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气虚质如何调理

(2023-01-11 10:24:54)


时间:2020-07-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倪诚 薛利媛

  李阿姨60多岁,退休好多年了。很多人都会觉得好不容易熬到退休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出去唱歌、跳舞、旅游、会友等。可是李阿姨就喜欢在家待着,不喜欢凑热闹,而且平时在家也不做饭,都是她爱人在做。好多人羡慕李阿姨的退休生活,殊不知李阿姨形体偏胖,一干活就累,上气不接下气,而且还出虚汗。虽然李阿姨家住3楼,但是平时她回家都需要乘坐电梯,因为走楼梯的话每上一层楼都要气喘吁吁,需要休息一会儿,要等缓过劲儿来才能再继续往上爬。除此之外,李阿姨每天早上起来会觉得眼皮肿,晚上脚踝处一按还有小坑。像李阿姨这种体质类型就是典型的气虚体质。

  气虚体质的人容易发生反复感冒、慢性疲劳综合征、肥胖、消瘦、腹泻、习惯性便秘、内脏下垂、黄褐斑、过敏性鼻炎、小儿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病症。

气虚体质怎么辨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如同日行千里的蒸汽机需要蒸汽的推动一样。像李阿姨这样气虚体质的人,由于气的推动力不够,体内的能量不足了,就会出现长期疲劳、气短、自汗、水肿、肥胖等表现。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200716/IMG4c348800f37554487620853.jpg

气虚体质特征(如上图)

  头身

  气虚体质的人面色萎黄、无光泽、精力不够、肌肉松软不实、气短懒言,形体或胖或瘦,水肿。由于长期气虚,体内的能量不足,就会精力不够,容易疲劳;气虚不能上荣,所以面色萎黄,无光泽;肌肉得不到气的充养,就会松软而不结实,甚至形体偏瘦;劳则耗气,因此稍微一活动就觉得气不够用,气喘吁吁,即所谓的虚喘;气虚不能正常的水液代谢,这就是中医所讲的“津液不归正化”,津液就变成水湿、痰湿作为垃圾堆在体内,要么形体发胖,要么水肿。

  气虚体质的人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不耐受风、寒、暑、湿邪。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同事的妈妈,一年四季稍不注意就要感冒,异常痛苦。这是因为气虚质者气虚不能固护肌表,其抵御外邪能力下降所致。临床上常见的季节性感冒也是因为气虚不能耐受各个季节的时令之邪或季节交换时气候的变化造成的。

  此外,气虚体质之人尚有既不耐受风、寒,同时又不耐受暑热之邪者。之前认识一个老王,凉受不了,热也受不了,特别不喜欢过夏天。因为夏天室外烈日炎炎,暑热难挡,老王在外边待的时间稍微长一些就很容易中暑。室内又到处是冷空调,因此老王夏天很不愿意出门,但每天需要去菜市场买菜,菜市场冷气开得很足,老王每次买完菜就必须马上出来,多待一会儿全身怕冷就会很不舒服。因此,老王都是早上一大早起来就出去买菜。一是因为早上起来没那么热。二是因为早上菜市场冷气也不会太凉。买完菜回来基本就不出门了。

  饮食

  有一女士平时总觉得乏力,到了饭点也不想吃饭,就是吃也吃不多。气虚质的人一般消化功能也较弱,就会出现食欲不振的表现。

  睡眠

  30多岁的小王正是精力充沛事业发展的最佳时期,可他不爱动弹,总有一种疲劳感,老想躺着,说话都有点有气无力。气虚体质的人体内的能量不足,因此很容易疲劳,总想躺着睡觉,可尽管这样,他还是觉得乏力。《黄帝内经》讲:“久卧伤气”,尽管易疲劳,总想睡觉,还是要选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动起来,否则越躺气越虚。

  心理

  我们会发现身边总有一些人性格偏内向,喜安静,不喜冒险。有位女同学就是这样,不爱跟别人说话,不喜欢去热闹的地方,睡觉都要拿棉球把耳朵塞住,干什么事情都不会冲在前面,比较有把握的才去做。气虚质人能量不足,心理活动低下,故性格偏内向,喜安静,而不喜冒险。

  排泄

  张师傅是物业维修工,每次见他一干活就出汗,还有些微喘,进一步了解得知张师傅经常会拉肚子。这是因为气虚不能固摄津液,所以容易出虚汗。气虚质人消化吸收能力低下,就容易引起腹泻。另可因气虚导致肠蠕动缓慢,会引起习惯性便秘。这种气虚便秘的人大便并不干硬,或先干后软,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气短,便后乏力。

气虚体质怎么调

  气虚质者多元气虚弱,调体法则为培补元气,补气健脾。

  饮食调养

  气虚体质宜选用性平偏温、健脾益气的食物,尽量少吃或不吃空心菜、槟榔、生萝卜等耗气食物。不宜多食生冷苦寒、辛辣燥热的食物。由于气虚者多有脾胃虚弱,因此饮食不宜过于滋腻,不能蛮补,否则易导致脾胃呆滞而出现腹胀、食欲不振等。宜食的动物性食物有牛肉、鸡肉、鸡蛋、鹌鹑(蛋)等,谷类及豆类食物如大米、山药、莲子、白扁豆、黄豆、豆腐等,果蔬类食物如南瓜、大枣、胡萝卜、香菇等。

  牛肉 性平,味甘,归脾、胃经。《本草拾遗》言其“消水肿,除湿气,补虚,令人强筋骨、壮健”。《韩氏医通》言:“黄牛肉,补气,与绵黄芪同功。”牛肉有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等功效,补气之力尤为显著,故气虚质者宜常食之。

  鸡肉 性温,味甘,入脾、胃、肝经。《日华子本草》言:“黄雌鸡:止劳劣,添髓补精,助阳气,暖小肠,止泄精,补水气。黑雌鸡:安心定志,治血邪,破心中宿血及痈疽排脓,补心血,补产后虚羸,益色助气。”其性温,具有助阳气、补精髓等作用,对老年人气虚质较为适宜。也可用于病后虚弱之人等。

  山药 性平,味甘,归肺、脾、肾经。山药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等功效,以山药为主的药膳适合气虚质或兼阴虚质者食用。

  南瓜 性温,味甘,入脾、胃经。南瓜具有补中益气、健脾暖胃等功效,适合气虚质者食用。

  粳米 性平,味甘,入肺经。《本草纲目》云,五谷之中“唯此谷得天地中和之气,同造化生育之功,故非他物可比”。粳米和五脏,补中益气、健脾养胃、养阴生津、除烦止渴,适合各种体质,尤其适合气虚质者食用。但需注意粳米非精米,目前大家经常食用的米经过精细加工,表面的粗纤维分子、蛋白质、维生素很多被破坏,所以日常生活中应适当食用未经精细打磨的糙米。

  以下介绍几款气虚质养生药膳。

  牛肉山药汤

  【原料】牛肉250克,山药30克,莲子15克,小茴香10克,茯苓15克,生姜5片,大枣20克。

  【制作】取牛肉洗净切块,山药、莲子、茯苓、生姜、大枣也放入清水冲洗一下,小茴香用纱布包,同牛肉与其他药物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小火炖到烂熟,放少许盐,除生姜、小茴香之外,其他都可以食用。

  【效用】健脾和胃,益气调体。适合气虚体质之人平日食用。

  黄芪童子鸡

  【原料】童子鸡1只,生黄芪9克。

  【制作】取童子鸡洗净,用纱布袋包好生黄芪,取一根细线,一端扎紧纱布袋口,置于锅内,另一端则绑在锅柄上。在锅中加姜、葱及适量水煮汤,待童子鸡煮熟后,拿出黄芪包。加入盐、黄酒调味,即可食用。

  【效用】益气补虚。适合气虚体质易自汗,或易反复感冒者平日食用。

  山药粳米粥

  【原料】山药30克,粳米180克。

  【制作】将山药和粳米一起入锅加清水适量煮粥,煮熟即成。此粥可在每日晚饭时食用。

  【效用】补中益气,益肺固肾。适合气虚质者,亦可用于肺、脾、肾偏虚者辅助调养食用。

  黄芪党参汽锅鸡

  【原料】黄芪20克,党参20克,子母鸡1只,葱、生姜、食盐、料酒、味精、花椒水各适量。

  【制作】子母鸡宰杀后,去毛和内脏,剁成3厘米见方的鸡块,放入沸水锅内烫3分钟捞出,洗净血沫,装入汽锅内,加入葱、生姜、食盐、味精、料酒、花椒水等。黄芪片、党参切4厘米长的段,洗净,放入汽锅内,盖上盖,上笼蒸3小时取出,拣去生姜、葱、黄芪即成。

  【效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适合气虚质有轻度内脏下垂者日常食用。

  南瓜粳米粥

  【原料】南瓜50克,粳米100克。

  【制作】南瓜切成小块与粳米同煮成粥。

  【效用】补中益气,健脾暖胃。适合气虚质易体倦乏力、食欲不佳者食用。

  形体锻炼

  运动宜柔缓。气虚质之人锻炼宜采用低强度、多次数的运动方式,适当增加锻炼次数,而减少每次锻炼的总负荷量,控制好运动时间,循序渐进地进行。不宜做大负荷运动和大出汗的运动,忌用猛力和做长久憋气的动作,以免耗伤元气。可选择比较柔和的传统健身项目,如八段锦。在做完全套八段锦动作后,将“两手攀足固肾腰”和“攒拳怒目增力气”各加做1~3遍。避免剧烈运动。

  还可采用提肛法防止脏器下垂。提肛法为全身放松,注意力集中在会阴肛门部。首先吸气收腹,收缩并提升肛门,停顿2~3秒之后,再缓慢放松呼气,如此反复10~15次。

  精神调摄

  心态宜乐观。气虚质者,性格偏内向胆小,不喜欢冒险。因此不仅要培养自己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且还需不断给自己加油鼓劲,增强自信心,可以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如到户外大自然中去感受生活,记录人生旅程,追求美好,表达思绪,陶冶情操。宜欣赏节奏明快的音乐,如笛子曲《喜相逢》等。

  起居调护

  起居勿过劳。提倡劳逸结合,不要过于劳作,以免损伤正气。平时应避免汗出受风。居室环境应采用明亮的暖色调。

  气虚质的人,不耐受风、寒、暑热的气候。所以,气虚质的人起居要有规律,夏季午间应适当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

  气虚质的人容易感冒,适应寒暑变化之能力较差,常在空调居室和供暖气的房间久居的人,患感冒的概率较大。所以,气虚质的人应多在自然气候环境下生活。在夏季烈日炎热之时,要注意加强防护,同时也要注意不宜过于贪凉,不要让室内外温度相差太大,老幼等体弱之人慎用凉水淋浴。

  针灸推拿

  选穴:气海、关元。

  简便取穴:气海:取穴时,可采用仰卧姿势。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直线,将此线十等分,从脐往下3/10处,即是此穴。

  关元:取穴时,可采用仰卧姿势。关元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直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脐往下3/5处,即是此穴。

  功效:气海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之功。关元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

  操作:用掌根着力于穴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每穴按揉2~3分钟,每天操作1~2次。

  还可采用艾条温和灸,增加温阳益气的作用。点燃艾条或借助温灸盒,对穴位进行温灸,每次10分钟。温和灸可每周操作1次,或每在节气转换日艾灸1次。(倪诚 北京中医药大学 薛利媛 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018-01-25 04:30:00)[编辑][删除]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古诗今译】

四周的山上没有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冒着风雪独自垂钓。

【诗词赏析】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杰出诗人、思想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这首《江雪》,诗人只用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寒江雪”三字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练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传世名作独有的艺术特色。

【养生解读】

从诗人的描写中,可推测其创作时间大概在冬季,而且是数九寒天。俗话说“三九四九冰上走”,进入“四九”之后,北方部分地区气温波动较大,而南方大部仍将维持偏暖态势。但是随后冷空气明显加强,中东部大部地区的气温都将下滑,是全年最冷的时间。中医养生专家提醒,很多人此时想通过药膳滋补身体,但是使用时也要对证。

•气虚怕冷喝黄芪牛肉汤

市民徐先生每年这个时候都会不舒服,因为比较怕冷,但是又容易出汗,他认为只有热量比较足的人才会在四九天出汗,自己明明很怕冷,怎么可能还出汗呢?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中医师夏公旭介绍说,中医认为,人体的气具有调节人体体温和控制毛孔开阖的功能,因此,当人机体调节体温能力减弱,难以控制毛孔开阖和汗腺的分泌,就会出现怕冷但又爱出汗的症状。气虚体质的人除了怕冷和爱出汗外,还往往表现为肌肉松软、体力较差,只要体力劳动的强度稍大就容易累。身体防御能力一般不怎么好,容易感冒,感冒后康复的时间也比别人慢。气虚体质的人可以尝试食疗进行调理。

【推荐食疗方】黄芪牛肉汤

原料:牛肉(瘦)1000克,黄芪12克,党参12克,大葱20克,姜15克,料酒20克,小葱5克,胡椒粉1克,盐10克,味精2克。

做法:将黄芪、党参洗净,经过加工装于双层纱布袋内封住口做成中药包;牛肉洗净,切成5厘米长、3厘米宽的块;姜、葱洗净;砂锅置大火上,倒入鲜汤2000克,放入鸡骨架,加入牛肉块、中药包煮沸,撇去浮沫;加姜、葱、料酒,移至小火上炖熟透;拣去中药包、姜、葱、鸡骨架;加入精盐、胡椒粉、味精、葱花即成。

点评: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的功效,党参具有健脾补肺、益气养血生津的功效。牛肉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功效,适宜于中气下隐、气短体虚、筋骨酸软、贫血久病及面黄目眩之人食用。

•阳虚怕冷喝干姜肉桂羊肉汤

不少人都认为怕冷就是阳虚,这种认识不完全正确,如何了解自己是不是真的阳虚呢?夏公旭说,中医认为,阳虚则外寒。人阳气不足时,不能抵抗外来寒邪的侵袭,会出现怕冷的现象。一般阳虚体质的人有怕冷、手脚冰凉、精神萎靡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状。根据心、肝、脾、肺、肾五脏的不同,表现的症状各不同。比如心阳虚,除了通常阳虚都会有的症状外,还有心悸、心慌、憋闷、心前区疼痛、失眠多梦、心神不宁、易悲伤等表现。肝阳虚可出现头晕目眩、两侧肋下不适、乳房胀痛、易惊恐或情绪抑郁等。脾阳虚体质,可出现食欲不佳、恶心、打嗝、嗳气、大便稀溏不成形等症状。肾阳虚,有腰膝酸软、多次小便或不通、阳痿早泄、性功能衰退等表现。肺阳虚,通常表现出咳嗽、气短、呼吸无力、声音低且少气、懒言等症状。但是无论哪种阳虚,怕冷、手脚冰凉是阳虚者的最主要表现。如果阳虚怕冷的症状不是很严重,不妨尝试食疗驱寒。

【推荐食疗方】干姜肉桂羊肉汤

原料:羊肉(瘦)150克,干姜30克,肉桂15克。盐1克,大葱3克,花椒粉1克。

做法:羊肉切块,与干姜、肉桂共炖至肉烂,调入盐、葱花、花椒粉,即可出锅。

点评:干姜其实是生姜晒干或烘干后的成品。生姜偏于散寒,干姜比生姜多了温中回阳,尤其是温暖脾阳的作用,著名古方理中汤中就有它的一席之地。凡阳虚怕冷、脘腹冷痛、四肢不温者都比较适合用。肉桂是寒冷季节最为常用的调味食品,有补元阳、暖脾胃、通血脉、散寒气的功用。古代凡治疗阳虚之名方,如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皆用肉桂为主药。肉桂甘辛大热,不仅能补阳气,又能散寒邪,故凡阳虚怕冷、四肢不温、腰膝冷痛之人,最宜食用。干姜、肉桂与羊肉一起做成药膳,更有利于增强补阳祛寒的功效。

•血虚怕冷喝鸡丝阿胶汤

很多女性面色淡白或微黄,多是由于血虚造成。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妇科副主任中医师王俊兰介绍说,经、带、胎、产都可能造成失血,而经期劳累、月经量过多、生产时出血过多等都会导致血虚。女性血虚如果症状不是很严重,不妨试试鸡丝阿胶汤。

【推荐食疗方】鸡丝阿胶汤

原料:鸡胸脯肉100克,阿胶10克,姜10克,盐2克。

做法:鸡脯肉洗净,切成鸡丝;阿胶浸透发开,洗净切块,放沸水锅内煮2小时,捞出沥水;生姜洗净,去皮切片;鸡肉丝、阿胶、姜片同放炖盅内,盖上盅盖;隔水炖1小时,取出,加入精盐调味即成。

点评:阿胶为补血佳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之为“圣药”。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尤为适宜出血而兼见阴虚、血虚证者。阿胶既能补血,又能滋阴。中医认为,鸡肉性味甘温,有滋补血液、补肾益精等功效。两者合用,补血效果更佳。(杨璞)


食材治冻疮

  (2018-01-25 04:31:18)[编辑][删除]

胡椒 冻疮初起、未溃作痒时可用胡椒10%、白酒90%浸于白酒内,7天后过滤取液,涂擦患处,每日1~2次。

辣椒 冻疮初起,局部皮肤呈苍白浸肿、瘙痒,可用辣椒3~5只,加水煎汤,候温,洗擦患处;或辣椒30克(切成细丝),60度白酒100克,浸泡10天,过滤去渣,取液搽擦患处,每日3~5次。

樱桃 冻疮初起,将樱桃浸入高粱酒(酒量以浸没樱桃为度),加盖密封,浸泡半年后取液外擦患处,每日3~5次;或樱桃果肉研成泥状,敷患处,每日2~3次。

黄豆 若冻疮溃烂可用黄豆适量,以温水洗净,加水煮至半熟,除去外皮,捣烂后加入白矾少许,涂敷患处。

大白菜 大白菜煎汤,睡前趁热洗冻疮患处,连用数次。

山药 用山药少许研末,涂于冻疮处。

 若有冻疮裂口,蒸熟藕敷患处。

生姜 取生姜一块,煨热切开擦冻疮初期未溃烂患处;或以生姜60克捣烂,浸入100毫升白酒内,每日外擦3次。

丝瓜 丝瓜络烧炭研末,以猪油调匀涂患处,治手脚冻疮。

治胃下垂不可一概补中益气

 (2022-07-15 04:19:50)[编辑][删除]

 


摘自2022-7-14中国中医药报
王玉生 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
胃下垂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是因膈肌悬力不足,支撑胃的韧带松弛造成胃体下垂,胃小弯弧线最低点至两侧骼脊连线位置之下,中医名为胃缓。《灵枢•本藏》:“肉坚大者胃厚,肉么者胃薄,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腘不坚者胃缓。”
金元医家李东垣认为:“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为此创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胃之气下流”的病证。近现代医家又宗李东垣之意而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子宫下垂、胃脱垂等。笔者认为,不可以此方作为治疗一切脏器下垂的套用方剂。临床所见胃下垂者,不属于中气下陷的也不在少数,或中焦湿热、或肝郁气滞、或胃气阴两虚、或胃热气逆,如果误用补中益气汤补益中气,会效得其反。
医案举例
田某某,男,42岁,2009年4月20日初诊。患者胃脘胀痛两年,近月加重,自述因劳累饮食无规律所致,经某市级医院诊为浅表性胃炎、胃下垂,经服补中益气丸未效。诊时仍胃脘胀痛,以进食后为主,不欲饮食,周身无力,消瘦,口干,大便正常,舌质色正、苔薄白,脉沉细。
病机:胃阴虚,脾气虚,运化失职。
治则:健脾气,养胃阴。
处方:太子参15g,山药20g,莲子肉20g,天花粉15g,石斛15g,白术15g,枳壳12g,砂仁5g,炙甘草10g,生姜12g,大枣20g。6剂,水煎服。
4月28日二诊:药后各症状减轻,饮食有增,脉舌同前,前方继服30天。
5月30日三诊:经治疗各症状消失,脉沉细。前方继服10剂,后改服香砂六君子丸2个月。
半年后随访,患者一切状况良好,钡餐透视显示胃下垂消失。
按 在胃阴虚的情况下,应用补中益气丸必然会导致温燥伤阴。本案投以自拟润养胃阴经验方,其中太子参、天花粉、石斛益气养阴为君;又配合山药、莲子肉、大枣健脾为臣;白术、枳壳、砂仁为佐,以健脾和胃;炙甘草、生姜为使,甘温以利脾胃升降正常。诸药合用,取得了诸症消除、胃体恢复的效果。
临证感悟
胃下垂属于胃肌迟缓性疾病,用药须注意顾护脾胃,以免伤及胃肌功能,所以活血化瘀、寒凉破气、降气泻下类药物应慎用。胃下垂属于中气下陷者有之,不属中气下陷者也不在少数,所以不可一遇到胃下垂即投以补中益气汤。对脾气虚湿盛又兼有胃下垂者,一定要意识到健脾化湿可能会伤及胃阴。笔者常应用大剂量炒山药、莲子,以达到健脾化湿又不伤胃阴的效果。

补中益气 升阳举陷

时间:2022-01-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杨晓明 吴祝平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源于李东垣《脾胃论》中的补中益气汤,其原方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

组方功效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由炙黄芪、党参、炙甘草、炒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组成,辅料为生姜、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

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党参、炙甘草、炒白术,补气健脾,共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营,协党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既补益中焦脾胃之气,又升提下陷之气。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主要用于治疗脾气虚弱证,症见饮食减少,体倦,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舌淡脉虚。也可用于治疗中气下陷导致的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另外,对气虚发热,症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者也有较好效果。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对于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均有较好的调理作用。因为它能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抗菌、抗病毒、调节胃肠功能,对于胃溃疡、胃肠道黏膜损伤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此外,它还具有增强心肌功能、促进代谢、抗肿瘤、抗基因突变的功效。

服用禁忌

本品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丸剂,味微甜、微苦、辛。口服,空腹或饭前服为佳。水丸一次9克;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浓缩丸一次8~10丸,一日3次。不同剂型服用剂量需参照说明书。

服药期间忌烟酒、生冷、辛辣刺激之品;本品不适合用于恶寒发热表证者、暴饮暴食后脘腹胀满实证者;不宜和感冒类药及藜芦或其制剂同时服用;高血压患者应慎服;儿童、年老体弱、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服药期间出现头痛头晕、皮疹、血压上升等情况,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胃下垂,按揉六穴补中气
摘自2023-7-31中国中医药报
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近期收治一名15岁胃下垂的高中生,胃痛半年,站立时自觉胃部下垂,食欲下降,形体渐瘦。结合病症,给予针刺加艾灸治疗,又嘱其按揉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脾俞和胃俞6个穴位,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发病机制
胃下垂,顾名思义是胃的位置低于正常。现代医学认为,这是由于胃膈韧带和胃肝韧带无力或腹壁肌肉松弛所致,多见于身体瘦高的女性。胃下垂病程较长,所以在坚持治疗的同时,配合腧穴调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胃下垂归属于中医学“胃痛”“腹胀”“痞满”“胃缓”等范畴。患者多形体消瘦,食后、久站和劳累后出现上腹坠胀、疼痛不适,休息平卧后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胃下垂出现的原因多为平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不舒、肝郁气滞等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调,中气下陷,无力托举胃体所致。本病病位在胃,临床多伴有胃脘胀满、食欲下降、恶心、嗳气、喜叹息、乏力、眩晕等症状。
腧穴调理
百会穴:督脉腧穴,别称“三阳五会”,为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其位于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简便取穴为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具有统领全身阳气的作用,故百会穴有益气固脱、升提阳气的作用。按揉百会穴调治胃下垂,配合艾灸,效果更佳。
中脘穴:任脉腧穴,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募穴为脏腑精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临近相应脏腑。中脘穴位居腹部,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穴位,具有疏肝养胃、和胃健脾、降逆利水、消食导滞等作用,配合其他穴位,坚持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气海穴:任脉腧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海”,有汇聚之意。本穴为先天元气汇聚之处,主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对原气亏虚的病症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所以按揉气海穴调理胃下垂,配合艾灸,更能发挥健脾益气、温阳补虚、补中和胃的功效。
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腧穴,是胃经的合穴与下合穴。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足三里穴是人体重要的保健腧穴。《四总穴歌》中的“肚腹三里留”高度概括了足三里穴的作用,即主治胃肠道疾病。此外,根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合治内腑”的原则,凡胃腑的疾患皆可选之。故足三里穴向来是治疗胃肠疾病的首选穴,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以通过针灸、按揉足三里穴得到改善。
脾俞穴、胃俞穴:皆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二穴均在背部,脾俞穴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穴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脾俞、胃俞位置临近脾和胃,为邻近取穴,对胃下垂等脾胃疾患有很好治疗作用。日常调理,可用双拳按揉脾俞穴、胃俞穴处,若胃下垂严重者,可有明显压痛、酸胀之感。
本病日常要注意饮食有节,多餐少食,以减轻胃的负担,同时要注意调畅情志,积极锻炼身体,选取非久站、非剧烈跳动的运动方式,坚持综合治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