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来苏温阳降逆活血化瘀治愈两年反胃案

反胃是指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反胃出之病。本病的病因多由饮食不当,饥饱无常,或嗜食生冷,损及脾阳,或忧愁思虑,有伤脾胃,中焦阳气不振,寒从内生,致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饮食人胃,停留不化,逆而向上,终至尽吐而出。《景岳全书?反胃》说:“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忧郁,竭其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治疗原则在于温中健脾,降逆和胃。出现反胃时,可针对病因给予治疗。反胃一般都是由于着凉、胃肠蠕动减慢等出现的反胃的症状。首先需要注意饮食,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对胃加以保护。其次口服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比如说吗丁啉或者是莫沙必利。如果仍然没有好转的话,需要进一步到医院检查,排除一下胃炎胃溃疡、肝胆以及胰腺的问题。若反复呕吐,津气并虚可加益气养阴之品;日久不愈,宣加温补肾阳之法。
临床治疗
反胃的病机已明,故临证辨治应肝脾胃三者结合,以疏肝健脾治其本,通降胃气治其标。
疏肝理气 肝气最宜疏利畅达,方可使人体五脏六腑气机升降出入自如。肝气郁结或横逆克犯脾胃使脾运减退清气不升、胃降失司浊气上逆。证见病情每因情怀怫郁而加重,气闷郁烦,胃脘胀痛,嗳气泛恶,脉弦。
健脾助运 脾运正常,饮食水谷无以停聚,反胃者往往畏惧纳谷,精微摄入减少,导致肾精亏、肾气衰、肾阳虚,见下焦火衰;机体气血不足,肝血虚亏使肝体不用。治以四君子汤为基本方化裁;若脾阳虚宜温运脾阳,以附子理中汤加味。
和胃通降 “六腑以通为用”,胃居高位,每当宜降。通降胃气诚如李杲所言“引胃气以治其本,加堵塞之药以治其标”。若见胃中虚寒宜温中降逆,丁香柿蒂汤相佐;痰饮阻于胃脘宜温化降逆,橘皮竹茹汤相佐;少气耗津宜益气生津降逆,旋覆代赭汤相佐。总之,务令邪去正安,胃司其职通降正常。
典型病例
以下是江西名医熊来苏先用温阳降逆药,后用活血化瘀药治疗两年反胃医案,本医案摘自(《江西医药》1962年第2期)。
章某,男性,18岁,学生。1962年4月18日初诊。诉间歇呕逆已逾两年,近两月来病势益甚,每至日暮必吐,先觉脘腹胀痛欲裂,继则一倾而出,吐后顿适。如此反复发作,吐物常为酸水混合完谷,量多胃腐,食欲渐减,甚至废食,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其色深褐。形体怕冷特甚,衣非烘热不穿,被必先温后寝,终日倦坐懒于移步。望之面色惨白,形瘦骨立,舌苔淡薄而紧,脉息虚罚不数,症类脾肾虚寒。经曰:“朝食暮吐者,此无罢也。”
治则:温阳降逆。
处方:旋复花,代赭石,姜半夏,草果,党参,鹿角霜,骨碎补,桂枝。
1962年4月21日二诊:上方尽剂,恶寒即罢。患者喜出望外,要求更进前方,但旬日呕吐依然,脉虚略疾,舌质由淡转绛,乃改用消瘀散结之剂投服。
处方:赭石,旋复花,三棱,枳壳,桃仁,土鳖虫,海藻,海蛤。服尽3剂,痛轻呕减,脉神略起,舌质绛退。嗣后以此方为基础,或加莱菔子、薤白,龟板,丹参,通便宽畅;龟板、土鳖虫和丹参增水行瘀,共治月余,疼停呕平,二便如常,食量倍增,逐渐而愈。
综观本案,属仲景所述胃反呕吐。胃反呕吐的基本病机责之脾肾虚寒,胃中虚冷,不能腐化水谷,故呕吐酸腐之物。本案病人病久逾两年,因兼有寒凝血瘀,故首剂以温阳降逆之法治本,二剂消瘀散结以治标。(江有源)
临床常遇咳嗽且喜卧一侧,翻身则咳益甚,或咳逆倚息不得卧,坐则咳轻,卧则咳重的病症。这都是瘀血咳嗽的典型症候,究其原因,多系发生在咯血已愈或未愈之时,由于咯血期间,瘀血(离经之血)阻碍气机,影响了正常的呼吸所致。
治法宜以去瘀血为主,分别病势之轻重,适当配合除痰、逐水、降逆气之药,再根据瘀血存在部位左右之不同,分别佐以不同的药物治之。
常用方剂
血府逐瘀汤加减:症见瘀血咳逆,倚息不得卧者,加葶苈子、苏子;瘀咳侧卧一边,翻身则咳益甚者,加杏仁、五味子;侧卧左边者,以左边有瘀血,故能左卧不能右卧也,宜加青皮、鳖甲、莪术以去左边之瘀血;侧卧右边者,以右边有瘀血,故能右卧不能左卧也,宜加郁金、桑皮、姜黄以去右边之瘀血。
代抵挡丸加茯苓半夏:治瘀咳之重证者。其倚息不得卧或侧卧一边者,可参照上方加减法治之。(李翰卿)
典型医案一
张某,男,31岁。
初诊:2009年6月20日。
主诉:心前区憋闷3日。
现病史:3日前突感心前区憋闷,左肩胛部持续疼痛,左手指麻,疲乏,易脱发,易汗,口苦,二便调,舌下青紫,舌淡,苔薄微黄,脉弦滑。
辨证:气虚血滞,心脉痹阻。
治法:益气活血,通脉止痛。
处方:生葛根20g,丹参20g,川芎10g,红花10g,生黄芪12g,生白术12g,党参10g,柴胡20g,升麻3g,炒枳壳10g,降香6g,佛手6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09年6月27日。患者诉胸憋、手麻明显好转,食欲差,食后胃脘不适,口干,二便调,口疮,舌下青紫,舌偏红苔黄,脉弦滑。
处方:生葛根20g,丹参20g,川芎10g,红花10g,生黄芪12g,生白术12g,党参10g,炒枳壳10g,降香6g,佛手6g,炙甘草6g,陈皮10g,神曲12g,炒栀子10g。7剂,水煎服,日1剂。
药后随访,病情稳定。
按语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根据初诊症状,本案为气虚血瘀型,治当以益气活血为主。方用生黄芪、生白术、党参、炙甘草补益心脾之气,合丹参、川芎、红花、柴胡、炒枳壳、降香、佛手宽胸理气、活血化瘀,配生葛根舒筋通络,升麻升发阳气。二诊食欲差,食后胃脘不适,口干,口疮,考虑有伤津助热之象,故去柴胡、升麻以防升发太过,耗损津液,而加陈皮10g,神曲12g调理脾胃,再配炒栀子10g以凉血泻火。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生葛根、丹参、川芎、红花均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服药半个月,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典型医案二
蒋某,男,64岁。
初诊:2000年3月16日。
主诉:阵发性心前区压榨性疼痛8年。
现病史:8年前因劳累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牵及肩背,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治疗后症状好转,但劳累后易出现胸闷、心悸、气短等。现心前区隐痛,伴心悸怔忡,胸闷,乏力短气,眠差多梦,无肩背放射性疼痛,眩晕,口干欲饮,纳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舌下青紫,脉弦细。既往有高血压、脑萎缩等病史,今早自测BP:130/90mmHg。
辨证:气虚血瘀,痰阻心络。
治法: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处方:全瓜蒌20g,薤白头10g,丹参30g,生葛根15g,党参12g,炒白术20g,川芎10g,赤芍15g,茯苓30g,炒枣仁(打碎)18g,生黄芪18g,降香6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00年3月23日。药后胸闷、心悸稍轻,心前区疼痛仍时有发作。现脘腹胀满,嗳气吞酸,纳少,大便正常,尿黄,眠差,午后双下肢水肿,苔白,舌下青紫,脉弦滑。
处方:全瓜蒌20g,薤白头10g,丹参30g,生葛根15g,川芎10g,赤芍15g,茯苓30g,葶苈子10g,泽兰10g,炒枣仁(打碎)18g,降香6g,陈皮10g,枳壳10g,生山楂15g,佛手6g。7剂,水煎服,日1剂。
药后胸闷、胸痛及水肿大为减轻。
按语 《病因脉治》云:“胸中隐隐作痛,其痛缓,其来渐,久久不愈。饮食渐少,此内伤胸痛也。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刑及肺金,或怫郁气逆,伤其肺道,则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闭胸痛也。”本案患者刻下胸痛隐隐,有内伤之嫌。患病8年,久病伤及心络,痰瘀互结,痹阻心络而致胸痹心痛时作;气血不足,血行无力,瘀阻心脉,不通则痛,故胸痛;心神失养,故心悸、眠差、多梦;痰浊困脾,脾失健运,气机不畅,故纳呆、脘腹胀满、眩晕。颜正华教授以瓜蒌薤白白酒汤为基本方加减,先救痰浊阻闭心脉之急。方中瓜蒌利气宽胸;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佐以活血通络之丹参、生葛根、川芎、赤芍、降香,养心神之炒枣仁,健脾益气之茯苓、党参、炒白术、生黄芪,共奏益气活血化瘀之功。一诊后,症状减轻。二诊因患者脾胃失和,故加入佛手、陈皮、枳壳、生山楂等行气消食之品以调脾胃气机。加泽兰、葶苈子利水,以促进水液运化与排泄,缓解水肿之急。
典型医案三
王某,女,46岁。
初诊:2009年 1月17日。
主诉:胸闷、心悸时作半年余。
现病史:半年来时有胸闷,心悸,偶痛,气短,胃胀不适,打嗝排气则舒,纳可,眠差,大便调,偶有小便灼热,手足发热易汗,口干。末次月经:1月 2日,量多。舌红,舌质干,苔黄,脉细弱,脉律不整。
辨证:气阴不足,气滞血瘀。
治法:补气养阴,行气活血。
处方:全瓜蒌12g,薤白头10g,丹皮10g,丹参20g,炒枣仁30g,远志10g,炒栀子10g,郁金12g,炒枳壳6g,生葛根20g,首乌藤30g,白茅根30g,降香6g,太子参20g,佛手 6g,炙甘草5g,麦冬6g。1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09年2月7日。诸症改善,但大便每日4~5次,不成形,仍口干,入睡困难,夜间胸闷心悸等症严重,小便少,舌淡苔黄干,舌下青紫,脉细弱,脉律不整。
处方:丹皮10g,丹参20g,炒枣仁30g,远志10g,炒栀子10g,郁金12g,枳壳6g,生葛根20g,首乌藤30g,白茅根30g,降香6g,太子参20g,佛手6g,炙甘草5g,麦冬6g,生龙牡各(先煎)30g,茯苓 30g,莲子心3g。7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09年2月14日。白天诸症减轻,夜间心悸怔忡,胃中不适仍胀,大便半成形,一日3次,近日感冒,黄涕,腿酸无力。末次月经:1月26日,量偏多。舌下青紫,舌红,苔黄厚腻,脉结代,脉律不整。
处方:荆芥穗5g,丹参20g,炒枣仁30g,远志10g,枳壳6g,生葛根20g,首乌藤 30g,佛手6g,炙甘草5g,生龙牡各(先煎)30g,茯苓30g,莲子心3g,陈皮6g,桑寄生30g,泽泻12g。7剂,水煎服,日1剂。
药后诸症明显改善,随访半年未再加重。
按语 本案属中医“心悸” “胸痹”范畴。病理变化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本虚为气阴两虚,标实为气滞血瘀。应标本同治,补气养阴固其本,行气活血治其标。方中太子参、炙甘草、麦冬补气养阴;降香、佛手、炒枳壳、郁金、丹皮、丹参行气活血止痛;全瓜蒌、薤白头利气开郁、通阳散结,为治胸痹之主药;生葛根能直接扩张血管,为现代临床治心脑血管病所常用;炒枣仁、首乌藤、远志宁心安神;炒栀子、白茅根清热利尿,针对小便灼热、口干兼症而设。二诊大便每日4~5次,不成形,故去下气润肠之全瓜蒌、薤白;仍入睡困难,故加重镇安神之生龙牡及益气养心安神之茯苓、莲子心。三诊诸症减轻,但有感冒症状,故去丹皮、炒栀子、郁金、白茅根、降香、太子参、麦冬凉血泄热补虚之品,以防外邪入里;而加荆芥穗透散;另据腰酸无力,加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诸药合用,心脏气血阴阳得以调整,气充脉复,阳气宣通,心脉舒畅,诸症自解。
典型医案四
何某,女,62岁。
初诊:2000年8月14日。
主诉:胸前区疼痛半年。
现病史:半年前因劳累而出现胸前区压榨性疼痛,牵及肩背,西医急诊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治疗后症状好转,但劳累后易出现胸闷、心悸、气短等不适,为求进一步治疗,前来就诊。现胸闷,气短,心悸,口干,眩晕,纳可,二便调,舌淡,苔微黄腻,舌下青紫,脉濡滑。今早自测BP:90/60mmHg,既往无高血压病史。
辨证:气滞血瘀,心络痹阻。
治法:行气活血,疏通心络。
处方:全瓜蒌20g,薤白头10g,丹参30g,生葛根12g,香附10g,郁金12g,枳壳10g,白蒺藜12g,川芎10g,红花10g,赤芍12g,降香6g。1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00年8月28日。患者服上方14剂后,症状减轻。现偶眩晕,心悸,胸闷,乏力气短,纳可,眠安,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腻,舌下青紫,脉濡滑。
处方:生黄芪18g,全瓜蒌15g,薤白头10g,丹参30g,生葛根12g,香附10g,郁金12g,枳壳10g,白蒺藜12g,川芎10g,红花10g,赤芍12g,降香6g。14剂,水煎服,日1 剂。
患者服药后,胸痹感消失,其他症状显著好转。
按语 本案患者年逾六旬,日渐体虚,因劳累过度引发心绞痛。证属气滞血瘀,心络痹阻。心脉痹阻,不通则痛,故出现胸痛;心主血脉,心脉痹阻,可见舌下青紫;心脉痹阻,清阳不升而出现眩晕。故颜教授在治疗此疾病时,以行气活血、疏通心络为治疗的基本原则,以瓜蒌薤白白酒汤为基本方加减。
方中全瓜蒌利气宽胸,薤白头通阳散结,丹参活血养心,生葛根升阳生津,香附行气止痛,郁金行气解郁,枳壳理气宽胸,白蒺藜补养肝肾,川芎理气活血,红花活血化瘀,赤芍凉血柔肝,降香活血定痛,诸药合用,证症结合,共奏行气活血、疏通心络之效,患者在连服14剂之后诸症减轻,颜教授在守方的基础上,随症加减,患者继服14剂,胸痹感消失,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摘自《颜正华中药学思想与临床用药研究全集》)
颜正华治胸痹经验
胸痹系因心脉挛急或闭塞引起的以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疼痛剧烈如刺、如灼、如绞,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温。纵观历代医籍对胸痹心痛的论述,认识不一,病机错综复杂,但概括起来可归纳为“本虚标实”四字。本虚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痰浊、血瘀、气滞、寒凝四者。《素问·缪刺论》云:“邪客于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素问·刺热》云:“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汉代张仲景则认为,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是“阳微阴弦”。至宋代,《圣济总录》首次提出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后世医家亦有从“虚”“实”分论者。如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指出,胸痹的治法可概括为“微者但通其上焦不足之阳;甚者必驱其下焦厥逆之气”。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胸痹心痛与血瘀有关,云:“胸痛在前面,用木金散可愈;后通背亦痛,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可愈……又忽然胸痛,前方皆不应,用此方(此指血府逐瘀汤)一副,病立止。”西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颜正华治疗胸痹验案四则
典型验案1
张某,女,67岁。
初诊:2000年7月10日。
主诉:胸闷、心悸7年余。
现病史:7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心悸、胸闷等症,未予重视,后逐渐加重,1997年某日夜间突发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痛及肩背,西医急诊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治疗后好转出院,后一直服用西药控制病情。现心悸,胸闷痛,眩晕,头痛,眠差,纳可,偶多食胃胀,大便黏滞不爽,日1行。今早自测BP:90/60mmHg,舌红暗,苔薄白,舌下青紫,脉弦细。既往有脑血管供血不足、胆结石、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病史。
辨证:气滞血瘀,心脉痹阻。
治法:行气活血,疏通心络。
处方:全瓜蒌20g,薤白头12g,丹参30g,川芎10g,红花10g,陈皮10g,砂仁(后下)6g,炒枳壳6g,生黄芪15g,当归10g,神曲12g,佛手6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00年7月17日。患者服上方7剂后,症状减轻,偶心悸,胸痛,纳可,二便调,舌暗,苔薄白,舌下青紫,脉弦细。
处方:全瓜蒌15g,薤白头12g,丹参30g,川芎10g,红花10g,陈皮10g,砂仁(后下)6g,炒枳壳6g,生黄芪18g,当归10g,神曲12g,佛手6g,制首乌15g。10剂,水煎服,日 1剂。
三诊:2000年7月27日。患者服上方10剂后,症状大减。上述症状偶发,余无不适,纳可,眠安,二便调,舌暗红少苔,舌下青紫,脉弦细。
处方:全瓜蒌15g,薤白头12g,丹参30g,川芎10g,红花10g,陈皮10g,砂仁(后下)6g,炒枳壳6g,生黄芪18g,当归10g,神曲12g,佛手6g,制首乌15g,炒白芍15g,甘草5g。10剂,水煎服,日1剂。药后胸痛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 本案患者胸痹疼痛,舌红暗,舌下青紫,有典型的瘀血征象。心脉痹阻,不通则痛,故出现胸痛;心主血脉,心脉痹阻,可见舌下青紫;心脉痹阻,清阳不升而出现眩晕、头痛,心脉痹阻,无以营养心神,故出现心悸、眠差。颜教授在治疗此疾病时以“通心络”为治疗的基本原则,方以瓜蒌薤白白酒汤为基本方加减。方中全瓜蒌利气宽胸,薤白头通阳散结,丹参活血养心,川芎理气活血,红花活血化瘀,陈皮、佛手理气止痛,枳壳理气宽胸,生黄芪补养心气,当归养血活血,神曲、砂仁调理脾胃而助药效吸收,诸药合用,证症结合,共奏通心脉之效。患者在连服7剂之后诸症减轻,故颜教授在守方的基础上,随症加减,以巩固疗效。
典型验案2
王某,女,55岁。
初诊:2000年1月10日。
主诉:心前区压榨性疼痛阵发20年。
现病史:患者于20年前因劳累而出现胸前区压榨性疼痛,牵及肩背。西医急诊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治疗后症状好转,但劳累后易出现胸闷、心悸、气短等不适,为求进一步治疗,前来就诊。现心前区隐痛,伴心悸、胸闷、喘息咳唾,无肩背放射性疼痛,胃脘胀痛,纳呆,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舌下青紫,脉弦细。
辨证:痰瘀痹阻心络。
治法:行气活血,化痰通络。
处方:全瓜蒌15g,薤白12g,丹参30g,白蒺藜12g,香附10g,郁金12g,枳壳6g,吴茱萸15g,炒白芍15g,旋覆花(包)10g,煅瓦楞子(打碎,先煎)15g,佛手6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00年1月17日。患者服上方7剂后,症状大减,偶尔胸闷,无心痛、心悸。现自觉胃脘部有硬块,不痛不移,但与情志有关,眠差多梦,纳可,二便调,舌暗苔黄,舌下青紫,脉弦滑。
处方:全瓜蒌15g,薤白12g,丹参30g,白蒺藜12g,香附10g,郁金12g,枳壳6g,吴茱萸15g,炒白芍15g,旋覆花(包)10g,煅瓦楞子(打碎,先煎)15g,青陈皮各8g,香橼皮10g。7剂,水煎服,日1剂。
药后胸痛等症消失。
按语 胸痹以胸痛为主症,本案患者患病20年,久病伤及心络,痰瘀互结,痹阻心络而致胸痹心痛时作。其治疗当以瓜蒌薤白汤宣通胸阳为要务。心位于胸中而主血脉,胸阳痹阻,则心脉不畅,故颜教授临证治疗胸痹每选用活血通脉之品,如川芎、赤芍、白芍、丹参、红花等。
本案处方中,瓜蒌化痰散结、利气宽胸;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两药合用散胸中凝滞之阴寒,化上焦结聚之痰浊,宣胸中阳气以宽胸,乃治胸闷之要药。佐以活血之丹参、郁金,行气之香附、枳壳、佛手,平肝疏散之白蒺藜、白芍,共奏通心络、化痰瘀之功。又因患者中焦不健,胃脘胀痛、纳食不佳,而加入吴茱萸、煅瓦楞子、佛手等温中行气、降逆消胀。
本方配伍精当,俾胸阳振,痰浊化,瘀血清,阴寒消,气机畅,则胸闷喘息诸症可除。患者在连服中药7剂后症状大减,故颜教授在守方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的变化随症加减。如因患者自觉胃脘部有硬块,且与情绪有关,颜教授认为此为气机不畅之象,故去行气力薄之佛手,易以行气力著之青皮、陈皮、香橼皮等药,收效甚著。
典型验案3
胡某,男,49岁。
初诊:2008年4月21日。诉心前区压榨性疼痛间断性发作10余年。
现病史:近因劳累而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服硝酸甘油后症状不缓解,故去医院就诊,急诊诊断为“急性广泛性前壁高侧壁心肌梗死”,立刻入院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但仍感心前区不适。现头晕,时胸闷、心前区不适,晨起咳嗽,伴白黏痰,晨起剑突下不适,伴腹胀,大便干,3~4日1行,心悸,眠差,乏力,但无气短,时耳鸣、眩晕,舌质暗,苔黄腻,舌下青紫。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病史。
辨证:痰湿瘀滞,痹阻心络,肝阳上亢。
治法:通心络,化痰瘀,平潜阳。
处方:全瓜蒌20g,薤白12g,清半夏12g,杏仁10g,大贝母10g,陈皮10g,丹参赤芍各15g,川芎10g,红花10g,天麻10g,石决明(打碎,先煎)30g,生牡蛎(打碎,先煎) 30g,决明子(打碎)30g,生山楂12g,降香6g,佛手6g。2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08年5月10日。患者服药期间,胸闷、心痛发作次数较前减少,且发作的间隔时间延长。现头晕症状减轻,晨起仍有咳嗽,伴白黏痰,口干,易犯口疮,眠可,纳佳,舌红,苔薄腻,脉弦细滑。方药:赤芍15g,川芎10g,红花10g,石决明(打碎,先煎)30g,生牡蛎(打碎,先煎)30g,决明子(打碎)30g,生山楂12g,降香6g,琥珀3g,丹皮10g,黄芩10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语 患者患病10余年,久病伤及心络,痰瘀互结,痹阻心络而致胸痹心痛时作。痰阻心脉,不通则痛,故而胸痛;心脉痹阻,无以营养心神,故而心悸;痰浊困脾,脾失健运,气机不畅,故纳呆、胃脘胀痛;舌暗、舌下青紫为痰瘀阻络之象。眩晕、耳鸣乃肝阳上亢所致。颜正华教授治疗本案时以通心络为治疗的基本原则,方以瓜蒌薤白白酒汤为基本方加减,选用化浊、通络、平肝之品。
方中瓜蒌利气宽胸,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两药合用散胸中凝滞之阴寒,化上焦结聚之痰浊,宣胸中阳气以宽胸,乃治胸痹之要药。佐以化痰之清半夏,行气之陈皮、佛手,活血通络之丹参、赤芍、川芎、红花、生山楂、降香,平肝潜阳之天麻、石决明、生牡蛎,活血安神之琥珀,共奏通心络、化痰瘀、平肝阳之功。杏仁、大贝母可止咳化痰,兼畅胸中之气。20余剂后,症状减轻。在守方的基础上,颜正华教授随症加减,针对大便干燥,选用全瓜蒌、决明子;针对口疮,加入丹皮、黄芩以凉血降火。
典型验案4
郑某,男,45岁。
初诊:2009年12月7日。诉胸闷痛、气短半个月。
现病史:胸闷痛、气短半个月,乏力,心前区时有隐痛,向后背放射,微有咳嗽,咳白痰,口干,纳眠可,二便调,舌黯,苔胖,白薄腻,脉细滑。西医诊断为“ 冠状动脉狭窄”。
辨证:痰瘀凝滞,心脉痹阻。
治法:化痰活血,通络止痛。
处方:全瓜蒌30g,薤白12g,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20g,郁金12g,川芎6g,红花10g,赤芍15g,丹参30g,太子参15g,降香6g,延胡索10g。7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12月14日。患者诉诸症减轻,现气短,偶有胸闷背痛,舌黯苔薄白,脉细滑。
处方:全瓜蒌30g,薤白12g,陈皮10g,茯苓20g,郁金12g,川芎6g,红花10g,赤芍15g,丹参30g,降香6g,延胡索10g,生黄芪20g,五灵脂(包)12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案属中医“胸痹”范畴,辨证为痰瘀凝滞,心脉痹阻,治以化痰活血,通络止痛。方中全瓜蒌、薤白、法半夏化痰散结,理气宽胸,为治胸痹之要药;郁金、川芎、红花、赤芍、丹参、降香、延胡索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两组药合用治其标,使痰浊化、瘀血消、脉络通、疼痛止。配茯苓、陈皮、太子参补气健脾治其本。二诊诸症减轻,仍气短,偶有胸闷背痛,舌苔不腻,故立法不变,处方稍作调整,去辛燥化痰之半夏;易太子参为黄芪,以增强补气之力;并加五灵脂以增强活血止痛之功。药证相合,诸症尽消。(摘自《颜正华中药学思想与临床用药研究全集》)
颜正华教授临证治疗胸痹善用瓜蒌薤白系列汤方加减。瓜蒌薤白白酒汤方出自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原文记载:“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原方组成:瓜蒌实1枚(捣),薤白半升,白酒7升。方中瓜蒌苦寒滑利,豁痰下气,宽畅胸膈;薤白辛温,通阳散结以止痹痛;白酒通阳,可助药势,使痹阻得通,胸阳得宣,诸症可解。此方是张仲景治疗胸痹心痛病症的基本方,若痰涎壅盛者加半夏,组成瓜蒌薤白半夏汤;若胸阳不振,痰浊中阻,气结胸中,出现痞满胸闷,喘息咳唾者,加枳实、厚朴、桂枝,组成枳实薤白桂枝汤。
现代研究表明,瓜蒌薤白白酒汤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减慢心率、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和抑制血小板凝聚等作用。治疗胸痹心痛病证时,瓜蒌和薤白的药理作用有差异,两药合用主要表现为瓜蒌的作用;但在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等方面,两药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颜正华教授用之是考虑薤白温阳散结行气导滞、瓜蒌清肺化痰宽畅胸膈,两药合用有温阳化气、活血化痰通络之效。若纳呆、腹满者,则佐以陈皮、枳壳等行气和胃之品;若痛如针刺,舌暗有瘀斑,舌下青紫者,可酌情加入一些活血化瘀药,如红花、丹参、降香等;若痰浊痹阻心络而致痞满胸闷者,可配伍开窍宽胸化痰之品,如郁金、石菖蒲、半夏等;若心痛夹虚者,则在活血化痰通络的基础上,加入补益心神、振奋心阳药,如生黄芪、甘草、桂枝等。
分型论治
在此基础上,颜正华教授亦强调辨证分型治疗胸痹。
瘀血阻滞证 瘀血阻滞证以心胸刺痛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青紫,苔薄,脉弦涩为主症。治以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代表方剂为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物: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枳壳、当归、生地、降香、郁金等。
气机阻滞证 气机阻滞证以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善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为主症。治以疏肝理气。常用方剂为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枳壳、赤芍、香附、苏梗、陈皮、川芎等。
痰湿阻络证 痰湿阻络证以胸闷重而痛缓,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易发作,伴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咳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白滑,脉滑为主症。治以豁痰除痹。常用方剂为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常用药物:瓜蒌、薤白、半夏、胆南星、竹茹、人参、茯苓、甘草、石菖蒲、陈皮、枳实等。
寒阻心脉证 寒阻心脉证以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多因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为主症。治以辛温散寒,宣通胸阳。常用方剂为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常用药物:桂枝、薤白、瓜蒌、当归、芍药、甘草、枳实、厚朴、大枣等。
气阴双亏证 气阴双亏证以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痛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为主症。治以益气养阴。常用方剂为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常用药物:人参、黄芪、炙甘草、麦冬、玉竹、当归、丹参、五味子等。
心肾阳虚证 心肾阳虚证以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痛甚,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为主症。治以温阳补肾,振奋心阳。常用方剂为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常用药物:人参、附子、桂枝、熟地、山萸肉、淫羊藿、补骨脂、炙甘草等。
医案举隅
葛某,男,58岁。初诊:2009年12月6日。诉胸闷痛憋气1年。
现病史:胸闷痛憋气1年,半个月前因心悸、头晕入院治疗,治疗后出院。刻下胸闷痛,乏力,汗出,颈项不适,口苦,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腻,脉弦滑。心电图、血脂均正常。
辨证:脾气不足,痰瘀阻络。
治法:补脾益气,活血化痰。
处方:生黄芪15g,全瓜蒌15g,薤白10g,党参12g,五味子5g,丹参30g,红花10g,降香5g,茯苓30g,生葛根30g。7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12月21日。患者诉,胸憋闷减轻。刻下症见心慌乏力,口干咽干,不欲饮,舌暗红,苔薄少津,脉弦滑。
处方:生黄芪25g,全瓜蒌15g,薤白10g,党参12g,五味子5g,丹参30g,红花10g,降香5g,茯苓30g,生葛根30g,南北沙参各12g,麦冬10g,三七粉(冲)2g。7剂,水煎服。服7剂,诸症尽释。
按语 本案患者乏力汗出,系气虚不固,气虚推动无力,易致痰凝血瘀,为本虚标实之证。治当补脾益气固其本,活血化痰治其标。方中生黄芪、党参、茯苓补气健脾,并固表止汗;全瓜蒌、薤白化痰散结,行气宽胸,为治胸闷憋气之要药;红花、丹参、降香行气活血化瘀,心脑血管疾病常用;五味子收敛止汗,以增强黄芪固表止汗之力;生葛根解肌,直接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缓解颈项不适。诸药合用,标本兼顾,证症结合,收效良好。二诊胸憋闷减轻、口干咽干、苔薄少津,为津伤之象,前方加南北沙参、麦冬滋阴润燥;另加三七活血止痛,改善血瘀,继服7剂,诸症尽释。(摘自《颜正华中药学思想与临床用药研究全集》)
血府逐瘀汤中,四物汤补血活血,主治少阴;四逆散疏肝理气,主治少阳;桔梗、牛膝,一升一降,重在调畅气机。该方气血阴阳同调,为少阳、少阴调枢转机之妙方—— |
|
陶国水 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 |
血府逐瘀汤治疗久治无效的顽固性便秘
血俯逐瘀汤(邹桃生):治疗久治无效的顽固性便秘,2~7剂即通,15~40剂可获痊愈。当归30g,生地黄30g,赤芍(血虚用白芍)18g,广地龙15g,桃仁12g,枳实10g,牛膝10g,杏仁10g,红花9g,酒大黄后下8g,甘草6g,川芎6g。血虚加阿胶红枣;气虚加生白术,党参,黄芪;津伤选加玄参,白木耳,麦冬,玉竹;气滞加麦芽,佛手;消化不良加鸡内金,山楂,神曲;阳虚加肉苁蓉,附片;湿盛去生地黄,加陈皮,法半夏。
标签: 美食 |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