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柴胡汤调治乳癌术后

(2023-01-10 13:45:16)


时间:2020-07-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吴晋芳

  广东省广州市明医堂中医门诊李保平教授师从国医大师卢芳教授,临证擅用经方治疗乳癌术后,现举验案如下。

  樊某,女,39岁,乳癌术后。2020年6月19日初诊:患者面色暗沉,体型偏瘦,精神紧张,乳癌术后左侧乳房掣痛(乳腺B超:左侧乳腺可见一个欠规则低回声肿块,大小约7mm×4mm×8mm,边缘欠光整;双侧乳腺可见多个规则无回声肿块,较大的约6mm×3mm×5mm,5mm×3mm×5mm,边界光整,内部回声不均匀);月经持续3日,平均每24日1行,量少,有血块,色暗红,经前乳腺胀痛,经行脐下痛;平素头晕,畏热,眠差易醒,时有胃脘疼痛不适,口苦;夜尿1次,大便干结,数日1行;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细。治拟调和气血阴阳,兼以活血祛瘀。药用:柴胡10g,法半夏10g,党参10g, 炙甘草10g,黄芩5g,生姜10g,红枣10g,枇杷叶30g,壁虎10g,田七5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 熟地20g,锦灯笼10g,瓜蒌子20g,白花蛇舌草15g,鹿角10g,1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服。

  2020年7月4日二诊:患者诸症好转,现仍时有左侧乳房掣痛,眠差早醒,小便可,大便稍干;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守首诊方,以前胡代柴胡,去瓜蒌子、白花蛇舌草、鹿角,加蜈蚣1条,桃仁5g,胆南星10g,半边莲10g,砂炒干蟾皮10g,15剂。

  2020年7月18日三诊:诸症好转,面色红润,左侧乳痛无明显疼痛(乳腺B超:左侧乳腺可见一个欠规则低回声肿块,大小约6mm×4mm×6mm,边缘欠光整;双侧乳腺可见多个规则无回声肿块,较大的约4mm×2mm×3mm,5mm×2mm×5mm,边界清,后方回声增强),仍畏热,小便黄,大便2日1行,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守二诊方,去壁虎、干蟾皮,加酒丹参30g,同时予鳖甲丸口服。嘱其坚持中医药治疗,以巩固疗效。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据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女性乳腺癌每年发病约340万,而乳腺癌的发生与环境、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由于乳腺癌起病较隐匿,生物学行为差,易于复发及转移,相当一部分患者就诊时已经是中晚期,预后不良,生存期较短。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患者治疗后往往遗留乳房疼痛的症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药治疗,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控制肿瘤复发转移具有明显的优势。乳腺癌相当于中医学“乳岩”“乳石痈”“翻花奶”等疾病范畴,《妇人大全良方》一书中对乳腺癌的发展过程有着详细的描述:“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峻岩崩破如熟石榴,或内溃深洞,血水滴沥……名曰乳岩。”对于乳癌的治疗,李保平教授强调从“和解”入手,辨病与辨症相结合,首先调和阴阳,固摄本元,同时立足临床,剂随症施。

  本案患者平素精神紧张,情志不舒,气滞心胸。李保平首诊患者之后,提出先以“和”法治之,以小柴胡汤作为底方,疏肝郁、畅情志,同时以四物汤、鹿角补肝肾、固本元;患者经前乳房胀痛,经期脐下痛,量少,有血块,加入壁虎、田七等通经络、化瘀滞;患者时有胃脘不适,平素头晕、畏热,加入枇杷叶、瓜蒌子、白花蛇舌草等清热化痰。二诊时患者仍左侧乳房掣痛,舌质暗红,重在化瘀祛毒,加入蜈蚣、砂炒干蟾等血肉有情之品解毒通络;桃仁破血逐瘀;半边莲、胆南星清热消肿,化痰解毒。三诊时患者乳痛已不明显,仍有畏热、小便黄、大便稍干结等症状,方中加丹参清心除烦,清热凉血。对于鳖甲丸的使用,李保平教授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他强调分期论治,久病宜用丸散,缓慢调治,乳癌形成非一时之力,治乳癌亦非一时之功。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少阳病的代表方剂,全方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和大枣组成:其中柴胡透解邪热,疏肝利胆;黄芩清泄邪热;法半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调和胃气。全方选药精当,配伍严谨,使得邪气得解,肝胆得调,三焦得通。临床使用时灵活加减化裁,正如张仲景所说:“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治疗不仅局限于外感,对于内伤杂病同样有效。

  综上所述,治疗乳癌术后乳痛时,运用小柴胡汤加减,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笔者希望通过分享李保平教授运用经方调治乳癌的有效案例,为防治本病提供参考和借鉴。(吴晋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乳腺癌调养诀

 (2017-12-21 06:26:54)[编辑][删除]

.

乳腺癌治疗漫长的恢复过程像一个慢性病一样,会困扰并伴随患者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患者自己能做些保健:

学点五音疗法

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很大现代人工作压力很大,乳房是情绪的晴雨表,不管是乳腺癌的发生,还是乳腺癌的复发转移与康复,情绪的变化在乳房上都能够反映出来。

气生百病,百病由气而生,由气加重。乳房是肝经循行的部位,肝气郁结,则容易导致乳岩,即西医所说的乳腺癌。治疗乳腺疾病,疏肝理气是最为重要的。《黄帝内经》中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治疗疾病强调身心同治。防癌治癌需要有一个好心情,很多抗癌明星或者老寿星的秘诀,就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音乐是其中最婉转轻灵的一剂调节情绪良药,古语有百病生于气止于音之说。五音疗法是运用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音乐的特性与中医五脏五行相对应的关系来选择曲目,从而发挥调养作用。五音入五脏,调理更有针对性。如徵调式乐曲热烈欢快,活泼轻松,像笛子名曲《紫竹调》,具有静心舒心等作用,早期乳腺癌患者不妨一试。

服点汤汤水水

中医方剂里有一个甘麦大枣汤,治疗妇人悲伤欲哭的脏躁症。建议用小麦、甘草、大枣这些药食同源之品煮汤喝,确实能让心情舒缓。

此外,还有萱草,又叫忘忧草,就是黄花菜,在失眠及情绪不好时,既可以作为食补又可以作为药补服用。晚上用250克的黄花菜熬水喝,一段时间后失眠确实会减轻不少。这个小方子不仅适用于乳腺癌患者的失眠,对于心情不好、烦躁抑郁的人也很有效。如果同时伴上火,可以配合百合、莲子煲汤。

乳腺癌患者化疗等治疗对心脏有一定副作用,这时候用益气养阴名方生脉饮西洋参、麦冬、五味子泡水代茶饮就可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同时,可以加点红景天泡水喝。

按摩经络穴位

乳腺癌术后还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来帮助改善一些症状和提高免疫力。如心慌、胸闷时,可按摩手臂心包经的内关穴来宽胸调气,舒畅心情。内关穴还是治疗胃肠疾病的要穴,尤其对恶心、呕吐很有帮助,化疗时出现这些不适可点按该穴。太冲穴是肝经上的重要穴位,被誉为出气穴,此穴有助于缓解急躁、郁闷、焦虑等不良情绪。足三里则是全身强壮要穴,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作用,俗话说:要想人得安,三里常不干,平时可经常按摩或艾灸此穴,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助于化疗后恢复,增强体质。

许多乳腺癌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的患者会出现潮热汗出、情绪不稳定等类似更年期的症状,中医认为属于阴虚内热。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有妇科三阴交之称,可调肝补肾、滋养阴精,是女性保健穴位,可帮助缓解上述症状。

坚持练习八段锦

八段锦按练功的体势不同分为坐式和站式两种。站式的八套动作,如双手托天理三焦等大家熟悉和使用较多,也较适合乳腺癌恢复期患者长期锻炼。但如果乳腺癌术后早期体力不够,或体质较差的人,更适合选择运动量小、随时随地练习的坐式八段锦。坐式八段锦歌诀为: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左右敲玉枕,二十四度闻。微摆撼天柱,动舌搅水津……”其中的敲玉枕式,需要双手上举,可以锻炼上肢以及肩背肌肉,对乳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活动不便的患者有治疗和预防的作用。

此外,用手指梳头数次,双掌相对搓热后揉搓脸部的干洗面、假梳头练习,不仅可以改善头皮血液供应,帮助化疗后脱发者长出新发,而且能改善病后因气血虚衰的面色枯槁,使面色变得红润。勤练这些康复方法,便可如孙思邈所说:使身体悦泽,面色光辉,鬓毛润泽,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气力强健,百病皆去

薯蓣丸:癌因性疲乏必选方

 (2023-01-10 09:59:27)[编辑][删除]

摘自2023-1-9中国中医药报
本期主讲者:全国名中医 郑玉玲
•薯蓣丸既有补益气血、调和阴阳、健脾和胃、益肺滋肾作用,还有理气祛浊、疏散驱邪之功,具备补中有行理、益中有宣达的效力。全方补而不滞,温而不燥,理而不破,对于病机复杂、虚实夹杂的中晚期癌症患者出现的疲乏综合征来说是合适的方剂。
•中晚期癌症患者在经过西医学日益更新、多种多样的“肃杀性”治疗后,常会出现各式各样不同的兼证,因此治疗应从整体出发,不失一隅,综合辨证。在运用薯蓣丸的基础上,据症灵活加减化裁处方,临证常获佳效。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中首提虚劳病概念,其临床表现以虚弱证候为主,以阴阳气血亏损、脏腑功能衰退为主要病机。癌症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而癌因性疲乏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伴随症状,其在症状与病机上同虚劳病有诸多相似之处,笔者临证时用薯蓣丸为主治疗癌因性疲乏,常获佳效。
薯蓣丸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该篇正文和附方共记载11首治疗虚劳的方剂,其中薯蓣丸所含药物最多,共21味,可谓是治疗虚劳第一大方。本文将介绍薯蓣丸的方证解读、辨证释疑、后世注解发挥及临证应用体会等要点,并附验案两则。
方证解读
原文:“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川芎、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蔹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功效:补益气血,调和阴阳,健脾和胃。
主治:气血两虚所致虚劳诸候。症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身体瘦弱,不思饮食,健忘失眠,骨节酸痛,风气百疾,舌淡,苔白,脉浮细或沉涩等。
本方由四君子汤、四物汤、炙甘草汤、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茯苓丸合方加减化裁而成,以补益气血为主,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辅,扶正祛邪兼顾,寓祛邪于扶正之中。全方重用山药(薯蓣)健脾益气,化阴助阳,同补肺、脾、肾三脏,为君药。人参、甘草、茯苓、白术四药合为四君子汤,奏健脾益气、化湿和中之意;当归、地黄、白芍、川芎四药合为四物汤,奏补血敛阴、养血活血之功;阿胶、大枣补血化阴生精,麦冬养阴生津,上十一味共为臣药。桂枝、柴胡、防风解肌疏风、行气散邪,白蔹、桔梗、杏仁皆归肺经,宣肺开郁,助君臣补中寓散,补而不滞,上六味共为佐药。干姜温阳健脾,以温化八珍之厚味,大豆黄卷、神曲健脾和胃消食,寓消于补,使补而不滞;配合酒饮服为法,可温通助内补、可走表助邪散,是为使药。全方选药精,配伍妙,共奏调和阴阳、补益气血、健脾和胃之功。
辨证释疑
《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精气夺则虚”。“虚”是指正气虚弱不足的病理状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不足所产生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中记载多首治疗虚劳的方剂,有调和阴阳、固精养神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有建中益气、滋养津血的黄芪建中汤,有升启阳气、填精养神的肾气丸,也有破瘀消癥、扶正养血的大黄虫丸。以上方剂均是千古名方,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癌因性疲乏是一种持续、强烈、主观的痛苦,患者疲乏程度与近期活动量不符,休息后不得缓解,严重妨碍日常生活,其成因与癌症或癌症治疗相关。
对于中晚期癌症患者出现的疲乏综合征来说,建中汤类、肾气丸等虽能补虚,但无行气散结之力;大黄虫丸化瘀抗癌之力较强,恐进一步杀伐患者体内正气。而薯蓣丸既有补益气血、调和阴阳、健脾和胃、益肺滋肾作用,还有理气祛浊、疏散驱邪之功,具备补中有行理、益中有宣达的效力。全方补而不滞,温而不燥,理而不破,对于病机复杂、虚实夹杂的中晚期癌症患者出现的疲乏综合征来说是合适的方剂。同时中医看病的灵魂在于辨证论治,如张仲景在《伤寒论》第16条中所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因此,癌因性疲乏患者凡辨证属气血亏虚、阴阳失调、肺脾肾三脏同虚证,均可予薯蓣丸加减进行治疗。
后世注解发挥
薯蓣丸流传至今,受历代医家推崇,其中不乏精辟阐释,引述如下。
吴谦《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风中其外之气分,则病肺痿;风中其内之气分,则病百疾。主之以薯蓣丸,散诸风邪,补诸不足,滋诸枯槁,调诸荣卫,故其药温润共剂,补散同方也。”
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卷上•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证多有挟风气者,正不可独补其虚,亦不可着意去风气。仲景以参、地、芎、归、苓、术补其气血;胶、麦、姜、枣、甘、芍益其营卫;而以桔梗、杏仁、桂枝、防风、柴胡、白蔹、黄卷、神曲去风行气。其用薯蓣最多者,以其不寒不热,不燥不滑,兼擅补虚去风之长,故以为君。谓必得正气理而后风气可去耳。”
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此不专言里急,是内外皆见不足症,非独里急诸不足也。然较黄芪建中证,前但云里急,故主建中。而此多风气百疾,即以薯蓣丸主之。岂非此丸似专为风气乎?不知虚劳证,多有兼风气者,正不可著意治风气。故仲景以四君、四物养其气血,麦冬、阿胶、干姜、大枣补其肺胃,而以桔梗、杏仁开提肺气,桂枝行阳,防风运脾,神曲开郁,黄卷宣肾,柴胡升少阳之气,白蔹化入荣之风。虽有风气,未尝专治之。谓正气运,而风气自去也。然薯蓣最多,且以此为汤名者,取其不寒不热,不燥不滑,脾肾兼宜,故以为君,则诸药皆相助为理耳。”
该方亦在历代流传中广泛应用于临床。《脉经》载“寸口脉濡,阳气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宜服薯蓣丸……补之。”王叔和承袭张仲景治疗虚劳病思想,指出虚损病机为阳气亏虚,固摄失司,津液耗散,寸口脉濡提示津血亡失,以薯蓣丸扶阳固津、温卫调营。《备急千金要方》记载薯蓣丸为“治头目眩冒心中烦郁、惊悸狂癫方”,即可以治疗头目眩晕、烦躁、惊悸、狂癫,病因病机为机体阴阳气血俱虚,正气不足,气机郁滞,邪风引动,上扰头目清窍。《外台秘要》云薯蓣丸:“疗男子五劳七伤,晨夜气喘急,内冷身重,骨节烦疼,腰背强痛引腹内,羸瘦不得饮食,(及)妇人绝孕疝瘕诸病。服此药令人肥白。补虚益气方。”记载了薯蓣丸可以治疗五劳七伤、妇人不孕、疝瘕诸病。其病因病机为虚劳日久,阴阳气血俱虚,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则“内冷”“骨节烦疼”;营血不能濡养则“身重”“腰背强痛”“腹痛”;寒凝、瘀血阻滞胞宫则妇人不孕,形成疝瘕。
现代医家对薯蓣丸的研究应用也颇为深入。黄煌教授认为肺癌患者化疗后,多属气血阴阳俱亏,临床运用薯蓣丸加减治疗,常获佳效;梁晶晶等研究发现薯蓣丸可显著改善肺癌患者放化疗后对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的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张春梅等研究发现薯蓣丸可明显改善晚期胃癌恶病质患者食欲量和营养状态;朱颖等临床研究发现加减薯蓣丸可有效改善乳腺癌化疗后患者免疫功能,调节机体功能状态,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劳春梅等研究发现薯蓣丸联合放化疗手段治疗鼻咽癌具有良好临床效果,可增强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血液中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欧阳钦等研究发现薯蓣丸膏方能有效改善肝癌恶病质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
临床体会
众所周知,癌症患者在经手术、化疗、放疗、靶向、免疫等现代治疗后常出现一派虚象证候。笔者认为此时患者正气虚衰,阴阳气血俱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尤以肺、脾、肾三脏虚损明显。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以消耗人体正气为主的,若失治,误治到中晚期时,多正气大衰,且癌毒亦盛。因此治疗时当以扶正祛邪为基本原则,扶正不可一味偏补,以防滋腻厚味碍脾胃运化;祛邪又不可杀伐太强,以防进一步消耗人体正气。当综合辨治,谨慎遣方,兼顾调补阴阳,益气养血,行气祛邪等治法,而薯蓣丸为多方合裁而成,可扶正祛邪,补益气血,燮理阴阳,调补肺、脾、肾三脏,同时兼有理气祛浊、疏散祛邪之功。因此,笔者临床应用此方治疗中晚期癌症患者,凡辨证准确,应用得当,均获良效。
此外,中晚期癌症患者在经过西医学日益更新、多种多样的“肃杀性”治疗后,常会出现各式各样不同的兼证,因此治疗应从整体出发,不失一隅,综合辨证。眠差者,合用百合地黄汤、酸枣仁汤、镇静安神汤以养心柔肝、镇静安神;纳差者,合以香砂六君子、七味白术散以益气健脾、消食和胃;胸闷、胸痹属心阳亏虚者,合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当归四逆汤以温通心阳、通痹止痛;胸背痛剧烈伴见明显血瘀征象者,合用丹参饮、元胡索散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汗出明显者,合以牡蛎散、撮阳汤以调和营卫、固摄敛汗;大便干结者,合用养荣承气汤、黄龙汤以通腑泻浊、导邪外出;大便虚溏者,合以四神丸、参苓白术散等方剂以温脾暖肾、渗湿止泻。如是灵活化裁,临证常获佳效。
验案举隅
案一
患者董某,女,56岁,2022年4月10日初诊。主诉:确诊肺腺癌,伴脑、骨、左侧腋窝及纵膈淋巴结等多发转移14个月。患者2020年12月底出现咳嗽咳血,2021年1月至某医院行CT检查,发现左肺占位,并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病理回示:(左肺穿)腺癌。免疫组化结果:AE1/AE3(CK),TTF-1(+),Napsina(+),CEA(+),Ki-67(约5%+)。行PET-CT发现颅脑、骨部、左侧腋窝及纵膈淋巴结多发转移灶,2021年1月27日行“培美曲塞+奈达铂”化疗一次,随后基因检测发现EGFR基因敏感突变,遂行埃克替尼治疗,近期复查发现肺部肿瘤较前增大,更换靶向药为阿美替尼。因疾病进展,加之长期治疗,患者体质非常差,遂寻求中医药治疗。刻下症见:患者精神状态差,诉极度乏力,头晕头疼,浑身难受,口干咽干,偶咳痰少,纳呆食少,眠浅易醒,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西医诊断:肺腺癌伴脑、骨、左侧腋窝及纵膈淋巴结多发转移。
中医诊断:肺积,虚劳(肺脾气虚、肾精不足、癌毒蕴结证)。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养血,滋肾填精,护骨解毒。
处方用薯蓣丸合补肾护骨方加味:山药30g,党参30g,白术12g,甘草9g,当归30g,熟地30g,白芍12g,麦冬30g,大枣6g,桂枝15g,防风9g,柴胡9g,白蔹12g,茯苓30g,干姜6g,炒神曲15g,川芎15g,桔梗15g,杏仁12g,菟丝子30g,炒杜仲30g,川断30g,肉苁蓉30g,骨碎补30g,炒白芥子9g,独活10g,炒麦芽15,焦山楂15,石菖蒲30g,远志15g,皂角刺30g,三棱30g,莪术30g。30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二诊:服上方效佳,乏力身困、纳呆症状明显缓解,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仍以薯蓣丸为基础方加减服用,每30天随诊1次。
按 本案为晚期肺腺癌患者,并伴有脑、骨、左侧腋窝及纵膈淋巴结的多发转移,在经过化疗、靶向等治疗后,出现乏力身困、精神状态差等一派虚弱证候,同时出现纳差,知气血生化乏源,眠浅易醒则知白日所耗精气难以修复,如此往复,必致身体状态进一步亏衰,再结合舌淡、脉细等体征,综合辨为肺脾气虚、肾精不足、癌毒蕴结之证。故遣薯蓣丸以补肺健脾,益气养血;补肾护骨方(笔者临床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经验方)以补肾填精、护骨解毒;再加炒麦芽、焦山楂以增健脾和胃消食之功;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安神益智;加皂角刺、三棱、莪术以消瘤散结、除未尽余邪。诸药相合,方证对应,故获佳效。二诊时患者乏力身困、精神状态均明显好转,纳食也较前改善,效不更方,嘱患者继续服用上方。
肿瘤患者术后的关键就是防癌复发,而此恰为中医药之长。本案患者以薯蓣丸为基础方加减服用至今,2022年12月26日复查,显示病情稳定。患者对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充满信心。
案二
患者刘某,男,73岁,2021年11月9日初诊。主诉:直肠癌术后1年9个月,肝转移术后4个月。患者2020年2月因腹痛于当地人民医院诊治,经对症处理后腹疼稍缓但又出现大便下血。随即转至某医院消化科进一步诊治,经肠镜检查发现直肠肿瘤,并行直肠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示:直肠中分化腺癌,溃疡型。因患者年龄大、体质差,术后未行其他治疗。2021年7月复查发现肝脏结节,考虑为直肠癌肝转移,行局部肝脏微创切除手术,术后化疗5次(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贝伐珠单抗),但病情未得到控制,仍在进展中,同时经手术、化疗后患者体质迅速下降,生活质量极低,遂欲寻求中医药联合治疗。刻下症见:精神状态差,乏力身困,怕冷,易感冒,脚底前半部分麻木,食凉即泻,口干,纳差,眠可,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西医诊断:直肠癌伴肝转移术后,化疗后。
中医诊断:肠蕈,肝积,虚劳(气血虚衰、癌毒蕴结)。
治法:益气养血,解毒散结。
处方用薯蓣丸加味:山药30g,党参30g,麸炒白术15g,茯苓30g,甘草3g,当归30g,熟地30g,川芎12g,白芍12g,桂枝15g,麦冬12g,杏仁12g,柴胡6g,桔梗9g,防风6g,白蔹12g,生姜9g,阿胶9g(烊化),莪术15g,炒山楂15g,炒麦芽15g,焦神曲15g,菝葜30g,八月札30g,鸡内金15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
二诊:服上方效可,乏力身困、脚麻等症状较前减轻。效不更方。
三诊:初诊方前后共服用60剂后,怕冷、易感冒、脚底麻等症状基本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经定期随访,目前患者病情稳定。
按 本案患者在直肠癌术后又出现肝转移,在经历两次手术和多次化疗后,身体处于虚衰状态,就诊时以精神状态差、乏力身困为主症,同时伴有纳差、腹泻等脾虚证候。以上诸证一是因手术、化疗副反应引起,二是原发肿瘤疾病对人体的影响,再结合舌淡、脉细弱等体征,综合辨为气血虚衰、癌毒蕴结证,遂处薯蓣丸以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再加菝葜、莪术、八月札以解毒散瘀、消瘤散结,配焦山楂、炒麦芽、鸡内金以增健脾和胃消食之功。诸药配伍共奏益气养血、解毒散结之功。
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步得到控制,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存期也得以延长

肺癌晚期当补肺脾肾三脏之气
摘自2025-2-27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徐尤佳
专家简介  
黄挺,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主任、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博士、杭州市级名中医、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杭州市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对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及治疗相关消化系统症状、乏力、失眠、盗汗、功能性夜尿增多、类男女更年期综合征等有独特见解、疗效。 
几年前,41岁的王女士突然感觉眼睛看东西有些不舒服,照镜子时发现右眼睑耷拉下来,两只眼睛一大一小。本以为只是休息不好,但情况却迟迟没有好转。随后,她出现了胸闷和咳嗽的症状,有时咳得晚上都睡不好觉。这时,她意识到身体可能出了问题,想起已经几年没体检了,于是赶紧做了全身检查。
CT结果显示,王女士肺部存在占位性病变,有可能是恶性肿瘤。这一结果犹如晴天霹雳,让她瞬间呆住了。抱着一线希望,她赶到浙江省杭州市,找到杭州市中医院肿瘤科主任黄挺,希望能得到治疗。
在杭州住院期间,黄挺为她进一步检查了胸部CT增强,结果显示:右肺恶性肿瘤伴胸膜转移和肺内转移。经过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中分化)。
肺癌晚期,选择中医
肺癌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病死率高居我国恶性肿瘤首位。全球每年新发肺癌病例中,我国居第一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85%。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即使在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快速发展的今天,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5年生存率仍然较低。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寻求中医药治疗。
王女士的检查结果提示,她的病情已处于肺癌晚期。经过与家人反复思考,考虑到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副作用以及费用问题,她最终选择尝试纯中药治疗。“选这个方案时,我们想着不要花太多钱,也不想过多承受治疗的痛苦。只要中药能让她的生命延长一些,哪怕多活几天,费用也能承受。”王女士的家人说道。
在黄挺的门诊接受纯中药治疗后,王女士已经带瘤生存了6年半。虽然她偶尔会有咳嗽等不适,但症状较轻,通过用药可以控制,整体生活质量良好。
中药治疗以平补气阴为主
黄挺介绍,从中医角度看,晚期肺癌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尚未完全明了。但总结临床经验,可概括为“本虚标实”:虚为气阴两虚,实为癌毒、痰毒壅肺。由于患者多年老体衰、禀赋不足或久病致虚,体质较为虚弱,常影响肺、脾、肾三脏,因此治疗主张以平补气阴为主,补肺、脾、肾三脏之气为要。同时,根据肺喜润恶燥的特性,选用黄芪、炒党参、沙参、炒白芍、生地黄、百合、麦冬等中药,帮助患者扶正培本,祛邪外出。
此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虽本为气阴亏虚,但常伴有毒邪伤人的情况,癌毒易与痰瘀实邪夹杂而生,加重疾病症状。因此,临床用药会酌情加入蒲公英、黄芩、肺形草、桔梗、贝母、桃仁等中药以缓解症状。治疗的总体原则是既要平补气阴,也要化痰散结、解毒祛瘀,根据不同阶段随症加减。
黄挺提醒,晚期肺癌患者体质虚弱,癌毒蕴肺日久,气阴多有大亏,因此不宜使用猛药,以防攻邪过度而伐伤正气。可选用适合长期服用且药性相对缓和的药味。
名医名方
清肝散结饮
摘自2025-8-28中国中医药
吴承玉,女,1950年10月出生,南京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江苏省名中医,第六批、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和诊疗工作50余年,擅长肝癌、胃肠肿瘤、乳腺癌、卵巢癌、肺癌及各类结节、息肉样病变的诊治。
组成:醋北柴胡6g,广郁金10g,川楝子6g,醋延胡索15g,炒王不留行15g,皂角刺15g,茯苓15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15g,炙甘草6g,山慈菇10g,黄芩15g,姜厚朴15g,法半夏10g,陈皮10g,白芥子15g。
功效:清肝通络,化瘀散结。
主治:各类肝脏良恶性肿瘤。或伴有胁痛、黄疸、腹水、腹部胀大、食欲减退以及情绪低落或易怒等症状,舌质暗紫或有瘀斑瘀点,舌苔白或黄腻,脉沉弦,证属痰瘀互结者。
用法:日1剂,水煎服。3~6月为1疗程,长期服用,可缓解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
方解:肝脏恶性肿瘤(通常指肝癌)是指由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及其他环境和饮食因素影响下,发生在肝脏的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为肝区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进行性肝大或上腹部包块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黄疸、腹泻、上消化道出血。肝良性肿块(如肝细胞腺瘤、肝血管瘤等)多无明显临床表现,或可伴有腹部包块、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癥瘕”等范畴,病位在肝,与脾、肾、肺关系密切。肝主疏泄和藏血,具有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行津布,促进脾胃运化,调畅情志活动的功能。若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失血动血或外邪侵袭,肝的疏泄藏血功能失常,气机壅滞,血行不畅,水饮内停,痰湿内生;病程日久,痰湿阻滞,气血不通,又成瘀血,痰饮瘀血交结不解,杂合而成癥瘕,此难治也。故治疗时,当调畅全身气机,疏肝理气,活血散瘀,化痰散结,则气血通畅,正气得复。
方中柴胡、郁金疏肝解郁、活血清热;配合川楝子、延胡索疏肝行气活血的同时,兼能止痛;王不留行、皂角刺活血利水消肿;茯苓健脾利水;黄芩、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皆为清热解毒之品,善抗癌抗炎;山慈菇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半夏、陈皮、厚朴理气燥湿化痰;白芥子化痰通络;炙甘草温中缓急、顾护胃气、调和诸药。肝主一身之气机,本方在治则上,以清肝活血、化痰散结为核心,配合疏肝理气、解毒抗癌之品,从而调达一身之气机,散肝经互结之痰瘀。
加减:腹水甚者,加猪苓;疼痛甚者,倍延胡索,加地龙、守宫;大便溏薄者,加白术、薏苡仁;便秘者,加火麻仁、瓜蒌仁;癌毒炽盛者,加藤梨根、守宫;正虚疲乏、癌毒伤阴者,加黄精、太子参。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 郭玉诚 张彦亮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