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阳”了后,头痛欲裂中医非药物疗法有妙招

(2023-01-15 03:51:48)

摘自2023-1-13中国中医药报
宓轶群 张洁 肖姝雲 张毅 上海市中医医院
感染了新冠病毒,您是否因头痛欲裂而备受折磨?对于这种情况,中医非药物疗法有许多小妙招,能帮您在居家期间通过自治互治来缓解病痛。
刮痧
刮痧疗法是用专用的刮痧板或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小汤匙等工具,蘸食油或清水等在体表部位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反复刮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刮痧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作用。当出现头痛时,可以用角刮法沿督脉、少阳经等进行刮拭,也可以用按揉法刺激百会穴、神庭穴、太阳穴、风池穴等。
角刮法
角刮法即使用角形刮痧板或让刮痧板的棱角接触皮肤,与体表成45°角,自上而下或由里向外刮拭。
沿督脉循行路线,从前发际正中刮到后发际正中,刮10~15次左右以疏调督脉经气,醒脑通窍、明目,缓解头晕头痛。沿少阳经循行路的部位,即从耳尖的上1.5寸开始沿着耳廓的边缘刮拭,刮10~15次左右以疏肝理气、醒脑明目。
按揉法
按揉法即用刮痧板在穴位处做点压按揉,点压后做往返或顺逆旋转。
百会穴位于二耳尖的连线的中点,前正中线上。神庭穴位于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太阳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风池穴在项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用按揉法刮百会穴、太阳穴、风池穴10~15次左右可以疏风通络、提神醒脑。
按摩
居家按摩可以采取疏风散寒通络、扶阳化湿的方法,主要取督脉、膀胱经循行于胸腰背部的一段,及太阳、风池等穴。
擦督脉、膀胱经
取督脉、膀胱经循行于胸腰背部的一段,用掌擦法上下往返操作。先擦督脉,再擦督脉两侧之膀胱经,共约3~4分钟。擦督脉、膀胱经可以起到扶助阳气、散寒化湿的效果。
指压、按揉太阳
用双手拇指同时在双侧太阳穴下压,按压5秒后放松,指压10次后,在太阳穴行按揉法,约2分钟。
指压、按揉风池
以双手拇指同时放在颈后两侧风池穴,缓缓下按,按压5秒后放松,指压10次后,在风池穴行按揉法,约2分钟。
艾灸
艾灸在防治瘟疫中起着重要作用,被历代医家所青睐。《黄帝内经》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艾灸主要借助灸火的热力和药物作用来达到扶正祛邪、温阳补气、散寒化湿、培元固本的功效。新冠病毒感染后出现头痛,可以在家中艾灸大椎、太阳、列缺这几个穴位。
操作部位
大椎在颈后部,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是督脉上的穴位,有“诸阳之汇”之称,能通一身的阳气,有很好的散寒、除湿效果。太阳穴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或偏头痛。列缺在前臂,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列缺属于手太阴肺经的络穴,与任脉相通,具有宣肺解表、通经活络的功效,可治疗头痛、咳嗽、气喘,中医有“头项寻列缺”之说。
操作方法
每日选取2个穴位,用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2~3厘米左右,局部温热,无烧灼感为度),每日1~2次,每次20分钟。
贴敷
《本草纲目》中记载,治“脾寒疟疾”,“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于背上”,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等。将药物外敷于穴位,可激发经气,行气血,营阴阳。对于外感头痛可以取大椎穴、风门穴进行敷贴。
操作部位
大椎穴为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循督脉上传头颈,既能温通阳气,散寒解表,也可疏风清热,临床用于治疗外感头痛。
风门穴位于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本穴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且位于肩背部,是风邪易袭之位,内应于肺,为治疗外邪侵犯肺卫所致诸疾常用穴。
操作方法
风寒头痛可取适量生姜,捣成泥状,制作成约硬币大小药饼,贴敷于上述穴位,外以胶布固定。风热头痛可将风油精、薄荷精油等滴于创可贴上,贴敷于上述穴位。敷贴时间为30分钟至1小时。
需要注意的是,孕妇、皮肤破损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或禁用。
五音疗法
中医五音疗法理论基础是基于中医五行学说中的相生相克关系。《黄帝内经》中载有“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将五种音阶与人体五脏以及五志等关联起来。“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而五音中徵调的音乐通于心,能促进全身气机的提升,调节心脏功能,兼有助脾胃、利肺气、泻肝火的作用。因此,选择徵调式的音乐来缓解身体的多种疼痛最合适。
徵调式的音乐曲目包括:《紫竹调》《梁祝》《喜洋洋》《步步高》《卡门序曲》《溜冰圆舞曲》《闲聊波尔卡》《春节序曲》等。最佳欣赏时间为9:00~11:00,21:00~23:00。中医讲究睡子午觉,所以可以在午时、子时前轻闭双眼,尽量放松,欣赏音乐,改善不良情绪,使心平气和。时长30分钟,音量控制在20~40分贝为宜。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建议大家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的流通;保持充足的睡眠、健康均衡的饮食,以及愉快的心情,才能尽快恢复健康。

中医对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认识

 (2023-01-18 04:15:40)[编辑][删除]


时间:2020-06-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陈永灿 庄爱文 白钰 范天田

  自古以来,在疫病流行时期,无症状感染者早已有之。明代医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下卷·统论疫有九传治法》中谓:“盖温疫之来……入于膜原,伏而未发,不知不觉。”《温疫论·上卷·原病》中言:“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所谓“伏而未发”“未能顿发”,即是指感受疫邪之后,未能及时出现相关症状,相当于现代所说的无症状感染者。联系现代临床实际,不少传染性疾病,如乙型肝炎,大多感染者可较快显露临床症状,但也有些感染者理化检查已呈阳性,但病人无明显不舒,一如常人,这些人被称为“病毒携带者”,具有传染性。

  对于新冠肺炎,有专家认为其病潜伏期为0~14天,大部分为3~7天,大多数病例潜伏期过后即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也有部分病例潜伏期已过或更长时间未能出现相关的症状,而核酸等检查则呈阳性。对于这类人群,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此类患者由于其传播隐匿性,给筛选和防控带来了严重挑战。我国已将无症状感染者摆在防控疫情的重要位置,但任重而道远。兹从中医温病学角度,谈谈中医药对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认识和干预对策,就正于同道。

原因分析

  “伏气温病”观

  《黄帝内经》早就提出了“伏气”学说,认为机体感受外邪后可即时发病,亦可逾时而发,后者是指邪气伏于体内,越一季度或更长时间而发的疾病,就温病而言,即“伏气温病”。《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均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论述,这是“伏气温病”观的渊薮,后世医家多宗之。

  对于邪伏部位的问题,历代诸家看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王叔和认为是邪伏肌肤;喻嘉言、张路玉、柳宝诒等均主张邪伏少阴;吴又可、俞根初等主张邪伏膜原;张锡纯则提出邪伏三焦脂膜。由于伏邪部位有深浅,因此出现症状亦有迟早,一般来说,邪伏部位浅则发作较早,邪伏部位深则发作较迟。联系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我们若从中医传统的伏气学说来认识,似属“伏气温病”范畴,于是短期未能出现症状,当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是以达邪外出,或新感触动伏邪,则可出现临床症状,病情一般不轻,很值得我们注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医所谓“伏气”,与西医所说的“潜伏期”,似有类似之处,但不能将两者等同认识,中医“伏气”学说是古人临床实践上升到理论的结晶,有它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其实质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

  “邪毒微甚”说

  中医学认为,疫病的发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正气起着主导性作用,但邪气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而邪之微甚,关乎病情的轻重缓急,或症状发作与否。一般来说,感邪甚者,病情较重较急,感邪微者,病情较轻较缓,甚至不足以显露症状,或者正气将邪毒迅速消灭,症状无由而生。早在400多年前,吴又可《温疫论·下卷·论轻疫误治每成痼疾》对无症状感染者就有精辟的论述,指出疫邪“有感之浅者……证候不显,多有不觉其为疫也。”“所感之气薄……饮食不绝,力可徒步,又焉得知其为疫也。”言下之意,感邪轻微者,可不出现症状。如此远见卓识难能可贵,读后令人叫绝。同时他还告诫此等病例,医者必须仔细辨识,及时予以治疗,否则会贻误病情,造成“痼疾”等不良后果。对照新冠病毒感染者症状的发作,同样存在着上述情况,尤其是对感染病毒而无症状者,应如是观。

  “体病相关”论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极为密切,掌握机体的体质状况,对于探求病因、寻找病位、分析病机、掌握病势、推测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疫病发生而言,尽管机体的内因(包括体质状况)常起着主导作用,但当某种致病因素超越人体防御力量时,外因就能起到致病的关键作用,如强烈的传染病流行时,有些人体质虽然强健,也难免被病邪所侵袭而发生疾病,更何况体质素弱或原有其他疾病者。

  至于感染者是否出现症状,我们认为由于体质与疾病的传变和转归关系至密,因此当病邪侵入人体时,不同体质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吴又可《温疫论·下卷·知一》曾以醉酒为例,形象地比喻体质与疾病表现的关系,尝谓:“邪之着人,如饮酒然。凡人醉酒,脉必洪而数,气高身热,面目皆赤,乃其常也。及言其变,各有不同:有醉后妄言妄动,醒后全然不知者;有虽沉醉而神思终不乱者;醉后应面赤而反刮白者;应痿弱而反刚强者;应壮热而反恶寒而战栗者;有易醉易醒者;有难醉而难醒者;有发呼欠及喷嚏者;有头眩眼花及头痛者。因其气血虚实之不同,脏腑禀赋之各异,更兼过饮少饮之别,考其情状,各自不同,至于醉酒则一也。”这里似乎可补充一句“有醉后一如常人者”。吴又可这段话,惟妙惟肖地比喻了病邪作用于人体后,其临床表现与人体的气血盛衰,体质强弱有莫大的关系。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之所以“无症状”,这显然与受感染者“脏腑禀赋”以及“感邪轻重”等因素有关。

  值得指出的是,所谓“无症状”,只是相对而言的。中医对症状的认识,除了自我感知的症状外,还包括“四诊”的其他方面,如舌、脉表现等。运用中医的诊断方法,也许会对“无症状”有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干预对策

  辨病辨证施治结合

  新冠病毒肺炎是西医病名,属中医“瘟疫”范畴。中医学对疫病的治疗,首先必须予以精准的辨证,区分其不同类型,如寒疫、热疫、湿热疫等,才能有的放矢给予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始有依据。随着医学的发展,现代不少学者强调提出要“辨病辨证施治结合”,即将西医的病症与中医的证情有机结合进行治疗,实践证明这对深化疾病本质的认识,提高临床疗效很有裨益。以新冠肺炎为例,西医诊断方法已经明确,即使无症状感染者,确诊亦不困难;而中医常有无症可辨之憾,其实“无症状”并非绝对的,这点上文已经谈及。国家和各地出台的诊疗方案,大多采取辨病辨证结合治疗模式,如连花清瘟胶囊,方中板蓝根、贯众等品是针对病毒而设,余药均有清热解毒、宣肺泄热的作用,确是一个辨病辨证结合施治的良方。当然,治疗新冠病毒肺炎这方面的方药,还有待进一步发掘与创新。

  扶正固本透邪外出

  此法应用广泛,我们认为更适合于“无症状感染者”。前文已谈到,之所以无症状,这与机体的免疫力有很大关系。中医扶正固本方药,大多具有提高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正胜则邪却,故能促使潜伏在体内的邪毒彻底得以消除,就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来说,检测指标可由阳转阴,从而恢复健康,这是最好的结局。另一方面,潜伏体内的病邪须要外透,自里达外,由深入浅,使之出现临床症状,以利于辨证施治,所以古人治疗伏气温病,往往于扶正方药中,配伍清透之品,如清代柳宝诒治伏气温病常以古方黑膏汤化裁,处方用生地配豆豉,玄参配青蒿,养阴透邪并举,意即在此。国医大师张镜人辨治伏气温病,亦宗此法。

  调整改善偏颇体质

  基于体质与发病、病情发展和转归等关系密切,我们认为在新冠肺炎防控中,调整改善偏颇体质是重要的一环。首先从“治未病”角度来分析,本病的预防乃长远之计,根本之策。异常体质如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等人群,因其体内阴阳偏颇,易感病邪是不言而喻的,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也。既病之后,其传变和转归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关系亦大,诚如《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所说:“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形藏”者,体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防治新冠肺炎包括无症状感染者时,应高度重视中医体质养生保健,调整改善偏颇体质。如湿热体质,宜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济解疫丹);气虚体质,当推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阴虚体质,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较为适宜。同时还需配伍排毒解毒之品,体病兼治,最大限度地缩短病程,减少危重症的发生,使无症状感染者始终不出现症状,直至痊愈。观当今国家和各地出台的本病诊疗方案,大都强调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灵活变通,避免胶柱鼓瑟,刻舟求剑,确是十分恰当的。

  专病专药开发研究

  所谓“专病专药”是指针对某种病症的特异治疗方药。当前西医很强调研制新冠肺炎的特效药物,毋庸置疑。中医自古迄今,对此亦十分重视,如明代温疫大家吴又可早有“一病只有一药之到病已”的期盼。在中医古籍中,不乏此类方药的记述,如治瘿瘤之用海藻、昆布,治夜盲之用羊肝,治痢疾之用白头翁汤、鸦胆子,治疟疾之用七宝饮,治大头瘟之用普济消毒饮等,其特点是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现代治疟良药青蒿素的开发成功,更说明专病专药研制的重要性。其实专病专药的疗法与辨证论治并不矛盾,两者会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今后,我们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希冀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总之,中医药干预包括新冠肺炎在内的急性传染病,大有作为,前景十分广阔,必将对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对此我们充满信心。(陈永灿 庄爱文 白钰 范天田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盛增秀指导)


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复调养

  (2020-03-17 04:42:02)[编辑][删除]


郑洪新 李敬林 辽宁中医药大学

康复期机体状态
2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到针对部分省市报告治愈出院患者,在复诊过程中发现有核酸检测阳性的情况。疾病初愈,机体尚处于康复状态。此时机体状态可概括为两大方面:余邪未尽与正气未复。余邪未尽,不仅是新冠病毒“复阳”,还包括某些病理产物的残留如痰浊等。正气未复,包括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气血津液代谢失常,以及脏腑结构等不同程度损伤等有待逐渐恢复。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相关诱因,例如感受外邪、情志所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以及滥用补剂药物等。因此,新冠肺炎患者康复期应注意清除余邪、扶助正气、避免诱因,以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康复期调养原则
扶正祛邪
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疾病彻底痊愈是首要治则。应根据患者虚实主次与缓急的具体情况,以正虚为主者,扶正为主,但切勿滥用补剂,反而有助邪留寇之弊;尚有余邪,仍表现有胸闷、咳痰等症状者,仍须祛邪。
调整阴阳
根据发病季节和症状、舌脉综合分析,疫毒具有寒、燥、湿、毒的特征。疫毒之邪易伤及阳气、阴液,故新冠肺炎患者轻重不同,但总体以阴阳偏衰为主。故康复期调整阴阳应以顾护阴阳为宜。
调理脏腑
新型冠状病毒外淫肺卫、肌腠,内蕴肺脾胃而为病,重症患者康复期可能兼有肺络损伤。故调理脏腑重在肺、脾胃。根据脏腑生理特性,肺为华盖,其气运动宣发肃降,以降为顺;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故治肺,宜清肃肺气为主,兼通肺络;治脾宜助其升运,慎用阴寒之品以免助湿伤阳;治胃宜降气和胃,慎用温燥之品以免伤其阴。
调理气血津液
肺主气朝百脉而主治节,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新冠肺炎伤及肺脾胃,势必影响气血津液。康复期患者以气虚为主,气络、血络兼有痰、瘀阻滞。故调理气血津液应侧重补气,兼以活血、化痰、通络。
康复期调养方法
调摄精神,动静相宜
新冠肺炎疾病多有情志内伤,或自身患病恐慌、思虑,或亲人故去悲哀、忧愁,故调摄精神为第一要务。积极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释怀开朗,心情舒畅,则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正气旺盛,对于促进更快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调摄精神,可动静结合,动则以太极拳、八段锦等,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静则可用静坐、听音乐、读诗、书法等,尽量恬淡虚无、专心致志;动静结合,可获良效。亦可酌用玫瑰花、菊花、枸杞子、石斛等代茶饮,具有疏肝行气、清利头目、滋肾生津之功效。
饮食调养,食治所宜
新冠肺炎康复期饮食调养方法有三个要点。
其一,宜清淡,不宜肥腻。由于疾病初愈,脾胃尚虚,饮食尤当注意,如《素问•热论》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饮食不当,过食肥甘厚味,或食欲增加,食量过多,则可再伤脾胃,导致疾病复发,或缠绵迁延。
其二,宜温和,不宜寒热。新冠肺炎生于寒、燥、湿、毒,或脾阳不足,或胃燥少津,故饮食宜温和舒适,不宜生冷寒凉或辛辣炙煿,方能顾护脾胃阴阳。
其三,宜食治,不宜滥补。《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方》说:“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肺气不足,气虚痰多者,可用黄芪、茯苓、陈皮、竹沥等代茶饮;阴虚肺燥,干咳痰少者,可用百合、银耳、枸杞子、麦冬等加入带皮白梨蒸煮。脾虚湿盛,痰多色白者,可酌用茯苓、陈皮、山药等;腹胀便溏者,可酌加炒薏苡仁、白扁豆、莲子等;食欲不佳者,可酌加焦山楂、炒麦芽等,做成粥食服用。
辨证施补,根除余邪
新冠肺炎康复期以正气不足为主者,可适当使用补剂,但切勿滥用大补。中医理论有“虽人参甘草,久服必有偏胜”的说法。
肺气不足者,可见气短乏力、汗出恶风等症状,可酌用玉屏风颗粒、振源胶囊。气阴两虚者,可见气少懒言、倦怠乏力、口干咽燥等症状,可酌用生脉口服液。肺阴亏虚者,可见干咳少痰、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症状,可酌用金水宝片、百令胶囊。脾气虚弱者,可见食少纳呆、倦怠乏力、脘腹时胀等症状者,可酌用六君子丸、香砂养胃丸。脾虚湿困者,可见脘痞胸闷、身重懒动、便溏不爽等症状,可酌用参苓白术颗粒、参苓健脾胃颗粒。
新冠肺炎康复期调护,慎避外邪,防寒保暖,对于防止病毒“复阳”非常重要。如《重订通俗伤寒论》曰:“瘥后伏热未尽,复感新邪,其病复作。”以余邪未尽为主者,当辨其病因病机,审因论治。
余毒未尽,病毒复阳者,可酌用连花清瘟胶囊、清瘟解毒片。湿浊阻肺者,可见头身困重、肌肉酸痛、咳嗽痰少、胸闷脘痞等症状,可酌用藿香正气软胶囊,或小柴胡颗粒。痰湿壅肺者,可见咳嗽痰多、胸脘痞闷、舌苔白腻等症状,可酌用二陈丸、橘贝半夏颗粒、蛇胆陈皮胶囊等。痰瘀肺络者,可见呼吸气短、胸闷如窒、动则明显、痰黏难咳、口唇发暗、舌质暗红、苔白腻等症状,可酌用苏子降气丸加丹蒌片,以水蛭粉冲服治疗。
此外,顺应春生,起居如常,劳逸适度等,都是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很必要的调养方法。(郑洪新 李敬林)

救急三招【草根一生】

 “阳”了后,头痛欲裂中医非药物疗法有妙招 (2015-03-29 07:35:05)[编辑][删除]

  止鼻血:  马上以拇指和食指捏患者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外:昆仑,内:太冲),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当可止血。

  http://mcs.baoan.edu.cn/attach/98BBBE4E-3360-4BB9-A652-5BE3D2670915

   


 2   缓解心绞痛: 当心绞痛发作,可用拇指甲掐患者中指甲根部,让其有明显痛感,亦可一掐一放,坚持3~5分钟,症状可缓解。

 

[转载]便秘 <wbr>一捏就好

   治晕厥:可用拇指和食指捏压患者虎口(即合谷穴),捏压10余下时,一般可以苏醒。

偏头痛治法【草根一生】

 “阳”了后,头痛欲裂中医非药物疗法有妙招 (2015-04-16 05:25:33)[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偏头痛治法【草根一生】   偏头痛病人的头痛发作通常是在白天,也可于夜间在睡眠中醒后发生,头痛的部位有一半以上局限于头一侧,1/4左右的病人表现为全头痛,头的任一侧都可受累。


其中近一半病人,每次头痛部位都可变化,但严重的头痛发作总是累及同一侧;另有一半的病人头痛固定在一侧。还有少数病人的头痛部位是在枕部和头顶部,甚至有面部和颈部疼痛的。

【处 方】:

1、白芍、川穹、天麻、当归、三七、枸杞汤

白芍的主要作用是滋阴柔肝,阴血不足导致肝气不柔顺,造成了一些疼痛,因此可用白芍主治。

当归养肝血,流通经脉,川芎能够活血,天麻最关键的功效是平肝熄风,就是说肝血不足,导致肝的气积变成火往上冲,化成风导致头痛,而用天麻可防微杜渐,平肝风。

天麻和川芎放在一起叫大川芎丸,这两味药可单拿出来用,以天麻5克,川穹12克作为配伍,可柔肝补血。这几个药配合在一起,主要是根据肝的阴血不足的本质来调养,把它们做成汤药最好。

这几个药可用枸杞汤送服,枸杞汤在这里作为药引子。枸杞子滋补肝肾,阴阳双补,枸杞汤需要用30克枸杞,才能起到作用。

 

2、血管体操。血管体操是最终战胜偏头痛的一个基本的方法。

偏头痛主要是血管的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出了问题,血管体操能让血管收缩和舒张的功能顺应性更好。

血管体操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倒立。有的中老年或者有些体质不太好的人没办法倒立,就可以头朝下,腿岔开,从两腿之间往后看,这样的动作基本与倒立的感觉差不多。

对于患者而言,每天早晨起来做五次这个动作,每次做3到5分钟,可增加脑的血供应量。

第二个方法是冷热水交替洗澡,譬如洗完了一遍热水,再用冷水淋浴一遍。对于体质不好的人而言,可用冷热的毛巾交替敷比较容易头疼的部位,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年轻人可经常用冷热水洗澡。

 

3、头痛饮食要忌口。譬如奶酪、巧克力、橘子、香肠亚硝酸盐,容易引发头痛。

冷饮会影响血管收缩功能,因此也容易导致头疼。

含镁丰富的食物应该多吃,譬如豆腐、菜花、谷类,镁对于治疗头痛有一定的好处

 

4、冷热法。预感偏头痛要发作时,可先用热法,用热毛巾敷在可能发头痛的那个常见部位,敷15到分钟。

一旦已经开始疼了,就要用冷法了。改成用冷毛巾敷在头疼的部位,这个头痛往往就会发作不起来了。还有一种方法,准备一盆40°左右的热水,把手泡在里边,增加手的血液循环,头痛因此得到缓解。

  紧张头痛找根治【草根一生】

紧张性头痛是慢性头痛又称为“神经性头痛”。特点表现为持续的胀痛、钝痛、压迫感、沉重感或紧箍感, 患者常形容“像戴帽子似的”, 有的感到“头上好象压了一块石头”等, 表现因人而异。大部分人伴有颈肌僵硬、不适或肩部疼痛,失眠、紧张、焦虑或心情忧郁。

                                                   气虚,气血不能上养清窍,是紧张性头痛的根本病机。那么,调理的办法主要是补气养血,让气血充盈,头痛自不会再犯。

但男性和女性补气血的方法有所不同,女性以血为本,《黄帝内经》说“血为气之母”,血荣足以生气。所以女性调养以阿胶为主,阿胶是女性补血之圣药,以西洋参大补元气为附,西洋参的特点是补而不燥,所谓清补之法。

男性以气为本,因此调养的方法以西洋参为君,大补后天之气,鹿角胶善补肾中先天阳气,中医认为,脑为髓海,鹿角胶最善补肾填髓 。                    下面两个调养处方,分别用于男性病人和女性病人:

女性调养

阿胶40 g   西洋参20 g     

上药研极细末,装胶囊,每粒0.5克,早晚空腹各服两粒,百合汤送下。(这是一个月的剂量。)

男性调养

西洋参40 g   鹿角胶20 g  

上药研极细末,装胶囊,每粒0.5克,早晚空腹各服两粒,百合汤送下。(这是一个月的剂量。)

10月10日播出:从头到脚中药养(1)

 

百合汤的做法:

用鲜百合60克,或干百合30克,水煎15分钟,放凉即可。

 

紧张性头痛很多是由于颈后部的肌肉和纤维组织紧张造成的,脖子伸展练习法会帮您减轻头痛症状。

所谓脖子的伸展练习, 就是把你的头转向右边, 把右手食指放在左边的面颊上, 右手大拇指抵着下巴, 然后轻轻地把头推向右边同时, 左手伸过头顶使中指能触到你右耳朵上部, 在头从脖子的上部向下弯曲的同时, 轻轻地把头推向胸部, 并保持10秒钟, 然后在相反的一边重复做。

这一过程每隔1小时做1次, 一旦头痛症状得到减轻,就减到天做2次。

调胃承气汤治疗20年顽固头痛

时间:2025-07-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龚小雪

 

 

王某某,女,57岁。2019年4月15日初诊:前额头痛反复发作20年余,胃脘胀气堵塞感10天余。眉毛周围及鼻旁疼痛,风吹或背心凉则头痛发,每日发作多次,每次需服用头痛粉,饮食很少,稍多吃一口即头痛,口中臭味熏人,面色苍白,但两颧红光,大便每日3~4次,细条形而量少,舌淡红苔白腻,六脉伏而无力。

诊断:阳明病(阳明里实,胃肠实热兼脾阳不足)。

治疗:先攻下里实,再温补脾阳善后。

方用调味承气汤:大黄15g,芒硝10g(冲服),甘草10g。6剂,水煎服,日1剂,分温3服。嘱咐饮食清淡。

5月20日二诊:患者告之服药第2天泻出黏稠油腻如痰样大便,色黑黄相间油光发亮,臭秽难闻。泻后胃脘胀气立即大减。现口臭愈,舌苔厚腻大减,饮食较前增加,头痛减轻,面部红光未现。诊断为脾阳虚兼胃肠燥热,治疗温脾阳兼清里实。方用理中汤加大黄:党参15g,白术10g,干姜10g,炙甘草10g,大黄10g。6剂,煎服法同上。

6月16日三诊:患者自诉因事回老家未能及时就诊。现大便每日1~2次,量少细条较前改善,舌红苔薄黄,脉沉无力。继用前方,大黄减量到4g。6剂,煎服法同上。

6月25日四诊:药后头痛愈,大便成形,每日2次。现打喷嚏流鼻涕3天余,前额及眉棱骨处游走性间歇性轻微闷胀。诊断为太阴病,脾阳虚兼表证,治疗温脾阳兼解表。方用桂枝人参汤加葛根:桂枝20g,党参15g,白术10g,干姜10g,炙甘草10g,葛根30g。6剂,煎服法同上。

药后患者带儿子来就诊,告之头痛痊愈,感叹药少而价廉,疗效惊奇,之前自认为无药可治,只能服用头痛粉度日。

按 患者脉伏为邪气深伏于里,脉无力为阳气受损;前额头痛20多年,大便每日多次,舌苔厚腻,为阳明里实内结,阳明经脉循行于头面部,胃肠实热沿经脉上达,导致前额头闷头痛。脉沉伏于里是实邪在里。胃肠有邪气,脾胃不能吸收营养,日渐虚弱,故脉象无力,面色苍白。阳明有热邪,阳明经脉正气薄弱,导致风寒直接侵袭阳明经脉迅速入里化热诱发在里的实热,邪气循阳明经脉上达头面部而诱发头痛,并无太阳之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记载:“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宿食停留日久,阳气受伤,脉沉甚为伏,阳虚生寒则会脉紧。凡是宿食,张仲景的治疗就是攻下,以邪尽为要。此患者胃脘堵塞感10天,口臭严重,为10天前又加伤食,病在胃脘,病位偏高,故用调胃承气汤。大黄无需后下,同煎则泻下有形之邪力量增强。药后脉伏变为脉沉,足以说明中土里实减轻。

年老邪气久留正气亦不足,邪去大半后,改成攻补兼施,故用理中汤加大黄。因患者没有连续复诊,停药期间回老家赴宴,延误病情,故用了两周理中汤加大黄。邪尽后本应用理中汤善后,因患者又未复诊而中断调理。最后复诊是感冒,因素体脾阳不足表邪亦轻,故用桂枝人参汤加葛根。

调胃承气汤是临床极为常用的经典方剂。顾名思义,其核心作用在于调理胃气。方中大黄与芒硝并用,直击胃肠的实热邪气,具有强劲的攻下之力。因方中配伍了甘草,使得本方的性味变得缓和,泻下之力也相对减弱。在临床应用中,只要剂量与病情相匹配,患者每日泻下次数通常不会超过4次。当今许多医者多倾向于使用保和丸或其他消导类药物来治疗宿食不化。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从未使用消导药来治疗宿食积滞。原因在于,消导药仅能消化刚刚摄入的食物,却无法排出胃肠中陈旧的积滞。如果这些“垃圾”未能排出体外,胃肠功能便难以恢复。因此,患者常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服用消导药时会感到饥饿,但一旦停药,食欲又会迅速减退。这种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消导药只是治标,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比之下,张仲景的治法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其核心原则是以邪尽为要。只要邪气尚存,正气就难以恢复,邪气尽正气亦虚则扶正气善后,正气不虚无需善后。张仲景的三承气汤临床无需加减,原方才能保持其原有的精妙格局。这种疗效是实实在在的,是经方魅力的生动体现,绝非空谈。(龚小雪  贵州中医药大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