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通中医外治小道旧俗

(2023-01-03 05:27:20)


时间:2020-08-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徐慎庠

  江苏省南通市位于长江口北岸,旧名“南通州”,素以“崇川福地”著称。明代外科医家陈实功(1555—1636)是南通人心目中的偶像,在南通秀丽的南濠河畔矗立着他的塑像,供人们敬仰。陈实功年方弱冠即对痈疽、疮疡、瘿瘤、脏毒、痔漏等外科疾患开展临床诊疗,大江南北慕名求治的患者络绎不绝。万历十六年(1588年),年仅33岁的陈实功以高超的医技救治一名妇女疔疮走黄危症,“调治百日外方愈”。陈氏《外科正宗》曾被誉为“列证最详,论治最精的外科之著”。

  我童年生活在南通城南文化教育区,家在桥北南大街一个小弄的野大门内,大门对面是爿剃头店,亲见一位师傅给一顾客安上笑脱臼的下巴,因为难得见到,所以印象很深。如今读到陈实功《外科正宗》,方知出处正是书中的“落下颏拿法”。南通俗话“难则不会,会则不难”,为此想到一些中医外治小道。所谓小道,语出《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朱熹注曰:“小道,如农圃医卜之属。”今分述如下。

  “落下颏拿法”流传理发店

  南通的理发师俗称“剃头师傅”,记忆中理发业还根据需要给顾客掏耳屎。在掸掉围脖毛巾上细发以后,用空心拳槌击顾客肩颈部十来下,再用空心巴掌双拍肩胛几下,顾客起座,掸几下座椅,都形成习惯。至于有患者笑脱下巴,理发师也有这个能耐给复位,自有患者慕名找上门来。陈实功在《落下颏拿法》中简述曰:“落下颏者,患者平身正坐,以两手托住下颏,左右大指入口内,纳槽牙上,端紧下颏,用力往肩下捺开关窍,向脑后送上,即投关窍,随用绢条兜颏于顶上半时许,去之即愈。”仔细领会确实“会则不难”,甚感陈实功医术流传的魅力。

  方法简单,但得掌握要领。理发店有毛巾,宜裹住大拇指,不致被复位瞬间咬伤。另外,患者有单侧脱和双侧脱的不同,大抵在手法复位时用力略有不同。复位(即投关窍)后用布条绕于头顶固定,体虚者用汤药补益之。

  灌洗泪囊治“偷针眼”

  曾记得小时候听说剃头师傅还有一门小技术,用猪鬃捅一下泪囊可以治“偷针眼”,效果不错。“偷针眼”学名叫睑腺炎,急性称“麦粒肿”,慢性谓“霰粒肿”。此症因眼睑受到感染,局部气血失疏,产生红肿热痛,如稍有脓头,尚未破溃,无须开刀手术,注射后脓浆自行消退。

  我在业余时间找到治疗“偷针眼”的新办法:用6号不锈钢注射用针,将针尖剪平,用油石打磨光滑,在距针尖5毫米处打弯成120°,便成一件精巧的“手术器械”。治疗时,抽取2~3毫升消炎眼药水,再抽灌洗用水,最多至5毫升便足够使用。针对病情,分别灌注上下泪囊,患者口腔里有药水可吐掉。一般1天灌洗2次,最多2天即愈。

  豆油捻燃熏烫缠腰火丹

  缠腰火丹,又名“蛇串疮”“蛇丹”等,西医称“带状疱疹”,系由疱疹病毒引起,好发于胸背和腰际皮肤,有潜伏期,但较短暂,起病突然,患处皮肤泛红烧灼刺痛,红疹密集不规则,继而出现水疱,初呈透明,渐转浑浊。

  研究表明,此病毒不耐高温,所以用纸捻蘸油点火熏烫治疗愈早,痊愈亦快,且可避免持续刺痛剧烈的后遗症。豆油捻燃熏烫缠腰火丹,俗名“捉(烛)火丹”。用市售黄表纸捻成卷,蘸上适量豆油,用火点燃,来回在缠腰火丹的上部熏烫,以不烫伤为度,1天2次,经过2~3天治疗即可获愈,如无其他不适,不必服药。如已起水疱勿挑破,熏烫使疱略收干,也可用火针速刺见效。汤药选用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等配合治疗。

  祖母自创“红爿熨”法

  当我懂事的时候,我的祖母已50岁开外。祖母夏天在天井里做针线活,背靠水缸觉得肩背暖烘烘的,从中得到启发,寻找了一块比巴掌大点的陶瓷缸片,在烈日下曝晒,包上布,然后趁热熨肩背,居然对她所说“寒湿入络”有效。我佩服老人家的自我防护意识,如用铜板刮痧、瓦焙枯矾祛足部湿气等外科自疗方法。

  南通人称陶瓷缸片为“缸爿”,所以我给祖母自创的这种疗法取名为“缸爿熨”。熨,这里读作wèi(畏),专指中医外治的热敷。《素问·调经论》:“病在骨,焠针药熨。”又《血气形态》曰:“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灵枢》也有相关药熨的记载。上古医家俞跗用熨疗最早,《史记·扁鹊传》有载,扁鹊为熨疗的躬行者,治虢太子假死,用针砭使太子苏醒后即用熨法,再配合汤药救治得愈。熨疗有多种,是中医临床医生需要采用的简便疗法。

  情志疗法止呃逆

  呃逆,俗称“打嗝”。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同事连续间断地打嗝,说他“曾借我×元钱,怎么不还我?”这位同事立即一惊,反问:“几时向你借过钱?”随即我一本正经地说:“你好好想想去!”对方顿住不语,几分钟后,同事便止住了呃逆。至此,我向他解释没有此事,因为打嗝儿,才专门对他找了这个由头,吃了一惊以后引发沉思而止呃逆的,同事释然。

  平时偶有呃逆多见于受冷(冷空气、冷饮之类)引起不由自主的膈肌痉挛,喉间呃呃有声,短而速,不能自控。清代何梦瑶《医碥》卷二:“呃逆,即《内经》所谓哕。”《灵枢·杂病》:“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这段记录,说明上古医家早已掌握医治呃逆的多种方法,“大惊之”可以将不能自控的膈肌痉挛,由凝思转移到神经抑制,对呃逆偶发确是可以获效的一种方法,但要求用语得当。南通内病外治专家吴震西主任中医师有经效方,即采用按压左、右拇指少商穴,同时嘱患者作深呼吸和频饮热开水,一般半分钟自止。患者也可自行按压对侧少商穴,对呃逆频仍方便有效。

  这篇文章的构思从回忆国医大师朱良春重视民间土专家得到启发。朱良春在南通市卫生局大力支持下,多年苦心孤诣,发现并培养蛇医季德胜、瘰疬医陈照、肺脓疡医成云龙三位土专家,成功之后被誉称南通市中医院的“三枝花”,成为当代杏林的一段佳话。(徐慎庠 南通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北方地区的农村人们经常有“七十二样翻”“七十二痧”的传说,不知这两个“七十二”是不是一回事?北方还有称为“羊毛疔”的急症,说起“羊毛疔”,中医指头痛、寒热、状似伤寒的病,患者胸部、背部有红点,用针挑破能取出形状象羊毛的东西。发病很急,严重的很快引起死亡。到北方乡下,几乎哪个村子都有会治这病的老太太,小时侯经常见到,现在几乎没有这种治疗方法了,用简单的方术,拿针挑几下,拔上一两火罐,马上转危为安。不然,弄不好人就死在送往医院的途中,这病不管你平时健康不健康,越是健康的人来得越猛,治疗对症了好的也真快,一会儿就能下地干活。还有一种下翻,又名翻症,患者不分年龄大小,一般症状为腹痛,上吐下泻,区分与其它肠胃疾病的标志性症状就是肛门处血泡!挑破血泡既愈,患者如不及时治疗,严重者死亡。十几年前我在黑龙江中俄边境农村行医时,还见到这种治疗方法,所谓的肛门处紫色的血泡无非是充血的肛窦而已!羊毛疔、攻心翻也就是急性胃肠炎之类的疾病。不过民间有许多病名医书并没有记载,许多民俗治疗方法看似不伦不类,但有时确实很管用,值得用心探讨!

   羊毛疔、攻心翻的临床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四肢乏力、手足凉等,民间认为有生命危险,需用针刺破肛门粘膜或胸部皮肤,以排出毒素。有人解释攻心翻和羊毛疔本是克山病的俗称,在非流行病区应诊断为急性胃肠炎,可给予解痉、抗感染治疗。

   羊毛疔病名,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二,又名羊毛疔瘤。证见:初起,患者即觉头痛,全身寒热,状似伤寒者,于前心区及后背部发现疹形红点,进而色变紫黑。若红淡者为嫩,色见紫黑者为老。传统治疗:先将紫黑疹点用针挑之,可得状如羊毛者,故名。前后心可挑数处,用黑豆、芥麦研粉涂之,汗出而愈。或用雄黄二钱,青皮包扎,蘸热烧酒于胸前区涂擦之,由外圈向内。内服宜用清热解毒之剂,方选败毒散。
   网上有一本专门介绍翻证的书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聚元堂刊本<<绣像翻症>>绣像翻证,无名氏著,白山点校序,《绣像翻症》亦名《新刊翻症图考》,俗称《七十二翻症》。《中国医籍通考》卷三有《翻症图考》一书,云:“佚名,存,现在版本:清光绪十五年已丑(1889)三义堂刊本。”疑即此书别本。《中国医籍大辞典·翻症图考》:“本书将霍乱危急阶段出现抽搐动风症状称之翻症,附图描绘七十四种不同事形态翻症,包括白眼翻、乌鸦翻、蚂蚁翻、兔子翻、哑以翻等。……现存清光绪十五年三义堂刻本、光绪十七年底善堂刻本。”《通考》中《翻症图考》未引序跋,则其书必本无序跋,此与本书正同。本书刊行于清光绪十二年,较之三义堂本尚早三年,殆为此书之祖本亦未可知。我亦收藏有民国刊本之残页,殆为附于他书之后者,为缩印本,一页二面,面十二翻,计存二十四翻,分别以阿拉伯数字注页码5与6。

     http://img31.artxun.com/cf7/1299/13870169/thumbnail_400_400.jpg
   中医医籍大辞典》收有《七十二翻》一书,云:“不分卷。不著撰者。成书年代未詳。书中列七十二种急症,如白眼翻、滚肠翻、混脑翻等。……现存1939年保定晓钟书局石印本。”此当为本书別本,然排序似亦与光绪十二年本不异。
   另外,《中国医籍大辞典》尚收录有《翻症类治》一书,云:“一卷。杨氏(佚名)辑著。成书于清末。载有翻症二十一条及验方。后附“卫生妙术”、“脉论”等。现存抄本,藏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是否为此书之祖本,他日当考之。此书语言鄙俚,用药奇诡,近乎怪诞,图画简约草率,或有张冠李戴者。其书作者殆民间之走方铃医,绘图者殆为埋首书斋见闻局限之穷画匠。纸张粗劣,墨质亦不佳,错讹多有,显为坊本中之较差者。
   《中国医籍大辞典》断此书为霍乱专著,列入温病类,白山不敢枉断。虽然,此书殆亦古人心血之所倾注,其中必有可脱民于夭札跻民于寿域而不可轻废者,故不揣固陋,为之点校如左。并注明书中凡可转化为简体字者均直接转化为简体字,一般不出校注,有疑问处出校注,部分俗字未查明,一仍其旧。若能于好古之诸君子继承发扬中医事业有所裨益,吾愿足矣。
   书名“绣像翻症”四字右上左下两角分别有“光绪十二年仲冬新成”与“聚元堂梓”字样,草纸,编码者凡三十九页,正文书缝部均有“京都”二字,书缝内印刷全书名作《绣像翻症》,封面手写作《七十二翻症》,字迹漂逸有致。然考书中正文绘图者共凡七十四症,则所谓七十二翻殆为约数,或后世学者有所发扬,故逸出“七十二翻”之数。考诸症之名,并非皆冠以“翻”字,或本即如此,或与传写之讹有关。末二十四翻以民国石印本残页校正,其顺序小有差异,言语文字互有短长,似民国本更有优于光绪本者,然以光绪本刊行早且为完璧,弥足珍贵,故用作底本,以民国刊本残页为参校本。阿拉伯在数字序号为白山所加,或有错讹疑问及须作注释者,并作简单校正注释于该翻之下。
   书末并附有20种病症之治法,其地位殆逊于“七十二翻”,然亦作者或其后学历验有效之简便奇方,故珍重而附刊末,学者殆亦不可轻忽云尔。

 对“翻症”的认识: “翻症”为北方地区的一种常见急档缩。因其症状表现各异,通俗称谓亦迥然不同,故一般医籍鱼沐“翻症”之记载。《十药神书·经验百病·急救奇疹方》一书中,有对七十二疹症的论述,所述症状大体上类似“翻症’,如:

 狮子翻:其症心慌头疼浑身起泡。治法:用针刺破大泡,雄黄点之,用盐醋水饮之即愈。
老鹳翻:恶心,舌根强硬,呕吐不止,舌下有红疔。治法:针破红疔,用火药点之,治同老鸦。
鸭翻:板嘴摇头。治法:针咽喉出血即愈。
鹌鹑翻:声如鹌鹑,舌下有紫疔。治法:用针刺疔出血,以鹌鹑网烧灰,黄酒送下。
猫翻:其形鼻吞,两手挠地拥心。治法:针两鬓角出血,再用雄黄酒饮之。
鹅翻:长身伸脖。治法:用鹅毛尖三根煎水饮之。
鸡翻:形如鸡,心慌不宁。治法:用鸡内金焙黄为末,黄酒送下。
蜜蜂翻:吭声不断,恶心,上吐下泻,舌下有紫疔。治法:用针刺破紫疔,以小盐点之即愈。
老鼠翻:脖子或胸前起如老鼠疮形。治法:用猫前爪焙黄为末,香油调搽。
鹰翻:撇嘴,心疼,昏迷。治法:用针刺膀弯腿弯出血,以雄黄点之。
喜雀翻:心疼头疼眼黑浑身疼,舌下有紫疔。治法:用针刺破舌下紫疔,雄黄点之,再饮雄黄酒即愈。
蝎子翻:其形趴地敬腿,似蝎尾卷,拥心。治法:用蝎虎爪煅黄为末,黄洒送下即愈。
秋蝉翻:四肢筋青脑抹勺后有筋。治法:以针刺破紫筋,用老鹳嘴煅黄为末点之。
蚊子翻:口吐粘痰昏迷。治法:用烧酒拍心口至红住手。
蝣蜒翻:头疼腿肿,咽喉肿痛,口内麻木。治法:用生姜汁和凉水送下。
蝎虎翻:摇头笼手,舌下有紫疔。治法:以针刺疔,雄黄点之即愈。
蚯蚓翻:摇头摆尾,上吐下泻。治法:用蚯蚓粪和黄酒送下即愈。
醋猪翻:四肢厥冷,浑身战战,心疼心热,舌下有紫疔。治法:用针挑破紫疔以小盐点之。
穿心翻:心神不宁,头眩溺涌,不知人事。治法:用乌木著了打眉心及盘曲池。
蚰子翻:覆地拥心,心疼两手捧腮,曲腿。治法:用老鹳嘴科(?)炉黄为末,黄酒送下。
螳螂翻:头斜不正,心疼昏迷。治法:将膊弯紫筋挑破,用老鹳鼻烧灰点之。
脚鱼翻:共人自言搐搐,舌头有胡桃大。治法:或曰:打破出血稍愈。又曰:打脚心其人解矣。
蜈蚣翻:头出冷汗,拥心,吐黄水,脊骨两旁有紫筋。治法:用针刺破紫筋,雄黄点之即愈. 

   许多民俗治疗方法看似不伦不类,但有时确实很管用,值得用心探讨!以后有机会不断收集一些民间有效治疗方法,与大家一起学习研究。(2009-李若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