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医之方论

(2023-01-03 05:02:33)

岐黄学者学术思想(37)李冀


时间:2020-08-0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李冀


  李冀,河北昌黎人。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先进工作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第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二届“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传承人奖获得者。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主编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方剂学》等10余部。

  论方者,君效也。君效者,方之精也。方之精,变也。是谓方无至方,方以效论。方效之于法,异曲同工。其玄机于配伍,配伍之宗,焉可离乎药力哉!药力之衡,古今仁智不一。吾独辟公式之径,不憾医之理,巧适时之念。谙于方之效法力变者,乃恒世之大医也。遂余竭呐医之成,悟也;方之精,变也。

  建立药力判断方式

  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是由药物自身在方中的药力大小所决定。分析方中药物的药力大小,即能准确掌握方剂之配伍法则,充分把握其功用及主治症状。研究和运用方剂之组方原则及方剂变化,旨在分析或调配方中药力之大小。影响药物在方中“药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即药物自身的药性,其在方中的药量及配伍关系。在20世纪90年代,为了阐述药力,笔者首次提出来药力判定公式:“药力=药性+药量+配伍”。其中,药性、药量和配伍是核心因素。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研究的深入,认识的提高,笔者认为剂型、煎服法、个人的体质等因素对药物在方中的药力亦有一定的影响,遂将药力判定公式表达为:“药力=药性+药量+配伍+剂型+服法+......”,并认为这是一个开放式,很多因素有待于大家去研究、探索以及发现。药力判定公式解决了争议多年的药力问题,是笔者悟得之非线性理念(通过遣药组方追求变之境界)的线性表达形式。

  君效者,方之精也;方之精,变也

  医者之临证,当审病求因,知常达变,临证之际,病机复杂多变,故遣药组方时亦应随机应变,知应“变”而“变”,从药量、配伍、法则、药物炮制方法、煎服法、剂型等方面圆机变法,方能取效。如玉屏风散药仅三味,却能被后世历代医家根据病症轻重之不一、左右之不同而灵活权变、增损运用,方中君药之变,方之功效亦异,此亦再现“药力判定公式”之“药力=药性+药量+配伍+……”中核心三因素之精奥。破伤风伴自汗出之病症证当以防风为君论,气虚自汗之证当以黄芪为君论。自宋代成无己著《伤寒明理药方论》开方论之先河以来,不乏以君臣佐使解析组方原理者。以君臣佐使论方固能使许多理论问题大而化之,却易使学者受此枷锢,临证行之有效乃为医者企踵所求,此即“君效者,方之精也”。医者切不可萧规曹随而弃方剂配伍之活的灵魂,即“变”之所在,需深谙方剂之最高境界乃“方之精,变也”。大医思维之成,关键在于领悟,方剂运用之精,关键在于权变。故笔者云“医之成,悟也;方之精,变也”。

  方无至方,方以效论

  岐黄确有济世良法,世间并无祖传秘方。论方者,君效也。君效者,方之精也。方之精,变也。方无至方,重在施用之得法,方有至效,贵在变化之精妙,“至”以“效”为本,“效”以“变”为基,“变”以“悟”为宗。欲推求方剂“至”“效”之因,须先明方剂“悟”“变”之理。即为李冀教授“方无至方,方以效论”之折射。

  通过领悟前贤配伍组方之要旨,并能根据临证之需,圆机活法地掌握方剂变化之精妙,即所谓“医之成,悟也;方之精,变也”。“悟”与“变”,乃中医逻辑思维之折射,亦为方剂之最高境界。其践行者理当“读中医书,说中医话,想中医事,做中医人”,历经“启蒙—领悟—研习—践行”四个阶段,方能体会“大医之道”之真谛。凡欲为“大医”者,须知方剂“至”“效”之因,明方剂“悟”“变”之理。概言之,即明“大医之理”,持“大医之本”,行“大医之道”。(李冀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道乃中医之源

 (2018-12-16 04:42:16)[编辑][删除]


——《元气神机——先秦中医之道》自序
张东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本书从《道德经》《周易》和《内经》三部经典中汲取营养,以为《道德经》和《周易》既是谈论了天地之理,则人体之道亦在其中。《黄帝内经》说:“化不可代,时不可违”,这是《道德经》的思想;“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必养必和,待其来复”,这是《周易》的思想,笔者谨依此旨,为是书。

《道德经》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无为,治病之根本也应该是让人体之元气无为而治。现代医学是以疾病为中心,寻找疾病,然后祛除它。而本书的观点是人体从不健康到恢复健康,是元气从受损到恢复的过程,恢复健康就是恢复元气无为的状态,元气无为而无不为,人体才能真正健康,健康恢复了,疾病就自然祛除了,故《孙子兵法·谋攻篇》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而本书之方法正是这一思想在医学上的实施和体现。

《周易》和《道德经》以及道家丹道养生思想中隐藏了让元气恢复无为而治的方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为元气,二是阴阳,人体的脏腑气血可以比喻为人体的万物。要想让人体元气无为就要让人体之“万物”归一,归于一才能让元气无为,这个过程道家称为后天返先天。《周易》认为后天返先天的关键在复卦和姤卦,邵雍称之为“天根”和“月窟”。

人体脏腑气血的运动如太极图,阴阳左升右降形成圆,左升为阳、为生发,右降为阴、为收藏,生发之气和收藏之气“冲气以为和”和于圆心。而这里有两个“机”,即关键点,一个是气化圆运动中阳的起点,即生发之气的起点,即“天根”;一个是气化圆运动中阴的起点,即收藏之气的起点,即“月窟”。圆心、天根、月窟这三个点即是人体气化圆运动之机,是决定人体全部气化运动的关键点。

本书作者从此三点立足,依阴阳归一之理,立两个方剂——归一饮和观复汤。

归一饮以炙甘草或大枣为君药,以其至中和之性接引生发之气归入圆心;以制附子为臣,从一阳初动处启动生长之机,令生长之气修复;以干姜为佐使,连接天根与圆心。此方立足天根与圆心,启动生长之机,令生长之气和收藏之气冲气相和,和于圆心。

观复汤同样以炙甘草或大枣是君药,接引收藏之气归入圆心;以红参为臣,从一阴初起时启动收藏之机,令收藏之气修复;以干姜、白术为佐使,连接月窟与圆心。此方立足于月窟与圆心,启动收藏之机,令收藏之气和生长之气相和于圆心。两方谨守阴阳之机,令阴阳相和,元气自复,以至无为而无不为,不治病而病自除。两方虽在药味上似与四逆汤、理中汤相似,但在君臣佐使、药物炮制、配伍剂量以及适用范围上已完全不同。两方不针对疾病而设,所以谈不上针对少阴病、太阴病、甚至三阴病、脾肾虚寒进行治疗,它们只是启动了人体气化的阴阳之机,最终治病的是人体的元气自己,两方之目的是令生长之气与收藏之气相和,阴阳自和而元气复,元气复则疾病除,此思想源于《道德经》。

本书附上作者和学生的医案,包括了多种疾病的治疗,所附医案非个案,但本书只择其一,尽量病种不重复。

元气神机法以两方启动阴阳之机,令元气修复,元气无为而治则病自除。但元气神机法并不只是为了展示这两个方剂,而是意在展示先秦中医之道,因为那是中医之源。找到了源头,不但可以真正理解中医经典,而且很容易就会应用。先秦中医之道——这是中医的生命之源。(张东)

院士推介

王永炎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本世纪初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涌现出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并行,相互交织、渗透、融通的新时代。孔孟仁学,人性的自觉;老庄重生,顺其自然,将以儒藏、道藏为载体远渡重洋而誉满全球。当今世界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的纷争似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本源与文化冲突密切相关,其问难破策守善理政皆在我“国学”之中。若论及中医药学具体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科学求真,人文求美,人们总是追求真善美而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立命。这是中医原创的优势,更是中华民族美德的体现。中医不是纯粹的科学,医学离不开哲学,也离不开经验,中医学理论上来源于老庄孔孟之学,下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汇聚和升华,进而知道临床诊疗实践。中医药学当溯本求源,古为今用,传承是基础,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联想西医学近百年来靠器物与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然而多是淡化了人文关怀,自我觉着与患者的距离远了。近来有接受整体观的设计运用多组学、网络研究证候与方剂,容纳还原分析的成果,向中西整合医学方向探索,值得学界重视。

纵观古往今来贤者名医均是熟谙经典旁涉各家学说厚积薄发,勤于临证发皇古义而创立新说者。正所谓勤求古训、融汇新知,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寓继承之中求创新发展。精读与研究老庄与孔孟学派原著,不仅于治学上溯灵素理论之根基的发挥至关重要,对于做人也需领会道德的箴言,所谓“儒家游方于内为入世,道家游方于外为出世,学人若能秉承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则涤除一切的烦、畏,淡泊名利而读经修身,做到无为而治。

欣闻翁维良学长培育之高足张东博士新著,研究《道德经》《周易》和《内经》三部经典之理论维系与关联,确实一本论“理”佳作十分难得。书中提出《道德经》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无为,人体之元气无为而治,以元气无为而无不为阐释疾病与健康的关联。《周易》讲了让元气无为就是要让万物归于阴阳,让阴阳归于一。哲学以“一”为大数而数学以“九”为大数;所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应是“大一”与“小一”的循环往复,所以“天根”和“月窟”是先天与后天的返复,以“空而有”又“有而无”。《庄子》:“天下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就是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所讲的“人自然化”的最高境界,即执着人间又回向大地。关于人体脏腑气血运动有如太极图的诠解我亦赞同。但于宇宙自物体而论太极可能是球体而非平面,为冲气所动后阴阳归一。当然宇宙及其规律尚不可知。但宇宙观与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等相关联。如无尽星空天体观测黑洞的发现、暗物质、反物质引起科技朝向的大变革。实体本体论与关系本体论的结合,重视宏观理论的发掘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方向。

翁维良学长是当代的中医学家、中西医结合专家、中医临床家。先生最令人感佩的是愈“古稀”的数年不辞辛苦作为中医中药科研项目监察的领军学者竟业公正无私奉献的精神,实为我辈及后学的楷模。介绍推荐张东博士著作邀我作序,确实对我的信任于勉励。当今提到科研方法学,多以现代科技研究中医方证,今张东则以回溯黄老、孔孟之学读灵素要旨验之临床,且有“归一饮”与“观复汤”之创新方解又有观察疗疾之效,显然也是一种中医研究的方法。今日之潮流趋势推广以中医自身理论的研究已不多见了。冀望张东博士能“安危不贰其志,险夷不革其心”(唐·魏徵)走自己的路,嘉惠医林至哉幸哉。

樊代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西京消化病医学院长

我是一名西医师,但我很喜欢中医,因为在我的工作中,确有不少西医药治不好的病用中医药治愈了。我认为,中西医间的整合是未来中国医学发展的出路所在。

要谈中医,首先要学习中医。学中医不能一概与西医比较。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我们不能用单纯的自然科学理论或标准来束缚医学发展。中西医对人体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是不同的,不同的不等于就是错误,因为中医经过中华民族几千年反复的实践验证,证明对人体的健康是有益的,对疾病的治疗是有效的。

要学中医,首先要学习中文。这里的中文不单指中国文字,而是泛指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理论和实践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如果读不懂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国学经典,不理解阴阳五行的真实含义,那就很难理解中医和中药,更谈不上对中医和中药的继承和创新了。

本书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反复通读《周易》《道德经》《黄帝内经》等典籍基础上,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理论与实践、西医药理论与实践三者相互联系,去解读、分析乃至诠释临床上经常碰到的问题,即为何有时有理无效,而有时又有效无理;为何有时治了不愈,而有时又不治而愈。

 

这是一本富有整合医学理论与实践创意的书,医学中含有大量科学知识,但同时又含有大量不属于科学范畴,甚至比科学还重要的知识。可以说凡是与人体有关的一切学问都和医学有关,都可视之为医学知识。以人为整体,将其整合,有所取舍,形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这就是整合医学。本书是将文化与医学整合的一次尝试,当然毕竟是开始,难达十全十美,但如此走下去,一定是有益的。我们不要指责它是否完美,这样不公平。但我们可以为之提出建议,那是通向完美的助推器。

小药方让我起死回生,从此走上中医之路

  (2018-12-25 16:05:52)[编辑][删除]

 


程宝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40年前,吕大夫用一首小药方治愈了笔者的消化道大出血,也激励笔者走上了弃文从医的道路。他说:“献方人已经过世多年,但他的救命之恩我却永远铭记。有些人认为中药见效慢,只能治疗慢性病,实则不然。”小方子很好记,记住以备不时之需。

1975年12月14日清晨起床后,觉得腹部胀满,恶心欲呕,头晕目眩,站立不稳。家人赶紧送入医院接受治疗,值班的医生一量,血压只有60/90mmHg,诊断为消化道出血。

由于出血量大,不到一个小时,已连续出现3次休克。医院立即输血抢救,但因血源不足还不能采用手术治疗。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黑龙江省清河镇卫生院中医师吕大夫前来,极力主张服用中药治疗,并且开了一个药方:白及、大黄、龙骨、乌贼骨、三七、百合粉各等份,研末冲服。不一会儿,按照这个处方配成的药面就送到病房来了,用水一冲,黏黏糊糊的,就像糨糊一样。一口气喝进去一大碗,把生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些药面中了。药糊进肚后,肠胃就开始蠕动起来,咕噜咕噜地直叫。三四个小时以后,排出一大盆腥臭无比的柏油便。便后顿觉腹胀大减,心中平静了许多。

后来医院找来血源,连续输血2800mL。每天按时服用这种药面,病情很快出现转机,消化道出血迅速得到控制,住院一个多月就痊愈出院了。

 

这个药方看起来很简单,但却富有深意,是一首配伍精当的良方:君以白及、乌贼骨,名曰乌及散,善治胃痛吞酸呕血;臣以龙骨、三七,加强固涩止血之功;佐以大黄,以其善于通六腑,使血止而不留瘀也;使以百合,不仅可以改善缺血引起的心慌气短症状,而且能够引血归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黄,能引胃气下行,故善治吐衄,《神农本草经》谓其能“推陈致新”,能使瘀血除而新血生也。实践证明大黄是治疗消化道出血的首选药物,且不可畏其性猛而弃用,亦不可谓之贱药而等闲视之。(程宝书)

字里藏医之“脾主四季”

  (2018-03-23 13:51:55)[编辑][删除]

 

 


王俞铧 王振安 河北中医学院


“张老师结合《内经》原文及《说文解字》分析认为“季”当取“末”之意,而非“一段时间”之意。“脾主四季”中的“季”按季节来理解,并在大量临床实践中确实得到了验证。

医案

马某,男,51岁。主诉:手部自腕以下紫红、轻度麻木,兼见烦闷、头蒙、胃脘不适症状。

处方:瓜蒌15克,薤白10克,生麦芽10克,地龙3克,土鳖虫5克,清半夏10克,佛手6克,黄芩8克,竹茹13克,石菖蒲10克,桔梗10克,苏子10克,枳实15克,厚朴10克。服药4周后,诸证皆消(医案摘自张德英《痰证论》)。

按:该病案中患者烦闷、胃脘不适系痰浊阻滞于中土所致,“脾主四末”,脾为痰浊所困在马某身上表现为双手紫胀与麻木多因“怪病多痰”。张德英教授用一系列化痰药,兼以理气通络之品,又有佛手清香理气引药达病所,巧方得以除疴疾。

 

“季”是末端的意思,在中医哲学里有阴盛转阳、阳盛转阴的观点,末端就隐含着“转化”的结果。人体中除阴经与阳经外还存在一个阴阳分明且需要阴阳转换的系统——动静脉系统,动静脉系统几乎遍布全身,那么脾的转化功能是不是仅局限于四末呢?《说文解字》中讲“季”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申为“最小的”。“最小的”“末端”“转化功能”使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了人体中直接连接动脉与静脉的结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管径最细、分布最广的血管,它们分支并相互吻合成网,除软骨、角膜、毛发和牙釉质外遍布全身,这就是“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毛细血管管壁薄,管壁通透性强,管内血液流速慢,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动脉血流入毛细血管进行营养物质、排泄废物的交换后流入静脉血,而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最终是来源于胃,这就是“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王俞铧 王振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