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苏常州奚氏儿科世医

(2023-01-18 13:17:56)


时间:2020-06-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单德成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200611/IMG003067ce8f3254184372010.jpg

奚咏裳处方笺。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位于常州市东南,毗邻无锡,紧靠京杭大运河。洛阳镇原名永安里,洛阳的老石桥名叫永安桥。武进洛阳镇戴溪桥奚氏儿科,传至奚咏裳(1869—1937)已历经三世。奚咏裳的业绩在《常州市卫生志》《武进县卫生志》《洛阳镇志》等均有记载。武进县医学会1980年编印的《武进中医药》前言中介绍:“近贤有内科承槐卿,儿科奚咏裳,外科王道平……”可见奚氏儿科声望之高。

  奚氏儿科学术思想主要受钱仲阳、朱丹溪、叶天士、吴鞠通诸家影响,因儿科温病重于伤寒,小儿纯阳之体,适用于辛凉者多,辛温者少。盖伤寒之邪由皮毛侵入,自表及里,始于足太阳经,足太阳属膀胱,属水,寒即水之气,故始病于此;温病之邪则由口鼻侵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故始入手太阴。寒温二邪必须分清,不可混淆。而人体之阴阳,更应辨明偏胜,凡有所偏即可为病。偏于火者病温病热,偏于水者病清病寒,此水火二门之辨不可不慎。

  就儿科而言,温病多于伤寒,热证多于寒证,故温病学说所用之方药更合儿童体质。立法重在滋阴,用药多主寒凉,认为留得一分津液,便多一分生机。诚然,小儿也有伤阳及寒证者,凡有虚、寒、阳衰等见症,奚氏照投桂附,并不拘执寒凉。如治滞颐有寒热之分,治遗尿亦有阴阳之别,用药皆需辨证施治。达到每一病穷究其因,每一方洞悉其理,每一药精通其性。

  据《洛阳镇志》记载,奚咏裳,字鸣珂,小名阿金,洛阳戴溪东街人,乡人称他“金先生”。奚咏裳祖父名龙泉,弃儒习医,受业于同郡儿科名医许定甫;其父名子型,承家业,医名更著,创辰金丸治风痰壅盛、宝金丸治急惊风症。奚咏裳幼时随祖辈习医,主攻儿科。成年能独立应诊,医术精湛,力挽危疾,深受群众信任,每日就诊在百人以上,夏季秋季尤多。

  奚咏裳对《内经》钻研尤深,诊断突出望色、辨舌,遇麻疹、慢惊等病莫不以望色、辨舌为要。奚咏裳有数十位门徒,他教诲道:“儿科一门,要细心查视,详查全身,必得致病之因。”他在诊视时除切脉外,并用手指捺“虎口”,轻轻抚揉,审视筋的颜色,作为望诊的辅助方法。颇得病家信仰,执业后声望日隆。

  奚咏裳医德高尚,遇上贫困的人求医,不仅“送诊”,而且免费给药,远地困难的还供给食宿。治病极奏效验,著手成春。就诊者终年不绝,门庭若市,以致戴溪桥河内舟楫相接,民间传说,就医船只航行到戴溪河,病人见到“奚家屋脊”,立即病减三分。

  笔者收藏奚咏裳的一张老方笺,其右上角有一方篆刻章,上有“溪水桥东第八家”七个字,是医寓的具体地址。右下方标有“门人吴仲明 徐伯琴侍诊”,左下方篆刻章是阴文“世医奚氏咏裳”。脉案相关内容如下:

  王童,杏月二十六日。春温旬余不解,热炽而神识昏迷,妄语肢掣,咳嗽痰稠,唇焦起裂,舌苔灰黄,脉滑数,急为清化开泄,冀其化乃吉。

  连翘壳一钱五分,鲜生地五钱,大杏仁三钱,广玉金一钱五分,粉丹皮一钱五分,广红六分,京川贝一钱五分,肥知母一钱五分,朱茯神二钱,大力子二钱,茅根五钱。(三剂)

  此篇脉案审病缜密,遣方严谨,药契病机,平稳精细,分量适中,于平淡中见功力,既能击中要害,又能照顾全面,颇有大将风度。从书法角度欣赏,运笔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飘逸悦目。

  奚咏裳之子奚伯初(1904—1979),字绍祖,系著名奚氏儿科四世传人,被誉为“民国儿科圣手”,祖居武进戴溪桥,家学渊源。奚伯初少年时边上私塾,边在其父督教下习诵中医经典著作,课余也常侍诊父侧,由于生性敏慧,勤奋好学,因而尽得家传之秘,18岁开始襄诊,20岁即在无锡城中含秀桥福田巷挂牌行医。奚伯初因治学严谨,治病认真,起大病难症甚多,故医名大噪。1937年迁居沪上,设诊所于陕西北路,长期来诊务繁忙。

  奚伯初著述有《中医儿科学》等教材,及《内科知要》《奚伯初儿科医案》等。其撰写的《戴溪桥奚氏儿科经验简介》一文,被收入上海中医学院主编的《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据《洛阳镇志》记载,奚伯初乐善好施,对地方公益事业无不倡导:独资修建镇上大桥,以利行人;每年寒冬时施“岁给米”四五十石;光绪年间,芙蓉圩洪水为患,慷捐银币100元济助。如此善举,不胜枚述。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唯精神、学术能穿越时光隧道绵延下去。奚氏世医儿科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学术经验将永远惠泽后人。(单德成 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小儿常用中药简介---王彤

 

 

中药不光是成药还有草药,西医讲的咽炎、鼻炎、喉炎、肺炎这些病,包括西医所说的小儿消化系统病、腹泻腹痛都可以有中草药和中成药来治疗。

一会儿提到的药主要治疗中医的外感病,感冒这个词其实很笼统,西医只有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是外感风寒之后冒之,冒之的意思是头晕,这个感冒的范围很小。内行人更常用的是外感病,外感发热,外感咳嗽。

小儿外感发热、咳嗽、咽喉痒,对家长来说都觉得很麻烦,不去医院怕病情严重,去了觉得冤。为了防止被蒙还省钱可以知道这些中草药。

中草药要了解药性:寒、热、温、凉

推荐图书是上海科技出版社《中药学》

第一部分:中草药

1、藿香和佩兰 苏叶和陈皮

 

[转载]小儿常用中药简介---王彤

图片中是切完的藿香(没切的叫中药材,切完的叫饮片)

   藿香:

    药性:性温,主要针对中焦脾胃,很多小朋友咳嗽发热鼻炎咽炎,所谓的上呼吸道感染,有时候中医看来

    是伤食,或者吃凉的吃的。脾胃受寒之后气化不开。

    病症:稍有点鼻塞,稍有点哑,稍有点寒

    用量:让孩子自己抓,捏一小撮就这一小撮的量,三个手指一捏。

    佩兰:

     药性:温性

    一般藿香和佩兰一起用,佩兰是香的,能芳香开窍,有鼻炎的时候可以加上。

这两个药,一个是喝还一个是可以闻,拿温水冲开之后,过来闻。

    这两个药,很常见,干的疗效比鲜的差一点,建议大家可以自己种一点。鲜的好处是感冒鼻子不通气,把这两个掐鲜叶捣成汁,在鼻孔点一点儿。

     

 避免伤食的方法

      第一,孩子在幼儿时期饮食的量是跟谁有关,准随父母中的一个,或者是随叔叔、姨等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小时候的饭量。

      第二,正常给吃饭就可以了,晚上水果可以少点,牛奶酸奶用不着,现在有个特殊情况,幼儿园到下午4点给吃饭,这是很违反人性的,所以很多小孩子到晚上饿,建议给喝稠粥,插筷子不倒,垫垫底就行了,这样胃充实,好消化。作为农耕文明的地方,很少摄入乳制品,用不着,亚洲人跟西方人是不一样的。粥里面的内容建议不超过3样,比如大米+小米+红枣,种类多了会积滞。

 

      紫苏:超市有卖,也可以自己种。还可以当凉菜吃。

            外感风寒,稍有点咳嗽,如果鲜的放3-5片,如果干的抓一小撮。

      陈皮:如果有寒痰白痰的可以配上陈皮。陈皮也可以自己晾,桔科的皮就行,不用洗,找通风的地儿阴干,1年,有土就擦一擦,自己泡时,孩子大拇指长度的放3条。

   

2、五味子和乌梅

[转载]小儿常用中药简介---王彤

五味子:酸的还有点甜,中医称为甘,药性里讲酸敛甘收。

       治疗小孩儿风寒引起的干咳不止,流点清鼻涕,怕冷,手脚凉,有痰时不能喝。

       泡五味子,1小撮,一天的量,慢慢好。本身是治肺气不固的咳,所以要收一收,但是收多了也受不了。喝多了就会嗓子紧。

 

乌梅:药性收敛固涩

     买乌梅时要一个个挑,要买肉厚颜色乌黑的,易与杏仁混。推荐白塔寺药店。

     针对有点发热,微微发热的咳嗽或咳嗽伴汗出,乌梅可以滋阴敛汗

1天泡1个,不能多喝,酸则伤齿。

夏天可以:乌梅+生甘草+炙甘草+桂花+陈皮,每样5-10克,熬水喝。


 

3、生姜和高梁姜



[转载]小儿常用中药简介---王彤

 


 

生姜:外用,小孩儿突然烧上去了,高热,不能管惊吓发烧

     掰一块生姜,从后发际到大椎,刮到皮肤紫红,再用热毛巾敷。只刮一回。

     刮之前要和小朋友商量好了。

     几个月的小孩儿要轻用

     便秘时可涂尾骨

惊吓发烧要靠父母安抚,黑天不要往出带,别放炮。5岁以下不要带去动物园,12岁以下葬礼不要去。早期不要当着孩子吵架,易有心理影响。

 

高梁姜:广东的姜。药性辛温

治疗招受风寒后,肚子疼,胃里凉疼,心口发凉。或者打了点滴发热退了肚子疼。

泡水喝。

小孩儿掰一块有他大拇指指甲盖那么长的一块就够了。

还可以治疗小孩儿寒性口疮,从中医角度讲口疮热性居多,少部分是寒性。寒性的四肢凉,山根止发青,小便清长,身上发凉。

用高梁姜教给他漱口,因为寒湿淤滞不散,用辛散的东西让它散掉,但这是辅助方法,但必须有怕冷的症状才可以用。

 

4、双钩藤和天竺黄


[转载]小儿常用中药简介---王彤

 

 

双钩藤:带两个勾的,性凉。

用于着凉兼吓着的小孩夜啼

带双勾的1个泡水

天竺黄:睡觉发惊,2-3岁晚上闹腾,肝肾阴虚导致的阴虚发热,定惊。

不要内服

用指甲盖这么一层,研碎,敷肚脐,把面撒肚脐里贴上橡皮膏。

贴1宿,贴2-3天,看情况。

 

5、天冬(润肺)和麦冬(润胃)

[转载]小儿常用中药简介---王彤

 

天冬:好的天冬是用蜜炒的,天冬性凉,蜜炙后会好一点。润肺。

干咳、舌红、口唇干燥

如大便干燥可加麦冬,泡3-5粒,代茶饮。

还没咳,刚发现舌尖红、口唇干燥就先泡2-3粒预防,病轻时都好治。

麦冬:性凉,润胃

口干,稍微有点口臭,稍有点味,胃阴虚,泡3-5粒

泡水不能加糖,甜的问题会滞

 

6、北沙参(养胃)和南沙参(润肺)

[转载]小儿常用中药简介---王彤

 

北沙参滋胃阴,养胃,南沙参润肺

舌尖红、口干、口中有点异味:北沙参3-5粒+麦冬 滋胃阴

肺里干、有点干咳、舌尖红:南沙参3-5片+天冬

 

7、芦根和荸荠
[转载]小儿常用中药简介---王彤

 

芦根和荸荠(削皮) 性凉

热痰、春天流鼻血、鼻干、咳:芦根一小撮、荸荠2-3个,或者加一个梨。煮水喝。

 

8、绿豆芽和绿豆衣
[转载]小儿常用中药简介---王彤

 

绿豆芽:鼻干、口干、甚至流鼻血的,嗓子干,热性的舌尖红、小脸红扑扑的、大便干,可正常吃。

绿豆衣:自己发完豆芽剩下的绿豆皮,把绿豆皮煮了喝了


 

9、干薄荷和鲜薄荷


[转载]小儿常用中药简介---王彤

薄荷,凉性的,清凉解表,更严重一点的嗓子疼、头疼。可以自己种。

     用干薄荷叶泡水一小撮,搓脑门。

有鲜的话直接用鲜薄荷叶3-5片搓脑门,成人也可以用。


 

第二部分:中成药

中成药基本上市场上大部分都是寒凉药,跟现在小孩的病有点脱节了。要慎用。

1、儿童清肺丸和羚羊清肺丸

儿童清肺丸和羚羊清肺丸:吃半丸。基本上都是治疗热症的。

黄痰

最安全的方法可以外敷,类似冬病夏治,小孩儿咳嗽,把药丸子切两半,拍成饼,睡觉前贴,拿胶布固定好,大椎贴一个,天突贴一个。

 

2、香苏正胃丸

很多人以为是治胃病的,实际上是治寒性咳嗽的,有痰没痰都可以用,本质治脾胃。
病轻药轻,病重药重,比如寒痰非常厉害,大口大口吐,3岁以下第一次用的时候可以吃1丸半,或1丸加三分之一丸,逐次递减,如果按说明书吃有时不管用。

 

3、正柴胡颗粒和宝咳宁颗粒

 唯一发现这两种药治寒性咳嗽,白痰,有凉的表现的。更关注咳。

正柴胡颗粒适合更轻的症状,根据明代医家张仲景的方子改的,非常轻,实际上这个方子就是陈皮藿香苏叶改的。

 

4、小儿鼻炎片和小儿感冒颗粒

小儿鼻炎片还凑合,有点用,不用天天吃,一旦症状缓解按节气吃。

鼻炎不是天天犯,一着凉就犯,清朝医家提出:节气前后,每次吃三天。小儿成人皆可。

有些老年人慢性病也可以按节气吃。

鼻渊:鼻炎、浓鼻涕反复发作,没有其它症状,一招风就打喷嚏,鼻涕流得长

     黄涕:薄荷煮水外敷

     寒涕、清涕、粘涕:紫苏煮水外敷

大点的孩子可以扎迎香,扎一次管半个月到1个月,气血旺盛效果好。

 

同仁堂小儿感冒颗粒要慎用,凉。

 

5、小儿咽扁颗粒和羚翘解毒丸

 

小儿咽扁颗粒:咽喉肿疼可以用

羚翘解毒丸:顶多吃半丸

咽喉疼可以沾黄酒揪嗓子,成人小儿皆可。

 

6、藿香正气软胶囊和五粒回春丸

五粒回春丸:热疹湿疹,严重可用,但要减量。

藿香正气软胶囊:天津达仁堂和北京同仁堂皆可以。热疹、湿疹、奶癣、痱子。

               胶囊:用针一扎,挤出涂在疹子上。

               水:疹子面积大的话用3-5瓶加1500ml水,给孩子泡一下。

切忌不能用花椒

出去旅游时,防蚊虫叮咬,可带胶囊或水

 

7、启脾丸和大山楂丸


 

启脾丸:咳嗽流口水,睡觉流口水,是脾虚,按节气吃,固脾摄唾。

大山楂丸:先吃多后咳嗽,大便干,主要用于食积咳嗽。小孩儿可用半丸。

 

8、以下药只限急救,尽量不要用不要买

小儿至宝丸、珠黄散、猴枣散、小儿七珍丸(建议旅游时防高热带七珍丸)

 

总之小儿用药,要搞清寒与热


连花清瘟《专家共识》 为成人药在儿科规范使用起到示范作用
摘自2025-3-5中国中医药报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马 融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由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病毒感染占70%以上。以流感为例,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流感发病率、重症率都远远高于成人。儿童流感的发病率在20%~30%左右,远高于成人的5%~10%。

中医药治疗儿童呼吸道感染优势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多靶点作用机制。中药抗病毒机制多样,具有多组分、多靶点的特点,可通过直接杀灭病毒、抑制病毒复制、免疫调节等发挥作用;这种多靶点作用机制使其在治疗复杂病因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时更具优势,能够全面改善患儿的症状。二是安全性良好。中成药大多来源于天然植物,经过长期临床验证,不良反应相对较少,适合儿童长期使用。三是具有长期实践经验。中医在治疗呼吸道感染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许多经典方剂被制成中成药,例如银翘散、麻杏石甘汤等,疗效确切。这些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经过多次验证,能够有效缓解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缩短病程。

目前,中医药治疗儿童呼吸道感染存在临床应用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如呼吸系统疾病中成药在儿科使用存在研究证据参差不齐、超说明书使用、成人儿童共用药无明确儿童用量等。

应对这些问题,近年来,儿科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化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例如,发布了《儿童流行性感冒中医诊疗指南(2024年)》《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3年)》等多项专家共识和指南。《儿童流行性感冒中医诊疗指南》有助于规范儿童流感中医临床诊断及治疗,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儿科常见病中医标准化处理的策略与方法,有助于提高儿童流感中医诊疗水平,提升中医药对突发重大疫情的服务能力。

另外,儿科存在一个大问题——因为儿科的药比较少,现在很多儿童都在用成人药,成人药如何在儿科中应用?以连花清瘟为例,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办公室立项,20位中医儿科学专家、10位西医儿科学专家、2位药学专家、2位方法学专家等涉及全国22家三级甲等医院共同完成《连花清瘟治疗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系统梳理了连花清瘟自上市以来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成果,明确了连花清瘟治疗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适用病种、临床价值、用药方案、安全性等问题。

《专家共识》指出连花清瘟可用于治疗儿童急性上感、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

《专家共识》指出儿童使用连花清瘟颗粒/胶囊,不同年龄分别适用的药物剂量:连花清瘟颗粒(6g/袋):1~3岁,1/3袋/次;4~6岁,1/2袋/次;7~9岁,3/4袋/次;10岁以上,1袋/次。连花清瘟胶囊(0.35g/粒):建议7岁以上儿童使用,7~9岁,3粒/次;10岁以上岁,4粒/次。一日3次。

《连花清瘟治疗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制订,为成人/儿童共用药在儿科规范的使用起到了示范作用。

四逆散合保和丸治抽动秽语综合征
摘自2025-4-23中国中医药报
冯全管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简称抽动症,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心理因素、感染因素以及神经递质的异常。西医治疗多用抗精神病药物。
中医治疗主要从调理肝脾胃三者的关系入手,并兼顾气郁痰湿的调节,笔者常用四逆散合保和丸加减治疗此病。现将笔者应用四逆散合保和丸加减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验案一则整理分享如下,与同道共享。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抽动秽语综合征其病机为脾虚肝旺,胃强脾弱。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小儿时期生长发育旺盛为肝旺之象,但脾胃功能尚未健全,常常表现为食欲旺盛但易积食,且儿童饮食不知自节,好食肥甘、零食,贪冷饮,家长多溺爱,任由其性,日久必伤脾气。形成胃强脾弱之象。《医宗金鉴》曰:“脾胃病中,有胃强脾弱一证,胃强所以能食,脾弱不能消化。”脾虚运化之力不足则进一步发生积食,进而产生气郁、痰湿、血瘀等病理代谢产物。脾土虚弱最易被肝木所克,而痰湿血瘀等病理产物也易引起肝风内动。肝应风,风善行而数变,风主动,故小儿表现出挤眉弄眼等症状。
验案举隅
患儿,男,6岁。患者确诊为抽动秽语综合征3个月,症见不自觉挤眼睛、皱鼻子,其家属诉患儿夜间做梦时说脏话、骂人。患儿平素性情偏急躁,睡眠期间多动,饮食嗜肥甘之物。舌红,苔厚腻,脉弦。
处方:柴胡10g,麸炒枳实10g,炒白芍10g,生姜10g,炙甘草10g,大枣30g,姜半夏6g,党参6g,桑叶10g,桑葚15g,炒六神曲10g,焦山楂10g,茯苓10g,陈皮10g,连翘10g,炒莱菔子10g,炒酸枣仁6g,川芎10g,远志10g,牡蛎6g(先煎),龙骨6g(先煎),麦冬10g,五味子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嘱患者多食蔬菜,少食冰冷、肥甘厚腻、辛辣刺激之品。
复诊时,家属诉服药期间未见做梦时说脏话现象,挤眼睛、皱鼻子频率明显降低。后在此方基础上加减治疗2月余后,患儿症状消失。
按 患儿平素喜食肥甘厚腻之品,饮食不节,胃肠负担加重,饮食积滞生内热,故可见舌红,《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虚运化不及,可见舌苔厚腻,故选用保和丸消食化积兼清内热。《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云:“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黄帝内经》云:“诸风掉弦,皆属于肝。”肝风多从火出,饮食积滞所生内热可引动肝风。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胆胃不降,故可见大便不畅,脾气不升,则肝气郁滞而生风。此外,脾虚气血生化无源,土虚木乘,更加抑制脾土功能,形成恶性循环,造成血虚无以养肝而引动肝风。肝属木,体阴用阳而气机升,血虚则肝体无所充养,肝阳失用,气机逆乱,化而生风。肝为刚脏,其气易亢易逆,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可调畅情志活动,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肝郁故可见梦中秽语。
上方以四逆散合保和丸为主方,四逆散为《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用于调和肝脾,方中柴胡疏肝清热,白芍养肝体兼通血痹,二者结合养肝息风,炒枳实破肠道之气结,炙甘草健脾。保和丸治疗食积,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化积,陈皮理气,连翘清上焦郁热,同时促进肠道蠕动,半夏、茯苓消痰湿,同时通降胃气。两方结合则肝脾调和,脾胃相宜。酸枣仁、远志、川芎、茯苓为酸枣仁汤之意,养肝血以息风。党参、麦冬、五味子为生脉饮,肝火过旺则木火刑金,故以生脉饮中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五味子敛肺补肾,党参健脾益气、补肺生津,肺气足、肺气不热不燥则可以金制木。方中用龙骨、牡蛎,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意,取其潜阳安神之功。桑叶清肝肺之热,桑葚滋肝肾之阴。

大黄在儿科中的应用

 (2018-03-05 11:55:32)[编辑][删除]

 


大黄是药中四维之一。明·张介宾曰:“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大黄在临床中使用率高。

小儿虽为稚阴稚阳之体,不宜多用攻药泻药,但是,幼儿也是纯阳之体,小儿热病具有热变速,易动风惊厥,易伤津耗液,易秽浊阻滞的临床病理变化特点。当此之时,应及时驱邪以扶正,快速截断疾病进展之机。清解热毒药除黄芩、黄连之外,有斩关夺门之力的大黄更是不可缺少的常用药。

大黄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寒,味苦,入胃、大肠、肝经,有“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瘀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之功,向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大黄的功效特点一是气味重浊,直降下行,有斩关夺门之力;二是大黄的功效与用量的大小密切相关。大黄小剂量(3克以下)以清为补;中等剂量(1~2克大黄粉冲服或6~12克煎服)有缓泻、逐瘀的作用;大剂量(15~30克)以通泻攻逐作用为主;三是不同的炮制方法、煎煮方法也影响着大黄的作用。

单味大黄临床应用

小儿疱疹性口炎(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可取生大黄3克,加入50~100毫升水中煮沸1~2分钟,每天少量口服煎液不少于4次,连续2~3天,临床效果不错。小儿蛔虫病:用生花生油50毫升加大黄粉6克给蛔虫性肠梗阻患儿胃管内注入后夹管2小时,患儿在1小时内即排出蛔虫,梗阻症状立即消除。小儿便秘:新生儿便秘者用约3克大黄粉加沸水调成糊状后敷于脐部,纱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有效率为97.5%。或将大黄5~10克研粉后用醋调成糊状,贴双足涌泉穴或脐部,10~15小时后取下,有效率为94%。小儿腮腺肿大疼痛: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将大黄粉15~20克滴入少许食醋,搅拌成糊状后贴敷于耳垂,每24小时更换1次,3~5天为1个疗程。小儿脐炎:用50%酒精清洗脐部后,上敷大黄粉0.3~1克,1次/天,5天内可全部痊愈。

另外,单味大黄还治疗淤胆型婴儿肝炎综合征及新生儿黄疸、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小儿上消化道出血、肠功能衰竭、肠胀气、急性肾炎、高热、小儿化脓性淋巴结炎等疾病中且疗效显著。

大黄复方应用

大黄甘草汤,由大黄配伍甘草组成,首载于《金匮要略》,主治邪热积滞于胃肠的病症。小儿多饮多食,饮食积滞于胃肠者就在所难免,随之就会出现便秘、发热、呕吐等疾病,用大黄甘草汤治疗该病症是取邪去则正安之意。大黄配伍甘草,甘草一能缓大黄之性,二能调味扶助正气。该方药不苦微甜,小儿也乐于接受。胃肠积热型便秘,可用大黄5克,甘草3克,用开水100毫升冲泡30分钟,取汁可分2~3服,便通则停。若胃肠积滞之发热、呕吐,也可用通腑泄热大黄甘草汤,变通则热退,变通则呕吐得愈。

配伍应用是中药的一大特点。大黄临床上可与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活血药、补虚药、化湿药、止血药、祛湿药、化痰药、理气药、温里药等多类药配伍应用,形成诸多方剂可用于治疗儿科疾病,比如一捻金(《医宗金鉴》)(大黄、槟榔、黑丑、白丑、人参),主治用于儿童脾胃不和、痰食阻滞所致的积滞,为儿科常用消食剂;三黄枳朴丸(《幼科发挥》)(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枳实、厚朴、槟榔),主治小儿湿热成痢,并有食积;千金龙胆汤(《千金要方》)(龙胆草、柴胡、黄芩、生甘草、钩藤、赤芍、大黄、蜣螂、赤茯苓、桔梗、大枣),主治疗小儿惊风;牛黄夺命散(《证治准绳》)(牛黄、白牵牛、黑牵牛、大黄、槟榔),主治小儿马脾风;可保立苏汤(《医林改错》)(黄芪、人参、白术、当归、白芍、山茱萸、薄荷、酸枣仁、枸杞、破故纸、核桃肉),主治阳虚小儿慢惊风等。

儿童皮炎春多发

  (2018-04-09 14:21:07)[编辑][删除]


春天,小朋友到野外游玩导致皮肤炎症十分常见。春季是一年中皮炎最多发的季节。春天自然界万物苏醒,人体机能也开始活跃,此时皮肤非常敏感,特别是小朋友的皮肤娇嫩,适应性和抵抗力相对较弱,一旦接触到空气中的花粉、尘埃、动物皮毛及阳光中的紫外线等,都有可能造成皮肤伤害而诱发春季皮炎。春季皮炎是一种变态反应性(俗称过敏性)皮肤病,典型表现为面部与手背等暴露部位出现轻微红斑、红肿,皮肤灼热,可有突起的小红疹,常伴瘙痒、轻度脱皮、刺痛和皮肤紧绷感,严重者还可出现水疱等。因此,一定要做好孩子们皮肤防护工作:

避花粉 在野外郊游观赏过程中,应注意面部等暴露皮肤的保护,尤其是容易过敏或有过敏史(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或过敏性皮炎、湿诊这一类的)的孩子,应告知他们不去或少去花草、树木茂盛的地方,更不要随便让孩子用手去采摘花草或闻各种鲜花;必要时最好戴上口罩和穿长袖的衣物,避免与花粉等变应原直接接触。

防日晒 给孩子戴上一顶白色宽边的帽子或打遮阳伞,亦可适当使用儿童防晒护肤品,以尽可能减少皮肤受日光直射,因日光中的紫外线在春季皮炎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到春天来临时紫外线含量骤然升高,加上春天人体对紫外线最敏感,往往一下难以适应,一旦受到强紫外线照射,即可引起皮肤损伤而发生皮炎。

多饮水 水在人体中有着运输、补充营养和参与机体各种代谢的作用。而孩子处在生长发育期,组织器官功能活性较成人旺盛,所以更应适当多喝水,并可为身体提供一定的矿物质,增强机体及皮肤的抗病(包括抗过敏)能力。一般来说,儿童每天饮水量应保持在1000~1500毫升,才能达到其新陈代谢之需求。家长要让孩子外出游玩养成适时喝白开水好习惯,各种饮料或纯净水尽量少喝或不喝。

调饮食 儿童新陈代谢旺盛,应让孩子适当多吃些富含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B2的食物与新鲜蔬菜及水果,如动物肝脏、坚果、杏仁、柑桔、草莓、苹果、胡萝卜、油菜、空心菜、紫菜、香菇和鲜豆类,以增强身体素质,维护皮肤健康;同时尽量少吃或不吃可能诱发春季皮炎的光感性食物,如荠菜、菠菜、莴苣、无花果等,以减少春季皮炎的发生。

睡好觉 保证充足的睡眠,对护肤很重要。皮肤经过白天风吹日晒后,需要休整以补充营养和修复损伤组织,按时睡觉与起床的良好习性,除了要及时为孩子清洗干净脸面和双手等暴露的皮肤外,通常9点之前要上床,每天睡眠时间应保持在10个小时以上。

一旦孩子得了春季皮炎,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父母不能擅自买药膏给孩子涂抹。因为外用药膏大多含有激素类成分,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不能治好春季皮炎,而且可能会人为造成另一种皮肤病——激素依赖性皮炎(表现为用药后短期内很快见效,停药后反而加重,长期使用皮肤会变得粗糙、萎缩,皮疹症状更加严重)。患春季皮炎皮肤出现瘙痒或干疼时,切忌用热水烫洗,也不宜用碱性大的肥皂清洗,以免刺激皮肤,加重病情。

除硬皮方

   (2018-04-14 04:22:38)[编辑][删除]

 


验方一:脚底长有硬皮走路疼痛时,可切一片鲜土豆片(面积稍大于患处),厚约3-5毫米(太厚行走不便,太薄易干枯失效),用纱布将土豆片固定在患处,24小时换一新土豆片,一直到治好为止。

验方二:每天用温水洗脚后,用棉签蘸醋精(食醋也可)擦硬皮处,然后让其自然风干,约一个月左右硬皮即可渐渐软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