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年病治疗补法为根本

(2023-01-14 04:31:58)


时间:2020-07-0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顾耘

  老年人脏腑功能减退,精血日渐衰少,运化升降失常。因虚致实,容易产生气滞、血瘀、痰浊停蓄和内毒积留。常常一人多病,本虚标实,寒热错杂。同时因衰致病,因病又进一步加快衰老,导致治疗中每每有矛盾之处。笔者从事老年病专业,在临床上常遇到各系统的疾病,深刻体会到尽管老年科的病种与许多专科有重叠,但老年科是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独立学科。笔者师从国医大师朱良春、肿瘤专家刘嘉湘、风湿病专家陈湘君、肾病专家陈以平、消化病专家马贵同和老年病专家林水淼,发现他们运用补法治疗老年患者的相关疾病是共同的。

  如林水淼认为精血虚衰是各种衰老表现之本。老人是衰阴衰阳之体,精血是生命产生的基础,是后天身形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基础,精血虚衰是产生各种老化变化的重要机制。在精血充盈的基础上,精血流畅运行才能达到健康、延缓衰老的目的。受上述前辈影响,笔者在老年病的治疗中也较注重顾护人体的精气精血。

  首辨虚实、分清缓急

  我们将病因分为正虚因和邪实因。正虚包括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和抗病能力的缺乏,包含气、血、阴、阳、津、液、精、神。邪实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痰、饮、食、虫、毒、气滞、血瘀等。然后以五脏、六腑、经络、肌肉、关节、皮毛等来对疾病进行定性、定位。定性定位后要考虑扶正、祛邪何者为先,抑或攻补兼施,勿妄施补益。对于虚实夹杂或邪实为主者,在“ 固本”的同时需强调“清源”,勿犯虚虚实实之错。尤其老年病往往是多因的,辨证不要浅尝辄止,要仔细分析,要在纷繁的因素中善于抓住主因,有步骤、分阶段地加以治疗,治疗中注重主次、缓急的区分,以期达到“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在分辨虚实缓急进行治疗的同时,明代医家李中梓在治疗老年病中的观点值得借鉴:“在老人虚人,皆以温养脾肺为主,稍稍治标可也。若欲速愈而亟攻其邪,因而危困者多矣。”

  重视精气的固密和流动

  扶正既包含增长之意,也包括减少流失之意。老年人尤其如此,即所谓精气的“固密”。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虚羸多病之人反而长寿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虽然虚弱,但更注重元气的固藏。正所谓“形不能大伤,神不能过用”。

  除了正气的“固藏”外,正气尚需要流动,只有精气流畅才能营养脏腑、经络,发挥抗病能力。所以,在补益药中加入理气药,甚至活血药,屡见不鲜。补品性多黏腻,往往会壅滞气血,反遭其害。所以老年人养生一定要保证气血流畅,做到补气不可壅塞气机,补血不可壅滞脉道,补阴不可滋腻留邪,补阳不可温燥助火。讲求“和为先,平为先”,即所谓“阴平阳秘”。“平”“和”都是强调协调而不是“平衡”。“平、和”是运动的、相对的,“平衡”是静止的、绝对的。

  立足脾肾、顾护中州

  在应用补益时固然当定性定位加以治疗,但肾为元气之根,人身之阴阳皆起始于肾,故为先天之本;人之始生赖水谷以奉养,因而,脾肾均为人身生息之根本。对年高之人脾肾并治,符合老年人阳明脉衰,天癸竭的生理机能特点,是法取自然,顺应天理的治疗思想。

  无论应用何种补益方法,首当顾护胃气。暮年之辈,大多脾胃虚弱,不耐大寒大热,亦难任猛攻峻补,特别是大队滋阴之药,有碍脾胃运化。胃气一败,百药难施。

  小剂缓图

  在急性病治疗中注重“药简功专”原则,组方选择较少的药味。用于养生、治未病则要兼顾各个方面,组方中药味较多。老年人多属慢性病,既要突出主攻用药,又要兼顾各个方面,一般组方药味较多;因老年人脾胃功能减弱,对药物吸收较慢,药力发挥和持续时间也相应延长,所以用药量宜小,为常用量的2/3~1/2,特别是应用有毒、峻烈的药物,必须严格掌握剂量;要根据不同的时期,随时调整组方,治疗不能求速效,宜缓缓治疗,逐渐收效。所谓“药气渐澬,熏蒸五脏,积久为佳”,否则“徒弃名药,获益甚少”。

  补肾益气防治动脉硬化

  老年病当以心脑血管病为最常见疾病,也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居各类疾病首位,被喻为人类第一杀手。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笔者从补肾益气入手进行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医学无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名,其理论散见于中风、胸痹、眩晕、脉痹、痰证、瘀证等病的记载中。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嗜食肥甘厚味,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水湿聚集成痰,浸渍血脉,痰瘀交阻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或因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气机不畅,津液代谢受阻而致痰湿停聚,痰瘀互结发为此病,因此在治疗上多集中于化痰、祛瘀等泻实的方法。

  但笔者观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4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则常见于绝经期之后,且随着年龄增大而发病率持续增加。可见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于人体肾气开始亏虚的时候。动脉粥样硬化固然以痰、瘀为病理基础,但痰、瘀的形成与肾精气的亏虚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病位在血脉,为心所主,其本在肾。心主血脉,肾主藏精,心肾之间不仅精血同源互补,而且有着经脉、水火的联系,中脏上下协调,功能相助。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肾气的推动,肾精化血充脉等。因此,笔者治疗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不论是胸痹心痛、心衰心悸还是眩晕、中风,均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引领,始终以扶正固本为主,稍稍治标可也,如果按图索骥,一味以活血祛痰之法为主多是以消耗本元为代价,往往事倍功半。

  笔者做了一系列的动脉粥样硬化证型研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证型以虚实夹杂为多,但多有肾虚证,更印证了之前的理论认识。之后,应用补肾益气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发现:内—中膜厚度改善率为86.67%;斑块面积缩小改善率为80.95%,治疗前后相比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补肾益气法使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消退。(顾耘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要痰瘀同治

 (2018-07-17 10:12:31)[编辑][删除]

第三届国医大师医道传承(29)


  •人到老年,五脏渐见虚衰,气血津液的化生和血行的调节、水液的输布功能日益衰减,气血运行失常致血瘀病证,水液疏布失调易引发痰湿病证。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虽有不同病种,临床表现也有不同证候,但按病机分析痰瘀交阻是其共同的发病机制。

  临证发现,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痰瘀互结有关。这些患者临床表现往往既有血瘀的症候,同时也有痰浊的症状,为了进一步临床证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曾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将1年的全内科60岁以上老年病住院患者共292例做了统计分析,其中因心血管疾病住院为主者为115例(占39.39%),脑血管疾病为主者99例(占33.9%),呼吸系统病为主者78例(占26.71%),而心脑疾病两者合计为214例(占73.29%)。

  经舌脉征象统计分析:暗舌者(包括紫暗、暗红、暗滑等)共188例(占总数64.38%);腻苔者(包括薄腻、厚腻、黄腻等)共217例(占74.32%);弦脉或滑脉者共228例(占78.08%)。统计表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的舌脉征象显示了血瘀和痰浊密切相关。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痰瘀同病症候。因为人体五脏的功能直接或间接地都和气血津液生成、输布、调节有着密切关系。人到老年,五脏渐见虚衰,气血津液的化生和血行的调节、水液的输布功能日益衰减,气血运行失常致血瘀病证,水液疏布失调易引发痰湿病证。痰瘀致病往往互为因果,如痰浊滞经可使血行不畅致瘀,瘀血停积阻滞脉道影响津液输布聚为痰湿,可见瘀血一旦发生,也是痰浊形成的过程,而痰凝不散也可继发血瘀病证。因此,老年心脑血管疾病虽有不同病种,临床表现也有心悸、水肿、胸痛、呼吸困难、半身不遂的不同证候,但按病机分析痰瘀交阻是其共同的发病机制。

  新疆地处西北边陲,冬季严寒,寒伤阳气;夏季燥热,热伤津血;新疆又是多民族聚集之地,民众嗜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之品。老年人脏腑功能日渐衰退,这样的气候环境和人民的生活习惯易致脾胃受损,水湿不运,积湿生热,痰浊内生。加之新疆一年中寒冷气候达半年之久,昼短夜长,限制了老年人户外活动,久坐久卧则血脉运行缓慢。这些均是助生痰瘀的常见诱因。

  痰瘀同治文献记载

  《灵枢·百病始生篇》曰:“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成矣。”《金匮要略》记载有较多的痰瘀同病、痰瘀同治的病证和方药,如中风、胸痹、肺痈、肝着、虚劳等。今人常用的千金苇茎汤、大黄牡丹皮汤、鳖甲煎丸等均为张仲景所创立的痰瘀同治的组方。元代朱丹溪认为,中风半身不遂为多痰多瘀所致,提出了“痰挟瘀血,遂成巢囊。”对肺胀的发病认为“此痰挟瘀血而碍气而病。”已故名医岳美中说:“痰与血同属于阴,易交结凝固,气血流畅则津液并行,无痰以生,气滞则血瘀痰结。”又说:“治痰要治血,血活则痰化。”林求诚医师对中老年人流行病学的调查证明:中老年患者除了具有虚损类病证外同时兼有痰浊、血瘀的症候表现,且随年龄增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叶壁珍对老年急症的临床研究表明:痰瘀互结的虚实夹杂证是老年急症中突出的证候特点。这些论述都充分证明了痰瘀同源、痰瘀同病、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应采用痰瘀同治法。

  痰瘀同治临床应用

  痰瘀同治可用于多种病证,痰瘀同病往往多见于疑难顽症,此法应用于临床要取得理想疗效,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痰瘀必须同治。由于痰瘀阴性、凝滞、胶结难化的特性,常互相影响,仅去其一,病难根除。故痰瘀必须同治,即治痰必治瘀,瘀去则痰易化;治瘀必治痰,痰化则瘀易除;在治痰治瘀的同时,也要兼治相关病因,如治痰必治气,气顺则痰消;治瘀要治气,气畅瘀去等。临床上常见脓肿积液、赤白带下、赤白痢下等炎性分泌物中有瘀、有痰。古今医家多以痰瘀同治之法治之,如:张仲景千金苇茎汤治肺痈,大黄牡丹皮汤治肠痈,薛立斋仙方活命饮治疮痈等。上述三方均按痰瘀同治之法配方组药。唐容川《血证论·吐脓篇》详有说明:“脓者血之变也……以其本系血质,虽化为水,而较水更浓也,当其未化,则仍是血,消瘀则脓自不生,及其既化,则同于水;逐水则脓自排去”。

  辨治痰与瘀孰轻孰重。在痰瘀同病中,有其痰瘀致病的共同特点,也有偏痰偏瘀、痰多瘀少、瘀多痰少等多种表现,故需在痰瘀同治时要辨清痰与瘀孰轻孰重。当痰证甚急为主的时候,治痰为主兼治瘀,当瘀证为主甚急的时候,应采用治瘀为主兼治痰。

  痰瘀同治宜分标本、寒热、虚实。此类病症,病程较长,正气已伤,一般为本虚标实证。在急性期应用时注意攻邪不伤正,或中病即止,也应在标实之症缓解时配用扶正固本之品。当病久呈现体虚证为甚时应注意扶正为主,扶正药物按证选取益气助阳或养阴补血药,治血药也应选益气养血通络药,化痰药多用健脾化痰或清润化痰之品。活血药有凉血祛瘀、破血消瘀、温经活血、益气通络、养血活血药。祛痰药有涤痰开窍、清化热痰、温化寒痰、润燥化痰、健脾化痰药,临证时必须辨证选用。

  痰瘀同治当缓图。痰瘀同病常因病久入络,湿性黏滞,病程长,顽症多,故难取速效,治当缓图。如辨证处方得当,患者服之无不适感,当守法守方,较长时期观察治之。

  痰瘀同治需佐理气。痰瘀同治应当注意佐以理气之品,以助祛瘀和化痰。气为血之帅,气行血行,气滞气虚则津液不布,聚湿生痰,痰和瘀又可同因气病而互衍互结。故痰瘀同病当注意理气,调畅气机有利于祛痰和化瘀。

  饮食禁忌。治疗时注意嘱咐患者饮食忌辛辣生冷、膏粱厚味、助湿生痰、碍气留瘀类食物。

  痰瘀同治常用方药

  痰瘀同治的中药

  痰瘀同病当用痰瘀同治之法,也就是运用具有活血化瘀和祛湿(或燥湿、化痰、利水)双重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经查阅文献,结合临床应用共整理出约110余味,现将用药经验分类列举如下:

  理气止痛的痰瘀同治药物:川芎、郁金、延胡索、没药、五灵脂。

  破血消癥的痰瘀同治药:穿山甲、三棱、莪术、水蛭、蛰虫、斑蝥。

  温经通络的痰瘀同治药:干姜、肉桂、荜澄茄、花椒、山楂。

  活血祛痰湿理气通络的痰瘀同治药:桃仁、红花、泽兰、牛膝、琥珀、王不留行子、厚朴、香附、薤白、枳实、香橼皮。

  具有息风功效的痰瘀同治药:地龙、全蝎、羚羊角、白僵蚕、刺蒺藜、牡蛎。

  祛痰止咳平喘的痰瘀同治药:桔梗、旋覆花、天南星、皂角刺、白芥子、半夏、瓦楞子、竹茹、海藻、昆布。

  止血通瘀祛痰利湿的痰瘀同治药:蒲黄、茜草、大蓟、白茅根、侧柏叶、血余炭。

  泻下或逐水的痰瘀同治药:大黄、芒硝、郁李仁、千金子、大戟、芫花。

  清利湿热活血通络的痰瘀同治药:瞿麦、滑石、冬瓜仁、赤小豆、虎杖、通草。

  痰瘀同治的维吾尔药

  维吾尔医药作为中华医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数千年来,汲取了中医学、波斯医学、古印度医学等精华,经过不断总结、积累,在治疗白癜风、男女科、皮肤病、风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形成了许多独特而又非常有效的药物配方和治疗方法。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乃至中西亚地区慕名前来求医问药的人源源不断。维吾尔医临床诊治以切脉为主,兼用望、问、闻诸法,和中医的四诊相似。维吾尔医常用的400余种药物中有近百种药物和中药仅是称呼不同,而药物完全相同,使用方法也相似。因此本文整理收载的具有痰瘀同治功效的维吾尔药物中,与中医同名同物的药物如贝母、五灵脂、白花蛇等,为防止重复未予载录。

  笔者整理收集的痰瘀同治维吾尔药总计74种。例如:阿里红、金盏菊、莳萝子、阿摩尼亚脂、菊苣、蜀葵、阿纳其根、苦巴旦杏、蜀葵花、阿育魏实、苦蒿子、司卡莫尼亚脂、安息香、柳树、铁角蕨、百里香、骆驼蓬、铁线蕨、菝葜、鬣蜥、莴苣子、白花丹、龙涎香、无花果、菜豆、罗勒、香豆子、刺山柑根皮、马蔺子、香科科、槌果藤实、猫儿草、新疆圆柏实、大麻叶、磨盘草、香桃木实、倒提壶、墨盐、心草、番红花、苜蓿子、辛塔花(唇香草)、飞燕草、牛至、荨麻子、甘松、欧蜜蜂花叶、薰衣草、格蓬脂、欧防风胶、洋菝葜根、贯叶金丝桃、芹菜、药喇叭根、黑种草子、青香茅、药西瓜、胡萝卜子、秋水仙、鹰嘴豆、胡桐泪、驱虫斑鸠菊、芸香、黄瓜子、鞣树果、指甲花叶、蛔蒿花、瑞香、芝麻菜子、家独行菜子、麝香草、孜然、金色补血草花、石刁柏子。

  现将新疆地区中医常用于痰瘀同治的维吾尔药略举以下几味:

  阿里红 为多孔菌科真菌植物药用拟层孔菌的子实体,味微甜辛,多生于落叶松树干上。分布于我国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国外朝鲜、日本、俄罗斯、蒙古国亦有分布。

  功能主治:温肺祛痰,降气平喘,利尿消肿,祛寒止痛,通经,解毒。主治气喘咳痰不出,脾肿大,黄疸,偏头痛,关节痛,腹痛,闭尿,闭经,药物中毒等。(笔者用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验方“加味心痛宁方”、宁心通痹胶囊组方中都选用了该药物)

  驱虫斑鸠菊 为菊科植物驱虫斑鸠菊的成熟果实,气特异,味极苦。主产于我国新疆,印度、巴基斯坦等地亦有种植和野生。

  功能主治:祛痰利湿消肿,驱虫。用于痰饮浮肿,白癜风,湿痹疼痛,肠道寄生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治疗白癜风的外用制剂以此为主药)

  唇香草 为唇形科植物唇香草或新塔花的全草,气芳香,味辛凉,微苦,药性寒。生于砾石坡地及半荒漠草滩上。主产于我国新疆。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宁心安神,强心利尿,强筋健骨,清胃消食。主治感冒发热,目赤肿痛,头痛,咽痛,心悸,失眠,水肿,疮疡肿毒,消化不良等。(笔者研制的“西红花康复液”及我院医院制剂“天香丹胶囊”都选用该药)

  骆驼蓬 为蒺藜科植物骆驼蓬的全草。分布于我国新疆、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蒙古、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亦有分布。喜生于路旁、平原和戈壁等干旱处。味辛辣微苦,有麻舌感。

  功能主治:宣痹止痛,温经强肌,燥湿化痰,安神定痫。主治头痛,瘫痪,癫痫,咳嗽气喘,肠炎,痢疾,黄疸,水肿等。煎水外洗可治关节炎,滴虫病。熏烟可除虫。(我院以此为主要成分制成抗肿瘤制剂已在临床应用)

  痰瘀同治的方剂

  痰瘀同治的方剂主要以活血通络药和祛痰湿(或燥湿、化痰湿、利水湿)药组成,用其治疗痰瘀互结的各种病证,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整理了近50多个具有痰瘀同治功效的方药归类如下。

  祛瘀重于化痰的痰瘀同治方剂:有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桂枝茯苓丸、温经汤、失笑散、血府逐瘀汤等。其中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缓消癥块;温经汤、失笑散、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温经养血,行气散寒,理气止痛。

  理气化痰重于活血通络的痰瘀同治方剂:有瓜蒌薤白半夏汤、茴香橘核丸、苏子降气汤等。例如瓜蒌薤白半夏汤行气通阳散结,祛痰宽胸通络;茴香橘核丸散寒行气,通络消肿;苏子降气汤降气平喘,祛痰通络。

  具有开窍功效的痰瘀同治方剂:开窍剂中具有清热化痰、凉血解毒功效的方剂为凉开剂,如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豁痰解毒,活血通络;紫雪散清热开窍,息风止痉;至宝丹清热开窍,化浊解毒;现代中药成药制剂中,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亦均具有凉开功效。具温开功效的冠心苏合丸芳香开窍,行气活血,宽胸通络。

  具有补益功效的痰瘀同治方剂:功能补气活血通络、化痰利湿之补阳还五汤偏于益气升阳,祛瘀通络;人参养荣汤健脾益气养血化痰,活血通络,同治气血两虚病证;金匮肾气丸中则有桂附温阳活血通络,地黄、山药、山萸肉补肝脾肾三脏,丹皮、茯苓、泽泻泻肝火、脾热、肾水,全方共奏温阳、活血化痰、化气行水之功;而地黄饮子则养血活血通络,开窍化痰,阴阳双补。

  具有清热功效的痰瘀同治方剂:如仙方活命饮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清肝胆,利湿热,化瘀通络;当归龙荟丸清泻肝胆湿热之实火,同时兼养血活血;苇茎汤清肺化痰,逐瘀排脓;大黄牡丹汤泻热破瘀,散结消肿;大陷胸汤泻热逐水,软坚破结化瘀;加味温胆汤清热化痰,祛瘀宁心;礞石滚痰丸泻火逐痰,通络散结化痰;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逐瘀化痰。

  具有利湿祛痰活血通络功效的痰瘀同治方剂:祛湿剂中痰瘀同治方有茵陈蒿汤、四妙散、五苓散、八正散、五淋散、防己黄芪汤、加味温胆汤、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等。其中偏于利湿的方剂如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通络;四妙散清热燥湿通络;防己黄芪汤益气利水消肿,祛湿通络;偏于清热利湿的方剂如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络功效的八正散;清热凉血活血、利水通淋之五淋散;温阳化气、利水通络之五苓散;清热利湿、分清化浊、活血通络之萆薢分清饮,而枳实导滞丸行气消积导滞,清热利湿通络;木香槟榔丸行气导滞,利湿攻瘀,泻热通便。

  具有治风功效的痰瘀同治方剂:如羚角钩藤汤功效凉肝息风,养阴化痰通络;牵正散祛风化痰止痉、活血通络;天麻丸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活血止痛;大活络丹祛风除湿,理气豁痰,疏经活络;小活络丹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独活寄生汤补虚蠲痹、祛风湿通络。

  痰瘀同治经验方及特色制剂

  在五十年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中,笔者总结临证经验,创制了许多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痰瘀同治经验方和特色制剂,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心痛宁方、心痛宁加味方及宁心通痹胶囊;治疗老年呆病的益智治呆方;防治癫痫的定痫汤;具有降血脂功效的降脂汤;防治冠心病介入后再狭窄的养心通络汤;脑出血手术后的醒脑开窍汤;促进脑卒中康复的系列脉通片(平肝脉通片、化痰脉通片、补气脉通片);提高老年心脑血管机能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西红花康复液等。笔者的学术继承人王晓峰学习“痰瘀同治”的理论后,拟芪红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应用近十年收到良好疗效。笔者的硕士研究生李鹏将原心痛宁方加入具有痰瘀同治功效的维吾尔药辛塔花、阿里红组成“加味心痛宁方”,并进行了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加味心痛宁方治疗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中医证候总疗效、心绞痛疗效及心电图ST-T异常的改善均优于复方丹参片对照组;动物实验中,该方对大鼠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降低心肌缺血大鼠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有效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笔者的学术继承人胡晓灵应用具有治血利水之新塔花胶囊治疗47例稳定性心绞痛,研究结果表明:该药对患者心电图的改善和心绞痛的缓解都有显著疗效。他们分别在有关学术刊物及学术专著中论述这里不再赘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