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针刺加贴代温灸膏治疗面瘫80例

(2023-01-17 10:08:36)


时间:2020-06-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李亚东

  面瘫,又称“卒口僻”等,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患者多在疲惫、情绪低落,感受寒凉等情况下突发面部肌肉失用,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面部经气不足,络脉空虚,风寒之邪趁虚而入。其起病之急与“风”性相关。气血失和、筋脉失养缘于“寒主收引”,因此在治疗此病时,笔者采用针刺加贴代温灸膏之法,以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收到较好效果  一般资料:80例患者均来自近年来门诊及住院部会诊病人。其中男性48 例,女性32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1岁;病程最长半年,最短1天;1周以内最多,占2/3以上,单侧面瘫78例,双侧同时患病2例,发病2次以上者6例,因带状疱疹引起的有3例。所有患者均口服西药。

  诊断标准:单侧或双侧表情肌瘫痪, 皱眉、鼓腮、闭眼、吹哨、噘嘴、耸鼻等动作不能完成;大多可伴发耳后痛, 个体可伴有味觉减退, 听觉过敏, 流泪或目干涩, 外耳道疱疹;乳突多有压痛;时间久者尚可有面部肌肉痿缩、痉挛等。

治疗方法

  取完骨、下关、合谷为主穴,每次均选用。配穴则取面部之攒竹、阳白、丝竹空、四白、地仓、颊车、迎香等,每次选3~4处,以1寸毫针针之,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正气虚者加足三里;有情绪不佳,肝气不疏者,加刺太冲;肝胆湿热者,加刺外关、足临泣,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

  夜间贴敷代温灸膏于乳突、阳白、下关、迎香、地仓等处。此膏含肉桂、附子等温经通络之药物成分,具有祛风散寒之功,贴敷时间以患者耐受为度,最长不超过8小时。

  日间多利用患侧咀嚼口香糖,以运动患侧肌肉。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完全消失,表情肌运动恢复正常,双侧运动对称;

  显效:症状消失,外观如常,面部运动时(说、笑)出现轻度不对称;

  好转:症状和体征改善,表情肌活动部分恢复;

  无效:症状体征无任何改善者。

  治疗结果 以2个疗程为期, 80例患者

  痊愈:58例,其中28人经治1疗程而愈,治愈率为72.50%;

  显效:16人,占20.00%;

  好转:5人,占6.25%;

  无效:1人,占1.25%。总有效率为98.75%。

体会

  针对本病发病特点, 以毫针刺之通行经气,以代温灸膏敷贴可温经散寒。《灵枢·经筋》中云: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 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其法用马脂、白酒、桂末、桑钩、炭火、美酒等, 意在温通经脉,活血舒筋。代温灸膏贴敷后, 局部可有热、辣之感,初期患者耐受时间长,随病情减轻,耐受时间缩短, 但最少亦可贴1~2小时(有皮肤过敏者不计入内)。这样凭借其极强渗透力及较长的作用时间,其“灸”的作用可深且广地到达针所不及之处,使气血运行得以改善、缓解, 解除面颊拘急。

  利用此膏夜间敷贴可不影响美观, 不损伤皮肤,又起到与温灸同样的作用。

  面瘫为面神经干性损伤,行程上位置越高的部分受损, 伴发症状越多,影响器官也越多,恢复所需时间亦长。西医以肌电动作电位M波的正常存留比例预知恢复情况,而从临床观察,凡“不盛不虚”者,肌肉弹性正常, 针下无滞涩感,亦无松陷感者,预后良好;相反,邪气盛者,面部板滞,针下滞涩,或正气虚者,肌肉痿弱无力,针下不劲,糟软,则预后皆可能留有后遗症,需较长时日恢复。

  病程短者易治,反者难治,无效1 例即为一个65岁老妪,患病3个月后方来治疗者,面肌痿缩,伴有痉挛,无丝毫起色。久病必虚,凡经2~3个疗程治疗后不能痊愈者,其病侧肌肉均有不同程度的弹性降低、痿软,令其服药物,贴温灸膏,而不予再针,以养其气,取“陷下则徒灸之”之义。好转5例中经过半年后有3 例明显改观,2 例痊愈。(李亚东 北京首钢总医院)

桂枝汤加味治面肌痉挛  【草根一生】

 (2015-10-02 08:46:36)[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 表虚自汗正宜用。                                                                                                               桂枝汤加味:桂枝10g,甘草8g,白芍20g,生姜9g,大枣5枚,生龙骨30g,钩藤15g。水煎服,10剂1疗程。

  按:营卫不和,阴阳失调,阴血亏损,阳气亢奋,化风上扰所致。以桂枝汤调和营卫,龙骨、牡蛎、钩惶等潜阳熄风,使阴平阳秘、营卫和谐,故能切中病机。

 

转载听众之一高其武医师的听课笔记如下,供大家参考。高医师笔记详实,无私奉献,非常感谢!

龙帅江医师在御源堂不定期出诊,4月份的出诊时间为16日、17日、18日下午,现在接受预约。

预约电话: 010-8735-9959

                                                              北京御源堂中医诊所

 

3月14日下午两点,御源堂第十一期健康沙龙如约举行,本次请到的是江西南昌龙氏第十三代传人龙帅江医师。龙医师外貌平实,讲课亦极为平实,整堂课以龙医师讲解和同学提问穿插进行,对多种疼痛及常见疾病的针刺治疗逐一解答,两个小时很快过去,获益良多。以下是根据课堂笔记整理出的文字,以时间为序,由于时间较紧,信息量较大,难免有疏漏之处,望雅正。

 

一、 产后身痛——无名指第二关节尺侧进针,向手腕方向平刺寸许,通常患者会有全身发热的感觉,疼痛随之缓解;如不发热,则不是产后身痛,可考虑痹证疼痛。

 

二、 眩晕——百会穴。如果眩晕兼有呕吐,则取百会前0.5寸。眩晕兼有头痛者,视头痛部位在百会穴前后左右0.5寸处取穴。顽固性眩晕用小艾柱灸30壮。(此处,龙医师提到他父亲通常灸300壮,并取桔子皮一块点燃以拇指按压于百会穴处;他本人一般灸90壮-200壮,以热量沿督脉传至长强穴为度。

 

三、 痛经——至阴穴。热证用针,刺入0.5-1寸,留针5-10分钟,摇大针孔出针;寒证用艾灸,5-7壮。一般月经前疼痛多属寒证,月经中期疼痛多属热证、瘀证,月经停止后疼痛多属虚证,如果是属于虚证的痛经,则艾灸腰部第十七椎旁压痛点。

 

四、 手脚凉、麻,属于气血不畅者,可按压无名指指甲根部,默数“一、二”,放开,再按,如此反复。

五、 胃病——督脉神道、灵台、至阳一带寻找压痛点针刺,配合足三里、公孙二穴艾灸。

六、 痔疮——合阳穴旁青筋暴露处,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并拔罐,通常十分钟到一个小时,疼痛就会逐渐消失。

七、 肩周炎——综合分析,根据疼痛部位确定阿是穴,分别于对应的手指至手掌部寻找压痛点,一般取井穴。

八、 网球肘——对侧阳陵泉穴。

九、 偏头痛——三间穴至合谷穴之间找压痛点,左侧疼取右侧,右侧疼取左侧。按压此处还可以治疗便秘。

十、 牙痛——按压肩井穴,如需针刺,针尖要斜向前。此外,用吴茱萸、大黄、胆南星、黄连等研末,调成泥状外敷脚心,效果也很好。

十一、 风湿关节痛——需要辩证分析,综合施治。如果只求立即止痛,可取中渚穴针刺。

十二、 拇指关节撞击伤——鱼际穴。

十三、 运动过量导致的四肢酸麻无力——手、足三里穴,艾灸。

十四、 腰扭伤——鼻翼旁下(从人中至鼻唇沟划一直线,取中点处)进针,刺向人中。腰椎旁疼痛者同侧取穴,如果是腰椎两旁较远处腰肌的地方疼痛,则取后溪穴。

如果手腕、脚踝扭伤,则于对侧取穴。另外,脚踝扭伤也可取对侧手腕的穴位,如外踝扭伤可取养老、内踝扭伤可取阳池;同理,手腕扭伤也可于脚踝部取穴。这里提到一个对侧和同侧的问题,龙医师讲,通常十二经脉循行部位的疼痛要取对侧的穴位,脚痛取手,手痛取脚,左右交叉;而任督脉循行部位的疼痛则要在同侧取穴。另外,对于慢性脚扭伤的患者,可针刺阳陵泉并艾灸局部。

 

十五、 落枕——掐手三里穴、曲池。

十六、 胸闷、胸痛——曲池穴至手三里穴之间找痛点。

十七、 肋间神经痛——对侧内关穴。

十八、 肝癌疼痛——日月穴旁压痛点。

十九、 下肢冷痛——腰眼穴旁压痛点。

二十、 鼻衄——涌泉穴。敷大蒜效果更佳。

二十一、 颈椎骨质增生——阴谷穴、颈椎穴。

二十二、 鼻窦炎——针刺印堂,或用皂角、鹅不食草研末,凡士林调,塞于鼻窍中。本病与肺脾有关。

二十三、 支气管哮喘——身柱穴。或加肺俞、鱼际。手法功力很重要,我父亲予以治疗后,患者即可喘止。

二十四、 胸部偶尔刺痛——涌泉穴向内侧(大趾一侧)旁开,寻找压痛点。深层刺激。心绞痛时,不要在前边用针,取至阳,使作用扩散到胸部。

二十五、 上楼时膝关节内疼痛——髌骨下进针,透委中。艾灸每次2小时,使温暖感透入,需10次以上治疗。有时病根在腰。

 

二十六、 抑郁、狂躁等精神疾病——鬼叫穴(少商穴)。实证于此处放血,如属虚寒证,则将双手大拇指绑在一起,双脚大趾绑在一起,分别于少商穴和隐白穴处置小艾柱艾灸,以患者大叫为度。

 

二十七、 疝气——刺百会穴、灸隐白穴。此处龙医师又一次提到家传心法:温阳取关元和中脘,升阳取百会,截阳取长强。

二十八、 坐骨神经痛——后溪穴至中渚穴之间痛点。

 

小结:

一、取穴定位:

A、远端取穴,结合全息理论,如手痛取脚,肘痛取膝等等;

B、十二经取对侧,任督脉取同侧;

C、离穴不离经,以经络循行部位的压痛点为定位原则。

 

二、进针:

嘱患者吸气、屏气、咳嗽,再吸气、屏气、咳嗽,于某次咳嗽瞬间快速进针。一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一以使气流通至病所。

 

三、手法:

针刺与穴位或痛点有偏离时,行合谷刺(鸡爪刺)。

 

四、出针:

一般不留针,快进快出,实证者摇大针孔出针。

 

五、其它:

龙医师讲了很多秘不外传的经验,如四肢扭伤的用药,左脚用牛膝、右脚用木瓜、左手用桂枝、右手用南藤。再如左手扭伤,用猪的左侧前脚,左脚扭伤则用左侧后脚,腰扭伤用猪脊椎,配中药八角枫,炖两小时以上(八角枫有毒,慎重使用)。又如家传脉法,要求医者与病家做到身心相随,四同:同呼吸、同心跳、同脉搏、同病。等等......

 

万分感谢龙医师,感谢徐老师,感谢御源堂各位工作人员,谢谢你们付出的知识与心意,真的让人很舒畅,谢谢!

 

                                                                                   高其武

2010年3月14日

龙帅江医师介绍:                                  

   龙帅江医师,男,1965年生人,龙氏中医第十三代传人。自幼受祖辈医学熏陶,习武强身;随父上山采药学习草药药性;随诊实习脉诊、经络穴位等传统医术。1986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针灸专业,1992年在厦门某部队医院进修深造,期间师从江西省陈坤山、陈日新、谢强等名医。在省卫生厅组织的各类中医交流活动中多次担任针灸主讲。1997年在南昌市桃苑区创办社区医院至今,深受病家和社区居民的尊敬,现应深圳、北京、天津等地友人邀请定期外出巡诊。

   龙医师熟读中医四部经典及《四诊抉微》、《本草纲目》、《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例》、《景岳全书》等书籍,推崇《杏林医学》《医学衷中参西録》,崇拜张仲景、张锡纯、秦伯未、曹家达等医家。
   龙氏世代行医都是遵守“以病人为根本”的原则,时刻关注病人的脾胃,本着“有一分胃气留一分生气”,认为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体疗。治疗上将针灸和中药及各种民间草药并用,除一般内外妇儿科疾病外,尤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对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急慢性荨痲疹、痤疮、牛皮癣、鼻炎、扁桃体炎、慢性口腔溃疡、高血压、II型糖尿病、早中期肝硬化、早中期胃肺肝癌、红斑狼疮等有独到经验。

   龙医师处方用药多遵循仲景经方,但不排斥时方和民间验方,喜用补阳还五汤、半夏泻心汤、桂枝汤、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独活寄生汤等方剂。 

   治学格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实践出真知,博采思路广。钻进去、跳出来,始终在悟字中下功夫。
    行医准则:吸收西医新知识,诊查细致认真,纪录病历翔实,诊病双重诊断,处方辩证为主,结合经验用药。看病不论富贵,答疑力争尽心,病愈再不过问,治病不做医商。               

   诊疗费300元/次,含针灸,其他费用另计。  

不定期出诊。

 

 

更多文章:

面瘫传世方【草根一生】

 针刺加贴代温灸膏治疗面瘫80例 (2015-01-18 07:42:13)[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面瘫传世方【草根一生】

        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口僻,俗称吊线风。是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顾,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闭阻所致,治疗以祛风通络,养血和营为法。

     笔者用《审视瑶函》的正容汤加《杨氏家藏方》的牵正治面瘫配合针灸,收效良好。

    方药:白附子、白僵蚕各5克,全蝎3克,羌活、防风、秦艽、胆星、制半夏、木瓜、甘草、黄松节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2次分服。同时针刺合谷、地仓、颊车、太阳、下关、翳风、颧髎、承泣、球后等穴位。患者每天在门诊接受针灸治疗1次,10天为1个疗程,休息2天后又进行了第2个疗程的治疗。1个疗程后,面部歪斜基本矫正,2个疗程后痊愈。

    体会: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口僻,俗称吊线风。是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顾,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闭阻所致,治疗以祛风通络,养血和营为法。上方中全蝎、僵蚕、白附子祛风化痰,羌活、防风加强祛风散邪之力;胆星、半夏长于化痰,可除阻滞脉络的顽痰;木瓜、松节平肝熄风,和血舒筋。诸药合用,丝丝入扣,故能收到好的疗效。针刺以面部穴位为主,针之,可疏通经络,调节局部的气血循环,矫正歪斜。针药结合,相辅相成,针治标而药治本,标本同治,故能效若桴鼓之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