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极品丹参“奔马草”

(2023-01-19 13:41:45)

摘自2023-1-18中国中医药报
郭博信 北京博爱堂中医门诊部
上世纪90年代,我结识了一位年长我5岁的民间中医,叫傅法俊。他喜食肥甘,嗜酒如命。我曾多次劝他,但他每次都是一笑,把我的话当耳旁风。然而,他还是不幸被我言中,1996年5月,58岁的他突然得了脑出血,在医院昏迷了整整7天。家人哭哭啼啼为他安排后事,没料想第8天他睁开了眼睛,虽口齿不清,右侧半身不遂,却拒绝医院打针输液抢救。万般无奈,家人只好在第9天为他办了出院手续。
大约在3个月后,我才获知这一消息,赶紧前去探望他。当我忐忑不安地推开他的诊室门时,竟看到他跟以往一样坐在那里给患者号脉开方!忙完诊事,见我疑惑不解,他一五一十地说出了事情的经过:从医院回到家,他让家人天天给他煮草药水喝,20天后恢复了语言能力,还可以拄着拐杖行走;1个月以后基本恢复了正常,能骑着自行车在街上跑了。
问及服用何药治疗,他说是“奔马草”。见我大惑不解,他一下笑出声来说:“嗨,就是丹参嘛!”我听后有点难以置信,他赶忙纠正说:“你平时开方子用的那个丹参,不能叫奔马草!虽然到处都有丹参,但是产地不同,功效大不相同。只有我们这儿的丹参才称得起‘奔马草’这个称号。”虽然他说话的语调平平常常,但对于我这个“中医迷”来说却犹如醍醐灌顶,让我意识到了选用道地药材的重要性。
因为知道他现在是“好人”一个,我也就放心地回了家。之后,我日益繁忙起来,一晃9年过去了,2005年我又去登门看望他。一推开门,看到他仍然像以往那样坐在诊桌前给患者号脉开方。他忙站起来与我握手,我们都笑得合不拢嘴。我关切地问:“这么多年,你又犯病了吗?”他说:“没有呀,你看我这不是好好的吗?”我又问:“你现在还敢不敢吃肉了?”他连忙说:“不敢了,我以吃素为主,实在馋得不行了,偶尔吃一点肉。”看来,他终于接受教训了。我接着问:“你还敢不敢喝酒了?”没想他却说:“酒,我不能戒!但我只喝奔马草酒。”他告诉我,喝完酒,他还把泡过酒的奔马草晒干、研成细粉都吃了,只因采挖奔马草不易。这一次,我关注的重点不再是道地药材,而是奔马草的神奇功效。
临走前,老傅送我一大包奔马草,我如获至宝,兴冲冲地回了家。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翻阅大量中医古籍。终于查到梁代医家陶弘景称丹参为“逐马”,唐代《四声本草》称其为“奔马草”。为什么给丹参起这样一个生动的名字?我想,可能是缘于古代本草书里有一个治疗“风脚软”(即两腿软弱无力)的方子写道:“以丹参酒浸服,可逐奔马。”当然不是说真能追逐到奔驰的骏马,而是对患者久病得愈、精神体力倍于往常的一种生动描述。宋代《太平圣惠方》以一句话概括其愈病之理:“以丹参浸酒,量力饮之,能通九窍,补五脏,令人不病。”颇耐人寻味。血不运是百病源头,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只有道路畅通了,穷困山村的资源才能运出来,村民所需物资才能运进去,穷村才能变富村。人体何尝不是如此呢?无论养生还是治病,活血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此便可知丹参的重要性了。但是,丹参不仅能活血,还能补血,正所谓“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同时,《神农本草经》还记载丹参有“益气”的作用,而气又为血之帅,血的运行要靠气的推动。这两个功能是其他活血药所不具备的,所以丹参远胜于其他活血药,原因就在于此。而奔马草不仅是丹参的道地药材,更是丹参中的极品。
后来,我的临床实践也很快证实了这一点。一位友人每天下午头痛,长达2年,屡治不效。我诊为瘀血为患,令其服奔马草,1个月后友人来告病愈。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其中最严重的是一个曾经下过5个心脏支架的60岁男性患者。该患者2013年10月来诊,刻下憋气、呼吸困难、面色青晦、口唇紫暗,我为其疏以大剂益气升提的处方,并令其每日饮奔马草酒,不久后该患者症状即大为改观。次年1月,这位患者特意登门感谢救命之恩,我见其面色、口唇红润,与病时判若两人,甚感欣慰。
我忍不住慨叹,此生有幸得遇民间中医傅法俊,有幸得识神奇的极品丹参“奔马草”!

凌霄: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

 (2023-01-16 04:15:36)[编辑][删除]


时间:2020-06-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刘琪瑞

  朋友送给我一幅凌霄图,画面中,一株虬枝盘曲的凌霄沿着嶙峋山石攀援而上,绿叶婆娑如盖,花朵红硕似钟,枝叶间偶见一只黑褐色的知了,仿佛饮着晨露起劲儿鸣唱,顿觉清朗俊逸,妙趣横生。不由想起了乡间的农家小院,常见院前院后一藤蓬勃向上的凌霄,那清逸那风姿,远远就能感受得到。

  凌霄为紫葳科凌霄属落叶攀援藤本植物,别名紫葳、五龙爪、红花倒水莲、上树龙、吊墙花、藤罗花等,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诗经·小雅》有句:“苕之华,芸其黄矣。”诗中的“苕”指的就是凌霄花。凌霄花之名始见于《唐本草》,该书在“紫葳”项下曰:“此即凌霄花也,及茎、叶具用。” 《本草纲目》称:“俗谓赤艳曰紫葳葳,此花赤艳,故名。附木而上,高数丈,故曰凌霄。”可见,紫葳指其花显橙红色;凌霄指其攀附他物,高可达数丈,延至巅峰。

  古往今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凌霄因其不畏艰险,奋发进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向来被喻为独具“凌云之志、向阳之心”。宋代贾昌期赋诗赞曰:“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凌霄别称“五爪龙”“上树龙”,是说它似凌空飞翔的蟠龙。唐代欧阳炯诗云:“凌霄多半绕棕榈,深染栀黄色不如。满对微风吹细叶,一条龙甲入清虚。”描绘了凌霄拔地而起、龙飞九天之姿。

  对凌霄不仅有褒扬,也有极力贬斥的。因其为攀援附生,须依附奇石、古木、棚架等才能“得势”,故元代程棨的品花古籍《三柳轩杂识》称它为“势客”。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咏凌霄花》一诗中云:“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劝说世上之人切勿学凌霄,自己没有本事却攀附高枝。

  褒也罢,贬也罢,都是人们的主观臆想,对凌霄承载了太多的情愫。其实,它只不过是自然界一种寻常的攀援类植物,实用价值在于其药用。凌霄根、茎、叶皆可入药,其花药效更强,性寒,味甘、酸,归肝、心包经,具有行血祛瘀、凉血祛风的功效,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症瘕、产后乳肿、风疹发红、皮肤瘙痒、痤疮等症。

  炎炎盛夏,凌霄自有它的唯美小清新。它不仅为人们遮蔽一方绿荫,送来一片清凉,它那一蓬蓬金钟似的红灼花朵,还给人们带来那么多喜庆感、愉悦感。

  “溪山深处野人居,小小帘栊草阁虚。洒面松风吹梦醒,凌霄花落半床书。”拎一只马扎,携一把团扇,于午后清凉的农家小院,倚着苍劲的凌霄老藤,枕一席斑驳的花影,闲翻半卷唐诗或宋词,恬静淡然,与世无争,确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幸福。 (刘琪瑞 山东省郯城县人大常委会)

泛舟苕溪水中央蒹葭苍苍入药良

 (2023-01-19 14:04:09)[编辑][删除]


——诗词中的芦苇及其药用价值

时间:2020-06-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黄新生

 

  绿净无痕,过晓霁清苕,镜里游人。红柱巧,彩船稳,当筵主、秘馆词臣。吴娃劝饮韩娥唱,竞艳容、左右皆春。学为行雨,傍画桨,从教水溅罗裙。

  溪烟混月黄昏。渐楼台上下,火影星分。飞槛倚,斗牛近,响箫鼓、远破重云、归轩未至千家待,掩半妆、翠箔朱门。衣香拂面,扶醉卸簪花,满袖余煴。

  这首《泛青苕》是宋代词人张先的作品,通过泛舟苕溪景物的描写,烘托出一片歌舞升平景象,词牌《泛青苕》因“绿净无痕,过晓霁清苕,镜里游人”句而得名。古人将芦苇的花穗称为“苕”,如《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苕溪位于浙江省北部,沿河各地盛长芦苇,秋天芦花飘散水上,白茫茫如雪,格外引人注目,故而得名“苕溪”。宋代诗人卢钺《吴兴舟中》描写其景色曰:“笠泽高风寒凛凛,苕溪凝雪白皑皑。”

  寻常芦苇意义深

  芦苇是最常见的植物,古人又将其称为蒹葭,在《诗经》中具有丰富意象。《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思念之情;《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弥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七月》:“七月流火,八月萑苇”,则指出八月芦苇待割是重要物候特征;《硕人》:“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用长长的芦苇比兴陪嫁姑娘身材高挑,陪嫁男士相貌堂堂;《驺虞》:“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用茂盛的芦苇衬托猎人技艺高强;《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通过对枝繁叶茂芦苇的描写,比兴兄弟团结、忠厚传家等。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淮南子》)在上古神话传说“共工怒触不周山”(又名共工触山,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称中国四大神话)中,天崩地裂,天河之水注入人间,人民陷入无尽的灾难之中。为了救万民于水火,女娲找来大量芦苇用以烧火,炼五色石补天,用燃烧后的芦灰阻挡洪水。为什么用芦苇火炼五色石呢?因为芦苇火不大不小,用来炼石正好。后世医家因此受到启发,用陈芦火煎药,能取得更好的疗效,李时珍说:“古方煎药多用劳水及陈芦火,取其水不强,火不盛也。芦中空虚,故能入心肺,治上焦虚热。”为什么用芦灰阻挡洪水呢?因为芦苇生于水中,故其灰能阻挡洪水,其间包含的正是中医相生相克的道理。

  芦苇还是治病救人的良药,有一个与之相关的中国民间传说故事,即“伍子胥过昭关”。

  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报父仇,逃出昭关(今安徽省含山县北),风餐露宿,一路向东,后有追兵,前途渺茫,难免着急上火,急出病来,觉头晕耳鸣、口渴心烦、不时咳嗽干呕。忽然看见一条大江挡住去路,一个渔人在江中打渔,于是伍子胥高声喊道:“渔父渡我!”渔人看到后有追兵,佯装不应,高歌道:“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伍子胥心领神会,于是躲到芦苇深处等待时机。日落西山,追兵远去,渔人前来搭救伍子胥,高声唱道:“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伍子胥应声而出,坐上渔人的小船,向大江对岸驶去。

  一路上,伍子胥不断咳嗽干呕,渔人看在眼里,说道:“先生辛苦,肺胃有热,病得不轻啊,何不赶快治疗!”伍子胥道:“穷途末路之人,但愿乞得性命,些许小疾,何足挂齿。”到达江对岸后,渔人对伍子胥说:“你且在这里等我,我给你取食与药来。”

  伍子胥害怕渔人揭发自己,依旧隐身芦苇之中。渔人回来,不见了伍子胥,于是唤道:“芦中人,芦中人,吾非以子求利者也!”伍子胥看渔人说得恳切,于是出来饱餐一顿,又来喝药,一看竟是芦根煎的水,于是说:“此物竟能治病?”渔人道:“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正是治疗先生疾患的良药。先生此去,若食物匮乏,可用芦笋充饥,此物亦可疗先生之疾也。”喝了渔人的芦根水后,伍子胥的病竟然好了。

  伍子胥后来逃到吴国,终于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来,后人有诗赞曰:“数载逃名隐钓纶,扁舟渡得楚亡臣。巧用芦根清邪火,千古传名渔丈人。”

  清热泻火数芦根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杜甫《蒹葭》)芦根又名苇根、芦头,是常用的清热泻火类中药,味甘、性寒,归肺、胃、膀胱经,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透疹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麻疹的治疗,还可解河豚鱼毒。《本草述》载:“芦根味甘气寒,故益胃而解热;甘寒更能养阴,故治胃热呕逆,为圣药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载:“芦根,其性凉能清肺热,中空能理肺气,而又味甘多液,更善滋养肺阴。”

  “成都城南万里桥,芦根苹末风萧萧。映花碾草钿车小,驻坡蓦涧青骢骄。”(陆游《临别成都帐饮万里桥赠谭德称》)芦根味甘性寒,能清透肺胃气分实热,生津止渴除烦,可治疗热病伤津、烦热口渴,常配伍麦门冬、天花粉等使用,或用其鲜汁配麦冬汁、梨汁、荸荠汁、藕汁服用,如五汁饮。

  “日出移船日又斜,芦根时复见人家。水乡占得秋多少,岸岸红云是蓼花。”(宋代高翥《下塘》)芦根归胃经,能清胃热而止呕逆,单用或配伍竹茹、生姜等,可治疗胃热呕哕。芦根中空而为根,归膀胱经,能清热利尿,配伍白茅根、车前子、木通等可治疗热淋涩痛、小便短赤。

  “湖莲旧荡藕新翻,小小荷钱没涨痕。斟酌梅天风浪紧,更从外水种芦根。”(宋代范成大《晚春田园杂兴》)芦根入肺经,善清透肺热,配伍黄芩、浙贝母、瓜蒌等,可治疗肺热咳嗽;配伍桑叶、菊花、苦杏仁等,可治疗风热咳嗽;配伍薏苡仁、冬瓜仁等,可治疗肺痈吐脓臭痰。

  “烟动芦根出,天高雁点微。溪林茅屋晚,遥认钓船归。”(宋代释行海《题山水图》)芦根能清热解毒,且有振发之性,善发痘疹,配伍柽柳煎服,可治疗麻疹不透;鲜芦根配伍鲜白茅根、白糖等,可治疗猩红热。鲜芦根绞汁调蜜服,可治疗咽喉肿痛。

  芦根煮水服用,可解河豚鱼毒,清代赵瑾叔《鱼》诗曰:“青鱼胆治目微芒,鲤主通淋小便长。鲈伏芦根毒亦解,鳜凭橄榄刺何伤。”《河豚鱼》诗曰:“吹肚河豚状怪哉,无鳞无胆更无腮。必须荆芥和同煮,漫把盐糖用久埋。橄榄蔗浆能抟毒,芦根粪汁可除灾。”

  芦苇入方药性淳

  芦茎 “高士想江湖,湖闲庭植芦。清风时有至,绿竹兴何殊。嫩喜日光薄,疏忧雨点粗。惊蛙跳得过,斗雀袅如无。”(唐代王白贞《芦苇》)芦茎为芦苇的嫩茎,味甘、性寒,归心、肺经,具有清肺解毒、止咳排脓的功效,用于肺痈吐脓、肺热咳嗽、痈疽的治疗。芦茎与芦根功效相近,但芦根长于生津止渴,芦茎长于清肺透热,孙思邈《千金方》有苇茎汤,由苇茎、桃仁、薏苡仁、冬瓜仁4味药物组成,是治肺痈的名方。《本经逢原》载:“苇茎中空,专于利窍,善治肺痈,吐脓血臭痰。”

  芦叶 “霜外汀洲芦叶晓,雪余园圃竹梢斜。只惊睡起犹残月,不觉皎时巳落霞。”(宋代杨万里《出北关门送季舍使虏》)芦叶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辟秽、止血、解毒的功效,可用于霍乱吐泻、吐血、衄血、肺痈的治疗。

  芦花 “悲秋已过黄花节,照眼浑疑白帝城。更类吾家子猷棹,飘然乘兴雪中行。”(宋代王十朋《芦花》)芦花味甘、性寒,具有止泻、止血、解毒的功效,用于吐泻、衄血、血崩、外伤出血、鱼蟹中毒的治疗。

  芦苇苗 “春风荻渚暗潮平,紫绿尖新嫩茁生。带水掐来随手脆,櫂船归去满篝轻。竹根稚子难专美,涧底香芹可配羹。风味只应渔舍占,玉盘空厌五侯鲭。”(宋代武衍《芦笋》)芦苇苗,味甘、性寒,具有清热生津、利水通淋的功效,用于热病口渴心烦、肺痈、肺痿、淋病、小便不利的治疗,还能解食鱼、肉中毒。

  芦竹箨 “山庐好,临水野人家。笋为雷多齐破箨,芦缘春涨碧抽芽。”(近代高燮《望江南》)芦竹箨又名芦荻外皮,为芦苇的箨叶,味甘、性寒,归脾、胃经,具有生肌敛疮、止血的功效,可用于金疮、吐血的治疗。

  “术传卢扁字钟王,底事来游便趣装。熟路也知车载稳,清时何用剑生铓。鸡鸣函谷三更月,枫落吴江两岸霜。归到苕溪寻旧侣,画船诗酒水云乡。”(明代秦康王《送名医凌汉章还苕》)苕溪是一条著名的文化之河,北宋书法家米芾有《苕溪帖》,南宋文学家胡仔著有《苕溪渔隐丛话》,历代描写苕溪的诗词更是不计其数。(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玫瑰花:一花两色浅深红

 (2021-07-02 05:16:13)[编辑][删除]
玫瑰花赋
摘自2022-4-21中国中医药报
杨晓明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嫣红浅颦带刺开,芳香醒脾漫书斋。
行气解郁兼和血,调经止痛养颜来。

提起玫瑰花,很多人以为是起源于西方的浪漫花卉,实际上,我国古代亦有玫瑰花,文人墨客一直对它赞赏有加。比如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曾作《红玫瑰》曰:“非关月季姓名同,不与蔷薇谱谍通。接叶连枝千万绿,一花两色浅深红。”玫瑰花不仅是象征爱情的名花,在中医看来,也是疗疾祛病的良药,而且药食俱佳。
疗疾祛病,药食俱佳
疏肝化郁 有助调理肝气郁结类乳腺增生症。江苏省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妇科乳癖专病门诊王俊兰副主任中医师介绍,清代著名食疗养生著作《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玫瑰能“调中活血,舒郁结,辟秽,和肝。酿酒可消乳癖。”《本草再新》中记载玫瑰能“舒肝胆之郁气。”中医所指的乳癖是以乳房有形状大小不一的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为主要表现的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好发于30~50岁妇女,约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本病与西医病名乳腺囊性增生症等相似。
乳腺增生症以肝郁气滞、冲任失调、气滞痰凝为常见证型,其中玫瑰花入药对于调理肝郁气滞型的乳腺疾病较为合适。这类患者往往容易多愁善感,情绪化比较严重,两侧乳房胀痛,可扪及肿块,肿块随情志的波动而消长。除了中药调理,还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及时合理排解心中的郁闷。
行血破积 有助调理血瘀证型的月经病。“门诊中遇到一些证型属于血瘀证的患者,处方中也会用到玫瑰这味中药。”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绝经前后诸症专病门诊李萍副主任中医师介绍,中医所指的绝经前后诸症实际上就是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一般是在40岁开始,女性就逐渐进入围绝经期,一直到绝经后12个月左右的时间容易出现。这个阶段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会出现一系列内分泌失调症状,比如烦躁、易怒、心悸失眠、精神抑郁、阵发性潮热、倦怠乏力、饮食减少及月经紊乱等。玫瑰花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清代药学专著《药性考》中记载玫瑰能“行血破积”,因此,玫瑰花对于血瘀导致的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是比较合适的。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月经病门诊廖云霞副主任中医师介绍说,“《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玫瑰能和血、行血、理气。气滞血瘀型的月经不调患者也适合用玫瑰花等中药调理。这类患者月经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经行不畅,或伴小腹疼痛拒按,或有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等症状。”
柔肝醒胃利肺脾 不止适用女性患者,很多人不知道玫瑰其实是有多种功效的中药材,不仅对于女性,对于男性而言只要对证也适用。
清代医家张德裕在其所著的《本草正义》中对玫瑰花不吝赞美,称其“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断推气分药之中、最有捷效而最为驯良者,芳香诸品,殆无其匹。”《食物本草》中记载玫瑰能“利肺脾,益肝胆,辟邪恶之气,食之芳香甘美,令人神爽。”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学部草药房王勇副主任中药师提醒,玫瑰花虽然功效较多,但是也有禁忌人群,一定要按医嘱辨证服用,比如阴虚火旺者需慎服。
阳台种植注意事项
玫瑰花是喜阳花卉,耐寒,适宜生长温度在12~28之间,光照充足花朵开的大并且颜色鲜艳,花的香气也浓烈。阳台种玫瑰最好选择光线好、光照时间长的阳台,朝南或者朝西的阳台最合适。栽培玫瑰不能用透气性差的黏性土壤,选用疏松透气、肥沃的土壤,有利于玫瑰的生长,可以根据季节和玫瑰的生长过程适当地施肥增加养分,生长旺盛期补充一点氮肥,会让枝叶健壮,叶子的颜色更加浓绿。
玫瑰花抗旱能力强,喜干燥的环境,不可以过多的浇水,等干透再浇水。盆土里面的积水多,会导致烂根。如果空气过于潮湿,通风又不好的话,还会引起霜霉菌,花瓣上会有黑色小斑点,花朵枯萎凋落,影响玫瑰花朵质量。
夏季天气炎热干燥可以每天用小喷壶,给玫瑰枝叶喷洒清水保持清新,冬季就要控制浇水量,等花盆土壤变硬了再浇,一次浇透。(杨璞)

芙蓉丛出朵莲子簇依房

  (2021-07-05 09:19:38)[编辑][删除]


杨柏灿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专家简介
杨柏灿,上海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
在中药世界里,莲家族是一类十分特别的品种。莲属毛茛目睡莲科,为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莲子、莲心、莲须、莲房、荷叶、荷梗、藕节等同属莲药,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不同的莲药具有不同的性能、功用、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莲药文化。其中的莲子作为常用药食两用之品,备受大众青睐,用途众多。
莲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名之曰“荷”。古往今来描写莲的诗句很多,明代诗人徐勃写出了“芙蓉丛出朵,莲子簇依房” 的优美句子。作为药物,莲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名之“藕实茎”。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注释:“藕实茎,即今莲子。”莲子不同于寻常植物“先花后实”的生长习性,在开花的同时,它的胚珠“莲蓬”即开始出现。宋代词人晏殊写道:“眼看红芳犹抱蕊。业中已结新莲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莲者,连也,花实相连而出也。”可见,古人用“莲”字描摹了其“花实齐生”的生长形态。
历代本草有收录
莲子因独特的形态习性、药用功效,在历代本草中被赋予了不同名称。
水芝丹 此名称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水”提示了莲的生长环境居于水中池泽;“芝”在《说文解字》中被释为“神草也”,另有注曰:“芝,瑞草也,服之神仙”。莲花生淤泥而不染,其子坠淤泥而不腐,被古人视为神草,故称“芝”;“丹”在古代指以朱砂为重要原料的药丸,古人认为服用后可延年益寿,“丹”字既描绘了莲子饱满圆润的外形特点,也暗喻了莲子在养生延年中的功效。
脾之果 首见于《本草纲目》。这个名称突出了莲子的性能、功用要点,莲子味甘带涩,性平,归于脾经,具有“甘平益脾”的性能特点。不仅如此,莲子“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在补脾的同时具有醒脾除湿的功效,符合脾喜燥恶湿的特性。
石莲子 见于《名医别录》。“石”字充分展现了莲子的两大特性:其一,“石”描绘了莲子成熟后的形态。《本草拾遗》有云:“经秋正黑,名石莲子。”到了秋季,莲蓬枯萎,莲子由青转黑,质地坚硬如石,入水能沉,故名石莲子。其二,“石”字点出了莲子千年不死的绵长生机。李时珍有云:“石莲坚刚,可历永久。”诸多古籍也均有莲子千年不坏的记载,并将其奉为“除百疾”“轻身耐老”的养生圣品。
水芝丹、脾之果、石莲子等名称,分别从莲的生存环境、药材性状、生长习性以及功用要点等角度诠释了莲子的养生特性。
莲子入药功效广
《神农本草经》将莲子列为上品,认为“藕实茎,味甘平。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一名水芝丹。生池泽。”莲子性味甘、涩、平,归于脾、心、肾经,具有养心安神、健脾止泻、益肾固精以及固摄止带的作用。莲子是平补的药物,补中带涩,涩中有补。其性质平和,可作用于上中下三焦、心脾肾三脏、精气神三宝。
补脾止泻止带 脾主运化,具有运化水谷和水湿的作用,脾虚易出现食少、大便稀溏,部分女性的白带量多亦与脾虚有关。莲子被誉为“脾之果”,具有补脾止泻、固涩止带的功效,可用于脾虚所致的食少便溏、带下量多。莲子甘平归脾,能补益脾气,味涩止泻能阻止脾气的进一步损伤,且性质平和,可以长期服用。脾气健运,不但能确保人体气血的生化有源,而且能够消除湿邪并阻止湿邪的产生。
补肾固精止遗 莲子至秋色黑,入肾经。得水中阴气,又具夏季真阳,既补肾阴又补肾阳。针对肾虚所致的遗精、遗尿,莲子既可固摄肾精又缩尿止遗。莲子性质平和,味甘能补,味涩能摄,归于肾经,既能补益肾气以增强肾功能,又能固摄肾精,且可以长期服用,是一味不可多得的益肾佳品。
补心养血安神 莲子性质平和,归于心经,既能养心安神,又能收敛心神。又因其亦入肾经,故可交通心肾而安神。对于阴血不足、心神失养以及心肾不交之虚烦心悸、失眠多梦,常与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等同用。莲子心还能清心安神,有助于人体的睡眠、记忆等活动。莲子心又称薏、莲薏,是莲子中间的绿色胚根。“薏”通“意”,有“含苦在内”之义,同时,“薏”也体现了莲子心内含生意的特性。“其中所蕴,为资始资生之本,微而能着,固而愈强。”正是莲子中蕴含的这一片青与苦,成为了莲生命的源动力。《本草纲目》明确道出了莲子历经千年不死、芳香如故的玄机:“薏藏生意,藕复萌芽,展转生生,造化不息。”莲子心最早记载于《食性本草》。性味苦、寒,归于心、肾经,具有清心安神、止血涩精的功效,可用于心经热盛、心肾不交之烦热、失眠甚至神昏躁狂,口舌生疮,以及血热吐血、尿血和遗精、滑精。
常用药膳
莲子茯苓健脾糕
【材料】 莲子肉(去皮,去心)、茯苓各500克,麦门冬300克,桂花20克,面粉100克,白糖250克。
【做法】 将莲子与茯苓、麦门冬一起研成细粉;加面粉、桂花、白糖,并搅拌均匀;加水和面,呈糕状,入笼蒸熟。出笼切块备用。每日1~2次,酌量食用,可连用7~10天。
【功效】 补益心脾,养阴安神。用于脾气虚弱,心阴不足所致之心悸怔忡、心烦不寐、多梦健忘、纳呆神疲、口干舌燥等。可用于病后调养及正常人群的日常保健。其性平力缓,需经常食用方显疗效。
竹叶莲子养心羹
【材料】 新鲜竹叶50克,莲子(去皮去心)20克,鸡蛋1个。
【做法】 将竹叶、莲子熬水;鸡蛋打散,把竹叶莲子水倒入打散的鸡蛋中,搅拌均匀,上锅蒸熟即可。
【功效】 竹叶略有苦味,清心火的能力比淡竹叶更强。《药品化义》指出竹叶“入心、肺、胆三经”。功能“清热除烦,生津利尿”;莲子养心益肾。《日华子本草》认为鸡蛋“镇心,安五藏,止惊,安胎”,三者合用,共奏除心火、涤烦热、养心神之功。
莲子枸杞山药粥
【材料】 莲子肉(去皮,去心)20克,怀山药30克,枸杞子15克,粳米100克。
【做法】 分别将上述材料洗净沥干后,加水适量,文火煎煮至稀稠粥状,即可食用。或先煎煮莲子、山药、枸杞两次,滤出药液,以药液代替水与米同煮成粥食用。
【功效】 本药膳方中莲子性质平和,益肾固精;山药性用平和,既补肾气又养肾阴,能固肾止遗;枸杞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粳米和胃安中。诸品合用可补肾固精。肾虚体亏,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多尿甚则遗尿、遗精、眼目昏花者可以长期服用。 (杨柏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