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签兴 中国中医科广安门医院学院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临床以子宫异常出血、腹部包块、腹痛、白带增多、不孕等为常见症状。西医治疗一般采取激素或手术疗法。对于一些不符合手术指征,或身体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情愿进行手术的患者来说,采用中医药治疗来改善临床症状,消瘤缩宫不失为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但是在临床实践当中,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仍有不少疑窦需要求解,下面仅略作抛砖引玉之辞,以求达于贤明。
一问:“子宫肌瘤”中医文献记载并无其病名,中医是怎么认识这种腹内包块疾病的呢?对于其发病机制中医又是如何认识的?
答:“子宫肌瘤”中医虽无其病名记载,但其症状描述类似于中医的“癥”。中医认为“癥”与衃血蓄留有关,多由经行产后,胞络空虚,风冷寒邪,乘虚内侵;或饮食起居不慎,七情不调等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滞留冲任,凝于胞宫日久成癥。如在《灵枢·水胀》就记述了其形成和特点“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校注妇人良方》指出风冷寒邪滞瘀之理,“妇人腹中瘀血者,由月经闭积或产后瘀血未净或风寒滞瘀,久而不消则为积聚癥瘕矣。”《灵枢·百病始生》则指出亦有水湿内盛聚而成痰,痰凝血瘀久结成癥者,其言曰:“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而《妇科玉尺》则强调情志失调与发病的关系。
肌瘤多发生在分娩及人工流产后,肾虚冲任亏损,血海调运失常,滞积胞中,日月积聚,久而成癥,其与肝郁血滞、痰湿蕴阻等亦关系密切。总之,历代多数医家认为“瘀血内停”是本病发病的关键病机,一有所逆,而留滞日积,渐以成癥。
二问: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给患者带来了新希望,那么中医药治疗的适应证是什么呢?
答: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原则上除瘤体过大(子宫体超过2~5个月妊娠大小,单个瘤体在5厘米以上)或有明显压迫症状,黏膜下肌瘤出血坏死、感染伴严重贫血者,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等不宜采用,其余均可考虑中医药治疗。但从临床来看,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以壁间肌瘤效果较好,且以单个肌瘤瘤体在4厘米以下者效果较佳,因肌瘤直径大于4厘米以上易发生变性,药物治疗不敏感,故肌瘤愈大取效愈难。而对于出血量多、势急、症状严重的黏膜下子宫肌瘤效果不甚理想。因此,为了扬长避短,正确选择中医药治疗的适应证非常必要。
三问: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着眼点是什么?
答:子宫肌瘤的关键病机是瘀血内停,故治疗上一是要针对主要病机,立足局部,面向整体,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方药来消瘤缩宫;二是要兼顾他证,把握整体,突出局部,固护元气,养正以消瘤。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坚者消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之法,为后世癥积治疗垂范,即采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破积消癥为主,辅以温通气血、消补结合、清热化瘀、益气养阴等法综合治疗。临床治疗上多按经期、非经期分别论治,即经期注重化瘀止血,非经期则以活血消癥为主。以血瘀为重者,当破血化瘀,兼理气行滞;痰瘀胶结者,当导痰消积,软坚散结,活血化瘀;兼寒者,温经散寒;兼热者,养阴清热。因子宫肌瘤常兼崩漏发生,日久则伤阴失血耗气,若不及时调治,不仅耗伤正气,且会使病情日趋复杂出现因果交织的各种证象,因此在化瘀消癥的同时施以标本同治、攻补兼施之法,以期迅速控制病程,减少疾患。此外应遵《内经》“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之旨,勿攻伐太过伤其血气,另因此病系日久成癥,为顽固之疾,应徐图缓攻,待以时日,如古人训示“当以岁月求之”。
四问:子宫肌瘤多见于30~50岁妇女,其所涉及年龄范围较大,对于不同年龄的妇女,中医治法有何不同?
答:青壮年妇女,由于其气血尚充盛,冲任二脉未衰,以实证为多,或有生育要求者,治疗应以活血化瘀、软坚消癥为主,力争在证型未转成虚实夹杂之前成功消瘤缩宫,若其已成虚虚实实之证,则宜宗“养正积自除”之旨,扶正以消瘤。而对更年期妇女来说,此时其癥积胞中,水亏火旺,阴阳失调,冲任二脉不能相资,治疗应本“五旬经水未断者,应断其经水,癥积自溃”的原则,立足于更年期整体情况而攻补兼施,促使肌瘤自消,如使用寒水石、夏枯草、生牡蛎等以平肝清热、消瘤断经,经水一断,瘤体失去气血供养则自缩。
五问:子宫肌瘤病在冲任二脉,世医却求之于五脏之肝、脾、肾,于冲任少有问津,这是何理?
答:冲任所属为奇经八脉,其不与五脏六腑直接相通,而是通过十二正经与五脏六腑相维系,故有云“冲任二脉隶属于肝肾”,世医亦云“治肝脾肾即有调冲任之意”。然若冲任二脉受邪气搏结较小,但疏调肝脾肾三脏即可化通冲任之滞,此为其常;若冲任邪气积聚既久,瘀血内著,痰与瘀结,如丹溪言“痰夹瘀血,遂成巢窠”,此若但调肝脾肾,则效微矣。故久病癥积,冲任皆伤,其治宜宗叶天士之言,谓:“奇脉之结实者,古人必用苦辛和芳香,以通脉络;其虚者,必辛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务在气血调和,病必痊愈。”欲疗癥积,须谨察冲任邪气之虚实结散,或曲线祛邪,或直攻巢窠,俟壅滞一除,任通冲盛,则气血周流自无遮拦,肝脾肾之泉源亦流之远矣。
六问:经期如何处理消癥与止血的关系?
答:经期血海由盈满而空虚,冲任气血变化急剧,血室开放而有大量瘀滞败浊排出体外,此本为消癥排瘀之佳机,此时若施以活血化瘀之品可因势利导而排旧布新,瘀血出尽则血可自止。然因癥积影响,新血受郁伏之热而不得归经,其出血量大而时长,并以瘀、热、虚为主,易耗伤正气,变生他证。此时为防失血之弊,又宜酌加化瘀止血之品以止血,如蒲黄、茜草、三七之类。临床观察,有些患者行经长达半月之久,若因惧用活血化瘀药,而停用消癥之品过久,反而会影响疗效。所以在经期仍可继续使用活血化瘀之法,在养血止血之时,佐以化瘀消癥之品,既需防出血致气馁神败,又要防“离经之血”残留为患,注意做到“止血不留瘀,消癥不动血”即可。
七问:治疗子宫肌瘤用药,温凉该怎么取舍?
答:世医治癥积多服膺于《灵枢·水胀》之言,认为癥积病因以寒为主。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治疗选取辛温药物能开、能散、能行,有利于癥积消散,于病有所益处,然世医只知其一,未晓其二。冲任原本清静之地,邪气深伏血分,气血受郁热之煎熬,则如叶天士所言:“入血则恐耗血动血”。癥积之瘀、热、虚因果转化交相错杂而病益笃,治疗上应急遵叶氏之言“直须凉血散血”,如吴鞠通说:“地黄去积聚而养阴。”此凉血养阴之品亦有散血消癥之功。然若纯用养阴之剂,则恐闭塞生机,因此治疗宜采用温凉并进,以温为主之法,盖此亦即张景岳所言之“从阴阳中两相求之”之法。至其用药,则宜多取阴中寓阳、阳中寓阴之品,以达一药多用、多药力专之效,如夏枯草、山慈菇等,其味苦性辛而寒,苦寒虽为阴,而辛为阳,辛以开郁散结,苦寒直泻相火,此既消有形之瘀结,又可兼顾无形之气分,两相为用,实宜多取之。
八问:消癥治疗时该如何选取活血化瘀药?
答:癥积治疗当中,活血化瘀药的选取于方至为重要。其病未久,瘀结未甚,正气奈攻伐者,可直选三棱、莪术等品,因《医学忠中参西录》中指出“三棱、莪术,性皆微温,为化瘀血之要药,以治男子痃癖,女子癥瘕,月闭不通,性非猛烈而建功甚速。”又说“若论耗散气血,香附尤甚于三棱、莪术,若论消磨癥瘕,十倍香附亦不及三棱、莪术。”由此可见三棱、莪术之效,若佐以当归、丹参等小剂以养血活血,则其功可收。而对于久病入络者,仅以三棱、莪术等草木金石之品难以通幽消积,此时宜加入咸寒走窜之虫类药。虫类药以其蠕动之性,飞灵走窜,具搜剔络中瘀血、化瘀消癥之功,故尤在泾谓“虫以动其瘀”。虫类药的选择,张锡纯把水蛭视为攻邪不伤正为上品。“盖血既离经,与正气全不相属,投之轻药,则拒而不纳;药过峻,又转能伤未败之血,故治之极难。水蛭最善食人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消既久之滞,自有利而无害也。”而对于虫类药的服法,以小量粉末长期服之为佳,一则以其气味古怪恐损胃气,二则为末服用更易吸收,长期坚持能消癥于无形之中。
九问:在癥积治疗历程当中,该如何对待病程中的因果转化和兼证的治疗?
答:子宫肌瘤因瘀停冲任,滞阻胞中,新血不得归经,致月经过多,或崩或漏,失血日久,则伤阴耗气,虚火内生,血行失常;气虚不摄血,出血益甚;阴虚内热,消灼津液,反复致瘀,瘀滞日益坚结,如此则因果交织,恶性循环,形成沉疴痼疾难治之证,使治疗顾此失彼,不能完璧。因此医者必须根据病情采取“截断扭转”之法,急性情况如血崩应快速截断,其他兼证依次分层扭转,并及时根据病势采取“先证而治”的方法,防患于未然,在消癥与止血的权衡下,尽早打破恶性循环的怪圈。此外,由于子宫肌瘤病程较长,瘀血凝结日久,病邪初起,正气较强,邪气轻浅,宜用攻破;中期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已见馁弱之势,宜攻补兼施;晚期癥积既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宜以扶正为主,待正复再图攻伐之举。
盆腔炎方【草根一生】
(2015-12-24
10:28:58)[编辑][删除]
盆腔炎方:清熱解毒
活血助孕
柴胡15克 赤芍15克 黃苠10克 敗醬草20克 丹參15克 生苡仁20克
二花20克 元胡10克 黃芩10克 鱉甲10克 桃仁10克 大黃10克
土茯苓30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痛经药膳【草根一生】
(2015-12-26
08:31:26)[编辑][删除]
胶艾炖羊肉
材料:鲜羊肉250克,阿胶、祈艾叶各12克,生姜4片。
做法:1.羊肉,切块;祈艾叶、生姜洗净;东阿阿胶打碎。2.把全部用料放入炖盅,加开水适量,炖盅加盖,隔水用文火炖约3小时,调味供用。
功效:养血补肝,益气补虚,温经散寒止痛。
名医名方
温胞育麟汤
时间:2025-07-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5/0723/17532386156431734_376x500.jpg
洪秀珍,女,1963年12月出生,陕西洛南人。陕西省商洛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商洛市名中医,商洛郭氏内科学术流派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育和科研工作。曾荣获“商洛十大杰出医生”等称号。
组成:人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熟地黄10~15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菟丝子10g,杜仲10g,鹿角霜10~15g,紫石英15~30g,香附10g。
功效:补益气血,温胞通脉。
主治:月经量少、带证、痛经、不育等证。临证见少腹冷痛,面色苍黄,倦怠乏力,腰膝酸困,消瘦纳差等,舌淡红苔白,脉沉细。证属气血亏虚,宫寒脉阻者。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方解:胞宫者,持月水而育胎儿,与冲、任、督、带等经络与脏腑相连,得脏腑气血与天癸滋养,故有“奇恒之府”之说。胞宫的和煦,主要靠肾督与冲脉,故而《圣济总录》言“冲任不足,肾气虚寒”是妇人无子的重要原因。故而论治当以荣养气血,温肾通脉为法。
本方实为育麟珠加味而成。育麟珠,为张景岳在八珍汤基础上加味而成。四君子汤益气、四物汤养血,加菟丝子、杜仲以补肾,加鹿角霜、川椒以散寒通脉。川椒过于辛燥,故多弃而不用,加紫石英,可温润胞宫。正如《本草备要》谓:“冲为血海,任主胞胎,经疏云:女子系胞于肾及心包络,虚则风寒乘之,故不孕。紫石英辛温走二经,散风寒,镇下焦,为暖子宫之要药。”因妇人多郁,加香附以调气解郁。
加减:若见少腹冷痛甚者,可加焦艾叶、小茴香等;若见少腹胀痛者,可加荔枝核、乌药等;若见心烦胁痛者,可加川楝子、郁金等;若见腰膝痛甚者,可加桑寄生、续断等;若见带下量多者,可加芡实、山药等;若面色苍白者,可加紫河车、阿胶等。(陕西省商洛市中医医院
雷辉整理)
初期祛标 中期清化 后期固本
分期论治子宫肌瘤术后疼痛
摘自2025-10-31中国中医药报
夏衍婧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子宫肌瘤为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盆腔良性肿瘤,依生长部位分为黏膜下、肌壁间与浆膜下等型,临床以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不孕及盆腔压迫感为主,部分患者因症状重或合并生育需求而行肌瘤剔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疼痛多由手术创伤和炎症引起,表现为切口痛和腹痛。不同手术方式对疼痛影响不同,且疼痛强度与个体差异、术中情况相关。现代医学一般采用多模式镇痛和加速康复措施缓解疼痛。
中医将子宫肌瘤归属“癥瘕”“积聚”范畴,病机多由肝郁气滞、冲任失调,复因瘀血、痰湿互结而成,术后则在“新瘀未化、正气受损”之势下,易见切口疼痛、瘀肿不舒、少腹隐胀等证。治当标本兼顾,既须理气活血、消瘀止痛,又宜益气养血、疏肝和络,助创口愈合。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医师黄艳辉,从事妇科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病等妇科疾病。笔者跟师学习,现总结其分期论治子宫肌瘤剔除术后伤口疼痛验案一则如下。
患者,女,37岁。2024年1月14日初诊。主诉:子宫肌瘤剔除术后伤口疼痛1月余。患者2023年9月6日于单孔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伤口隐痛不适,11月底提重物后出现伤口疼痛加重,呈牵拉胀痛,需弯腰行走,平卧时疼痛可减轻。刻下:腹部术后伤口牵拉胀痛,口干口苦,纳可,寐易醒,二便尚调,矢气多。舌尖红,苔根黄腻,脉沉。腹肌稍紧张,脐左下方可触及一硬节,约5×6cm,压痛明显。患者既往月经周期规律30天,经期5天,量适中,无痛经。末次月经为2023年12月20日。已婚,怀孕6次,顺利分娩1次,流产5次。
西医诊断:子宫肌瘤剔除术后伤口疼痛。
中医诊断:腹痛(气虚血瘀、湿热互结证)。
治法:补中益气,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处方:当归10g,茯苓12g,白术10g,荔枝核15g,盐橘核15g,皂角刺10g,丹参12g,炒白芍10g,土茯苓15g,莪术10g,三棱10g,党参10g,北柴胡6g,法半夏6g,升麻6g,黄芪20g,忍冬藤15g,路路通20g,黄柏10g,木香10g。14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
2月28日二诊:服上方后,患者诉腹痛减轻,纳可,寐易醒,二便调。末次月经为1月22日,量极少,无痛经。舌红,舌苔薄黄,脉弦。腹柔软,脐左下方硬节较前缩小,有压痛。处方:丹参12g,白芍10g,土茯苓15g,百合10g,茯苓12g,连翘10g,蒲公英15g,鸡血藤15g,党参10g,北柴胡9g,王不留行10g,黄芩10g,黄柏10g,白花蛇舌草15g,路路通20g,皂角刺10g,桂枝5g。14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配合中药塌渍治疗,处方:黄芩30g,黄柏30g,大黄30g,蒲公英20g,丹参20g,乌药15g,连翘15g,野菊花15g。14剂,打粉,黄酒调制,每日1次。
3月20日三诊:服上方后,患者诉腹痛明显缓解,偶有隐隐不适,时有头痛,纳可,寐时差时安,二便调。末次月经为1月22日。腹柔软,脐左下方硬节继续缩小,轻微压痛。舌红,舌苔薄黄,脉弦。处方:丹参12g,白芍10g,土茯苓15g,百合10g,茯苓12g,连翘10g,蒲公英15g,鸡血藤15g,党参10g,北柴胡9g,法半夏9g,王不留行10g,忍冬藤15g,黄芩10g,熟地黄12g,白花蛇舌草15g,路路通20g,皂角刺10g,桂枝6g,黄芪20g。14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1个月后随访,患者诸症明显好转,无腹痛。
按
黄艳辉认为,术后伤口疼痛的核心病机为气虚为本,瘀血为标,湿热兼夹。手术金刃损伤,耗气伤血,扰乱脏腑气机,致使局部气滞血瘀、络脉阻滞,此即《黄帝内经》“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之旨,瘀血内停则痛有定处,可伴局部硬结。术后气血亏虚,脾气受损,运化乏力,脉络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多呈隐痛,遇劳加重。此外,术后正气未复,腠理空虚,外邪易乘虚内侵,与体内未尽瘀浊相合,致使疼痛迁延难愈。因此,黄艳辉确立初期祛标、中期清化、后期固本的分期论治策略。
首诊患者主诉手术伤口疼痛,提重物后疼痛加剧,持续已有一月余,腹部脐左下侧可触及硬结,并伴有压痛。其标在瘀血,腹部硬结考虑为瘀血阻碍气血运行,不通则痛。其本在气虚,患者有手术史,手术耗气伤血,现脉沉,进一步提示气虚,劳累后气虚加重,气血运行无力,疼痛加剧,休息后痛感缓解。其兼证为湿热,气虚不能化气行水,“血不利则为水”则水湿产生,流注下焦,郁而化热。患者舌尖红、舌根苔黄腻,口干口苦,皆为湿热内蕴之表现。“急则治其标”,故初诊治疗以痛为先解,兼顾本虚与湿热。以荔枝核、盐橘核、皂角刺等软坚散结,合莪术、三棱、丹参、三七破血逐瘀直达病所以止痛,此处针对“可触硬结”的术后新瘀之征。补中益气汤加减益气托瘀、升清鼓动,体现以正化瘀、以运化解结,黄柏、土茯苓清热解毒,并配以忍冬藤、路路通等通行经络之药物,使水湿流通,以解郁热。同时,以柴胡、木香、半夏、茯苓疏肝和胃、健脾化湿,使补而不滞,攻不伤正。
二诊患者腹痛减轻,腹部硬结缩小,提示治疗有效,但仍有瘀血阻络之势,舌苔由厚腻转薄,表明体内湿邪渐退,但仍见舌红、苔黄、脉弦等热象之征,表明热邪未尽。此时热未尽,瘀未清,故黄艳辉以清热解毒、散结消瘀为主,佐以少量桂枝,取“阴得阳生”之意,以少量温通振奋气机、助瘀化湿,温而不燥,动而不扰。同时,采取内外合治,外用之药以黄酒调敷,借其辛温散行之力引药归经,共奏清热化瘀、消肿止痛之功,内外同调以加速结节消散。
三诊患者痛减,但气血未充,痛势缓,硬结再小,而脉络空虚,不荣则痛,故仍诉腹部隐隐不适,此时转入培本收功。以黄芪为主补气固本,少佐熟地黄益阴精,补而不腻、养而不滞,防滋腻恋邪。
此案以“气虚为本、新瘀为标、湿热兼夹”为核心病机,确立“初期祛标、中期清化、后期固本”的分期论治策略,并以“触诊硬结、舌苔转归、痛势变化”为客观指征动态辨证,构建了一套“方证对应、动态反馈”的辨证调方模式,实现疗效可评估、处方可追踪的循证管理。同时,内服与外用并施,既协同增效,又减轻机体负担,凸显中医在术后痛证中的精准辨证与程序化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