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患者避免服用寒凉中药
(2023-01-04 04:41:24)
心血管基础疾病患者在新冠防护与用药方面有哪些注意事项?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一科主任医师刘玥为您解答——
摘自2022-12-30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李娜
当前正值冬季,天气寒冷,心血管病患者该如何做好健康防护?若感染了新冠病毒,居家治疗要注意哪些方面?围绕这些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一科主任医师刘玥,请他对此作出专业解答。
心血管病患者要做好综合防护工作
刘玥指出,对心血管病患者来说,感染新冠病毒极易引发患者心脏功能下降、心血管基础病的症状加重,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会增加。而且心血管病患者多数为老年人,可能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个慢性基础病,感染后更容易发展成为重症或危重症患者。
从中医角度来看,新冠病毒属“疫毒”范畴,湿毒犯肺为其核心病机,结合当下冬季的时令特点,奥密克戎毒株易在湿邪基础上,挟风寒入侵。心肺二脏经络相连,同属上焦,同为阳脏,位居胸中清阳之地。感染新冠病毒后,寒湿困阻气机,肺气失宣无力推动血行,心血不运,心失所养,进而加重胸闷、心悸等症。且心血管患者本就心阳不足,邪气更易乘虚而入,因此感染之后病情更重、发展也更快。所以,心血管病患者更应该做好综合的防护工作,避免感染新冠病毒。
刘玥强调,如果家中有心血管病患者,外出工作的家人要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感染新冠病毒。回家后一定要更换户外衣服、户外鞋,摘口罩不要触碰口罩的外侧,勤洗手,定期消毒手机触摸屏、钥匙、门把手等常用物件,家中保持定期通风,做好家居清洁工作。心血管病患者要减少外出,当前天气寒冷,家中通风时要注意保暖。如果有家人感染,心血管病患者要避免接触感染,实行分餐制,以降低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另外,心血管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家中要做好常用药物的储备工作,防止出现居家期间药物不足的情况。
心血管病患者用药注意事项
如果心血管病患者感染新冠,用药有何注意事项呢?刘玥介绍,一是原有口服药不能停,要把血压、心率控制好,以避免因停药导致原有疾病的加重;二是尽可能不使用复方感冒药,复方感冒药中常含有伪麻黄碱、马来酸氯苯那敏等成分,可能会造成血压升高等症状,心血管病患者应谨慎使用;三是退热优选对乙酰氨基酚,其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小,通常不会增加心血管风险,此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发热时要避免联用布洛芬,可能会降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也会造成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出现;四是高热可引起心率加快和心脏负荷明显增加,因此心血管病患者体温超过38.5度时应立即退热,但退热过程不宜太快,服药要从小剂量开始,避免大量出汗。一旦原有心血管疾病复发或明显加重,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中医药在新冠疫情中发挥了独特优势,连花清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化湿败毒颗粒等中成药均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对心血管患者来说,要注意避免服用药性过于寒凉的中成药,以防损伤心阳。在感染的初期可以采用一些药性较为温和的中成药,例如小柴胡颗粒配合解热镇痛的西药退烧。在康复阶段,可酌情服用一些补益中气、养阴润肺的中成药,如生脉饮、参芪口服液等,以维护和增强机体正气,以防“复阳”。
维持心脏心理“双心”健康
心血管病患者在新冠康复期具体应怎么做?对此,刘玥表示,中医讲究情志舒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康复。首先,在饮食上,要注意合理膳食,以低盐、低脂饮食为主,多摄入蔬菜、水果、奶类、豆制品等,保持营养均衡,避免高盐、高油饮食,慢性心衰患者还要注意控制液体的摄入。其次,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和健康的心态,一定要戒烟限酒,注意保暖,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适量的活动,同时不要恐慌和焦虑,正确对待新冠病毒,维持心脏和心理的“双心”健康。此外,患者要学会自我管理,遵医嘱按时、规律地服药,加强对基础病的病情监测,比如每天规律地监测血压、血糖、氧饱和度和心率等。如果出现血压急剧升高、突发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在当前的新冠疫情之下,心血管病患者应该进行科学防护,按中医的方法,畅情志、避风寒、适劳逸、调饮食、遵医嘱,将原有的基础疾病控制好,就能够顺利地度过这个‘寒冬’。”刘玥表示。
摘自2022-12-30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李娜
当前正值冬季,天气寒冷,心血管病患者该如何做好健康防护?若感染了新冠病毒,居家治疗要注意哪些方面?围绕这些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一科主任医师刘玥,请他对此作出专业解答。
心血管病患者要做好综合防护工作
刘玥指出,对心血管病患者来说,感染新冠病毒极易引发患者心脏功能下降、心血管基础病的症状加重,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会增加。而且心血管病患者多数为老年人,可能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个慢性基础病,感染后更容易发展成为重症或危重症患者。
从中医角度来看,新冠病毒属“疫毒”范畴,湿毒犯肺为其核心病机,结合当下冬季的时令特点,奥密克戎毒株易在湿邪基础上,挟风寒入侵。心肺二脏经络相连,同属上焦,同为阳脏,位居胸中清阳之地。感染新冠病毒后,寒湿困阻气机,肺气失宣无力推动血行,心血不运,心失所养,进而加重胸闷、心悸等症。且心血管患者本就心阳不足,邪气更易乘虚而入,因此感染之后病情更重、发展也更快。所以,心血管病患者更应该做好综合的防护工作,避免感染新冠病毒。
刘玥强调,如果家中有心血管病患者,外出工作的家人要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感染新冠病毒。回家后一定要更换户外衣服、户外鞋,摘口罩不要触碰口罩的外侧,勤洗手,定期消毒手机触摸屏、钥匙、门把手等常用物件,家中保持定期通风,做好家居清洁工作。心血管病患者要减少外出,当前天气寒冷,家中通风时要注意保暖。如果有家人感染,心血管病患者要避免接触感染,实行分餐制,以降低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另外,心血管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家中要做好常用药物的储备工作,防止出现居家期间药物不足的情况。
心血管病患者用药注意事项
如果心血管病患者感染新冠,用药有何注意事项呢?刘玥介绍,一是原有口服药不能停,要把血压、心率控制好,以避免因停药导致原有疾病的加重;二是尽可能不使用复方感冒药,复方感冒药中常含有伪麻黄碱、马来酸氯苯那敏等成分,可能会造成血压升高等症状,心血管病患者应谨慎使用;三是退热优选对乙酰氨基酚,其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小,通常不会增加心血管风险,此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发热时要避免联用布洛芬,可能会降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也会造成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出现;四是高热可引起心率加快和心脏负荷明显增加,因此心血管病患者体温超过38.5度时应立即退热,但退热过程不宜太快,服药要从小剂量开始,避免大量出汗。一旦原有心血管疾病复发或明显加重,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中医药在新冠疫情中发挥了独特优势,连花清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化湿败毒颗粒等中成药均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对心血管患者来说,要注意避免服用药性过于寒凉的中成药,以防损伤心阳。在感染的初期可以采用一些药性较为温和的中成药,例如小柴胡颗粒配合解热镇痛的西药退烧。在康复阶段,可酌情服用一些补益中气、养阴润肺的中成药,如生脉饮、参芪口服液等,以维护和增强机体正气,以防“复阳”。
维持心脏心理“双心”健康
心血管病患者在新冠康复期具体应怎么做?对此,刘玥表示,中医讲究情志舒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康复。首先,在饮食上,要注意合理膳食,以低盐、低脂饮食为主,多摄入蔬菜、水果、奶类、豆制品等,保持营养均衡,避免高盐、高油饮食,慢性心衰患者还要注意控制液体的摄入。其次,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和健康的心态,一定要戒烟限酒,注意保暖,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适量的活动,同时不要恐慌和焦虑,正确对待新冠病毒,维持心脏和心理的“双心”健康。此外,患者要学会自我管理,遵医嘱按时、规律地服药,加强对基础病的病情监测,比如每天规律地监测血压、血糖、氧饱和度和心率等。如果出现血压急剧升高、突发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在当前的新冠疫情之下,心血管病患者应该进行科学防护,按中医的方法,畅情志、避风寒、适劳逸、调饮食、遵医嘱,将原有的基础疾病控制好,就能够顺利地度过这个‘寒冬’。”刘玥表示。
炙甘草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心悸
摘自2025-4-3中国中医药报
李 克 湖北中医药大学
心悸病位在心,多为虚实夹杂致病。笔者临证以补虚泻实为根本治则,常运用炙甘草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辨治心悸,常获良效。现分享心得如下,以飨同道。
患者男,80岁,2025年2月19日初诊。主诉:心悸半月余。患者自述半月前因肺部感染后出现心悸,动则加重,于当地医院行抗炎、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后心悸无明显改善。刻下:心悸胸闷,气喘乏力,咳嗽咳痰、黄稠泡沫痰,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5~6天1行,小便频数,入睡困难、彻夜不眠,纳差。舌尖红、中有裂纹,苔上部少、中后部白滑腻,脉弦。
诊断:心悸(阴阳两虚,水气凌心)。
治法:滋阴养血,通阳复脉,蠲饮定悸。
方用炙甘草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桂枝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15g,麦冬10g,生地黄15g,麻子仁8g,太子参15g,瓜蒌皮15g,薤白10g,炒枳实10g,厚朴10g,炒白术10g,茯苓10g,醋五味子10g,法半夏10g,泽泻10g,猪苓10g。5剂,水煎服,日1剂。
2月24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心悸、胸闷气喘、小便频数、入睡困难改善,仍乏力,纳差,大便3日未解。舌红、中有裂纹,苔白滑腻消退,苔少,脉弦。守上方去猪苓、泽泻,另加炙黄芪30g、阿胶5g、肉苁蓉10g、炒麦芽15g、炒稻芽15g、炒鸡内金10g。5剂,水煎服,日1剂。
3月1日三诊:患者诉服药后偶有动则心悸气喘,胸闷基本消失,乏力、大便干结改善,睡眠较前好转了一半,纳增,余无不适。舌红、中有裂纹,苔薄白,脉弦。守上方加补骨脂10g、红景天10g。5剂,水煎服,日1剂。后随证加减半月余,诸症基本稳定,嘱饮食起居规律节制、注意保暖以防复发。
按 炙甘草汤源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为心阴阳两虚证的代表方,临证以心中悸动、汗出而闷、虚劳乏力为辨证要点,清代医家喻嘉言谓其为“脉结代、心动悸之圣方也”。该方证主要病位在心,病性属虚,阳气亏虚、阴血不足是其核心病机。心主血脉,心阳气不足则脉道鼓动无力,心阴血亏虚则无以载气,最终导致心神失养而见诸症。方中炙甘草补益中焦以助气血生化之源,《日华子本草》言其“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人参、大枣、阿胶、麦冬、生地黄、麻子仁健脾益气、滋阴养血;桂枝、生姜宣通心阳、温利血脉,诸味相合,阴阳复,血脉通,动悸止。临床常用本方治疗冠心病、功能性心律不齐等病属此证者。
枳实薤白桂枝汤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有通阳散结、降逆除满之效,临证以心胸满闷、胃痞气结、大便不畅为辨证要点。该方证主要病位在心与胃,病机在阳微阴弦的基础上偏于阴弦,即阴邪内盛,兼胸阳不振。心为土之母、阳中之太阳,若心阳虚及胃,胃寒浊饮不化,滞气则痞,且胃腑失和,子盗母气,心阳愈衰的同时中焦阴寒水饮又能上乘阳位,痹阻心脉,加剧胸痹之症。可见心胃生理病理相互影响,治须温心阳、畅胃气并举。方中桂枝、薤白温通心阳,散胸胃寒饮,《长沙药解》言桂枝“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安惊悸”;瓜蒌实开痹破结,伍枳实、厚朴燥湿行气、消痞除满,全方共奏温心宣痹、畅胃破结之功。临床常用本方治疗心绞痛、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等病属此证者。
此患者舌红苔少、中有裂纹提示阴液亏虚,苔白滑腻提示阳虚水停,结合乏力气喘、大便干结、口干不饮等症,可辨为阴阳两虚、水饮内停之证。阴阳两虚,心神失养则心悸眠差;肠失濡润,传导无力,则大便干。水饮内停,上凌心肺,痹阻胸阳,则胸闷气喘、咳嗽咳痰;下注膀胱,开阖不利,则小便频;中壅胃肠,津不上乘,则纳差、口干不饮。遂用炙甘草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滋阴补阳、温心畅胃,佐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法半夏健脾祛湿,醋五味子敛心安神。二诊苔白滑腻消退提示水饮减少,便去猪苓、泽泻以防利水伤阴,又加炙黄芪、阿胶、肉苁蓉益气除乏、补虚通便,炒麦芽、炒稻芽、炒鸡内金开胃消食。三诊诸症明显改善,加补骨脂、红景天补肾荣肺、纳气定喘。后随证加减,诸症基本稳定。
《金匮要略》中胸痹心痛短气病核心病机为阳微阴弦,即心肺阳虚、阴浊上乘。而此案患者阴阳两虚、水气凌心致心悸,明示了“微”除“阳微”之外,尚有阴之不足,即“阴微”,阴阳俱微,阴邪内盛,治须滋阴补阳,祛邪散阴。至于此案首诊去阿胶,一是恐阿胶滋腻增湿助邪,二是恐老人脾胃虚弱,不能运化阿胶,然二诊舌苔变化提示水湿已泄,遂加阿胶,并佐以健脾消食药。另一方面,细察处方,一无龙骨、牡蛎镇定之品,二无枣仁、桂圆安神之味,三诊患者却诉睡眠好转了一半,盖原因有二。一者方中滋心阴、温心阳以养心安神,二者化水饮、和胃气以祛邪安神,两者并举,遂眠转得寐,秘在辨证施治也。
摘自2025-4-3中国中医药报
李 克 湖北中医药大学
心悸病位在心,多为虚实夹杂致病。笔者临证以补虚泻实为根本治则,常运用炙甘草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辨治心悸,常获良效。现分享心得如下,以飨同道。
患者男,80岁,2025年2月19日初诊。主诉:心悸半月余。患者自述半月前因肺部感染后出现心悸,动则加重,于当地医院行抗炎、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后心悸无明显改善。刻下:心悸胸闷,气喘乏力,咳嗽咳痰、黄稠泡沫痰,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5~6天1行,小便频数,入睡困难、彻夜不眠,纳差。舌尖红、中有裂纹,苔上部少、中后部白滑腻,脉弦。
诊断:心悸(阴阳两虚,水气凌心)。
治法:滋阴养血,通阳复脉,蠲饮定悸。
方用炙甘草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桂枝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15g,麦冬10g,生地黄15g,麻子仁8g,太子参15g,瓜蒌皮15g,薤白10g,炒枳实10g,厚朴10g,炒白术10g,茯苓10g,醋五味子10g,法半夏10g,泽泻10g,猪苓10g。5剂,水煎服,日1剂。
2月24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心悸、胸闷气喘、小便频数、入睡困难改善,仍乏力,纳差,大便3日未解。舌红、中有裂纹,苔白滑腻消退,苔少,脉弦。守上方去猪苓、泽泻,另加炙黄芪30g、阿胶5g、肉苁蓉10g、炒麦芽15g、炒稻芽15g、炒鸡内金10g。5剂,水煎服,日1剂。
3月1日三诊:患者诉服药后偶有动则心悸气喘,胸闷基本消失,乏力、大便干结改善,睡眠较前好转了一半,纳增,余无不适。舌红、中有裂纹,苔薄白,脉弦。守上方加补骨脂10g、红景天10g。5剂,水煎服,日1剂。后随证加减半月余,诸症基本稳定,嘱饮食起居规律节制、注意保暖以防复发。
按 炙甘草汤源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为心阴阳两虚证的代表方,临证以心中悸动、汗出而闷、虚劳乏力为辨证要点,清代医家喻嘉言谓其为“脉结代、心动悸之圣方也”。该方证主要病位在心,病性属虚,阳气亏虚、阴血不足是其核心病机。心主血脉,心阳气不足则脉道鼓动无力,心阴血亏虚则无以载气,最终导致心神失养而见诸症。方中炙甘草补益中焦以助气血生化之源,《日华子本草》言其“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人参、大枣、阿胶、麦冬、生地黄、麻子仁健脾益气、滋阴养血;桂枝、生姜宣通心阳、温利血脉,诸味相合,阴阳复,血脉通,动悸止。临床常用本方治疗冠心病、功能性心律不齐等病属此证者。
枳实薤白桂枝汤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有通阳散结、降逆除满之效,临证以心胸满闷、胃痞气结、大便不畅为辨证要点。该方证主要病位在心与胃,病机在阳微阴弦的基础上偏于阴弦,即阴邪内盛,兼胸阳不振。心为土之母、阳中之太阳,若心阳虚及胃,胃寒浊饮不化,滞气则痞,且胃腑失和,子盗母气,心阳愈衰的同时中焦阴寒水饮又能上乘阳位,痹阻心脉,加剧胸痹之症。可见心胃生理病理相互影响,治须温心阳、畅胃气并举。方中桂枝、薤白温通心阳,散胸胃寒饮,《长沙药解》言桂枝“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安惊悸”;瓜蒌实开痹破结,伍枳实、厚朴燥湿行气、消痞除满,全方共奏温心宣痹、畅胃破结之功。临床常用本方治疗心绞痛、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等病属此证者。
此患者舌红苔少、中有裂纹提示阴液亏虚,苔白滑腻提示阳虚水停,结合乏力气喘、大便干结、口干不饮等症,可辨为阴阳两虚、水饮内停之证。阴阳两虚,心神失养则心悸眠差;肠失濡润,传导无力,则大便干。水饮内停,上凌心肺,痹阻胸阳,则胸闷气喘、咳嗽咳痰;下注膀胱,开阖不利,则小便频;中壅胃肠,津不上乘,则纳差、口干不饮。遂用炙甘草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滋阴补阳、温心畅胃,佐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法半夏健脾祛湿,醋五味子敛心安神。二诊苔白滑腻消退提示水饮减少,便去猪苓、泽泻以防利水伤阴,又加炙黄芪、阿胶、肉苁蓉益气除乏、补虚通便,炒麦芽、炒稻芽、炒鸡内金开胃消食。三诊诸症明显改善,加补骨脂、红景天补肾荣肺、纳气定喘。后随证加减,诸症基本稳定。
《金匮要略》中胸痹心痛短气病核心病机为阳微阴弦,即心肺阳虚、阴浊上乘。而此案患者阴阳两虚、水气凌心致心悸,明示了“微”除“阳微”之外,尚有阴之不足,即“阴微”,阴阳俱微,阴邪内盛,治须滋阴补阳,祛邪散阴。至于此案首诊去阿胶,一是恐阿胶滋腻增湿助邪,二是恐老人脾胃虚弱,不能运化阿胶,然二诊舌苔变化提示水湿已泄,遂加阿胶,并佐以健脾消食药。另一方面,细察处方,一无龙骨、牡蛎镇定之品,二无枣仁、桂圆安神之味,三诊患者却诉睡眠好转了一半,盖原因有二。一者方中滋心阴、温心阳以养心安神,二者化水饮、和胃气以祛邪安神,两者并举,遂眠转得寐,秘在辨证施治也。
后一篇:颈复康颗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