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防疫之关键

(2023-01-09 04:55:51)
扶正祛邪 调神强身

摘自2022-12-26中国中医药报
赵建永 天津社会科学院国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
在我国防疫进入新模式的形势下,每个人都应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和直接受益人。冬天正值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尤其是气候寒冷、冷暖多变或天气反常之时,更容易引发新冠感染和流感叠加流行。中医在新冠疫情中深度参与救治全过程,不仅在快速改善症状和减少转重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而且在预防、康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医强调系统观念,将多种医疗手段贯穿到日常防疫之中,打出中医组合拳,建起“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一体化的“治未病”防治体系,筑起护卫人民健康的坚固长城。
养正固本:护正气避邪气
中医防疫的精髓在于扶正祛邪,《素问•刺法论》讲“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这奠定了后世防治疫病的基本原则。扶正就是扶助巩固人体正气,改善体质,提升免疫力,使外邪无法侵入。祛邪是采用各种方式将邪毒驱出体外。《素问•评热病论》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从反面论证了只要被外邪侵袭,必然因为正气不足。可见,疾病是否发生,取决于正邪双方较量的结果。若正能胜邪,就不会发病,正不胜邪则会发病。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正气强弱是决定发病与否的关键因素。
以中医视角看,新冠病毒主要攻击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身体虚寒、正气不足者,是易感人群。只要正气充足,就很难感染。即使感染了,也症状轻微,容易恢复,甚至没有任何不良反应。所以要把握好扶正气、祛邪气的原则,做到融会贯通,则万物皆可活用而成为新冠克星。
增强自身的正气,提高人体防御免疫能力,这是做好防疫的根本应对之道。中医对于提振正气有很多积极措施,大致可分内外两种:在内养正气方面,有情志疗法、导引吐纳养生等;在外扶正气方面,有中药、针灸、推拿、芳香疗法等。中医对防疫的作用,一是扶正气助阳气,整体调理净化人体内环境,提升抵抗力;二是通过中药,改变病毒依附的生存环境。藿香正气水就属于典型的扶正祛邪中成药,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对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感冒发烧有奇效。
中医防治疾病强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意为一切不正之气、传染源等致病因素均应及时避开,生活恬静淡泊,心无挂碍,真气便可自动调和顺畅,这样精气神安住在体内而不外泄,病还会从哪儿来呢?这涉及疾病的发生原理及日常生活中的宜忌,对防疫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保持正气充裕,以抵御外邪侵袭;另一方面避免接触病邪,不吃不该吃的东西,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躲避风寒。
《难经》讲“形寒饮冷则伤肺”,大意是说寒湿之邪首犯肺卫,身体着凉、喝冷饮,都会消耗阳气损害肺功能,因此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忌受凉伤风。风为百病之长,戴口罩、帽子、围巾是头部避风之举,亦是出门防疫基本措施。在休息、更衣时要注意“穿堂风”等“贼风”,务必时刻注意保暖,多穿衣服,勤晒太阳,少到阴冷潮湿处。体温低更容易受到病毒攻击,因此应密切关注身体各部位温度。若发现手脚冰冷或局部温度相对较低,可用艾灸、敷贴等热疗驱寒。
二要食饮择热去寒。因为在五行中,脾胃属土,肺属金,土为金母,寒凉饮食后,寒邪犯胃,由母及子,肺胃俱损,导致发热、咳嗽、胃痛、呕吐、腹泻等症。这时应忌口海鲜、凉性水果、冰镇饮料等寒凉生冷之物,选用热姜汤、热粥等易消化、不油腻的饮食,可以培土生金固肺卫,有助于尽快康复。
顺应自然规律,在平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方可从根本上保养正气。要适时调整生活节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省欲戒奢。这样调摄身心,保持心情愉悦,可使志安宁而肺气清。
安心顺气:畅情志调心神
面对疫情等各种突发情况,不少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紧张焦虑情绪。如何疏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备受大家关注。《黄帝内经》开篇就传授人们如何身心兼治不得病的智慧,并告诫人们先要有心灵的健康,才会有身体的健康。人的精神状态直接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志过度就会导致疾病。中医认为“忧伤肺”,忧愁、悲哀的情绪容易使肺受伤。除了用导引养生法调节异常情绪,还可采用“喜胜忧”的方法,即喜乐可治疗因忧郁哀怨等不良情绪所致病变。例如,多看笑话、喜剧,开怀大笑能加快血液循环,使肺活量增大。主动训练自己笑口常开、面带微笑,可以促进身心内外关系的和谐。
当人处于不良情绪中,脏腑功能便会失调。所以,面对疫情既要重视防护,同时也应注意放松心情。心平则气和,人体气机才会通畅。安心宁神是最好的健康良方,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心安而不惧”。保持乐观的心态,让心中洒满阳光,与其惴惴不安地精神内耗,不如淡然处之,随遇而安。这就需要静以养神,动以养形,保形全神,形神合一。
身心健康的人都有一身正气,养护正气的一种特效方法是“养吾浩然之气”(《孟子》)。长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积善成德,厚德载物,自有正气护体,故“德全不危”(《素问•上古天真论》)。如能做到,自然有助于正气旺盛,抗病力强,病邪也就难以伤人。
导引吐纳:强体魄养精神
适当加强锻炼,有助于畅通气血,防御疾病。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六字诀等传统导引养生功法都是室内便可完成的运动,通过肢体、筋骨、关节的活动,引导体内气机趋向平和,使人“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导引术传承数千年,简便易学、安全有效,可培固人体正气,预防并调理亚健康状态,有助于解决焦虑、抑郁、失眠、疲乏等问题。例如流传较广的八段锦,全程共八个动作,强度适中,柔和缓慢,动静相兼,不受场地限制,适合各类人群。经常练习可开胸理肺,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调节情志,有颐养心神、防病治病等功效。
导引配合调整呼吸的吐纳方法,效果更佳。吐纳调息也可专门进行,每天练习一刻钟,可以帮助安定心神,洗除杂念,防病于未然。练功时要顺应自身律动,放松深长地呼吸,与身心深度连接。在一呼一吸间,释放焦虑、不安和恐惧等情绪。这样既强健了身体,又稳定了情绪,外邪也就不容易侵扰人体。例如腹式呼吸调息法,可按照以下步骤练习:1.心静下来,放下所有情绪,站桩、打坐、平卧的姿势任选一种;2.将注意力引导至腹部,气沉丹田;3.闭嘴用鼻子呼吸,吸气时鼓起腹部,呼气时腹部瘪下去;4.每次呼吸,程度要深,速度要慢,气息均匀;5.在吸满呼尽时,都尽量屏息一会儿。
导引养生中的自我穴位按摩,可以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调整机体功能状态,起到预防与康复作用。例如轻叩膻中畅胸阳,膻中穴是心包经的募穴(气血聚集之处),位于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有调理脏腑、理气活血之效,主治胸闷不适、心悸不安、咳喘气短等症。若感胸闷,可轻叩或揉按膻中穴,发“呵”字音,6次为一周期,可依据身体状况,连续发声3~6个周期,有振奋心肺之阳、畅达胸中气机的作用。

发布新冠防治特色中药上感协定方

 (2023-01-07 07:38:55)[编辑][删除]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摘自2023-1-6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讯 (记者王青云)近日,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发布新冠防治特色中药——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上感协定方。
该协定方是在国医大师张学文的指导下,医院组织国家援鄂中医(陕西)医疗队队长、陕西省名中医雷根平,岐黄学者闫咏梅等多位知名中医药专家,根据援助武汉江夏方舱医院、上海、西安、内蒙古等地新冠肺炎疫情救治经验,结合本地区三年来疫情的特点和地域气候特征等制定的经验方,临床疗效显著。
协定方分为1号、2号、3号、4号、5号方。1号方为扶正抗感方,组成为党参、黄芪、白术、藿香、防风等,具有扶正抗感的功效,适用于无症状感染者或正常人群的预防;2号方为清热抗感方,组成为柴胡、桂枝、黄芩、半夏、羌活等,具有抗感清热的功效,适用于以发热症状为主的患者;3号方为利咽抗感方,组成为金银花、蒲公英、玄参、麦冬、桔梗等,具有利咽抗感的功效,适用于咽干咽痛为主患者;4号方为止咳抗感方,组成为百部、紫菀、桔梗、瓜蒌皮、半夏等,具有止咳抗感的功效,适用于咳嗽为主患者;5号方为清热利咽抗感方,组成为生麻黄、杏仁、石膏、桔梗、玄参等,具有清热利咽抗感的功效,适用于发热咽痛为主的患者。

从五运六气谈新冠防治策略

时间:2023-03-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李恒腾

 

壬寅年冬,奥密克戎来袭,在治疗中南北地域有差异。从天时来看,共性为风;从地域看,有寒热差异;从个人看,人神虚处邪易凑。表现是气立病,内藏神机病。治疗应天人相应,养治结合。

为什么共性是风?这得从五运六气来看。壬寅年同天符,木运太过生风,脾土不及,湿从中生。值六之气厥阴风木在泉,主气太阳寒水,风木扰动寒水,风寒上逆,阳气不藏。少阳相火司天,风火相煽,少阴君火不降。

从临床观察,风热在上,风湿在中,风寒在下,中气不足是此轮传染病的基本病机。风主卫,卫气发于下焦,布于上焦,肺气宣发及体表,值主气太阳寒水,风寒亦在表。水流湿,火就燥,肺胃燥金之地亦形成挟饮、挟风、挟燥。

从症状表现看,发热、头痛、恶寒、骨节痛,此为寒;肌肉酸痛、舌苔湿腻、腹泻、颈项强直,此为湿;咽痛、咽干、恶热,此为热;干咳、胸腔痛、咳血丝,此为风挟热、挟燥;咳痰、气喘上逆,这是挟饮。若是单纯风寒在表,合病少阳阳明,用经方葛根柴胡桂枝辈合苍术苡仁类易愈;风挟饮,用越婢类;风寒在下,用白通真武辈、麻附细合山萸乌梅柏子仁之类;单纯风热在上,用温病法易愈;纯风邪在头者,用天麻头痛片、六经头痛片之类。但是,上中下之风热寒湿虚挟杂合化,这才是新冠病毒的奸猾之处,披着感冒的外衣,暗处疫毒藏奸。

这轮疫情区别于庚子年新冠疫情。初起,彼是寒湿为主,庚子年少阴君火司天,太阴湿土左间,司天天气虚,太阴湿土引动太阳寒水克少阴君火,直接导致君火不明,少阳相火失位,这是直接危及生命中枢的。而壬寅年冬这轮疫情,大寒之前,天时不变,笔者认为基本就是这个规律。“年之所加”,工之不可轻视。

天时共性,个体差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每个人的人神状态不同,病毒与其产生的气化反应亦不一。比如,丑未年出生的人,其生命与太阴湿土之气相应最突出,新冠病毒进入其身体,便易与湿气相合,发为风湿等症状;辰戌年出生的人,则易表现出风寒症状;子午、寅申年出生的人,则易表现出风热症状;己亥年出生的人,则易表现出风热;卯酉年出生的人,则易表现出风燥症状。以上非绝对,但大概率是有的。具体到年干中运不同,出生四季寒暖不同,日时干支不同,其中依五行生克制化,胜复依然有变化交织。还有误治之后的气机失衡都是变数,亦需以临证来权衡。

很多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恢复期表现出味觉、嗅觉失灵,精神状态不佳,头晕,心悸气短,干咳,痰难咯出,痰中带血丝,胸部不畅,咽喉不利。这大概是病毒奸猾之处,因其风性,归藏厥阴;因其暗合湿,易藏膜原;因挟热挟燥,肺金受克,所以清透膜原,分消上下,疏通三焦,从风热者祛风清解,从风寒者温解,下不足者养之育之,清上畅中固下,应是恢复期一个坚守的战略思想。

天时值冬至期间,潜阳至为关键。阳气不潜亦是此恢复期核心病机。很多患者不需发汗解表,脉亦不浮紧,却表现出类似伤寒之症,此时如强行发汗,则导致阳气浮越,气机郁堵;若服用退烧药,大汗后,津液失衡,气亦浮越,即便烧退痛去,恢复期亦迁延难愈。此时需顾护胃阴,固摄阳气。老年人肝肾阴虚,心肺之阳与肾阳同气相求,服药不当,亦导致直中太阴少阴,影响神机。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无论老年人还是青壮年,若厥阴心包络血不足,或厥阴心包素有热,肠胃三焦气机上逆,邪易陷包络。成为逆证。其上头脑、心脏,中肝脏,下生殖系统,皆属厥阴风木。形成类似心肌炎、重症肺炎者,为人神失守之危重证。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笔者认为此可作为新冠病毒感染恢复期之纲领。

大寒节气后,进入癸卯年,新一年火运不及,寒水侵袭;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心脏负担重,务必防止寒湿侵袭,厥阴风火郁于心脏,导致心肌受损。初之气太阴湿土加临厥阴风木,风寒湿为主。经方可选葛根汤、柴胡桂枝汤合五苓散类,时方可选神术散类。但“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癸卯年春需考虑风温合燥。千金解肌汤可供参考加减。另有经方麻黄升麻汤,治疗厥阴风木陷于太阴湿土,君相二火与阳明燥金相合,颇为对机。针对火郁于中,值二之气,少阳相火加临少阴君火,湿热相合,甘露消毒丹可供参考。另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石甘汤对治燥热也是二之气、三之气参选之方。

养生防病,以养心疏肝为主。以阳池穴、心俞穴养心;以丘墟穴、肝俞穴养肝。二三月份可补大敦、大陵、神门,以艾灸为主,以进木火之气。《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三焦腠理元真通畅则气化升降正常;做好防护,减少病毒侵犯,即使少量病毒从鼻进入,亦不会随气化入经络、入三焦、入脏腑。(李恒腾 广西中医药大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忍冬的意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