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任崇喜
“忍冬”这个名字,有孤傲之性。忍冬在中医处方中多见,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金银花。
春夏季是金银花的“青春期”。它枝叶葳蕤,青藤翠蔓,四处攀爬,沐浴在阳光里,绽放出最舒展的姿态。目之所及,无论是在疏林田垄,还是在竹篱颓墙,都精神抖擞,青春无比。最让人喜欢的,是它造化神奇的花。在缀着朝露的清晨,一对花儿,生于叶腋之中,开得雅白,蒂带红色,映着蓬勃的朝阳,散发出点点幽香。转过午后,并蒂花中,有一朵先换了面目,变成黄色,香气随即浓郁起来。到了傍晚,那黄色花朵,因了暮色的浸润,变得细腻起来,像美人头上的金钗。自此,枝枝对对,皎洁与澄黄辉映,缱绻曼妙,绮艳多姿。
在《本草纲目》里,这晨银晚金的花儿叫“金钗股”。“金虎胎含素,黄银瑞出云。参差随意染,深浅一香薰。雾鬓欹难整,烟鬟翠不分。无惭高士韵,赖有暗香闻。”一种花儿能与珍贵的金银相连,又以高士相称,可谓“青眼有加”,身家不寻常。
“天地氤氲夏日长,金银二宝结鸳鸯。山盟不与风霜改,处处同心岁岁香。”金花银花并蒂并根并花,据说若是撷其一朵,另一朵花必紧随其下,可谓形影不离。因为一蒂二花,两花蕊探在外,成双成对,似鸳鸯对舞,故有鸳鸯藤之称。
就风韵和雅趣而言,金银花之名远远逊于忍冬,但人们喜欢这富贵的俗。何况这清丽的花儿还有素雅的气质。张恨水曾说:“金银花之字甚俗,而花则雅……每当疏帘高卷,山月清寒,案头数茎,夜散幽芳。泡苦茗一瓯,移椅案前,灭烛坐月光中,亦自有其情趣也。”金银花匍匐生长能力强,适合做地被栽培;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意境,可把它那细而柔的蔓条,缠绕扎成花廊、花架、花栏、花柱,以及让它缠绕假山石等。
人们喜欢它,或缘于它的药性:“忍冬,茎叶及花,功用皆同。昔人称其治风除胀、解痢逐尸为要药,而后世不复知用;后世称其消肿、散毒、治疮为要药,而昔人并未言及。”金银花摘下晒干后,呈浅黄色,清香犹存。金银花茶略微苦,却有回甘,是暑天清热败毒的佳品。
人们喜欢它,更在于它的“家常”。“引露牵风百尺长,繁花白白又黄黄。浮空一片金银气,好作医贫活命方。”清朝张德裕说:“今人多用其花随处有之,取之不竭。”“如此简、便、贱三字毕备之良药”,人们自然要“移根庭栏间,以备急”。
“长藤绿叶布浓荫,朝吐银花暮作金。诗味无穷关不住,幽香阵阵出柴门。”忍冬花期长,从春到秋,花开不绝。到了深秋,花谢叶落,长长的藤会长出紫红色的新叶来,在寒冬经久不凋。
(任崇喜)
菠菜:解热毒,通血脉,利肠胃
(2025-02-22
08:18:19)[编辑][删除]
菠菜: 解热毒,通血脉,利肠胃
摘自2025-2-21中国中医药报
《大力水手》是很多80后最喜欢的动画片之一,“大力水手,爱吃菠菜,吃了菠菜,力大无比。”菠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吃的一种绿叶蔬菜,不仅富含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颇受大众欢迎。
绿叶佳蔬功效多
在我国,菠菜自古就有“红嘴绿鹦哥”的美称。中医认为,菠菜味甘、性平,入肝、胃、大肠、小肠经,有解热毒、通血脉、利肠胃的功效,常用于头痛、目眩、目赤、夜盲症、消渴、便秘、痔疮等。《滇南本草》记载其:“祛风明目,开通关窍,利肠胃,解酒,通血。”《福建药物志》也提到:“(菠菜)平肝明目,下气调中。治夜盲症,脾虚腹胀。”此外,菠菜的种子(菠菜子)入药,可清肝明目、止咳平喘,用于治疗风火目赤肿痛、咳喘等。
佳蔬入馔益处多
菠菜的食法很多,可以炒、拌、烧、做汤、做粥,也可当配料用。下面介绍几款简单易学的膳食方,供参考。
菠菜粥
材料:菠菜100克,粳米200克,芝麻油、盐适量。
做法:取新鲜菠菜,洗净备用。粳米淘净后加水煮至米烂汤稠,最后加入菠菜稍煮,调入芝麻油、盐即可。
功效:补血止血、润肠通便。
枸杞菠菜猪肝汤
材料:枸杞子15克,猪肝70克,菠菜150克,香油、盐、鸡精各适量。
做法:菠菜洗净切段,焯水;猪肝洗净切片,汆熟。枸杞子加水煮15分钟,放入菠菜段和猪肝,煮沸后加盐、鸡精调味,盛入汤碗,淋上香油即可。
功效:滋阴补血、养肝明目。
麻油拌菠菜
材料:菠菜250克,芝麻油、调味品适量。
做法:菠菜洗净,置沸水中烫35分钟后捞起,加适量芝麻油及调味品拌匀即可。
功效:通利血脉、润肠通便。
凉拌菠菜海蜇皮
材料:海蜇皮100克、菠菜100克,调味品适量。
做法:菠菜洗净,置开水中煮23分钟后捞出,海蜇皮用开水烫后切丝,与菠菜混合,加调味品拌匀即可。
功效:滋阴清热、平肝熄风。
菠菜食用小贴士
菠菜富含类胡萝卜素、维生素及铁元素,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蔬菜,但食用时需注意以下4点。
1.菠菜中草酸含量较高,建议先用沸水焯烫后再烹调,否则会有涩味,并影响钙的吸收。
2.草酸易与钙结合成草酸钙,患有胆结石或泌尿系结石的患者应忌食。
3.菠菜中的膳食纤维丰富,可能促进肠胃蠕动,加重腹泻症状,脾胃虚弱或易腹泻者不宜食用。
4.菠菜中的菠菜蛋白酶可能引起过敏反应,部分人食用后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呼吸急促等症状,应避免食用。
白头翁汤治疗严重口苦
摘自2025-2-27中国中医药报
李瑞玉
邢台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白头翁汤是著名的经方,始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主治热毒痢疾,症见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临床常用于治疗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等。笔者用此方治疗一例严重口苦18年的患者,疗效显著,现将验案整理如下,供同道参考。
刘某,男,38岁,2021年4月7日就诊。主诉:口苦特别严重、“口气重”兼大便黏腻18年。患者在北京多处中医院及综合性医院均进行过治疗,曾用小柴胡汤等,但至今均无明显疗效。刻下:白天、晚上均口苦,“吃糖都是苦的”,半夜时常被“苦醒”。面色稍红,舌中下部黄腻,右关、尺脉偏大。
辨证:下焦湿热。
方用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30g,黄柏10g,黄连30g,秦皮15g,柴胡15g,龙胆草15g,山药20g。7剂,水煎服,日1剂。
服药1周后,患者复诊时说服上述药物3剂后,口苦、大便黏腻症状明显减轻。诊其右关、尺脉大的程度较前显著改善,嘱继服10剂,口苦、大便黏腻症状完全消失。
按
一般胆热犯胃所致的口苦较常见。中医认为,胆与肝相表里,胆附于肝叶之间,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在肝的疏泄作用下,胆汁排泄入肠道,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胆汁本身具有苦味,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胆汁循行于胆道,下注于小肠,参与正常的消化过程,不会上泛至口腔而引起口苦。当胆腑有热时,会导致胆气失于疏泄条达,进而出现胆气上逆的情况。胆气上逆则会携带着胆汁上泛至口腔,从而引起口苦的症状。胆热形成后,热邪具有熏蒸的特性,如同蒸锅的热气一样,胆汁中的苦味成分随着热气蒸腾向上,使得口中出现苦味。胆热越重,口苦的症状也就越明显。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可能导致胆汁排泄异常,出现口苦的症状。治疗大多选择和解少阳、疏肝利胆的小柴胡汤加减。
本案患者口苦18年,自觉“口气特别重”、大便黏腻,舌中下部黄,右关、尺脉大,提示中下焦有湿热。下焦湿热为什么会引起口苦?《伤寒论》关于白头翁汤证的原文及现代《方剂学》均没有提到该方剂治疗口苦。笔者选择白头翁汤治疗口苦口苦。理由有二,一是白头翁汤由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等四味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用,可治疗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气滞壅塞,其秽恶之物欲出而不得,或大肠湿热下注所致湿热下利证。二是在五行学说中,肝属木,大肠属金。木能克土,金能克木,这种相克关系可能导致肝经和大肠腑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和协调的关系。大肠是“阳明腑”的一部分,在肝经湿热病理情况下,肝经湿热有可能影响大肠功能,反过来说,阳明大肠腑的湿热同样也可影响肝胆,导致肝胆出现病变。本案中因大肠湿热之邪循经上犯至肝胆,导致肝胆疏泄失常,进而出现胆气上逆,胆汁上泛而引起口苦。因此,用白头翁汤清阳明大肠腑的湿热,“阻断”了“胆腑之热”上炎而致口苦,这是白头翁汤治疗口苦的基本病机,也是“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原则。
肝胆属木,木喜条达,湿热之邪循经传导可导致“木不舒”,以柴胡可疏通肝胆之气。龙胆草大苦大寒,能大泻肝胆之湿热。山药不仅可健脾,还可防止上述苦寒之药损伤脾胃,即“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本文作者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韦良渠 北京丰台医星中西医结合医院
1.治湿痰,咳嗽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不收,腹胀而食不消化:南星、半夏(俱汤洗)各一两(30克),白术一两半(45克)。上为细末,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汤下。(《紊问病机保命集》)
2.治湿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丹溪心法》)
3.治痰饮咳嗽:大半夏一斤(500克),汤泡七次,晒干,为细末,用生绢袋盛贮,于磁盆内用净水洗,出去粗柤,将洗出半夏末,就于盆内日晒夜露,每日换新水,七日七夜了,澄去水,晒干,每半夏粉一两(30克),入飞过细朱砂末一钱(3克),用生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淡生姜汤下,食后服。(《袖珍方》辰砂半夏丸)
4.治心下有支饮(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汤)(处方半夏18克
生姜15克
功能主治和胄降逆,消痰蠲饮。治痰饮内停,心下痞闷,呕吐不渴,及胃寒呕吐,痰饮咳嗽。
用法用量上二味。用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5.治肺胃虚弱,好食酸冷,寒痰停积,呕逆恶心,涎唾稠粘,或积吐,粥药不下,手足逆冷,目眩身重;又治伤寒时气,欲吐不吐,欲呕不呕,昏瞶闷乱,或饮酒过多,中寒停饮,喉中涎声,干哕不止:陈皮(去白)、半夏(煮)各七两(210克)。上二件,锉为粗散,每服三钱(9克),生姜十片,水二盏,煎至一中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留二服滓并作一服,再煎服。(《局方》橘皮半夏汤)
6.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150克),生姜半斤(250克),茯芩三两(90克)。上三味,以水七升(1400ml),煮取一升五合(300ml),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7.治胃反呕吐者:半夏二升(300克)(洗完用),人参三两(90克),白蜜一升(200ml)。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2400ml),和蜜汤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500ml),温服一升(200ml),余分再服。(《金匮要略》大半夏汤)
8.治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各一两(30克),半夏二两(60克)。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金匮要略》干姜人参半夏丸)
9.治小儿痰热,咳嗽惊悸:半夏、南星等分,为末,牛胆汁,入胆内和,悬风处待干,蒸饼丸,绿豆大。每服三、五丸,姜汤下。(《摘元方》)
10.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桂、半夏等分。末,方寸匕(1克),水一升(200ml),和服之。(《补缺肘后方》)
11.除积冷,暖元藏,温脾胃,进饮食,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气及年高风秘、冷秘或泄泻:半夏(汤浸七次,焙干,为细末)、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上等分,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饼末搅和匀,入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温酒或生姜汤下十五丸至二十丸,妇人醋汤下。(《局方》半硫丸)
12.治痰厥:半夏八两(240克),防风四两(120克),甘草二两(60克)。同为细末,分作四十服,每服用水一大盏半,姜二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侯。(《卫生家宝方》省风汤)
13.治目不瞑,不卧:以流水千里已外者八升(1600ml),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1000ml)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300ml),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灵枢》半夏秫米汤)(半夏10克,秫米10~15克)
14.治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1克),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200ml),煎七沸,纳散两方寸匕(2克),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伤寒论》半夏散及汤)
15.治痰结,咽喉不利,语音不出:半夏(洗)五钱(15克),草乌一字(1.5克)(炒),桂一字(1.5克)(炙)。上同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素问病机保命集》玉粉丸)
16.治喉痹肿塞:生半夏末搐鼻内,涎出效。(《濒湖集简方》)
17.治产后晕绝:半夏末,冷水和丸,大豆大,纳鼻中。(《肘后方》)
18.治奶发,诸痈疽发背及乳方:末半夏,鸡于(子)白和涂之,水磨敷。(《补缺肘后方》)
19.治小儿惊风:生半夏一钱(3克),皂角半钱(1.5克)。为末,吹少许入鼻。(《仁斋直指方》嚏惊散)
20.治重舌木舌,肿大塞口:半夏煎醋,合漱之。(《纲目》)
21.治诸瘘五六孔相通:生半夏末,水调涂孔内,一日二次。(《外科小品》)
22.治外伤性出血:生半夏、乌贼骨等分,研细末,撒患处。(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23.治蛇伤:鲜半夏、鸭食菜(苦麻菜)、香蒿尖各等量,混合捣碎成膏状,敷于伤处。(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24.老人风痰。用半夏(泡七次,焙过)、硝石各半两(15克),共研为末,加入白面捣匀,调水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
25.风痰头晕(哎逆目眩,面色黄,脉弦)。用生半夏、生天南星、寒水石(煅)各一两(30克),天麻半两(15克),雄黄二钱(6克
),小麦面三两(90克),共研为末,加水和成饼,水煮浮起,取出捣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极效。亦治风痰咳嗽、二便不通、风痰头痛等病。
26.热痰咳嗽(烦热面赤,口燥心痛,脉洪数)。用半夏、天南星各一两(30克),黄芩一两半(45克),共研为末,加姜汁浸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饭后服,姜汤送下。此方名"小黄丸"。
27.湿痰咳嗽(面黄体重,贪睡易惊,消化力弱,脉缓)。用半夏、天南星各一两(30克),白术一两半(45克),共研为末加薄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姜汤送下。此方名"白术丸"。
28.气痰咳嗽(面白气促,洒淅恶寒,忧悉不乐,脉涩)。用半夏、天南星各一两(30克),官桂半两(15克),共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此方名"玉粉丸"。
29.呕吐反胃。用半夏三升(450克?)、人参三两(90克)、白蜜一升(200ml)、水一半二千,细捣过,煮成三升半(700ml),温服一升(200ml)。一天服两次。此方名为"大半夏汤"。
30.黄疸喘满,小便自利,不可除热。用半夏、生姜各半斤(250克),加水七升(1400ml),煮取一升五合(300ml),分两次服下。
31.老人便结。用半夏(泡,炒)、生硫磺,等分为末加自然姜汁煮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此方名"半硫丸"。
32.失血喘急(吐血下血,崩中带下,喘急痰呕,中满宿瘀)。用半夏捶扁,包在以姜汁调匀的面中,放火上煨黄,研为末,加米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开水送下。
33.喉痹肿塞。用生半夏末 鼻内,涎出见效。
34.骨鲠在咽。用半夏、白牙,等分为末,取一匙,水冲服,当呕出。忌食羊肉。(据
《百度网》)
儿时,我在颐和园里挖半夏
段煦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眼看来到五月中,佳人买纸糊窗棂……”,侯宝林先生把这个谜语用在自己诙谐的相声中,使之家喻户晓,这谜底分别是半夏、防风等几样中药。单说这半夏,它可是中药化痰散结的要药,广泛用于痰湿导致的肺病、胃病等。
那它又因何得此半夏之名呢?农历五月,夏天刚过一半,它的球茎开始出芽,长出三片嫩绿的叶,顶出一支紫色的花,虽多不见结果,但在叶柄上会孕育一个珠芽,然后枯萎倒下,让球茎睡去,等待明年,此时夏天刚好过完。《本草纲目》中说:“五月半夏生,夏之半也,故名。”
我从小对植株地下能长出一个“球儿”的植物特别感兴趣,当得知半夏的植株下面也有一个圆圆的球儿(块茎)时,就琢磨着挖一颗出来玩儿。上世纪80年代初,我家住在北京的西边,颐和园自然是个绝好的游玩之地。我喜欢它那后山无人打理的荒野,虽说园林建筑几乎都被烧毁了,但我到那里是纯为采药和逮虫子去的。后山的路修在半山腰上,向下看,能看见掩映在树丛中的后湖,向上看是遮天蔽日的参天古木,道两旁是各种各样自然状态下生长的杂草,里面的野生植物因为鸟、风和流水的缘故,与旁边的太行山余脉小西山有交流,而公园的环境,又少了人为的开垦和烧荒,因此居然能够发现好多在周边儿山上也难找的稀罕植物来。
很快,我便从路边找到一小丛半夏来,那半夏刚刚长出三个叶。我拣了一棵最壮实的植株,判断它下面的球茎会相对大一些。我在植株下面的泥土上认真地挖掘起来。后山的土壤表层是陈年的腐叶土,松软又潮湿,挖起来很容易。不一会儿,我就得到了一枚像煮熟的鸡蛋黄般大小的球茎。
回到家,我把这枚圆圆的球茎种在一品红的花盆里。一品红是种俗之又俗的盆花,民间莳弄的一品红由于没有园艺工人专业复杂的折弯盘曲,会发生“徒长”,即光长枝叶不开花,而莳弄花草的人家又舍不得扔,就会给它换大花盆。养来养去,一品红就占据了一个特别大的花盆,我不喜欢这种又高又大,不爱开花还有毒(一品红体内具有带毒性的白色浆液)的家伙,在它根脚下的泥土里种了不少其他植物。
没想到,这球茎还挺争气,没几天又龇出一枚可爱的绿色叶芽出来,展开果然三片叶,这也是它“三叶老”俗名的来历。再后来,这只长三片叶的家伙从根脚里又龇出一根紫色的毽子,那是它的花,有点像马蹄莲,但比马蹄莲瘦小得多,也长得多。再后来,这一品红的花盆里就长出了更多的半夏出来。
虽然我种的半夏开花后从没见过结果,但它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即在植株靠下的茎部或叶柄上会接二连三地长出更小的珠芽来,这些珠芽一旦脱落到泥地上,就会生根、发芽,继而成为一株新的植株,然后继续长出新的珠芽,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就当半夏地面上的植株叶子荣而又枯、枯而又荣之时,那些土壤下面的小小球儿早已长成了质地坚实的块茎了。这些块茎就是半夏的入药部分,其味辛辣,有毒。药店里作为饮片的半夏多用明矾或生姜炮制过,使毒性降低,称法半夏或姜半夏,是化痰、祛湿、止咳、除满的良药。经配伍可制成止咳化痰的橘红丸、理气化痰的二陈丸、化痰熄风的半夏天麻丸、温胃化痰的小半夏合剂等多种成药、汤剂。
所谓“二陈丸”,其中有放陈了的半夏和橘皮(陈皮),这两种药材只要保藏得当,储存的时间越久,入药的疗效越好。以前就有老中医让徒弟把药炮制好,储存起来让徒弟老了再用的例子。我们的科学家可否研究一下到底是什么物质在药物的“陈化”过程中默默地起着某种作用,把经验的东西上升到科学层次来,中医学在这方面太需要研究了。(段煦)
夏日炎炎,酷暑难耐,喝上一杯美味酸梅汤,酸梅汤是传统的消暑饮料,还具备药的功效。制作以乌梅为主料,搭配山楂、甘草、陈皮,四味中药加水煮制而成。正宗酸梅汤一定是用冰糖熬制而成,在调整整体口味的同时也起到了药用作用。乌梅
味酸涩,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止血的功效。夏天心火克肺金,乌梅可敛肺气。山楂
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的功效。天气炎热导致食欲不振,吃点山楂可促进胃肠消化。陈皮
性辛温,味苦。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常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甘草
性味甘平。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可用于夏天的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冰糖
《本草再新》中记载冰糖“补中益气,和胃润肺。止咳嗽,化痰涎。”方中乌梅起到了生津止渴的功效,山楂、陈皮起到了消积化食解油腻的作用,甘草与冰糖起到了调和脾胃、矫正味道的作用。
原料以乌梅、山楂、陈皮、甘草为主。将材料置入水中充分浸泡,浸泡后放入锅中,加水,用大火煮。水沸后,转文火,继续熬煮。出锅前,放些冰糖块熬至融化,酸梅汤便做好了。最好选用砂锅或搪瓷锅。
酸梅汤有消暑生津、开胃消食的药用功效,合理使用还能够调理身体。但是需要注意,酸梅汤也不是完全适合所有人群,药膳中乌梅、山楂药性都为酸性,脾胃功能较弱的人群应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进行使用。血糖高的人群应谨慎选用。
常做两个导引功法,有助调和五脏、改善睡眠。
伸展式
坐姿,两腿向前伸直,挺直上半身,双臂垂放于身旁;吸气,两臂上举贴于耳旁,尽量向上伸展,掌心向前;呼气,身体慢慢贴近双腿上侧,手臂放低;吸气,双手抓住两脚大脚趾,挺直脊背,仰头看上方,将背部伸展到最大限度;呼气,身体贴放在两腿上,双手抱住脚踝,小臂放落腿旁;吸气,恢复到第一步。以上动作反复做6次。
倒立式
仰卧,双腿伸直并拢,双手自然贴放身体两侧,掌心贴地;吸气,向上抬起双腿,双手按压地面,背部抬离地面,双腿缓缓向头顶方向伸展;双手扶在腰间,呼气,双腿离地,慢慢向上抬至地面平行;吸气,伸直双腿,使背部、臀部、双腿都与地面垂直,肩部、头部、上臂和双肘撑地,保持数秒,呼气还原。以上动作反复做3次。
久坐梨状肌疼练练四招
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医正骨科副主住医师句朝晖
久坐是“梨状肌综合征”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喜欢用一侧屁股坐的人。有的男士喜欢把钱包放在裤子屁股兜里,钱包也会挤压同侧臀部。梨状肌受伤后充血肿胀、痉挛,挤压坐骨神经导致臀部沿大腿后侧串痛麻木至小腿或足部。久坐、行走或上楼时症状加重。
在梨状肌综合征的疼痛缓解后可做臀部肌肉的拉伸练习和力量练习——
臀肌拉伸
仰卧,屈曲双膝,将一腿的踝关节置于另一腿的膝上。双手从下面抱住大腿根,将膝尽量拉向胸部。你会感到臀部的牵拉感。保持15~30秒,重复3次。
梨状肌拉伸 双腿伸直。屈曲左膝关节,用右手将左膝右肩部,保持15 30秒。再行右侧。每侧做3次。
站立位腘绳肌拉伸 将腿伸直,足跟放在约40 厘米高的凳子上。身体前倾感觉大腿后侧有拉伸感。腰要挺直,不要弯曲。保持15~
30秒,每条腿拉伸3次。
外展对抗练习 用弹力带一端系在脚踝,另端固定。做直腿外展对抗,每组10次,做3组。
半仰卧起坐
仰卧屈膝,足平放地板。收缩腹肌使腰部平压地板。收下颌向胸部,两臂前伸,卷曲上部身体直到两肩抬离地板,保持3秒。不要憋气,抬肩时呼气,放松。每组10次,做3组。如果感觉容易,可以双手抱后头,两肘张开。
俯卧伸髋(屈膝)俯卧,髋关节下垫枕。屈一膝,收缩臀部并慢慢抬起大腿约15厘米,保持5秒,慢慢放下,放松,另一腿伸直放在地板上。每组10
次,做3组。
平衡练习 双臂及双膝支撑,收腹使脊柱紧张。伸左臂及右腿,保持5秒,慢慢放下,再行右臂、左腿。每侧做10次。(摘自
《健康时报》2019年9月24日第9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