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王三虎
升麻为毛茛科升麻属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根茎,有清热解毒、利咽止痛之功,是治疗口疮的首选药,可惜不被重视久矣。因为升麻的名字太容易让人想起其升提作用,而大家对补中益气汤中用升麻,往往误以为仅是因其升提作用,可谓一叶障目。事实上,升麻性微寒,是治疗咽喉病的首选药。《伤寒论》厥阴病篇“咽喉不利,唾脓血”的麻黄升麻汤和《金匮要略》治疗阴阳毒的升麻鳖甲汤,均是明证。
《外台秘要》治疗喉痹的21首方剂中,含升麻者有4首,仅次于含射干者(6方),屈居第二。其中一方谓:“升麻断含之,喉塞亦然。”《太平圣惠方》三十五卷治疗咽喉闭塞不通、喉痹等咽喉病的171方中,用升麻者48方,用射干者35方,而升麻、射干同见于一方者竟有27首之多,故而这则对药值得记住。代表方如治咽喉风热不利、疼痛、咽干、舌涩的射干煎,治咽喉热毒上攻、干燥疼痛的含化升麻散,治咽喉中如有物噎塞的射干散,均应用此对药。即使治悬痈肿痛、不下饮食的玄参散,也用此对药加大黄、甘草。另外,治疗咽喉闭塞、胸膈热毒所致疼痛的方剂,也用此对药。全方仅有3味药(还有朴硝),说明升麻、射干配伍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利咽止痛。常用治疗“口疮吐衄及牙宣”的清胃散,就用了升麻的清热解毒作用。《神农本草经》谓升麻“主解百毒”,言而有证也。(王三虎
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
摘自2023-1-18中国中医药报
郭博信 北京博爱堂中医门诊部
上世纪90年代,我结识了一位年长我5岁的民间中医,叫傅法俊。他喜食肥甘,嗜酒如命。我曾多次劝他,但他每次都是一笑,把我的话当耳旁风。然而,他还是不幸被我言中,1996年5月,58岁的他突然得了脑出血,在医院昏迷了整整7天。家人哭哭啼啼为他安排后事,没料想第8天他睁开了眼睛,虽口齿不清,右侧半身不遂,却拒绝医院打针输液抢救。万般无奈,家人只好在第9天为他办了出院手续。
大约在3个月后,我才获知这一消息,赶紧前去探望他。当我忐忑不安地推开他的诊室门时,竟看到他跟以往一样坐在那里给患者号脉开方!忙完诊事,见我疑惑不解,他一五一十地说出了事情的经过:从医院回到家,他让家人天天给他煮草药水喝,20天后恢复了语言能力,还可以拄着拐杖行走;1个月以后基本恢复了正常,能骑着自行车在街上跑了。
问及服用何药治疗,他说是“奔马草”。见我大惑不解,他一下笑出声来说:“嗨,就是丹参嘛!”我听后有点难以置信,他赶忙纠正说:“你平时开方子用的那个丹参,不能叫奔马草!虽然到处都有丹参,但是产地不同,功效大不相同。只有我们这儿的丹参才称得起‘奔马草’这个称号。”虽然他说话的语调平平常常,但对于我这个“中医迷”来说却犹如醍醐灌顶,让我意识到了选用道地药材的重要性。
因为知道他现在是“好人”一个,我也就放心地回了家。之后,我日益繁忙起来,一晃9年过去了,2005年我又去登门看望他。一推开门,看到他仍然像以往那样坐在诊桌前给患者号脉开方。他忙站起来与我握手,我们都笑得合不拢嘴。我关切地问:“这么多年,你又犯病了吗?”他说:“没有呀,你看我这不是好好的吗?”我又问:“你现在还敢不敢吃肉了?”他连忙说:“不敢了,我以吃素为主,实在馋得不行了,偶尔吃一点肉。”看来,他终于接受教训了。我接着问:“你还敢不敢喝酒了?”没想他却说:“酒,我不能戒!但我只喝奔马草酒。”他告诉我,喝完酒,他还把泡过酒的奔马草晒干、研成细粉都吃了,只因采挖奔马草不易。这一次,我关注的重点不再是道地药材,而是奔马草的神奇功效。
临走前,老傅送我一大包奔马草,我如获至宝,兴冲冲地回了家。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翻阅大量中医古籍。终于查到梁代医家陶弘景称丹参为“逐马”,唐代《四声本草》称其为“奔马草”。为什么给丹参起这样一个生动的名字?我想,可能是缘于古代本草书里有一个治疗“风脚软”(即两腿软弱无力)的方子写道:“以丹参酒浸服,可逐奔马。”当然不是说真能追逐到奔驰的骏马,而是对患者久病得愈、精神体力倍于往常的一种生动描述。宋代《太平圣惠方》以一句话概括其愈病之理:“以丹参浸酒,量力饮之,能通九窍,补五脏,令人不病。”颇耐人寻味。血不运是百病源头,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只有道路畅通了,穷困山村的资源才能运出来,村民所需物资才能运进去,穷村才能变富村。人体何尝不是如此呢?无论养生还是治病,活血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此便可知丹参的重要性了。但是,丹参不仅能活血,还能补血,正所谓“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同时,《神农本草经》还记载丹参有“益气”的作用,而气又为血之帅,血的运行要靠气的推动。这两个功能是其他活血药所不具备的,所以丹参远胜于其他活血药,原因就在于此。而奔马草不仅是丹参的道地药材,更是丹参中的极品。
后来,我的临床实践也很快证实了这一点。一位友人每天下午头痛,长达2年,屡治不效。我诊为瘀血为患,令其服奔马草,1个月后友人来告病愈。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其中最严重的是一个曾经下过5个心脏支架的60岁男性患者。该患者2013年10月来诊,刻下憋气、呼吸困难、面色青晦、口唇紫暗,我为其疏以大剂益气升提的处方,并令其每日饮奔马草酒,不久后该患者症状即大为改观。次年1月,这位患者特意登门感谢救命之恩,我见其面色、口唇红润,与病时判若两人,甚感欣慰。
我忍不住慨叹,此生有幸得遇民间中医傅法俊,有幸得识神奇的极品丹参“奔马草”!
凌霄: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
(2023-01-16
04:15:36)[编辑][删除]
时间:2020-06-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刘琪瑞
朋友送给我一幅凌霄图,画面中,一株虬枝盘曲的凌霄沿着嶙峋山石攀援而上,绿叶婆娑如盖,花朵红硕似钟,枝叶间偶见一只黑褐色的知了,仿佛饮着晨露起劲儿鸣唱,顿觉清朗俊逸,妙趣横生。不由想起了乡间的农家小院,常见院前院后一藤蓬勃向上的凌霄,那清逸那风姿,远远就能感受得到。
凌霄为紫葳科凌霄属落叶攀援藤本植物,别名紫葳、五龙爪、红花倒水莲、上树龙、吊墙花、藤罗花等,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诗经·小雅》有句:“苕之华,芸其黄矣。”诗中的“苕”指的就是凌霄花。凌霄花之名始见于《唐本草》,该书在“紫葳”项下曰:“此即凌霄花也,及茎、叶具用。”
《本草纲目》称:“俗谓赤艳曰紫葳葳,此花赤艳,故名。附木而上,高数丈,故曰凌霄。”可见,紫葳指其花显橙红色;凌霄指其攀附他物,高可达数丈,延至巅峰。
古往今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凌霄因其不畏艰险,奋发进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向来被喻为独具“凌云之志、向阳之心”。宋代贾昌期赋诗赞曰:“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凌霄别称“五爪龙”“上树龙”,是说它似凌空飞翔的蟠龙。唐代欧阳炯诗云:“凌霄多半绕棕榈,深染栀黄色不如。满对微风吹细叶,一条龙甲入清虚。”描绘了凌霄拔地而起、龙飞九天之姿。
对凌霄不仅有褒扬,也有极力贬斥的。因其为攀援附生,须依附奇石、古木、棚架等才能“得势”,故元代程棨的品花古籍《三柳轩杂识》称它为“势客”。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咏凌霄花》一诗中云:“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劝说世上之人切勿学凌霄,自己没有本事却攀附高枝。
褒也罢,贬也罢,都是人们的主观臆想,对凌霄承载了太多的情愫。其实,它只不过是自然界一种寻常的攀援类植物,实用价值在于其药用。凌霄根、茎、叶皆可入药,其花药效更强,性寒,味甘、酸,归肝、心包经,具有行血祛瘀、凉血祛风的功效,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症瘕、产后乳肿、风疹发红、皮肤瘙痒、痤疮等症。
炎炎盛夏,凌霄自有它的唯美小清新。它不仅为人们遮蔽一方绿荫,送来一片清凉,它那一蓬蓬金钟似的红灼花朵,还给人们带来那么多喜庆感、愉悦感。
“溪山深处野人居,小小帘栊草阁虚。洒面松风吹梦醒,凌霄花落半床书。”拎一只马扎,携一把团扇,于午后清凉的农家小院,倚着苍劲的凌霄老藤,枕一席斑驳的花影,闲翻半卷唐诗或宋词,恬静淡然,与世无争,确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幸福。
(刘琪瑞 山东省郯城县人大常委会)
立春之后说小蒜
解表化湿诸“香薷”
摘自2025-9-4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香薷,顾名思义,气香。《本草纲目》亦云“薷,本作葇……其气香,其叶柔,故以名之”。香薷有解表化湿之效,历代所用品种不止一种。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仅收载1种香薷,有2种植物来源,即唇形科植物石香薷和江香薷。唇形科植物香薷入药则称土香薷、北香薷,不作正品“香薷”。另有川香薷(牛至)、海州香薷地方习用。各香薷富含挥发油,民间做香囊、泡茶饮等常混用。以下细说诸“香薷”。
香薷
香薷来源于唇形科植物石香薷(华荠苧)或江香薷的地上部分。前者习称“青香薷”,后者习称“江香薷”。夏季茎叶茂盛、花盛时择晴天采割,阴干。另有习用名称西香薷、香茹、陈香薷、白花香薷、细叶香薷等。香薷道地产区江西,明代《本草品汇精要》便有记载“江西新定、新安者佳”。石香薷主产于江西、广西、湖南、湖北,多野生;江香薷主产于江西,产量大而品质优,为栽培品。植物江香薷叶片披针形,长3~6cm,宽0.6~1cm,边缘具5~9个锐浅锯齿;石香薷与江香薷极相似,但叶呈线状披针形,长1.8~2.6cm,宽0.3~0.4cm,边缘具疏锯齿3~4个。总的说来,栽培品江香薷的叶片较野生品石香薷大些。
香薷味辛,性微温,归肺、胃经,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的功效。其入药始载于《名医别录》,谓其“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本草纲目》记载“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现代临床用于治疗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水肿、小便不利等症。中成药肠炎宁片、暑湿感冒颗粒、六合定中丸等皆有用香薷组方入药。香薷临床用于发表时,用量不宜过大,不宜久煎;利尿退肿,用量宜大,需浓煎。内服宜凉饮,热饮易致呕吐。因香薷辛温发汗,表虚者禁服,体弱外感、火热偏盛者忌服。
香薷含挥发油、黄酮类、香豆素、木脂素、多糖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香薷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镇痛、解痉、增强免疫、抗氧化等作用。
香薷药食两用,百姓食用历史悠久。《本草衍义》言其“暑月亦作蔬菜”。李时珍曰:“呼为香菜,以充蔬品。”现代百姓也常将其作蔬菜、调味品、茶等食用。如香薷银花饮,以香薷、炒白扁豆、金银花煎煮代茶服,有解表清暑、健脾利湿的功效,正适合夏日饮用。
川香薷
《重庆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及标准(2006年版)》将唇形科多年生植物牛至的全草入药为“川香薷”,《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18年版)》等则收载为“牛至”。另有异名江宁府茵陈(《本草图经》)、小叶薄荷(《植物名实图考》)等。药材气芳香,味微苦。
川香薷味辛,性微温,归肺、胃经,有解表化湿、利水消肿的功效。《滇南本草》言其“解表除邪。治中暑头疼,暑泻,肚肠疼痛,暑热咳嗽,发汗,温胃和中”。现代临床用于治疗湿阻中焦、外感暑湿、头痛身重、腹痛吐泻、急性肠胃炎、水肿等症。中成药鸡骨草胶囊、牛至肝康丸、乌军治胆片有用牛至组方入药。民间用其泡茶喝以解热(《新疆中草药手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牛至有抗微生物、镇静、利尿、祛痰等作用。
北香薷
北香薷来源于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香薷的地上部分,《吉林省中药材标准(第一册)》等有收载。据考,古代较早药用的香薷品种应为本种,其后香薷的药用品种逐渐演变,而本种则被视为土香薷(《中华本草》)。药材香气特异而浓烈,味辛。有别名鱼香草(四川)、水芳花、山苏子、小荆芥、土薄荷等。吉林、辽宁等地习用。民间用香薷鲜全草水煎外洗治湿疹、皮肤瘙痒等症(《广西本草选编》)。
海州香薷
《内蒙古蒙药饮片炮制规范(2020年版)》将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地上部分收载为“海州香薷”。气清香而浓,味凉而微辛。其味苦、辛、涩,性温,燥、轻、糙,有杀虫、止腐、愈伤的功效。临床用于滴虫病、秃疮、“协日乌素”疮、疥疮、绦虫病、肠道虫病、疮伤等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