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玉奇清热消疳健脾治小儿厌食症

(2023-01-10 07:58:14)

摘自2023-1-9中国中医药报
姜巍 王垂杰 王辉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古人对小儿疳积有五疳之说,意在说明疳积可以影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从而出现与五脏功能失调相关的病理症状。国医大师、辽宁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李玉奇治疗小儿疳积症临证经验丰富,认为本病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为小儿脏腑娇嫩,脾胃易受损虚弱,标实为食积不化,蕴湿生热,气机阻滞,故提出治疗不单以健脾和胃为法,更注重清热凉血。现将其临证运用介绍如下。
望形体 观舌脉 寻病机
李玉奇认为,小儿厌食症是儿科一种常见疾病。中医称之为“小儿疳积”。本病的病因主要为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强迫进食,采取打骂等方法强迫小儿进食,引起反抗和厌恶情绪,导致食欲低下;吃饭不定时、过量,有偏食、爱吃零食习惯,扰乱消化吸收规律,影响食欲;或环境变迁及陌生环境,使小儿产生恐惧心理,影响情绪,造成食欲不振;以及诸多药物影响脾胃消化,造成食欲减退或厌食。临床多症见食欲不振,厌食,或嗳气泛恶,神疲倦怠,形体偏瘦,大便不调,或伴有夜间哭闹。舌淡胖、苔黄或白或薄腻,脉弱无力。望形体,可见形瘦,面色少华,头发枯槁,个头往往低于同龄孩子。《太平圣惠方•治小儿一切疳诸方》记载:“夫小儿疳疾者,其状多端,虽轻重有殊,形证各异,而细穷根本,主疗皆同,由母哺乖宜,寒温失节,脏腑受病,气血不容,故成疳也。”李玉奇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由于饮食或情志伤脾,小儿脏腑娇嫩,造成脾胃受损,脾胃运化失司,食积不化,久则蕴湿生热,阻滞气机致气血生成障碍,终至厌食及发育迟缓。并把它归为“小儿疳积”病,治疗不单以健脾和胃为法,更注重清热凉血。
立法则 选方药 适加减
依据小儿疳积病病机,李玉奇提出疳积病总的治则为“清热消疳,健脾助运”,并以此自拟除疳汤,药用:胡黄连6g,藿香6g,苍术6g,砂仁6g,山药10g,鸡内金10g,麦芽10g,山楂10g。临床辨证加减获得较好的疗效。方中重用胡黄连清虚热,除疳热,厚肠胃,为君药,除疳积发热,凉血导滞,此一味即可统领千军万马;麦芽、鸡内金、山楂消食健胃;藿香、苍术芳香醒脾,助运化湿;砂仁行气调中,和胃健脾;山药健脾益气,补虚固本。本方以胡黄连清血中郁滞为先导,郁热清,再配以消食健脾之药物化积除滞,补虚固本,消中有补,补中有消,药性温和,消不伤正,补不留邪,恰适于小儿脏腑娇嫩之体质。李玉奇还特别指出:小儿疳积,病程较长,常为虚实夹杂,辨证用药,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治法,但必以清虚热为先,再论调补,否则多补无益。虚热内扰,单纯补脾无异于以薪助燃,只能加重火势,病必难愈。随证加减,清热不可过于寒凉,化湿不可过于香燥,行气不可过于窜烈,健脾不宜壅补,养阴不宜滋腻,治疗贵在调理脾胃,用药长于和中,并指出6个月之前,以母乳喂养为主,若已添加辅食,在治疗之始,应辅以米糊喂养护胃,不可过早进补,待病情缓解后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典型医案
医案一
潘某,女,4岁半。2000年10月初诊。诉纳呆、纳差伴大便干一月余。家长代诉:患儿平素喜食生冷饮食,近一月余,纳呆纳差,大便干,4~5日一行。患儿形体偏瘦,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诊断:(胃热阴伤,脾失健运型)小儿疳积(西医称为小儿厌食症)。
治则:清热消疳,健脾助运。
方药用除疳汤加味:胡黄连6g,藿香6g,苍术6g,砂仁6g,山药10g,鸡内金10g,麦芽10g,山楂10g,陈皮10g,黄芩6g,黄连6g,6服,水煎服,1服/日。
二诊:纳食增加,大便变软,1~2天一行,舌红减轻,去黄连,继服6服。
三诊:纳食正常,大便自调,舌淡红,苔薄白。
按 纳呆、纳差当属脾胃纳运功能失调,正如《幼科发挥》中说:“儿科少食而易饱者,此胃不受、脾之不能消也。”胃为腑,属阳土;脾为脏,属阴土。胃病易实易热,脾病易虚易寒。故小儿厌食症常由胃热、胃失和降,脾虚、脾胃纳运失调引起。患儿平素胃中积热,耗伤津液,可引起腑失通降,出现大便干;平素喜食生冷饮食,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胃纳失常,故见纳呆、纳差。故治疗本病应以清热消疳,健脾助运为治疗大法。在除疳汤基础上,加陈皮以理气助脾胃运化;黄芩、黄连清肺胃之热以助通便。黄连、黄芩为苦寒之品,长期服用亦可损伤脾胃,小儿素体“元气未充,稚阴稚阳”,故中病即止。
医案二
岳某,女,11个月。1999年2月初诊。诉纳呆伴大便稀溏半个月。患儿母亲口述半月前因上呼吸道感染,喂服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及头孢类抗生素,后患儿纳呆,进食量明显下降,并出现大便稀溏,日行4~5次,无脓血便。现纳呆,甚至拒绝进食,偶有恶心呕吐,肠鸣,大便溏,夜寐不安,面色无华,舌红,苔白腻,指纹紫。
诊断:(脾虚湿滞,郁而化热型)小儿疳积(西医称为小儿厌食症)。
治则:清热消疳,健脾助运。
药用除疳汤加减:胡黄连6g,藿香6g,苍术6g,砂仁6g,山药10g,茯苓10g,麦芽10g,陈皮6g,白豆蔻10g,栀子6g,6服,水煎服,1服/日。
二诊:纳食增加,大便略成形,日行2次,肠鸣好转,无恶心呕吐,夜寐差略好转。舌红减轻,栀子减量为3g,加鸡内金10g,继服3服。
三诊:纳食基本正常,大便基本成形,日行2次,肠鸣好转,夜寐差好转,舌淡红,苔薄白。去栀子,继服3服。
四诊:纳食基本正常,大便基本成形,日行1次,舌淡红,苔薄白,脉平。
按 患儿素体脾胃虚弱,加之服用苦寒药物后,伤及脾胃,运化无权,脾虚湿滞,日久化热,出现脾虚,湿、食、热互结的虚实夹杂病证。治疗此证,应考虑小儿素体“脾胃虚弱”的体质特点,以健运脾胃为主,兼顾化湿、消食、清热。本方中加少许栀子,以清三焦之热,并随着病情缓解,逐渐减量以防寒凉药物伤及脾胃,故中病即止。

瓜蒌三药在儿科的运用

 (2023-01-10 10:01:11)[编辑][删除]

摘自2023-1-9中国中医药报
时乐 高军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瓜蒌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果实,味甘、苦,性寒,入肺、胃、大肠经,有清热化痰、滑肠通便、宽胸开结之功,善治痰热咳嗽、肠燥便秘、痰热结胸等症。瓜蒌入药可选全瓜蒌、瓜蒌皮、瓜蒌子。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认为,这三味药在儿科运用有一定差别,各有妙用,现整理总结如下。
全瓜蒌 即瓜蒌实,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小陷胸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均使用的是瓜蒌实,用以治疗胸膈脘腹疼痛、胸痹,疗效卓著。孙浩先父孙瑾臣临证善运用溏心瓜蒌煎汤内服治小儿痰食结于肺胃者,症见温温发热、胸满气粗、腹胀便结,每能奏效。溏心瓜蒌为9~10月间瓜蒌实成熟时采集,风干果壳,其内瓤潮湿如溏心者。现在中药房已不备此药,孙浩常用瓜蒌实干品(即干瓜蒌实蒸软压扁后加工之饮片)煎汤内服治小儿便秘,其效亦佳。如系习惯性便秘,在服1次便下后,隔1~2日再服1次即可。
瓜蒌皮 功同瓜蒌实,而利气宽胸效用更见长,现今治疗胸痹、结胸多用瓜蒌皮。孙浩认为瓜蒌皮兼能利水消肿,对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尿少、水肿属湿热证者,自拟五皮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桑白皮各6~9g,瓜蒌皮6~9g)煎服,治疗水肿收效甚捷。孙浩认为瓜蒌皮与桑白皮均入肺经,二药合用可增强泻肺行水之力,故而消肿较快。
瓜蒌子 又称瓜蒌仁,功效与瓜蒌实相仿而善治痰热咳嗽及肺燥咳嗽,功在清肺、润燥、豁痰。孙浩常用本品配浙贝母等药,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症见咳嗽痰多、久久不愈者。如风热外感表邪已解而咳嗽未止,虽非久咳,亦可用之,即谓瓜蒌子能通肺中郁热又能降气故也。瓜蒌子富含油脂,对肠燥便秘亦可配合火麻仁、郁李仁等同用。
值得注意的是,瓜蒌三药性均寒,因而脾虚生痰或寒痰、湿痰均不宜使用。

瓜蒌:全身皆为良药

  (2022-10-05 05:21:45)[编辑][删除]


时间:2021-10-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顾掌生

国庆长假期间,我与几位好友爬山玩赏,山坡上长满了殷红的果实,走近发现原来是瓜蒌。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这是《诗经·豳风·东山》中的诗句,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周公三年东征后回到家乡目睹的情景:瓜蒌藤上结满了瓜,藤萝爬到屋檐下。潮湿的地面长着虱子,门框上结满了蜘蛛网。诗中的“果臝”就是瓜蒌,也称吊瓜。由此可见,在大约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认识了瓜蒌。

瓜蒌是葫芦目葫芦科栝楼属植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瓜蒌有如下描述:“其根直下生,年久者长数尺,秋后掘者结实有粉,夏月掘者有筋无粉,不堪用。其实圆长,青时如瓜,黄时如熟柿,山家小儿亦食之。内有扁子,大如丝瓜子,壳色褐,仁色绿,多脂,作青气。”

瓜蒌的果实、果皮、果仁(籽)、根茎均为上好的中药材。在我国古代,人们已认识到瓜蒌的药用价值。

瓜蒌的干燥成熟果实,入药称为“瓜蒌”,其味甘、微苦,性寒,归肺、胃、大肠经,有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大便秘结等。

瓜蒌皮味辛、甘,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肺化痰、利气宽胸、散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喘、痰涎壅盛、胸痹、胸膈满闷作痛或大便不实等。瓜蒌皮生品清化热痰作用较强;瓜蒌皮炒品则寒性减弱,略具焦香味,长于利气宽胸;瓜蒌皮经蜜制,其润燥作用增强,常用于肺燥伤阴、久咳少痰或咳痰不爽者。

瓜蒌根又叫天花粉,善于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清肺润燥、消肿排脓,临床上常用于口渴症状,如热病的伤津口干、烦渴,糖尿病引起的口渴以及热毒引起的痈肿疮疡。天花粉有引产和终止妊娠的作用,因此孕妇禁用。

瓜蒌仁即种子,其功效更善于润肺化痰、润肠通便,多用于治疗燥热咳嗽、肠燥便秘等症。(顾掌生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

瓜蒌入肺可治肺系疾病,是我治疗肺结节的用药;常用于胸膈痞闷作痛之证,宫廷外用方中亦用之。

瓜蒌:墙院蔓藤生,肺系常用药

时间:2019-11-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施仁潮

 

  金秋十月,正是瓜蒌丰收的时节。

  瓜蒌这名字,看字面就不难猜出,其形圆如瓜。不过倒是没有西瓜那么大,更接近于密瓜一类,或正圆或椭圆,在民间又被称为野葫芦。瓜蒌是葫芦科栝楼的成熟果实,成熟于秋季,而秋季正对应了人体五脏之中的肺,因而瓜蒌能入肺经。《本草纲目》记载,瓜蒌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止消渴,利大便,消痈肿疮毒。

清肺润肺 肺证良药

  近两年来,来找我看肺结节的病人非常多,大多是源于一位患者陈先生的介绍。

  陈先生是浙江省诸暨人,来找我看病的时候是58岁,当时已经咳嗽一年有余,胸部CT报告左肺有一个较大的结节,需要密切观察,定期复查。2015年,陈先生曾因肺结节经历过一场手术,术后复发,在朋友的推荐下找到我用中药治疗,效果不错,让他记住了我。

  根据我的病例记载,陈先生初诊见咳痰不爽,喉间痰阻,胸闷不舒,无发热,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苔薄黄腻,舌质红,脉弦细数。治法养阴化痰、清肺散结。处方以清金化痰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之后,他一周到半个月来复诊一次,一个多月后,陈先生再次CT检查,肺结节消失。此后连续三个月复查,都没有再发现肺结节。

  我用的这张清金化痰汤中,就用到了瓜蒌仁。瓜蒌仁有荡热涤痰、开郁散结之功,《重庆堂随笔》还说它疏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医学心悟》载瓜蒌散用于治疗肝气燥急胁痛,《本草纲目》引《摘玄方》用瓜蒌仁与神曲配合,治疗酒癖,痰吐不止,两胁胀痛,气喘上奔,不下饮食。

  清金化痰汤方以瓜蒌仁、贝母、桔梗清热涤痰,宽胸开结;更以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茯苓健脾利湿,俾湿去痰自消;麦冬、知母养阴清热,润肺止咳;黄芩、栀子、桑白皮清泻肺火,甘草补土而和中。全方有化痰止咳、清热润肺之功。日常我治疗痰热咳嗽的病证,常常会用到这张方子。

治结治痛 胸痹重药

  在《本草中国》第二季纪录片中,记录了瓜蒌从采摘到阴干、蒸制、压扁、成饼、切丝的全过程,最终形成了我们使用的中药。

  这里是将整个瓜蒌入药,皮、穰、仁全部包括在内,因而被称“全瓜蒌”。而在日常用药中,中医师有时也会将瓜蒌皮和瓜蒌仁分开使用,取其侧重药效,前者更偏于行气宽胸,后者更偏于润肠通便。

  这行气宽胸的功效,可以说到中医治疗很有特色的一种疾病——胸痹,其主要病因是心脉痹阻,胸阳不通,故而用到瓜蒌再合适不过。在中医治疗胸痹的名方当中,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都是十分常用,其中都用到了全瓜蒌。

  瓜蒌治疗胁痛的医案古往今来多有记载。明代医家孙一奎《医旨绪余》中载述,余弟于六月赴邑,途经受热,且过劳,性多躁暴,患水泡疮(相当于现代的带状疱疹),从肝经郁火论治乏效。黄古潭为订一方:以大瓜蒌一枚,重一二两,连皮捣烂,加粉甘草二钱,红花五分,服药后即得安睡,醒后已不痛,再煎药渣与之,并不服他药,而水泡疮尽敛。此方清代医家程国彭收入《医学心悟》,曰:“瓜蒌散,治肝气躁急胁痛,或有水疱。大瓜蒌(连皮捣烂)一枚,粉甘草二钱,红花七分,水煎服。”

  方中取效的关键药是瓜蒌。瓜蒌性味甘寒,归肺、味、大肠经,具有清热化痰、宽胸利气、润肠通便的作用,尚可入肝经,有疏肝润燥、缓急止痛的功效。诚如孙一奎言:“夫栝蒌味甘寒。经云:泄其肝者缓其中,且其为物柔而滑润,于郁不逆,甘缓润下,又如油之洗物,未尝不洁。考之本草,栝蒌能治插胁之痛,盖为其缓中润燥以致流通,故痛自然止矣。”程钟龄说:“按郁火日久,肝气燥急,不得发越,故皮肤起疱,转为胀痛。经云:损其肝者缓其中。瓜蒌为物,甘缓而润,于郁不逆,又如油洗物,滑而不滞,此其所以奏功也。”王学权《重庆堂随笔》亦云:“栝蒌实润燥开结,荡热涤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之功有独擅也。”

栝楼之根 能愈消渴

  《本草衍义补遗》强调瓜蒌的治疗消渴作用,指出:“瓜蒌实洗涤胸膈中垢腻,治消渴之神药也”。不过,更多医家论治消渴,推崇的倒是栝楼的根:天花粉。

  栝楼块根断面洁白如雪,粉性较强,故名天花粉。它属甘寒之品,既能清肺胃二经实热,又能生津止渴,用于治疗热病烦渴,可配芦根、麦门冬等,或配生地黄、五味子,如天花散(《仁斋直指方》);取其生津止渴之功,配用沙参、麦门冬、玉竹,可治疗燥伤肺胃,咽干口渴,如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天花粉冬瓜汤是值得推崇的药膳,用天花粉30克,冬瓜适量,煮熟食用。方法为:将冬瓜去皮子切成薄片,再与开花粉同煮,待熟,加盐调味。用于暑热引起的津液亏虚,发热、多汗、口渴思冷饮、小便短赤。古人秋冬采根,去皮切断,水浸,勤换水,四五天后取出,捣为浆,滤粉,用来煮粥。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高濂《遵生八签》中均有记载,谓其清热止渴,用于热病津伤、口渴多饮、肺热干咳。天花粉善清肺胃热、生津止渴,可用治积热内蕴,化燥伤津之消渴证,常配麦门冬、芦根、白茅根等药用(《千金要方》);若配人参,则治内热消渴,气阴两伤者,如玉壶丸(《仁斋直指方》)。

  瓜蒌除了清热化痰、理气宽胸,还有美容的功效。《鸡肋编》载:“燕地女子,冬月用瓜蒌涂面谓之佛妆,不洗,至春而西去,久不为风日所浸,洁白如玉也。”用于涂面,瓜蒌根可用,瓜蒌仁也常用,医家说瓜蒌籽:“补虚劳口干,润心肺,治吐血、肠风泻血、赤白痢、手面皱”。

  在清宫,瓜蒌还被用作外治的原料。据《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记载,光绪28年6月初二日,用瓜蒌500克绞汁,加大麦粉,和面作饼,烤熟后趁热熨敷,治疗中风歪斜。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专家陈可冀评议:本方以瓜蒌为主药,瓜蒌甘苦寒,用其润燥开结,荡热涤痰,疏肝郁,缓肝急之性以为外治。(施仁潮)

瓜蒌:神仙托梦种“金瓜”

时间:2019-07-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李明哲 王佳

 

  传说古时江南有座高山,山上有神仙居住。当地有个樵夫家境贫寒,母亲因生病无钱医治而逝,他极度悲伤而独居,以砍柴为生。

  有天中午,樵夫进山砍柴,又累又渴,便循着泉水响声找到一个山洞外,喝足了水,就躺在树荫下的一块石板上歇息。迷糊中他仿佛听到了说话声,寻声望去,竟看见两个老者在谈论。黑胡子老者说:“今年洞里结了好大一对金瓜。”白胡子摆摆手:“嘘,小声点,那边躺着个砍柴的,当心把咱的金瓜偷走。”黑胡子不以为然:“怕什么,他进不了洞。只有七月初七时,口念天门地门开,摘金瓜的主人进来才行。”

  听到这里,樵夫猛然醒了,原来是个梦,沮丧地挑起柴担回家。后来他越想越觉得神奇,七月初七这天来到山洞中,按时念话,果然洞里一扇石门打开,眼前金光闪闪。走进去,只见里面长着一架碧绿的青藤,其上果然结有一对金瓜。他高兴地摘下金瓜,一口气跑回家。到家一看,分明是两个普通的小圆瓜,便扔到了一边。

  过些日子,樵夫上山砍柴又来到山洞外,无意间又听到两个老者的谈话声。白胡子埋怨:“都怪你多嘴,咱的金瓜被偷走了。”黑胡子说:“怕什么,又不是金瓜。”白胡子说:“可那是名贵药材呀,比金子还贵重。那得心地善良的人才会用,得把瓜的皮色晒红才会有润肺清热的作用。”

  樵夫醒来,边回家边想,这莫非是神仙托梦,要我种药材给人治病?到家后,他找到了已经烂了的两个瓜,取出瓜籽,来年开春种在了院子里,到秋天果然结了很多的瓜。他摘下一些瓜将其晒红,叫咳嗽痰喘的人吃,都很见效。之后,他每年栽种,送给病家,且分文不取。人们尊敬他,让他给这种瓜取个名字。他想,瓜地在高出的藤架上,需登爬摘取,就叫“瓜蒌”吧。后来,又渐渐被写成了“栝楼”和“栝蒌”。

  瓜蒌为葫芦科植物栝蒌的成熟果实,秋季采收,将壳与仁分别晒干用,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的作用,可治疗痰热咳喘、胸痹心痛、肺痈、肠痈、乳痈、肠燥便秘等。同一植物的根名“天花粉”,是应用广和疗效高的清热生津止渴药。(李明哲 王佳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孩子莫名跛行,原是滑膜炎“作祟”
摘自2025-4-23中国中医药报
郭仲华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什么是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
髋关节滑膜是衬覆于关节囊内层的特殊结缔组织,具有分泌和吸收滑液的双重功能,在维持关节润滑和营养中起关键作用。正常情况下,滑液分泌与吸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滑膜受到机械性嵌顿或病毒感染等刺激时,可引发无菌性炎症反应,导致滑液分泌量超过吸收能力,形成暂时性关节腔积液,临床称为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该病症在中医骨伤科中亦被称为“小儿髋关节错缝”,是2~10岁儿童最常见的髋关节疾病之一。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属“筋伤”范畴,其病机核心在于股骨头与髋臼窝之间的骨缝关系发生微小错移(约1~2mm),导致关节“骨错缝、筋出槽”的病理状态。通过中医正骨手法可使错缝关节复位,达到“骨正筋柔,气血自流”的治疗效果。
发病二病因
从中医病因病机角度分析,本病主要由于小儿髋关节发育不完善,股骨头骨骺尚未完全骨化而软骨成分较多,关节囊相对松弛且韧带结构较为柔弱,当剧烈跳跃、跌仆或过度外展外旋运动时,易致关节囊受到异常牵拉,使股骨头与髋臼间隙瞬时增宽,在关节腔内负压作用下引发滑膜皱襞嵌顿,进而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形成“气滞血瘀”的病理状态。
另有部分患儿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乃因外感风热邪毒入里,循经流注于髋关节,与局部气血相搏而化热生湿,最终导致关节滑膜充血水肿、渗出增多,表现为“湿热痹阻”之证。这两类病因虽殊途而同归,终致髋关节“骨错缝、筋出槽”的病理改变。其中机械性因素约占临床发病的八成以上,而感染相关因素则相对少见。
临床三表现
本病起病较急,多数患儿无明确外伤史,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轻症患儿主要表现为膝关节上方及大腿内侧牵涉性疼痛,伴步态缓慢跛行,屈髋活动受限,双下肢长度差在1cm以内。
二是中重度患儿则出现膝髋关节明显疼痛,可见骨盆代偿性倾斜,呈现典型疼痛性跛行步态,髋关节各方向活动受限但局部无红肿表现,触压疼痛明显。
三是查体可见患侧下肢因髂腰肌保护性痉挛而处于屈曲外旋位,卧位测量患肢较健侧长1.5~2cm,但影像学检查(X线)未见骨质异常。
中医调治二方
手法调理。中医手法调理本病具有显著疗效。具体操作需分三步进行:首先,患儿取仰卧位,术者以拇指循经弹拨足三阴经筋,重点松解内收肌群及髂腰肌以缓解痉挛;其次,运用“拔伸—屈曲—环绕”复合手法,一手固定患髋腹股沟部,另一手维持下肢轴向牵引,在持续拔伸力(约患儿体重1/6)下完成髋关节三维动态复位;最后通过“屈髋—内收—内旋—伸直”的连续性动作,使错缝关节恢复正常解剖关系。术后需严格制动5~7天,避免外旋外展动作,并配合中药外敷以巩固疗效。
中药外敷。海桐皮汤(出自《医宗金鉴》)组方为,海桐皮、透骨草、乳香、没药各6克,当归4.5克,川椒9克,川芎、红花各3克,威灵仙、白芷、甘草、防风各2.4克。使用方法为将诸药共研粗末,装入白布袋内扎紧,煎汤取汁,熏洗或湿热敷于患侧腹股沟及胯部,每日1~2次,每次20~25分钟,可收活血散瘀、通络止痛之效。另可选用三七、桃仁、红花、丹参、乳香、没药等配伍大青盐,制成中药盐包,蒸热后以毛巾包裹外敷患处。本法适用于学龄期前后儿童。
预防四点注意
预防小儿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避免受风受寒,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及时治疗感冒。
二是适度运动,减少剧烈蹦跳等过度活动。
三是注意防护,避免髋部摔伤、扭伤等外伤。
四是日常活动中应避免下肢过度外展、外旋或内收、内旋。年幼患儿回家时宜抱不宜背。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