晨起恶寒已解,疲乏特甚,勉强少食,至磁器口古镇,匆匆览龙隐寺,晚食于洞子鲫鱼,脾胃已醒,夜宿江上,清风徐徐,诸症渐次向愈。
余撰此文时,已距病游渝中两年。盖余之发病也,寒邪薄于外,食气积于中,寒食再与素体之湿相混,遂成胶着之势。此时若理气化湿导滞兼散外寒,病可速愈。然旅途医药不便,先服感冒清热颗粒误汗于前,再服补中益气麻黄附子误补于后,遂使诸邪相裹,如油入面。所幸悬崖勒马,频频服吴瑭之三仁汤,至寅时肺气得宣,湿滞遂开,宿垢洞下而渐解。此后再遇此等病,多予三仁汤后畅下得解。
至此方知,我负三仁汤久矣。而岐黄千年之积蕴,良方逾于千万,我所负者又岂三仁汤哉?(陈腾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三仁汤方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条:“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一条指出:“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可以说,湿温病是湿热为患之病,长夏初秋多发。三仁汤主治湿温病,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者。
而当代医家胡希恕在《胡希恕讲温病条辨拾遗》中谈到三仁汤证时指出:“此即湿遏热郁的风湿表证,正宜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取微汗为治。”
那么,三仁汤证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相同吗?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出自《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第二十一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从上诉条文分析得出,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主治湿痹。《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第十四条说:“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者,此名湿痹。”
这里提到太阳病。湿痹表现类太阳病,但不是太阳病。太阳病属于“伤寒”。吴鞠通在三仁汤证下也提到“伤寒”:“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有似伤寒,脉弦濡而非伤寒矣。”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仁汤治疗“湿温”,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湿痹”,麻黄汤治疗“伤寒太阳病”,三方所主治的“病”不同。
中医临床学,历来是主张“辨病”。
临床辨证,是不可以取代辨病的。
通读上面的文字,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临床上,面对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或伴关节疼痛的患者,如诊见脉浮(浮紧),考虑伤寒太阳病,治疗可用麻黄汤方(或九味羌活汤方)。如脉不浮,即使太阳病症全具,也要考虑此病不一定是太阳病。如脉不浮而见沉细,有可能是“湿痹”;如脉不浮而见弦细而濡,则有可能是湿温。后者治疗则不可以使用麻黄汤,可以考虑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三仁汤等方。
至于吴鞠通在论中所提到的“状若阴虚”,阴虚又属于内伤病。外感湿温和内伤病从辨病的角度看也是不同的。
另外,论中所说“舌白”并非正常之薄白苔,而是比薄白苔更白的薄白腻苔。(高建忠)
、熊磊治小儿湿热证经验
摘自2023-5-31中国中医药报
尹蔚萍 杨若俊 李小宣
吴昕晨 云南中医药大学 夏杰 云南省中医医院
岐黄学者熊磊是云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有是证用是方”是熊磊辨证论治遵循的原则之一。准确辨证,抓住病机核心,往往一方多用,体现中医“异病同治”之精髓。湿热证名方甘露消毒丹是熊磊习用的方剂之一,临证通过加减化裁,治疗儿科多种常见病证,疗效较好,介绍如下。
小儿湿热证因机证治
熊磊认为现代环境下由于气候变暖、滥用药物、过食肥甘厚腻、贪凉饮冷等因素,导致本已“脾常不足”的小儿脾胃失和、运化失常,致湿邪内生;另一方面,云南地处高原,气候燥热,当春夏雨季来临,热气上蒸,与湿相合,易形成湿热之气,侵袭机体。两湿相合而致病。正如《湿热病篇》:“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强调湿热病先因脾胃内伤致内湿而生,继感外在湿热而发病的致病特点。
湿热病证虽病位在脾胃,但可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湿热之邪阻遏中焦,可致气机失调,肺气上逆而感冒、咳嗽等;气机不畅,不通则痛而腹痛;湿热郁蒸,可迫津外泄而为汗;湿热与邪毒相搏,外透肌表而致湿疹、口疮、手足口病等;湿热内蕴,下注膀胱,可致淋证、遗尿等;湿热侵心,心脉闭阻,可致病毒性心肌炎等病证。故湿热已成为儿科常见病的病因,是外感、咳嗽、厌食和腹痛等的主要病因之一。
历代医家都对湿热病证的治疗有较多探讨,以清热祛湿为本。但清热之药多苦寒,易于生湿;祛湿之品多温燥,易于助热。故临证准确把握清热、祛湿的比例是治疗的关键。熊磊认为小儿因其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在临床表现和用药上都有别于成人,临证需注意以下几点:辨治时重点把握口、舌。舌象在儿科疾病反应上较为灵敏,本证患儿多口唇红而干,舌质红、苔多厚腻,为黄腻苔或白厚苔少津。湿热证患儿多在上有口臭、舌苔厚腻,在中腹胀不适、矢气多,在下大便黏臭。温散湿郁而防过燥,擅用芳香药物。调畅气机是散发湿邪的关键,芳香之品可以化湿、醒脾,辛能行气,香能通气,故能行中焦气机,既可化湿又可恢复脾运,标本同治。此外,芳香药物可以调和药味,提高小儿服药的依从性。如藿香、佩兰、苍术、石菖蒲、白豆蔻等药。清热而防伤阳生湿,慎用大苦大寒之品,苦寒和辛温合用,以免热滞湿不化。清上焦,用连翘、淡竹叶、白茅根等;清中焦用黄芩、麦冬等;清下焦用黄柏、车前草、通草等。时时不忘顾护脾胃。脾胃为湿热病证的中心,是生内湿的根本,加之小儿
“脾常不足”之生理特点,故需力保脾胃功能正常。
典型医案
张某,男,2岁半。2019年8月17日初诊。诉发热2天。患儿2天前出现发热,热峰39.5,服退热药可暂时退,每天发热反复4~5次,伴偶咳,流涎增多,自服中成药等无明显效果来诊。症见:
发热,体温38.7,偶咳,流涎,口臭,纳呆,大便2日未行,小便短黄。查体:咽红,咽部有多个红色小疱疹,双侧扁桃体度肿大,心肺无特殊,手足心有数个红色疱疹。舌红苔黄腻,指纹淡紫过风关。血常规:白细胞6.3×109/L,淋巴细胞比例60%。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
诊断:(湿热蕴结型)手足口病。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利咽。
药用甘露消毒丹合泻黄散加减:藿香9g,生石膏(先煎)20g,黄芩6g,滑石粉6g,通草5g,连翘6g,桔梗6g,射干6g,薄荷3g,防风6g,白豆蔻6g,甘草6g。3剂,每日1剂,水煎服,药渣熏洗手足。
8月20日二诊:诉服药后第2天热退,流涎减少,咽部、手足心疱疹明显减少,大便已解,纳食少。在上方基础上去石膏、防风,加麦芽6g、炒神曲6g,继服3剂而愈。
按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发热、发疹性传染病,以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最为常见。因外感时毒或内有积热,侵犯肺卫,循经上逆,上攻咽喉;邪毒蕴结肺脾,湿热蒸盛,外透肌表,继而手足部出现疱疹。甘露消毒丹合泻黄散为熊磊治疗手足口病的习用方。甘露消毒丹合泻黄散加减方中石膏、黄芩、滑石粉退热解毒、利水渗湿;藿香、石菖蒲、白豆蔻芳香行气化湿;防风、薄荷发散郁热;连翘、桔梗、射干解毒利咽;通草导湿热从小便去。本方清热利湿兼顾,芳香醒脾、行气化湿,配合利咽解毒之品,使疫毒湿热消散。复诊时,热退、湿热疫毒减轻,去石膏、防风,加神曲、麦芽以顾护脾胃,继服3剂而愈。
暑病治验赏析
摘自2024-7-12中国中医药报
毛德西
河南省中医院
暑温多发生在夏至之后、立秋之前,即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这个时令。吴鞠通云:“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阴,白虎汤主之;脉芤甚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4出版)此为暑温证治大纲。所谓“形似伤寒”,即初起类似感寒症,可见头痛、身痛、发热恶寒等,但恶寒不甚,或旋即单发热而不恶寒。
暑温之邪,初起在上焦肺卫,继而弥漫中焦脾胃气分,终会传入下焦肝肾营阴,出现危候。初期治疗,务使邪从肺卫尽快排出,且不可稽留伤阴耗津,反使气不守神,难以挽救。今摘名医治验七则,以冀同仁参考。
齐有堂治验
(暑温侵入阳明)
张某感冒,盛夏壮热大汗,烦渴恶热,晕眩倒仆,昏睡懒言,其子来寓求诊。按其六脉,微细而缓,唯右关弦紧而芤。此暑邪侵入阳明之里,故壮热大汗;烦渴饮冷,乃为热越;晕眩不言,热盛而神昏也。
乃与白虎汤以撤其热,更加人参二钱、黄芪五钱、桑叶十三片,以大补其气,而收其汗。果服一剂而热退汗止,再服生脉散二剂而痊愈矣。
(徐衡之等《宋元明清名医类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
按
齐有堂,又名齐秉慧,四川人,清代医学家,著有《齐氏医书四种》(1806年刊行),本例载于《齐氏医案》。所见症状为壮热、大汗、烦渴、右脉洪大,即阳明经“四大症”,当用白虎汤清解之。唯其脉“右关弦紧而芤”,与脉洪大不相符。吴鞠通云:“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者,倍人参。”本例与吴氏所云相吻合,故取白虎加人参汤治之。唯嫌人参力弱,又加黄芪大补元气;又恐大汗伤阴,特取桑叶清热止汗。医者思路清晰,故收效甚捷。
雷丰治验
(暑风误治后急症)
城西陈某,年近五旬。倏然昏倒,人事无知,手足抽掣,一医作中暑论治,虽不中亦不远矣。一医辄作中风,反驳前医有误,敢以小续命汤试之,更加抽搦,身热大汗。迓丰商治。诊其脉洪大而数,牙关紧闭,舌不能出,但见唇焦齿燥。丰曰,此暑风证也。称中风之医,亦在坐中。遂曰:子不观《指南医案》(指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常有暑风,何得有抽搦之证?曰:香巌之案谓暑风,系暑月所感之风,非热极生风之内风也。丰今所谓乃暑热内燃,金被火烁,木无所制,致发内风之证也。理当清其暑热,兼平风木,遂用清离定巽法,加石膏、甘草、橘络、扁豆花治之。彼医似为不然,病家咸信于丰,即使人拣来煎服。幸喜法中病机,抽搐稍定,神识亦省,继服二贴,得痊愈矣。
(雷丰《时病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2)
按
本例所说暑风,系夏月所感之风。在《叶天士医案大全•暑风》(中医古籍出版社,2017.11版)篇中,记载三例医案,均以咳嗽为主症,次症为口渴、头胀等,为暑风袭于肺卫所致,法当清解暑风之邪。而某医竟作中风论治,给予小续命汤治之。一派辛温发散之品,导致身热大汗,耗津伤液。正如雷丰所述“暑风之病,良由暑热极盛,金被火刑,木无所畏,则风从内而生,此与外感风邪之治法,相悬霄壤,若误汗之,变证百出矣”,其认为此系“暑热内燃,金被火烁,木无所制,致发内风之证也。理当清其暑热,兼平风木,遂用清离定巽法”。
清离定巽法方药:连翘三钱,竹叶一钱五分,生地四钱,玄参三钱,甘菊花一钱,冬桑叶三钱,钩藤四钱,宣木瓜一钱。方以连翘、竹叶清热,生地、玄参保阴,菊花、桑叶熄风,钩藤、木瓜舒筋。离为火,巽为风,名曰清离定巽,即清火定风之谓。所加石膏、甘草、橘络、扁豆花等味,为清热、散湿、通络而设。方证对应,故可数剂而愈。
丁甘仁治验
(暑湿弥漫三焦)
计左,暑温一候,发热有汗不解,口渴欲饮,胸闷气粗,入夜烦躁,梦语如谵,小溲短赤,舌苔薄黄,脉象濡数。暑邪湿热,蕴蒸阳明,漫布三焦,经所谓因于暑,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是也。颇虑暑热逆传厥阴,致有昏厥之变。
处方:清水豆卷四钱,青蒿梗一钱五分,天花粉三钱,朱茯神三钱,通草八分,黑山栀一钱五分,带心连翘三钱,益元散(包)三钱,青荷梗一支,竹叶心三钱,郁金一钱五分,万氏牛黄清心丸一粒。
二诊:暑温九天,汗多发热不解,烦闷谵语,口渴欲饮,舌边红苔黄,脉象濡数,右部红滑。良由暑湿化热,蕴蒸阳明之里。恙势正在鸱张,还虑增剧,今拟竹叶石膏汤加味。
生石膏五钱,茯苓三钱,郁金一钱五分,仙半夏一钱五分,通草八分,天竺黄二钱,鲜竹叶心三钱,益元散(包)三钱,鲜石菖蒲五分,白茅根(去根)三钱,荷梗一支,万氏牛黄清心丸一粒。
三诊:神识渐清,壮热亦减,原方去石膏、牛黄清心丸,加连翘心、天花粉、芦根。
(肖万泽《丁甘仁经典医案赏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4)
按
本例初发,即见发热、汗出、口渴、烦躁等,这是暑邪传入阳明之兆;而胸闷、欲饮、溲赤、苔黄、脉数,则是暑湿弥漫三焦之候;梦语如谵,热乱阳明之腑也。故丁氏在清暑利湿的基础上,加用牛黄清心丸清心开窍,以防昏厥之变。后以竹叶石膏汤清泄阳明与心经之热,又恐暑热伤心,特加天花粉、芦根、连翘清热养阴之品,护心守正。从清胃到护心,正是治疗暑温之大要矣。
冉雪峰治验
(暑温竭阴危候)
张某,湖北人。
远道自广东来川,长途劳顿,受暑甚重。到川后复感时证,月余热不退,来我处就诊。予拟先治其标,以柴胡清骨饮加涤暑透络之品,似效非效。复住某医院,又一月热仍不解,形销骨立,困憋殊甚,复来我处就诊。见其皮肉消脱,肌肤甲错,舌如胭脂,津涸,一身炕熯枯燥,午后热剧,状如痨瘵蒸潮,脉虚数劲急。查其病为暑温。邪热深入,于气血混为一家,标本合邪,邪正同化。以故清之不去,透之不出。湿尽化燥,无暑可清,阴已大竭,无汗可出。
处方:生地汁一两五钱,大黄一钱五分(泡汁),鳖甲八钱,犀角八分(磨汁冲服),地龙三钱,藏红花八分,白茅根六钱,鲜石菖蒲六分,鲜芦根二两(煮水煎药)。
三日三剂,热减半,守服前方。六日下大便如黑漆,皮肤反漐漐似汗,身热全退,自觉轻快,如释重负。
(冉雪峰《冉雪峰医著全集•临证》京华出版社,2004.1)
按
本例为暑温之危候。邪入气阴,以致“皮肉消脱,肌肤甲错,舌如胭脂……午后热剧,状如痨瘵蒸潮,脉虚数劲急”。从舌脉而论,显系阴虚之极,故用大剂滋阴之品,如生地黄、鳖甲、白茅根、芦根等;佐以清热之犀角、大黄,开窍之地龙、红花、石菖蒲等。三剂热减,又三剂热退而愈。冉氏认为,此例“阴已大竭,无汗可出”,故不可用清透法,否则阴液再竭,更难治愈。
蒲辅周治验
(暑温闭肺)
谷某,男,9岁。1961年6月17日就诊。
肺炎八天,用西药尚未控制。身热无汗,两颧潮红,咳嗽不喘,昨日两眼上吊。腹满,大便次数多。舌红无苔,脉浮数,左大于右。病在肺,属暑温范畴。治宜苦辛。
处方:香薷一钱,扁豆衣二钱,银花连叶二钱,杏仁一钱,鲜藿香一钱,竹叶一钱,黄连三分,六一散二钱,荷叶二钱。二剂。蒲老见潮红则去香薷、藿香、黄连。加麦冬、天冬、炒麦芽、化橘红。
复诊:汗出热退,诸症亦减,脉滑。属余热夹痰,治以调和肺胃,清热化痰。拟保和丸四钱,水煎服。
三诊:昨日复发热,咳嗽有痰,有汗,腹满。舌苔淡、后根薄白腻,脉沉滑无力。属肺胃元气未复,湿滞。治宜宣肺利湿,调和脾胃。
处方:杏仁一钱半,苡仁四钱,冬瓜仁三钱,橘红一钱,麦芽(炒)一钱半,扁豆皮二钱,丝瓜络一钱,法半夏一钱,茯苓一钱半,生姜一片。
连服二剂,病情逐渐好转,痊愈出院。
(中国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疗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11)
按
本例暑邪郁闭,肺气失肃,且腑气亦不通顺,故取苦辛开降配以芳香化浊之品,用黄连香薷饮、六一散合新加香薷饮加减治之。其间曾用保和丸和胃化痰,后又用三仁汤和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以冀宣肺和胃、健脾化湿。蒲老提示,金银花与叶、藤同用,清暑作用更好,并指出,无汗用鲜藿香透发之力甚佳。
董建华治验
(暑温蕴结发疹)
吴某,男,19岁。初诊:1960年7月25日。
7月21日开始发烧,体温38~39,阵发性头痛,咳嗽渐重。查体:臀部生一小疖似拇指大,疖肿分泌物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体温39,脉搏100次/分,呼吸15次/分,血压100/70Hg,急性热性病容,精神不振,结膜充血,双下肢弥漫性潮红,可见点状充血性粟粒状红疹,下肢更显著,不痒。西医诊断:败血症。曾用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药,疗效不显。邀董老会诊。刻诊:发热(体温39),无汗,下肢与两手背有密集的粟粒状红疹,潮红如涂丹砂,臀部有一小疖,灼热化脓,两目红赤。舌质红、苔白腻,脉象细数。辨证为暑热湿毒蕴结,外透肌肤,内灼营血。治法为清热解毒化湿。
处方:金银花12克,滑石10克,甘草2.5克,藿香6克,佩兰10克,穞豆衣10克,黄连2克,黄芩5克,生薏苡仁12克,竹叶10克,桑叶10克,野菊花10克。水煎服。
服药三剂,身热红疹均退,臀部小疖即消。腻苔亦化,暑热渐消,饮食增加,继以原意出入。
处方:滑石10克,甘草1.5克,竹叶10克,穞豆衣10克,山栀5克,生薏苡仁10克,通草1.5克,桑叶6克,菊花5克。
服药三剂,诸症消除,于8月1日痊愈出院。
(董建华《董建华临证治验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4)
按
本例西医诊断为疖肿感染败血症,病发于暑季,证见脓肿、高热、皮肤红疹、舌红苔腻、脉数等,乃属暑热湿毒蕴结证,病入营血,故其治疗除清热解毒化湿外,当有清营凉血之品。方中芩连苦寒清热毒,滑石甘草(天水散)化湿解暑,藿香佩兰芳香化湿,薏苡仁通草淡渗利湿,穞豆衣、金银花入血消肿排脓,桑叶、菊花清泄血中之毒。诸药合力,暑热得清,湿毒得解,方证合拍,故获速效。
李振华治验
(暑温夹湿)
王某,男,42岁。初诊:2003年7月11日。
高温下作业出现高热。热甚回家后又用凉水洗澡,晚上全身发热,体温38.5,头晕头疼,恶心呕吐,不欲饮食,胸闷气短,口干不欲饮水,全身乏力,时汗出,溲少色黄。舌苔薄白而腻,脉数。辨证为暑温夹湿。治宜清暑透表,芳香化湿。
处方:藿香正气散合香薷饮加味。藿香10克,白豆蔻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竹茹6克,佩兰10克,葛根15克,香薷12克,白芷10克,厚朴10克,滑石18克,柴胡10克,甘草3克。
二诊:服药二剂,测体温36,恶心呕吐,头疼身困,溲黄等症基本消失。
处方:陈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白豆蔻10克,厚朴10克,枳壳10克,藿香6克,甘草3克。水煎服,3剂,以冀增加饮食而恢复身体。
(李郑生等《国医大师李振华》,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
按
高热复用凉水激之,此为“湿包火”,为暑温常见证候。其治疗既要清热,又要除湿,而除湿尤为重要。李老以藿香正气散为主方,芳香除湿,湿去则热孤;另取葛根清解阳明之热,滑石渗利太阴之湿,药用二剂,疗效如期;后取二陈、藿朴夏苓等方药健脾化湿,以冀中气建立而复痊。
四川发布中医药防暑处方
摘自2024-7-31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讯 (记者张
霄)近日,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制定了《2024年夏季四川省防暑热、防暑湿疾病中医药处方》,针对感冒、脾胃、皮肤常见病症推荐具体的中医药处方,并提出中医养生建议,发挥好中医药在防暑热、防暑湿中的独特作用。
针对感冒常见病症,推荐处方为炙旋覆花15克、前胡15克、荆芥15克、生甘草10克、法半夏15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麻黄15克、赤芍15克、桔梗15克、紫菀15克、枳壳15克、僵蚕15克,水煎服。并推荐使用荆防颗粒等中成药。
针对脾胃常见病症,推荐处方为制附片(先煎)10克、干姜10克、茯苓10克、怀牛膝15克、木瓜15克、炙甘草10克、诃子肉10克、防风10克、石榴皮10克,水煎服。并推荐使用藿香正气液、参苓白术散等中成药。
针对皮肤常见病症,推荐外用处方为地肤子30克、苦参30克、石菖蒲10克、千里光30克,用无菌纱布蘸适量药水湿敷皮损处或外洗皮损处。
此外,还推荐代茶、药食同源的食物;并建议可学习运用传统保健强身方法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对足三里、气海、关元等重要强身壮体的保健穴位施灸、按摩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