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诊治经验
(2023-01-12 08:47:04)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治疗胃病首先要分清病在气还是在血,抑或是气血同病。病在气,有气滞、气虚、气陷之分;病在血,则有血虚、血瘀之别。治胃病的原则是调和气血,和胃止痛。气滞者治以疏肝理气,气虚者治以益气补虚,气陷者治以补气举陷;血虚者治以补血和营,血瘀者治以活血化瘀。若气血同病者,则气血同调。如气滞血瘀则治以理气活血,气血两虚则治以补益气血。
脾胃属土,有长养万物之功,在人体生理功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治病应以“胃气为本”“得谷者昌,失谷者亡”。若脾胃一败,则百药难施。唯有中央健,方能四旁如。凡遇疑难杂症久治不愈,在遍试各种治法均难以取效的情况下,应着重从调理脾胃入手。这就是“久病不愈从胃治,上下交损治其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疑难杂症年深日久,或他脏病变影响于脾,或其产生的湿浊痰瘀等病理产物困滞于胃,或长期服药损伤胃气,或饮食劳倦、兼感外邪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使病机更趋复杂多变。当此之际,只有先调理脾胃,脾气健运则湿浊痰饮等病理产物易化,余邪势孤得驱,胃气得开则气血生化有源。
胃食管反流病是因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炎性疾病,临床上以烧灼、返酸、胸骨后灼痛为主要表现。属于“吞酸”“呕吐”“郁证”“反胃”等范畴。中医辨证须抓住“气”字,治疗上重视脾、胃、肝三者关系,强调“以气相求,复运气机”,把握“滞”“虚”两端,方可收满意疗效。
实证:肝郁气滞,湿热内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病
病因病机: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云:“气逆冲上,火气炎上故也。”后世医家对本病有更进一步的论述,高鼓峰《医学心法·吞酸》云:“盖寒则阳气不舒,气不舒则郁而化热,热则酸矣。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尽是水气郁甚,熏蒸湿土而成也,或吞酸或吐酸也。又有饮食太过,胃脘滞塞,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拂郁之极,湿热蒸变,如酒缸太热则酸也,然总是木气所致”。指出肝气郁滞是发病的关键因素。本人认为无论任何邪气或为湿,或为痰,或为食,皆可因郁而从湿化热为酸。在发病过程中,肝气失于疏泄,气机郁滞是关键因素。
辨证施治:多见胃脘作胀隐痛,嘈杂如饥,胸中胁区串痛,嗳气频作,咽中不适、作痒,妇人可兼乳胀、月事不调,舌苔薄白,质淡红,脉细小弦。用疏肝和胃法,常用苏梗、白芍、佛手、枳壳、广郁金、淮小麦、法半夏、陈皮、炒麦芽等。
随证加减:若见剑下或胸骨后正中灼热频作,口干苦,泛酸,咽干,宜加清泄郁热之品,可选用蒲公英、黄连、白花蛇舌草、降香、仙鹤草、瓦楞子等药。若见胃脘嘈杂隐痛,饥饱均作,口苦黏腻,恶心纳少,咽干欲饮,剑突下或胸骨后正中灼热,灼痛阵阵,夜间入睡易醒,大便干,数日一行,舌苔黄腻、质红,脉细弱。单纯着眼于“湿”,予以温化,其症状难除;侧重于“热”,苦寒太过,则其症更甚。故应采用通降、芳化、清热之法。可选用代赭石、苏梗、藿香、佩兰、砂仁、姜半夏、黄连、黄芩、白花蛇舌草、仙鹤草。若表现胃阴已伤或胃阴不足,舌苔少,质红,少津,灼热欲吐,难以入睡,饥不欲食,可用甘润养阴之法,选用太子参、石斛、沙参、白芍、百合、甘草、枳壳、佛手、厚朴花、山药、麦冬等。
虚证:脾胃气虚,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痰浊上壅
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低下似属中医“正虚”范畴,应责之中气不足,脾不升清,无力抑制浊气上逆。脾胃气虚,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肺失清肃,胃失和降均可引起嗳气。《医宗必读》说:“大抵气血亏损,复因悲思忧愁,则脾胃受伤,血液渐耗,郁气而生痰,痰则塞而不通,气则上而不下,妨碍道路,饮食难进,噎塞所由成也。”本病属于虚中夹实证,所谓实为气、食、痰等滞于胸膈,所谓虚是气虚阳微、脏冷、胸阳不运、阳气不通或阴虚津枯等。 多见于患病较久者,胃脘嘈杂,食少作胀,胸脘不适阵阵,泛吐清水、酸水,口淡,大便稀溏,胃脘不适,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弱。治疗气虚为主者宜益气健脾,和胃降逆,用四君子汤加陈皮、砂仁、薏苡仁、枳壳、刀豆子;若病情转至虚寒,可用黄芪建中汤;若有水饮内生,可加炮姜、白术、茯苓、泽泻。
“气”贯穿于本病的发病及治疗的始终,无论是肝郁气滞,湿热中阻之“滞”;或是脾胃气虚,运化不能之“虚”,病位均不离脾、胃、肝三者,基本病机在于气机之升降出入失常,胃气上逆而致病。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以气相求,复运气机”乃本病治疗之基本原则。另外,本病的中医治疗尚须结合西医消化内镜及食管动力学检查。临床观察发现,辨证属虚证的脾胃虚寒型与属实证的肝胃不和、肝郁化热型,大多都存在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时间延长,收缩波最大持续时间缩短,蠕动传导速度减低,虚证型食管运动功能比实证型更差。另外,脾胃虚寒组,返酸、烧心症状不典型,可能与本型多伴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反流液酸度相对较低,对食管黏膜刺激较小有关。但脾胃虚寒型的炎症分级显著高于肝胃不和、肝郁化热型,其原因可能与虚证组一般病程较长,食管动力功能相对更差,反流次数多,反流液对食管黏膜的侵蚀时间更长有关。
胃食管反流病中肝胃不和型比较多见,运用疏肝和胃法,药用旋覆花、代赭石开结畅气、重镇降气,使胃气下行;半夏、陈皮和胃止呕;枳壳、厚朴理气通下,配合左金丸清肝泻火,抑酸生肌。诸药合用,使逆乱之气机得以平降和顺,食管黏膜破损得以修复。(权晓理 甘肃省中医院)
明辨虚实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因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炎性疾病,临床上以烧灼、返酸、胸骨后灼痛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学“吞酸”“呕吐”“郁证”“反胃”等范畴。中医辨证治疗此病须抓住“气”,强调“以气相求,复运气机”,治疗重视脾、胃、肝三者关系,明辨虚、实,方可收满意疗效。
实证:肝郁气滞,湿热内生,胃气上逆
刘完素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病机是“气逆冲上,火气炎上”。高鼓峰在《医学心法·吞酸》云:“盖寒则阳气不舒,气不舒则郁而化热,热则酸矣。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尽是水气郁甚,熏蒸湿土而成也,或吞酸或吐酸也。又有饮食太过,胃脘滞塞,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拂郁之极,湿热蒸变,如酒缸太热则酸也,然总是木气所致。”笔者认为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过程中,肝气失于疏泄,气机郁滞是关键因素。
临床多见胃脘作胀隐痛、嘈杂如饥、胸中胁区串痛、嗳气频作、咽中不适作痒,妇人可兼乳胀、月事不调,舌苔薄白,质淡红,脉细小弦。用疏肝和胃法,药用苏梗、白芍、佛手、枳壳、广郁金、淮小麦、法半夏、陈皮、炒麦芽等。
随证加减,若见剑下或胸骨后正中灼热频作、口干苦、泛酸、咽干,宜加清泄郁热之品,可选用蒲公英、黄连、白花蛇舌草、降香、仙鹤草、瓦楞子等。若见胃脘嘈杂隐痛、饥饱均作、口苦黏腻、恶心纳少、咽干欲饮、剑突下或胸骨后正中灼热(或灼痛阵阵)、夜间入睡易醒、大便干数日一行,舌苔黄腻,质红,脉细弱者,单纯着眼于湿,予以温化,其症状难除;侧重于“热”,苦寒太过,则其症更甚,故应采用通降、芳化、清热之法。可选用代赭石、苏梗、藿香、佩兰、砂仁、姜半夏、黄连、黄芩、白花蛇舌草、仙鹤草。若表现胃阴已伤或胃阴不足、舌苔少、质红、少津、灼热欲吐、难以入睡、饥不欲食,可用甘润养阴之法,选用太子参、石斛、沙参、白芍、百合、甘草、枳壳、佛手、厚朴花、山药、麦冬等。
虚证:脾胃气虚,清气不升,痰浊上壅
胃食管反流病属正虚者,应责之中气不足,脾不升清,无力抑制浊气上逆,气、食、痰等滞于胸膈。《医宗必读》说:“大抵气血亏损,复因悲思忧愁,则脾胃受伤,血液渐耗,郁气而生痰,痰则塞而不通,气则上而不下,妨碍道路,饮食难进,噎塞所由成也。”
虚者多见于患病较久者,症见胃脘嘈杂、食少作胀、胸脘不适阵阵、泛吐清水(或酸水)、口淡、大便稀溏、胃脘不适、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弱。治疗气虚为主者宜益气健脾,和胃降逆,用四君子汤加陈皮、砂仁、薏苡仁、枳壳、刀豆子;若病情转至虚寒,可用黄芪建中汤;若有水饮内生,可加炮姜、白术、茯苓、泽泻。
其实本病少见单纯的实证、虚证,更多的是虚实夹杂。实为 气、食、痰等滞于胸膈;虚是气虚阳微、阳气不通、阴虚津枯。
“气”贯穿于胃食管反流病病程始终,无论是肝郁气滞、湿热中阻,还是脾胃运化不能而滞,病位均不离脾、胃、肝,病机是气机升降出入失常,胃气上逆。基于这种认识,“以气相求,复运气机”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治疗尚须结合西医消化内镜及食管动力学检查。临床观察发现,胃食管反流病辨证属虚证的脾胃虚寒型与属实证的肝胃不和、肝郁化热型,大多都存在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时间延长,收缩波最大持续时间缩短,蠕动传导速度减低,虚证型食管运动功能更差。另外,脾胃虚寒型胃食管反流病,如果出现返酸、烧心症状不典型,则多伴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反流液酸度相对较低,对食管黏膜刺激较小。但脾胃虚寒型的炎症分级显著高于肝胃不和、肝郁化热型,其原因可能与虚证组一般病程较长,食管动力功能相对更差,反流次数多,反流液对食管黏膜的侵蚀时间更长有关。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肝胃不和型比较多见,治疗选择疏肝和胃法。药用旋覆花、代赭石开结畅气、重镇降气,使胃气下行;半夏、陈皮和胃止呕;枳壳、厚朴理气通下,配合左金丸清肝泻火,抑酸生肌。诸药合用,使逆乱之气机得以平降和顺,食管黏膜破损得以修复。(权晓理 甘肃省中医院)
张恩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摘自2023-3-16中国中医药报
杨晓明 陶佳 潘灯银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道功能障碍性疾病,是由于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道黏膜的攻击所致,早期以食道黏膜的损伤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形成糜烂和溃疡,甚至造成癌变。笔者有幸跟师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张恩树,现将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整理如下。
病发胃失和降、浊邪上逆
其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以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为典型症状,部分患者伴有食管以外的表现,如声音嘶哑、咳嗽哮喘、胸闷气短等,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食管位于咽与胃之间,质柔而薄,古称“胃之系”。其气以降为顺。本病多由情志不遂、饮食失宜、脾胃虚弱等病因导致肝胆失于疏泄,脾胃运化失常,胃失和降、浊邪上逆是其基本病机。气郁、食滞、痰浊、胃热、血瘀等病理因素累及食管,通降失常,可致炎症、溃疡,甚则转成顽症,津液亏乏,干涩阻塞。
治以疏肝和胃、通腑降逆
张恩树认为本病以脾胃虚弱为本,肝郁、痰浊、湿热、食滞为其标,久病可兼血瘀。治疗当标本兼治。疏肝和胃、通腑降逆为其治疗大法。
肝属木,脾属土,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肝主气机,其疏泄调达之功,可升清阳之气,助脾运化,降浊阴之气,助胃受纳腐熟。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胃的受纳功能正常,若肝失疏泄,就会影响脾胃的功能,从而引发肝脾失调或肝胃不和的症状。《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是对肝脾生理、病理关系的高度概括。《中藏经》云“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强调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重在疏肝和胃,以通为用。
张恩树临床诊治该病常用六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健脾疏肝和胃,使气机的升降出入恢复其常。健脾常选用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怀山药等轻灵平补之剂,不宜过用熟地、阿胶、当归等滋腻药物。选用理气药遵叶天士“忌刚用柔”之旨,勿过辛香温燥,常配药性平和的疏肝理气之品,如佛手、香橼、玫瑰花等。降逆之品常用代赭石、旋覆花。常据证而酌配一些宣通之品,如丁香、橘络等,可增其效。六腑以通为用,保持大便通畅是通腑降逆的重要环节。临床上常配用枳壳、厚朴、望江南等,以行气通便。处方用药当遵循“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旨,以调气复平为要。
胃食管反流病后期,肝郁脾虚日久,肝失疏泄,胃之外膜受损,气血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化生痰浊、瘀血。由初期之气病转为血病。痰热瘀交阻于食管血络,络脉瘀滞不通,气不布津、血不养经,管壁失于滋润荣养,胃之内膜损伤严重,表现在胃镜下则可见食管黏膜损害,出现糜烂、溃疡等病变。叶天士亦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此期治疗气病之旋覆代赭汤、逍遥散等方往往难见成效,在调畅气机、制酸、健胃之余,还应从络病理论入手,清除络脉中痰、瘀、热邪,方能达到“护膜”的效果,临床常用启膈散、解郁合欢汤等加减治疗。
用药衷中参西、宏微结合
张恩树在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过程中常强调用药衷中参西、宏微结合。在中医四诊合参的宏观辨证基础上,结合胃镜检查结果进行微观辨证,指导临床用药,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如胃镜检查显示食道黏膜正常者,即非糜烂性反流,重在疏肝和胃、降逆,可加强疏肝解郁之力,可加柴胡、郁金、合欢花等;如胃镜检查显示食道黏膜有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者,即糜烂性食道炎,可在原有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酌加生三七粉、白及、丹参等药物活血化瘀,改善食道黏膜微循环,促进食道黏膜修复。若胃镜报告Barrett食管(指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覆盖),可酌加八月札、丹参、莪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活血化瘀、解毒散结,是为“既病防变”。
此外,张恩树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过程中,始终重视运用制酸护膜之品。制酸常用浙贝母、乌贼骨、瓦楞子、左金丸等,护膜常用白及、三七、麦冬、石斛、甘草等。
胃食管反流病病程较长,每因情志不畅或饮食不当而诱发或加重,故张恩树一直强调情志的调护对于该病的治疗很重要。在诊疗过程中,经过耐心疏导,怡情悦志,往往使患者在服药治疗的基础上很快康复。
另外,还应嘱咐患者注重在生活中自我调养,做到起居有度、饮食有节,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饮食宜清淡、柔软,忌食酸、甜、辛辣及坚硬的食物,勿暴饮暴食,应细嚼慢咽,餐后忌立即平卧等。
辨虚实治疗胃肠积气
摘自2025-2-27中国中医药报
杨俏田
山西省忻州市中医医院
中医认为,气胀是由气体聚集而胀,为有形之气聚,临床以脘胀、腹胀多见。西医称之胃肠积气。临床也见气机不畅而胀者,多为无形之气滞,以胸胀、胁胀多见,西医多称为功能性疾病。
临证体悟
临床辨证,有虚有实,多为本虚标实。胃肠道积气,症状以腹胀为甚,治疗以排气为要。然本病看似实证,但又有虚证,实为本虚标实。标实者,积气则胀,不通则痛。或为气胀,或为寒胀,或为热胀,临床以气滞寒胀多见。本虚者,有脾虚气滞者,有脾阳失运者,有气虚淤滞者。故因虚而滞,当补虚通滞;因虚而失运,当补虚助运;因虚而升降失常,当补虚而调升降;因虚而气机失畅,当补虚兼理气。
治疗急则排气开郁,缓则健脾促运。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在发作期,即腹胀期,以排气开郁为主。常用《景岳全书》的排气饮加味,取其急则消胀之意。缓解期,则要治病求本,脾虚运化失权,升降失调,则生气滞者,需健脾理气;脾脏失温,脏寒生满病者,常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或温补调中汤加减。
若无形之气滞于胸,多选四逆散加减。胸闷不舒,善太息,是情志不舒对呼吸肌的影响,呼吸肌紧张,呼吸运动受到抑制,表现为呼吸动作不均匀,呼吸振幅变小不规则。治疗的原则是解除情绪紧张,间接达到解除呼吸肌紧张的效果。四逆散正是理气解痉的要方。在疏肝理气中加升提之桔梗和降气之枳壳,形成升降相依的药对,配少量活血药和宽胸理气的瓜蒌,治气积在胸效佳。
若无形之气滞在胁,多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气积在胁多见西医的脾曲综合征,是指气体积聚结肠脾曲或肝曲的统称,多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偏亢、情绪激动有关。笔者的调节思路是,用柴胡舒肝散缓解情绪紧张,间接达到调节神经功能和交感神经功能的作用。
若胸痛时作,痛处走窜不定,无情志不快史,无外伤史,无压痛,有挑担负重史,西医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多系岔气所致,故胀痛、窜痛。辨证为气滞阻络,治则为理气通络、活血止痛。选《张氏医通》香壳散原方加减,多有较好疗效。取木香、陈皮、青皮、香附、枳壳、延胡索理气止痛;配姜黄、桔络以通络止痛;赤芍、归尾、莪术、川芎以活血止痛。理气药大于活血药是本方的特点。如为腰部扭伤,在上方的基础上可加桑寄生、川断、焦杜仲、怀牛膝。
治疗气胀或气滞,无论是有形之气,还是无形之气,理气药贯穿始终。理气药是指调理气机、排除胃肠积气之意。理气药能调理胃肠功能亢进或减弱时产生的气滞症。和胃理气药主要用于脘腹部胀满、痛、闷的消化道疾病。笔者常用通气药白豆蔻、佛手,偏用于胃;行气药为木香、砂仁、乌药、陈皮、大腹皮,多用于全消化道;宽中药为枳壳、香橼皮,多用于胸脘部;木香、砂仁、陈皮、乌药、枳壳、大腹皮等药,能消除胃肠胀气,虚证、实证均可使用。尤其是木香与砂仁、陈皮与青皮、枳实与厚朴配伍使用的作用优于单用,具有协同作用。
验案举隅
杨某,女,41岁,20023年10月2日初诊。主诉:腹胀多年,时发时止。曾服中药治疗好转,近1周又复发。查体:腹部膨胀,触之腹软,压之左下腹微痛,叩之如鼓。肠鸣漉漉有声。自诉大便不畅,矢气较少,便后腹胀微减,伴胸脘部胀闷,少食。舌淡,苔白,脉弦。
治则:行气消胀。
方用排气饮(《景岳全书》)加减:乌药10g,木香6g,陈皮15g,炒白术15g,厚朴15g,枳壳10g焦槟榔8g,大腹皮15g,熟大黄10g,炒莱菔子15g,莪术6g,青皮10g,玳玳花10g。5剂,水煎服,日1剂。
10月18日二诊:服上方5剂,矢气增,大便日行2次,腹胀轻,脘部胀闷减,纳食同前。效不更方,缓治为宜,嘱其按原方1周2剂,连服2周。
10月26日三诊:腹胀全消,脘胀止,饮食增。选温补调中汤(《医宗金鉴》)治本:人参4g,白术12g,木香6g,藿香10g,茯苓12g,香附10g,砂仁(后下)8g,干姜8g,炙草6g,陈皮10g。6剂,水煎服,日1剂。
间服上方6剂后,上症皆除。
按
本案为胃肠道内积气。方中的熟大黄、槟榔缓通大便;枳壳行气消满,开胸快膈,其性浮以治上,常用于胸脘胀气;木香、乌药、砂仁、陈皮、厚朴、大腹皮、玳玳花,温中行气以消脘腹胀满;莱菔子除胀满,消食积;莪术一以消积,二以行气活血预防气滞引发血瘀。方中温中行气药调气以通,缓下药通大便以通,配莪术活血以通;莱菔子消食以通,干姜温胃散寒以除满。全方集调气、理气、行气、消食、通便、活血、温胃诸法为一方,使肠道一畅,积气一除,脘腹胀满即消。
这些“祛湿法”可能越祛越湿
摘自2025-7-14中国中医药报
郑访江
甘肃省中医院
在追求健康养生的当下,“祛湿”成为热门话题,各种祛湿方法层出不穷。然而,许多流传甚广的祛湿妙招,实则暗藏误区,不仅无法达到祛湿效果,还可能损害身体健康。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两个常见的“祛湿”误区。
误区1:红豆薏米水天天喝
红豆薏米水堪称民间祛湿“网红饮品”,不少人将其当作日常饮品,甚至顿顿不离。确实,从中医角度来看,红豆(赤小豆)和薏米(薏苡仁)都有一定的利水渗湿功效。赤小豆能利水消肿,解毒排脓;薏苡仁可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二者搭配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人体排出多余水分,缓解湿气重带来的身体困重、水肿等症状。
红豆薏米水虽好,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长期饮用。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其中脾虚者就不宜将红豆薏米水作为日常祛湿饮品。红豆薏米水性质偏凉,长期饮用会损伤脾胃阳气。而脾虚之人,本身脾胃功能就相对较弱,阳气不足,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易导致湿气内生。此时若盲目饮用寒凉的红豆薏米水,无异于“雪上加霜”,进一步削弱脾胃功能,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代谢更加紊乱,湿气非但没有祛除,反而越积越多。其结果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身体也愈发沉重、乏力。所以,脾虚人群祛湿,应先从健脾入手,选择一些温和健脾的食材,如山药、芡实、茯苓等。
误区2:出汗越多越好
很多人认为,出汗是排出体内湿气的有效方式,于是热衷于各种让自己大量出汗的活动,如长时间蒸桑拿、高强度运动等,觉得汗出得越多,湿气就祛得越干净。这种观点其实是对祛湿的误解,从中医“津能载气”的理论来看,过度出汗不仅不利于祛湿,还可能危害健康。
大量出汗会损耗人的正气
在中医理论中,津液和气血一样,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液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同时还能载气。气依附于津液而存在,当津液大量流失时,气也会随之耗散。过度出汗会导致津液大量丢失,进而引起气随津脱。我们日常所说的湿气重的人,本身身体处于一种水液代谢失衡的状态,如果盲目追求大量出汗,虽然表面上感觉身体轻松了一些,但实际上在大量出汗的过程中,身体的正气也在不断损耗。正气虚弱后,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反而更容易受到湿邪等外邪的侵袭,而且过度出汗还会使身体处于一种虚弱状态,出现气短、乏力、心慌、口干等症状。
选择正确祛湿方式很关键
正确的祛湿出汗方式,应该是适度运动,微微汗出。比如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的运动,让身体在运动过程中逐渐发热,微微出汗。这样既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功能,提高身体的运化能力,帮助排出湿气,又不会过度损耗津液和正气。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以温开水为宜,避免冷饮损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