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随着西风东渐,西医成为主流医学,中医药呈边缘化趋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是中医人当前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而疗效是中医药生生不息的根本生命力,中医药疗效的背后,必然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内涵,这是中医精华之所在,亦是新时代下传承精华的崭新意义。中医既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应该是未来的,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才能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中医发展靠临床实践驱动
纵观中医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是在临床实践驱动下的创新史。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下,中医创造性地吸收了“气一元论”“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古代哲学思想,实现了从纯粹的经验医学向学术体系的成功跨越,标志性著作是《黄帝内经》。东汉末年建安年间至少发生4次瘟疫,造成了人口大量死亡,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即“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对经方学尤其是对当时所称“传染病”“伤寒”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乃撰《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建立了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是中医第二次伟大创新。后世中医各家倡导的辨证体系多以此为根基进行发挥,经方体系的产生深远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进程。金元时期,瘟疫再度随战乱暴发,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导致疾病谱转变,促使医家寻求更有效的医疗实践,于是,“金元四大家”形成了。他们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本质进行了深入思考。到了清代,各家学说、经方验方已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但面对大量的感染、传染性疾病的暴发,中医学者再次有了突破性的创新,即温病学派的产生。清末,温病学派、滋阴学派思想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被庸医大量滥用,导致本质是阳虚的病人被误诊误治而疗效不佳。蜀中名医郑钦安受到经方“重阳气”思想的启发,正本清源,著医学三书,以阴阳为辨证总纲而强调阳主阴从,强调元阳真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其“扶阳”理论在中医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临床运用效如桴鼓,活人无数。
中医自古不乏传承与创新,而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如何让中医药根深叶茂、老树发新芽,是中医人要面对的崭新问题。而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古老的经方体系中找到答案。
经方是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载方剂的尊称,以其规范性和有效性,疗效显著、历久不衰,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经方在历史上曾一度成为隐学,“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是唐代医家孙思邈在撰写《千金要方》时,为见不到张仲景《伤寒论》而发出的叹惋。后有温病学派的兴起削弱了六经辨证的影响。直至近年,涌现了一批经方大家,以卓越的临床实践再次为经方正名,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经方热潮。这其中蕴含着一个关键且隐匿的问题,为何经方在当今可重新焕发生命力?笔者认为,是临床实践的驱动。
机体阳气不足导致慢性病难愈
中医学的发展史和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历史密切相关。中医历代各家学说的形成都有深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原因,其中以大规模的瘟疫暴发对历次中医理论创新的形成影响最为深远。人类经历了两次卫生革命的阶段,第一次卫生革命主要针对传染病,其中包括烈性传染病如鼠疫、霍乱及慢性传染病如麻风、结核等,造成人群大批致残或死亡。直至20世纪后叶,随着疫苗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人类对传染病的斗争才取得了的丰硕的成果,第一次卫生革命取得了胜利。
从20世纪后叶开始,主要威胁人类的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防治这些疾病成为了第二次卫生革命的主要内容。这些疾病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生活方式的泛滥以及心理行为和社会环境变化关系密切。
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久治不愈,迁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机体能量代谢不足,即阳虚。机体功能低下或以功能低下为主要矛盾的功能紊乱,会产生湿气、水气、水饮、痰饮、痰浊、痰核、瘀血、积食等病理代谢产物。他们滞留可导致气滞、郁热、津亏、血虚等病理改变,变成疾病久治不愈的根本病因。
阴阳的最初本义是指日光的向、背,经古代哲人抽象上升为描述对立统一关系的观念。由于古代词汇相对匮乏,导致各学科皆借用这一名词,《黄帝内经》亦不例外。《素问》提出了“阳化气,阴成形”的观点,则对中医学阴阳的本质给出了深刻而准确的定义。“阳化气,阴成形”意味着能量的转化引起物质的转化,物质的转化伴随着能量的转化。清代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说:“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对这一观点做出了进一步的诠释。可以说生命即是阳气的运动过程,阳气的盈缩催化着生命的生长壮老已,亦是解决疾病的关键。
六经本质的现代阐释
郑钦安阐释了经方体系阴阳辨证的核心内涵及如何使用阴阳辨证的技术问题。经方另外一个核心问题——六经的本质是什么,答案即六经的结构观。用葛根汤治疗腹泻,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黄疸,用越脾汤治疗肾炎,用小青龙汤、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治疗肺炎,以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心肌炎等。这些都是麻黄的类方,功效皆可解表,又为何能治疗不同系统的疾病?这是因为这些脏器里面有结构相似的基本单位。这个基本单位是和汗腺相类似的结构。这些结构中血管包绕得疏密与否、血管数量多少、腺体导管分泌结构复杂程度的改变可以影响心脏、大血管、毛细血管、皮下组织、上皮及其附属腺体的功能。从广义角度看,任何疾病,无论外感、内伤,若病理机制为上述基本单位或其组成的结构出现亢奋性的功能障碍,则属于太阳病,皆可以按照太阳病的进行治疗;若出现抑制性的功能障碍,则为少阴病。这就是六经辨证的简洁性,在诊断时不需要具体考虑是哪一个系统的疾病。
六经分三层,是以生命的基本结构单元,即循环—细胞—膜系统这一基本单元为基础的,细胞功能亢进与抑制,则属于阳明与太阴病的范畴,宏观上体现为胃肠功能之优劣,肌筋膜网及组织间液结构上的兴奋或抑制病变则集中体现在少阳病与厥阴病。经方理论之简洁,应用之简便,疗效之可靠,本质在于其对生命认知之深刻。
从桂枝汤到乌梅丸,从太阳病到厥阴病,经方治疗六经病变,皆注重依靠从中焦获得能量来提升身体机能,祛除病邪。即使对于阳明病,也注意迅速降低细胞的亢进状态,并清除病理产物,防止能量被迅速消耗转入抑制状态发展为阴证。这也是阳明病的“保胃气,存津液”之原因所在。扶阳气,保胃气,存津液,是经方六经通用的原则,也是经方扶阳法在临床取得满意疗效的保证,是被临床反复验证有效,可以值得推广的学术观点。任何宏观效果都有它的微观机理,经方扶阳法运用现代医学循环、免疫、细胞等领域取得的进展,结合最新的肌筋膜学说而构建的新的六经辨证体系则是对阐明经方的科学内涵做出全新的尝试。
经方理论的现代化发展
经方所包含的科学内涵是保证其两千年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辨证与处方简洁、作用高效、疗效可复制是历代医家推崇经方的原因所在。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特别是与西医共存的环境中,用现代化的语言阐释经方体系中蕴藏的生命规律和医学科学内涵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方理论的现代化诠释是中医主动融入时代的关键议题。此议题的解决有利于解决眼下中医临床的疗效问题,解决中医检测技术的支撑问题,使中医理论体系具备穿透力与传播力,进而可以使之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性的跨文化性的医学。过度的哲学推断、理论推演,繁复的经典互相注释等一些研究中医的方法手段并不能给中医在新时代下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从既往兼具有哲学化的研究方法中走出来,剥离出经方的科学内涵,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重要方法。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代中医药人需要共同面对的时代命题。
挖掘、传承好经方的科学内涵,是助力中医守正创新的一次尝试,可为新时代下的中医药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为促进人民的健康水平做出新的贡献。(赵杰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形气关系揭示认识世界的三条路径
(2023-01-15
04:14:37)[编辑][删除]
气论是中华传统学术的核心理论,“以时为正”的观念是气论产生的关键。本文对形气关系进行探析,认为物有形,气无形,气与形构建万物,并且气物交融而生象,象介乎无形和有形之间。基于此,提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三条路径:有形物质世界的认识、无形之气的认识与对事物“象”层面的认识。本文还对气论与物理学量子力学的关系进行了思考,认为量子力学归根结底属于物质科学,与同人心念相通的气学属于两个本质不同的门类。
基于形气关系揭示认识世界的三条路径
摘自2023-1-13中国中医药报
刘长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
作者简介
刘长林,1963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1988年任研究员。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哲学。
主要著作:《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中国系统思维》《中国象科学观》。
作为演生万物之“气”,不是如“物质”概念那样的抽象,更不是代表某物的符号,而是真实的现实的存在。依据元气论,现代科学所说的物质,为元气所生成,故二者有统一性,但在存在形态和基本属性上,气与物质有本质差别,属于两种实在,不可混同。对气的发现和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支配,是中医学和中华传统学术对人类科学的重大贡献。
气论溯源,以时为正
中华气学从酝酿到形成,经历了一个从云气到元气的过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气,云气也,象形。”“云,山川气也。”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气本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此“凡气之称”,就包括了作为宇宙本原的“元气”,并意含“元气”范畴源于云气。从现有资料来看,公元前780年西周末大夫伯阳父论地震的那段话,可看作气学最早的表述:“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失气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国语•周语上》)这里所说的气,尤其引发地震的阴阳二气,显然已超出云气的范围,但“不失其序”的“天地之气”,仍然带有四时“云气”的意味。
元气论的形成,可以春秋时老子的思想为标志。《老子•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实际也就是元气。此点前贤有论,如《管子》说:“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曰‘不远而难极也。’”(《心术上篇》)又说:“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内业篇》)等。
上引老子这段话,第一次完整地论述了元气(道)演生万物的逻辑过程。到了战国,元气论走向成熟,肯定“气”乃万物之本,而且是一切生命活力与心灵智慧之源。《庄子•知北游》说:“通天下一气耳。”可谓一语道彻。从秦汉至明清,气论始终是中华传统学术的核心理论,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那么,为什么中华传统对“气”如此情有独钟?又为什么能从“云气”发展出万物之本的“元气”?
从逻辑上分析,这与我们民族天赋的思维方式相关。具体地说,面对时空,我们民族的主流特别看重时间,总是以时间为本位看待空间和万物,而由此生出“以时为正”的观念。直观时间,绝对连续,统领万物,无所不在,却不可视听,只可内省体验。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正是古代直观的时间感受所得。以这种方式看世界,最能体现时间运行的,非云气莫属。
云气笼罩天地,涵盖四方,好似推动万物运化。云气的四时节律之变,与农作物的生长收藏相应同步,以致伯阳父在谈地震时还要强调,“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失其序,民乱之也。”而且人的生命以呼吸天地之气为第一条件和重要标志,而生命正是时间的至上显示。故重时间必重生命,重生命必重云气。
而重生命则必重视人的身体健康,这就是中医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的思想理论根源。依天人合一论,人身是一个小宇宙。故先贤推论,人体内亦应有“气”升降流通,以维系生命。于是,通过静心内观(由内省体验时间引申),终于在体内发现了关乎生命和心智的无形“灵气”,或曰“真气”。后来或大致同时又发现在人体之外,也存在着与人体内之气相通应而与云气并不相同的无形之“气”。
人体内外存在的这种无形之气与云气相比,就其流动性和粗浅层面显示的一些状态有相似性,而且无形之气正是由云气推论而发现,所以受时代局限的古人长时期误以为二者是为一“气”,而未能区分。这也是中华传统偏重事物统一性、同一性之弊端的显现。无疑,元气论应把云气排除在外。
而西方传统与“气”无缘是因为面对时空,他们看重的是空间,以空间为本位看待时间和万物。我们知道,古希腊时期,也有哲人如阿那克西米尼以“气”为万物本原。后来的恩培多克勒又提出四元素说,主张一切物体都是由“火、气、水、土”四种元素混合而成。但是以空间为本位看世界,他们所看重的“气”以及其他元素,针对的是其形质的物质构成,而不是时“序”或由时序引申的功能关系,因此这些观点很快就被替代了。因为空间存在是多样的,有分别的,对立而倾向排他的。
西方哲学和科学史上长期占重要地位的范畴之一,是抽象范畴“实体”,视实体为万事万物存在的本原。实体概念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其后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又有不同的解释和应用,归结起来应当说笛卡尔的论断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大。他点明“实体”最主要的属性是“广延”。后来,从实体概念又演生出抽象的“物质”概念,也是以空间为主要属性的概念,为几乎一切现代学术所不能离开。
因此,元气(或灵气)与物质(或实体)虽然都被用来回答何为万物本原,其所指却不是同一种存在。现在,有学者将气定义为非实体性物质,认为气的本质是时空结构混合信息体,它是时空结构信息混融在一体的整体状态,是以时空结构混元整体信息为特质的客观存在,质量、能量均处于隐伏状态。这些新的提法可以讨论。
物有形,气无形,气与形构建万物
气与气所生物的本质差别是什么呢?《易传•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宇宙演化言,形上指有形之前,为无形之气(道);形下指气演成形之后,为有形之器,即物。就是说,气无形,物有形。
何谓有形?何谓无形?
何谓有形?即有实体构成。何谓我们所说的实体?具有独立空间结构的存在,即实体。有形的实体虽为气合而成,但一经形成,即有自己的独立属性和特定的功能。有形实体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不同的实体可能组成更复杂更宏大的空间结构,并在气的融通和包围中,与内外环境中的其他独立存在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形成许多属性,于是成为器物。我们所谓“实体”,也就是“物质”,是对具体之“物”“器”所具有的独立空间结构之形质的抽象概括。
何谓无形?即无实体构成,也就是没有独立空间结构的存在。战国惠施有一段著名之论,常被误解,见于《庄子•天下篇》:“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其实所论即气。简而言之:气,“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意思是,气,既是无限小,没有边界之内;又是无限大,没有边界之外。这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完全统一在一起,而无与其对立之物,故称之为“一”。因此,气自身没有独立空间结构,但作为统一连续的虚体存在,却遍布一切时空。故气没有空间间隔,只因不同之“性”而有所划分。
“气在物中,物在气中”的三种表现
气无所不在,为“大一”和“小一”之合一,而万物为气所生。那么,从存在的状态来看,气与物处于怎样的关系之中呢?由于气无形,故无不通透。气又遍布一切时空,故万物皆受气的包容。所谓“气在物中,物在气中。”这种相互包含,表现为以下三种关系状态:
按照事物形体(器)的构建和特性,在其内形成有规律的独立“气”流,如人体内的经络等。《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此为“气在物中”之表现。显示气起着生化之源的作用,物(器)则为生化的结果和场所。
气没有实体性的空间结构,但不同性的气在大化流行中,可做出有规律的分布,形成特定的时空布局,以影响和调控气所包容的事物。如由天地四时造成阴阳五行之气的时空布局,所谓“天地气交”,深深地决定和影响着大地上万物的生化。中医藏象和运气学说是为重要例证。此为“物在气中”之表现。
气是无限的存在,气在广度和维度上远超过一切有形物之和。气自身,以及气与有形物的关系,类别无穷,复杂多样。对此,《易传》有一定觉察,其《系辞上》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所言“幽明”两界,即指有形之物界(明)与无形之气界(幽)。其作者认为,人与万物的终始、死生,就是这幽明两界的交换,而幽界还有“游魂”“鬼神”的万千“情状”和变化。这些都应当是人类深入了解和应对的领域。
气与形密切相合相融,衍生出器物呈现于外部和内部的现象(简称“象”),是为“物在气中”和“气在物中”的交错产物。中医辨证论治所辨之外证(外象)和内证(内象),即属此。“象”,以气为主导,以形为基础,顺时变化,系事物自然整体的呈现。
人类认识世界的三条路径
气无形,物有形,气物交融而生象,象则介乎无形和有形之间。宇宙间,这三种性质不同的存在形式并列。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三条路径。
主要运用抽象思维,认识独立有形的物质世界。
要说明这一路径,须先弄清楚有形之物的独立性。气生物而决定物,但物一当生出,则具有相对独特性、稳定性和自生能力,并与相关之气一道,具有了自己的独特作用与规律。故物也会影响气,令与其相关之气由无形、无名,变为无形而有名。有名,即有某种性,如五藏六府和经络之气等。气与物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相互为用。在气物相合相用的过程中,万物因气而和而融,致物也生物。于是,形成复杂的天地万物的大化流形。
有形之物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它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与自然生化之气切断联系而依然存在,并显示一定属性,发挥一定功能。而这些属性和功能为有形之物自身所有。丧失自然生化状态的有形之物与幽冥之“气”的关系,尚有待观察研究。北宋张载在《正蒙•太和》中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不有两,则无一。”“两”,归根指阴阳;“一”,即气,确切地说,指自然气化。当事物之自然整体状态遭到破坏,阴阳二气的关系即不存在(“两不立”“两之用息”),自然气化的作用也就停止(“一不可见”“则无一”),但此时有形之物还会存在,并显示自身之作用。
西方传统思维以空间为本位看世界。直观下,空间各守其位,相互有界,故西方传统采取天人相分、主客对立的方式进行认识活动。这就决定了他们远离静观,在认识过程中惯于破坏对象的自然整体关系,从而常以有形之物超脱于自然气化之外的独立性能为认识领域。而抽象思维和控制边界条件的实验方法,正是适合进入这一领域的有效路径。
前文我们从“实体”说到“物质”。物质大致对应于“形”。(说“形乃谓之器”,并非形等同器,而是说由形而成器。)西学之物质与现实事物的关系,大致对应于中学之形与器(即物)的关系。但西学与中学对待它们的态度和方法不同。传统西学的一些重要派别强调、甚至完全认定物质的实体性和对于事物的决定性;传统中学虽然肯定形具有独立意义,但以气为主体,强调气和象对于事物的决定作用,故坚持从气和象的角度理解形、看待形。如中医主要以气化和象变来确定人体有形器官的性能。故西学认识的主流走向还原论,中学认识的主流走向自然整体论。
运用意象思维认识无形之气
气无形,不能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故不能通过五官感觉加以认识。但是,“气”具有特殊的灵性功能,与天人合一的道德精神相合,能够与人的意念连通。由此形成的以“意”识“气”的方法,属意象思维。中华意象思维坚持时间本位,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主张在自然整体状态下看事物。事实上,以阴阳为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的气化流行,只存在于自然整体的状态之中;人也只有在与万物为一体的自然整体状态中的意念,才能自觉地与“气”沟通。
《管子•内业》写道:“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毕得。”意谓,以主客对立的方式,通过广义物理的作用不可能支配气,影响气,与气发生联系。唯有内静外敬的心念(“德”“意”),才能收集气,了解气,并经由气提高智能,认识和作用于有形之物。由意念通气,进而如《管子•心术上》所说,“昭知天下,通于四极。”这一认识路径在中华传统学术史上为学界共识。《老子•五十五章》说:“心使气曰强。”《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等,不胜枚举。最近有学者提出气论创新技术——内证体察技术、行气技术与组场技术,其实质便是通过意念认识并调控气以影响人体生命及外在物质。
运用意象思维认识事物“象”层面规律
主要运用意象思维,认识事物“象”层面的规律,把握事物作为自然整体的本质和法则。“象”或现象,即有形事物的呈现,可以直接或间接为人之感官感知。就这一点,中西方相一致。但是,西方抽象思维重在物质形体的独立性能,认为事物的本质存在于现象的背后,所以抽象思维寻找事物本质的过程,正是对现象的自然整体性加以控制和破坏的过程。
中华传统的意象思维则认为,事物自然状态的现象不仅是事物表里内外全部关系的综合呈现,而且就是事物作为自然整体存在本身。事物作为自然整体的本质与规律,就存在于自然状态的现象之中。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就是主张认识和遵循事物在自然状态下的现象本身的规律。
意象思维同时认为,象的本质是气。张载在《正蒙•乾称》中说:“凡象,皆气也。”故认识象与把握气相通,相互为用,密不可分。这也就是为什么阴阳既是气的根本规律,同时也是象的总体法则。中医和整个中华传统学术主要采取的,正是二、三两条路径。
了解了以上则不难看出,那种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过度偏重个人内在道德心性,轻视对外间世界认识以致缺少系统认识论的观点,是不准确的。实际是,儒家强调心性修养,道家宣扬“无为”“法自然”,除了道德人文的需要,另一个重要目的正是为了开通深入“气”“象”领域之路,在自然整体层面以“昭知万物”。
物理学的量子可以归于气吗?
一些学者认为,现代物理学的量子力学已经融入中华传统的气学。笔者不能敬受。
首先,物理学的微观粒子并非无形。的确,中华气学说气无形不是测量出来的。事实上,也不可能测量。就既有资料可知,气无形的判断可能来自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先贤在有关气的众多实践和感受中发现,气对任何有形之物可以做到“无不通透”,而且无所不在(相对),但不能为人的五官直接感知,于是,给人的直觉和合理推断,气当无形;
另一方面,哲学上经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表明,最初生出有形之物的原始存在,必定为无形的存在。如果仍为有形,那么它就还有其生者。因为一切有形之物,皆有组织结构,其自身必有生灭终始。故万物的本原,应无形。尽管没有所谓实证,可以肯定的是,长期以来,沿袭气无形的观点在相关实践和理论论述中一直顺畅,没有引来差谬。
前已说明,“无形”是无限性范畴,既是无限小,同时又是无限大。而关于无限,数学和一切有限性的广义物理工具、手段和方法都是不能企及的,也就是说,无限永远不能所谓实证,因为在我们生存的感性世界,利用有限不可能抵达和论证无限。现代物理学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无论怎么精妙,都只能属于有限性存在,因而不可能进入无限的领域。物理学已经证明,物质不可能无限分割,这也就意谓,用物理学的方法不可能使物质进入无限小,当然,也不可能通过物理方法使物质成为无限大。
因此,量子无论多么精细奇妙,它们作为物理学的手段和方法可以作用和研判的存在,只能属于有限性范畴。而元气与物质的一个重大的本质性的分野正是在于,元气是无限性存在,不可测量;物质是有限性存在,原则上可测量。故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气”与物质属于两个世界。至于元气论所指明的形与气的相互转化,其所依据的原理至今尚未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相互转化远不在广义物理学的范围之内。
其次,气有灵性,可以与人的意念相通。气不仅可以传递人的意念信息,而且有所理解,并按照人的意念指示完成一定的行为动作,在这一过程中,甚至体现出某种道德属性,孟子所言“浩然之气”以及众多现代气功行为即是。再有,许多事实接近表明,气是人的生命活力和意识灵性的载体。而这些在量子力学中并未发现。
再次,先贤是以天人合一、主客相融的方式发现气,并建立起气学的。而现代物理学观察和实验各种微观粒子,是以天人相分、主客对立的方式进行的。面对复杂多变、层出不穷的大千世界,采用原则不同的方式方法,通过不同路径所进入的领域,所获得的结果,也是不会相同的。
基于以上,笔者认为,量子力学归根结底属于物质科学,与同人心念相通的气学属于两个本质不同的门类。
显然,认识和支配气的方式,如果单纯依靠一部分人的心性意念,实在太受局限。是否可以在现代科学和中国传统学术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研究气与形、与意识的关系,就如用仪器和机器延伸和代替人的感官和四肢的功能,用人工智能延伸和代替人的大脑那样,发明一种装置,延伸和代替人沟通和支配气的“心能”?如果可能并实现,将会根本改变人类的科学形态、知识结构和生存方式,甚或人性和人类的信念也会随之发生好的变化。
扶阳法以六经辨证立论
(2023-01-14
04:55:28)[编辑][删除]
时间:2020-07-0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赵杰
从汉代到“五四”之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的。在政治、农学、兵家、中医、自然科学、音乐、建筑等领域中,皆将阴阳五行进行发挥和演绎,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阴阳五行观,又各以其创新发明“反哺”这一哲学体系。《黄帝内经》的诞生,已将这一哲学语言运用的成熟圆通,凡天地、日月、寒暑、昼夜、男女、夫妇、君臣、腑脏、气血等,皆按其对立统一的关系皆分属阴、阳。
阴阳、五行理论以一种高度概括的形式支撑着中医的基本理论骨架。中医诊断学亦将阴阳、五行运用于阐述各种理论中,直到明代,“八纲”被正式提出。中医学第二版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谈论,使其得以普及。
经方扶阳法补充八纲辨证不足
八纲辨证把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分为三对主要矛盾,以表里辨别病位的外内深浅,以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以虚实辨别邪正盛衰,并进一步将疾病归纳为阴证、阳证两大类。八纲辨证抓住了疾病中带有普遍性的主要矛盾,属于纲领证,在辨证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但是在临床中,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还不够具体,如:里证范围之广,八纲未能明确何种脏腑之病变等,故临床上仍需与六淫症候、气血津液症候、脏腑辨证和其他辨证方法等结合而得出结论。
经方扶阳法在诊断上以六经辨证统摄“兼夹病邪、对应脏腑”的经方三部九候脉诊,精准辨析病—脉—证—治以确定诊治方案,并贯穿所集证据以求疾病之本源。
新陈代谢是经方扶阳法辨证的着眼点
经方扶阳法所讨论的阴阳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新陈代谢,分为指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此二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体同时进行的。“阴成形,阳化气”是经方扶阳法认为阴阳在医学领域最本质的特征,凡成形的为阴,而运化这一过程的生命力为阳。正如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所说:“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此时的阴为有形之体,为阳气运化的载体,阳为无形的能量,是运化有形的能力。
首先,传统中医学将机体精微物质(精、血、津、液)的匮乏称为阴虚,经方扶阳派则认为精微物质匮乏的根源是机体化生精微功能的低下。化生精微物质的功能属于阳气的作用,故经方扶阳派在治疗阴虚的过程中着重注意恢复阳气之运化功能,并防滋腻碍胃。其次,阳气是正常功能的代表,机体整体或局部功能低下为阳虚,而功能低下导致病理产物的堆积为阳虚阴盛。这里的阴为病邪,具体为气滞、瘀血、痰浊、湿气、郁热、火毒、积食等。扶助阳气可恢复生命机能、清除病理代谢产物。这两层含义是经方扶阳之阴阳观念最集中的体现。
经方扶阳法将病位分为表里及半表半里
人体在宏观上是一个整体,表现为各种组织、器官、系统的协调工作以完成生命活动。微观上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由细胞、供给细胞养分与氧气的循环系统与细胞、循环系统进行物质交换的中介-细胞间质分别构成里、表、半表半里。这三者是组成生命体也是构成机体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结构单元,同时也是六经辨证的结构基础。
宏观上,心脏、大血管、毛细血管、皮肤及皮下组织、上皮及其附属腺体皆属于表,由于细胞功能的强弱表现为胃口好坏,故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属于里,而肌筋膜网及组织间液在结构上皆属于半表半里。表、里、半表半里的疾病在病变性质上有亢奋与抑制之分,依此可以分别六经。应用六经辨证可以将病变位置细化,有助于整体判断及局部重点对治,为八纲之表里注入新内涵,以更贴合临床实际。
调控机体能量代谢是扶阳法重要理念
经方扶阳法之寒热概念是指能量代谢之多寡,热证患者能量代谢程度高,寒证患者则偏低。在治疗上,经方用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栀子豉汤等阳明类方治疗细胞功能亢进、能量代谢偏高的状态,防止能量透支,即“保胃气,存津液”,是阳明病的扶阳法。其余五经,皆在固护阳气的基础上展开治疗。
经方以桂枝汤为群方之组,桂枝汤加减变化的类方在经方中所占比例最大。桂枝类方以炙甘草、生姜、大枣为基础,加减变化用来固护脾胃阳气。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和三阴病主方中亦包含此用意。可见,扶助阳气,祛除病邪的治疗理念贯穿《伤寒论》的始终,就连滋阴养血第一方炙甘草汤,亦在大量滋阴药中放入桂枝、生姜以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在以经方扶阳法为指导的处方中,寒证、热证的治疗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很常见。调控机体的能量代谢,恢复机体的自愈能力,是经方扶阳法治疗疾病的重要理念。
虚实即能量储备与病理代谢产物。虚证与寒症不同,但经常合并出现。寒症的多表现为血管、筋膜痉挛,导致细胞缺氧、代谢减慢、活性降低。而虚证多表现为精、气、血、津等不足,可因寒症引发,临床治疗时常虚寒同治,如肾气丸在三补之中要加入肉桂、附子达到少火生气目的。经方扶阳法认为,虚证即为能量储备不足,在此种状态下,正邪交争不会太明显,表现为衰退的迹象。而实证则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气血阴阳失去平衡,体内病理代谢产物不断堆积,邪气充盛,表现为有余亢盛的病理变化。在辨别实证时,注意根据舌、症、脉判断病变属性,明确辨析气、血、痰、火、湿、食等病理积滞。
经方扶阳法治疗疾病的原理可归纳为三条:一是调整能量代谢,不足的要振奋生命机能,恢复自愈机能,亢奋的要行抑制收敛之法,避免能量透支,以保存元气。二是要调整不同部位的能量代谢与分布,如解表、温里、暖下焦等以适应不同部位的病变。三是要清除特定的病理代谢产物,使邪去正安,气机通畅。在具体辨证过程中,经方扶阳法以六经辨证立论,并将八纲辨证代入其中。六经辨证在思维方式上有简洁、全面、高效的优点,以三阴三阳辨病位与病理性质,再根据邪气之种类分而治之,这样组合式的辨证方法可还原疾病的全貌,并辨析具体细节。用新陈代谢的观点去注解、理解古人所说的八纲,将恢复机体的自愈机能视为治疗疾病的主要矛盾,精准辨证病位、病性、病邪,是经方扶阳法对诊治疾病给出的方法与手段。(赵杰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