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舌质舌苔辨体质,初治选对寒热用药

(2023-01-06 07:40:21)
新冠感染后,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药品?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治医师李修洋给出建议——

摘自2023-1-5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李娜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发布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向社会推荐了几十种中药,广大群众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药品?对此,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治医师李修洋建议,根据自身体质辨寒热,按照阶段正确使用中药对症治疗,可有效缩短病程。
用药选择:通过舌质舌苔辨寒热
中医一般会将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在《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的成人治疗方案1和2中,有个明显的区别症状是“恶风寒”,对此,李修洋提醒,这可作为区分寒热的一个标志。
“‘恶风寒’是风寒感冒一个典型特征。”李修洋表示,寒症热症都会引发发烧,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如果根据体质区分寒热,做到对症下药,治疗效果会立竿见影。
很多人感染后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李修洋说:“单从这些症状很难分辨寒热,但从患者的舌象上可一目了然。”李修洋建议,感染后可以对镜观察自己的舌质和舌苔:如果舌质偏淡,舌苔偏白腻或白厚腻,就是寒湿比较明显;如果舌质偏红,舌苔偏黄偏干,就是有了化热的迹象。这两个阶段对症使用的中药也不同。
用药顺序:先行散寒化湿,酌情清热解毒
李修洋提示,舌质偏淡、舌苔偏于白腻或白厚腻的情况,多见于初起阶段,建议选用散寒化湿类的中药。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出现舌质偏红,舌苔偏黄的化热迹象,可选用清热解毒类中药。“这样不容易出现‘伤阳’症状。”李修洋说,研究显示,新冠病毒在冬季的传染率明显升高,进一步证实了新冠病毒对寒湿环境的偏嗜,因此,在初起阶段应尽量散寒解表,及时阻断病情。他推荐熬煮生姜葱白水,或者用拔罐、泡脚等方式出汗,使寒湿之气发散。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寒”的症状,也不是每个人“寒”的症状都很明显,一些人平时内热较盛,可能会直接或更快进入化热阶段,这时再选用清热解毒类中药会更加对症。“这是一些中老年人,或者平时容易怕冷、脾胃虚寒的患者,服用连翘、金银花等凉性中药可能出现恶寒、呕吐或腹泻等不适症状的原因。”李修洋表示,应先散寒解表,从治疗风寒的角度着手,如果一开始使用凉药,抑制了阳气,会导致各类症状加重。“有些病人选药恰当,三四天就好转了,如果选错了药,可能需要七八天,对阳气本就不足的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李修洋说。
平时防护:注重驱除体内湿邪
李修洋还谈到,新冠病毒感染夹湿的属性,是中医界的共识,因此,平时注重祛除体内的湿气,改善身体内环境,可以防止新冠病毒感染后体内湿气的加重。如用薏米、芡实、茯苓等超市就可以买到的祛湿的食材在家里煲汤,都可以帮助湿气重的人提前把湿气清一清,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药食同源的方法。
李修洋建议,很多人平时过食肥甘厚味,也容易导致体内湿气的产生,要尽量清淡饮食,维持健康的体内环境,更有利于对抗新冠病毒,防止重症,改善预后。

化浊解毒治黄厚腻苔经验

 (2018-12-25 15:55:02)[编辑][删除]

舌诊是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舌质、舌苔用以了解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以及邪正的消长变化,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笔者多年所见临床病例中凡浊毒内蕴者黄厚腻苔最为常见。一般认为黄厚腻苔多与湿热或痰热内蕴、食积化腐、外感暑热、湿温等相关,经清热利湿、祛痰消积等药物治疗,黄厚腻苔即会很快消退。清·刘恒瑞《察舌辨症新法》记载:“正黄色,为胃土正色,为温病始传之候。其为湿温、温热不能上蒸而化为津液者......牙黄无孔,谓之腻苔,中焦有痰也。若浓腻为阳气被阴邪所抑,必有湿浊、痰饮、食积、瘀血、顽痰为病,宜宣化。”但有的黄厚腻苔则顽固不退、经久难消,或者用药稍有减轻而停药后加重。

李佃贵教授重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倡导“衷中参西”“中体西用”。主张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基础上,将胃镜、病理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才能更准确地抓住疾病的本质,取得满意疗效。认为顽固性黄厚腻苔的本质是浊毒内蕴,湿热中阻。以浊毒立论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部分患者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或消失,使胃癌的药物预防成为可能。笔者有幸跟诊李佃贵教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顽固性黄厚腻苔的经验总结如下:

浊毒致病特点

李佃贵教授认为浊毒为病,常与痰、湿、瘀、毒并存。浊毒较之湿邪,更为黏腻滞涩,重浊稠厚。因此,病势更为缠绵难愈,多久久不能尽除。较之痰邪,浊毒变化多端,可侵及全身多个脏腑、四肢百骸,同时又会随体质及环境因素寒化、热化,从而出现种种变局。浊毒的存在可导致痰、瘀、毒等病理产物的产生,相兼为病,加重病情。浊毒困扰清阳、阻滞气机,可以导致津液停聚,加重痰浊;浊毒胶结,阻碍气血运行,更可加重气血瘀滞。浊毒伤人正气,蕴结成毒,或化热生毒,更可耗血动血、败坏脏腑。四者相兼,元气日衰,则病归难治。

浊毒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病久不去,容易生变。浊毒循人体经络体系,由表入里,由局部至全身,致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浊化、浊变,即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包括西医病理学中的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和癌变,以及炎症、变性、凋亡和坏死等变化,其结果是毒害细胞、组织和器官,使之代谢和机能失常,乃至机能衰竭。

李佃贵教授浊毒理论的提出,为癌前病变乃至肿瘤的中医诊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浊毒与舌、脉关系

临床上浊毒证患者以黄腻苔多见,但因感受浊毒的轻重不同而有所差别。以湿浊之邪为主者,舌苔腻、薄腻、厚腻,或黄或白或黄白相间;浊毒并重者,舌苔多为黄厚而腻;以热毒为主者,舌苔黄而微腻,或黑或中根部黄腻。并根据黄腻苔分布在舌部位的不同,来区分浊毒致病的脏腑。如舌两侧黄腻苔属浊毒在肝胆、舌中部黄腻苔属浊毒在脾胃等等。外感病变时,亦可根据黄腻苔所在舌尖、舌中部、舌根部的不同来区分浊毒在上焦、中焦、下焦。

浊毒证患者滑数脉常见,尤以右关脉滑数突出。临床以滑数、弦滑、弦细滑、细滑多见。浊重毒轻者,脉多濡缓;浊毒并重者,脉多濡数;毒重浊轻者,脉多滑数。

浊毒内蕴、湿热中阻的临床表现

主症:胃脘痞胀或疼痛,痛有定处拒按,胃灼热反酸,大便臭秽,黏腻不爽,排出不畅,小便混浊。

兼次症:或头晕目眩,胁有痞块,恶心腹胀,或寒热往来,身目发黄,或面色晦暗,口苦口臭口干,身重肢倦,或恶心干呕,入食即吐。舌质红或黯红,苔黄厚腻或薄黄,脉弦数或弦滑。

浊毒内蕴、湿热中阻的治疗原则

李佃贵教授认为湿为浊之源,浊为湿之甚;热乃毒之渐,毒乃热之极。徒解其毒浊难去,徒化其浊则毒愈甚。叶天士治疗湿热,“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采用湿热分消论治疗效显著。受其启发,李佃贵教授针对浊毒内蕴、湿热中阻的顽固性黄厚腻苔,制定化浊解毒方,以化浊解毒、清热利湿。再“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李佃贵教授化浊解毒方由二部分组成。一方面芳香以化浊,另一方面苦寒以解毒。

化浊解毒方的基本药物组成:茵陈15g,黄芩12g,黄连12g,白花蛇舌草15g,半边莲15g,半枝莲15g,藿香9g,佩兰9g,板兰根15g,绞股蓝15g,苦参10g。

芳香以化浊:化浊药物组成由雷氏芳香化浊方演变而来,经李佃贵教授加减后,对舌苔厚腻型浊毒内蕴者疗效显著。雷氏《时病论》“治五月霉湿并治秽浊之气......非香燥之剂不能破也。当用芳香化浊法,俾其气机开畅,则上中之邪不散而自解也。”李佃贵教授以藿香、佩兰芳香化浊,加减配伍半夏、僵蚕等破痰祛湿;陈皮、木香等温燥化湿;香附、大腹皮等宽胸腹;厚朴、莱菔子等畅脾胃,使上中气机宽畅,给湿浊以动力,使湿浊畅出;再配以荷叶升清,令清升则浊自降。如是用药,微苦微辛,平淡芳香,有轻清流动,宣展气机,芳香化浊之妙。

苦寒以解毒:毒由热生,变由毒起,毒不除,变必生,故治以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李佃贵教授常用茵陈、黄芩、黄连、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半枝莲、苦参、板兰根、绞骨蓝等药物,浊毒重者酌加全虫、蜈蚣、土鳖虫、水蛭等药物攻毒解毒。

李佃贵教授常说:“辨证要审慎,要建立中医辨证思维。不是简单的一是一、二是二,要动态地看问题,整体地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虽然舌苔与中焦的关系最为密切,但辨证之时仍需结合患者舌质、脉象、症状,四诊合参。然以黄腻苔论治浊毒,仍是给基层医疗工作者及患者提供了简单、有效、直观的观察病程发展状态的方法。(刘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