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止血方四则

(2023-01-10 07:57:08)

摘自2023-1-9中国中医药报
方一
药物:野南瓜叶。
制法:将野南瓜鲜嫩叶洗净, 捣烂如泥,备用。
用法:伤口消毒,清除污物后, 将药敷于伤处,外用纱布包扎即可。
适应症:一般外伤出血。
疗效:共治疗50例外伤出血,其中血管砍断者9例, 均收到了良好的止血效果。
注:野南瓜又叫算盘子, 为大戟科植物 算盘子的叶。性味苦、涩、凉,有清热利湿、祛瘀活络的作用,可治疗跌打损伤、关节炎与风湿等病。 (唐敦荣)
方二
药物:生姜炭。
制法:将生姜烧焦成黑褐色,研成细末,
装入瓶内备用。
用法:伤口消毒后,将姜炭灰撒在伤口上, 外用纱布包扎。注意不要沾水。
适应症:一切刀伤。
疗效:实践证明,上方有止血、止痛的作用。
注:生姜性味辛温,能祛寒发表、止呕降逆、 豁痰开胃,烧后成炭又能温经止血。(李淑芳)
方三
药物:苦叶苗散。
制法:将鲜苦叶苗全草用清水洗净,晒干, 研成粉末, 装人瓶内, 高压灭菌后备 用。
用法:患处用生理盐水或凉盐开水100毫升加1克盐,洗净,然后撒上苦叶苗散,用消毒纱布包扎,每天换药一次。
适应症:擦伤、 碰伤、刀伤及小毛细血管出血、经久不愈的下肢溃疡和化脓性皮肤病。
疗效:治疗外伤出血100例,外用效果良好。
注:苦叶苗性寒、味苦甘、无毒,有止血、消炎、止痛的作用。河南、河北、山西、安徽、陕西等省都有分布。夏、秋采全草,洗争、切成段、 晒干。(李丙强)
方四
药物:人发、 艾叶等量。
配制:人发水洗干净,与艾叶用酒精点火烧成灰,放在干净的白纸上研成细末,装入瓶内备用。
用法:伤口消毒后,将药末撒上,外用纱布包扎。
适应症:一般外伤出血。
疗效:治愈400例的实践证明,本方止血、止痛效果良好。
注:艾叶性微温,有止血、温中、 调经安胎作用,烧成炭则止血作用更强。(赵仲根)

化湿热理气血止便血
摘自2025-6-18中国中医药报
杨柳 贵州省六盘水市中医医院
便血是由于胃肠络脉受损,导致血液不循常道,溢入胃肠,随大便排出,经肛门排泄,可表现为暗红、鲜红或柏油样便。常见于肠套叠、痔疮、肛裂、结肠炎、肠息肉、消化道肿瘤、消化性溃疡等消化道疾病。便血归属于中医“痢疾”“血证”“肠风”等范畴,古代典籍中还称为“泻血”“后血”“前后血”“便红”“下血”等。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曾诊治一例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患者,该患者反复出现便血,经西医治疗后临床症状未缓解。笔者辨证用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临床症状迅速缓解,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张某,女,47岁,农民,于2020年4月11日就诊。主诉为“便血1月余,伴下腹部胀痛4天”。病程1月余,曾在六盘水市某三甲医院就诊,经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西医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口服治疗,效果不佳。4天前开始出现下腹部胀痛不适,前来就诊。
刻诊:患者形体匀称,营养中等,慢性面容,每日便血4~5次,呈鲜红色,量不多,每次约10ml,伴下腹部胀痛,饮食、睡眠差,小便调。查体:腹部柔软,下腹有明显的压痛,没有肌紧张、反跳痛,肝区叩诊浊音。舌红,苔黄,脉濡。脓便,脓血3+,白细胞3+,浓细胞2+,隐血2+。血沉:30mm/h。
治则: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方用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炒栀子15g,黄连6g,炒地榆12g,茯苓15g,小茜草12g,黄芩12g,北防风12g,当归15g,炒枳壳12g,生地黄12g,荆芥炭12g。5剂,日1剂,水煎服。
4月20日复诊:患者诉5剂后症状明显减轻,无便血,腹部胀痛好转。在前面用药基础上,加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于4月21日复查血沉:15mm/h。隐血+。患者病情好转出院。随访5年未见复发。
按 中医便血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主要分为虚实两个方面。实证多因热邪夹杂于肠中湿毒,阻滞于肠内,或因抑郁暴怒伤肝,久则气机化火,横逆伤胃,伤及胃部络脉;虚证多因劳倦、纵欲过度,久病多虚,心、脾、肾气阴虚,气虚不能固摄津血,血溢于脉外。血阻于经脉,不能正常运行,血不循经也可导致出血。
本案患者由于过食辛辣厚味,滋生湿热,热邪或湿热蕴结,下移大肠,灼伤下部脉络,血溢肠道,引起便血。方用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化湿热、凉血止血。
地榆散中生地黄、炒地榆、茜草有清热凉血、止血生肌的作用,栀子、黄芩、黄连为苦寒燥湿之品,泻火解毒、清热燥湿,适用于邪实不虚者,茯苓淡渗利湿。槐角丸中枳壳、当归、防风等,具有祛风理气、活血止痛的作用,荆芥养血止血,可治肠风便血。两方共奏清热化湿、凉血止血之功。地榆散有较强的清热化湿之力,槐角丸兼顾理气活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