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慈航渡海大医精诚——缅怀中医学家刘渡舟

(2023-01-09 05:29:42)


——缅怀中医学家刘渡舟

时间:2020-07-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韩仲成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200727/IMG003067ce8f3254582688010.jpg

中医学家刘渡舟。

  刘渡舟(1917—2001),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伤寒学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擅长用经方治病。

  矢志中医 成就斐然

  刘渡舟,辽宁营口人,自幼体弱多病,遂立志发奋学医,16岁时在营口正式拜当地名医王志远先生为师,从《药性赋》《方歌括》入门,系统研学中医经典著作。6年的学习结束后,他又在大连寿民药房跟师谢泗水学习中医临床,一年后在大连志远药房坐堂行医。1945年5月,刘渡舟随家迁居北京,1946年冬,在北京参加并通过了中医师特种考试,1947年在北京东四钱粮胡同挂牌行医。

  新中国成立后,刘渡舟又参加了卫生部组织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知识,1951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天坛华北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工作。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办伊始,刘渡舟被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教。1978年,刘渡舟被评为教授,后被授予终身教授,成为教育部首批伤寒论专业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刘渡舟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出版的《国际名人传记辞典》选录。

  刘渡舟从医70年,融汇古今,独树一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特别是对《伤寒论》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造诣精深,被公认为当代名医、伤寒大家。他在教学、临床之余,笔耕不辍,著作颇丰,代表作品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刘渡舟医案》《金匮要略诠解》《经方临证指南》《伤寒论校注》《刘渡舟验案精选》《刘渡舟医论医语》《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伤寒论专题讲座》《刘渡舟伤寒临证带教笔记》《新编伤寒论类方》《伤寒论临证指要》《伤寒论选读》《伤寒论讲义》《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肝病证洽概要》《肝病源流论》等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尤其是《伤寒论通俗讲话》与《伤寒论十四讲》两书,在国内多次重印,并被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译成日文出版发行。

  教书育人 提携后学

  刘渡舟是著名的中医教育家,培养了数千名本、硕、博学生以及进修生、留学生,其中硕士24名,博士12名,入室弟子数名。他讲课操着浓厚的东北口音,讲得深入浅出,并处处结合临床,生动地描述临证中的动态变化。其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待人亲切,提携后学。

  1981年,我参加卫生部委托北京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方剂师资班,刘渡舟作了多次《伤寒论》讲座,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提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整体。刘渡舟认为学习《伤寒论》,一定要结合《内经》《神农本草经》和《金匮要略》诸书,这不但有利于全面正确理解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而且在学习后世医家论著时也有源可导、有本可依。在读书方面,刘渡舟说:“先读到哭,再读到笑,这是读中医书的两个境界。”刘渡舟博古通今,倾其所学教授学生,他持严师风范,秉红烛精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医医生。

  1981年秋,我陪同王世民老师到北京开会,王世民老师带我到北京中医学院刘渡舟办公室,并将我介绍给刘老师。在王老师的引荐下,我多次请教刘渡舟老师学术问题,学业和临床大有长进。

  1990年7月,刘渡舟到山西太原讲学、义诊,王世民老师通知我按时参加。其间,我去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拜见刘渡舟老师,工作人员不允许进,我便写一短笺递进去,刘渡舟教授亲笔批示“请韩仲成同志,于中午一点钟到迎泽东楼454号房间晤面,凭此条希工作人员不要阻拦为盼!刘渡舟,1990年7月26日”。我向刘渡舟老师汇报了一例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过程:初以和解少阳,清化湿热,取柴胡茵陈蒿汤加味,而黄疸诸症已退,唯腹胀如鼓,痞硬不可及,尤以夜间为重,大便溏泄,一日四次。又投以柴平五苓散,患者腹胀更甚,呼多吸少,不得平卧。当即参阅《刘渡舟医案》:“‘少阳病’而有‘阴证机转’,以柴胡桂枝干姜汤。”我试投5剂,下利腹胀消失。刘渡舟老师听后说:“患者黄疸退后,由于过用行气利湿法,致使中焦转枢不利而水湿内停,脾阳不足而大便溏薄,这就是太阴脾寒所发生的下利与腹胀,亦是本病的辨证要点。”“本病案既有少阳气郁,又有阴寒机转的腹胀下利,主证在于肝阳受损,虚寒未复,本方虽无行气利水之药,而实见温阳化水、下气消胀之功。”刘渡舟老师一番辨证后,结合病例进行讲解,使我茅塞顿开,强化了理论与临床的结合,使我获益匪浅。

  深入基层 服务患者

  1984年6月,刘渡舟老师应邀来山西保德县义诊,不收挂号费,真正为老百姓看病。当时府谷、河曲、岢岚、五寨的中医人纷纷而至,亲闻亲睹大师的风采和诊疗现场。每天几十号患者,他不顾劳累,视患者如亲人,来者不拒,就是休息时间,只要患者登门,都耐心予以诊治。7月下旬我去北京中医学院看望刘渡舟老师,他说:“保德是个好地方,上月去义诊一周,还有中医大夫在旁侍诊抄方,很好。”刘渡舟深入基层,为患者义诊的大医风范令人感动。

  1984年8月10日,保德县患者高某收到一封北京来信,是刘渡舟的亲笔处方。高某患慢性肝炎、肝脾肿大,疼痛有年,上月服刘渡舟亲笔开具的中药处方,临床症状缓解,肝功指标改善,但赴京复诊又不方便,故冒昧去信说明服药后的情况,没想到十天后便收到了刘渡舟的珍贵回信。如今30多年过去了,患者身体壮实,而刘渡舟为患者寄方的高尚医德,在当地传为佳话。

  如今,刘渡舟老师离开我们19年了,但他精湛的医术、大爱无疆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韩仲成 山西省保德县中医院)

 中医师望诊绝技(珍藏版)


 

  一、教门面相诊病

   两眉间为肺,颜色白黄则有病。两眼间为心,颜色白黄发亮有病。

   鼻梁为肝,颜色发红乌暗则有病。鼻羽为胆,黄的为病,白中带点为结石?

   两鼻孔为胃,色白则有病;两咀角为肾,颜色白淡则有病,白中带点为结石?

  二、秘传面相疾病总抉

   亏眼肚黑,肺热准头红,肝盛两眸赤,寨喘两颧乌。

   多风蓝眼白,痰湿眼中黄,多痰眼肚肿,寒胃口唇青,肾绝耳黑稿。

   湿盛面皮黄,肝热皮毛燥,脾热眼颧红,夹色眼昏暗,足伤月脖沉。

   失血乌年寿,遗泄面青黄,气虚面浮肿,多汗面唇青,痛病眉心皱,

   火燥额堂乌,额焦宜补水,唇白勿尝寒,颧赤清肝肺,肥盛痰要除。

   瘦人肝火盛,赢弱气虚防,困喉发噎食,困口发胃寒,泄泻面黄白。

   腹痛白面唇?面黑蓝防泄,眼圆突防狂,似鹤成痨症,如紫定骨蒸。

   鬼惊面蓝黑,绝胃口门青,服毒白人口,发红下血症,面黄如染纸.

   肠风及血崩,眼沉成眼病,鼻丑腰不宁,怪部黑忧症,斑缠亦同评。

   悬针灵锁印,中焦病必成?鼻上成三折,手足断宜惊,痰盛面光亮。

   气紧腰痹防,鼻耳暗将亡,诸病宜查此,临症不张忙。

  三(疾病在面部表现祥析)

   心经受病盯盾心皱,悬针破印,山根断,眉连印眉毛重主心经或心

   病。

  "肝经受病一眉骨强起,颧骨高竖,人瘦筋现,眼多红筋,面皮紧

   瘦,颈筋多粗,肌重肉松,鼻脊露骨,细小无肉,此为肝病阴虚见血。馏似醉者,色泽常

   常清而忽昏浊劈惨者,-皆是不常之变,尽为卒死之兆。病人若目兵妻视,舌卷缩者,谓之

   心绝,即日死。面惨色黄,唇青短缩者,谓之脾绝,不出十日死。齿牙干焦,耳黑而聋者,

   为谓肾绝,不出旬日死。口中纪很不合及眼睛翻恶者,谓之肝绝,不出十日死。发直干脆 

   者,不出半月死。面色忽如马肝,望之如青龙之黑,不出三日死。四墓发黑色者死。年上横

   黑气者死。病人得紫色者皆痉,得黑色者皆死。

   面有三黑:墨黑吉,漆黑吉,炭黑凶。水色如黑漆,不欲如炭,如乌羽者生候,如烟煤者死

   候。

   面有三红:鸡冠红吉,朱砂红吉,大红者死。火****如白裹朱砂,不欲如蓝,如翠羽者生候,如草滋者死候。

   面有三黄:漆黄吉,李杏黄吉,柳黄者死。土****雕黄,不欲如土,如蟹黄者生候,如积壳黄者死候。

   面有三白:雪白吉,霜白灾孝服,苍白者死。金****白如粉,不欲白如尘,如猪膏白者生候,如枯骨白者死候。

   凡看气色,须辨形声行坐言语,推而合之。

  13、《三日知一生》看小孩的相,从出娘胎的三天内,听孩子啼器的声音,如能一一连三四声不换气,将来长大以后必很不了起。还可以

  观察:头的转动、眼睛的灵活、耳朵的软硬、口唇的厚薄以及色泽的红润,就可以推出将来如何,是杏能成器?同时也勉励做父母的对子女教育,从一出娘胎就要注意,免得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1。《三岁定A十》这不仅是相学术语,也是儿童教育心理的名言。三岁的儿童巴不食母乳,而五官六府、三停骨格、性情贤愚,都可以观察大概,如果有什么缺点,就应该赶紧设法矫正或补救。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髓心生,相随心灭",能够重视家庭教育大可以使儿童将来能成大器;如果以为三岁还小,过于溺爱,就很可能害了他一辈子。

   15、《相形俗》

   蜀人相眼,闽人相骨,浙人相清,淮人相重,宋人相口,"江西人相色,鲁人相轩昂,胡人相鼻,太原人相重厚。

   1"6、《相疾病生死捷法》

病生乎内,发乎外,是以先贤以山根定疾厄之宫,确乎嘛其不可¨?移…咪性命旨?L云,?山根上通天谷,?下达尾闯,中通心肾,L召摄灵阳。凡人生而长,后天呼吸不能接先天之真气,所以不通。夹脊透混元而直达于合府,子母何能会合,破镜何能重圆。不知救护命实,翼作修,证仙道。故有病苦生死,独以山根为重辨者,盖因乎此。凡病者,不过灾疾,耍在疾厄宫看。此宫青暗,不过小疾。此宫黑赤,不过有灾,非主死。凡口准命耳此四宫犯相克之气色,即死无疑。克乃五行棺克之理,不可不看详细。一面灰蒙,必遭大难。命宫昏暗,必遭大难。天庭色滞,必遭大难。边地色暗,必遭大难。惟小儿易见,若瞅哪疾病,山根必有青气,但看轻重如何。大人山根乎满,年寿润泽者,身长康泰。错暗及纹理者疾病频来,如面枯黄者为疾病天罗。孝?"?,、额外负担上枯黄者主病。额外负担赤干枯者主病而兼是非。

印堂青色病至。两眉枯黄色防灾。眉头青主妻灾。眼下青枯稿主子女忧或妻灾。准头紫黑有病,若黑气,心腹疾。准头红黄光明者生,暗惨青黑者必死。"

     食指偏早年主眼疾,申搐偏申年主脚疾;无名指偏晚年主脚疾,小指偏老年主气疾。

     妇人血气病,耳内有瘩主痔病。耳小而弦生珠者主厄,耳干枯防,耳黑寞者主死,耳黄气兼重黑者主死。口角黄者病。病人眼有神气者生,气脱者死。?天柱正目活者生、,无神者死。目低项下者死。瘦而不枯瘁者生,肥而无血者死。有喜容顶色正者生,眼神短,悲啼者死。舌儒唇红者生,舌缩唇枯者死。风而口禁者生,开口者死。神光上黄明者生,昏晤者死。黑气如擎盖者生,聚者死。黄红如浮去者生,黑青气斜八口者死。气息宽而长音生,气息短者死。语声响彻云霄滑者生,短涩者死。人申润泽者生,干枯者死…

  17、《相死亡决》

 决死亡之期,先看形神?。?"色青横于正面,唤作行『。色黑横向联合于耳前,名为夺命。神脱口开,有病即死。七窍不明,寿难久延。流魄(黑色)放海,须防水"E。游魂(黑色)守宫(龙宫,眼瞳),寅主丧身。道路昏惨,跌蹿之灾。宫室燥火「火汤之咎。耳根黑子,倒死路旁。承桨纹深,恐投浪里。喉短脚长,终死他乡。声干无韵,何得命久。t升酿披唇膘,死在他乡。竿寿起节,四十五前死。头低项弱,三更前。亡男妇结喉,招恶梦死。眉轻口阔,主招水灾。肥人气冷,神滞即死。声尾干即,两脚拖地骨即死。神魂不宝,年少神散、黄人口角剧病人无扯、死足,、声尾秃主合不久远。耳干色暗,不久即亡。,命亦不久。皮鼓神滞即死。瘦无精神,筋不束,主遭危难。准头赤带黑主凶死。唇青黑主饿死。?产名气败死老人头项耳皮干即死,色变神脱即死。死。四肢于,一年定死。老来多睡,主死。色鲜,主死。肉多骨弱,四九不僳。目小无光,禄绝命眉如厨鸡,一六归阴。形瘦皮干,四九即亡。印暗准黑,见即身亡。气散神移,死期不远。鼻抵神滞,不久人世。,,天柱(颈项)倾歌,幻身将去。法令绷缠,七七之数焉苛过?玄璧昏暗,人亡家破。置黄睛赤,终主横尸。。齿露唇掀,须防野死。唇掀喉结,必死他乡之野。莫教四反,五六必主凶亡。神脱口开,天柱倾歌者死。七穴(耳目口鼻)不明(反霞而不明Y,寿难再久(天折')/;;喉结脚长,终临外死。少肥气短,难过四九之期。,? "唇缩神痴,焉保三旬之厄。眼大露光,主犯刑死。

   33鼻起节,主破家,死在外乡。有头无项,三十前死。

   女人唇自得病,唇青即死。老来头皮干十无一生。

   承桨无须,唇耳紫,定遭水厄。耳内表,忌血疾亡身。四肢干、一年主死。"

   十二亥宫起白点如粟粒,主遭奴仆之害。

   眉间上下生自气,主招花酒亡身。

眼边生色,主子女多刑。忽然眼垂下视,主死。

病人伏卧主生;常人伏卧主死。卧中如吹火,少年主刑死,老来不

善终。

卧申切齿,害子害孙。鸭背鹅胸,饿死何难。

气促语急声秃,指日必填沟窒。腾蛇人口,项折而倒死街衡。"

尘生满面,欺骗不久前程;眉间有三道横纹,死于兵刃。

初年水厄之灾,但看眉间黑子。痔生眼尾,申年必主水灾。

鼻准有纹,溺水而死。带杀双兼,恶死居前。

人中斜曲主横死。三才缺,而碎殃。

 

 

来源网络】

《金匮要略》补法重在补脾肾

 (2022-12-29 05:15:06)[编辑][删除]

 


时间:2020-09-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朱萌 朱传龙

  补法是中医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之虚损,给以补养的治疗方法。主要起补损的作用,也就是用药物来充实体内的阴阳、气血、精髓、津液等的不足,调整或改善某些脏器生理功能的衰退,以及通过扶助正气以达到祛除病邪的方法。《黄帝内经》所记载的“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即指此而言。《金匮要略》中对于补法的运用,重在脾肾,这是因为肾为先天之本,是真阴真阳所寄之处,先天之本,是气血津液精髓营卫生化之源,故补脾补肾是补法中的重要环节。

  补脾胃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第十三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第十四条:“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以上两条是论述阴阳两虚的虚劳证治。阴与阳是相互维系的,但当虚劳病情的发展,往往由阴虚及阳,或由阳虚及阴,如此则阴阳两虚,失去互根作用。则在临床可以产生偏阴或偏阳的症状。里急,腹中痛,四肢酸痛,为偏阳不足的见证;悸、衄,梦失精,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为偏阴不足的见证。所有这些证情,都是气血亏损,阴阳失调的虚像。《灵柩》始终篇曰:“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绝,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唯有用甘温之剂以恢复脾胃的健运功能才是治疗的关键,故用小建中汤建立中气。尤在泾也说:“欲求阴阳之和者,必求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小建中汤以饴糖为君,甘味药为主即取义于此。方中饴糖、大枣、甘草味甘性温以温中缓急而补虚;桂枝、生姜味辛,通阳走表助卫,辛与甘合则生阳;芍药味酸,敛阳走里而益营,酸与甘合则化阴。全方共奏和阴阳,调营卫,建中气之功效。脾胃既复,饮食增加,气血自生,阴阳营卫得以协调,则此寒热错杂,偏阴偏阳之证也随之消失,病自愈,故主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说:“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黄疸病篇说:“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小建中汤。”都充分说明了恢复脾胃健运功能的重要性。《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还提出了“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也说明了调补脾胃的重要性,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生化之源,阴阳气血营卫诸不足,非脾胃健运,饮食增加,则无以资生恢复,故薯蓣丸方中重用不寒不热,不腻不燥的薯蓣,补脾胃,疗虚损,为方中之主药。

  补肾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第十五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本条是论述虚劳病肾气虚损的证治。腰为肾之府,肾气虚,外不能温煦,故腰部疼痛,肾与膀胱相为表里,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故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八味肾气丸是补益肾气的主方,具有滋阴助阳的作用。方中以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丹皮、茯苓六味有补有泄,以滋其阴,肉桂、附子则壮其元阳。正如尤在泾所说:“八味肾气丸,补阴之虚,可以生气,助阳之弱,可以化水,乃补下治下之良剂也。”补阴助阳,肾气复常,则上述诸症自愈,故主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篇第三条:“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本条是论述下消阳虚的证治。女子以血为主,男子以肾气为主,消渴病不仅男子所独有,这里所谓“男子”,是指房劳伤肾,精气先虚,病起于下之意。肾藏精,又为水火之所寄,肾阴亏损,上火,固可引起本病的发生;肾阳衰微,水不化气,亦可导致本病的形成,本条所论,即属肾阳虚而致的下消证,因肾虚阳气衰微,则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以摄水,因而发生“饮一斗,小便一斗”的下消证。

  “小便反多”是本条的证候重点,是说明热性病大热耗津的口渴小便必不多,而本证病理是肾阳偏虚,不能蒸津化气,所以口渴而小便反多。治疗方法,则应以补益肾气为主,使肾阳振奋,即可以蒸化水气,上升而为津液。同时肾阳振奋,又可以摄水,则消渴可止,小便亦可恢复正常。肾气丸为滋阴补阳之剂,方中用六味地黄丸以滋养肾阴,桂附振复肾阳,张景岳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医宗金鉴》曰:“与肾气丸从阴中温养其阳,使肾阴摄水则不直趋下源,肾气上蒸则能化生津液,何消渴之有耶?”肾气丸正体现了“阴中求阳”的治法,甚恰病情。

  以上证情,一为“小便不利”,一为“小便反多,但其病机,同为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行所致,故同主以肾气丸补阴之虚以生气,助阳之弱以化水,肾阳振奋,气化恢复,则诸证自愈。在《金匮要略》中,肾气丸还可用治下焦阳虚,脚气上入之少腹不仁;肾阳虚不能化饮之痰饮小便不利,以及肾气虚不举之妇人转胞不得溺等证,均属异病同治。其他如用治冲任虚损之半产漏下,胞阻腹痛的胶艾汤;用治血虚兼寒疝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用治虚烦不得眠的酸枣仁汤;用治妇人脏躁的甘麦大枣汤;用治虚热咳喘的麦门冬汤,皆属补法范围。(朱萌 山东省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朱传龙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

颜正华辨治胃痛经验

  (2022-12-30 08:20:23)[编辑][删除]


时间:2020-08-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张冰

  开栏的话:国医大师颜正华年已百岁,一生治验甚众,临证强调四诊合参,证症结合,顾护脾胃;用药平和,善于灵活使用药对配伍与古方化裁,尤擅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内科病症的诊治。本栏目精选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颜正华中药学思想与临床用药研究全集》中,颜正华治疗胃痛、胃下垂、痞满、反酸、泄泻、便秘、哮喘等病症的学术经验、临证用药思想,以飨读者。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常见于西医消化道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病。中医学对胃痛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胃痛的辨证治疗进行了论述,云:“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载有9种“心痛”,其实际是对“心胃痛”病因和临床表现的精辟分类,其中亦包括胃痛。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心痛方》云:“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而心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其亦指胃痛而言。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单列“胃脘痛”一门,详细论述了胃痛的病因病机和常用方药。明清以降,王肯堂、顾靖远等名医对胃痛一病的论治,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颜正华教授辨治胃痛一病,师古而不泥,灵活有章。

学术思想

  颜正华教授认为,胃痛的基本病机乃脾胃升降失常,气血瘀滞不行,即“不通则痛”。

  辨证要点

  辨证时关键须把握气、血、寒、热、虚、实六点,并结合患者发病之缓急,全面、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与特征。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辨气血:根据胃痛的性质,辨别病位在气分还是在血分。一般来讲,初病在气,久病入血;病在气分以胀痛、窜痛、时作时止、情绪变化影响明显为特点;病在血分多为持续性刺痛,痛处固定,夜间为甚,纳后加重,舌质紫暗。

  辨虚实:新病者多体实,症见疼痛拒按,食后痛甚,腹胀便秘,属邪实正不虚;久病者,痛喜温喜按,饥饿时痛甚,多为正气已伤的虚证。

  辨寒热:如满痛拒按、纳呆、喜温暖为寒客胃府;若疼痛喜温喜按,遇冷加剧为虚寒;若伴烦渴,喜冷恶热,小便赤黄,大便秘结,苔黄少津,脉弦数,多为胃中实火,或郁火犯胃的热证。

  颜正华教授同时认为,胃痛之虚实、寒热、缓急,虽变化多端,却总以虚实为纲,治疗不外补泻两途;补泻之中兼参寒热缓急。寒者散寒,停食者消食,气滞者理气,热郁者泄热,血瘀者化瘀,阴虚者益胃养阴,阳弱者温运脾阳。

  论治要点

  具体辨证论治常从肝气犯胃、胃络瘀阻、寒邪伤胃、饮食失节、湿热阻胃、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等方面着手。

  肝气犯胃:肝气犯胃以窜痛、嗳气、苔白、脉弦为主症,易受情绪变化的影响;治以疏肝理气。颜正华教授喜用香苏饮、柴胡疏肝散加减。气郁化热者加金铃子散;反酸烧心者加左金丸;便秘者酌用当归、郁李仁、火麻仁、全瓜蒌、决明子;嗳气重者酌选代赭石、旋覆花、沉香、乌药、苏梗;纳呆者,酌加麦芽、谷芽、神曲、山楂;窜痛胀闷甚者选用佛手、绿萼梅等;肝郁化火者,酌加化肝煎、加味逍遥合左金丸、金铃子散;热伤胃阴者以六味地黄丸加减,或以滋水清肝饮化裁。

  胃络瘀阻:症见痛有定处,日久、食后加重,夜甚,舌质暗,舌下静脉曲张,脉涩。治以活血通络,化瘀行气。颜正华教授喜用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痛甚者加乌药、香附、延胡索;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大便色黑,用大黄粉或三七粉冲服;呕血者加白及、蒲黄炭。

  寒邪伤胃:症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颜正华教授喜用良附丸加减,重用高良姜,或加干姜、吴茱萸暖胃散寒;夹食积者加神曲、鸡内金;寒邪日久化热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夹气滞者选用青陈皮、枳壳。

  饮食失节:症见嗳腐,呕吐,纳呆,打呃,大便不畅,口中黏腻,苔厚垢,脉滑。治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颜正华教授喜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加减。胀甚者加大腹皮、厚朴等;积而化热者加黄连、连翘;兼运化失职者加白术、茯苓;便秘者加大黄、槟榔等。

  湿热阻胃:症见胃脘痞满,口中黏腻,苔黄厚腻,大便溏或秘结,肛门灼热,脉弦滑。治以化湿清热和胃。颜正华教授喜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湿重者加半夏、干姜;热甚者重用黄芩、黄连;痞满甚者加厚朴、大腹皮、泽泻。

  脾胃虚寒:症见胃痛日久,以隐痛为主,喜暖喜按,口泛清水,纳差,疲乏,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治以温阳益气健中。颜正华教授喜用黄芪建中汤加减。寒甚者加良附丸;吞酸者去饴糖,加黄连、吴茱萸;平时调理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胃阴亏虚:症见胃痛隐隐,口燥(渴)咽干,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津少,呃逆,纳后不适感加重,脉细数。治以养阴和胃。颜正华教授喜用益胃汤、一贯煎加减。津伤重者加芦根、石斛;泛酸者加煅瓦楞子;痛甚者加芍药甘草汤;纳差甚者加陈皮、谷芽、麦芽等。

医案举隅

  张某,女,42岁。初诊:2006年5月20日。

  主诉:胃胀痛3个月余。

  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突发胃痛,以胀痛感为显,遇劳累或紧张时痛感加剧,兼见烧心感、嗳气、纳差,胃脘部喜温喜按,并伴疲劳、多梦易醒等症,二便正常,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滑。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既往有咽炎病史,现正值月经期。

  辨证:肝胃不和,气机郁滞。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处方:苏梗10g,香附10g,陈皮10g,旋覆花(包)10g,煅瓦楞子(先煎)30g,丹参20g,当归6g,砂仁(后下)5g,生龙牡(先煎)各30g,炒枣仁20g,木蝴蝶5g,绿萼梅6g,佛手6g,益母草15g,茺蔚子12g。7剂,水煎服,日1剂。

  2006年5月27日二诊:药后胃痛、烧心感明显减轻,胃胀、嗳气、疲劳感亦好转,但出现咽干、胸闷、心慌、气短等症。在原方疏肝、理气、和胃的基础上增用党参、白芍补气养血,加玄参清热凉血利咽。

  处方:党参12g,玄参12g,白芍15g,苏梗10g,香附10g,陈皮10g,旋覆花(包)10g,煅瓦楞子(先煎)30g,丹参20g,当归6g,砂仁(后下)5g,生龙牡(先煎)各30g,炒枣仁20g,木蝴蝶5g,绿萼梅6g,佛手6g。14剂,水煎服,日1剂。

  2006年6月10日三诊:服上药后,胸闷、心慌、气短明显好转。然近1周来进食冷饮,食后胃痛复作,隐隐作痛,按之亦痛,饭后痛甚,嗳气,有轻微烧心感,纳多则胸脘不适,仍觉咽干、咽痒,舌红少苔,脉弦细滑。颜正华教授仍效初诊处方遣药,并加神曲以消食强健脾胃。

  处方:苏梗10g,香附10g,陈皮10g,旋覆花(包)10g,煅瓦楞子(先煎)30g,白芍15g,生龙牡(先煎)各30g,炒枣仁20g,当归6g,丹参20g,绿萼梅6g,木蝴蝶5g,神曲12g,佛手6g,7剂,水煎服,日1剂。

  药后诸症显著缓解。随访3个月,胃痛未再复发。

  按:本案证属肝郁不舒,胃失和降。治以疏肝和胃。颜正华教授临证多用香苏饮加减,药由苏梗、香附、陈皮、白芍等组成。伴呃逆、嗳气者加旋覆花;兼郁热者加延胡索、川楝子;脾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茯苓、薏苡仁;兼吞酸者加煅瓦楞子;病久有瘀者加丹参;纳呆者加焦三仙、谷芽,并善用绿萼梅、佛手为佐药,以增强疏肝、理气、止痛之力。

  本案中,颜正华教授三诊均用香苏饮加味。并灵活加减变化。针对眠差加生龙牡、炒枣仁安神;针对舌苔黄腻、纳差,有湿阻中焦之嫌,加砂仁化湿行气;针对舌质暗且在经期,加丹参、当归活血养血调经。再者,凡女性患者带经期,颜正华教授每在方中加用益母草和茺蔚子或单用益母草调经。如方中活血药较多则每嘱患者经期停药,待经期过后再服药。从中可见颜正华教授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精深严谨的用药思想。(张冰)

王烈泉应用半夏泻心汤治验举隅

   (2022-12-30 08:30:46)[编辑][删除]


时间:2020-08-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洪泽华 魏晗露

  王烈泉主任医师是广东省揭阳市名中医,从医40多年来,应用《伤寒论》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肠病,很有心得。现举四则验案如下,以飨读者。

  浅表性胃炎

  陈某,男,49岁,2005年8月23日首诊。诉胃脘部经常胀满、疼痛已五年,间断服用中西药,症状未见减轻。现胃脘饱胀疼痛,食后更甚,常呃逆,有时呕吐痰沫,肠鸣,大便干结,纳差,体怠消瘦,口苦微干,舌边有齿印,舌尖边有瘀斑,苔黄厚腻,脉弦。行胃镜检查。

  诊断:浅表性胃炎。

  方药:黄连8g,黄芩10g,法夏10g,陈皮8g,干姜8g,党参10g,大枣15g,炙甘草10g,厚朴8g,山药15g,大黄10g,丹参10g,茯苓10g,日煎服1剂,连煎2次,煎得药液混和,分2次温服,给药7剂。

  二诊:胃脘胀痛减轻,呃逆呕吐消失,大便通,日1次,质软,口不苦,苔淡黄。已效,去大黄,他药依旧,再服7剂。

  三诊:胃脘胀痛、呃逆消失,胃纳增,肠鸣消失,舌上瘀斑已去,全身精神状态明显改善。上方黄连、黄芩减至6g,加黄芪20g,白术10g,服7剂。

  四诊:病愈。上方去黄连、黄芩、法夏,加白芍12g,当归10g,服10剂,半月后电话报告身体康复。

  按:本例为脾虚不能健运,痰热互结,致胃脘胀满疼痛、呃逆、肠鸣、纳差、便结、消瘦、体倦。证为虚实夹杂,治应攻补兼施。首诊、二诊,用半夏泻心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用黄连、黄芩、大黄清热解毒燥湿为主药,配合四君子汤、半夏、陈皮、厚朴、茯苓,方中姜枣健脾燥湿和胃,舌尖瘀斑,呈现久病多瘀,故加丹参活血化瘀。热去瘀化,以益气健脾为主,治本善后。

  萎缩性胃炎

  黄某,男,76岁,2002年6月5日首诊。诉三年来胃脘经常饱胀疼痛,两胁胀痛、常呃逆、胃纳差、身体逐渐消瘦,于2002年5月20日到汕头大学附属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现胃脘及两胁常胀满疼痛,呃逆、胃纳差、痰多便结、多梦易醒、体倦乏力、头晕、口苦口干、舌边有齿印,舌尖边有瘀点,舌苔黄腻,脉弦结。

  诊断:萎缩性胃炎。

  方药:黄连、黄芩、大黄各8g,法夏10g,茯苓10g,干姜8g,党参15g,大枣15g,茯神10g,白术10g,天麻10g,代赭石20g,柴胡15g,白芍12g,香橼10g,陈皮10g,丹参10g,莪术10g,山药15g。日煎服1剂,连煎2次,煎得药液混和,分2次温服,给药7剂。

  二诊:胃脘、两胁胀满疼痛减轻,口苦口干基本消失,胃纳稍增。已效,去大黄,它药依旧。给药7剂。

  三诊:胃脘、两肋胀满疼痛明显减轻。上方黄连、黄芩、法夏减少5g,加黄芪15g,当归8g,去代赭石、莪术。给药7剂。

  四诊:症状基本消失。上方去天麻,给药7剂。十天后电话报告身体恢复正常。

  按:本例为肝胃气机失调,脾失健运,痰热互结,以致胃脘、两肋胀痛,纳差、体倦、头晕、失眠。仍以黄连、黄芩、大黄清热解毒燥湿为先,配疏肝理气健脾,方用半夏泻心汤合柴芩四君子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胃不和则卧不安”,调理脾胃功能正常,则能安睡。

  胃溃疡

  王某,男,71岁,2019年4月6日首诊。诉近3个月来胃脘常胀满闷痛,呃逆、泛酸、胃纳差,大便不爽热痛,于3月21日进行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现胃脘胀满,有轻度压痛,时有呃逆、泛酸,食甜品、豆类食品呃逆泛酸更甚,胃纳差,进食后胃脘饱胀更明显,体倦乏力,大便不爽,质溏,排时下腹有热痛急迫感,面部红赤,舌红,舌尖边有瘀点,苔黄厚腻,口苦口臭,脉细数。

  诊断:胃溃疡。

  方药:黄连10g,黄芩10g,白花蛇舌草15g,牡丹皮10g,丹参10g,赤、白芍各10g,干姜5g,党参10g,白术10g,大枣15g,炙甘草15g,木香8g,法夏8g,代赭石20g,陈皮10g,山药15g。给药7剂。日煎服1剂,连煎2次,煎得药液混和,分2次温服。

  二诊:胃脘胀满疼痛减轻,呃逆泛酸、大便热痛不爽明显减轻,胃纳稍增,面色红、舌红消退,口苦口臭消失,苔薄黄。效不更方,再给药7剂。

  三诊:胃脘饱胀闷痛明显减轻,无呃逆泛酸,胃纳增,大便正常,舌苔正常,脉缓。上方去黄芩,黄连减至5g,加黄芪20g,茯苓10g,当归10g。给药7剂。

  四诊:诸症基本消失,胃纳基本正常,舌上瘀点消退,轻度体倦乏力。上方去黄连、白花蛇舌草、牡丹皮、赤芍,加肉桂6g。给药10剂。

  半月后电话报告身体康复。

  按:本例为胃有热毒痰瘀,蕴积日久,演变为溃疡。首诊用半夏泻心汤加白花蛇舌草、生地黄、赤芍、丹参,以增强清热凉血、解毒功能。热毒逐渐消退,黄连、黄芩、白花蛇舌草逐渐减量至去之,瘀证已去,活血化瘀药也随删去,后期以参、芪、苓、术为主善后。

  慢性结肠炎

  陈某,男,65岁。2016年9月20日首诊。诉反复泄泻近一年,经中西药治疗未见好转,半月前到某医院进行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现每天大便3~6次,多为黏液,时夹清红血,便前左下腹常有疼痛,便末里急后重。腹部常饱胀、有时呕吐痰沫,胃纳差、头晕、体倦乏力,近一年消瘦10斤,面色白光白,口微苦、微干、舌红、舌边有齿印、舌尖有瘀斑,脉细略数。

  诊断:慢性结肠炎。

  方药::黄连10g,黄芩8g,白花蛇舌草15g,马齿苋15g,干姜6g,大枣15g,炙甘草10g,党参15g,白术10g,山药15g,木香10g,赤芍10g,田七10g,法夏8g,槐花10g,山楂15g。给药7剂。每天煎服1剂,连煎2次,煎得药液混和,分2次温服。

  固肠止泻丸(陕西中医学院制药厂生产)每天服3次,饭前每次5g。

  二诊:大便每天减至4次,仍多为黏液,已无鲜红血,腹胀痛、呃逆、呕痰、里急后重均减轻,口苦口干消失。效不更方,给药7剂,仍配服固肠止泻丸。

  三诊:大便每天3次,质软,仍有少许黏液,腹胀满疼痛、呃逆、里急后重消失,胃纳增加,仍体倦乏力、头晕、舌红、苔黄、瘀点消失,脉缓。处方,黄连5g,白花蛇舌草,马齿苋各10g,木香8g,生姜10g,大枣15g,山药15g,山楂10g,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5g,当归10g,白芍12g,茯苓12g。给药7剂。

  四诊:面色红润,舌边齿印消失,大便每天2次,条状,胃纳恢复正常,头晕、体倦乏力明显减轻,体重增加,全身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上方去黄连、白花蛇舌草、马齿苋,再服10剂。半月后五诊,告知一切正常,再给上方10剂,巩固疗效。

  按:本例为湿热积滞于结肠引起泄泻,泄泻日久肠黏膜损伤而便中带血,治应先清热解毒燥湿、凉肠止血,因此首诊、二诊用半夏黄连泻心汤加白花蛇舌草、马齿苋、槐花、赤芍、田七,以清热凉肠、凉血、止血为主,结合调理气机、平补脾胃,行攻补兼施之法。湿热邪毒消退后,以调补气血治本为主。

  以上四则验案都是胃肠道慢性疾病,病机为气机失调、运化失常,是虚实夹杂之证。半夏泻心汤中黄连、黄芩清热解毒燥湿以袪邪;病久致虚,配用姜、枣、参、术,行攻补兼施之法,证方一致,因而疗效显著。病久有瘀,四例病案均可见瘀证,结合活血药可提高疗效。以上四例均是常见病,多发病,邪毒清退之后,应以治本为主,调补一段时间巩固疗效,以免复发。(洪泽华 魏晗露 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经方治疗胃寒型胃痛

   (2022-12-29 15:09:46)[编辑][删除]
时间:2020-08-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廖华君 黄仕营 余洁英

  慢性胃炎病程较长,时发时止,缠绵难愈,尤其是在饮食不当、情绪欠畅、睡眠不佳、压力大、受凉等条件下易诱发,出现胃痛、胃胀、反酸、打嗝、胃脘有烧灼感等症状。此时,患者服用西药的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等制酸药以及胃黏膜保护剂等药时,症状虽有所缓解。但是,如果病情长期反复发作,即使服用西药,患者的胃痛、胃胀、反酸、烧心感症状可能依然无法消除。

  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临床发现,有一类“老胃病”患者有胃脘部疼痛症状,常发生在半夜,白天减轻,天气转凉或下雨时加重。这类患者往往喜饮温水,胃部喜欢敷热水袋,大便稀溏不成形,易拉稀,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或水滑,脉沉细无力。中医辨证为胃寒型胃痛,用药宜温胃、散寒、行气、补中,代表方为小建中汤,如果疼痛较重,还可以合良附丸或理中丸。除服药治疗外,此类患者日常饮食宜忌生冷。以下为笔者运用经方治疗胃寒型胃痛的病例。

  刘某,男,66岁。2020年6月9日初诊。主诉胃脘部疼痛不适10余年,加重1月余。起初服西药耐信、达喜等药有效,后来再服无效。现症见:凌晨3点左右胃脘不适,疼痛,似扭紧状,偶有烧灼感、反酸,白天症状缓解,纳眠一般,二便可,大便不黑,容易拉稀,舌淡胖有齿痕,苔水滑,脉左细极如弓弦,右关脉分叉,稍弦,沉取无力。方拟小建中汤合良附丸。

  处方:桂枝10克,白芍20克,黑枣5枚,炙甘草5克,高良姜10克,醋香附10克,干姜5克,党参10克,麸炒苍术10克,生姜3片,蜂蜜2勺。7剂。

  6月16日复诊:患者说中药比较辣,服下后感觉胃中暖暖的很舒服,胃痛基本消失,纳眠可,大便偏稀,舌淡胖有齿痕,苔水滑较前好转,脉右关分叉,稍弦,左脉浮细,较前为宽,沉取无力。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胃多发息肉。方拟小建中汤合理中汤。

  桂枝10克,白芍20克,炙甘草10克,干姜5克,党参10克,麸炒苍术10克,麸炒白术10克,麸炒枳壳15克,黑枣7枚,生姜3片,蜂蜜2勺。7剂。

  随访,患者诉胃痛基本消失,偶尔饮食不慎会稍有不适。“老胃病”三分治,七分养,故嘱其通过饮食调理。

  按:患者胃痛似扭紧状,凌晨易发作,白天症状缓解,为寒邪犯胃,故夜间重,白天轻。大便易稀,舌淡胖有齿痕,苔水滑,为脾阳亏虚,失其运化。脉左细极如弓弦,右关脉分叉,稍弦,沉取无力,张仲景云:“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脉细兼弦,为中焦气血不足兼有寒凝。综合考虑,辨证为中焦阳虚,寒邪犯胃,故用温胃、散寒、行气、补中的小建中汤合良附丸、理中丸,方药对证,疗效显著。(廖华君 黄仕营 余洁英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忍冬的意趣
后一篇:治痹五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