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精防寒在“小寒”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3/0105/16728889327771315_707x901.jpg
2019年11月8日,中国邮政发行《二十四节气(四)》特种邮票一套六枚,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金贵和著名邮票设计师王虎鸣设计。其中第五枚描绘的是儿童冰戏图。小寒节气,天寒地冻,冰面厚实,滑冰运动正当时,尤其是小朋友,常深深被这项运动吸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每年公历的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度时,小寒节气开始。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冬季第五个节气。
进入小寒节气,全年最冷的时节就开始了。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主收引。小寒养生须顺应《黄帝内经》“秋冬养阴”原则,收藏阴精,温肾防寒,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在饮食方面,冬吃羊肉有强身健体的功效,最经典的食疗方要数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具有温中补虚、祛寒止痛的功效。防寒保暖方面,“头为诸阳之会”,外出一定要戴好帽子,避免头部受风寒。还要注意膝关节和脚部的保暖。此外,每天晚上还可以泡脚。
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中曰:“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以寥寥数笔,形象生动地勾画出了欢鹊垒巢、霜鹰北首、雊雉隐茅等小寒的物候特征。而“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让我们在感叹小寒严寒的同时,也盼望着春天的来临。(时乐
夏日炎炎,如今已步入三伏,即我们常说的伏天儿、伏日。民谚有云:“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从气象学上分析,入伏后受副热带高压加强影响,阳光照射增强,雨水增多,地表湿度变大,地表热量不断累积,天气闷热日增,但这也正是一年中阳消阴长的开始,是“借天地之气补养人体阳气”的好时节。那么,在三伏期间又该如何更好地调养?
三伏的来历
三伏天出现在夏至后,小暑和处暑之间,是夏秋交接过渡的长夏时节。“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于地,又提示人们在这个时节要注意“隐伏”以避盛暑;此外,“伏”音同“福”,又含有纳福吉祥之意。三伏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入伏时间按节气和日干支配合而定。
古人有“夏至三庚数头伏”之说。中国传统“干支纪日法”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来代指每日。其中,每逢日干为“庚”的日子叫“庚日”,庚日按天干顺序每10天循环出现一次。按五行理论,火克金,夏属火,秋属金,天干中的庚亦属金,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金秋之气欲起,却被夏季之余火所抑而伏藏,称为伏日。正如唐人颜师古注解《汉书·郊祀志》时所言:“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立秋之后,以金代火,故至庚日必伏。”所以,古人结合长期实践观察和理论推算,认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初伏;初伏经过10天后,即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进入中伏;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进入末伏,亦持续10天,从初伏到末伏,合称“三伏”。
需注意的是,初伏和末伏都为期10天,但中伏的时间段则有两种,一是夏至与立秋之间只出现4个庚日,则中伏为10天;二是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5个庚日,则中伏持续时间为20天。
今年6月21日夏至,8月7日立秋,夏至到立秋之间共出现5个庚日。所以,2020年的“三伏天”一共有40天。初伏为2020年7月16日~2020年7月25日。中伏为2020年7月26日~2020年8月14日。末伏为2020年8月15日~2020年8月24日。
今年三伏的运气特点
人与天地之气相参,自然界的气候、物候变化往往对人体产生影响。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以干支甲子年的四时变化为特色,把一年分成含五个不同时段的“五运格局”和六个不同时段的“六气格局”,重视探求不同干支年份下气候、物候、病候等不同要素的变化特点及规律。
按五运六气理论分析,2020年主要为庚子年,年干为“庚”,对应的岁运则为金运太过(主要体现全年的运气变化规律);年支为“子”,对应的司天之气为少阴君火(主要影响上半年的运气变化趋势),在泉之气为阳明燥金(主要影响下半年的运气变化趋势)。今年的岁运虽为金运太过,金气处于强势状态,但今年司天之气少阴君火可“克制金运”,理论上称为“天刑”,今年遂为平气之年,又称为“审平之纪”。不过还要注意的是,今年的在泉之气阳明燥,与岁运的五行属性相同,可助长金气,因此,今年又被称为“同天符”年,需注意金气对人体的克伐,从以上分析可知,今年的运气格局特点总体较为复杂。
今年初伏主要处于庚子年三之气阶段,主气少阳相火(常规气候特征)、客气少阴君火(变化气候特征),再加上司天之气又为少阴君火,“三火相逢”,炎上加炎,火气旺盛,《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言:“三之气,天政布,大火行,庶类番鲜,寒气时至,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咳喘目赤”。“大火行”说明了其炎热程度,但从辨证角度分析,物极必反,火极水复,热极生寒,故又言“寒气时至”“寒热更作”。
中伏、末伏处于四之气(一年六气中的第四阶段),特点是主气和客气都属太阴湿土,“两湿相逢”,叠加于伏天,其闷热程度可知,故《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言“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又加岁运与在泉之气凉燥的影响,所以“寒热互至,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饮发。”《圣济总录》亦言庚子年四之气“土得其位,以生金运,二气相得,以行阳明之令。”说明今年的中伏和末伏整体上溽暑闷热明显,偶尔会有凉燥点缀,但人体体感普遍不适,需谨防中暑、胃肠型感冒等,重点顾护肺胃。
三伏调养要点
针对今年“天政布,大火行”,“溽暑至,大雨时行”的三伏运气格局特点,在“清解火热、安神养心”的常规调养法则基础上,应重视“柔肝培土,顾护肺气”。在易发疾病方面,除呼吸道感染疾病外,还要高度关注肠道疾病、出血性疾病、出疹性疾病等。结合三伏时令气候变化及人体对气候的反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相应的调整适应,以便保持更良好的身体状态。
在饮食上,三伏处于长夏时节,加之三之气的火热炽烤、四之气的溽暑难耐,人体受湿热影响较大,对脾胃的考验很大。需注意饮食清洁卫生易消化。多食用健脾益气的食物,宜食莲藕、丝瓜、茄子、豆芽、生姜等时令蔬菜,西瓜、甜瓜、水蜜桃、杏子、李子、龙眼、荔枝、火龙果等时令水果可根据体质和饮食习惯挑选,既保证了人体维生素的需要,又生津解暑。
另外,三伏天气候炎热,食欲降低,可食用山药粥、小米粥等来健胃益脾,适量食用蛋类、虾类、牛肉、猪肉、鸭肉等补充营养。勿贪凉喜冷,少食生硬、甜食、油腻、辛辣和冰镇食物。
情绪上,除注重养心安神外,注意舒缓压力。由于今年岁金易克伐肝木,肝气易郁,加上气温闷热,难免心生烦躁,情绪易两极起落波动较大,易心烦不安,需注意调护,常宜静心凝神,怡情少思,避免激惹刺激。
生活作息上,注意保持居处清洁,顾护身心。《黄帝内经》中“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指出夏季白昼时间长,宜“晚睡早起”,但晚睡也尽量不超过晚上11点,同时建议每日适当午睡,以保证“子午觉”。睡觉时不可对着空调或风扇的出风口,空调温度勿调太低,以免影响人体正常的汗液代谢和适应能力;留意夜间降温和强对流天气。室外锻炼以晨昏天气凉爽时为宜,避免中暑,尽量减少剧烈运动,不提倡白天开展爬山攀岩、室外球类竞赛等,建议选择游泳、慢跑、太极拳、瑜伽等,避免过激和疲劳。
在出行穿戴方面,牢记常态化疫情防控需求,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可随身携带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防暑降温药品,以备急用。当然,易过敏人群不要反复强力消杀洗手,避免刺激皮肤引发接触性皮炎。出门注意补充水分,还需备好防晒用具和雨具等,谨防暑热和天气骤变。
三伏贴冬病夏治
三伏贴是中医的一种“冬病夏治”法,是在每年三伏期间,利用特殊的气候状态,在人体特定穴位上贴敷以辛温走窜、逐疾通经的药物,达到温阳利气,驱散伏寒的作用,提升人体防病抗病能力。目前,在国内推广更多的是较安全易行的三伏贴敷法。对身体偏虚寒、寒湿较重或者易犯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表现为经常手脚冰冷、身体困重、冬天咳喘等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贴敷。
另外,结合五运六气因素分析,今年炎暑明显,三伏贴敷起效快,易发疱,贴敷时间建议适当减少。特别是内有湿热或过敏体质者,皮肤耐受性较差,贴敷刺激后更易发疱,需注意贴敷后观察和相应处理,局部建议护肤处置。贴敷选穴除常规穴位外,也要考虑到今年肺气不利、脾虚湿热、肝木易郁的问题,对膀胱经的肺俞、脾俞、肝俞增加关注,对肺经、肝经、脾经、心经的相应调治方法也应配合应用,结合整体情况提前干预。
还有两个窍门可以配合使用。一是适当配合食用健脾养肺柔肝的粥品,如小米粥、荷叶绿豆粥、山药莲子粥等,饮用玫瑰菊花大麦茶等,起到助养脾胃、宣降肺气、舒畅肝气的作用。二是配合佩戴中药防疫驱蚊香囊,香囊中的芳香药物有助于祛邪辟秽,醒脾疏肝。
三伏时节,若能结合自身体质特点,做到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养生”,则可安度三伏之暑热。(王国为 王霜 陈希成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据中国气象网报道,从7月21日开始,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出现今年以来最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7月25~28日是高温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一个时段。北京、河北、四川、重庆、山东、辽宁等地的20个县(市、区)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7月历史记录极值。气象专家分析,今年的高温具有持续时间长、体感温度高等特点。
风燥火热 胜复更作
自然界的天时气候、物候变化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这也是中华民族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之所在,这种规律性在《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中有完美体现。
从运气学说角度来看,今年(2019年)是己亥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中运为土运不及。《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不及,化气不令,风乃大行”。从运气相合看,今年是气克运,气盛运衰,属于天刑年。加之司天、在泉之气,一为风木,一为相火,容易出现风火相煽的运气特点,所以全年气温、气候变化较大,所谓“风燥火热,胜复更作”。笔者此前已经撰文指出,今年容易出现异常气候变化,尤其是一些强对流天气以及引发的局部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气候。
根据《黄帝内经》运气理论记载,今年下半年“少阳相火生之,若火淫于内,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就是说下半年气温偏高,且容易出现寒热交替,甚至“过山车式”的气候变化。其实从“三之气”(5月21日~7月23日)开始,主运为火(太徴),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为厥阴风木,风火相煽的气候特点已经很显然,部分地区从6月底就进入“烧烤”模式。
从7月23日大暑开始进入运气学说的“四之气”阶段,客气少阴君火。就运气因素综合分析,今年的高温时段应该出现相对早(当然也有少部分地区受今年“出梅”时间延迟影响,高温来临较往年稍有滞后),持续时间长。7月21日起,全国“蒸煮”模式明显。“四之气”主气为太阴湿土,出现“土居其位,少阴居之”的运气格局,形成“溽暑至,湿热相搏”,与体感温度高的感觉相符合。
笔者调阅了江苏无锡市气象局资料显示,7月12~28日时间段统计,虽然今年最高温极值是同期最高的,但最高温比往年平均值还要低0.9(2010~2018年同期的值),但是大家普遍感觉酷暑难耐,体感温度高。这是因为受副高控制下的海洋暖湿气团影响,本轮高温过程中的湿度较大。尽管黄淮以南大部分地区的高温极端性不强,突破40的地区很少,但由于湿度大,夜间降温不明显,最低气温比较高,人们的体感温度往往比实际温度要高,整体感受依然是酷暑难耐。
食能以时 身必无灾
在这种高温条件下,养生方面有哪些注意呢?首先,防暑降温是必不可少的,高温热浪容易引发中暑和心脑血管等疾病,高温期间减少户外活动,注意防晒。一些喜欢锻炼的朋友,尽量安排在早晨或傍晚。其次,持续高温天气容易使人疲倦、甚至烦躁和发怒,中午应适当午休,可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
此外,根据运气理论,今年对脾胃、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大,酷热与暑湿交织,很多人出现舌苔厚、胃口不好、腹胀、拉肚子、小便黄而灼痛等,从门诊看,这一时段心绞痛、心脏早搏易发作,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大,还有部分人出现黄疸、浮肿等症状,这些病象与《内经》运气理论相关描述甚是符合。
针对这一时段运气特点,《内经》提出“以甘泻之,以酸收之”“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等调摄原则,落实到饮食上,可以配合一些甘、酸、苦的食物,如豇豆、丝瓜、冬瓜、苦瓜等,既符合“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又顺应节序时令。
此外,还可以煮点自制的防暑保健运气茶(乌梅10~20个,荷叶半张或10克,扁豆花10克,青皮10克,煮水代茶饮,1次1天量,根据口味可以稍加冰糖或蜂蜜,每周2~3次)。
需要说明一点,中医十分重视人体阳气的顾护,“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在高温避暑时有人往往一味追求“凉”,将空调开得很低,甚至对风口吹,贪食冷饮、冰镇啤酒、冰镇绿豆汤等,殊不知,这种过度贪凉,都会损耗人体阳气,不可取。(陶国水)
自制防暑降温、止渴生津的饮品
银花冰糖饮:金银花30克,加适量冰糖,开水冲泡,凉后即可饮用。
绿豆酸梅汤:将绿豆100克、酸梅100克加水煮烂,加入适量白糖,凉后即可饮用。
冰镇西瓜羹:把西瓜去掉皮、籽,瓜瓤切成方丁,连汁倒入碗中冰镇;或将西瓜丁倒入冰镇糖水中亦可。
荷苏饮:将鲜荷叶适量切丝与藿香、紫苏叶各10克同煮20分钟,加入适量冰糖,凉后可饮用。
三伏至 专家教您如何对抗苦夏
摘自2023-7-13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衣晓峰
俗语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一般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时间大约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又最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虽然不属于二十四节气,但因其鲜明的气候特色,对于百姓的农业生产、生活作息及健康养生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由此作为一个独特的时令,每年都被大众高度关注。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李敬孝介绍,三伏天长短不一,有的年份是一个月,而有的年份则在40天上下。而今年夏季,三伏天将长达40天,气温也很有可能突破历史极值,提早进入一年中最难耐的“烧烤模式”。在这种特殊环境的背景下,必须早做准备,谨防中暑,避免被心脑血管疾病“偷袭”,尤其是以往就有冠心病、高血压的高危人群,尤需提高警惕。
一个“伏”字可避开盛暑“锋芒”
对于“伏”字,《汉书•郊祀志注》中有这样描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三伏时分恰为夏秋即将交接之际,金秋到来前,阴气伏而欲出,阳气降而未藏,阳气炽盛蒸迫,阴气藏伏蒸腾,暑湿并行。李敬孝介绍,入伏后的天气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气候极为闷热潮湿,堪称是一年中最热、最难熬的时节。这是因为夏季白天漫长,阳光照射时间也长,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支出,这就使地面聚集的热量一天天增大,温度也持续增高,因而得名“暑伏”“三伏”。在这个时间段,人们要注重“伏”,即“隐伏藏匿”“宜伏不宜动”,减少户外活动,躲避盛暑的“锋芒”。
“三伏”,顾名思义有三个阶段,即初伏、中伏和末伏。李敬孝解释,“三伏”与“三暑”(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大暑、处暑)均代表高温极端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即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而在“三伏”之时,恰逢《黄帝内经》中所谓“长夏”时分,为“湿气当令,与脾气相应”。长夏湿盛,易于湿邪困脾,特别是在天气炎热时,人们喜欢喝冷饮、吃冰镇西瓜等降温解暑,殊不知寒凉之品极易败伤脾胃之气,进而引发胃脘满闷、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不思饮食、肢体困重、精神萎靡等症,即人们常说的“疰夏”“苦夏”。
同时,暑伏气温高,气压低,加之夏季雨水丰沛,空气湿度大,机体蒸发散热的能力相对薄弱,导致体温调节障碍,而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明显增强,致使心脏负担加重,因而容易引起缺氧、心跳加快,导致胸闷、气短、心悸、乏力和多汗等症。李敬孝告诫大家,此时要远离高温环境,适度降低室内温度。但是如果空调房温度过低,过度贪凉,虽感觉一时畅快舒爽,但因为温差变化剧烈,则极易招致风寒外袭而患感冒、关节疼痛等。尤其是平素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气温骤冷、骤热均会造成血管剧烈舒缩而催生或加重疾病。
伏天饮食需注重祛湿清暑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李敬孝认为,中医养生讲求“天人相应”,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在暑伏之际,当如“长夏应脾而养化”,以健脾祛湿为养生保健的总原则。若饮食起居过于贪凉嗜冷,则易戕伐阳气,困遏水湿,后患无穷。因此暑伏养生,亦当注意养护阳气,即所谓“春夏养阳”之意。同时,若失于调摄,贪凉涉水或汗出当风等,则易被风寒湿邪侵袭。因此起居环境应注意尽量保持空气流通、干燥,科学地使用风扇、空调,特别是汗出正盛或睡卧之中,要保护好腹部。不宜露宿,不可冷风直吹,以防寒湿进犯,耗损阳气。此外,还要保证充足睡眠,不宜熬夜或过劳,还要适度运动,以助益阳气升发,祛邪除湿。
李敬孝强调,长夏主化,而脾主运化,旨在发挥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的作用,并参与水液代谢过程。暑伏时分是健脾、养脾、治脾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合理的饮食有助于祛湿健脾,顾护脾胃。而脾胃强健,则能够更好地运化饮食水谷,从食物中汲取更多营养物质,最终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因此,李敬孝建议,在食物的选择上,首先要以清淡、易于消化为主,尽量不吃油腻、酒食等助热生湿之物,以减轻胃肠负荷,减少消化不良、腹泻等胃肠道疾病。而诸如薏苡仁、茯苓、芡实等健脾渗湿,赤小豆、荷叶、冬瓜等利水消肿,陈皮、山楂、豆蔻等理气开胃,绿豆、莲子心、苦瓜等清热泻火的食物,均宜于伏天进食。
由于夏日炎炎,汗出淋漓,伤津耗气,故饮食上还可选用乌梅、山药、白扁豆等,以生津止渴,补脾益气。此外,苦夏时多汗,且往往食欲欠佳,宜采取多种形式补充水分,如伏天烹调注重以脾胃容易吸收的粥、汤为主,如绿豆汤、赤小豆汤、薏米山药粥、冬瓜莲子粥等均可优选。也可自制一些有祛湿清暑、健脾开胃之效的饮品,如用乌梅、山楂、陈皮、桂花等熬制的酸梅汤;薄荷叶、莲子心、西瓜翠衣等热水冲泡的薄荷茶;豆蔻、陈皮、冰糖等熬煮的豆蔻水等,都有解渴与防病并举的双重功效。
李敬孝表示,虽然暑伏有着鲜明的季节性特点,以及共性的养生原则,但中医养生亦讲求“因人制宜”,即不同的体质,又有不同的养生策略。若体质平和,寒热不显,则可选择诸如茯苓、山药、莲子、芡实一类性质相对平和的祛湿健脾的药材和食物。如平素身热、面红、目赤、多汗、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的阳热体质者,暑伏之时更应清解暑热,可适当选用绿豆、苦瓜、金银花、鸡骨草等清热利湿、泻火解毒等物。如平时手足不温、畏寒喜卧、疲乏倦怠和大便溏薄的虚寒体质者,暑伏中更要顾护阳气,宜适用生姜、花椒、陈皮、豆蔻等温化寒湿、健脾和胃之类。
冬病夏治不妨试试“三伏贴”
《黄帝内经》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提出“长夏胜冬”之说,成为后世中医养生祛病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李敬孝解释,冬季天寒地坼,阴寒气盛,加之人体若素有阳虚内寒之证,则易出现一些好发于冬季或于冬季加重的疾病,如哮喘、气管炎、过敏性鼻炎、风湿痹证、慢性腹泻等。而在暑伏时节,虚寒证的诱发因素少、症状相对较轻,且自然界阳热气盛,有利于扶正祛邪,是中医“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特别是暑伏时人体经脉气血运行旺盛,汗孔打开,此时运用众所周知的“三伏贴”,对体表经络、穴位敷贴用药,既能促使药物的直接渗透吸纳,又能通过经络贯通运行,使药物直达病所,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用效应,因而受到公众的广泛青睐。
李敬孝介绍,“三伏贴”的选材主要有白芥子、元胡、细辛等,再根据临床疾病特点配伍和加减,如呼吸道疾病常配用散寒止咳的麻黄、干姜;消化道疾病佐以温中理气的丁香、豆蔻;风湿关节类疾病配用温经止痛的川乌、草乌等。通常在每一伏的第一天开始敷贴,可帮助患者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及改善脏腑功能,提早筑牢健康的“基石”。但需要注意的是,“三伏贴”并非人人适用,不可过于神化。对于阳热体质或热性疾病而言,滥用“三伏贴”无异于火上浇油,所以要理性对待,切勿盲目跟风。
三伏天气温最高,三伏中的“伏”,有人说指“伏邪”,也有人说是指天气炎热,“宜伏不宜动”。入伏之后,面对炎热潮湿的气候,怎样保持身体健康呢?
吃好三样
1、饺子
“头伏饺子,二伏面,末伏烙饼卷鸡蛋”。早在魏晋时期人们就在伏天里吃饺子,“伏日食汤饼”“ 六月伏日食汤饼”。饺子既有淀粉又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等,伏天全面的给人补充营养。初伏天吃饺子,喝一碗热乎乎的饺子汤,发汗有利于驱除盛夏“毒火”。
丝瓜含有皂甙,凉拌食用可以清热解暑。营养汤中,加上丝瓜可以除油解腻,令人胃口大开。
丝瓜中维生素B等含量高,有利于小儿大脑发育及中老年人大脑健康。
夏天吃苦,胜似进补。苦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与粗纤维,常吃苦瓜可以祛火、解毒。“苦瓜素”为脂肪杀手,含有的皂甙还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孕妇要注意,不宜多吃。
喝好三样
1、冬瓜海带汤:
冬瓜味甘性寒,消热消肿。本身不含脂肪,不油腻,胃口也不会受影响,且冬瓜中钠含量较低,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病人很有好处。海带中矿物质含量丰富,降糖降脂。含有丰富的纤维素,促进肠蠕动。
荷叶中含有荷叶碱等多种生物碱利尿防暑。食用荷叶粥可以清热润肺,凉血止血。荷叶绿豆粥清热解暑和中养胃。
将绿豆泡发,煮成成绿豆汤。大米煮粥,快熟时倒入绿豆汤和冰糖,待粥熟后,将荷叶放在粥上,即可食用。
3、豆腐丝瓜汤
豆腐味道清淡,富含蛋白质。丝瓜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能补充水分排除毒素。
做好三样
1、热水泡脚,祛湿邪
夏天湿热,最伤脾胃。不愿吃东西,感觉自己胃胀、不饿,因为脾胃有湿邪。祛除脾胃湿邪法就是热水泡脚。
很多人认为冬天才适合泡脚,其实,夏天泡脚,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泡脚可以健脾、除湿、通经、利水,有效缓解夏天的四肢乏力、食欲减退、困倦。加些祛湿的中药威灵仙(祛湿)20 克、苍术(通经)15 克、白术(健脾)15 克,效果会更好。
夏天很容易得空调病。一方面是空调房长期密闭,很容易滋生细菌。适应要注意通风换气,上下午各通风一次最佳。另一方面,是室内外温差太大,人体很难适应而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室内外温差不应超过8,一旦超过8,就超过了人体自我调节的界限,就会引发头痛、鼻塞。以室内温度以26为佳,避免过大的室内外温差。
同时,夏季闷热的时候,空调适合开“除湿”模式,降低湿度可以有效缓解闷热感,降温效果更好。
3、喝水勿贪快贪凉
夏天出汗多,易缺水,很多人喜欢大口喝水,很容易出现问题。水分迅速进入血液,会造成血液变稀,血量也会增加。心脏不好的人,很容易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更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心肌梗死。最好的喝水方式是:少量多次,一次100—200ml。切忌贪凉。
温水对人的身体最好,而且最容易帮助人体散发热量,最解暑。

三伏天是一年气温最高、最潮湿闷热的日子,易诱发食欲不振、头晕、乏力,也是腹泻等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期。伏天养生要知道:
饮食不宜过补
“以通为用,以通为补”,疏通六腑,便可畅达气机,升清降浊,有益健康。一年当中,在夏至、入秋之前,都不宜过补。三伏天饮食调养应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为原则。夏季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迟钝,如果过食肥甘腻补之物,则易损胃伤脾,影响营养消化吸收。绿豆、薏苡仁、百合及其他应季蔬果都是不错的选择。
运动避开高温时段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也应因人而异,辩证看待。对于老年人和体质较弱的人”不太适宜。高温天气时应减少运动量,以防中暑。运动以半个小时内为宜,并保持充足的饮水。身边常备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
年老体弱者在三伏天可暂停室外锻炼,但也不能在家吹空调不出门,可以室内锻炼为主,如游泳、打太极拳等。
夏季温度、湿度都比较高,人体为了适应高温环境,会打开汗毛孔,将体内多余的湿热排出体外。从炎炎烈日的环境下突然进入温度很低的室内,会使排泄汗水的汗毛孔突然关闭。不仅将冷空气关在了体内,易得空调病。
抓住“冬病夏治”好时机
“冬病夏治”是对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穴位贴敷、针刺、药物内服等治疗,以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三伏天天气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是贴三伏贴的好时机。很多慢性疾病都可以“冬病夏治”,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小儿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虚寒性胃痛、关节炎、肾虚腰痛等。
三伏天养生要避免这些误区
误区一:冬吃萝卜夏吃姜 不用医生开药方
正解: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如果理解错误,非但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生姜是辛热食物,阴虚火旺体质不宜吃生姜。
酷暑难耐的季节,为什么还要提倡吃生姜呢?其真正含义是:暑热天气,人们都喜欢吃寒凉食物解暑,而过多的寒凉食物会损伤人的脾胃、耗损人体的阳气,适当进食一些辛温散寒的食物可消除这些副作用,而生姜就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我们提倡“夏吃姜”。如果没有喜食冷凉食品的习惯,或者一直在吃温热的食物,那么再多吃姜就会“火上浇油”引起上火。炎热的季节,适当进食一些凉润的瓜果以解暑热之气,所谓热则寒之,只是别贪凉过度。
同样,有人提倡夏季多喝羊肉汤也是这个道理,王祥生说,夏季喝羊肉汤进补,只适合阳虚之人。大多数人在夏季呈阳盛状态,喝多了羊肉汤或吃多了羊肉,反而会导致大便干燥、上火。就算是阳虚体质者,夏季进补也需适可而止,不要大补。
误区二: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
正解:谚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前人在长期锻炼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一定道理。但对老年人来说,“夏练三伏”则不太适宜。
夏季在公园、广场随处可见暴走的中老年人,虽大汗淋淋仍坚持锻炼。对此,王祥生提醒,三伏天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这样的天气养生要以避暑为主,静以养心,多静少动。大汗会耗伤人体阳气和津液,酷热的天气如果持续锻炼很容易引起中暑及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中老年人一定不要在盛夏过度运动,因为出汗多会导致血液黏稠,容易引起心脏病、脑梗等病的发生。
伏天锻炼一定要避开高温,在阴凉的地方、凉爽的时间进行,宜做体操、散步、打太极等轻度运动,只要微微出汗就好了,不宜运动量过大。
误区三:多喝绿豆汤 不能喝冰镇饮料
正解:绿豆汤寒凉,长时间饮用易伤脾胃。
有人一到酷暑季节,每天大量的喝绿豆汤,甚至煮绿豆汤当水喝,不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王祥生介绍,从中医的角度看,属寒凉体质的人,如怕冷、腹胀、腹泻便稀等症状者,不宜多喝绿豆汤,否则会加重症状,甚至引发其他疾病。处于月经期的女孩子,不宜喝绿豆汤,以免伤害身体引发痛经。
对于网传三伏天里,不要喝冰镇类的饮料,不然会使寒气入侵不能排出的养生传言,王祥生表示,此说法太过绝对。夏季酷暑难耐,此时喝一点冰镇的饮料,既可以解暑,同时又让人觉得舒服,未尝不可。关键的是不能太过贪凉,如果一味用寒凉之品,势必会耗伤人体阳气,损害机体的脾胃功能。
误区四:夏季需防暑 不存在防寒
正解:夏季防暑是首位,但这并不代表夏季就不需要防寒。对于夏季喜食冷饮、爱吹空调、喜欢贪凉的人来说,防寒也需注意。
王祥生介绍,“春夏养阳”是夏季重要的养生原则。三伏天,人体阳气在一年中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很多反复发作的慢性咳喘、过敏性鼻炎、关节炎等病大多是由于寒邪入侵机体所致。因此,千万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此时防寒甚至比防暑还重要。
夏季当心寒邪找上门,一是防止受凉,如洗冷水澡、趟凉水、吹空调等;二是少食冰凉的食物,如冷饮、冰镇水果等。
误区五:三伏贴包治百病
正解:三伏贴对于辨证为虚寒型的疾病有效,不适合阴虚火旺者。
如今三伏贴已成为百姓在三伏天养生防病的一个重要手段,有人甚至自行从网上购买,或在一些非正规医疗机构贴敷。王祥生坦言,三伏贴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方法,对于慢性咳喘、鼻炎等辨证为虚寒型的呼吸系统或者消化系统、妇科病、虚寒型痛症等病疗效肯定,也有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的功效。但任何一种疗法都有其局限性,并不能包治百病。敷三伏贴之前,一定要提前到正规医院找中医师诊断,辨别体质,看是否适合贴。孕妇、阴虚火旺体质者、皮肤严重过敏的人都不适合三伏贴治疗。(王碧辉)
入伏谨防湿邪入侵
在公司做文秘的李小姐进入三伏天后一直不太舒服,公司开中央空调,冷飕飕的,中午出去吃个饭,回公司后就觉得头痛、恶心、浑身没劲。现在已经进入三伏天,但湖南省长沙市的气温却一直不太高,时不时下场雨,这样的天气符合中医所说的“暑多挟湿”的特点。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科主任医师谭超介绍,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又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等特性,侵袭人体后会有嗜睡、乏力、恶心等情况出现,风湿关节痛、痤疮、妇科炎症等疾病也跟着多了起来。因此进入三伏,如何有效防湿祛湿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药膳祛湿
中医常说“药食同源”,不少中药材也是不可或缺的好食材。粥是夏季人们非常喜欢的饮品,不妨选取几样具有祛湿功效的中药赤小豆、薏米、山药、茯苓、莲子、白扁豆、冬瓜皮等加入大米或小米熬粥,即可健脾祛湿,又可以补充因出汗而流失的体液。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冬瓜,冬瓜是夏季的当令蔬菜,具有清热解暑、护肾利尿、降脂减肥的功效,被不少养生专家戏称为“祛湿大元宝”,冬瓜连皮吃祛湿的效果会更好。
运动祛湿
谭超介绍,动能生阳,汗能排湿。但夏天不宜做剧烈运动,只要根据自身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包括慢跑、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过程要包括热身—运动—放松三个阶段,在运动过程中让自己微微出点汗即可。
夏季湿热,女性妇科病、带下病、尿路感染等疾病往往多发,女性朋友可以在家经常练习瑜伽蝴蝶式。蝴蝶式属于瑜伽常用坐姿体式,其正确的练习方法是:臀部坐在瑜伽垫上,双腿弯曲,脚掌心相对,脚跟尽量靠近会阴部,挺直腰背脊柱尽量向上延伸,双手手掌放在双膝或双脚上,双膝向两侧打开,尽量往地上贴,有节奏地向两边地板振动,犹如蝴蝶在拍动翅膀。这个动作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腹腔和盆腔的供血量,调节月经周期、调节泌尿功能、缓解坐骨神经痛。
经络祛湿
经络穴位按摩也可以达到祛湿的效果。平时可以多按摩足三里、承山穴,睡前用热水泡脚,水温40左右为宜,泡脚同时按摩足底涌泉穴,或者从三阴交穴开始,顺着骨缘推到阴陵泉,通过反复地推按可以疏通足部的经络、穴位,有助于健脾祛湿,还能提高睡眠质量。如果出现四肢困顿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可以用羌活、独活、威灵仙、苍术、白术各15克熬水泡脚,辅助按摩,效果会更好。(陈双)
暑季三伏 当心疮疖高发
《黄帝内经》载:“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即说,人们暑热汗出,或劳作汗出,阳气内盛,热盛蒸液,如果此时遇到湿邪,如汗出未尽,就去洗冷水澡,或冒雨淋水,由于水湿病邪有郁阻阳气的致病特性,因此湿邪阻遏阳气,阳气郁结于皮肤腠理,甚至阳气郁结化热、化火,即会发生“痤”“疿”等皮肤病症。因此,盛夏季节尤其要当心该类皮肤病的预防与调治。
疮疖的发生原因
“痤疿”是一种生于皮肤及皮下组织较为浅表的皮肤病,多为急性化脓性疾患,属于中医疮疡的范畴,又称“疮疖”多发于夏秋季节,随处可生,以小儿、青年较为多见,发于暑热季节者,又有“暑疖”“热疖”之称。
疮疖发生的常见原因,除“汗出见湿,乃生痤疿”之外,还有“疖肿治疗或调养不当”与“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两个原因。前者是患疖肿后,因处理不当,致使脓液潴留,或搔抓碰伤,以致脓毒旁窜,在头皮较薄之处发生蔓延,引起的范围较大的疮疖。后者是平素经常、过分地偏嗜膏粱、肥甘食物,因阳热蓄积、腐血坏肉,即会引起疮疖等皮肤病,若阴虚内热之消渴、糖尿病患者或脾虚便溏患者,则容易感染邪毒,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引起多发性疮疖。
疮疖的预防方法
疮疖的预防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生活起居:平素尤其是暑季,要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要用温水洗脸、洗头、洗澡,出汗之后,必须等到汗出净后,再用温水清洗,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饮食调养:暑季可适当吃一些苦、寒食物,如苦瓜、青菜、芹菜,或西瓜、绿豆、红小豆等,以清解暑热,避免体内阳热偏盛,引发疮疖。注意少食辛辣油炸及甜腻食物,以免助热生湿,引发疮疖,患病期间应忌食、忌饮牛羊肉、葱姜蒜、白酒等辛热食物以及鱼虾、螃蟹、猪头肉等发物。
治疗原发病证:有消渴病、糖尿病,以及脾虚湿盛证等病证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证,以免变生疮疖。
疮疖的调治方法
介绍四首调治疮疖的食疗药膳方:
凉血荷叶粥: 由鲜荷叶50克(干品减半),白茅根、粳米各30克组成。先将白茅根水煎取汁,加粳米煮至粥将烂熟时,放入洗净、切块的鲜荷叶,再略煮片刻,加入适量白糖即可。全方具清热凉血、利湿解暑之功,适用于小儿红痱,即红色丘疱疹所致热痒疼痛的调治。
绿豆粳米粥:由绿豆25克、粳米100克组成。绿豆、粳米洗净,加水煮至烂熟,加适量冰糖,调匀即可。分2~3次食用。全方具清热解毒、消暑解热之功,适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疮疡肿毒,尤其是暑疖等病证的调治。
银花绿豆茶:本方源于《茶饮与药酒方集萃》,由金银花30克、绿豆15克、生甘草5克组成。各味洗净取汁,代茶饮用。全方具清热祛暑、解毒消肿之功,适用于暑疖初期、化脓期的调治,也用于复发性暑疖的预防。
消毒瘦肉汤:由金银花、野菊花各20克,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紫背天葵10克,瘦猪肉100克,荷叶2张,蜜枣6枚组成。各物洗净,猪肉切片、沸水焯去腥污,与其他各物加适量清水煲汤,饮汤吃肉。本方实为《医宗金鉴》专治疔疮的名方“五味消毒饮”加荷叶、蜜枣与瘦猪肉制成。全方既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又益气养阴、补脾益胃,适用于复发性暑疖,及其气阴两虚性消渴、糖尿病疮疖的预防与辅助治疗。(邓沂)
摘自2023-12-15中国中医药报
黄鸿昊 暨南大学中医学院
饮食与养生息息相关。在现代,饮之不当的情况经常出现,过量饮用冷水、酒、茶、奶茶及各式饮料等,均可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必须重视“饮”的禁忌,避免伤于饮。
《素问•经脉别论》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中医认为,人体水液运行主要由脾胃、肺、膀胱和肾等所主。可是如果“饮”之失当,“饮入于胃”会使相关脏腑受影响,导致水液代谢发生障碍,水液停滞或传输失常,从而导致一系列疾病。正如《医学纲目》所说:“因而大饮则气逆,形寒饮冷则伤肺,肺病则为喘咳、为肿、为水泻。”可见“饮”之不当能导致众多病证。
其次,《医粹精言》说:“又有一种嗜茶、嗜酒、嗜水果、嗜甘香饼饵之人,好尚之偏,病亦随之。”说明偏嗜于某种饮料,就有偏性的危害。《外科心法要诀》言:“过饮醇酒,则生火,消灼阴液;过饮茶水,则生湿停饮。”再者,现在市售的饮料各式各样,如一些高糖饮品,容易导致肥胖,因此必须要节制摄入量。
不少中医古籍提出有关“饮”的注意事项。如《古今医统大全》谈及“书云:善养生者,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千金要方》曰:“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提示要先渴而饮,已渴的话不能过饮,过饮则有可能诱发与痰癖相关的疾病。
在饮水速度上,《养性延命录》曰:“饮水勿忽咽之,成气病及水癖。”提醒饮水要慢咽,否则有可能损伤脏腑气机,同时也可避免呛水的可能。此外,饮不欲杂,避免多种饮料混合饮用。《折肱漫录》言:“酒与茶杂饮,能致酒积。”《饮食须知》谓:“酒后多饮浓茶,令吐。”《本草纲目》言:“酒中饮冷水,成手颤。”指出饮酒后禁忌多,酒后饮浓茶可令吐,或是酒中饮冷水,可成手颤。
在饱食后不可多饮。《千金食治》称:“饱食讫,多饮水及酒,成痞僻。”表明饱后不能多饮水及酒,有可能阻碍消化,或成痞僻。在睡前也勿过量饮水,如《本草纲目》言:“饮水便睡,成水癖。”这些均强调日常生活中需要重视“饮”的细节,以防止疾病发生。
“饮”亦需注意个人体质。《折肱漫录》谓:“茶味最清香,令人嗜饮。然虚弱人,止宜候渴而饮,适可而止。”提醒因根据个人体质,减少饮用某类饮品,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每逢不同节气也需要注意,如《医贯》曰:“以为痢发于秋,是暑月郁热所致……多因暑热酷烈,过饮冰水,过食生冷,热为寒郁。”指出暑热天气饮冷对身体影响更大,可以伤害阳气,提示注意节气和饮水温度。
在“饮伤”上,《裴子言医》有精辟见解,认为“病中固宜节食,尤宜节饮。食伤人所易知,饮伤人都不觉,不惟茶汤浆酒以及冰泉瓜果之伤,谓之伤饮,即服药过多亦谓之伤饮。其见证也,轻则腹满肠鸣,为呕,为吐。重则腹急如鼓,为喘,为呃。甚则紧闭牙关,涎流口角,昏愦不醒人事,状类中风。患此证者,滔滔皆是,或未有识,不得不为来者言之。”以上强调了“饮伤”的普遍性,但很多人没有留心,因此必须密切注意“饮”的寒热、五味及剂量,做到饮之得当,以免伤害身体。
罗颂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大家都知道喝花茶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而不同的花茶其功效也不一。今天就向大家推荐一款能滋补肝肾、清肝明目、补益心脾的养生花茶——雪菊桂圆枸杞茶。不仅制作简单,而且美味可口,不妨试试。
材料:雪菊花(胎菊最佳)5~10g,枸杞子5g,桂圆肉3~5枚,陈皮3g。
做法:把全部药材用开水泡洗一下,置茶壶或保温杯中,加开水200~300ml,盖上盖子,泡10分钟,放温即可饮用。当天可再用开水泡2~3次,亦可加少许蜂蜜。
功效:雪菊,即蛇目菊,又称双色金鸡菊,原产于北美洲,我国产于西北高原,故称昆仑雪菊。雪菊性平、味甘,有清热解毒、祛湿消痈之功。枸杞子,性平、味甘,可补益肝肾,养血明目。桂圆肉,性温、味甘,养心安神,健脾养血。陈皮,性温,味苦、辛,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