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旭东通降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2023-01-04 04:34:25)

摘自2022-12-30中国中医药报
李敬华 张丽颖 王凤云 王萍 卞立群 中国中医科学院 胡建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引起泛酸、胃灼痛等症状和食管黏膜以及口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组织的损害。GERD包括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D)及巴雷特食管(Barrett食管)3种临床亚型。据统计,我国GERD患病率为5.77%,反流性食管炎患病率为1.99%,其中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密切相关。
岐黄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长期从事脾胃病临床及科研工作,在治疗脾胃系统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唐旭东治疗GERD的经验总结如下。
临证经验
肝胃不和证 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脘灼热或疼痛,痛连两胁,心烦易怒,或见脘腹胀满,大便艰难,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通降。
药用予通降1号方加减:香附10g,紫苏叶、紫苏梗各10g,枳实15g,清半夏10g,厚朴10g,柴胡10g,黄连6g,吴茱萸2g,乌贼骨30g等。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者,可加川楝子9g,延胡索12g;大便秘结不畅者,加瓜蒌15g,决明子18g;嗳气频作而不降者,加柿蒂30g,沉香(粉)2g(冲服);伴脘腹胀满者,加香橼12g,佛手15g;肝胃不和,兼有郁热,反酸甚者,加龙胆9g,浙贝母15g。
寒热错杂证 临床表现:烧心,餐前饥嘈,胸脘灼热或疼痛,口苦咽干,脘腹痞满,食后加剧,反酸,大便溏泄,舌胖边有齿痕,或舌暗红,舌苔腻,脉滑。治法:辛开苦降,寒温并用。予通降2号方加减:法半夏9g,黄连6g,黄芩9g,(炮)干姜9g,党参15g,乌贼骨30g,滑石10g,枳壳12g,豆蔻6g(后下)等。烧心、反酸重者,加龙胆6g,吴茱萸2g;胸闷胸痛明显、胸脘胀满者,加丹参24g,砂仁(后下)6g,降香6g(后下);畏寒肢冷、大便溏泻者,减少苦寒之品,加(制)附子(先煎)9g,肉豆蔻9g。
脾虚气滞证 临床表现:纳少,纳谷不馨,食后脘腹胀满堵闷,反酸,嗳气不得或嗳后舒适,大便不爽或溏,疲倦乏力,舌质淡或胖、苔薄白或薄腻,脉缓或细弱。治法:健脾益气,理气和胃。予通降3号方加减:黄芪18g,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法半夏10g,木香10g,砂仁6g(后下),乌贼骨30g,黄连6g,干姜6g,甘草6g等。呕吐清水者,加竹茹9g,生姜6g;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者,加(炮)干姜6g,车前子(包)10g;胀连肋胁、或背痛者,加川楝子9g,延胡索12g。
典型医案
徐某,男,71岁,2011年4月21日初诊。诉反酸、烧心1年。胃镜示:Barrett食管,慢性胃炎伴糜烂,活组织检验示被覆鳞状上皮及柱状上皮黏膜,慢性炎症伴淋巴细胞增生。经服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每日2次,半年余未见明显改善。刻诊见空腹饥嘈,上腹隐隐不适,食纳可,食后不胀,无嗳气反酸,大便每日2次,溏软,大便不爽,舌薄黄,脉弦滑。
诊断:(脾虚气滞,夹有胃热型)反酸、烧心(反流性食管炎)。
治则:健脾行气。
方药:党参18g,(炒)白术18g,茯苓15g,黄连6g,干姜6g,乌贼骨30g,枳壳15g,砂仁6g(后下),槟榔、大腹皮各15g,延胡索12g,川楝子9g,滑石10g,炙甘草6g。14服。
5月5日二诊:药后饥嘈不适减轻,口干唇干,痰多,性急易怒,左上腹隐隐不适,大便每日2次,成形,排气增多,舌苔薄、中根薄黄腻,脉弦细滑。
方药:上方改干姜为(炮)干姜4g,加芦根24g以清胃热、生津止渴,浙贝母15g以化痰浊。14服。
5月19日三诊:饥嘈明显减轻,大便转实,每日1或2次,偶溏,张口睡眠,口干咽干,性急,时牙痛,头皮生疖,脉细弦。辨证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方以清热化湿,疏肝健脾为法。方药:柴胡19g,黄芩12g,龙胆草9g,马齿苋20g,法半夏9g,滑石10g,黄连6g,(炮)干姜4g,干姜(炭)4g,乌贼骨10g,苍术、白术各15g,茯苓15g,砂仁6g,延胡索12g,赤芍15g,炙甘草6g。28服。
6月18日四诊:诸症好转,纳佳,大便日2次,基本成形,舌红、苔薄黄,脉细弦。继服28服。3个月后随访,病证无反复,疗效巩固。
按 患者初诊见上腹饥嘈不适,大便溏软,解时不畅,舌薄黄,脉弦滑,此为虚实夹杂之候,故用党参、白术、黄芪、干姜、茯苓、砂仁、甘草,以振脾阳益中州;黄连、滑石清流连之湿热,乌贼骨制酸止痛,伍同枳壳、槟榔、大腹皮、延胡索、川楝子等疏肝和胃降气药物,增强抗反流逆势之力量,恢复胃以和降为顺之生理,整方切合病机,功专力宏,故药后饥嘈明显减轻。脾胃之症状不显,而肝火之象毕露,可见急躁易怒,口干唇干,时牙痛,头皮生疖,左上腹隐隐不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由此可知,病本在肝,故予黄芩、龙胆、黄连、滑石以清肝胃之湿热,柴胡、枳壳、延胡索等疏肝行气,党参、白术、砂仁、(炮)干姜、干姜(炭)、茯苓、炙甘草以健脾化湿,半夏、乌贼骨,以抑酸降气和胃。经月余调理,胃镜检查示Barrett食管、食管炎及糜烂已消除,收效良好。

十服中药治愈六年胃食管反流

时间:2019-07-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彭丽媛

 

  胃食管反流是胃食管腔因过度接触或暴露于胃液致胃食管反流症和食管黏膜损伤的疾病,不仅会造成消化系统的损害,还可累及呼吸系统,严重影响生活及工作。西医治疗主要采用口服抑酸药,但效果不显,易反复发作,为缠绵难愈的慢性疾病。中国中医科学院张雪亮主任医师辨证准确,处方用药标本兼顾,配伍得当,10服药即令患者6年顽固性症状全部消失,可谓效如桴鼓。

  患者李某,男,59岁,2019年3月10日初诊。诉反酸、胃痛、呃逆6年。患者6年来每日反酸、呃逆、胃痛,医院确诊为胃食管反流。曾长期服用抑酸药奥美拉唑,效果不佳,且近期症状逐渐加重,遂来求诊。伴有口干、咽部明显不适感。二便正常,舌质红,苔微黄,中有裂纹,脉弦滑数。

  辨证:肝胃郁热。

  治则:疏肝泄热,和胃制酸。

  方药:枳实15g,炒白术15g,蒲公英15g,炒山药15g,败酱20g,柴胡10g,黄芩10g,炒莱菔子12g,煅瓦楞15g,桔梗15g,青果10g,木蝴蝶10g,郁金15g,元胡12g,14服。水煎服。

  十天后,患者欣喜反馈。自诉服药2天后,反酸、呃逆症状即明显减轻,口不干,仍有轻微胃痛,于是自行停服西药。10服药后,不适症状全部消失,故自行停中药,剩余4服药未继续服用。随访2月,没有反复,仅偶尔过食甜食后,晨起会反酸,但很轻微。嘱患者注意饮食调护,忌辛辣、油腻、甜食,酒、浓茶等刺激性食物。

  患者为山东某乡镇卫生院院长,平素工作压力大,情志不畅,肝气失于疏泄,气不舒则郁而为热,肝热横逆犯胃,则症见反酸、呃逆、胃脘灼痛;热邪灼津,则口干甚;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亦为肝胃郁热之象。治当清肝泄热,和胃制酸。方中枳实、白术行气和胃;柴胡、黄芩疏肝泄热;蒲公英、败酱草能清肝胃郁热,且败酱制酸效果甚佳;郁金、元胡合用清热疏肝、行气止痛;炒山药、炒莱菔子和胃消食;煅瓦楞抑酸治标;桔梗、青果、木蝴蝶利咽喉,针对咽喉不适之症。患者本人称患有严重咽炎,张雪亮认为或为胃食管反流所致,或为咽炎与反流并存,不必较真。

  张雪亮强调即使服用中药效果显著,也一定要嘱咐患者注意饮食调护,不能过饱,忌辛辣油腻,不喝浓茶、浓咖啡,戒酒,少吃甜食,这些都容易导致反复发作,也就是医圣张仲景所说的“食复”。“三分治,七分养”谨记在心。(彭丽媛 中国中医科学院)

经方合用治疗顽固性噫醋病案

 (2018-12-13 05:13:58)[编辑][删除]


 

陈某,女,46岁,公务员。2016年7月16日初诊,诉胸骨后间断灼痛10年,加重6个月。10年来间断出现胃中灼热、胀痛、嗳气、反酸、五心烦热、口咽干痛等症状,饱食后或夜间平卧入睡后更加明显,每次持续半小时以上,初时含服速效救心丸能缓解,曾被诊为卧位性心绞痛。被诊断为胃食道反流病,服用“奥美拉唑、西咪替丁”等药,开始疗效尚好,渐而失效。遂求用中医中药治疗,检其方多桂附、香砂、半夏泻心汤之属,时效时不效。检查:懊烦欲呕,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嗳逆叹息,胸脘胀闷,七八日心烦不宁,坐立不安,吞咽时胸骨后灼痛难忍,泼及后背。舌边尖红,苔黄白相杂。脉沉滑数。

诊断:噫醋病(西医称为胃食管反流病)。

治则:宣郁宽胸清热。

方药:栀子生姜豉汤合竹皮大丸方:栀子10g,生姜5片,豆豉15g,紫苏10g,生竹茹10g,白薇10g,生石膏20g,桂枝6g,柏子仁15g,甘草12g,大枣5枚。3服。加水1000ml,煎取250ml,煎取3次,日2次夜1次。

2014年7月26日三诊:上述症状基本消失,继续服药3周。

2014年8月20日四诊:上症悉除,胃镜复查食道黏膜正常。

噫醋病最早见于《外台秘要》一书。《外台秘要第二十一卷》云:“病源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气息酸臭也。”胃食管反流病是因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与食管外的疾病,临床上以烧灼、泛酸、胸骨后灼痛为主要表现。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又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提出吐属于火、热。金元时期,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云:“气逆冲上,火气炎上故也。”后世医家对本病有着更进一步的论述,高鼓峰《医学心法·吞酸》云:“盖寒则阳气不舒,气不舒则郁而化热,热则酸矣。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尽是水气郁甚,熏蒸湿土而成也,或吞酸或吐酸也。又有饮食太过,胃脘滞塞,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拂郁之极,湿热蒸变,如酒缸太热则酸也,然总是木气所致”。热扰胸膈,胸阳不振,胃热上逆是关键因素。(马冠军)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痞验案

  (2018-12-29 08:05:48)[编辑][删除]

 


胃痞是由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心下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等为特征的一类疾病。胃痞是脾胃肠病证中较为常见的症状,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的疗效。胃痞在《内经》称为痞、满、痞满、痞塞等,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的“脏寒生满病”,《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的“备化之纪……其病痞”,以及“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等,都是这方面的论述。《景岳全书·痞满》对本病的辨证颇为明晰:“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所以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类证治裁·痞满》将痞满分为伤寒之痞和杂病之痞,把杂病之痞又分作胃口寒滞停痰、饮食寒凉伤胃、脾胃阳微、中气久虚、精微不化、脾虚失运、胃虚气滞等若干证型,分寒热虚实之不同而辨证论治,对临床很有指导意义。

典型病案举隅

患者王某,男,62岁,因“反复胃脘胀满不适3余年,加重1周”于2017年6月2日就诊。该患嗜好饮酒,近3余年来,时常感到胃脘胀满不适,时伴呃逆、烧心,院外长期口服“奥美拉唑”“多潘立酮”等药物治疗,疗效不佳。近1周来自觉上症较前有加重之势,故就诊于中医。刻下症见:胃脘胀满不适,食后尤甚,时有呃逆、烧心,倦怠乏力,口干苦,大便黏滞不爽,小便微黄,纳眠欠佳。查其舌脉,舌质红、边有瘀斑、苔黄厚腻,脉沉弦。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

诊断:(湿热瘀阻型)胃痞(西医称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治则:清热利湿,行气活血。

方药:姜半夏10g,黄芩10g,黄连6g,党参12g,干姜3g,大枣12g,丹参15g,砂仁6g(后下),三七3g(打粉冲服),白及8g,蒲公英15g,橘红12g,茯苓15g,白术15g,炙甘草6g。7服,水煎服。

2017年6月9日二诊:诉胃脘胀满、呃逆、烧心、口干苦等症稍有减轻,查舌质稍红、舌边见散在瘀斑、苔稍黄腻,脉弦,上方加绵萆薢12g,以加强清利湿热之力,14服。

2017年6月24日三诊:患者诉服上方14服后,自觉上症大为减轻,查舌质淡红、苔白微厚,脉弦细,上方去黄连、绵萆薢,黄芩减至8g,又加减调服40余服,并嘱患者注意生活调摄,随访1年病情稳定。

按语:患者嗜好饮酒,致其脾胃受损,纳运失常,湿热内生,阻滞气机,血行不畅,终致湿热瘀阻,脾胃升降失调,而成胃痞之证。《伤寒论》曰:“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心下痞,按之濡”,提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并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故半夏泻心汤加减。方以姜半夏苦辛温燥,散结消痞,和胃降逆;干姜辛热,助姜半夏温胃消脾以和阴;黄芩、黄连苦寒清降,清泄里热以和阳;党参、大枣、炙甘草健脾益气,补虚和中,兼生津液,既可防芩、连之苦寒伤阳,又防夏、姜之辛热伤阴;蒲公英清热散结;丹参、三七、白及行气活血;砂仁、茯苓、白术、橘红健脾和中。全方合用使湿除、热清、瘀消、气行,脾胃升降有序,故痞满诸症自然得除。(易胜)

自拟灵仙贝母汤为主治疗呃逆或噎膈

   (2018-12-26 11:14:16)[编辑][删除]

 


呃逆常见于胃肠神经官能症,噎膈常见于食道、贲门、胃之变病。呃逆多是由于情志不遂所致,噎膈多由忧思郁怒和不良生活习惯的慢性损伤所引起。其临床症状较重者,西医药治疗效果多不明显。呃逆者中医药治疗多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噎膈者须根据气结、痰阻、血瘀的不同,分别论治。近几年我用自拟威灵仙贝母(威灵仙、桃仁、杏仁、贝母)汤消痰散结、化瘀利咽为主治疗,对噎膈之吞咽困难及呃逆频发者疗效理想。现举二例:

例一:李某,女,65岁。2011年9月下旬就诊。自诉半年来,呃逆连连,胸胁胀满,情志不舒而加重,纳差,乏力,多番中西医药治疗无甚效,查其中药方主要是旋覆代赭汤化裁。查: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腻,脉弦滑。

诊断:痰瘀交结、气滞之呃逆。

治则:消痰降逆,化瘀利咽。

处方:威灵仙20g,桃仁6g,杏仁10g,贝母6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20g,旋覆花10g,代赭石20g,党参30g,木香10g,紫苏10g,厚朴10g,生姜10g,甘草6g。3剂,每日1剂,水煎二遍取药液400ml,分2次(间隔4小时)频频饮服。服药3剂,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服3剂,呃逆症状消失。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半月,嘱其心情要舒畅。随访半年,呃逆未再发作。

例二:刘某,男,58岁。2013年11月10日诊。新疆医学院刚出院3天,诊断为贲门癌、胃癌晚期。现在消瘦、不能进食、干呕、饮水即吐等已5天,胃脘痛拒按,舌紫暗苔少,脉沉弦。

诊断:噎膈(瘀痰内结型)。

治则:化痰行瘀,利咽开膈为主。

处方:威灵仙20g,桃仁6g,杏仁10g,贝母6g,蒲黄15g,五灵脂10g,乳香10g,没药10g,旋覆花10g,代赭石30g,甘草6g。2剂。每日1剂,水煎2遍,取药液300ml,分3次(间隔4小时)频频饮服。第1天服药少许,第2天服药过半,已不干呕,疼痛稍减。继服前方3剂,胃脘痛明显减轻,能进少许流质食物。后间断性服前药加减,至2014年4月20日逝世。(乐石旺)

养肝和胃化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验案

   (2018-12-29 08:18:23)[编辑][删除]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的破损,即食管糜烂和(或)食管溃疡,以烧心、反酸和胸骨后疼痛等为主要症状,属中医“痞满”“吐酸”“胃脘痛”等范畴。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采用化浊解毒、养肝和胃法,从而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临床验案(一)

患者:张某,女性,62岁,已婚。

初诊:2016年7月15日。

主诉:间断烧心反酸2个月。

现病史:患者两个月前因饮食不节及情绪不畅后出现烧心反酸,可以忍受,未曾治疗,后症状逐渐加重。遂于当地医院就诊,查电子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口服奥美拉唑、吗丁啉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故来就诊。现患者烧心反酸,食后症状加重,时有胸骨后烧灼感,嗳气频、口苦、纳呆,大便质可,2~3日1行,质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电子胃镜(2016年7月8日)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腹部B超示:肝胆胰脾双肾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肝胃不和,浊毒中阻型)吐酸(西医称为:1.反流性食管炎;2.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则:养肝和胃,化浊解毒。

方药:百合15g,乌药12g,川芎9g,白芍30g,茯苓15g,白术6g,生石膏30g,浙贝15g,瓦楞粉20g,黄连15g,瓜蒌15g,清半夏12g,枳实15g,川朴15g,紫苏15g,炒莱菔子15g。7剂,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温服。

医嘱:按时服药,进软食,忌辛辣、刺激之品及甜食,畅情志。避免持重、弯腰等动作,勿穿过紧衣裤。睡眠时抬高床头15cm,睡前6小时勿进食。

二诊:药后患者烧心减轻,胸骨后烧灼感好转,纳增,仍时反酸,嗳气,口苦,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滑。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化浊解毒。

方药:瓜蒌15g,薤白12g,丹参15g,生石膏30g,浙贝15g,黄连15g,海螵蛸20g,川朴15g,枳实15g,香附15g,紫苏15g,陈皮12g,竹茹9g,半夏9g,炒莱菔子20g,焦槟榔15g,茵陈15g,柴胡12g。7剂,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温服。

三诊:患者烧心、反酸、嗳气均明显减轻,口苦亦减轻,纳增,舌红,苔薄黄微腻,脉弦细。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清热化湿。

方药:瓜蒌15g,薤白12g,丹参15g,生石膏30g,黄连15g,川朴15g,枳实15g,香附15g,紫苏15g,陈皮12g,竹茹9g,半夏9g,炒莱菔子20g,焦槟榔15g,茵陈15g,柴胡12g,生薏米15g。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温服。以此方为基础,辨证加减服药治疗3个月,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反流性食管炎主要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咽下困难等症状,属“吐酸”“嗳气”“胸骨后痛”等范畴。《灵枢·四时气》记载:“善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由此而知,本病病位在食管、胃,并与肝、胆、脾密切相关。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复杂,但其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浊毒内蕴。本病多由于饮食失节,情志不畅,致肝失调达,脾失运化,胃失和降,湿热中阻灼伤食道黏膜所致,本案中患者因饮食失节、情志失调致肝失调达,脾失健运,湿热蕴结于内,日久化生浊毒,浊毒阻滞气机,故有烧心,胸骨后烧灼感;胃气上逆,则发反酸、嗳气;浊毒循道上蒸,故口苦,纳呆,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浊毒内蕴之象。方中百合、乌药,行气和胃、清热除烦;黄连清热燥湿、化浊解毒;生石膏、瓦楞粉、海螵蛸等清胃制酸;川朴、枳实下气除满;半夏燥湿除痞;炒莱菔子理气除胀,降气化浊;茵陈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善渗利湿热、使毒除浊化。

临床验案(二)

李某,女性,35岁。2017年8月13日初诊。诉间断胃脘部烧灼感半年余,加重伴反酸2周。患者半年前饮食不节后,出现胃脘部烧灼感。曾间断口服奥美拉唑治疗,症状时轻时重。2周前复因生气后,出现反酸,电子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现胃脘烧灼感,空腹症状加重,食后反酸,自觉胃脘堵闷、口干、夜寐欠安、、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等。

诊断:(浊毒内蕴,肝胃不和型)吐酸(西医称为反流性食管炎)。

治则:化浊解毒,清胃治酸。

方药:生石膏30g,海螵蛸20g,生龙牡20g,浙贝15g,瓦楞粉15g,茵陈15g,儿茶9g,生地15g,丹皮12g,砂仁12g,川朴15g,枳实15g,槟榔12g,炒莱菔子15g。14剂,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温服。

嘱:按时服药,进软食,忌辛辣、刺激之品及甜食,畅情志。避免持重、弯腰等动作,勿穿过紧衣裤。睡眠时抬高床头15cm,睡前6小时勿进食。

二诊:患者服14剂后反酸烧心减轻,仍有胃脘堵闷,夜寐欠安,舌暗苔薄黄腻,脉弦滑。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清热化湿。

方药:生石膏30g,海螵蛸20g,生龙牡20g,浙贝15g,瓦楞粉15g,茵陈15g,儿茶9g,生地15g,丹皮12g,砂仁12g,川朴15g,枳实15g,槟榔12g,炒莱菔子15g,合欢皮15g,炒枣仁15g,黄芩15g。14剂,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温服。

三诊:患者继服14剂后,烧心反酸基本消失,偶有胃脘堵闷,舌暗苔薄黄腻。继服14剂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患者由于饮食失节,情志不畅,致使脾胃升降失司,湿浊内阻,久而化生浊毒。浊毒内蕴,故见烧心反酸,阻碍气机,故胃脘堵闷;浊毒循道上蒸,故口干;舌质暗,苔黄腻,脉弦滑皆浊毒内蕴之证。生石膏辛、甘,微寒,归肺、胃经。采取清胃热,去浊毒的方法治疗。海螵蛸咸,微温,入肝、肾经。同时除湿、制酸、止血、敛疮。生龙骨甘涩,平,入心、肝、肾、大肠经,采取平肝潜阳,镇惊安神,固涩的方法治疗。生牡蛎凉咸湿,凉,入肝、肾经。可用于胃酸过多。瓦楞粉咸,平。归肺、胃、肝经,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茵陈味苦,性微寒,入脾、胃、肝、胆经,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善渗利湿热。儿茶清热化痰。生地清热,生津,润燥。砂仁健脾和胃;川朴、枳实、槟榔下气除满;炒莱菔子理气除胀,降气化浊。李佃贵教授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浊毒内蕴是本病的基本病机,以化浊解毒为基本治法,临证加减,疗效显著。(孙润雪 张纨 娄莹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