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旭东通降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2023-01-04 04:34:25)摘自2022-12-30中国中医药报
李敬华 张丽颖 王凤云 王萍 卞立群 中国中医科学院 胡建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引起泛酸、胃灼痛等症状和食管黏膜以及口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组织的损害。GERD包括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D)及巴雷特食管(Barrett食管)3种临床亚型。据统计,我国GERD患病率为5.77%,反流性食管炎患病率为1.99%,其中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密切相关。
岐黄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长期从事脾胃病临床及科研工作,在治疗脾胃系统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唐旭东治疗GERD的经验总结如下。
临证经验
肝胃不和证 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脘灼热或疼痛,痛连两胁,心烦易怒,或见脘腹胀满,大便艰难,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通降。
药用予通降1号方加减:香附10g,紫苏叶、紫苏梗各10g,枳实15g,清半夏10g,厚朴10g,柴胡10g,黄连6g,吴茱萸2g,乌贼骨30g等。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者,可加川楝子9g,延胡索12g;大便秘结不畅者,加瓜蒌15g,决明子18g;嗳气频作而不降者,加柿蒂30g,沉香(粉)2g(冲服);伴脘腹胀满者,加香橼12g,佛手15g;肝胃不和,兼有郁热,反酸甚者,加龙胆9g,浙贝母15g。
寒热错杂证 临床表现:烧心,餐前饥嘈,胸脘灼热或疼痛,口苦咽干,脘腹痞满,食后加剧,反酸,大便溏泄,舌胖边有齿痕,或舌暗红,舌苔腻,脉滑。治法:辛开苦降,寒温并用。予通降2号方加减:法半夏9g,黄连6g,黄芩9g,(炮)干姜9g,党参15g,乌贼骨30g,滑石10g,枳壳12g,豆蔻6g(后下)等。烧心、反酸重者,加龙胆6g,吴茱萸2g;胸闷胸痛明显、胸脘胀满者,加丹参24g,砂仁(后下)6g,降香6g(后下);畏寒肢冷、大便溏泻者,减少苦寒之品,加(制)附子(先煎)9g,肉豆蔻9g。
脾虚气滞证 临床表现:纳少,纳谷不馨,食后脘腹胀满堵闷,反酸,嗳气不得或嗳后舒适,大便不爽或溏,疲倦乏力,舌质淡或胖、苔薄白或薄腻,脉缓或细弱。治法:健脾益气,理气和胃。予通降3号方加减:黄芪18g,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法半夏10g,木香10g,砂仁6g(后下),乌贼骨30g,黄连6g,干姜6g,甘草6g等。呕吐清水者,加竹茹9g,生姜6g;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者,加(炮)干姜6g,车前子(包)10g;胀连肋胁、或背痛者,加川楝子9g,延胡索12g。
典型医案
徐某,男,71岁,2011年4月21日初诊。诉反酸、烧心1年。胃镜示:Barrett食管,慢性胃炎伴糜烂,活组织检验示被覆鳞状上皮及柱状上皮黏膜,慢性炎症伴淋巴细胞增生。经服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每日2次,半年余未见明显改善。刻诊见空腹饥嘈,上腹隐隐不适,食纳可,食后不胀,无嗳气反酸,大便每日2次,溏软,大便不爽,舌薄黄,脉弦滑。
诊断:(脾虚气滞,夹有胃热型)反酸、烧心(反流性食管炎)。
治则:健脾行气。
方药:党参18g,(炒)白术18g,茯苓15g,黄连6g,干姜6g,乌贼骨30g,枳壳15g,砂仁6g(后下),槟榔、大腹皮各15g,延胡索12g,川楝子9g,滑石10g,炙甘草6g。14服。
5月5日二诊:药后饥嘈不适减轻,口干唇干,痰多,性急易怒,左上腹隐隐不适,大便每日2次,成形,排气增多,舌苔薄、中根薄黄腻,脉弦细滑。
方药:上方改干姜为(炮)干姜4g,加芦根24g以清胃热、生津止渴,浙贝母15g以化痰浊。14服。
5月19日三诊:饥嘈明显减轻,大便转实,每日1或2次,偶溏,张口睡眠,口干咽干,性急,时牙痛,头皮生疖,脉细弦。辨证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方以清热化湿,疏肝健脾为法。方药:柴胡19g,黄芩12g,龙胆草9g,马齿苋20g,法半夏9g,滑石10g,黄连6g,(炮)干姜4g,干姜(炭)4g,乌贼骨10g,苍术、白术各15g,茯苓15g,砂仁6g,延胡索12g,赤芍15g,炙甘草6g。28服。
6月18日四诊:诸症好转,纳佳,大便日2次,基本成形,舌红、苔薄黄,脉细弦。继服28服。3个月后随访,病证无反复,疗效巩固。
按 患者初诊见上腹饥嘈不适,大便溏软,解时不畅,舌薄黄,脉弦滑,此为虚实夹杂之候,故用党参、白术、黄芪、干姜、茯苓、砂仁、甘草,以振脾阳益中州;黄连、滑石清流连之湿热,乌贼骨制酸止痛,伍同枳壳、槟榔、大腹皮、延胡索、川楝子等疏肝和胃降气药物,增强抗反流逆势之力量,恢复胃以和降为顺之生理,整方切合病机,功专力宏,故药后饥嘈明显减轻。脾胃之症状不显,而肝火之象毕露,可见急躁易怒,口干唇干,时牙痛,头皮生疖,左上腹隐隐不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由此可知,病本在肝,故予黄芩、龙胆、黄连、滑石以清肝胃之湿热,柴胡、枳壳、延胡索等疏肝行气,党参、白术、砂仁、(炮)干姜、干姜(炭)、茯苓、炙甘草以健脾化湿,半夏、乌贼骨,以抑酸降气和胃。经月余调理,胃镜检查示Barrett食管、食管炎及糜烂已消除,收效良好。
十服中药治愈六年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是胃食管腔因过度接触或暴露于胃液致胃食管反流症和食管黏膜损伤的疾病,不仅会造成消化系统的损害,还可累及呼吸系统,严重影响生活及工作。西医治疗主要采用口服抑酸药,但效果不显,易反复发作,为缠绵难愈的慢性疾病。中国中医科学院张雪亮主任医师辨证准确,处方用药标本兼顾,配伍得当,10服药即令患者6年顽固性症状全部消失,可谓效如桴鼓。
患者李某,男,59岁,2019年3月10日初诊。诉反酸、胃痛、呃逆6年。患者6年来每日反酸、呃逆、胃痛,医院确诊为胃食管反流。曾长期服用抑酸药奥美拉唑,效果不佳,且近期症状逐渐加重,遂来求诊。伴有口干、咽部明显不适感。二便正常,舌质红,苔微黄,中有裂纹,脉弦滑数。
辨证:肝胃郁热。
治则:疏肝泄热,和胃制酸。
方药:枳实15g,炒白术15g,蒲公英15g,炒山药15g,败酱20g,柴胡10g,黄芩10g,炒莱菔子12g,煅瓦楞15g,桔梗15g,青果10g,木蝴蝶10g,郁金15g,元胡12g,14服。水煎服。
十天后,患者欣喜反馈。自诉服药2天后,反酸、呃逆症状即明显减轻,口不干,仍有轻微胃痛,于是自行停服西药。10服药后,不适症状全部消失,故自行停中药,剩余4服药未继续服用。随访2月,没有反复,仅偶尔过食甜食后,晨起会反酸,但很轻微。嘱患者注意饮食调护,忌辛辣、油腻、甜食,酒、浓茶等刺激性食物。
患者为山东某乡镇卫生院院长,平素工作压力大,情志不畅,肝气失于疏泄,气不舒则郁而为热,肝热横逆犯胃,则症见反酸、呃逆、胃脘灼痛;热邪灼津,则口干甚;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亦为肝胃郁热之象。治当清肝泄热,和胃制酸。方中枳实、白术行气和胃;柴胡、黄芩疏肝泄热;蒲公英、败酱草能清肝胃郁热,且败酱制酸效果甚佳;郁金、元胡合用清热疏肝、行气止痛;炒山药、炒莱菔子和胃消食;煅瓦楞抑酸治标;桔梗、青果、木蝴蝶利咽喉,针对咽喉不适之症。患者本人称患有严重咽炎,张雪亮认为或为胃食管反流所致,或为咽炎与反流并存,不必较真。
张雪亮强调即使服用中药效果显著,也一定要嘱咐患者注意饮食调护,不能过饱,忌辛辣油腻,不喝浓茶、浓咖啡,戒酒,少吃甜食,这些都容易导致反复发作,也就是医圣张仲景所说的“食复”。“三分治,七分养”谨记在心。(彭丽媛 中国中医科学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