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在耳鼻喉科的应用却少见报道。笔者今就仲景方之用治耳鼻喉科疾病通过三个医案略述如下。
变应性鼻炎案
唐某,女,33岁。主诉:反复鼻痒、喷嚏、流清涕4年余。患者4年多来反复鼻痒、喷嚏、流清涕,以晨起为甚。平时形寒怕冷,遇冷或环境变化而加重。近受凉后症状加重,伴咳嗽,纳寐可,二便调。过敏原检查未检出,血清总I克E升高。检查:鼻黏膜色淡,双下鼻甲苍白水肿明显。面色萎黄,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浮。西医诊断:变应性鼻炎,中医诊断:鼻鼽。证属肺脾气虚,卫表不固。治宜温肺益气,固表脱敏。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加味。
处方:生黄芪15克,防风10克,白术10克,麻黄6克,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姜半夏10克,细辛3克,干姜6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6克,地龙10克。
二诊:药后喷嚏、流清涕、咳嗽明显减少,仍有鼻痒,畏寒症状减轻。检查:鼻黏膜色淡,双下甲苍白减轻,仍水肿。舌质淡,苔白,脉弦。上方加蝉蜕6克,继服2周。
三诊:喷嚏、流清涕诸症基本消失,偶有鼻痒,全身无其他不适。检查:鼻黏膜淡红,双下鼻甲肿大,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方证对应,鼻鼽症状基本控制,为巩固疗效,上方去细辛加辛夷花6克,隔日服用1剂续服2周。
按:小青龙汤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原为太阳经病表实兼水饮内停证设。鼻鼽若清涕不断,喷嚏连作,证属外寒内饮,可予小青龙汤温肺化饮,辨证要点在于清涕不断,遇寒则加剧,鼻黏膜苍白水肿。由于本方散寒除饮,功能峻烈。所以对于外寒内饮性疾病,收效颇捷,但不可久服。还有很多经方可以治疗变应性鼻炎,比如桂枝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乌梅丸均可运用于不同证型的变应性鼻炎。
分泌性中耳炎案
王某,男,9岁。主诉:左耳听力下降半月。患儿于半月前感冒后出现左耳听力下降耳闷、鼻塞,抗生素已用两周无好转。平时易于出汗,遇冷易于感冒,常用抗生素。胃纳好,大便不成形。肤白体胖,肌肉松软。舌淡胖,苔白厚,脉细滑。检查:左鼓膜充血,内陷,有积液,双下鼻甲充血肿胀。声导抗图呈B型。西医诊断: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断:耳闭。证属脾虚失运,湿浊困耳。治宜益气健脾,利水通窍。方拟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味。
处方:生黄芪15克,防己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桂枝6克,泽泻15克,甘草3克,蔓荆子10克,辛夷花6克。配以达芬霖鼻喷剂喷鼻,1日2次。嘱其喷鼻后行咽鼓管自行吹张。服药1周后复诊,左耳堵塞感减轻,鼻塞好转,舌淡胖,苔白润,脉细滑。检查:左鼓膜充血较前减轻,内陷,双下鼻甲稍肿胀、充血。声导抗图呈C型。原方加石菖蒲6克。嘱其糠酸莫米松鼻喷剂喷鼻,继续行咽鼓管自行吹张。1周后三诊,左耳无明显堵塞感,无鼻塞,舌淡胖,苔白润,脉细。检查:左鼓膜略内陷,双下鼻甲稍肿胀、充血。声导抗图呈C型。原方泽泻改泽兰10克,去辛夷花,加薏苡仁15克。
按:分泌性中耳炎属中医耳胀、耳闭范畴,不论风邪侵袭、经气痞塞或湿浊邪毒的积聚耳窍都与气机的阻滞相关。防己黄芪汤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湿行水;加蔓荆子、辛夷花以清利头目,祛风开窍。防己能“散留痰”“散结气壅肿”“利九窍”,而且“折茎吹之,气从中贯,故专以通,疏导为用”,用于分泌性中耳炎取得良效。
复发性口腔溃疡案
周某,女,49岁。因口舌溃烂、咽痛难忍3个月不愈经人介绍就诊。患者在制鞋厂劳动,工作环境高温潮湿并有橡胶、烟味等刺激性气体,3月前出现口舌溃烂、咽痛妨碍进食,曾在当地中医西医多处投医无效。视其方皆为黄芩、黄连、山栀等苦寒清热泻火之品。近口舌溃烂剧痛,难以进食,甚则饮水都难。时感头晕,心下痞满,腹胀,便溏,咽干不思饮,舌红,口舌满布溃疡,脉弦数。西医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断:口疮,证属脾胃气虚,湿热蕴结。治拟辛开苦降,清热燥湿,甘温培土,方用甘草泻心汤加减。
处方:生甘草12克,炙甘草12克,半夏12克,党参9克,黄芩9克,干姜6克,黄连5克,蝉蜕6克,生石膏30克,茯苓15克,射干6克,桔梗6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5月11日。药后口疮疼痛缓解,能进软食,悬雍垂、软腭、扁桃体多处黏膜溃烂,诉夜寐差,白天犯困,原方加仙鹤草30克。14剂。
三诊:5月25日。自诉服药后口疮明显缓解,咽痛好转,纳食尚可,寐可偶醒,大便转干,软腭仍可见两处溃疡,守原方去生石膏、射干。14剂。
后患者未再就诊,一月后碰到介绍之人告诉口疮已基本痊愈,嘱转告患者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多进食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及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
按:《金匮要略》狐惑病篇有“蚀于上部则声暍,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上部”现指口腔黏膜疼痛性溃疡。本案中,患者大便溏泄、胃纳差是脾气虚弱之象,口疮、咽痛、舌红、脉弦数乃湿热上蒸所致,故病机属脾胃气虚,运化失职,日久湿热蕴结,循经上行,熏蒸口舌,腐蚀肌膜。治宜甘草泻心汤辛开苦降,清热燥湿,甘温培土。生甘草、炙甘草同用,生者泻火,炙者补中;半夏、生姜燥湿止泻升脾;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党参、甘草补中益气健脾;寒温并用、补泻兼施。补气健脾以治本,清热燥湿以治标,正复邪去,口疮渐愈。
《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中的经典,成无己认为:“惟仲景之方,最为众方之祖。”笔者用仲景方治疗耳鼻喉科疾病尚在探索之中,发现还有很多耳鼻喉科疾病可以用经方治疗,比如五苓散、真武汤治疗梅尼埃病;桂枝汤、玉屏风散、肾气丸治疗变应性鼻炎;半夏厚朴汤、旋覆代赭汤、甘麦大枣汤治疗喉咽返流、咽异感证;射干麻黄汤治疗喉源性咳嗽。运用经方,可以合方,方证对应,最好用原方,或者原方中最关键的药不能少,比如小青龙汤中的细辛、干姜、五味子,小柴胡汤中的柴胡、甘草;方证不完全对应,则需要加减。只有方证相应,方能效如桴鼓。(戈言平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摘自2022-12-29中国中医药报
邱健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8年,擅长治疗脾胃、肝胆系疾病,各种血证如消化道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以及顽固性咳嗽、失眠、眩晕、消渴等内科杂病。出版《岭南脾胃论》等著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组成:元参15g,岗梅30g,土牛膝30g,牛蒡子12g,鱼腥草30g,桔梗12g,夏枯草30g,人参叶10g,麦冬15g,甘草6g。
功用: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主治:咽喉红肿疼痛,甚至化脓、声音难出,发热,面红,口苦、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而数。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方中元参味甘苦、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解毒、养阴利咽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热入营血、热伤津液及喉痹等证;土牛膝味甘苦、性凉,能祛风消肿、清热解毒,治白喉、乳蛾、咽喉红肿有良效。本病由风热火毒之邪上壅咽喉、热毒内蕴引起,故以元参、土牛膝两味药清热解毒泻火为君。以疏散风热、解毒透邪、利咽散肿的牛蒡子及活血散瘀、清热解毒的岗梅为臣,以助君药清热解毒、泻火消肿之力。鱼腥草解毒清热、排脓消痈,桔梗开宣肺气、祛痰排脓,两者合用增强排脓消肿之力;以善于清泄肝火、散郁结的夏枯草解木火刑金之热邪;以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麦冬和生津液、降虚火的人参叶护津液,以解燥热之证;甘草清热解毒,且有调和诸药作用。以上诸药同为佐使药。全方配伍精当,共奏疏风清热、解毒散结、活血消肿、生津止渴之功。
加减:声带发炎、声嘶者,加蝉蜕6g、木蝴蝶10g;痰多稠黄者,加瓜蒌仁20g、皂角刺10g;发热烦渴者,加生石膏30g、黄芩12g;严重便秘者,加虎杖20g、枳实12g;食欲不振者,加莱菔子15g、布渣叶15g;气阴两虚者,加太子参20g、石斛10g。
验案举例:宁某,女,48岁,2006年9月16日初诊。主诉:反复咽痛2个月。患者近2月来出现咽痛,左上牙龈肿痛,舌体左侧痛,曾自行服药治疗,但疼痛未见明显减轻,遂来诊。刻下症:咽痛,左上牙龈浮肿疼痛,舌体左侧痛,口不干,无咳。咽部充血,左咽腭部可见脓点,双扁桃体度肿大。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腻,脉弦滑。诊为喉痹(肺胃热盛),治以疏风清热、散结消肿,以风热喉痹汤加减:元参15g,麦冬15g,桔梗15g,板蓝根15g,岗梅30g,诃子15g,牛蒡子15g,浙贝6g,茵陈15g,生地15g,土牛膝30g,甘草6g。患者以上方加减服用半月,咽痛、扁桃体脓点消失。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邱剑鸣 整理)
女,40,咽喉肿痛,脉象:左寸关浮大而散。取穴:左寸口关寸外侧按揉,立愈,随压王不留行籽善后
代温灸膏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
(2023-01-12
13:26:54)[编辑][删除]
时间:2020-07-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宋萍
变应性鼻炎是鼻腔黏膜的一种变应性疾病,为 IgE
抗体介导的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黏膜型变态反应,表现为鼻痒、连续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有的还伴有眼结膜及外耳道部位的奇痒。由于大气污染,加之饮食结构的改变及工作压力的增加,本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其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社会生活。西医治疗本病有药物脱敏疗法、免疫疗法、手术疗法等,但疗效均不明显。近2年,笔者采用中医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本病,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69例观察病例为2010年6月~2012年9月本院门诊患者,按抽签分组法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20~30岁8例,>30~50岁21例,>50~60岁6例,平均(42.15±10.31)岁;季节性26例,常年性9例;病程<3年7例,3~10年23例,>10年5例,平均(9.02±2.61)年。对照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20~30岁7例,>30~50岁19例,>50~60岁8例,平均(43.68±11.67)岁;季节性23例,常年性11例;病程<3年,6例,3~10年25例,>10年3例,平均(8.34±2.98)年。2
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中相关标准。中医诊断及分型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鼻鼽”肺虚感寒型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常因感受风冷异气发病,恶风寒,面白,气短,咳嗽,咯痰色白,舌苔薄白,脉浮。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标准。就诊前1周未经治疗。对本观察治疗方案知情同意者。
排除标准:除外支气管哮喘、血管运动性鼻炎、鼻窦炎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治疗期间不能坚持治疗或离开原发地点及环境者。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口服西替利嗪片(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10031608)10mg,1次/天,14天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予穴位贴敷。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将代温灸膏(湖南飞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1003021)剪成3.5cm×5.5cm大小,分别贴敷于大椎、双侧肺俞、双侧风门,每次每穴贴敷12~16小时,1次/天,14天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贴敷半小时左右,患者自觉贴敷穴位局部有灼热感,属于正常反应,逐渐可以适应。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应避风寒、花粉等致敏原,预防感冒,忌煎炸、香燥、酒类、鱼腥饮食。
讨论
穴位贴敷代温灸膏疗法是借助药物的辛温发散能力,作用于穴位,以温通经脉,调整脏腑间的阴阳平衡。穴位贴敷既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灭活,又可提高有效血药浓度。有研究表明,穴位敷贴可能通过纠正过敏性鼻炎大鼠白细胞介素-4、干扰素-γ比例失衡和降低血清IgE水平,减轻小鼠鼻黏膜嗜酸细胞浸润,从而起到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
肺主鼻,鼻为肺之窍、肺之官。肺气上接气道,通于鼻,构成肺系,肺气充满则能与鼻共司呼吸,助发音,知香臭;反之,肺气虚弱则易感受外邪,发生鼻病或上呼吸道疾病,因此,药物必须作用于能够固卫温肺的穴位。大椎为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具有益气壮阳的功效,刺激大椎能使药物循督脉上传至头颈,从而作用于鼻黏膜;同时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肺俞穴内应肺脏,是肺气转输、输注之处,刺激肺俞具有调补肺气的作用。《针灸甲乙经》有“鼻不利,时嚏,清嚏自出,风门主之”风门是临床祛风散寒的常用穴位,与大椎、肺俞相配合,共奏温肺驱寒的作用。
代温灸膏由辣椒、生姜、肉桂等辛香温热药组成,具有温通经脉、散寒镇痛的作用,主要用于风寒阻络所致关节、胃脘疼痛。辛味具有通利肺气、通达窍表、通顺血脉的功效,因此,
代温灸膏中的3味辛热药物,具有温肺散寒的作用。有研究表明,
代温灸膏作为三伏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明显。本观察结果表明,代温灸膏穴位贴敷对变应性鼻炎的症状改善迅速,而且耐受性好,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结合西药治疗变应性鼻炎,可明显提高单纯口服西药的疗效,且安全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宋萍
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
小青龙汤加减辨治顽固性鼻炎
摘自2025-6-18中国中医药报
龚小雪
贵州中医药大学
赖某,女,24岁,2024年7月23日初诊。主诉:鼻塞,鼻涕多1年有余。有汗,怕风,大便偏软,舌红苔腻,肺脉浮两尺沉,余脉稍沉紧。
诊断:太阳病兼阳虚。
治则:温太阳散寒饮。
方药小青龙加减:桂枝10g,白芍10g,干姜10g,细辛4g,五味子4g,白附片4g,陈皮10g。7剂,水煎服,日1剂。
7月30日二诊:患者药后症状明显改善,晚上已不鼻塞。1天前因天气变化鼻塞复发,舌红苔薄白,脉浮紧缓。继服前方7剂。
9月10日三诊:停药1月余,鼻炎复发,脉寸关浮紧,两尺沉。继服原方7剂。
9月24日四诊:天气变化受凉鼻炎复发,声音嘶哑1天,舌红苔薄白,脉浮紧缓。继续前方7剂。
患者凡是鼻炎发作就来诊,未发则停药休息,饮食忌寒凉,方子一直不变,直至11月26日第八诊。病情越来越轻微。
2025年2月11日,患者自诉这个冬天,仿佛是命运馈赠的一段温柔时光,整整4个月未曾染上感冒。患者觉得在这寒风凛冽的季节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舒适与安宁。以往,每到天气转凉,鼻腔每天被寒气堵塞,呼吸变得艰难,而今年却格外顺畅。而就在这个看似美好的冬日里,身体却出现了新的不适:小腹时常胀痛,尤其是在经期;双脚时而冰冷如霜,仿佛置身于冰窖之中;偶尔脚底还会渗出冷汗,湿漉漉的;而臀部也如同浸在水里一样凉意袭人。舌红苔薄黄,左脉细,右关滑。患者太阳已无表邪,素体本寒出现,属于本身体质的原因。诊断为太阴脾肾阳虚,治疗温补脾肾阳气,方用附子理中汤,也是对鼻炎的善后调理。
按
在西医眼中,鼻炎常被视为一种难以根治的疾病,似乎只要不影响日常生活,便不算是什么大问题。然而,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鼻炎绝非小事。它是风寒之邪侵袭太阳之表的外在表现,若人体五脏正气充沛,通常不出一周,便能凭借自身的力量驱邪外出,恢复健康,即便借助药物之力,也往往能在一周之内痊愈。
太阳的阳气,源自肾阳的温煦之力。肾阳如同人体的“生命之火”,为全身提供温暖与动力。倘若肾阳不足,太阳的阳气也会随之匮乏,人体便容易反复感受外邪。正气虚弱,无法抵御外邪,风寒便会滞留于肌表,难以排出。鼻为肺之窍,肺气受阻,便会表现为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若鼻塞严重且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则是肺气虚寒的表现,此时需要借助小青龙汤这样的方剂,将太阳的阳气从下焦蒸腾而起,甚至加入附子以温补肾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若对鼻炎置之不理,任其发展,寒邪便会进一步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久而久之,肾气也会受到牵连。肾主下焦胞宫,与生殖系统密切相关。一旦肾气受损,月经也会受到影响,进而波及生殖发育。因此,太阳表证的治疗,虽看似针对表层,实则根基于内脏。《黄帝内经》有云:“善治者治皮毛。”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中医治疗的智慧——从表及里,以皮毛为切入点,调和全身。而《伤寒论》中,太阳病篇的内容占据了全书的三分之二,看似最为表浅,实则最为复杂。太阳病不仅关乎表证,更与五脏六腑的气血运行息息相关。治疗太阳病,绝非简单的驱邪解表,而是要从根本上调理脏腑,恢复正气,才能真正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
这位患者饱受鼻炎困扰已有1年之久,两尺脉沉,宛如深潭之水,难以泛起波澜,此为肾阳不足之象。而肺脉浮起,暗示风寒之邪正盘踞于体表。鼻塞不通正是肺气虚寒、邪气壅塞肺窍所致。治疗时,选用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这一方剂犹如一把温暖而有力的钥匙,从本源入手,推动太阳的阳气从下焦蒸腾而起。附子如同一团炽热的火种,为肾阳注入温暖与活力,进而带动全身阳气的升发。用药一周后,患者便初见成效,症状逐渐缓解。此后,一直借助药物之力,帮助太阳的阳气抵御外邪。待症状完全消失时,便暂停用药,让身体得以休养生息。然而,天气变化时,疾病仍会偶尔复发。但只要每次发病都能正确治疗,持续助力阳气抗邪,太阳的阳气便会在一次次的磨砺中逐渐强大起来。患者正值青春年少,经过几次感冒的反复洗礼后,这个冬天竟未曾再染风寒。这无疑是阳气已然升发、正气充沛的绝佳征象。鼻炎,虽常被视为顽疾,但通过精准的中医治疗,完全可以被治愈。这位患者的经历,便是最好的证
[转载]失瘖辨治
(2012-02-18
17:37:56)[删除]
中国中医药报 2011年9月14日
郭俊田 河南省西华县人民医院
失瘖有虚实之分。《景岳全书》曰:“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症在标,因窍闭而瘖也,虚者其症在本,因精气内夺而瘖也。”《张氏医通》曰:“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
实证 实证多发生于青壮年,属咽喉(声带)病变(喉癌、声带肿瘤、声带息肉等外科疾病不属本文讨论之病例),临床分以下5型辨治。
风寒侵袭
症见鼻塞流涕,微恶寒,喉中发痒,阵发性咳嗽而少痰。说话费力,声音重着而嘶哑,但舌体活动自如。检查咽峡和咽后壁无明显改变,脉浮紧,舌苔薄白。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药用三拗汤加味。
风热侵袭
症见头懵,发热,微汗而恶风,干咳少痰,咽喉疼痛,声音嘶哑,说话费力,但舌体活动自如。检查:咽峡和咽后壁潮红,脉浮数,苔薄白或稍带黄色。治宜清热宣肺润燥。药用桑杏汤加玄参、射干、麦冬、连翘、蝉蜕以清热解毒而除风热,利咽喉,消肿止疼。
瘀热互结
症见咽喉干疼,甚者说话或咽物均感疼痛,发出声音嘶哑,但舌体活动自如。检查:咽峡喉头等均有充血,脉微数,舌质红。多由高声呼叫或高声歌唱,损伤肺系(声带)所致,治宜活瘀清热凉血,药用自拟活瘀清咽方:当归、赤芍、生地、玄参、麦冬、射干、栀子、银花、连翘、桔梗、黄芩、木蝴蝶、甘草。
胃肠燥热
症见舌体活动自如,但咽干烦渴而疼,声音嘶哑,或大便秘结。检查:咽峡、喉头等部位均有轻度充血,脉微数,舌质红,苔微黄。多由胃肠素有燥热或过食辛辣,频频吸烟及饮酒等致辛辣之热助火上焰而致。治宜清热润燥,通腑泻热。药用三黄石膏汤加玄参、射干。
郁怒伤肝
症见胸闷胁疼,心烦易怒,自觉喉中有异物感,咽干欲饮水,声音嘶哑,舌体活动自如,或腹满便秘。检查:咽峡无异常,脉弦数,舌质红。乃郁怒伤肝,肝郁而化火,肝火妄动,上扰于咽喉所致。治宜疏肝解郁,通腑泻热,药用逍遥散加青皮,醋制香附子、枳壳、大黄、芒硝。
虛证
虚证失瘖临床多表现为形体消瘦,神志尚清,舌体活动自如,说话发音气息低微。舌质淡,舌面光滑无苔(镜面舌)触之无津,脉沉细无力。甚者气虚血瘀,个别患者的舌体不同部位,有大小不等的点片状瘀斑。治宜补肺脾肾之精气,药用人参养荣汤,或归脾汤加百合、龟鹿二仙胶等。如舌有点片状瘀斑者加丹参、田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