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方今用五苓散

(2023-01-14 04:26:08)


时间:2020-07-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刘绍贵

  五苓散是我国古代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家、并被后世尊为医圣的张仲景所创,方载于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五苓散是一个温阳化水、利湿的方剂,临床主要治疗由于水湿停滞,在体内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历代被视为经典名方之一。相沿传承研究和使用了2000余年而不衰。

  五苓散的组成

  原方由中药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等五味药组成,捣研为散,用米汤和服,用量约现在的6g左右,并嘱其多饮暖开水,使微有汗出,每日3次。原治《伤寒杂病论》中所称的太阳病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水蓄下焦,形成太阳经腑同病者。

  五苓散的作用

  后世归纳总结的功用是: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下列三类病证,一是太阳膀胱蓄水证,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者;二是水湿内停证,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者;三是痰饮,见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晕,或短气而咳者。

  五苓散所治病的病机

  五苓散治病病机为:膀胱气化受阻,水液内停,兼有外邪未解。其辨证或证治要点是: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方中重用泽泻为君药(即主药),以甘淡渗湿利水;以猪苓、茯苓为臣药(即辅助药),协助和加强利水渗湿之功;以白术、桂枝为佐药(即佐助药),一以健脾而运化水湿之邪,一以温阳化气而利水,外散风寒以解表。

  五苓散的加减应用

  2000多年来,其临床治验和论说无以数计,如有验案称:因夏月湿重,用冷水、凉药过多,致气化不利、水湿相结而致小便不利者;也有因脾失健运、气化不行、水湿阻滞,所致食欲不佳、下肢浮肿、腹胀较重者;尚有用此方治疗悬饮见胸满喘促不得卧者。即涉及内、儿、皮肤等科的多种病症均有医治痊愈者。

  当代临床报道,有用五苓散加减治疗肾炎、尿潴留、肾功能不全、膀胱癌,以及流行性腹泻、肝硬化腹水、胸腔积液、慢性肺心病心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眩晕、颅内压增高、特发性水肿。还有用治妇科羊水过多症、妊娠高血压症与婴儿腹泻、小儿鞘膜积液、小儿神经性尿频及关节腔积液、淋病合并睾丸炎、中心性视网膜炎、青光眼等多种病症,均获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比如,还有资料显示,用五苓散加白茅根、白花蛇舌草,或加丹参、益母草,治疗急性肾炎78例、肾炎水肿42例,其有效率达到90%。

  同时,对五苓散证开展了实验研究,特别是对利尿作用、对肾功能的影响,对尿路结石的防治、对乙醇代谢的影响,以及抑菌作用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对利尿作用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服用本方后24小时尿量及钠的排泄量,比西药噻嗪类、呋塞米、乙酰唑胺等的利尿作用更强。在剂型研究中,虽研制了水丸、片剂、浸膏剂、颗粒剂等剂型,使用了汤剂,但发现仍以散剂作用较好。有学者尚应用细胞学、分子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从病理、生理等方面进行了微观探讨,中医方剂学和临床应用已将其归入祛湿剂,其用将日益有所拓展。(刘绍贵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玉生应用五苓散治疗多种病

时间:2019-07-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石朝顺 邱奕霏

 

  五苓散出自《伤寒杂病论》,该方在书中出现6次,一是在杂病部分中治疗下焦有水气的脐下悸、吐涎沫眩晕症;二是在伤寒论中的蓄水证,其中列有五条。这皆是水仃不行之证。方剂组成: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此方的功效就是温通利水,王玉生临证中即利用它的温通利水之效,治疗不同疾病。此就随山东省德州市首届名中医师王玉生学习时应用五苓散的案例总结如下。

  泄泻

  患者张某,女,32岁。于2018年2月25日初诊。因饮食不洁而致泄泻1年半。经多次中西医治疗未愈,曾几次去某省中医院诊治,服用中药五六天腹泻会好,但是隔几天后仍腹泻如故。望其所用中药皆是健脾固涩之剂,西药是治疗慢性肠炎之类。刻诊:大便每天少则三四次,多则七八次,每次便少但不成形。便前必小腹痛,有时痛不可忍,便后痛止,近日不欲饮食,怕食凉硬食物,时有头痛以前额痛重,腰膝酸痛,小便正常,舌质淡白、苔薄腻色白,脉沉细无力。

  病机:脾胃气虚,寒湿内结。

  治则:健脾和胃,利湿止泻。

  处方:炒白术15g,茯苓15g,泽泻20g,猪苓15g,桂枝12g,党参15g,姜半夏10g,炮姜10g,菟丝子20g,巴戟天12g,补骨脂12g,车前子20g(布包)。7服,水煎服,日1服。

  2018年3月4日复诊:服上药3天腹泻即止,日便1次但便仍不成形,量增多,腹痛已明显减轻,仍时有头痛腰膝痛。舌脉同前,仍以原方巴戟天、补骨脂改15g。继用14服。4月24日电话随访。张某说腹泻已彻底好了,再未服用任何药。

  泄泻之证属脾胃气虚、湿盛者为多,即《内经》所说:“湿盛则儒泻。”此病即属这个类型。前医应用补脾方药是正确的,但对这湿盛治疗只是应用白术、茯苓、半夏燥湿之类,只能暂时取效,所以会日后泄泻复发。应用五苓散是利湿剂,使内湿之邪从小便排出,同时又应用了补脾气的参术,本案病久多虚,已属寒湿,所以又加了炮姜、菟丝子、补骨脂等助阳之药,这样湿浊去,脾气健,故腹泻自止。由此可见对内湿邪的治疗,燥湿和利湿效果绝对不一,燥湿药力缓且效果短暂、利湿药力大专长,故而以利湿为主的五苓散治脾湿泄泻效果良好。

  焦虑症

  张某,女,22岁。2017年9月4日初诊时间。近1年来精神异常,性格脾气急躁易怒,经常乱砸室内东西,並时发火打人,头痛头晕,时有心悸不安、紧张不宁、坐卧不安、少寐、月经两个月未至、周身无力、饮食正常、大便日2次等,脉沉弦,舌质正常、舌苔白腻。体重131斤,身高1.45米。

  病机:湿浊内蕴,阻滞清窍。

  治则:利湿化浊,开窍醒神。

  处方:泽泻20g,猪苓15g,炒白术15g,茯苓15g,桂枝10g,车前子20g(布包,香附15g,郁金12g,丹参30g,红花12g,薏苡仁20g,赤芍12g。水煎服,14服。

  2017年9月22日二诊:药后急躁易怒已消除,其他症状减轻,大便仍日2次、不成形,脉舌同前。再以前方加太子参15g。30服。

  2017年11月30日三诊:患者说服完在医院买的30服后,在当时又按原处方买了15服,痊愈。

  胖人多痰湿,舌苔白腻,脉弦,这是痰湿之征。此病诊为痰湿内盛是有道理的。所以应用五苓散治以利湿化浊、又加用车前子、郁金、香附解郁利水,丹参、红花、赤芍活血络,这样湿浊去、清窍开、血络活,所以治疗神志清、月经致、体重也相应的减轻。

  疤痕疙瘩

  焦某,男,42岁,2017年12月12日就诊。诉8年前,前胸及后背出现不规则疙瘩,每年逐步增大,曾几次去医院诊治皆未效果。诊时观其前胸及后背分布不规则、大小不一或条形或圆形突出皮肤或淡红,也有暗红色的疙瘩斑块。局部时时作痒或时有微痛,如食辣或饮酒会痒痛加剧,舌苔薄腻色白、脉沉。

  病机:湿浊內蕴化热,血络阻滞成形。

  治则:解郁利湿,活络通经。

  处方:泽泻20g,猪苓15g,茯苓15g,炒白术15g,桂枝8g,赤芍15g,车前子20g(布包),三叶青10g,五指毛桃10g,夏枯草20g,炒山药20g,丹参30g,川芎15g。10服,水煎服。

  2017年12月25日二诊:药后患处痒痛较前有减,望其疙瘩肿块的色、形、大小没有改变,脉舌苔同前。前方去三叶青、夏枯草,再加用白鲜皮15g,土茯苓15g,鱼腥草15g,赤芍15g。20服,水煎服。

  2018年1月25日三诊:药后痒减痛消失,疙瘩颜色变浅、肿块变小。再以前方30服,水煎服。

  2018年3月2日四诊:药后疙瘩肿块明显变小,颜色成浅淡红色,其痒痛消失,舌脉同前。再以原处方30服,水煎服。

  疤痕疙瘩临床较为少见,中医称为蟹足肿、巨痕症。其形凹陷不平、大小不一,颜色呈紫暗色或不均匀紫红色,看之极难看,会严重影响人体的外观形象。本患者辨证属于内湿郁结于皮下、日久阻滞血络所成。西医认为是纤维结缔组织过度增生所致。多因饮食不节或过度饮酒造成的内湿邪郁久所成。所以用解郁利湿的五苓散在配合利湿的车前子,祛湿热的白鲜皮、土茯苓,通血络的丹参、川芎,这样湿热得利下,血络通畅,疙瘩自会消失。

  酒精性肝炎

  孔某,男,43岁。2018年4月18日就诊:本月13日来诊:口干口苦,每天早起床后严重,不欲饮食、食后胃脘胀满,小便黄,舌苔腻微黄,脉弦数。自述因工作应酬,差不多每日饮酒次。

  病机:肝胆湿热。

  治则:清利肝胆湿热。

  处方:泽泻20g,猪苓15g,茯苓15g,炒白术15g,桂枝6g,郁金12g,虎杖15g,半枝莲30g,生地黄40g,赤芍15g,醋香附15g,车前子20g(布包),三叶青10g,炒枳壳12g。15服,水煎服。

  2018年5月3日二诊:药后仍有口干口苦,饮食正常,他症全消。再以上次处方继服15服,並嘱禁饮酒。

  改患者因长期饮酒,造成湿热内伤肝胆,以致造成肝胆的异常,而形成酒精肝。中医辨证属于肝胆湿热。所以应用五苓散以利湿热,又加虎杖、半枝莲、车前子等清热利湿之品。这样,湿热得清,故肝功正常。

  脂肪肝

  姜某,男,38岁,2017年1月6日就诊:2016年12月24日来诊:近半年来经常无精神,周身无力,食欲时好时坏,近十天来食欲差,有时候胃脘胀满呃气,大便日2~3次,量少,质稀,有时不成形。舌质正常,舌苔薄腻色白,脉沉缓无力,体重165斤,身高1.63米。

  病机:湿浊内蕴。

  治则:化湿健脾。

  处方:泽泻30g,猪苓20g,炒白术20g,茯苓20g,桂枝10g,炒枳壳12g,炒山药20g,莲子20g,赤芍20g,丹参30g,车前子20g(布包),醋香附15g。10服,水煎服。代煎,每服煎2袋,每袋220ml,每日上午10点热服1袋,晚睡前热服1袋。並嘱增加运动,忌酒及一切油腻大的食品。

  2017年1月17日二诊:服药后食欲有增,精神有好转,仍周身无力,大便仍每日2~3次,稀便减少,脉舌同前。再以前方加生姜10g,大枣15g。10服。仍代煎,方法及服药方法如上。

  2017年1月28日三诊:药后各症基本消失,大便日1~2次,舌苔薄白,脉沉。再以前方10服代煎,代煎方法及服药方法同前。並嘱:如无有其他症状的出现,可以应用该处方,再继续服用2~3个月,然后再作各项检查。

  2018年5月18日四诊:患者自述,自从去年开始服药至今,只是春节前后的5天停止了服药,致现每日服药,从未间断,共服用了4个月。3天前抽血及B超检查:脂肪肝及其他各项均已正常,体重已降15斤。

  湿浊内蕴,侵入血分,伤及肝肾,造成了首诊时各项指标的异常及不同症状的出现,应用五苓散又加用化湿通络之品,湿利脾健,血络畅通,故症状消除各项检查指标正常。

  体会

  1.考五苓散系张仲景治疗小便不利的蓄水证,五种药物组成具有温通化气以利水之效。总结它不是化湿剂、不是燥湿剂、更不是祛湿剂,而是利湿剂,具有令湿气从小便排出之意。

  2.这种湿浊是指积存人体的内湿邪,可导致内科病中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症、脂肪肝等。皮肤科中的湿疹、牛皮癣、各种皮炎等。妇科中的白带、阴道炎、阴痒、不孕症等。在恶性肿瘤中,也有不少是因湿浊混合毒形成的湿毒与血瘀结而成。从以上的五种案例也可以看到,湿可导致各科的疾病,所以总结为一句话:“湿可致多种疾。”

  3.对这种内湿邪的蕴结,采取利湿剂,从小便排出,是比较快捷的办法。临床所见,应用五苓散后並没有见到患者排尿的增多,但实际上这无形湿邪已从尿中排出。这药后的实效即可证明这一点,所以我们总结一句话:“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4.无论是什么疾病,只是见到舌苔薄腻、厚腻,脉弦,或滑,或缓和无力,皆可诊断湿浊内蕴,但是湿浊内蕴也不可能构成一种病,也会常常潜伏在某些病之中。治疗时必分清标本轻重缓急,或先治湿浊后治他病,或先治他病后治湿浊,或是标本同治。

  5.在应用五苓散中,皆可加入车前子、炒山药、薏苡仁,以增加利湿之功。如兼有热象的桂枝量可用6g以下;如兼有气虚、阳虚寒盛的,可用桂枝10g至15g;如兼有脾虚少食,可加入炒枳壳、陈皮、砂仁;如兼有脂肪肝,可加入香附、丹参、赤芍;如兼有肾气虚腰膝痛,可加川断、寄生、菟丝子;如有大便秘结,可加入大黄、枳实或火麻仁。(石朝顺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丁庄卫生院 邱奕霏 北京市弘医堂中医医院)


温通利水的五苓散

 古方今用五苓散 (2018-07-26 04:51:26)[编辑][删除]

温通利水的五苓散

  五苓散出自《伤寒杂病论》。本方在书中出现五次,一是在杂病部分中治疗下焦有水气的脐下悸、吐涎沫眩晕症。二是在伤寒论中的蓄水证,其中列有五条,这皆是水停不行之证。五苓散组成: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此方的功效就是温通利水,笔者临证中利用温通利水之效,治疗多种疾病,同样也取得很好的疗效。

  泄泻

  患者张某,女,32岁。初诊于2018年2月25日。因饮食不洁而致泄泻1年半。服用中药5~6天腹泻会好,但时隔几天后仍腹泻如故。望其所用中药处方皆是健脾渗湿固涩之剂。西药是治疗慢性肠炎之类的药。刻诊:大便每天少则3~4次,多则7~8次,每次便少不成形。便前必小腹痛,有时痛不可忍,便后痛止,近日不欲饮食,怕食凉硬食物,时有头痛,以前额痛重,腰膝酸痛,舌质淡白、苔薄腻色白,脉沉细无力。

  诊断:泄泻(脾胃气虚,寒湿内结)。

  治则:健脾和胃,利湿止泻。

  处方: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泽泻20g,猪苓15g,桂枝12g,姜半夏10g,炮姜10g,菟丝子20g,巴戟天12g,补骨脂12g,车前子20g。7剂。水煎服,日1剂。

  2018年3月4日复诊:服上药3天腹泻即止,日1次,便仍不成形,量增多,腹痛已明显减轻,仍时有头痛腰膝痛,舌脉同前。仍以原方巴戟天、补骨脂均改为15g。继用14剂。4月24日电话随访,张某说腹泻已彻底好了。

  泄泻之证属脾胃气虚、湿盛者为多,此病即属于这个类型,应用补脾方药虽是正确的,对症的只是白术、茯苓、半夏之类的渗湿燥湿药,只能暂时取效,日后泄泻复发。五苓散是利湿剂,使体內湿邪从小便排出,同时又应用了补脾气的参术。本案病发四十多天,病久多虚已属寒湿,所以加用了炮姜、菟丝子、补骨脂,助阳之药,这样湿浊去,脾气健,故腹泻自止。由此可见对体内湿邪的治疗,渗湿燥湿和利湿效果绝对不一,渗湿药力缓且效果短暂;五苓散利湿使小便得利,大便得实。亦即“利小便即实大便”。故而以利湿为主的五苓散治脾湿泄泻效果良好。

  酒精性肝炎

  孔某,男,43岁。2018年4月18日就诊。诉本月13日查肝功异常而来就诊,检查结果:总胆红素:45.5μmol/L、间接胆红素25.2μmol/L。刻诊:口干口苦,每天早起床后严重,不欲饮食,食后胃脘胀满,周身无力,小便黄,舌苔腻微黄,脉弦数。

  病机:肝胆湿热型腹胀(酒精性肝炎)。

  治则:清肝利胆。

  处方:泽泻20g,猪苓15g,茯苓15g,炒白术15g,桂枝6g,郁金12g,虎杖15g,半枝莲30g,生地黄40g,赤芍15g,醋香15g,车前子20g,三叶青10g。15剂。水煎服。

  2018年5月3日二诊:药后仍有口于口苦,他症全消。昨天查肝功,总胆红素25.9μmol/L。其他项目皆属正常。再以上次处方继服15剂。并嘱禁饮酒。

  该患者因长期饮酒,湿热内伤肝胆,肝功异常,形成酒精肝。

  诊断:肝胆湿热型腹胀(酒精性肝炎)。

  治疗:五苓散以利湿热,加用虎杖、半枝莲、车前子等清利湿热之品。湿热得清,故肝功正常。

  体会

  五苓散出自《伤寒杂病论》,是治疗蓄水证的主方,从以上医案来看,虽然是不同的内科病和皮肤科病,利用五苓散利湿的功效,皆能取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应用本方必须是体内湿邪所致,加用车前子、竹叶等。

  体内湿邪致病,要分清是一般的湿浊还是湿热或是寒湿,如内湿热盛,方中桂枝应少用;如果是内寒湿,桂枝应多用。(作者王玉生、周鑫培单位为北京同仁堂王府井中医院,邱奕霏单位为北京弘医堂中医院)

五苓散(出自于《伤寒论》《金匮要略》)

 

适应症:急性胃肠炎、宿醉、胃炎、神经衰弱、肾盂炎、膀胱炎、尿道炎、糖尿病、呕吐、中暑、肝炎、黄疸、胆结石、胆囊炎、腹膜炎、阴囊水肿、心脏病。

应用目标:伴有咽喉干、尿量少、头痛、头重、头汗、恶心、呕吐等而腹泻者,或有浮肿者。

处方:泽泻、茯苓、猪苓、术、桂枝、(译者注:《伤寒论》原方是“术”,在中国一般用白术日本一般用苍术,以下皆同)参考:直接了当地说,本方就是应用于因水分偏胜或偏衰而引起的疾患,或者是伴随它而出现的诸症。

(1)急性胃肠炎:(包括饮水中毒、食物中毒、中暑、睡眠时受凉或者乳幼儿吐泻、吐乳。)本方适应的急性胃肠炎的标志如目标栏所说:伴有尿量减少、口渴、微热、水分和大便量都多的水泻性的腹泻。本方和平胃散的鉴别:无热而口渴或尿量并不显著减少者多是平胃散的适应证。

(2)宿醉:(译者注:喝醉后第二天出现的症状):主诉恶心、口渴、头痛者若投与本方,则使不快症状迅速消失,有宿醉癖者饮酒前后,服用此方可以预防,因此酒客珍视之。

(3)肾脏疾病:本方自古以来就是对肾病有名的代表处方,不论急性、慢性都可一试的处方,对于由于慢性而成为过敏体质者多用本方和柴胡剂(译者注:指带有柴胡的方剂、如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等)合方。

(4)肝脏疾患:对这类疾病,用与柴胡剂或茵陈蒿汤合方比单独用本方的要多。另外,相当重的肝肥大、肝硬化或与此伴随而来的心不全和腹水、浮肿者,不少病例用本方和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方有效。

 

    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是一张调节人体水液分布异常的方剂。水液的异常分布,《伤寒论》的注家们称之为蓄水证。但蓄水时水液并非仅仅停留在下焦的膀胱,可以停留在人体的任何部位。蓄于下则小便不利;蓄于中则见心下痞和水入则吐的水逆;蓄于上则见吐涎沫而癫眩;蓄于表则有汗出;蓄于肠则有下利;蓄于肌肤则有水肿。至于现代医学中青光眼的眼压增高,美尼尔氏综合征的内耳迷路的积水,以及脑积水,肝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等等,都可以认为是蓄水的表现形式。只要出现口渴、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者,都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我临证常将五苓散用于以下疾病。一是以腹泻、大便稀溏为表现的疾病,如夏秋季节的肠炎,包括小儿的腹泻都常常用到。这类疾病往往表现为水样的泄泻,次频无度,甚或空洞无物。多伴有肠鸣漉漉、小便不利、渴欲饮水,久用抗生素而不见效。此类腹泻,前人谓之洞泄,五苓散是针对这类泄泻的特效方。如曹颖甫先生常以之治洞泻,其医案载大南门郭左,洞泻当分利,川桂枝一钱、猪茯苓各三钱、生白术三钱、炒泽泻二钱。我曾治一女,九月初来诊,水泻多日,以此方加车前子而愈。《伤寒论》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本以下之即暗含泄泻之义。五苓散治利,其机理是利小便以实大便。《伤寒论》第159条利不止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后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金匮要略》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夏秋季节多暑多湿,本方恰有利湿的作用。刘完素治中暑受湿,引饮过多,头痛烦渴,湿热小便秘。所用之方桂苓甘露饮,即由此方加六一散、石膏、寒水石而成。慢性肝炎、肝癌、肠癌等疾病出现水样便、腹胀、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者,我也多以此方加味治疗。这种情况,虽舌有紫气也不可活血化瘀,滥用攻伐以伤正,要从病人的实际体质状态出发,带病延年,提高生存质量才是正途。

   二是治疗以水肿腹水等为表现的疾病。如肾脏病的水肿、肝腹水、以及柯兴氏综合征的水钠潴留性肥胖。我曾治疗一肝腹水以高热、水泻入院,伴有口干、大便稀、下肢水肿、轻度黄疸,投以茵陈五苓散腹水得退。柯兴氏综合征病人多表现为肥胖、浮肿,女性还有月经量减少,多毛。舌体多胖大,有齿痕。本方加生石膏、滑石、牛膝。

   三是其他水液代谢障碍性疾病。诸如多汗症,用黄芪、麻黄根等固表止汗药无效者,当细审有无口渴、小便不利之方证。对此,《伤寒论》73条明言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青光眼、假性近视等眼病,也有用本方的机会。其人视物眩而不舒,类似于《金匮要略》中所载的癫眩。另外,我还以此方治一例脑垂体瘤,证见口渴、手抖、视力下降,大便稀、下肢肿。用本方后口渴、手抖、浮肿及大便情况明显好转。虽然后来还是做了手术,但本方对改善症状疗效是肯定的。

   我用五苓散加减的经验是口渴甚者加生石膏,滑石;有黄疸者,加茵陈;吐泻甚者,加干姜。也常常与玉屏风散、平胃散、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及真武汤合方使用。还要嘱病人温服,避风,喝热水热汤。若方证相应,服后其人多小便畅利,大便转干,浮肿消退,口中有津,身体也随之感到轻松。这一切都说明体内水液分布已经恢复正常状态。另外,临床还发现欧美人到南京后也多见五苓散证,或腹泻,或腹胀,或口渴,或多汗。这是否与欧美人的体质不太适合南京夏季潮湿闷热的气候有关?抑或不适应味精与食盐较多的中国菜肴有关?值得研究。五苓散对脂肪肝、酒精肝的治疗效果也值得观察。


千古利水第一方——五苓散

 (2018-02-09 08:50:59)[编辑][删除]

 


郑振涛 天津市安仁中医院 袁红霞名中医工作室

王玉生应用五苓散治疗多种病

 (2019-08-11 14:46:43)[编辑][删除]


时间:2019-07-05  作者:石朝顺 邱奕霏

  五苓散出自《伤寒杂病论》,该方在书中出现6次,一是在杂病部分中治疗下焦有水气的脐下悸、吐涎沫眩晕症;二是在伤寒论中的蓄水证,其中列有五条。这皆是水仃不行之证。方剂组成: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此方的功效就是温通利水,王玉生临证中即利用它的温通利水之效,治疗不同疾病。此就随山东省德州市首届名中医师王玉生学习时应用五苓散的案例总结如下。

  泄泻

  患者张某,女,32岁。于2018年2月25日初诊。因饮食不洁而致泄泻1年半。经多次中西医治疗未愈,曾几次去某省中医院诊治,服用中药五六天腹泻会好,但是隔几天后仍腹泻如故。望其所用中药皆是健脾固涩之剂,西药是治疗慢性肠炎之类。刻诊:大便每天少则三四次,多则七八次,每次便少但不成形。便前必小腹痛,有时痛不可忍,便后痛止,近日不欲饮食,怕食凉硬食物,时有头痛以前额痛重,腰膝酸痛,小便正常,舌质淡白、苔薄腻色白,脉沉细无力。

  病机:脾胃气虚,寒湿内结。

  治则:健脾和胃,利湿止泻。

  处方:炒白术15g,茯苓15g,泽泻20g,猪苓15g,桂枝12g,党参15g,姜半夏10g,炮姜10g,菟丝子20g,巴戟天12g,补骨脂12g,车前子20g(布包)。7服,水煎服,日1服。

  2018年3月4日复诊:服上药3天腹泻即止,日便1次但便仍不成形,量增多,腹痛已明显减轻,仍时有头痛腰膝痛。舌脉同前,仍以原方巴戟天、补骨脂改15g。继用14服。4月24日电话随访。张某说腹泻已彻底好了,再未服用任何药。

  泄泻之证属脾胃气虚、湿盛者为多,即《内经》所说:“湿盛则儒泻。”此病即属这个类型。前医应用补脾方药是正确的,但对这湿盛治疗只是应用白术、茯苓、半夏燥湿之类,只能暂时取效,所以会日后泄泻复发。应用五苓散是利湿剂,使内湿之邪从小便排出,同时又应用了补脾气的参术,本案病久多虚,已属寒湿,所以又加了炮姜、菟丝子、补骨脂等助阳之药,这样湿浊去,脾气健,故腹泻自止。由此可见对内湿邪的治疗,燥湿和利湿效果绝对不一,燥湿药力缓且效果短暂、利湿药力大专长,故而以利湿为主的五苓散治脾湿泄泻效果良好。

  焦虑症

  张某,女,22岁。2017年9月4日初诊时间。近1年来精神异常,性格脾气急躁易怒,经常乱砸室内东西,並时发火打人,头痛头晕,时有心悸不安、紧张不宁、坐卧不安、少寐、月经两个月未至、周身无力、饮食正常、大便日2次等,脉沉弦,舌质正常、舌苔白腻。体重131斤,身高1.45米。

  病机:湿浊内蕴,阻滞清窍。

  治则:利湿化浊,开窍醒神。

  处方:泽泻20g,猪苓15g,炒白术15g,茯苓15g,桂枝10g,车前子20g(布包,香附15g,郁金12g,丹参30g,红花12g,薏苡仁20g,赤芍12g。水煎服,14服。

  2017年9月22日二诊:药后急躁易怒已消除,其他症状减轻,大便仍日2次、不成形,脉舌同前。再以前方加太子参15g。30服。

  2017年11月30日三诊:患者说服完在医院买的30服后,在当时又按原处方买了15服,痊愈。

  胖人多痰湿,舌苔白腻,脉弦,这是痰湿之征。此病诊为痰湿内盛是有道理的。所以应用五苓散治以利湿化浊、又加用车前子、郁金、香附解郁利水,丹参、红花、赤芍活血络,这样湿浊去、清窍开、血络活,所以治疗神志清、月经致、体重也相应的减轻。

  疤痕疙瘩

  焦某,男,42岁,2017年12月12日就诊。诉8年前,前胸及后背出现不规则疙瘩,每年逐步增大,曾几次去医院诊治皆未效果。诊时观其前胸及后背分布不规则、大小不一或条形或圆形突出皮肤或淡红,也有暗红色的疙瘩斑块。局部时时作痒或时有微痛,如食辣或饮酒会痒痛加剧,舌苔薄腻色白、脉沉。

  病机:湿浊內蕴化热,血络阻滞成形。

  治则:解郁利湿,活络通经。

  处方:泽泻20g,猪苓15g,茯苓15g,炒白术15g,桂枝8g,赤芍15g,车前子20g(布包),三叶青10g,五指毛桃10g,夏枯草20g,炒山药20g,丹参30g,川芎15g。10服,水煎服。

  2017年12月25日二诊:药后患处痒痛较前有减,望其疙瘩肿块的色、形、大小没有改变,脉舌苔同前。前方去三叶青、夏枯草,再加用白鲜皮15g,土茯苓15g,鱼腥草15g,赤芍15g。20服,水煎服。

  2018年1月25日三诊:药后痒减痛消失,疙瘩颜色变浅、肿块变小。再以前方30服,水煎服。

  2018年3月2日四诊:药后疙瘩肿块明显变小,颜色成浅淡红色,其痒痛消失,舌脉同前。再以原处方30服,水煎服。

  疤痕疙瘩临床较为少见,中医称为蟹足肿、巨痕症。其形凹陷不平、大小不一,颜色呈紫暗色或不均匀紫红色,看之极难看,会严重影响人体的外观形象。本患者辨证属于内湿郁结于皮下、日久阻滞血络所成。西医认为是纤维结缔组织过度增生所致。多因饮食不节或过度饮酒造成的内湿邪郁久所成。所以用解郁利湿的五苓散在配合利湿的车前子,祛湿热的白鲜皮、土茯苓,通血络的丹参、川芎,这样湿热得利下,血络通畅,疙瘩自会消失。

  酒精性肝炎

  孔某,男,43岁。2018年4月18日就诊:本月13日来诊:口干口苦,每天早起床后严重,不欲饮食、食后胃脘胀满,小便黄,舌苔腻微黄,脉弦数。自述因工作应酬,差不多每日饮酒次。

  病机:肝胆湿热。

  治则:清利肝胆湿热。

  处方:泽泻20g,猪苓15g,茯苓15g,炒白术15g,桂枝6g,郁金12g,虎杖15g,半枝莲30g,生地黄40g,赤芍15g,醋香附15g,车前子20g(布包),三叶青10g,炒枳壳12g。15服,水煎服。

  2018年5月3日二诊:药后仍有口干口苦,饮食正常,他症全消。再以上次处方继服15服,並嘱禁饮酒。

  改患者因长期饮酒,造成湿热内伤肝胆,以致造成肝胆的异常,而形成酒精肝。中医辨证属于肝胆湿热。所以应用五苓散以利湿热,又加虎杖、半枝莲、车前子等清热利湿之品。这样,湿热得清,故肝功正常。

  脂肪肝

  姜某,男,38岁,2017年1月6日就诊:2016年12月24日来诊:近半年来经常无精神,周身无力,食欲时好时坏,近十天来食欲差,有时候胃脘胀满呃气,大便日2~3次,量少,质稀,有时不成形。舌质正常,舌苔薄腻色白,脉沉缓无力,体重165斤,身高1.63米。

  病机:湿浊内蕴。

  治则:化湿健脾。

  处方:泽泻30g,猪苓20g,炒白术20g,茯苓20g,桂枝10g,炒枳壳12g,炒山药20g,莲子20g,赤芍20g,丹参30g,车前子20g(布包),醋香附15g。10服,水煎服。代煎,每服煎2袋,每袋220ml,每日上午10点热服1袋,晚睡前热服1袋。並嘱增加运动,忌酒及一切油腻大的食品。

  2017年1月17日二诊:服药后食欲有增,精神有好转,仍周身无力,大便仍每日2~3次,稀便减少,脉舌同前。再以前方加生姜10g,大枣15g。10服。仍代煎,方法及服药方法如上。

  2017年1月28日三诊:药后各症基本消失,大便日1~2次,舌苔薄白,脉沉。再以前方10服代煎,代煎方法及服药方法同前。並嘱:如无有其他症状的出现,可以应用该处方,再继续服用2~3个月,然后再作各项检查。

  2018年5月18日四诊:患者自述,自从去年开始服药至今,只是春节前后的5天停止了服药,致现每日服药,从未间断,共服用了4个月。3天前抽血及B超检查:脂肪肝及其他各项均已正常,体重已降15斤。

  湿浊内蕴,侵入血分,伤及肝肾,造成了首诊时各项指标的异常及不同症状的出现,应用五苓散又加用化湿通络之品,湿利脾健,血络畅通,故症状消除各项检查指标正常。

  体会

  1.考五苓散系张仲景治疗小便不利的蓄水证,五种药物组成具有温通化气以利水之效。总结它不是化湿剂、不是燥湿剂、更不是祛湿剂,而是利湿剂,具有令湿气从小便排出之意。

  2.这种湿浊是指积存人体的内湿邪,可导致内科病中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症、脂肪肝等。皮肤科中的湿疹、牛皮癣、各种皮炎等。妇科中的白带、阴道炎、阴痒、不孕症等。在恶性肿瘤中,也有不少是因湿浊混合毒形成的湿毒与血瘀结而成。从以上的五种案例也可以看到,湿可导致各科的疾病,所以总结为一句话:“湿可致多种疾。”

  3.对这种内湿邪的蕴结,采取利湿剂,从小便排出,是比较快捷的办法。临床所见,应用五苓散后並没有见到患者排尿的增多,但实际上这无形湿邪已从尿中排出。这药后的实效即可证明这一点,所以我们总结一句话:“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4.无论是什么疾病,只是见到舌苔薄腻、厚腻,脉弦,或滑,或缓和无力,皆可诊断湿浊内蕴,但是湿浊内蕴也不可能构成一种病,也会常常潜伏在某些病之中。治疗时必分清标本轻重缓急,或先治湿浊后治他病,或先治他病后治湿浊,或是标本同治。

  5.在应用五苓散中,皆可加入车前子、炒山药、薏苡仁,以增加利湿之功。如兼有热象的桂枝量可用6g以下;如兼有气虚、阳虚寒盛的,可用桂枝10g至15g;如兼有脾虚少食,可加入炒枳壳、陈皮、砂仁;如兼有脂肪肝,可加入香附、丹参、赤芍;如兼有肾气虚腰膝痛,可加川断、寄生、菟丝子;如有大便秘结,可加入大黄、枳实或火麻仁。(石朝顺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丁庄卫生院 邱奕霏 北京市弘医堂中医医院)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的利水名方,具有温阳化气利水之功,用以治疗包括太阳蓄水证在内的多种病证,临床使用广泛,效果显著,堪称千古利水第一名方。五苓散在药物组成、配伍特点、主治病机以及服用方法等方面颇具深意,值得中医学者仔细玩味,领会经方魅力之所在。

药物组成比例特点

五苓散中猪苓、白术、茯苓各一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桂枝半两,它们之间的剂量比等于3:3:3:5:2。根据汉代与现代度量衡的换算,24铢等于1两,16两等于1斤,1斤等于现在的250克,进行计量换算五苓散一剂方中各药物的剂量约为茯苓12克,白术12克,猪苓12克,泽泻20克,桂枝8克。而在《金匮要略》中关于五苓散药物组成的记载,方剂中药物的种类没有改变,而药物的用量则是按照比例给出,其中泽泻一两一分,猪苓、茯苓、白术各三分,桂枝二分,这里的分不是计量单位,而是比例概念,按照一两为四分,那么五苓散各药物之间的剂量组成比依旧是茯苓:白术:猪苓:泽泻:桂枝用量比值也是3:3:3:5:2。目前,关于五苓散的服用方法,包括散剂和汤剂两种。散剂一般按照原剂量服用,也可以按照剂量固定比服用,而汤剂的服用,则可以参考以上计算出的剂量。自古就有经方不传之秘在于用量。因此,科学、客观地把握五苓散的剂量,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积极作用。

配伍特点

五苓散,作为散剂,取发散之意,五味药之间,相互为用,相互为使,从而达到温阳、化气、利水、健脾的功效。利水以去水邪停蓄之标,温阳以治水饮内停之本,健脾则取五行相克制化之理,培中土以制停水。故张仲景以猪苓、茯苓、泽泻,导水下行,通利小便;白术甘温健脾,助脾运湿;桂枝辛温,通阳化气以行水,并兼以解表。五味药合用,共奏外解表邪,内通水腑,导水外出之功。成无己说:“苓者,令也,号令之令矣,通行津液,克伐肾邪,专为号令者,苓之功也”,指出五苓散即为通行水液之方。成无己又说:“水饮内蓄,须当渗泄之,必以甘淡为主,是以茯苓为君,猪苓为臣,白术味甘温,脾恶湿,水饮内蓄,则脾气不治,益脾胜湿,必以甘为助,故以白术为佐,泽泻味咸寒,泄饮导溺,必以咸为助,故泽泻为使,桂味辛热,肾恶燥,水蓄不行,则肾气燥,散湿润燥,可以桂枝为使”。可见,五苓散全方一利、一补、一化,攻补相兼、宣摄阖合,化以助利、补以助化,补化相生,使体内停蓄之水一则随小便而出,一则随阳气蒸化布达周身,又可使身体内外之阳气周流气化,以防水饮再次停蓄。由是观之,五苓散的配伍特点使得其不仅能治水停之标,更重在治水停之本。

主治病机

蓄水证 《伤寒论》:“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本条讲大汗出后,一则津液不足,则胃中干燥,当少少饮水以自救,待胃气恢复,则疾病向愈;若汗出伤阳,阳化气,气化则津行,阳气不足,则膀胱气化无力,故小便不利,水饮不能布散,故出现口渴,饮水而渴不解,脉浮、微热则是太阳经气受损,邪气不解之象。故用五苓散,内以化水饮,通行膀胱,外解表邪。病机特点为:太阳经气不利,水饮停蓄膀胱。证候特点:微热,消渴,小便不利。

水逆证 《伤寒论》:“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本条讲水饮内停,停蓄膀胱,阳气不能蒸化水液于全身,雾露之溉不彰,则渴而口燥烦,欲饮水而解,水入体内,与停饮相合,则蓄水愈重,便有格拒水饮于上而水入则吐的水逆证。病机与上文相似,证候特点:消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或随饮随吐、小便不利。

水痞证 《伤寒论》:“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本条讲下法误伤中阳,阳不化气,饮不蒸腾,水饮内停,影响脾胃气机斡旋,出现痞满,误以为痞证而用泻心汤中开邪结,药不对证,故“与泻心汤,痞不解”,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水饮停蓄之明征也,故当用五苓散以温阳化气利水也。病机特点:水饮停蓄,中焦斡旋失司。证候特点:心下痞满,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

烦证 《伤寒论》:“病在阳,宜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本条讲表阳被寒凉所劫,内有水饮停蓄,邪当解而不解,故烦躁不安。病机特点:表阳寒遏,水饮不化。证候特点:肉上粟起,弥更益烦,意欲饮水,不渴。

渴证 《伤寒论》:“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以上三条皆太阳经气受损,寒水之气运行失司所致,津液无以上承所致,陈修园谓:“太阳主运行寒水之气,出入于胸中”。汗出伤阳,太阳经气受损,寒饮不化,故口渴而烦,病机特点:太阳经气受损,寒饮不化。证候特点:发汗后,烦渴不解,脉浮数。

霍乱吐泻 《伤寒论》:“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本条讲霍乱吐泻,表里两伤,头痛、发热者,表阳不解也,欲饮水者,水饮不化,津不上承也,当用五苓散外疏内利以和表里。病机特点:霍乱吐泻,表里两伤,表阳不解,津不上承。证候特点:头痛发热、热多欲饮水者。

痰饮内停证 《金匮要略》:“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五苓散主之”。本条讲中阳不足,痰饮内停,故“瘦人而脐下有悸”,阻滞气机,饮邪上扰清窍,故癫眩而吐涎沫。病机特点:中阳不足,饮邪不化,上扰清窍。证候特点: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癫眩。

综上可知,五苓散具有外疏内利之功,表里同病可用之,如表邪不解,水饮不化;单水饮停蓄者可用之,如水逆证之水入则吐;水饮不化,津不上承的渴证可用之,如汗出而渴者;痰饮内停,饮邪不去之证亦可用之,如饮邪上扰清窍之巅眩。可见经方之学习,重在明晰病机之演变,虽利水一方而有却诸病之功。

服用方法

关于服用方法,原文:“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散者,散也,发散之意,发表以驱外邪,散里以和津液,故作散剂以服之,旨在轻清流动而取效速也。白饮,即白米粥,白米粥调和散剂,一则白饮热助卫阳,甘调胃气,一则黏附调和药末而易于服用。多饮暖水,水之热以助药力,水之味以滋津液,令汗出而病得痊愈。所谓,汗出者,言正汗出也。《素问》:“阳加于阴谓之汗”,张仲景谓:“遍身折折微似有汗”,周身小汗出,此营卫调和之象,疾病向愈之征。叶天士谓:“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亦指津和而小汗出,内外通调,病邪自去。虽为将息之法,亦体现张仲景治疗外感疾病重视调和营卫的特点。

验案举隅

以下为笔者跟诊袁红霞老师门诊时记录的一例病案。

耿某,男,28岁。2017年9月5日就诊。

主诉:胃脘、后背胀满3个月。

现病史:患者1年前阑尾术后,逐渐出现胃脘部、后背胀满不适。口服奥美拉唑、莫沙必利等药物,症状加重,做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阴性。后症状持续存在,为求中医整体治疗,故就诊于袁红霞老师门诊。

刻下症见:患者后背胀满不适,偶有气窜两胁感,胃脘怕凉,四肢发凉,食凉则泻,晨起口苦,口渴唇干,不欲饮水,饮水则胃脘胀满,小便频并小便不利,大便溏,每日1~2次,诸症着急生气后加重,寐差多梦,舌淡红苔薄,边有齿痕,脉弦。

辨证:少阳阳明不和兼水饮内停,膀胱气化失司,处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五苓散加减。

处方:柴胡15克,黄芩10克,太子参10克,半夏10克,茯神15克,酒军3克,桂枝10克,生龙牡各30克,泽泻25克,白术15克,猪苓15克。7剂。

复诊:服药7剂后,患者后背胀满略有缓解口渴唇干减轻,小便通利,他症从前。上方,改茯神为茯苓,加仙鹤草15克,天花粉10克。继服14剂。

三诊:患者后背胀满减轻,后背喜捣按,口渴唇干亦有缓解,小便通利,他症如前,上方去猪苓、泽泻,加茯苓、甘草、加味旋覆花汤(旋覆花、干姜、甘草、茜草),继服14剂。

四诊:患者后背胀满明显减轻,四肢转温,口渴唇干亦明显减轻,寐转安,上方加枳壳,继服14剂。后患者就诊多次,均已上方为主,稍作加减。经治3月余,后背胀满不适基本消失,处逍遥散加味疏肝健脾以善后。后随访,患者自述症状基本消失,偶有胀满,活动后即可缓解。

按:患者病起于术后,且失于治疗,诸症渐重,且顽固难除,若后背、胃脘胀满不适,气窜至两胁,此少阳阳明不和之象。《伤寒论》:“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少阳疏机不利,可见胸满、烦惊(气窜至两胁,寐差,梦多),阳明失其通降,可见胃脘牵引后背胀满不适;唇干口渴,小便不利,饮入胃则胀,多是中阳不振,水饮不化,膀胱气化失司之征。《伤寒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五苓散主之”,说明饮邪内停,津不上承,可见消渴,膀胱气化不利,可见小便不利。脉弦主饮邪不化与气机郁滞,自古便有饮阻气机之说,其舌淡而有齿痕,又主中阳不振。故处方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两和少阳阳明,以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水,冀得诸症少退,患者得安。三诊之后,患者已服药三周余,胀满不适减轻,唇干口渴大减,小便通利。袁红霞老师认为膀胱气化得权,惟中阳困顿,饮邪亦有内阻肝经之象(后背喜捣按),饮为阴邪,非温通不主宣达。张仲景有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肝着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故去五苓散,再以加味旋覆花汤、茯苓甘草汤温阳化饮去滞。后饮邪渐化,诸症渐安,后以逍遥散疏肝健脾以善后。

纵观全案,最为要者,仍在五苓散方证之辨识。术后伤阳,本易停饮,久则膀胱气化不利,若不识此症,单用药消导攻伐,理气破滞,徒伤阳气,愈治愈重尔。袁师常以“喷壶”为喻,水停壶内,若非加压喷洒(温阳化气),安能得雾露之溉?临证每见水饮停蓄而致口渴、小便不利者,袁师多用五苓散以温阳化气治之,多有效验。(郑振涛)

 

  五苓散,出自于《伤寒杂病论》。全方由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五味药组成,是治太阳蓄水证的一剂主方。从古今医案来看,此方如果信守5:3:3:3:2的比例,不自做主张地加减一味,不乱各药比例,均能三剂收功见效,甚或覆杯而癒。
 
    在《伤寒杂病论》中,这样配比绝妙神奇的方剂很多。很难相信这些方剂是由众多医者凭临床累积而得来的方子,感觉这样的解释,虽然很“唯物主义论”,但很牵强、很苍白无力。说是由“取类比象”而来,同类、同象药物多种,为什么就只取此药,而用此药疗效就绝妙?在我一向的观点来看,当一个事物用“科学”的方法解释不清时,我试着用“易学”的方法来解释,当“易学”的方法也难以让我信服时,我就用“神学”的方法来解释,那就是这些原始方剂,最初是由一个高于人类智的“神”或“天使”,或是现代科学者好接受的“高智慧物种”传授。
 
   五苓散,在我手里,治过一例肥人阳痿、三四例虚胖浮肿、一例瘦人水气上冲,都是三剂内收功。
 
   当年率队用中医方法攻克“非典”,并使所有医护人员不必在有严格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无一例患者象由现代医学方法治愈后,都有严重的股骨头坏死后遗症的情况。也无一例医护人员感染的,广州名医邓铁涛认为,此方中桂枝虽用量最少,但为君药。这个观点,多不让医者接受,无论是古代或前世名医,或是当今“大师”、“国手”,都认为用量最重的泽泻是君药。
 
    我是很认同邓老的观点的。在日常运用桂枝时,常能体会桂枝其实有着“利尿”的功用。有次教会中一姊妹傍晚打电话给我,述说自己感觉肚子里有股气艮在心窝口,很难受,感觉要死一样。加拿大是个过了下午五点,除餐馆和夜店外,所有商铺都关门的地方。傍晚是无法抓药的,于是我就让她把厨房里用来炖肉用的作料桂皮,研粉,取大约一克左右,用温水服下,并小口频服温水。十分钟后,这大姐打电话来说,很神奇,感觉肚子里的气一下就没了。然后问我,这气现在跑哪去了。也是,这气总得有个出路。那气跑哪了呢?我当时就跟她说,从尿里跑了,你有没有感觉你刚十分钟,拉尿了,不说次数多了,最少也会拉尿的时间长了或是尿量多了。她说的确是尿量和次数都多了。十分钟内拉了两次尿,每次的尿量比平时都多。
 
    桂皮在中医里称为肉桂。在上古,桂枝和肉桂是不分的。桂枝治“气上冲”,在桂枝加桂汤中就充分表明。大陆过来的移民,多数都是“科学”的,虽然前阵子,很多人腹泄或是咳嗽找我,我都是一味肉桂粉,冲水温服,大量地小口频服温水,都取到了覆杯而愈的疗效,但都没一个象那香港移民过来的大姐一样,好奇地问下为什么就这普通肉桂粉,就有神奇的效果。
 
    其实这些所有现象,包括五苓散中,桂枝取到的最大作用,就是治上冲。就是让体内的气往下,让膀胱得气,从而化水利尿。同时五苓散在药后,多用稀粥或是大量的温开水助药力,在促尿的同时,也在发汗。
 
   腰以上有水发汗、腰以下有水利尿,这是治水肿的法则。五苓散结合稀粥或是大量温开水,在利尿的同时又发汗。这对于虚胖者,自然是剂不错的减肥药。同时,桂枝同白术结合,也是相当绝妙的升阳之物,对于肥人阳痿的治疗,我会把白术改成苍术,取“苍”象升发向上之意。对于因水而阳郁于内的病证,五苓散疗效强于其它方剂。
 
   抓五苓散的主证上,不必拘泥于“小便不利”。多数情况下,“小便不利”是用来鉴别是蓄水证还是蓄血证。其实如若无腹痛、且拒按、痛如针刺、痛处不移等明显血瘀症状时,从别处也能明确诊断是否水湿为患。只要是水湿为患,有无“小便不利”,都可放胆用之。这在很多人用五苓散治尿频、尿急的效案来看,就可明白,抓主证不必拘泥“小便不利”,只要抓住是水湿为患就行。
小便不利,下瘀则愈
摘自2024-6-19中国中医药报
刘泽 上海中医药大学 秘智彤 山东省莱州市中医医院 侯爱画 山东省烟台市中医医院
凡阻滞于经脉,脏腑内的血液以及离经之血,均可成为瘀血。瘀血致病,往往较为隐匿,且因血无处不至,故其所致疾病,复杂多端,不一而足。对于瘀血类病,张仲景提出以下瘀血法进行治疗。笔者遵循此法,对颇多顽症、杂症有着较为明显的疗效,现撷取验案1例,以望对临床有所裨益。
徐某,女,66岁,2022年5月13日初诊。主诉:小便不利3年余。患者自述小便困难,入夜加重,排尿常有中止,严重时点滴而出,白昼症状减轻。曾于当地人民医院检查排除肾脏及膀胱相关疾病,多次求诊于中医,多以肾阳、肾气不足论治,予以补肾益气之类,然服用药物时或可见效,一旦停药,旋复如旧,且随病程渐久,补肾之法其效亦颓。患者腹部无膨隆,触诊腹部脐下轻压痛,胀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尺脉几乎不可触及。患者述有子宫切除史。
诊断:癃闭(瘀血内阻证)。
治法:活血下瘀,通经利尿。
方用桃核承气汤合下瘀血汤加减:桂枝15g,赤芍30g,桃仁15g,生大黄15g,生甘草10g,土鳖虫15g,川牛膝15g,水蛭2g,石菖蒲10g。5剂,水煎服,日1剂。
2022年5月20日复诊:患者述服药期间大便偶尔增多,小便痛快,停药1天亦未出现小便不利情况,脉较前偏浮,细象亦减1/2,尺脉已有脉搏跳动。药既起效,当追残寇,故在原方基础之上加减。处方:桂枝30g,生白芍30g,桃仁10g,生大黄10g,土鳖虫10g,川牛膝、怀牛膝各10g,水蛭2g,石菖蒲10g。10剂,水煎服,日1剂。
随访至今2年,其中停药1年后又出现类似表现,但症状较初诊时轻,予原方5剂后诸症均退。至今未再复发。
按 患者小便不利,首当考虑肾系疾病,然而几经确认,患者并无相关的病变,寻常思路之下,难以找到切入点,且补肾利尿之法也已用遍,虽可收效,但难建久功,如此之病,颇令人疑惑。然而在触诊其腹部时,患者曾述有子宫切除病史,且脐下有压痛,并可触及类似条索状物,故考虑为子宫切除术后引发的下焦积血。《黄帝内经》有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不利,水液不出。且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以及《灵枢•卫气行》所言,昼日阳气盛,能够循行经脉焦膜之间,于三焦气化有力,故小便尚通,而入夜则阳气入于五脏,焦膜气化减退,加之下焦积血阻碍,故小便不利。血积于下焦,当以下瘀血法投之,方选桃核承气汤及下瘀血汤加减,其意有二:一是焦膜之瘀血,需得以虫类药方可到达病位;二是借气行血,以桂枝、甘草辛甘化阳来推动大黄、桃仁、土鳖虫、水蛭等活血、破血药物在体内的运行,使药力更盛。
下焦瘀血证往往表现为腹痛,极少引起小便不利,且患者就诊时距手术之期已过数年,对于是否能够归因于手术仍然存疑,但既已排除常规之法,且目前仅有瘀血证候的表现,只能姑且一试。患者服药后症状明显改善,不必再用药物长期维持,以此来看,病机确属瘀血积于下焦无疑,揣测此病的形成,当与子宫切除术后,焦膜愈合不佳,导致瘀血停聚下焦,阻碍水道通利有关。故瘀血除后,小便自通。
瘀血证的舌脉表现可以是典型的,但很多情况之下并无特异性,这给临床诊断瘀血证候带来较大的困难。从笔者自己的诊疗体悟而言,在诊治此类疾病时,一是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舌脉诊法,舌诊最不易出现典型表现,不要被其当下的征象困扰。脉诊也并非一定出现主瘀血的脉象,应当采取遍诊法,对比周身上中下三部脉搏的跳动差异,并与当下季节以及患者年龄、体格应当表现的“常脉”相对比,来辅助诊断疾病的性质和位置。二是应用腹部触诊辅助诊断,瘀血为有形之邪,若积聚于腹部,多有条索状物质和包块等表现,且可出现腹主动脉处异常的搏动,运用好腹诊,可以增加诊断的准确率和治疗的有效率。三是做到辨病-辨证-辨体质“三辨”合一,司外揣内,知常达变,通过加强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理解来推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如是则可在细微处抓住关键病机,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从学者到医者角度看《伤寒论》

 (2021-06-29 14:23:51)[编辑][删除]

——评《赵进喜三阴三阳<伤寒论>讲稿》

蒋里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赵进喜教授新著《赵进喜三阴三阳<伤寒论>讲稿》近日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三篇,上篇主讲经方的治学方法,总结三阴三阳的辨证方法及临床思维;中篇基于宋本《伤寒论》逐条注解条文,阐释条文内涵;下篇以医者的经验和学者的细心解释《伤寒论》疑难问题。
阐释三阴三阳实质
赵进喜结合古代哲学思想,基于《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阴阳三分法,提出三阴三阳系统论。他认为,三阴三阳实质是人体六大生理系统,而这六大系统的生理功能和气血阴阳的盛衰在不同人身上不一样,因此人群可以划分为六种体质。又进一步提出,三阴三阳辨证是在辨三阴三阳体质基础上的辨方证思路。临床可以通过判断患者的体质、诊断患者的疾病、辨别刻下的方证,以选方用药,形成“三位一体”的综合辨证思路。
如230条,阳明病,即阳明体质者发病,感受外邪后,更容易“不大便”,又出现“胁下硬满”与“呕”的症状,属小柴胡汤证。服小柴胡汤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因小柴胡汤和解表里,宣通三焦气机,清解郁热,宣透表邪。再如318条,少阴病,即少阴阳虚体质者发病,平素易手脚发凉。肝气郁滞后,表现为多种变证,“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当用四逆散疏肝理气。为兼顾其少阴体质,方后加减用药,均在针对症状的同时,选取温热药物,如桂枝、五味子、茯苓、附子、薤白等。
逐条讲解《伤寒论》条文
赵进喜对《伤寒论》原文逐条训解,从以下五个方面,实现了《伤寒论》原创思维的守正创新。
结合临床训解原文 作者处处从临床入手,从实际出发,防空玄,为伤寒学术增加实用之光辉。如34条论葛根芩连汤,“脉促者”,诸家多认为主热,但作者指出,促为数中一止,提示外感后心律失常,很可能为病毒性心肌炎,“表未解也,喘而汗出”,提示合并肺部感染。方用葛根芩连汤,葛根八两为君,可升清止泻,现代研究更可活血、抗凝、抗心肌缺血,黄连也可抗心律失常,为名中医魏执真教授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二者相配,除针对“利遂不止”的症状外,更可兼顾心脏原发病。
参考《金匮要略》训解原文 《金匮要略》与《伤寒论》系出同源,理法一致,《伤寒论》条文难解,旁参《金匮要略》当为正途。如39条大青龙汤,诸家多以方测证,认为其为表实兼里热,如柯韵伯说:“寒有轻重,伤之轻者,脉浮缓而身重。”但作者指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载:“病溢饮者,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可见大青龙汤病机当是水饮内停,饮走肢体,故身体疼重。饮邪有化热趋势,故无“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等少阴证,“溢饮”比一般感冒更强调发汗,故用大青龙汤“发之”。
前后贯通,以经解经 《伤寒论》句法文气相通,古今注家均有共识,但鲜有注家真正从临床阐明前后文句的关联,作者擅于关联总结,常前后贯通,以经解经,以展现《伤寒论》全貌。如75条发汗后耳聋,属心肾不足,精气不能上通,照应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为风火上扰,壅阻清窍。一虚一实,明其理法,可知75条之耳聋,为虚证,多伴心悸,且无胀痛;264条之耳聋,为实证,多伴堵塞闭胀,甚或疼痛,或目赤、胸满心烦。
注重文辞训诂 《伤寒论》去今已远,倘若用白话文的含义理解字词,势必产生隔阂。作者参考《释名》《说文解字》《博雅》等相近时代的辞书,甚至南阳方言,为经典的语境注入了原汁原味的活力。如94条脉阴阳俱停,什么叫“停”?南阳有句土话叫“两头中停”,是两头相等,相对称的意思。《释名》曰:“停,定也,定于所在也。”引申出停当、妥当、妥帖等意。所以“脉阴阳俱停”,是指尺脉与寸脉相称,意味着正邪相争较均衡,所以此时容易出现战汗,可望痊愈。其他如“膀胱”之意,“胸胃”之辨,“表里”之别,均为作者从训诂中入手,得到的细微真章。
直面争议,回归本义 面对《伤寒论》注疏中出现的争议,作者主张立足临床,回归经典本义,如历代诸家考究不休的“桂枝解肌、麻黄解表”,作者认为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桂枝汤适合于太阳卫阳不足的人而见外感表证,而麻黄汤适合于太阳卫阳太过的人而见外感表证。同时“中风”与“中寒”也与风邪、寒邪无关,而是根据临床表现来命名的方法,相对沉静的、偏于阴证的称为“中寒”;而相对兴奋的、偏于阳证的称为“中风”。作者对经方药物的使用,也主张贴近临床。如白虎加人参汤,人参究竟是如今的何参?诸家争论不休,作者求同存异,主张根据病情决定,回阳救逆用红参、高丽参,热病气阴两伤用西洋参,脾胃虚寒则用党参。
揭示经方运用的临床思维
作者强调活用经方,从临证上贯彻,在精神处会通,并提供了以下四种方法。
扩大或细化经方适应证 如35条太阳病麻黄汤,本治疗风寒感冒,但日本汉方家用其治疗神经性遗尿、鼻炎及荨麻疹,这种经方适应证的扩大很值得学习。再如40条小青龙汤,今人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作者总结其具体表现为发热恶寒,伴有咳痰清稀,白泡沫样痰,往往没有口渴,也没有合并肺部感染,这种经方适应证的细化也很值得借鉴。
经方合用的临床思维 如29条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似泌尿系感染表现,原书强调不当用桂枝汤,那应用何方?作者推荐小柴胡汤合五苓散,一可合表里,清少阳;一可利水气,解表通阳,二者合方,则可解决原书尚未解决的问题。
经方时方同用的临床思维 作者拜师众多,常于经方的应用中融入诸名家的宝贵经验,大有巧手。如桂枝加葛根汤,若治疗老年颈椎病、腰椎病,可法韩志和教授强筋壮骨汤,加狗脊、杜仲、川怀牛膝、木瓜、鸡血藤、姜黄、桑枝等补肾强筋、祛风除湿之品;若用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喘嗽,可师王今达教授“菌毒合治”之理,加车前子、石韦、黄芩、鱼腥草等清热解毒、清肺止咳之品等。
用其理法不用其方药 针对第112条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作者悟出,此方一方面用桂枝、甘草温阳,另一方面用龙骨、牡蛎固脱,镇摄浮阳。在阴阳俱虚,尤其虚阳浮越时,两相搭配,则可挽救浮阳。此即喻嘉言所谓“盏中加油、炉中覆灰”,体现了补阳气和敛阳气同用的治疗思路。
从学者之伤寒,可见作者学术探究的严谨,到医者之伤寒,可见此书对中医临床的实际指导意义。(蒋里)

《伤寒论序》(附伤寒思维)

  (2021-06-09 04:35:30)[编辑][删除]
 论曰: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

  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白话译文:

    我每当阅读秦越人到虢国为虢太子诊病及望齐桓候面色的记载,未曾不感慨地赞叹他才能出众。惊怪当今社会上的读书人,竟然不重视医药,精心研究医术,对上用它来治疗君王和父母的疾患,对下用它来拯救百姓的苦难,对自己用它来保全身体长久健康,用来保养他们的生命。只是争相追求荣华权势,仰慕权贵豪门,迫不急待地一味追求名利地位。重视名利那末节,轻弃身体那根本,使自己的外表华美,却使自己的身体衰败。皮不存在了,毛将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迅猛的邪气,身染严重的疾病,祸福到来,方才震惊战栗。有的降低身份,屈身相从,恭敬地盼望巫祝来消灾降福,等到巫祝办法用尽,只好归于天命,束手待毙。有的拿可活百年的寿命,把最真实的身体,交付给平庸的医生。

任凭他们摆布。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了,精神已经消灭,变成死尸,深深埋在地上,白白地为他们哭泣。痛心呀!整个社会上追求名利的读书人昏沉不醒,没有谁能觉醒省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像这样的轻生,那还谈得上什么荣华权势呢?他们进身时不能爱护别人,了解别人;退居时不能爱护自身,了解自身,遇到灾祸,身处困境,愚昧无知,蠢得如同游荡的鬼魂。可悲呀!在社会上奔波的读书人,争相追逐表面的荣华,不保重身体这一根本,忘却自己的躯体而荣求身外之物,危险得如履薄冰临深谷,竟然达到这样的地步! ;

  我同宗族的人一向很多,原先有二百多口。自从建安元年以来,还不到十年,宗族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死于伤寒病的人占十分之七。为先前家族的没落丧亡而感叹,为意外早死的人得不到救治而悲伤。于是就勤奋地探求古代医家的著作,广泛收集各种方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药录》等书。结合自己诊脉辨证的体会,写成《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虽然不能全部治愈各种疾病,或可据此看到病症就知道病源。如果能探究我撰写的这部著作,对于治病的要领就基本领悟了。

  自然界分布金、木、水、火、土五行,就化生万物;人体禀受五行的常气,便具有五脏的功能。经络气府腧穴,阴阳交会贯通;人体的生理、病理玄妙隐微,幽深奥秘,变化难以穷尽。如果不是才学高超、见识微妙的人,怎么能探究其中的道理要旨呢?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古有长桑君、扁鹊,汉代有公乘阳庆和苍公,从此以后,没有听说有这样的名医了。观看当今的医生,不考虑探究经文的含义,用来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而是各自秉承家传的技艺,始终沿袭旧法。

诊查询问病情,至立于口才敏捷;面对病人片刻,便处方用药。只按寸部脉,不按尺部脉,只按手部脉,不按足部脉;人迎、趺阳及寸口,三部脉象不加参验;测定病人的脉搏跳动的次数,不满五十动。病危将至死期尚且不能确诊,九处诊脉部位竟然没有一点模糊印象;鼻子、眉间和前额等处,完全未被诊察。这就是所说的:“以管窥天罢了。想要辨别可治之证,实在难啊!”
  孔子说:生来就明白事理的人是上等,通过学习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多闻广记是“智”的次一等。我一向崇拜医术,愿奉行“学而知之”、“多闻博识”这些教导。 


附:伤寒临床思维

临床思维的来源最早是张仲景序言写到的“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批判“各承家技,始终顺旧”,这要求医生在临床中要多读经典、多领悟、多创新。

象数理论的实践

道家常称“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一,但从医学的角度看,长期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目的是中知人事。中医疾病发生学的出发点就是人与自然是否调和,这关系到疾病的产生。《伤寒论》序言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这是人与天地相应的反映。《素问·五运行大论》曰:“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观临八极,考建五常。”阴阳五行学说是对天地自然环境的原创概念、原创理论,并反映自然的常态规律。因为认识到天人相应的客观存在,这些概念与理论又作为认识、探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维坐标。而象数思维就是认识天人相应规律的原创思维方法了。天人相应观主要说明人与环境是开放沟通而又协调和谐的,人与外环境不协调即得外感病,人的内环境不协调即得内伤疾病。

在《伤寒论》中首先是三阴三阳辨病,就是阴阳象数思维,也是《素问·至真要大论》阴阳之气一分为三,“以名命气,以气命处”“气之多少异用也”的应用。三阴三阳病有“病愈日”“欲解时”就是象数思维的理论推演作预测。简单说,所谓象,《易传》说是“观物取象”“观象取意”,有意象、法象,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所谓数,是数量多少,更是时空的记录。笔者认为,《内经》中标本气学说是象数思维在医学理论上推导出来的,用以阐明人体三阴三阳适应六气变化的病理转归。《伤寒论》六经证治体系有大量方证与标本中气学说相吻合、相支撑。

太阳寒化病变时受少阴阳热的支持调节,如《伤寒论》第20条桂枝加附子汤证。少阴热化病变时受太阳津液贮调,如第319条猪苓汤证。阳明燥化病变时受太阴津液调节,如第247条脾约丸证。太阴湿化病变时受阳明燥热调节,如第279条桂枝芍药大黄汤证。少阳相火病变时受厥阴营血的调节,如第269、270条证示。而厥阴营血失调时,风从内生,受少阳气津的调节,如第379条小柴胡汤证。当然,《伤寒论》对标本中气学说也有修改与发展,最显著的是少阴病寒化多、热化少。毕竟《伤寒论》阐述的是以风寒为主的六气,而标本中气理论推演的六气是平均的。这就是对象数推导理论的医疗实践。

《伤寒论》 中还记录了不少人与天地相应而产生种种生理、病理变化及其诊治方药的例子。如《伤寒论》的白虎加人参汤条下:“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与之则呕利而腹痛”,一味“麻黄醇酒汤”治黄疸,春月用水煎,冬月用酒煎。这些治疗都是使人的阴阳与天地自然阴阳消长同步的治疗手段。

张仲景认为要认识与利用天人相应的客观规律,就必须运用象数思维分辨疾病、预测后果。通过各种方术调和阴阳象数,即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临床基本思维

首辨病,求病因,知势位,识病传

《伤寒论》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于寒邪外感是病因,太阳受病是病位,是否传变需要观察脉症。

首辨病 伤寒三阴三阳病是六个分类范畴,确立病名,主症、病因、病机即在某范畴内。辨病分类就是便于认识疾病的源头所在。

求病因,知势位 这是审因辨证的过程,知道三阴三阳病,就是知道疾病的势位。不少人理解辨证论治时,只注重了当下的证候,辨寒热虚实用方,而忽略了对病情的发展变化,即:对动态的过去、现在、将来的分析,结果是局限了自己对疾病的认识,也往往容易失误。如《伤寒论》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如果不辨病,不知是伤寒,不问过去只见现证,有可能被误认为胃阴虚证。

从伤寒与杂病看病传变 一般来说,伤寒病按三阳三阴病传;杂病从脏腑辨证,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从五行胜复中预测。伤寒杂病兼有者,应知先后病。伤寒与杂病,理论上截然不同,实际上却很难分开。

诊脉参证,审判病机势位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伤寒论》中对脉象的论述,有时是病机的表达,有时是判断症候的标志,有时是施治的指南。

辨证抓主症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又如《伤寒论》第101条写明柴胡证若干,并附“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临床上抓住主症治疗,其他问题可迎刃而解。

选方主证

随机运用 就是《内经》所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临床思维的体现。

序贯用方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小柴胡汤主之。”“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这种序贯是建立在对病程的分析后,有计划地用方治疗,而不是盲目的。对中医理论及方剂掌握得越多,临床治疗复杂病例成功概率就越大。

从小青龙汤证加减看伤寒论的辨治思维

小青龙汤的病因病机应是伤寒有表证,内有停饮、水气,临床组方用桂枝芍药、甘草解表,干姜、细辛、五味子化停饮止咳,如果是干呕发热而咳,就加麻黄、半夏等。概括说,因、机、症、方药是其辨治思维。

重温《伤寒论》的上述内容,也许可用“诊病审因,辨证察机,随机选方,无方立法,对症用药”五句话来概括,能直接深刻地反映基本临床思维模式。

治疗方式与对病下药

中药的采集、加工多考虑季节的影响;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煎药用的甘澜水、清浆水、潦水、清酒、苦酒、麻沸汤等均反映了象数思维。中药服药时间、方式也与季节、四时、昼夜、平旦、日晡等相关。当然,除口服之外,还有猪胆灌肠、瓜蒂催吐、阴道纳药、苦参汤外洗、当归生姜羊肉汤药膳等多种途径,无不体现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值得注意的是《伤寒论》烧裈散治阴阳易,反映了激活免疫机制的效果,有点像古代的人痘接种防治天花。《金匮要略》肘后獭肝散治“鬼疰,一门相染”。用獭肝散口服治疗,是补充提高自身免疫机制的治疗手段。本草中没有烧裈与獭肝,但这些都是自然疗法当中较先进的免疫治疗方法,是中医对特殊疾病的辨病用方治疗,值得现代中医注意与反思。

象数思维是《伤寒论》临床理论思维的基石,以方术调和人与自然的阴阳象数,以致和平是理论导向。六经证治体系是对《内经》标本中气学说最大的医疗实践。首辨病、求病因、知势位、识病传以认病;辨证要善抓主症,然后选方主证、无方立法、对症用药。这是它的基本临床思维途径。或概括为“诊病审因,辨证察机,随机选方,无方立法,对症用药”五句话。辨证察机重点是抓主症。而治疗方式除重视象数思维辨治之外,对特殊病也有特殊的直接辨病用药。均值重视。这就是《伤寒论》原创的多元临床思维。但思维观的灵魂更在于勤求古训出悟性,采方活用创新知。

《伤寒论》研究思路

历史上研究《伤寒论》有数百家,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宋代成无已《注解伤寒论》,用经典医籍注释。清代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以病证类方,清代柯琴《伤寒来苏集》以方类证,并作串解。近代日本学者以吉益东洞为首,在明治维新时期,医疗体系以西医为主的大背景下,坚持倡导“东洋医学”“汉方医学”,把中医分成医经派与经方派,重视发扬经方的临床应用,把物理学的单一因素作科学实验的观察方法引入对中医学体系的认知上来。这在当时的日本乃至中国均有积极的影响。时过境迁,如果至今仍否定文化科技的传承发展的历史事实,对《伤寒论》作割断历史的研究,只会徒增人为的困难。这也是我国学者普遍不认可、不采用的研究方法。所以,笔者从追溯源流入手,探讨经典之间的临床思维方式方法,是原创临床思维的第一步传承。

《伤寒论》原创思维的启发

《伤寒论》为我们提供了向上溯源《内经》的理论思维导向,向下开启后学临床思维基本途径,从而成为后学的临证指南。当然,仅凭学习《伤寒论》来认知临床思维学肯定是不够的,尤其后世大量的临床实践累积不断丰富临床思维方式方法。因此,从源流开展对临床思维学的理论整理与归纳总结后世实践积淀,应是建设中医新学科的方向。

为了认识天人相应的客观存在的规律,中华民族的祖先最早创造出象数思维,可推溯源到五千年前河图、洛书、天干、地支、阴阳五行象数等。而象数思维应用到医学理论上首先是《内经》,尤其是七篇大论。但张仲景的《伤寒论》将《内经》的这些象数思维的医学理论,尤其是标本中气学说作了大胆而成功的医学实践。也就是把人的三阴三阳的阴阳象数客观存在作为认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并指导诊断和预后。根据不同疾病审因疗疾、辨证用方、对症下药,目的在于因势利导治疗疾病。

另一方面,象数思维在生命科学领域不断渗透,延伸成中医的辨证思维。这一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忘记了象数思维在辨证论治中的运用,应不断认知、调和人与自然的象数相和谐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防治思想。几千年的实践验证的经验总结就是临床思维的应用的结晶。

西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更多的是注意到微生物环境对人的影响,而中医首先从自然界的六淫作为外因影响人体导致生病的疾病观。笔者设想,若与时俱进,把六气分为邪与气致病,既有微生物之邪,也有能量、信息或微物质等物理、化学因子对人体外环境及内环境的相应影响,六淫、六邪多相感发病,六气多相应发病。比如风湿、哮喘、冠心病等宿疾内外相应方可发作。寻找天人相应具体的客观途径,将会对中医基本理论产生更深入、科学、具体的阐明,也许会对中医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