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疫之关键
(2023-01-09 04:55:51)
扶正祛邪
调神强身
摘自2022-12-26中国中医药报
赵建永 天津社会科学院国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
在我国防疫进入新模式的形势下,每个人都应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和直接受益人。冬天正值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尤其是气候寒冷、冷暖多变或天气反常之时,更容易引发新冠感染和流感叠加流行。中医在新冠疫情中深度参与救治全过程,不仅在快速改善症状和减少转重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而且在预防、康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医强调系统观念,将多种医疗手段贯穿到日常防疫之中,打出中医组合拳,建起“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一体化的“治未病”防治体系,筑起护卫人民健康的坚固长城。
养正固本:护正气避邪气
中医防疫的精髓在于扶正祛邪,《素问•刺法论》讲“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这奠定了后世防治疫病的基本原则。扶正就是扶助巩固人体正气,改善体质,提升免疫力,使外邪无法侵入。祛邪是采用各种方式将邪毒驱出体外。《素问•评热病论》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从反面论证了只要被外邪侵袭,必然因为正气不足。可见,疾病是否发生,取决于正邪双方较量的结果。若正能胜邪,就不会发病,正不胜邪则会发病。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正气强弱是决定发病与否的关键因素。
以中医视角看,新冠病毒主要攻击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身体虚寒、正气不足者,是易感人群。只要正气充足,就很难感染。即使感染了,也症状轻微,容易恢复,甚至没有任何不良反应。所以要把握好扶正气、祛邪气的原则,做到融会贯通,则万物皆可活用而成为新冠克星。
增强自身的正气,提高人体防御免疫能力,这是做好防疫的根本应对之道。中医对于提振正气有很多积极措施,大致可分内外两种:在内养正气方面,有情志疗法、导引吐纳养生等;在外扶正气方面,有中药、针灸、推拿、芳香疗法等。中医对防疫的作用,一是扶正气助阳气,整体调理净化人体内环境,提升抵抗力;二是通过中药,改变病毒依附的生存环境。藿香正气水就属于典型的扶正祛邪中成药,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对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感冒发烧有奇效。
中医防治疾病强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意为一切不正之气、传染源等致病因素均应及时避开,生活恬静淡泊,心无挂碍,真气便可自动调和顺畅,这样精气神安住在体内而不外泄,病还会从哪儿来呢?这涉及疾病的发生原理及日常生活中的宜忌,对防疫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保持正气充裕,以抵御外邪侵袭;另一方面避免接触病邪,不吃不该吃的东西,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躲避风寒。
《难经》讲“形寒饮冷则伤肺”,大意是说寒湿之邪首犯肺卫,身体着凉、喝冷饮,都会消耗阳气损害肺功能,因此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忌受凉伤风。风为百病之长,戴口罩、帽子、围巾是头部避风之举,亦是出门防疫基本措施。在休息、更衣时要注意“穿堂风”等“贼风”,务必时刻注意保暖,多穿衣服,勤晒太阳,少到阴冷潮湿处。体温低更容易受到病毒攻击,因此应密切关注身体各部位温度。若发现手脚冰冷或局部温度相对较低,可用艾灸、敷贴等热疗驱寒。
二要食饮择热去寒。因为在五行中,脾胃属土,肺属金,土为金母,寒凉饮食后,寒邪犯胃,由母及子,肺胃俱损,导致发热、咳嗽、胃痛、呕吐、腹泻等症。这时应忌口海鲜、凉性水果、冰镇饮料等寒凉生冷之物,选用热姜汤、热粥等易消化、不油腻的饮食,可以培土生金固肺卫,有助于尽快康复。
顺应自然规律,在平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方可从根本上保养正气。要适时调整生活节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省欲戒奢。这样调摄身心,保持心情愉悦,可使志安宁而肺气清。
安心顺气:畅情志调心神
面对疫情等各种突发情况,不少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紧张焦虑情绪。如何疏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备受大家关注。《黄帝内经》开篇就传授人们如何身心兼治不得病的智慧,并告诫人们先要有心灵的健康,才会有身体的健康。人的精神状态直接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志过度就会导致疾病。中医认为“忧伤肺”,忧愁、悲哀的情绪容易使肺受伤。除了用导引养生法调节异常情绪,还可采用“喜胜忧”的方法,即喜乐可治疗因忧郁哀怨等不良情绪所致病变。例如,多看笑话、喜剧,开怀大笑能加快血液循环,使肺活量增大。主动训练自己笑口常开、面带微笑,可以促进身心内外关系的和谐。
当人处于不良情绪中,脏腑功能便会失调。所以,面对疫情既要重视防护,同时也应注意放松心情。心平则气和,人体气机才会通畅。安心宁神是最好的健康良方,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心安而不惧”。保持乐观的心态,让心中洒满阳光,与其惴惴不安地精神内耗,不如淡然处之,随遇而安。这就需要静以养神,动以养形,保形全神,形神合一。
身心健康的人都有一身正气,养护正气的一种特效方法是“养吾浩然之气”(《孟子》)。长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积善成德,厚德载物,自有正气护体,故“德全不危”(《素问•上古天真论》)。如能做到,自然有助于正气旺盛,抗病力强,病邪也就难以伤人。
导引吐纳:强体魄养精神
适当加强锻炼,有助于畅通气血,防御疾病。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六字诀等传统导引养生功法都是室内便可完成的运动,通过肢体、筋骨、关节的活动,引导体内气机趋向平和,使人“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导引术传承数千年,简便易学、安全有效,可培固人体正气,预防并调理亚健康状态,有助于解决焦虑、抑郁、失眠、疲乏等问题。例如流传较广的八段锦,全程共八个动作,强度适中,柔和缓慢,动静相兼,不受场地限制,适合各类人群。经常练习可开胸理肺,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调节情志,有颐养心神、防病治病等功效。
导引配合调整呼吸的吐纳方法,效果更佳。吐纳调息也可专门进行,每天练习一刻钟,可以帮助安定心神,洗除杂念,防病于未然。练功时要顺应自身律动,放松深长地呼吸,与身心深度连接。在一呼一吸间,释放焦虑、不安和恐惧等情绪。这样既强健了身体,又稳定了情绪,外邪也就不容易侵扰人体。例如腹式呼吸调息法,可按照以下步骤练习:1.心静下来,放下所有情绪,站桩、打坐、平卧的姿势任选一种;2.将注意力引导至腹部,气沉丹田;3.闭嘴用鼻子呼吸,吸气时鼓起腹部,呼气时腹部瘪下去;4.每次呼吸,程度要深,速度要慢,气息均匀;5.在吸满呼尽时,都尽量屏息一会儿。
导引养生中的自我穴位按摩,可以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调整机体功能状态,起到预防与康复作用。例如轻叩膻中畅胸阳,膻中穴是心包经的募穴(气血聚集之处),位于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有调理脏腑、理气活血之效,主治胸闷不适、心悸不安、咳喘气短等症。若感胸闷,可轻叩或揉按膻中穴,发“呵”字音,6次为一周期,可依据身体状况,连续发声3~6个周期,有振奋心肺之阳、畅达胸中气机的作用。
摘自2022-12-26中国中医药报
赵建永 天津社会科学院国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
在我国防疫进入新模式的形势下,每个人都应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和直接受益人。冬天正值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尤其是气候寒冷、冷暖多变或天气反常之时,更容易引发新冠感染和流感叠加流行。中医在新冠疫情中深度参与救治全过程,不仅在快速改善症状和减少转重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而且在预防、康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医强调系统观念,将多种医疗手段贯穿到日常防疫之中,打出中医组合拳,建起“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一体化的“治未病”防治体系,筑起护卫人民健康的坚固长城。
养正固本:护正气避邪气
中医防疫的精髓在于扶正祛邪,《素问•刺法论》讲“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这奠定了后世防治疫病的基本原则。扶正就是扶助巩固人体正气,改善体质,提升免疫力,使外邪无法侵入。祛邪是采用各种方式将邪毒驱出体外。《素问•评热病论》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从反面论证了只要被外邪侵袭,必然因为正气不足。可见,疾病是否发生,取决于正邪双方较量的结果。若正能胜邪,就不会发病,正不胜邪则会发病。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正气强弱是决定发病与否的关键因素。
以中医视角看,新冠病毒主要攻击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身体虚寒、正气不足者,是易感人群。只要正气充足,就很难感染。即使感染了,也症状轻微,容易恢复,甚至没有任何不良反应。所以要把握好扶正气、祛邪气的原则,做到融会贯通,则万物皆可活用而成为新冠克星。
增强自身的正气,提高人体防御免疫能力,这是做好防疫的根本应对之道。中医对于提振正气有很多积极措施,大致可分内外两种:在内养正气方面,有情志疗法、导引吐纳养生等;在外扶正气方面,有中药、针灸、推拿、芳香疗法等。中医对防疫的作用,一是扶正气助阳气,整体调理净化人体内环境,提升抵抗力;二是通过中药,改变病毒依附的生存环境。藿香正气水就属于典型的扶正祛邪中成药,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对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感冒发烧有奇效。
中医防治疾病强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意为一切不正之气、传染源等致病因素均应及时避开,生活恬静淡泊,心无挂碍,真气便可自动调和顺畅,这样精气神安住在体内而不外泄,病还会从哪儿来呢?这涉及疾病的发生原理及日常生活中的宜忌,对防疫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保持正气充裕,以抵御外邪侵袭;另一方面避免接触病邪,不吃不该吃的东西,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躲避风寒。
《难经》讲“形寒饮冷则伤肺”,大意是说寒湿之邪首犯肺卫,身体着凉、喝冷饮,都会消耗阳气损害肺功能,因此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忌受凉伤风。风为百病之长,戴口罩、帽子、围巾是头部避风之举,亦是出门防疫基本措施。在休息、更衣时要注意“穿堂风”等“贼风”,务必时刻注意保暖,多穿衣服,勤晒太阳,少到阴冷潮湿处。体温低更容易受到病毒攻击,因此应密切关注身体各部位温度。若发现手脚冰冷或局部温度相对较低,可用艾灸、敷贴等热疗驱寒。
二要食饮择热去寒。因为在五行中,脾胃属土,肺属金,土为金母,寒凉饮食后,寒邪犯胃,由母及子,肺胃俱损,导致发热、咳嗽、胃痛、呕吐、腹泻等症。这时应忌口海鲜、凉性水果、冰镇饮料等寒凉生冷之物,选用热姜汤、热粥等易消化、不油腻的饮食,可以培土生金固肺卫,有助于尽快康复。
顺应自然规律,在平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方可从根本上保养正气。要适时调整生活节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省欲戒奢。这样调摄身心,保持心情愉悦,可使志安宁而肺气清。
安心顺气:畅情志调心神
面对疫情等各种突发情况,不少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紧张焦虑情绪。如何疏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备受大家关注。《黄帝内经》开篇就传授人们如何身心兼治不得病的智慧,并告诫人们先要有心灵的健康,才会有身体的健康。人的精神状态直接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志过度就会导致疾病。中医认为“忧伤肺”,忧愁、悲哀的情绪容易使肺受伤。除了用导引养生法调节异常情绪,还可采用“喜胜忧”的方法,即喜乐可治疗因忧郁哀怨等不良情绪所致病变。例如,多看笑话、喜剧,开怀大笑能加快血液循环,使肺活量增大。主动训练自己笑口常开、面带微笑,可以促进身心内外关系的和谐。
当人处于不良情绪中,脏腑功能便会失调。所以,面对疫情既要重视防护,同时也应注意放松心情。心平则气和,人体气机才会通畅。安心宁神是最好的健康良方,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心安而不惧”。保持乐观的心态,让心中洒满阳光,与其惴惴不安地精神内耗,不如淡然处之,随遇而安。这就需要静以养神,动以养形,保形全神,形神合一。
身心健康的人都有一身正气,养护正气的一种特效方法是“养吾浩然之气”(《孟子》)。长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积善成德,厚德载物,自有正气护体,故“德全不危”(《素问•上古天真论》)。如能做到,自然有助于正气旺盛,抗病力强,病邪也就难以伤人。
导引吐纳:强体魄养精神
适当加强锻炼,有助于畅通气血,防御疾病。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六字诀等传统导引养生功法都是室内便可完成的运动,通过肢体、筋骨、关节的活动,引导体内气机趋向平和,使人“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导引术传承数千年,简便易学、安全有效,可培固人体正气,预防并调理亚健康状态,有助于解决焦虑、抑郁、失眠、疲乏等问题。例如流传较广的八段锦,全程共八个动作,强度适中,柔和缓慢,动静相兼,不受场地限制,适合各类人群。经常练习可开胸理肺,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调节情志,有颐养心神、防病治病等功效。
导引配合调整呼吸的吐纳方法,效果更佳。吐纳调息也可专门进行,每天练习一刻钟,可以帮助安定心神,洗除杂念,防病于未然。练功时要顺应自身律动,放松深长地呼吸,与身心深度连接。在一呼一吸间,释放焦虑、不安和恐惧等情绪。这样既强健了身体,又稳定了情绪,外邪也就不容易侵扰人体。例如腹式呼吸调息法,可按照以下步骤练习:1.心静下来,放下所有情绪,站桩、打坐、平卧的姿势任选一种;2.将注意力引导至腹部,气沉丹田;3.闭嘴用鼻子呼吸,吸气时鼓起腹部,呼气时腹部瘪下去;4.每次呼吸,程度要深,速度要慢,气息均匀;5.在吸满呼尽时,都尽量屏息一会儿。
导引养生中的自我穴位按摩,可以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调整机体功能状态,起到预防与康复作用。例如轻叩膻中畅胸阳,膻中穴是心包经的募穴(气血聚集之处),位于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有调理脏腑、理气活血之效,主治胸闷不适、心悸不安、咳喘气短等症。若感胸闷,可轻叩或揉按膻中穴,发“呵”字音,6次为一周期,可依据身体状况,连续发声3~6个周期,有振奋心肺之阳、畅达胸中气机的作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