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病疗疾的儋州老盐

(2023-01-18 08:17:22)


时间:2020-06-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李金钢

  近年来,我曾数次前往海南省儋州洋浦半岛盐丁村的千年古盐田游览追思。

  古盐田始于唐代,距今1400多年。盐田总面积750亩,散布着形态各异、大小不同、错落有致的砚式古槽7300多个,曾年产500余吨食用盐。它是我国最早的日晒制盐场,也是我国至今保留原始日晒制盐方式的古盐场。传统日晒制盐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千年古盐田一改传统“煮海为盐”的历史,开创了人类制盐的新天地。其制盐工序古老、原始、独特,几经优选,最终固化为“晒沙—收沙—过滤—晒盐—收盐”,彰显着工匠精神。这里的盐巴是用经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上海水过滤成卤水后,在玄武石砚式石盐槽上晒成。劳作过程相当规范,也极其艰辛。可谓:汗滴盐田中,“粒粒”皆辛苦。制出的盐巴白如雪,细如面,咸味适中,具有纯天然、无杂质、颗粒小、直接食用等特点,是生活中盐焗系列品种的上乘原料。古往今来,人们对这里的日晒制盐工艺大加褒奖,大文豪苏东坡亦赞誉有加。

  盐,味咸,性寒,入胃、肾、大小肠经。《本草纲目》载:“大盐解毒,凉血润燥,定痛止痒。”产自千年古盐田的老盐,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清热下火。还能配以当地的罗盘叶、手指叶、五狗花、酒并叶等中药使用,具有消炎解毒,消肿散瘀,杀虫止痒,催吐止泻等功效,内服外用皆宜。中医认为,食盐适度则养脏,过度则伤脏。《黄帝内经》云:“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孙思邈强调养生当“每学淡食”。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肥胖等皆与过度高盐饮食有关。近代医学倡导低盐饮食,不任性口腹之欲,方为健康之道。

  千年古盐田出产的盐巴,既能调味,让人们享受舌尖上的美味,也可以治病,使百姓体验药到病除的效果。相传,苏东坡被贬儋州期间,一次在海边戏水饮酒,老盐工见他双脚多处溃烂,便拿出珍藏年久的盐巴,并用盐水与捣烂的狗仔花(多年生灌木,以全草入药,性辛,微苦,有毒,有清热利湿、散瘀消肿功效,外用治疮疖、湿疹)混合为药,让苏东坡洗脚足浴。不久,苏东坡足疾痊愈。后来,苏东坡便在“载酒堂”内种植了大片狗仔花,并为当地许多人治愈了脚疾。古盐田中尚有“东坡盐槽”之遗迹,记录着当年苏东坡携弟子黎子云寻访盐田、跟随盐工学习翻晒盐泥、倾倒卤水、收获盐粒的史实。历史上,乾隆皇帝曾御书“正德”二字赐予盐田人。

  当地老乡说:他们这里好多人家都有存放多年的老盐。老盐能治病,肠胃不好,喝点淡盐水,感觉舒服;口腔溃疡、嗓子疼,用盐水漱漱,消炎杀菌;伤口用盐水洗洗,愈合得快;用热盐敷膝盖可以缓解关节炎;经常用盐水漱口能起到固齿的作用。

  儋州千年古盐田,我早有耳闻,屡有神交。此时目及,犹逢故知,特意让老乡帮着找了几斤老盐买下来。

  沧海与盐田流变,历史与当下交融,精神与物质结晶,食用与疗疾兼具。千年古盐田,惠及老百姓。有了儋州老盐,这里人们的生活变得愈加活色生香、有滋有味。面对勤劳智慧的先辈、人间福祉的创造者及其药用济世的发明人,我心生崇敬。(李金钢 西安工业大学)

苦酒非醋说源考

 (2023-01-20 05:36:20)[编辑][删除]


时间:2020-06-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翟惠奇

 

  《伤寒论》中出现“苦酒”一词,用到苦酒两处:苦酒汤、乌梅丸;《金匮要略》用到苦酒一处: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苦酒为何物,张仲景没有详细介绍,《神农本草经》没有记载,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谓之“醋酒”,后世大多医家认为就是“醋”,亦有提出苦酒非醋的说法,但应和者寥寥。笔者对苦酒为醋之说存疑,现从两汉两晋文章考证苦酒一物,探讨其真。

  苦酒为醋说

  苦酒为醋的说法是大部分研究《伤寒论》学者的共识,也是大部分书籍的通行注释。这种认识始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醋酒”条。此条补充了《神农本草经》没有苦酒的缺失。再往后的文献记载里,“醋酒”去酒变为醋。至宋代,苦酒已变为醋的别名。《本草纲目》醋条下也说别名苦酒,似乎更加确定了苦酒就是醋的说法。近代经方家胡希恕、刘渡舟等也认为苦酒即醋。

  苦酒非醋说

  近现代有人提出苦酒非醋的说法,如四川名医赵伯州认为苦酒是一种酒,与清酒并列,并举出四川民间仍有苦酒制作流传。广东省中医院许家栋认为苦酒是一种既非醋也非白酒的发酵物,目前没有东西可以代替苦酒。还有学者认为苦酒是介于酒与醋之间的混合物,至于酒醋比例,发酵程度并没有准确说法。

  笔者通过考证文献,认为苦酒是一种酸酒,为旧时贫苦人家自酿的劣质酒。

  《释名·释饮食》曰:“酒,酉也,酿之米麦酉泽,久而味美也。亦言踧也,能否皆强相踧,持饮之也。又入口咽之,皆踧其面也。醳酒,久酿酉泽也。事酒,有事而酿之酒也。苦酒,淳毒甚者,酢,苦也。”“淳”,不浇曰淳,即酒不兑水而保持味道醇正;“毒”即苦也,《释名》中三种酒(醳酒、事酒、苦酒)是并列的,故可推知苦酒当为酒的一种,而非醋也。据史料记载张仲景生卒年约为公元150~154年至公元215~219年,东汉经学家刘熙生于公元160年,二人年龄相仿,所处年代相同,故《释名》所载苦酒说法极为可信。

  陶弘景《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中有“治疗劳损之方,乃起死之秘药,谨当择用之。”下列小凝息补肺汤中用白酨浆煮药,紧接着的小固元补肾汤则用苦酒与井泉水合煎,后文 “又列药十三种,宜明其五行互含之事”中独列出酢与白酨浆,再后文二旦、四神诸方中大朱鸟汤煎服法谓“内醇苦酒二升”,点眼通肝气方则用酢蘸。据考证,书中所载的酢即为醋,白酨浆一说米醋,一说为汉代酸味饮品,一说为白酒,但不论是什么,白酨浆与酢必不是一物,若是一物则不必在十三味药中同时出现。可以推论,苦酒必不是酢,也不是白酨浆。且固元补肾汤为补肾填精之方,用药当以滋补为主,若用醋煮则其义难明。由此可以得知,苦酒非醋,非白酒。

  《太平御览》卷八百六十六引《魏名臣奏》曰:“刘放奏云:‘今官贩苦酒,与百姓争锥刀之末,宜其息绝。’”这段奏章说得非常明白,官府与百姓争利,也从事贩卖苦酒的行当,可见“苦酒”是劣质的酸酒。贫苦百姓喝不起优质酒,只好喝劣质的“苦酒”来解馋。此说亦可佐证苦酒为酸酒。

  近代有文献称:“苦酒在四川的江安、兴文、长宁、古宋、叙永等县农村均有酿造,而以江安的梅花镇所酿造为最佳。兴文县著名人士赵崇修家里世代相传苦酒的制作方法。原料用糯米、白曲,曲药为当地石李二姓专业,制法为私人专利人保密。由于是用糯米酿造,谓有补益效能,当地农村凡妇女产后,多用苦酒与黑豆红糖炖汤,后再入碾烂的黑芝麻经艾熏过者,谓如此服法可防治产后风寒诸证……其味微苦,饮后身体感觉暖和,有清爽感觉,民间传说是育阴补益作用,则证明民间传统确有苦酒其药。”更能佐证苦酒确实是独立存在的一种酒,而不是醋。

  综上所述,苦酒不是醋,而是一种酒,但是这种酒现在是否存在,却是没有结论的。至于张仲景运用苦酒的意义何在,想必是因其无辛烈刺激,可以制约半夏的燥性,宣通痰热结邪,治疗咽中感染生疮者。乌梅丸用苦酒可助乌梅与黄连苦泄下降。而芪芍桂酒汤则取其养阴滋润,补丢失之津液,兼制黄芪、桂枝的温燥。苦酒被误传为醋,也许因其味酸而被后世传呼为醋,抑或由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增醋酒,并立别名苦酒,后人删酒存醋,遂使世人有错误认知。(翟惠奇 广州中医药大学)

难忘家乡的“中医仙”

 (2023-01-19 14:45:37)[编辑][删除]


时间:2020-06-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丁自力

 

  我自18岁当兵离开家乡至转业,一直在城里工作、生活,30多年来很多往事都淡忘了,但对儿时家乡的“中医仙”却甚为感激、难以忘怀。

  我的家乡河南邓州是医圣张仲景故里,中医药氛围浓厚,崇医尚医蔚然成风。记忆最深的是幼时村里有一老一少两个“中医仙”,是一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父子,老余仙叫余泽林,小余仙叫余其汉。他们对家乡的中草药了如指掌,比如围墙上的仙人掌,屋顶瓦缝长的瓦松,厨房锅底的小灰(百草霜)、房后的黄花蒿、艾草,水沟里的蒲黄、芦根,路边的车前草、蒲公英,地头的白茅根、小蓟、马齿苋等。有时药斗里没药了,他们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就把所需的鲜药采回来了。

  忘不了他们为乡亲们防病。

  春初,为了预防感冒,他们给村民们熬蒲公英根、芦根、白茅根组成的三根茶喝。如果有小孩患上咳嗽,他们就告诉家长用蛤蟆皮炒鸡蛋可以防治。春末天渐热的时候,他们会告诉大家别着急给孩子减衣服,秋末天凉的时候别慌着给孩子添衣服。夏季来了,多喝加盐的温开水,晚上尽量不要睡地上,多吃苦瓜等降暑的食物。秋天到了,他们告诉村民要喝绿豆汤、柳叶茶,这样能把夏天的暑气赶走,预防疾病;过了重阳节他们又说“过了九月九,大夫高翘手,萝卜丝拌香油,病打何处有?”;到了冬天常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让年少的我们信以为真,每年“立冬”这一天,总是闹着向父母讨要饺子吃。那时农村都很穷,一年到头吃不上三五顿饺子,得家里来了客人才能吃,为此父母就用老中医的另外一句“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来哄我们,结果是用凉拌萝卜丝代替了饺子。下雪了,他们告诉乡亲们,拿出瓶瓶罐罐收一点,化成雪水储存,来年暑天会有用的……

  忘不了他们为乡亲们治病。

  老余仙有治疗疑难杂症的“秘方”。父亲在世时常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生了一场重病,久治不愈,危及生命。老余仙知道后来到家里,看到躺在门口地上奄奄一息父亲,为他把脉,查看眼、舌后,对奶奶说:“娃子看着还有救,知道你们日子紧吧,我不要钱,给娃子治治试试,中不中?”奶奶听了,惊诧之后感动地连连说“中中中”。就这样,经过老余仙一段时间的治疗,父亲竟奇迹般地好了起来,为了感谢救命之恩,奶奶让父亲认老余仙为老干爹。

  老余仙的儿子深得家传,后来也成为一方名医。父子俩对乡亲们都很友善,对每一位患者都认真负责,能不用药的就不用,必须要开药的,也总是药量少、价格低。他们常用自采、自制的中草药为乡亲们治病。有村民得了“肿脖温”,他们包了两毛钱的药,让他回去到房屋顶上采点瓦松捣烂,把包的药掺合在一起涂抹患处。夏天农村的小孩都是赤着脚的,有一年夏天一个小男孩突然脸色发红地蔫在床上,不吃饭了。他家人请了小余仙来看病,小余仙把脉验舌又扒开衣服看看,说:“娃子得了燔证,得赶紧割。”说完让孩子妈妈找细瓷碗,摔出几片刃来,他拿瓷片在火上烤几下后,在孩子肛门边上的黑紫黑紫的大血泡刺去,黑血出来了,亮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后来我才知道到燔证是热毒蕴结体内,气血两燔的一种十分凶险的急症,如果不及时给热毒以出路,热毒攻心,人就没救了。还记得有一年秋天,我们几个小伙伴相约到房檐下掏鸟蛋,没注意碰到了一个马蜂窝,一个小伙伴被马蜂蜇住,痛得他哭叫着奔跑,我们被吓得一哄而散。小余仙见此情景喊道:“娃们别跑!蹲下,不然蜂还要蜇你们。”然后悄悄地走到被马蜂蜇的孩子跟前,在他头上的肿块上挤了几下,随手撸了一把墙根的黄蒿,在肿块处擦了起来,不大一会儿小伙伴就不喊疼了。

  忘不了他们帮乡亲们搞好生产。

  遇到夏秋农忙时,乡亲们经常赤臂光脚在地里干活,他们告诉大家,遇到锄头、镰刀伤了手脚不要慌,地里的刺角芽,沟里的毛辣子,路上的“干土面”都是止血的“好药”。遇到有人在地里干活中暑后头晕、恶心,他们就教给村民双手掐挤患者前胸的天突穴或两眉中间的印堂穴,也可选用摔碎的破瓷碗瓷片消毒后轻割出排列有序的点点血痕。还可以用瓷碗边、铜钱蘸香油,在患者胳膊小臂内侧刮出血痕。这种简单的放血、刮痧疗法,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简便廉验的中医疗法,在田间地头就可以操作,既不影响生产,也不用吃药,更不用掏钱,只用注意日常喝点雪水,多在荫凉处歇歇就好了。对此,乡亲们都乐此不疲。

  庄稼生蚜虫了,他们告诉村民,将草木灰撒在叶子的表面即可防虫又可杀虫、增肥。村民家养小家禽了,他们告诉村民蒲公英苗不但人可食,家禽也可以吃,喂养小鸡鸭鹅时,要兑一些蒲公英的嫩苗叶;家里的猪圈里要经常撒一些麦秸烧过的灰,羊下崽时要点燃艾草熏一下;夏天在路上看到谁家的猪“发喘”,就让“主人”赶紧喂雪水或者仙人掌;车前草不但可以治人的暑湿泻痢、水肿病等,也可以预防耕牛的疾病,在夏秋两季的饲料中适时加喂车前草,可以确保牛的健壮,不误农忙生产。天冷了,他们告诉村民,立冬当日如果是晴天,一个冬天都会寒冷;如果是阴雨天,反而是个暖冬,以此来做好地里庄稼越冬的准备等。

  医学是爱的产物。如今,“中医仙”父子先后去世,但他们用中医药知识传递给村民的爱永远不会消失,感恩的情怀仍弥漫在他们生活过的地方。“大医精诚,大爱无疆”是这对老中医父子践行的,也正薪火相传地在仲景故里这块热土上蔓延。怀念儿时充满爱的乡村,怀念那里有情有义的乡亲们。(丁自力 河南省邓州市中医

夏云峥嵘多奇峻“夏”药行散味苦辛

 (2023-01-18 04:43:28)[编辑][删除]


——诗词中的“夏”药及其药用价值

时间:2020-06-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黄新生

  宴堂深。轩楹雨,轻压暑气低沈。花洞彩舟泛斝,坐绕清浔。楚台风快,湘簟冷、永日披襟。坐久觉、疏弦脆管,时换新音。

  越娥兰态蕙心。逞妖艳、昵欢邀宠难禁。筵上笑歌间发,舄履交侵。醉乡归处,须尽兴、满酌高吟。向此免、名缰利锁,虚费光阴。

  这首《夏云蜂》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通过夏日雨后景物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抛弃名利缰索,追求真我生活的思想。东晋顾恺之《神情诗》有“夏云多奇峰”句,后用为词牌名,调名本意即咏夏日的云团似奇峰骤起。夏季高温多雨,万木葱茸,青翠欲滴,茁壮成长。有一些中药,却在夏季枯萎成熟,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生长规律,故名称中冠以“夏”字,如夏枯草、夏至草、夏天无、半夏等。

  清肝散结夏枯草

  “性禀纯阳随处栽,草逢入夏即枯来。叶同旋覆无殊种,花似丹参一样开。管使瘿瘤消结气,却教瘰疬未成堆。厥阴血脉能滋养,目痛肝虚素所推。”(清代赵瑾叔《夏枯草》)夏枯草是唇形科夏枯草属植物,因长到夏天后枯萎而得名。《本草便读》载:“此草冬至后生叶,至春而花,一到夏至即枯,故名。”朱丹溪认为:“此草夏至后即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枯,故有是名”,诗中因此说:“性禀纯阳随处栽,草逢入夏即枯来。”《新修本草》描绘夏至草说:“此草生平泽,叶似旋覆,首春即生,四月穗出,其花紫白似丹参花,五月便枯”,故诗中说:“叶同旋覆无殊种,花似丹参一样开。”

  “蚯蚓结来成百合,海羊斗处即蜗牛。莫认夏枯为益母,须知萱草解忘忧。”(明代胡俨《戏作次药名十首》)夏枯草在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以干燥果穗入药。夏枯草是常用的清热泻火类中药,味辛、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肝泻火、明目、解毒、散结消肿的功效,用于目赤羞明、目珠疼痛、头痛眩晕、耳鸣、瘰疬、瘿瘤、乳痈、痄腮、痈疖肿毒等的治疗。《本草经疏》载:“夏枯草得金水之气,故其味苦辛,而性寒无毒,为治瘰疬、鼠瘘之要药。”

  “大江南北忽夏枯,河渴时还涓滴无。尺泽尽汇岭一隅,谁言大地同洪垆。”(清代冯钺《苦雨吟》)夏枯草味辛能散结,苦寒能泄热,是清肝火、散郁结的要药,配伍贝母、香附等,可治疗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疬,如夏枯草汤;配伍昆布、玄参等,可治疗瘿瘤。夏枯草既能清热祛肝火,又能散结消肿,配伍蒲公英、浙贝母、柴胡等,可治疗乳痈乳癖;配伍金银花、重楼等可治疗热毒疮疡。

  活血利湿夏至草

  “茺蔚何缘益母名,女科专用自分明。乳头敷上痈俱散,面上涂来刺不生。利产按时能速下,调经过月可徐行。若还求嗣须常服,子叶花根并用精。”(清代赵瑾叔《益母》)夏至草是唇形科夏至草属植物,与唇形科植物益母草形态相似,且均有治疗妇科疾病的作用,故古书中常将两者等同,统称为“茺蔚”。夏至草开白花,在夏至节前后枯死,故又名白花益母草、小益母草;益母草开淡紫色花,为益母草属植物。近代后,中草药分类进一步精细,将茺蔚规定为益母草,将夏至草单列。《诗经·中谷有蓷》云:“中谷有蓷,暵其乾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其中的“蓷”一般认为是益母草,但文中说“蓷”的枝干都被晒干了,所以也有人认为其为夏至草。

  夏至草和夏枯草都有在夏至前后枯死的特征,故夏至草又名“白花夏枯草”。《本草纲目》“茺蔚”条载:“夏至后即枯,故亦有夏枯之名。”

  “西山已暗隔金钲,犹照东山一抹明。片子时间弄山色,乍黄乍紫忽全青。”(宋代杨万里《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夏至草以全草入药,在3~6月花叶茂盛期采收。夏至草味辛、微苦,性寒,归肝经,具有养血活血、清热利湿的功效,用于月经不调、产后瘀滞腹痛、血虚头昏、半身不遂、跌打损伤、水肿、小便不利、目赤肿痛、疮痈、冻疮、牙痛、皮疹瘙痒的治疗。夏至草味辛能活血养血,配伍川刘寄奴、金丝梅、香通,可治疗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

  化痰散结数半夏

  “齐州多半夏,采自鹊山阳。累累圆且白,千里远寄将。”(宋代孔平仲《常父寄半夏》)半夏是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以块茎入药,是常用的温化寒痰类中药。《礼记·月令》云:“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一种观点认为,半夏的块茎在仲夏成熟,此时夏季刚过一半,故名“半夏”。还有学者认为,“五月半夏生”是古人对半夏植物“珠芽生殖”现象的描述,在农历五月,半夏的植株中部会生出一个小小的球茎,它是半夏的珠芽,将成熟的珠芽埋入土中,会生成下一代半夏。珠芽繁殖是当前半夏繁殖的主要途径,具有发芽可靠,成熟期早的优势。半夏多生长在田边,故又名“守田”;半夏去粗皮后洁白如玉,故又名“水玉”,《本草纲目》曰:“守田会意,水玉因形。”半夏有毒,未经炮制的半夏毒性尤其强烈,故又名“三步跳”。半夏是古代重要的物候植物,《礼记》曰:“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古人还通过半夏来预测疫病的发生,《逸周书·实训解》载:“夏至后十日,半夏生,半夏不生,民多疠疾。”

  “时当半夏已生齐,霹雳痰宫震鼓鼙。制以生姜经可引,代将贝母见休迷。管教痰湿难存胃,须识胎儿易堕脐。血少汗多兼燥渴,古人三禁耳曾提。”(清代赵瑾叔《半夏》)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的治疗,外用治痈肿痰核。《本草纲目》载:“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谓辛走气,能化痰,辛以润之是矣。”“聊摄成氏云,半夏辛而散,行水气而润肾燥。”

  “年少病多应为酒,谁家将息过今春。赊来半夏重熏尽,投著山中旧主人。”(唐代王建《寄刘蕡问疾》)半夏味辛性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善治脏腑之湿痰。配伍陈皮、茯苓等,可治疗痰湿阻肺之咳嗽声重,痰白质稀;配伍细辛、干姜等,可治疗寒饮咳喘,痰多清稀,夹有泡沫;配伍天麻、白术等,可治疗湿痰上犯清阳之头痛、眩晕,甚则呕吐痰涎。

  “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唐代张籍《答鄱阳客药名诗》)半夏辛开散结,化痰消痞。配伍干姜、黄连、黄芩等,可治疗寒热互结所致心下痞满;配伍瓜蒌、黄连等,可治疗痰热结胸之胸脘痞闷、拒按、痰黄稠、苔黄腻;配伍紫苏、厚朴、茯苓等,可治疗气郁痰凝之梅核气。半夏味辛,外用能散结消肿止痛,配伍海藻、香附、青皮等,可治疗瘿瘤痰核;生品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可治疗痈疽发背、无名肿毒初起或毒蛇咬伤。

  “前湖后湖水,初夏半夏凉。夜阑乡梦破,一雁度衡阳。”(宋代黄庭坚《荆州即事药名诗》)半夏归脾、胃经,味辛能化中焦痰湿,以助脾胃运化,具有良好的止呕作用。配伍生姜,可治疗痰饮或胃寒所致的呕吐;配伍黄连,可治疗胃热呕吐;配伍石斛、麦冬,可治疗胃阴虚呕吐;配伍人参、白蜜,可治疗胃气虚呕吐;配伍秫米,可治疗痰饮内盛,胃气失和而夜寐不安。

  古人认为,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具有阴阳配合之妙,夏枯草配伍半夏,可治疗肝气郁结,久而痰热互结之失眠、瘰疬、瘿瘤等病症。

  行气通络夏天无

  “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平。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宋代洪咨夔《夏至过东市二绝》)夏天无为罂粟科紫堇属植物伏生紫堇的干燥块茎,因其在夏天茎叶也会变黄枯萎,故而得名。夏天无味苦、辛,性凉,归肝、肾经,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偏瘫、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腰肌劳损、跌仆损伤、高血压的治疗。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夏天无味辛能行气活血,具有显著的止痛作用,配伍当归、怀牛膝、羌活、独活等,可治疗风湿痹痛、劳损腰痛、腿部疼痛。夏天无味苦辛有通络功效,可用于高血压、中风所引起的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治疗,配伍夏枯草、钩藤等,可治疗高血压;配伍羌活、独活等,可治疗中风偏瘫、肢体失用。

  “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去岁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祷汗交流。”(宋代杨万里《和昌英叔夏至喜雨》)夏季成熟的中药绝不仅限于夏枯草、夏至草、夏天无、半夏,而这四味中药却得到了“夏”的名称,可能与其得夏之味苦、感秋之气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等功效有关。(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