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祛邪调神强身
(2023-01-04 14:03:41)——中医防疫之关键
在我国防疫进入新模式的形势下,每个人都应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和直接受益人。冬天正值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尤其是气候寒冷、冷暖多变或天气反常之时,更容易引发新冠感染和流感叠加流行。中医在新冠疫情中深度参与救治全过程,不仅在快速改善症状和减少转重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而且在预防、康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医强调系统观念,将多种医疗手段贯穿到日常防疫之中,打出中医组合拳,建起“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一体化的“治未病”防治体系,筑起护卫人民健康的坚固长城。
养正固本:护正气避邪气
中医防疫的精髓在于扶正祛邪,《素问·刺法论》讲“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这奠定了后世防治疫病的基本原则。扶正就是扶助巩固人体正气,改善体质,提升免疫力,使外邪无法侵入。祛邪是采用各种方式将邪毒驱出体外。《素问·评热病论》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从反面论证了只要被外邪侵袭,必然因为正气不足。可见,疾病是否发生,取决于正邪双方较量的结果。若正能胜邪,就不会发病,正不胜邪则会发病。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正气强弱是决定发病与否的关键因素。
以中医视角看,新冠病毒主要攻击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身体虚寒、正气不足者,是易感人群。只要正气充足,就很难感染。即使感染了,也症状轻微,容易恢复,甚至没有任何不良反应。所以要把握好扶正气、祛邪气的原则,做到融会贯通,则万物皆可活用而成为新冠克星。
增强自身的正气,提高人体防御免疫能力,这是做好防疫的根本应对之道。中医对于提振正气有很多积极措施,大致可分内外两种:在内养正气方面,有情志疗法、导引吐纳养生等;在外扶正气方面,有中药、针灸、推拿、芳香疗法等。中医对防疫的作用,一是扶正气助阳气,整体调理净化人体内环境,提升抵抗力;二是通过中药,改变病毒依附的生存环境。藿香正气水就属于典型的扶正祛邪中成药,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对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感冒发烧有奇效。
中医防治疾病强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意为一切不正之气、传染源等致病因素均应及时避开,生活恬静淡泊,心无挂碍,真气便可自动调和顺畅,这样精气神安住在体内而不外泄,病还会从哪儿来呢?这涉及疾病的发生原理及日常生活中的宜忌,对防疫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保持正气充裕,以抵御外邪侵袭;另一方面避免接触病邪,不吃不该吃的东西,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躲避风寒。
《难经》讲“形寒饮冷则伤肺”,大意是说寒湿之邪首犯肺卫,身体着凉、喝冷饮,都会消耗阳气损害肺功能,因此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忌受凉伤风。风为百病之长,戴口罩、帽子、围巾是头部避风之举,亦是出门防疫基本措施。在休息、更衣时要注意“穿堂风”等“贼风”,务必时刻注意保暖,多穿衣服,勤晒太阳,少到阴冷潮湿处。体温低更容易受到病毒攻击,因此应密切关注身体各部位温度。若发现手脚冰冷或局部温度相对较低,可用艾灸、敷贴等热疗驱寒。
二要食饮择热去寒。因为在五行中,脾胃属土,肺属金,土为金母,寒凉饮食后,寒邪犯胃,由母及子,肺胃俱损,导致发热、咳嗽、胃痛、呕吐、腹泻等症。这时应忌口海鲜、凉性水果、冰镇饮料等寒凉生冷之物,选用热姜汤、热粥等易消化、不油腻的饮食,可以培土生金固肺卫,有助于尽快康复。
顺应自然规律,在平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方可从根本上保养正气。要适时调整生活节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省欲戒奢。这样调摄身心,保持心情愉悦,可使志安宁而肺气清。
安心顺气:畅情志调心神
面对疫情等各种突发情况,不少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紧张焦虑情绪。如何疏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备受大家关注。《黄帝内经》开篇就传授人们如何身心兼治不得病的智慧,并告诫人们先要有心灵的健康,才会有身体的健康。人的精神状态直接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志过度就会导致疾病。中医认为“忧伤肺”,忧愁、悲哀的情绪容易使肺受伤。除了用导引养生法调节异常情绪,还可采用“喜胜忧”的方法,即喜乐可治疗因忧郁哀怨等不良情绪所致病变。例如,多看笑话、喜剧,开怀大笑能加快血液循环,使肺活量增大。主动训练自己笑口常开、面带微笑,可以促进身心内外关系的和谐。
当人处于不良情绪中,脏腑功能便会失调。所以,面对疫情既要重视防护,同时也应注意放松心情。心平则气和,人体气机才会通畅。安心宁神是最好的健康良方,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心安而不惧”。保持乐观的心态,让心中洒满阳光,与其惴惴不安地精神内耗,不如淡然处之,随遇而安。这就需要静以养神,动以养形,保形全神,形神合一。
身心健康的人都有一身正气,养护正气的一种特效方法是“养吾浩然之气”(《孟子》)。长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积善成德,厚德载物,自有正气护体,故“德全不危”(《素问·上古天真论》)。如能做到,自然有助于正气旺盛,抗病力强,病邪也就难以伤人。
导引吐纳:强体魄养精神
适当加强锻炼,有助于畅通气血,防御疾病。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六字诀等传统导引养生功法都是室内便可完成的运动,通过肢体、筋骨、关节的活动,引导体内气机趋向平和,使人“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导引术传承数千年,简便易学、安全有效,可培固人体正气,预防并调理亚健康状态,有助于解决焦虑、抑郁、失眠、疲乏等问题。例如流传较广的八段锦,全程共八个动作,强度适中,柔和缓慢,动静相兼,不受场地限制,适合各类人群。经常练习可开胸理肺,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调节情志,有颐养心神、防病治病等功效。
导引配合调整呼吸的吐纳方法,效果更佳。吐纳调息也可专门进行,每天练习一刻钟,可以帮助安定心神,洗除杂念,防病于未然。练功时要顺应自身律动,放松深长地呼吸,与身心深度连接。在一呼一吸间,释放焦虑、不安和恐惧等情绪。这样既强健了身体,又稳定了情绪,外邪也就不容易侵扰人体。例如腹式呼吸调息法,可按照以下步骤练习:1.心静下来,放下所有情绪,站桩、打坐、平卧的姿势任选一种;2.将注意力引导至腹部,气沉丹田;3.闭嘴用鼻子呼吸,吸气时鼓起腹部,呼气时腹部瘪下去;4.每次呼吸,程度要深,速度要慢,气息均匀;5.在吸满呼尽时,都尽量屏息一会儿。
导引养生中的自我穴位按摩,可以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调整机体功能状态,起到预防与康复作用。例如轻叩膻中畅胸阳,膻中穴是心包经的募穴(气血聚集之处),位于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有调理脏腑、理气活血之效,主治胸闷不适、心悸不安、咳喘气短等症。若感胸闷,可轻叩或揉按膻中穴,发“呵”字音,6次为一周期,可依据身体状况,连续发声3~6个周期,有振奋心肺之阳、畅达胸中气机的作用。
人活斯世,我不想只满足于不生病,不想自己是一个易碎的花瓶,每天都要小心翼翼的抱在怀里,生怕有一点磕碰,我想让自己更强壮,就象那路边的荆棘,禁得起风雨严寒,禁得起路人踩踏,既然我知道,我们都是老天的儿子,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呢?强壮的方法,自古就有,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份权力,如果有人问,我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呢?其实,只要你拿出一点自信,咱们就可以马上开始。
但你以为这点自信你真能那么痛快的拿出来吗?很多人根本拿不出,他们等待着我去给他们,他们说,只有掌握了高超技法的人,才会有自信。只有修炼得道的人才会有自信,只有本身就强壮的人才会有自信。对于他们这些原本虚弱的人来说还需要慢慢的积累知识,慢慢的储备能量,慢慢的增长勇气,常言说得好,循序渐进嘛,怎么能着急呢?乍一听,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其实,一切的积累、一切的储备、一切的增长、如果不是以自信为前提,那么无论你积累、储备、增长了多少,你的内心仍然是犹疑不定,因为你永远都会觉得自己没有资格,你总是躬着身子走路,怎么可能有高大的一天呢?长久的力量不是外来的,它就在你的内心当中。一念之差,将改变人一生的命运。我们不喜欢听空洞的理论,那么咱们就来点实际的。今天向朋友们推荐的是道家养生功中的“撞丹田”。
少林武功中有一个强壮身体的方法叫做“铁布衫”。就是用一个装满石子的细长沙袋来敲打腹部,小的时候家里有很多这样的沙袋,爸爸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就让我拿沙袋每天敲打肚子和两肋,结果练成了“钢肚”,上学的时候,经常让班上的同学用拳头来打,打的他们各个气喘手疼,我却仍然谈笑自如,而且觉得肚子暧洋洋的,舒服极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便逐渐更注重身体的养生,发现“铁布衫”的功法,过于刚猛,而且由于在击打的瞬间要闭气绷紧肌肉。有违养生“自然顺随,松静合一”的要旨。便选“撞丹田”取而代之了。
对“丹田”的具体位置,自古说法不一,通常分为“上丹田”——两眉间,中丹田——两乳间膻中穴,下丹田——脐下1寸三分。今天要撞的就是这个“下丹田”。咱们要撞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位置就在肚脐上下左右巴掌大的一块地方。
找个如水泥电线杆一样粗细和平滑的大树来撞效果最好,我家里有一个20公分宽的平整的门垛,我觉得也很方便。两腿略分开,站在树前,肚子离树干15公分,然后用肚脐去撞树就可以了。
动作要点:开始撞时,力量一定要轻,幅度要小,最好穿运动衣裤,(以防皮带或纽扣硌到皮肉),撞的时候全身放松,不要憋气,不要绷紧肌肉。请先感受一下撞“丹田”时腹内脏腑的感觉,和心里的感觉,可以闭上眼睛仔细体会。呼吸自然而悠闲。说是“撞”,其实那是以后的事,开始练习应该叫做“靠”更为准确。每天撞个几分钟,慢慢的,您多半会撞上瘾呢!
这个功法,可以说适合于每个想要身体强壮的人,“丹田”是人体的发力点。如果您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您觉得“有劲使不出”、如果您觉得“心神不定,魂不守舍”、如果您觉得“体力透支,难以积蓄”,我想,您都可以从“撞丹田”中找到解决之法。
“撞丹田”将帮您找到人体的能量库,使您真切的感受到什么是人体的“内力”。很多人打坐难以入静,“撞丹田”却可让您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撞丹田”会使您的内力增长很快,一段时间后,您就可以从“靠”自然转成较为有力的“撞”了。这时,您会发现原来腹部松弛的赘肉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肌肉,这种肌肉没有突显的棱角,与健美运动员的完全不同。但比后者的远为结实。
如果,有年轻的朋友,想练成“钢肚”,这种方法,就是最安全有效的捷径,若每天坚持,大概三年时间,当你气运丹田的时候,差不多就可以类似汽车轮胎那样强健了。
撞丹田的禁忌:
l
l
l
练此功要顺其自然,不可急功近利,与“推腹法”同练,效果更佳。有些朋友肚子赘肉较多,用推腹法跟本没啥感觉,一撞“丹田”便发现敏感点了。这时再用推腹法,事半功倍。
“撞丹田”好处太多,我把它当做最方便的养生法,我经常在心烦时撞,疲劳时撞、生气时撞、忧虑时撞、总之,感觉它是个力量的源泉,取之不尽。
我给您推荐这个方法,其实更想看到的是您能撞出勇气,撞出自信来。生活本来就是要去感受烦恼、感受恐惧、感受疾病、这些都无法逃避,那我们就迎着它,撞击它,借着“撞丹田”,撞出您心灵的感悟,撞出您心底的力量。
开卷有益:阅读是古人的养生良方
摘自2025-3-26中国中医药报
黄鸿昊
暨南大学中医学院
“开卷有益”最初出自晋代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也记载了“开卷有益”事例,讲述的是宋太宗每天阅读《太平御览》三卷,纵使政务繁多没有完成阅读目标,也会在空闲时间补读。大臣们劝告宋太宗多休息,宋太宗却说:“开卷有益,不感到疲倦。”此成语常用以说明多读书就会得到好处。
不少养生家认为,阅读是防病治病良方之一。龚廷贤《鲁府禁方》中延年二十箴提到“诗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认为阅读诗文能够调摄精神,愉悦身心,有助于祛病延年。又如《寿世青编》记载“十二时无病法”:“未时就书案,或读快书,怡悦神气。或吟古诗,畅发悠情。”平日阅读、赏析好的书籍诗文除了能够增广见闻,使文思敏捷外,还具有调节情绪和保健作用。宋代诗人杨万里《端午病中止酒》曰:“病里无聊费扫除,节中不饮更愁予。偶然一读香山集,不但无愁病亦无。”杨万里在阅读《香山集》后忧愁驱除和病也好了。采用书籍或诗集为“精神食粮”“药方”,能够治疗不少心病。因为阅读好的书籍或作品后,随着情绪变化,使人气血通畅,达到情绪宁静或振作精神的效果,从而愉悦心神和解除郁闷状态。
根据季节调整养生方式是中医养生特点。明代万全《养生四要》载:“秋冬收藏,乃阴气收敛之时,教以诗书者,优游以求之,涵咏以体之,亦养阴之道也。”认为秋冬时节是万物收敛闭藏时期,此时阴气收敛,进行静态活动适逢其时。学习、阅读的过程应当以从容的态度去探求,通过反复感悟来理解道理,同样是顺应四时、滋养阴气方法。文化修养对于精神层面调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平衡身心状态。另一方面,万全认为通过解悟经义,或思索诗文,能够把心拘束起来。很多疾病由心引起,通过阅读和思考管束欲望,不失为一个收心安神方法。
在胎教上,《妇人规》载“欲子贤能,宜看诗书。是谓外象而内感者也”。不少中医著作认为在怀孕期间多看诗书,能够有胎教作用。可见,阅读有多种益处。
宋太宗的阅读态度令人敬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亦可以保持恰当的阅读习惯,以维持身心健康。
佩香囊饮药茶
健康迎开学
摘自2025-8-27中国中医药报
郝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出扶正是抵御外邪侵袭的关键。实用易行的校园防流感指南。
理解“正气”
构筑校园防病基础
佩戴香囊
芳香扶正
中药防感香囊借助芳香气味,通过呼吸可起到醒神开窍、调节免疫的作用,为身体增添一重防护层。
基础款(适合大多数人):藿香10克,苍术10克,白芷10克,丁香5克,艾叶5克。
增强款(易疲劳者):在基础款配方中加入薄荷5克、石菖蒲5克,提神效果更佳。
饮用药茶
益气固表
配方
黄芪10克,白术6克,防风3克,冰糖适量。
功效
本方为中医经典名方玉屏风散的代茶饮配方,具有益气固表、扶正祛邪之功效。其中,黄芪补气固表,增强卫外之力;白术健脾益气,助正气生化之源;防风祛风散邪,御外邪之侵袭;冰糖调和口感,适于日常饮用。
以沸水闷泡20分钟。,代茶频饮。每日可饮用1~2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