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东垣妙治“大头瘟”

(2023-01-04 16:20:01)


时间:2022-12-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张丁元

古之智者,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古今之大医亦上观天象、俯察地理,以自然为师,寻找诊病思路。

李杲,金代著名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号东垣老人。他出生于富贵人家,衣食无忧,自幼习儒。其母病危,众医束手无策,最终在痛苦中死去。李东垣深受触动,自此之后,苦读中医经典,遍访名医,最终拜入易水学派张元素门下,立志成为医术高明、悲天悯人的大医。

1202年,政权更迭,战事连连,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那年春季,天气回温快且干燥,随即暴发了一场瘟疫。老百姓起初恶寒发热、浑身乏力,之后头面肿大、眼目难睁、呼吸困难、咽喉肿痛且出现蔓延传染趋势,医生们形象地称之为“大头瘟”。当时的医书中没有记载治疗此病的方法,众多医家绞尽脑汁,效仿仲景伤寒之法,大多承气泻下或清热解毒,皆无效。

李东垣想到了恩师张元素的教诲,即治病时也要考虑天人相应,“夫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目而为肿盛,以承气下之,泻胃中之实热,是诛罚无过,殊不知适其所至为故”。即人体上半身与天气对应,下半身与大地对应,患者多为火热毒邪,一派阳证、实证,且都聚集于人体头部、咽部等上焦部位。治法应当进攻人上焦之心肺间,火郁发之,集中药力将热毒向上发散以驱热毒外出,再配以清热泻火。倘若泻下,不仅邪无从出且诛伐无过,只会越治越重。遂开出方子,此方辛凉升散、疏风泻热、清热解毒,药到病除。只要有类似症状,百姓就抄方抓药,疗效甚佳,活人甚众。李东垣遂将此方刻到石头上,以流传百世。此方即为著名的普济消毒饮,方名有普济众生之义。

还有一案,亦是李东垣妙手回春之举。《名医类案》记载,一患者年近七十,忽有一日面红目赤,宛如醉酒,咯痰黏稠,头晕目眩,如踩棉花,头重脚轻,视物不清。李东垣判断此为上热下寒证。想清热泻火,可患者年事已高,不耐攻伐,难以处方。进退两难之时,李东垣又想到恩师张元素的教诲:“凡治上焦,譬犹乌集高巅,射而取之。”意为治疗上焦的疾病,就像鸟聚集在山顶,要用射箭的方法才能获得。于是,李东垣取头部两眉之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的方法以泻上焦火热。此法既能迅速清热解毒,又可避免寒凉药物损伤脾胃之阳。

古之医家多从大自然中获得独特的诊病思路处方用药。华佗因观察到水獭吃紫苏叶,给予紫苏叶以解过食虾蟹所导致的寒凉腹痛腹泻;元代医家滑寿,取梧桐叶得秋季肃降、收敛之气,助产妇成功生产;清代医家叶桂,取南瓜蒂输送营养给南瓜、最终瓜熟蒂落之象,助妊娠妇人安胎。人是自然界的成员,自然界的规律亦适用于人体,所谓格物致知也。(张丁元  山东中医药大学)


贾宝玉的烫伤与败毒散

 (2018-12-29 07:47:40)[编辑][删除]

读名著品中医之《红楼梦》

在《红楼梦》“魇魔法叔嫂逢五鬼,通灵玉蒙蔽遇双真”一回中,宝玉躺在炕上和彩霞说笑,一面说,一面拉她的手。彩霞夺手不肯,便说:“再闹就嚷了!”二人正闹着,原来贾环听见了,素日原恨宝玉,今见他和彩霞玩耍,心上越发按不下这口气。因一沉思,计上心来,故作失手,将那一盏油汪汪的蜡烛向宝玉脸上一推,只听宝玉“哎哟”一声,满屋里人都吓了一跳。连忙将地下的绰灯移过来一照,只见宝玉满脸是油。王夫人又气又急,忙命人替宝玉擦洗,一面骂贾环。只见宝玉左边脸上起了一溜燎泡,幸而没伤眼睛。王夫人看了又心疼,又怕贾母问时难以回答,急得又把赵姨娘骂一顿;又安慰了宝玉;一面取了“败毒散”来敷上。宝玉说:“有些疼,还不妨事。”回房后,宝玉自己拿镜子照,左边脸上满满地敷了一脸药。

败毒散出自宋朝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方,又名“人参败毒散”,组方有柴胡、甘草、桔梗、人参、川芎、茯苓、枳壳、前胡、羌活、独活等。此方功效为益气解表、散风祛湿,治伤寒时气、头项强痛、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及塞壅咳嗽、鼻塞声重、风痰头痛、呕哕寒热。

在宋朝朱肱的《类证活人书》、明朝王三才《医便》及《病因脉治》等中也有与上述类似的“败毒散”的记载。现今中医常把败毒散用于气虚外感、脉浮而虚者。因此,从古今中医文献记载来看,“败毒散”与烫伤治疗不搭边,并且“败毒散”都是用来内服的,没有外敷治疗烫伤的记载。可能《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将其作用治疗烫伤,是取其“败毒”字面之意,而非真想用败毒散这一方剂,只是文学创作虚拟手法吧。

从现代医学来看,贾宝玉被蜡烛油烫伤属于烧伤。烧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多由于热液、火焰、蒸汽等高温引起。现代人日常生活中若遭受烫伤,切勿盲目自行处理,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治疗,以防病情恶化。(严忠浩)

京万红新用

  (2018-12-11 04:58:52)[编辑][删除]


  京万红软膏由地榆、栀子、大黄、乳香、没药、穿山甲、当归、冰片等纯中药组成,具有活血解毒、消肿止痛、去腐生肌的功效,用于治疗水火烫伤、疮疡肿痛等症。方中的地榆、栀子、大黄泻火解毒,收敛止血;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穿山甲破瘀通络、祛瘀生新;当归补血托疮,消肿排脓;冰片抗炎止痛,具良好的透皮吸收作用。临床验证,京万红有明显的镇痛及促创面愈合作用,能有效防止瘢痕生成创,面肉芽生长良好,创面平整,血运好,创面愈合后,新生皮肤柔软、平整。京万红软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白色葡萄球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广谱抗菌效果。可有效防止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感染。不仅能加速烫伤创面的愈合,防止创面愈合后瘢痕生成,还能有效防止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感染。京万红还能显著降低毛细管通透性,减轻创面水肿、提高透过率,减少渗出,减轻水肿。

  京万红软膏使用前,先用生理盐水清理创面,然后涂敷软膏或将软膏涂于消毒纱布上,敷盖创面,用消毒纱布包扎,每日换药一次。敷上软膏后可立即止痛,患者随即感觉舒适,渗液也随之渐渐减少,并可免服其他止痛药;可促进创面愈合,缩短疗程,有利于功能恢复。在一般环境条件下,可以防止感染;对于小面积的度烧伤敷用“京万红”后,可不植皮,创面愈合后无明显斑痕,不致发生挛缩畸形,影响功能发生障碍;对感染的深度烧伤创面,有加快去腐、生肌、长皮之良好作用;敷药后还可减少败血症发生。

       京万红还可外用治疗多种疾病,对治疗毛囊炎、带状疱疹、老年性阴道炎、脚癣、肛裂、结肠炎、痤疮、褥疮、冻疮、鼻前庭炎、尿布性皮炎、口腔溃疡、糖尿病足等症,治药物性静脉炎、手掌脱皮、乳头皲裂、外伤体表溃烂、蚊虫叮咬均有较好疗效。另外,京万红还常应用于激光手术、放疗和防晒伤方面。

烫伤方

   (2018-12-10 14:36:05)[编辑][删除]
    生大黄、地榆、紫草黄柏、当归、生甘草各15克、用香油适量,把药物炸枯焦去渣,放入冰片3克,凉后外涂患处,一日数次,很有效。
   即掐一段洗净的绿色葱叶,劈开成片状,将有黏液的一面贴在烫伤处,烫伤面积大的,可多贴几片,并轻轻包扎,即可止痛,又防止起水泡。每天换药1次,1~2天即可痊愈。
     取新鲜鸡蛋数个,煮熟后剥壳去除蛋白,留下蛋黄置于小铁勺或铜勺内,但不宜用铝勺,将蛋黄压扁捣碎后,放在小火上加热煎熬,待蛋黄由黄色变成黑色发出“吱、吱”响声并有油溢出时,可用小勺挤压,然后取出油,除去焦渣。

一个鸡蛋便可取出3毫升左右的油。蛋黄油除可作烫伤涂擦之用外,内服还可治小儿消化不良等症。

赤石脂,寒水石,各一半。加工成粉,比较省力,和香油后涂。
名称:
烫伤膏
组成:
生大黄末30g,地榆末60g,麻油500ml,黄蜡60g。
出处: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功效:清火,解毒,收敛。
主治:
水火烧烫伤。
用法用量:
直接涂布疮面。
制备方法:
麻油入锅加温,加入黄蜡熔化,离火,加入药末调和成膏。
名称:
烫伤膏
组成:
生地榆面6钱,乳香粉4钱,凡士林4两。
出处:
《赵柄南临床经验集》。 功效:解毒止痛,润肤收敛。
主治:
一二度烫伤。
用法用量:
涂纱布上外贴,或制成油纱条外用。
制备方法:
上调匀成膏。

清凉解毒法治疗烧伤

时间:2019-08-19 

  叶某,男,25岁,2001年1月18日初诊。因不慎,被柴火烧伤左上肢、肩胛、颈项部位。入烧伤专科治疗,诊为O烧伤,常规处理外,邀中医会诊。

  患者左肩至前臂及肩胛颈部烧伤甚重,局部红肿灼热剧痛,有小部分皮肤脱落,并大量水疱渗液、身热、体温38、烦躁不安、舌质红干、苔黄燥、脉洪浮数大等。辨证属火毒伤阴,宜清火解毒养阴。

  处方:黄连4.5g,炒黄柏、炒知母、防风各9g,地骨皮、炒牛蒡子、花粉、甘草各15g,银花、生地各45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结合西医常规治法,服药3天后,体温渐正常,烧伤处红肿疼痛有所缓解,分泌物减少,精神大为平静,再服上方3剂。

  三诊:红肿疼痛明显减轻,分泌物大为减少,并有少许结痂。睡眠欠佳、精神疲乏、口渴、舌质红干、脉细数。上方加西洋参9g,炒枣仁15g,服10剂。中西医结合治疗30余天,伤处全部结痂愈合,诸症消除。

  按:本例用方为一般烧烫伤者所常服。笔者认为,烧烫伤不仅为皮肉之伤,全身也必然处于严重的病理状态。凡烧烫伤者,气血分必然有热夹毒,卫气多壅滞,气阴多耗伤,故清热解毒、凉血消炎、益气养阴乃当用之法。地骨皮甘寒清润,善入血分;牛蒡子辛凉透表,二药与诸消炎解毒药合之,既可深入血分以清热,亦能疏散皮肤郁热而解毒消肿;西洋参可以生津液、养正气、安神定志、壮火食气、消烁津液,故用之。(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何苗 贵州中医药大学)

虎杖黄柏治烧烫伤
韦良渠  北京丰台医星中西医结合医院
【处方组成】虎杖、黄柏各15克,地榆、榆树皮内层各20克。
【用法用量】粉碎混匀,按每克药粉加入95%酒精2毫升的比例浸泡1周,加压过滤后再加入等量95%酒精,1周后同样过滤,混匀后装入灭菌瓶中备用。清创后以医用喷雾器将药液喷洒于创面,每日喷3~9次。
【功效主治】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主治烧烫伤。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烧烫伤患者240例,其中有效23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5.8%。(据易

磊  《中医验方大全》)

顽固性头痛治验
摘自2025-7-17中国中医药报
刘立红 安徽省宿松县经开区骊山茗居卫生室
患者女,38岁,于2023年8月21日来诊。患者自幼频发头痛,近三年疼痛频率和程度明显加重。头痛以巅顶痛为主,痛剧则反胃呕吐。在医院检查提示颈椎病,但是按颈椎病治疗头痛未减轻。患者自述平素怕冷又怕热,容易烦躁,看到大量的水(如游泳池)则头晕发作。近年来多方求治,但是疗效不显,头痛发作时需要服用止痛药方能缓解。刻诊:患者巅顶头痛,反胃,头晕不愿睁眼,情绪不佳。睡眠、二便可。右脉细,左脉弦紧,舌淡苔薄白润。
中医诊断:厥阴头痛(肝寒犯胃、痰湿内盛、浊阴上逆)。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化饮,温肝降浊。
处方:北柴胡15g,麸炒枳实9g,白芍12g,甘草6g,党参15g,吴茱萸5g,生姜6g,大枣9g,川芎12g,醋元胡12g,姜半夏9g,白术15g,茯苓15g,桂枝9g,葛根20g。10剂,日一剂,水煎服两次。
9月23日二诊。患者服药一周后头痛基本未再发作,因此自行停药。近日出现头皮发紧感觉,为避免头痛再发,家人催其来复诊。舌淡苔薄白,脉细。效不更方,上方吴茱萸减为3g,醋元胡减为9g。
10月6日三诊。患者服药期间一直未再发头痛,烦躁消失,见水则头晕的症状也明显好转。要求继续巩固治疗,避免复发。二诊方去醋元胡、生姜、大枣,加当归12g。
三诊后,患者痊愈,随访一年余均未再发头痛。
按 该患者多年头痛,中医三诊后痊愈,实属难得,可以看出中医药在治疗某些疑难杂症方面确实具有优势。根据患者发病症状和四诊资料,考虑为厥阴头痛。《伤寒论》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此方主治肝寒犯胃,浊阴上逆。肝主疏泄,厥阴内寒,疏泄失常,横逆犯胃,胃寒生浊,浊阴上逆,故呕吐反胃。肝经寒气,循经上逆,则巅顶头痛。方中加四逆散,疏肝理脾,透邪解郁,解除烦躁。患者见到大量水就头晕,根据中医“阴胜则阳病”的理论,考虑与患者体内痰饮有关。《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因此加桂枝、茯苓、白术、甘草温阳蠲饮、健脾利水,加姜半夏降逆止呕,加川芎、醋元胡活血行气止痛。又加葛根仿桂枝加葛根汤之意,针对颈椎病有较好的效果。一诊头痛减轻后醋元胡减量,三诊去醋元胡,加当归养血活血。综上所述,全方起到疏肝理气、健脾化饮、温肝降浊的效果,多年头痛痊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