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扶正祛邪调神强身

(2023-01-04 14:03:41)


——中医防疫之关键

时间:2022-12-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赵建永 天津社会科学院国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

在我国防疫进入新模式的形势下,每个人都应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和直接受益人。冬天正值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尤其是气候寒冷、冷暖多变或天气反常之时,更容易引发新冠感染和流感叠加流行。中医在新冠疫情中深度参与救治全过程,不仅在快速改善症状和减少转重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而且在预防、康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医强调系统观念,将多种医疗手段贯穿到日常防疫之中,打出中医组合拳,建起“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一体化的“治未病”防治体系,筑起护卫人民健康的坚固长城。

养正固本:护正气避邪气

中医防疫的精髓在于扶正祛邪,《素问·刺法论》讲“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这奠定了后世防治疫病的基本原则。扶正就是扶助巩固人体正气,改善体质,提升免疫力,使外邪无法侵入。祛邪是采用各种方式将邪毒驱出体外。《素问·评热病论》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从反面论证了只要被外邪侵袭,必然因为正气不足。可见,疾病是否发生,取决于正邪双方较量的结果。若正能胜邪,就不会发病,正不胜邪则会发病。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正气强弱是决定发病与否的关键因素。

以中医视角看,新冠病毒主要攻击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身体虚寒、正气不足者,是易感人群。只要正气充足,就很难感染。即使感染了,也症状轻微,容易恢复,甚至没有任何不良反应。所以要把握好扶正气、祛邪气的原则,做到融会贯通,则万物皆可活用而成为新冠克星。

增强自身的正气,提高人体防御免疫能力,这是做好防疫的根本应对之道。中医对于提振正气有很多积极措施,大致可分内外两种:在内养正气方面,有情志疗法、导引吐纳养生等;在外扶正气方面,有中药、针灸、推拿、芳香疗法等。中医对防疫的作用,一是扶正气助阳气,整体调理净化人体内环境,提升抵抗力;二是通过中药,改变病毒依附的生存环境。藿香正气水就属于典型的扶正祛邪中成药,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对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感冒发烧有奇效。

中医防治疾病强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意为一切不正之气、传染源等致病因素均应及时避开,生活恬静淡泊,心无挂碍,真气便可自动调和顺畅,这样精气神安住在体内而不外泄,病还会从哪儿来呢?这涉及疾病的发生原理及日常生活中的宜忌,对防疫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保持正气充裕,以抵御外邪侵袭;另一方面避免接触病邪,不吃不该吃的东西,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躲避风寒。

《难经》讲“形寒饮冷则伤肺”,大意是说寒湿之邪首犯肺卫,身体着凉、喝冷饮,都会消耗阳气损害肺功能,因此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忌受凉伤风。风为百病之长,戴口罩、帽子、围巾是头部避风之举,亦是出门防疫基本措施。在休息、更衣时要注意“穿堂风”等“贼风”,务必时刻注意保暖,多穿衣服,勤晒太阳,少到阴冷潮湿处。体温低更容易受到病毒攻击,因此应密切关注身体各部位温度。若发现手脚冰冷或局部温度相对较低,可用艾灸、敷贴等热疗驱寒。

二要食饮择热去寒。因为在五行中,脾胃属土,肺属金,土为金母,寒凉饮食后,寒邪犯胃,由母及子,肺胃俱损,导致发热、咳嗽、胃痛、呕吐、腹泻等症。这时应忌口海鲜、凉性水果、冰镇饮料等寒凉生冷之物,选用热姜汤、热粥等易消化、不油腻的饮食,可以培土生金固肺卫,有助于尽快康复。

顺应自然规律,在平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方可从根本上保养正气。要适时调整生活节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省欲戒奢。这样调摄身心,保持心情愉悦,可使志安宁而肺气清。

安心顺气:畅情志调心神

面对疫情等各种突发情况,不少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紧张焦虑情绪。如何疏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备受大家关注。《黄帝内经》开篇就传授人们如何身心兼治不得病的智慧,并告诫人们先要有心灵的健康,才会有身体的健康。人的精神状态直接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志过度就会导致疾病。中医认为“忧伤肺”,忧愁、悲哀的情绪容易使肺受伤。除了用导引养生法调节异常情绪,还可采用“喜胜忧”的方法,即喜乐可治疗因忧郁哀怨等不良情绪所致病变。例如,多看笑话、喜剧,开怀大笑能加快血液循环,使肺活量增大。主动训练自己笑口常开、面带微笑,可以促进身心内外关系的和谐。

当人处于不良情绪中,脏腑功能便会失调。所以,面对疫情既要重视防护,同时也应注意放松心情。心平则气和,人体气机才会通畅。安心宁神是最好的健康良方,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心安而不惧”。保持乐观的心态,让心中洒满阳光,与其惴惴不安地精神内耗,不如淡然处之,随遇而安。这就需要静以养神,动以养形,保形全神,形神合一。

身心健康的人都有一身正气,养护正气的一种特效方法是“养吾浩然之气”(《孟子》)。长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积善成德,厚德载物,自有正气护体,故“德全不危”(《素问·上古天真论》)。如能做到,自然有助于正气旺盛,抗病力强,病邪也就难以伤人。

导引吐纳:强体魄养精神

适当加强锻炼,有助于畅通气血,防御疾病。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六字诀等传统导引养生功法都是室内便可完成的运动,通过肢体、筋骨、关节的活动,引导体内气机趋向平和,使人“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导引术传承数千年,简便易学、安全有效,可培固人体正气,预防并调理亚健康状态,有助于解决焦虑、抑郁、失眠、疲乏等问题。例如流传较广的八段锦,全程共八个动作,强度适中,柔和缓慢,动静相兼,不受场地限制,适合各类人群。经常练习可开胸理肺,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调节情志,有颐养心神、防病治病等功效。

导引配合调整呼吸的吐纳方法,效果更佳。吐纳调息也可专门进行,每天练习一刻钟,可以帮助安定心神,洗除杂念,防病于未然。练功时要顺应自身律动,放松深长地呼吸,与身心深度连接。在一呼一吸间,释放焦虑、不安和恐惧等情绪。这样既强健了身体,又稳定了情绪,外邪也就不容易侵扰人体。例如腹式呼吸调息法,可按照以下步骤练习:1.心静下来,放下所有情绪,站桩、打坐、平卧的姿势任选一种;2.将注意力引导至腹部,气沉丹田;3.闭嘴用鼻子呼吸,吸气时鼓起腹部,呼气时腹部瘪下去;4.每次呼吸,程度要深,速度要慢,气息均匀;5.在吸满呼尽时,都尽量屏息一会儿。

导引养生中的自我穴位按摩,可以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调整机体功能状态,起到预防与康复作用。例如轻叩膻中畅胸阳,膻中穴是心包经的募穴(气血聚集之处),位于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有调理脏腑、理气活血之效,主治胸闷不适、心悸不安、咳喘气短等症。若感胸闷,可轻叩或揉按膻中穴,发“呵”字音,6次为一周期,可依据身体状况,连续发声3~6个周期,有振奋心肺之阳、畅达胸中气机的作用。


 

人活斯世,我不想只满足于不生病,不想自己是一个易碎的花瓶,每天都要小心翼翼的抱在怀里,生怕有一点磕碰,我想让自己更强壮,就象那路边的荆棘,禁得起风雨严寒,禁得起路人踩踏,既然我知道,我们都是老天的儿子,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呢?强壮的方法,自古就有,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份权力,如果有人问,我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呢?其实,只要你拿出一点自信,咱们就可以马上开始。

 

但你以为这点自信你真能那么痛快的拿出来吗?很多人根本拿不出,他们等待着我去给他们,他们说,只有掌握了高超技法的人,才会有自信。只有修炼得道的人才会有自信,只有本身就强壮的人才会有自信。对于他们这些原本虚弱的人来说还需要慢慢的积累知识,慢慢的储备能量,慢慢的增长勇气,常言说得好,循序渐进嘛,怎么能着急呢?乍一听,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其实,一切的积累、一切的储备、一切的增长、如果不是以自信为前提,那么无论你积累、储备、增长了多少,你的内心仍然是犹疑不定,因为你永远都会觉得自己没有资格,你总是躬着身子走路,怎么可能有高大的一天呢?长久的力量不是外来的,它就在你的内心当中。一念之差,将改变人一生的命运。我们不喜欢听空洞的理论,那么咱们就来点实际的。今天向朋友们推荐的是道家养生功中的“撞丹田”。

 

少林武功中有一个强壮身体的方法叫做“铁布衫”。就是用一个装满石子的细长沙袋来敲打腹部,小的时候家里有很多这样的沙袋,爸爸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就让我拿沙袋每天敲打肚子和两肋,结果练成了“钢肚”,上学的时候,经常让班上的同学用拳头来打,打的他们各个气喘手疼,我却仍然谈笑自如,而且觉得肚子暧洋洋的,舒服极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便逐渐更注重身体的养生,发现“铁布衫”的功法,过于刚猛,而且由于在击打的瞬间要闭气绷紧肌肉。有违养生“自然顺随,松静合一”的要旨。便选“撞丹田”取而代之了。

 

对“丹田”的具体位置,自古说法不一,通常分为“上丹田”——两眉间,中丹田——两乳间膻中穴,下丹田——脐下1寸三分。今天要撞的就是这个“下丹田”。咱们要撞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位置就在肚脐上下左右巴掌大的一块地方。

 

找个如水泥电线杆一样粗细和平滑的大树来撞效果最好,我家里有一个20公分宽的平整的门垛,我觉得也很方便。两腿略分开,站在树前,肚子离树干15公分,然后用肚脐去撞树就可以了。

 

动作要点:开始撞时,力量一定要轻,幅度要小,最好穿运动衣裤,(以防皮带或纽扣硌到皮肉),撞的时候全身放松,不要憋气,不要绷紧肌肉。请先感受一下撞“丹田”时腹内脏腑的感觉,和心里的感觉,可以闭上眼睛仔细体会。呼吸自然而悠闲。说是“撞”,其实那是以后的事,开始练习应该叫做“靠”更为准确。每天撞个几分钟,慢慢的,您多半会撞上瘾呢!

 

这个功法,可以说适合于每个想要身体强壮的人,“丹田”是人体的发力点。如果您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您觉得“有劲使不出”、如果您觉得“心神不定,魂不守舍”、如果您觉得“体力透支,难以积蓄”,我想,您都可以从“撞丹田”中找到解决之法。

 

“撞丹田”将帮您找到人体的能量库,使您真切的感受到什么是人体的“内力”。很多人打坐难以入静,“撞丹田”却可让您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撞丹田”会使您的内力增长很快,一段时间后,您就可以从“靠”自然转成较为有力的“撞”了。这时,您会发现原来腹部松弛的赘肉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肌肉,这种肌肉没有突显的棱角,与健美运动员的完全不同。但比后者的远为结实。

 

如果,有年轻的朋友,想练成“钢肚”,这种方法,就是最安全有效的捷径,若每天坚持,大概三年时间,当你气运丹田的时候,差不多就可以类似汽车轮胎那样强健了。

 

撞丹田的禁忌:

      孕妇及腹部有过较大手术的病人。

      急腹症及腹部有肿物或有出血病灶点。

      撞腹后感觉不适以及对此功法心有疑惧的人。

   

练此功要顺其自然,不可急功近利,与“推腹法”同练,效果更佳。有些朋友肚子赘肉较多,用推腹法跟本没啥感觉,一撞“丹田”便发现敏感点了。这时再用推腹法,事半功倍。

 

“撞丹田”好处太多,我把它当做最方便的养生法,我经常在心烦时撞,疲劳时撞、生气时撞、忧虑时撞、总之,感觉它是个力量的源泉,取之不尽。

 

我给您推荐这个方法,其实更想看到的是您能撞出勇气,撞出自信来。生活本来就是要去感受烦恼、感受恐惧、感受疾病、这些都无法逃避,那我们就迎着它,撞击它,借着“撞丹田”,撞出您心灵的感悟,撞出您心底的力量

开卷有益:阅读是古人的养生良方
摘自2025-3-26中国中医药报
黄鸿昊 暨南大学中医学院
“开卷有益”最初出自晋代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也记载了“开卷有益”事例,讲述的是宋太宗每天阅读《太平御览》三卷,纵使政务繁多没有完成阅读目标,也会在空闲时间补读。大臣们劝告宋太宗多休息,宋太宗却说:“开卷有益,不感到疲倦。”此成语常用以说明多读书就会得到好处。
不少养生家认为,阅读是防病治病良方之一。龚廷贤《鲁府禁方》中延年二十箴提到“诗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认为阅读诗文能够调摄精神,愉悦身心,有助于祛病延年。又如《寿世青编》记载“十二时无病法”:“未时就书案,或读快书,怡悦神气。或吟古诗,畅发悠情。”平日阅读、赏析好的书籍诗文除了能够增广见闻,使文思敏捷外,还具有调节情绪和保健作用。宋代诗人杨万里《端午病中止酒》曰:“病里无聊费扫除,节中不饮更愁予。偶然一读香山集,不但无愁病亦无。”杨万里在阅读《香山集》后忧愁驱除和病也好了。采用书籍或诗集为“精神食粮”“药方”,能够治疗不少心病。因为阅读好的书籍或作品后,随着情绪变化,使人气血通畅,达到情绪宁静或振作精神的效果,从而愉悦心神和解除郁闷状态。
根据季节调整养生方式是中医养生特点。明代万全《养生四要》载:“秋冬收藏,乃阴气收敛之时,教以诗书者,优游以求之,涵咏以体之,亦养阴之道也。”认为秋冬时节是万物收敛闭藏时期,此时阴气收敛,进行静态活动适逢其时。学习、阅读的过程应当以从容的态度去探求,通过反复感悟来理解道理,同样是顺应四时、滋养阴气方法。文化修养对于精神层面调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平衡身心状态。另一方面,万全认为通过解悟经义,或思索诗文,能够把心拘束起来。很多疾病由心引起,通过阅读和思考管束欲望,不失为一个收心安神方法。
在胎教上,《妇人规》载“欲子贤能,宜看诗书。是谓外象而内感者也”。不少中医著作认为在怀孕期间多看诗书,能够有胎教作用。可见,阅读有多种益处。
宋太宗的阅读态度令人敬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亦可以保持恰当的阅读习惯,以维持身心健康。

佩香囊饮药茶 健康迎开学
摘自2025-8-27中国中医药报
郝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出扶正是抵御外邪侵袭的关键。实用易行的校园防流感指南。
理解“正气” 构筑校园防病基础
佩戴香囊 芳香扶正
中药防感香囊借助芳香气味,通过呼吸可起到醒神开窍、调节免疫的作用,为身体增添一重防护层。
基础款(适合大多数人):藿香10克,苍术10克,白芷10克,丁香5克,艾叶5克。
增强款(易疲劳者):在基础款配方中加入薄荷5克、石菖蒲5克,提神效果更佳。

饮用药茶 益气固表
配方
黄芪10克,白术6克,防风3克,冰糖适量。
功效
本方为中医经典名方玉屏风散的代茶饮配方,具有益气固表、扶正祛邪之功效。其中,黄芪补气固表,增强卫外之力;白术健脾益气,助正气生化之源;防风祛风散邪,御外邪之侵袭;冰糖调和口感,适于日常饮用。
以沸水闷泡20分钟。,代茶频饮。每日可饮用1~2次。

呬呵呼老年人秋养三字诀

 (2025-09-05 04:35:46)[编辑][删除]
呬 呵 呼
老年人秋养三字诀
摘自2025-9-4中国中医药报
陈玉珍 广东省中医院
在干燥萧瑟的秋季,更容易诱发急性加重,从而威胁生命健康。
养生要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秋三月养生当“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首先应保证充足睡眠,顺应阳气收敛。早晚温差大,避免冷风直吹。《饮膳正要》有“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之训,故秋季饮食当以滋阴润燥为要,兼以健脾益气。宜选用清淡柔润之品,如芝麻、山药等,忌辛辣燥热,肥甘厚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秋季易生悲秋之情。避免大悲大喜、焦虑紧张。
六字诀通过特定的口型(呬、呵、呼、嘘、吹、嘻)配合舒缓的腹式呼吸和导引动作,分别调理相应的脏腑(肺、心、脾、肝、肾、三焦),达到泻实补虚、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目的。
养生三字诀
对于冠心病合并慢阻肺的老年患者,秋季养生应着重运用以下三字诀。
“呬(s)”字诀
功效:润肺化痰,肃降通调,有助于推动心血运行,间接改善心肌供血。
功法精要:两唇微张,嘴角略向后咧,舌尖轻抵下齿内侧,气息主要从上下齿间缝隙中缓缓呼出,发出轻微、细长、清晰的“呬——”声,发出气流摩擦齿缝声。须注意,不是用力嘶吼,而是气息均匀、细长地从齿缝间摩擦而出,感觉像秋风吹过松针的沙沙声。
呼吸配合:采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自然内收,呼气时腹部放松外凸。吸气时默念并预备口型,呼气时缓慢、均匀、深长地发出“呬——”音,意念随呼气将肺中浊气、痰浊、病气尽数排出体外。呼气尽后自然吸气。
动作导引:双臂缓缓自体侧抬起至头顶上方,掌心向上,同时配合吸气;呼气发“呬”音时,双臂缓缓自体前下按至腹前,掌心向下,仿佛将清气自上而下压入肺腑,同时排出浊气。动作务必舒缓,与呼吸同步。
应用要点:晨起或午后,选择空气清新湿润处,如公园的水边练习。感觉咽干、痰黏难咯或气促时,可单独多练此诀。每次练习6~12遍,或感觉气道通畅舒适为度。
“呵(h)”字诀
功效:养心通脉,清火除烦,有助于改善整体气血循环,辅助肺的宣降功能。
功法精要:口半张,舌体微微后缩并稍向下压,舌边轻贴上腭两侧,嘴角稍向后牵引。呼气时,气息从喉部深处缓缓呼出,发出浑厚、温和、悠长的“呵——”声,类似开怀大笑时的气流声,但更舒缓深沉。
呼吸配合:采用腹式呼吸。吸气时默念并预备口型,呼气时缓慢、深长地发出“呵——”音,意念随呼气将心中郁热、烦躁、瘀浊之气尽数吐出。呼气尽后自然吸气。
动作导引:双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托于胸前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处(吸气配合);呼气发“呵”音时,翻掌,掌心向下,双臂缓缓向身体两侧水平展开,如展翅飞翔,同时头颈正直,目光平视远方。展开时仿佛将心胸打开,排出郁结。
应用要点:感觉心中烦热、胸闷不适、或情绪波动较大时练习。避免在过饥过饱或剧烈运动后立即练习。环境宜安静。每次练习6~9遍,或感觉心胸舒畅为度。须注意,如有严重心绞痛发作史或心功能不全,动作幅度宜小,以舒适为主,避免过度用力呼气。
“呼(h)”字诀
功效:培土生金,健脾化痰,有助于上奉养心,外达养肺。
功法精要:口唇撮圆如管状,舌体放平稍向后缩下沉,气息从撮圆的口唇中央缓缓呼出,发出浑厚、平稳、深沉的“呼——”声,类似吹蜡烛或哈气成雾状。
呼吸配合:采用顺腹式呼吸。吸气时默念并预备口型,呼气时缓慢、深长地发出“呼——”音,意念随呼气将脾胃中浊气、湿气、食滞排出体外。呼气尽后自然吸气。
动作导引:吸气时,双臂自体侧缓缓抬起至与肩同高,掌心向上或双手叠放于腹部;呼气发“呼”音时,双臂缓缓内旋翻掌,掌心向下,同时身体微微前倾或保持正直,双臂缓缓向斜下方按落至体侧或腹前,仿佛将大地清气纳入脾胃,将湿浊之气呼出沉降入地。动作核心在于腰腹的放松与下沉感。
应用要点:餐后1小时练习最佳,有助于消化。尤其适用于食欲不振、腹胀、痰多清稀、倦怠乏力的患者。动作配合能显著增强气沉丹田、调理中焦的效果。每次练习6~9遍。


白发年轻化 刮痧食疗来支招
摘自2025-9-4中国中医药报
王青霞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
白发的产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因素、心理压力、营养不足及生活习惯不良等。长期心理压力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从而影响黑色素的合成;当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时,会影响头发的健康
“发为血之余”,《素问•上古天真论》也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可见头发反映机体全身气血的盛衰变化。
刮痧养发
常刮头部,不仅可以醒脑开窍,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疏通气机,还可以防治失眠,增强记忆力,改善头发早白、脱发等。以下推荐几个刮痧穴位。
穴位推荐
百会穴: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四神聪穴:在头部,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共4个穴位。
耳门穴:在面部,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翳风穴: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完骨穴:在颈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
头维穴: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风池穴: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刮痧方法
进行刮痧前,须准备好刮痧板和刮痧油。刮痧板一般选用铜、牛角或玉制材料,刮痧油则可选择具有滋养头皮作用的中药制剂,如当归、首乌等提取物。
百会四神刮:刮百会和四神聪穴各刮36下。
头顶放射刮:以百会为中心向前、后、左、右、左前、左后、右前、右后8个方位,按顺时针顺序刮,每个方位36下。
颞部前后刮:头部侧面,角度为15°~20°,从前际往后刮,一直刮到后面的风池穴。刮拭顺序:耳门穴→翳风穴,曲鬓穴→完骨穴,头维穴→风池穴。
虽然刮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健方法,但在进行时仍须注意以下几点。
刮痧时力度要适中,避免皮肤受伤;皮肤有伤口或炎症时应避免刮痧;刮痧后多喝热水,帮助排毒,刮痧后4小时内最好不要洗头、洗澡,注意保暖。
食疗乌发
在日常饮食中适量加入具有补益肝肾、养血活血功效的中药材,可以辅助改善白发问题。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材及食疗方法,具体用药须咨询专业中医师。
何首乌: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的功效,可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头发早白。可将何首乌与黑芝麻、黑豆等一起煮粥食用。
黑芝麻:富含维生素E和多种营养物质,能滋养头发,使头发乌黑亮丽。可直接食用或制成黑芝麻糊。
枸杞子:具有滋补肝肾、明目益精的作用,能改善头发的营养供应。
桑椹:补血益肝、乌发明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肾不足引起的头发早白。可直接食用或制成桑椹酒。

白塞病案

 (2019-08-21 15:32:23)[编辑][删除]
作者:于春廷

某男,40岁。虑者3个月前出现口腔及阴茎溃疡,日渐加重并出现双眼红肿伴疼痛。

给予西药抗炎、激素、营养等治疗,始有一度好转,后无效果。

症见:目赤肿痛,畏光,口腔黏膜溃疡伴舌出胬物,如重舌。龟头、阴茎有溃疡,灼热,伴恶风汗出,身热头痛,口干且苦,喜冷饮,纳差,尿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无力。

诊断:狐惑病。

辨证:湿热毒邪内蕴。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处方:【赤小豆当归散合甘草泻心汤加减】。

赤小豆50克,法半夏12克,当归12克,苍术12克,黄柏12克,生地黄12克,甘草10克,黄连10克,干姜10克,淡竹叶10克,牡丹皮10克,大黄(后下)10克,黄芩15克,滑石(先煎)30克。

每日1剂,水煎服。

服7剂药后,目赤减轻,口腔及外阴疡缓解,恶风汗出、身热头痛大减。

效不更方,原方续服6剂,病情明显好转,目赤肿痛轻微,口腔、舌下、外阴溃疡已敛口,肿胀热痛消退,舌质红,苔少,脉细数,为湿毒渐去。

再予健脾养胃生津善后调治1月,身体恢复如初,随访1年余未再发作。

按:

孤惑病最早见于汉朝张仲景《金匮要略》,认为本病主要由湿热虫毒所致。其病机或血热瘀结不散,或内蕴脾胃,或侵蚀幽隐窍道之处。面部色泽变化明显,目赤如鸠者,治用赤小豆当归散;蚀于下部者,称为“狐”,前阴溃疡明显者,治用苦参汤外洗;后阴肛周痒痛者,治用雄黄熏之。

内服方主要为赤小豆当归散合甘草泻心汤。本患者以此二方为主,加苍术、黄柏、滑石、淡竹叶以增强其清热利湿的作用;加生地黄、牡丹皮以增强其凉血活血的作用;加大黄以增强其泻热通腑,活血解毒的作用。诸药合用而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狐惑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白塞病。白塞病虽病因不完全明确,但与感染后自体免疫异常、微量元素缺乏、遗传因素、血清中纤溶抑制物质有关。上述组方则可增强机体自身免疫能力,抵抗病邪侵袭而治愈。(作者:紫竹仙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