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0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曹俣
脐中,又名神阙,与五脏相通,为元神出入往来之门户,具和畅百脉、通利毛窍、上达泥丸、下至涌泉之能。其居人体上下、左右之中部,上为阳,下为阴,如此势成河洛阴阳二气以戊己土居中立极之象,盖一经立极,则八方交感,故神阙为百脉气机升降出入之总枢。
《难经·三十一难》指出:“上焦者……其治在膻中;中焦者……其治在脐旁;下焦者……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六十六难》曰:“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故名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是三焦之尊号。”脾胃表里络属,乃后天之本,而脐为后天之气舍,即脐与脾胃关连,和三焦相通,故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
某女,39岁。
2019年11月12日首诊:形盛,唇暗,舌体瘦、质红、苔薄白,脉双手小弦、偏数。诉肚脐中红臭多年,时作时辍。颈项强,口干、口苦、口黏,近牙龈肿痛、白天甚。本次月经日期10月22日,素先期2日,行经5日,色深,经汛前、汛中腰酸,有烘热感,稍头痛,白带近有异味。
处方:柴胡5g,黄芩5g,半夏10g,炒黄柏5g,羌活3g,独活3g,防风3g,荆芥3g,茯苓10g,枳实10g,黄连3g,全瓜蒌30g。水煎服,6剂,每日1剂。
2019年11月16日二诊:服上方,牙龈肿痛、白带异味、烘热未现,肚脐中红臭减。小便频。舌红、苔白、有芒刺,脉双手小弦。倾诊头顶及头后痛,项强甚。
处方:柴胡5g,黄芩5g,半夏10g,防风10g,荆芥10g,茯苓10g,枳实10g,黄连3g,全瓜蒌30g,葛根20g。水煎服,4剂,每日1剂。
2019年11月23日三诊:服上方,肚脐中红臭、头痛已愈,项强大减。倾诊口渴,舌红,左上牙龈痛。小便频,起夜1次,22日经汛,色正,脉小滑数。
处方:茯苓10g,枳实10g,半夏10g,黄连3g,全瓜蒌30g,葛根30g,羌活3g,独活3g,防风3g,肉苁蓉10g。水煎服,7剂,每日1剂。
按:察本案形盛、唇暗、脉偏数,悉口苦干而黏、牙龈肿痛,又脐中红臭,且有外痔、白带异味诸证者,可知三焦一腔之大腑、人体水液气化运行之道失司,气机不舒,郁而化火之证可知。投茯苓、枳实、黄连、半夏以成茯苓饮之势,降阳明、达中州以畅三焦;伍瓜蒌者,因甘寒润燥,能洗涤胸膈中垢腻郁热。仲景师治咳唾喘息及结胸满痛,皆用瓜蒌实,取其甘寒不犯胃气,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也。柴胡、黄芩之苦,以提结邪之热;火欲发之,致羌活、独活、防风、荆芥之物,以祛风开闭、调畅气机、透达内热是功;黄柏禀至阴之气而得清寒之性,味苦气寒,主五脏肠胃中结热,善除黄疸肠痔、女子漏下赤白、目热赤痛、口疮,能大利前阴,使热邪总有所归。张元素在《珍珠囊》中称:“黄柏其用有六:泻膀胱龙火一也,利小便热结二也,除下焦湿肿三也,治痢疾先见血四也,去脐下痛五也,补肾气不足壮骨髓六也。”
续诊后头痛、项强之太阳证者,防风、荆芥、葛根之辈以事之;肉苁蓉甘酸咸温,色黑而润,入肾经血分,能滋元阴不足,补命门相火而不峻,故有从容之号,借其动大便以资总司诸气之三焦得畅。
三焦畅达则热除,先后元气相接而循环无穷,病当自远矣。(曹俣 陕西省西安市六君子堂中医馆)
肛肠术后小秘密:
热奄包预防尿潴留
摘自2025-3-26中国中医药报
王明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尿潴留是肛肠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研究表明,肛肠手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在4.5%至22.3%之间。肛肠术后尿潴留不仅会导致尿路感染,还可能造成逼尿肌损伤。目前,临床上常采取导尿方式帮助患者缓解排尿不畅。然而,导尿属于被动治疗,且伴随较高的并发尿路感染风险,从而限制了其临床适用范围。
肛门周围布满了血管和神经,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肛门和尿道括约肌受骶2~4神经支配,手术后麻醉的影响(排尿反射受到抑制)、手术的刺激(组织的结扎牵拉)、疼痛(炎性物质的介导、纱布填塞过多)、心理因素(恐惧手术而焦虑)以及患者自身的疾患因素(前列腺肥大增生、尿道狭窄、年老体弱)等都可能导致患者术后尿潴留。
尿潴留属于中医学“癃闭”的范畴。《类证治裁•闭癃遗溺》:“闭者小便不通,癃者小便不利。”其主要病位在膀胱,但与肺、脾、肾、三焦等脏腑也有密切关系。尿液的畅通主要依赖于膀胱的气化功能。肛肠手术患者术中的损伤会导致气滞血瘀,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从而增加排尿困难的风险。幸运的是,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方面有优势,其中,中药热奄包能够散寒止痛、活血行气、助阳化气、清热利水,有效预防尿潴留的发生,加快患者康复。
组成及功效
中药热奄包中的药物成分通常包括吴茱萸、川芎、桂枝和粗盐等。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临床可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药性论》记载吴茱萸“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
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有活血行气,袪风止痛。临床用于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疲腹痛等。《名医别录》载其有治疗“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的作用。
桂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的功效。临床可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水肿等。《本草纲目》载其“治一切风冷风湿,骨节挛痛,解肌开腠理,抑肝气,扶脾土,熨阴痹”。
粗盐是天然的大粒盐,用其热敷能起到软坚散结、温补肾元、引药下行、扶正祛邪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其可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进而活血化瘀、祛湿驱寒。《长沙药解》载其有“清膀胱而泻热,开癃闭而利水……戎盐咸寒之性,直走膀胱而清痰热,长于利水”的作用。
制作与用法
1.材料:吴茱萸200克,川芎200克,桂枝100克,粗盐500克,布包。
2.用法:将中药热奄包,放置于恒温箱中加热至50摄氏度,并使用体温计测量其温度以确保适宜。患者取平卧姿势,将热奄包隔着毛巾放置在神阙、气海、关元和中极等穴位上热敷,每天1~2次,每次20~30分钟。
3.穴位位置及功效:神阙穴在肚脐中央。热敷神阙穴能起到益气养血、温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
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热敷气海穴能起到培补元气、益气温阳的作用。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热敷关元穴能起到调理气血、温肾壮阳、调经止带、行气利水的作用。
中极穴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上,热敷中极穴能起到补肾调经、通利膀胱、清利湿热的作用。
4.注意事项:温度适宜。热敷的温度要以患者能耐受的温度为宜,避免过热导致皮肤烫伤。
控制时间。热敷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以避免皮肤受损或药物渗透过度。
观察反应。在使用中药热奄包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个体差异。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同患者对中药热奄包的反应可能不同。因此,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贾宝玉的烫伤与败毒散
(2018-12-29
07:47:40)[编辑][删除]
读名著品中医之《红楼梦》
在《红楼梦》“魇魔法叔嫂逢五鬼,通灵玉蒙蔽遇双真”一回中,宝玉躺在炕上和彩霞说笑,一面说,一面拉她的手。彩霞夺手不肯,便说:“再闹就嚷了!”二人正闹着,原来贾环听见了,素日原恨宝玉,今见他和彩霞玩耍,心上越发按不下这口气。因一沉思,计上心来,故作失手,将那一盏油汪汪的蜡烛向宝玉脸上一推,只听宝玉“哎哟”一声,满屋里人都吓了一跳。连忙将地下的绰灯移过来一照,只见宝玉满脸是油。王夫人又气又急,忙命人替宝玉擦洗,一面骂贾环。只见宝玉左边脸上起了一溜燎泡,幸而没伤眼睛。王夫人看了又心疼,又怕贾母问时难以回答,急得又把赵姨娘骂一顿;又安慰了宝玉;一面取了“败毒散”来敷上。宝玉说:“有些疼,还不妨事。”回房后,宝玉自己拿镜子照,左边脸上满满地敷了一脸药。
败毒散出自宋朝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方,又名“人参败毒散”,组方有柴胡、甘草、桔梗、人参、川芎、茯苓、枳壳、前胡、羌活、独活等。此方功效为益气解表、散风祛湿,治伤寒时气、头项强痛、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及塞壅咳嗽、鼻塞声重、风痰头痛、呕哕寒热。
在宋朝朱肱的《类证活人书》、明朝王三才《医便》及《病因脉治》等中也有与上述类似的“败毒散”的记载。现今中医常把败毒散用于气虚外感、脉浮而虚者。因此,从古今中医文献记载来看,“败毒散”与烫伤治疗不搭边,并且“败毒散”都是用来内服的,没有外敷治疗烫伤的记载。可能《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将其作用治疗烫伤,是取其“败毒”字面之意,而非真想用败毒散这一方剂,只是文学创作虚拟手法吧。
从现代医学来看,贾宝玉被蜡烛油烫伤属于烧伤。烧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多由于热液、火焰、蒸汽等高温引起。现代人日常生活中若遭受烫伤,切勿盲目自行处理,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治疗,以防病情恶化。(严忠浩)
京万红软膏由地榆、栀子、大黄、乳香、没药、穿山甲、当归、冰片等纯中药组成,具有活血解毒、消肿止痛、去腐生肌的功效,用于治疗水火烫伤、疮疡肿痛等症。方中的地榆、栀子、大黄泻火解毒,收敛止血;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穿山甲破瘀通络、祛瘀生新;当归补血托疮,消肿排脓;冰片抗炎止痛,具良好的透皮吸收作用。临床验证,京万红有明显的镇痛及促创面愈合作用,能有效防止瘢痕生成创,面肉芽生长良好,创面平整,血运好,创面愈合后,新生皮肤柔软、平整。京万红软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白色葡萄球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广谱抗菌效果。可有效防止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感染。不仅能加速烫伤创面的愈合,防止创面愈合后瘢痕生成,还能有效防止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感染。京万红还能显著降低毛细管通透性,减轻创面水肿、提高透过率,减少渗出,减轻水肿。
京万红软膏使用前,先用生理盐水清理创面,然后涂敷软膏或将软膏涂于消毒纱布上,敷盖创面,用消毒纱布包扎,每日换药一次。敷上软膏后可立即止痛,患者随即感觉舒适,渗液也随之渐渐减少,并可免服其他止痛药;可促进创面愈合,缩短疗程,有利于功能恢复。在一般环境条件下,可以防止感染;对于小面积的度烧伤敷用“京万红”后,可不植皮,创面愈合后无明显斑痕,不致发生挛缩畸形,影响功能发生障碍;对感染的深度烧伤创面,有加快去腐、生肌、长皮之良好作用;敷药后还可减少败血症发生。
京万红还可外用治疗多种疾病,对治疗毛囊炎、带状疱疹、老年性阴道炎、脚癣、肛裂、结肠炎、痤疮、褥疮、冻疮、鼻前庭炎、尿布性皮炎、口腔溃疡、糖尿病足等症,治药物性静脉炎、手掌脱皮、乳头皲裂、外伤体表溃烂、蚊虫叮咬均有较好疗效。另外,京万红还常应用于激光手术、放疗和防晒伤方面。
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肛门潮湿
(2018-03-30
05:47:25)[编辑][删除]
柯某某,男,62岁。2017年3月21日初诊。诉头晕,伴肛门潮湿、有黏液且质稀量多、偶有坠痛感、神疲乏力、腹胀纳呆、食后嗳气、舌红、苔薄黄润、脉细滑等症。有头晕病史。
诊断:肛门潮湿(寒湿下注)。
治法:温补脾肾、芳香化湿。
处方:附子理中汤加味:苍术30克,麸炒白术15克,党参15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熟附子(先煎)10克,大腹皮15克,山药20克,芡实20克,木瓜20克,木香(后下)10克,马齿苋30克。10服,每日1服,水煎服,分2次温服。注意休息,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忌肥腻辛辣醇酒之品,节房室,畅情志。
2017年4月4日复诊:前药后肛门潮湿明显好转,晚饭后偶有疲乏,舌红苔黄,脉滑。原方去苍术、木瓜、大腹皮,加芦根20克,瓜蒌皮15克。再进7服,后未再复诊。
肛门潮湿者多见于虚实两端,此案患者肛门潮湿,伴有黏液且质稀量多,偶有坠痛感,神疲乏力,腹胀纳呆,食后嗳气,当属虚证,故而刘志龙教授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温补脾肾、芳香化湿。药用附子、干姜、党参温补脾肾阳气,驱除在里之寒湿,木香芳香化湿、行气健脾,苍术、麸炒白术、山药、木瓜健脾燥湿,大腹皮、芡实淡渗利湿健脾,马齿苋反佐之用,甘草调合诸药。故而辨证准确,效如桴鼓。(黎崇裕)
肛周脓肿即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称之为肛痈。很早就有了认识,提出“醇酒厚味,勤劳辛苦,湿热瘀毒流注肛门结成肿块,致生肛痈”的发病机制,还提出以“消、托、补”三法指导肛周脓肿各个阶段的治疗。
早期多实证、热证,局部质硬、热甚,应用清热解毒、凉血祛瘀、软坚散结的消法治疗。临床采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萆薢渗湿汤等方辨证加减口服,用黄柏、石膏、青黛、地龙做成散剂,再用清水调成糊状外敷、灌肠,可极大地缓解局部的红肿热痛和全身症状,并促进脓熟破溃。
中期也就是成脓期,局部痛如鸡啄,按之有波动感,此时肉已腐,脓已成。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内服透脓散清热解毒透脓,外治宜切开充分排脓,使毒邪及时地随脓液排泄于外。
在脓腔破溃及手术后应用托法,用仙方活命饮加大量黄芪托毒外出,创面用红油膏引流;在保证充分引流的情况下,用香油把黄柏、石膏、青黛、地龙的散剂调成糊状外敷,促进排脓和红肿尽快消失,缩短愈合时间。
小儿肛痈多因胎毒未清,湿热之毒内伏,内伏外发而为本病。西医认为,婴幼儿肛门括约肌较松弛,肛管较短,在腹泻和擦大便时,易致肛管直肠黏膜外翻,肛腺易被细菌感染,继发肛周脓肿。其次,婴幼儿在子宫内雄性激素过高,导致肛门产生异常腺体,这些腺体感染后形成肛周脓肿。再者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腹泻、外伤、异物都可导致肛周脓肿。
婴幼儿肛周脓肿多表现为小儿大便时哭闹,甚至哭闹不止或伴发热,肛旁红肿,触摸时哭闹加重,甚至有小便不畅、不愿吃奶,一般男孩发病的几率较大。患儿早期不主张过早做根治手术。由于婴幼儿肛周脓肿发病情况有其特殊性,一过性发达的肛腺可随发育逐渐萎缩,所以多数小儿肛周脓肿能够自愈。若肛瘘已形成,应及早手术,防止肛瘘感染或蔓延至肛门括约肌。
孕妇患有肛周脓肿是件棘手的事儿,有诸多的顾忌,但若不尽早治疗,任其发展对胎儿更加不利。孕妇患有肛周脓肿后,原则上以中药为主进行治疗,注意中药中不要使用三棱、莪术、大黄等妊娠期禁忌的药物。
在未成脓的感染初期,以清热解毒法治疗,可用陈皮、贝母、金银花、连翘、生甘草,水煎服;将黄柏、石膏、青黛的散剂水调后外敷。脓成熟后及时切开引流。用单味生黄芪水煎口服,可提高机体抵抗力,托毒外出,可以不用抗生素。
内痔分为4度:度排便时出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痔不脱出肛门。度常有便血;排便时脱出肛门,排便后自动还纳。度痔脱出后需手辅助还纳。度痔长期在肛门外,不能还纳。其中度以上的内痔,多形成混合痔,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可出现疼痛不适、瘙痒,其中瘙痒常由于痔脱出时,有黏性分泌物流出。后三度多成混合痔。对于一些不适宜于手术治疗的患者,用中药熏洗加服补中益丸的方法治疗度、痔疮,收到较好的效果。
方药:五倍子,明矾各50g,白芍30g,乌梅,苦参各20g。用布包好,置于开水中浸泡1小时,沥出药液(药包存放第2日再用),用药液熏洗痔疮10~15分钟,或用毛巾在蘸药液乘热敷患处。每剂量可连续用3~5天(可重复使用),3剂为1疗程。同时加服补中益气丸,用药期间忌酒及辛辣食物。
三期内痔,每以气虚现象多见,中气不足,痔核下脱,肛周坠胀;气不摄血,统摄无权,故出血量多。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独擅,一方而功用两得,气升而陷举,外脱之痔核可还纳肛中;气能摄血,气足能收摄血液,不至妄行。外用方中五倍子、明矾能收能敛;白芍、乌梅酸涩固脱、止血;苦参清热燥湿。故能使痔核收敛缩小,血止肿消。(王业龙)
肛周湿疹多数发于肛周,或蔓延至臀部及会阴部,肛周瘙痒难忍,伴皮肤红斑、苔藓样变等,采用蒲公英白鲜皮煎汤坐浴治肛周湿疹疗效甚好,现介绍如下。
处方:蒲公英30g,白鲜皮20g,乌梅、明矾、苦楝皮、土槿皮各10g。
用法:上药加水800ml,煎煮至250ml,冷却后,兑入温开水1500ml,坐浴。每日坐浴1次,每次15分钟,连续坐浴2周。
上方中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蒲公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二者配伍共奏祛湿清热之功;土槿皮、苦楝皮解毒杀虫、收敛燥湿止痒,三药共为佐药,止痒。乌梅与其他药物合用,消肿止痒,故取得疗效。
刘志龙教授用附子理中汤加味味治疗肛门潮湿验案
柯某某,男,62岁。2017年3月21日初诊。诉头晕,伴肛门潮湿、有黏液且质稀量多、偶有坠痛感、神疲乏力、腹胀纳呆、食后嗳气、舌红、苔薄黄润、脉细滑等症。有头晕病史。
曾斌芳升阳固脱、三焦调衡治疗脱肛
摘自2025-10-15中国中医药报
林煜榆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王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脱肛属中医学“气陷”“肠颓”等范畴,以中气下陷为本,常兼湿热、血瘀等标实。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主任医师曾斌芳教授立足脾胃学说,提出升阳固脱、三焦调衡核心治法,强调脾虚失摄、气陷络瘀为脱肛关键病机,临证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结合升阳举陷、化瘀通络、内外同治等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辨治体系。其学术思想具体体现为:三焦调衡,主张上焦宣肺助降(桔梗、杏仁)、中焦健运升清(黄芪、枳壳)、下焦固摄敛脱(五味子、山茱萸);动态辨治,针对虚实夹杂证灵活化裁,如湿热加苍术、血瘀配地龙;内外兼修,内服补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收敛固脱方(主要成分为五倍子、石榴皮等)。本文结合典型医案,系统总结其用药规律及外治技术,为脱肛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治疗思路
夫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脱肛一证,古称“肠颓”“气陷”,其病机之要,首责中气下陷。若中气衰惫,升举无力,则大肠失固,魄门不摄,发为脱肛。故治脱肛者,当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纲,调和脾胃,复其升降之常。
西医学以盆底肌松弛为脱肛之病理基础,此与中医“脾主肌肉”理论遥相呼应。脾主身之肌肉,脾胃健运则肌肉丰盈,束骨利机关;若脾虚气弱,肌肉失养,则弛缓无力。盆底肌群属“肉”之范畴,其张力维系魄门启闭。实验研究表明,脾阳虚证动物模型可见ATP酶含量显著降低,而秋水仙碱诱导的脾气虚证模型则出现胃肠黏膜损伤伴血小板减少等代谢异常,这种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可直接导致盆底肌收缩乏力。此外,脾虚者常伴内脏下垂,此与盆底支撑结构松弛密切相关,印证“中气下陷,筋肉失荣”之病机。故从“脾—肌肉—盆底”轴论治脱肛,实为古今医学理法贯通之典范。
验案举隅
单某,男性,58岁,因“反复脱肛1周”于2024年7月21日初诊。患者半年前行痔疮切除手术,1周前开始出现脱肛,排便或负重后加重,需手动复位,有肛周坠胀感,伴头晕、气短、乏力、耳鸣、入睡困难。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弱。
西医诊断:脱肛。
中医诊断:脱肛(中气下陷证)。
予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50g,党参12g,白术6g,炙甘草3g,柴胡6g,当归9g,陈皮6g,升麻6g,枳壳9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外洗方:五味子6g,五倍子2g,乌梅6g,桔梗4g,石榴皮30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坐浴。
8月4日二诊:患者脱肛减轻但仍需手纳,头晕、气短、乏力、耳鸣改善,入睡困难未缓解,伴夜尿频多(2~3次/夜),肛周轻微渗血。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略滑。内服方坚守原方,并将黄芪加量至100g,枳壳加至15g,加用茯苓20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外洗方在原方基础上加槐花炭15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坐浴。
8月18日三诊:用上方后患者脱肛进一步减轻,偶需手纳,头晕目眩减轻,夜尿减少(1次/夜),入睡困难缓解,但出现口干、项背僵硬感。舌淡红,苔薄白少津,脉细弦。内服方予二诊方去茯苓,加葛根30g、白蒺藜9g、侧柏炭9g、槐花9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外洗方予二诊方去桔梗,加蔓荆子9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坐浴。
8月25日四诊:用上方后患者脱肛基本未发,手纳次数极少,偶有晨起口干、轻微自汗,余症悉平。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内服方予三诊方加五味子6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外洗方继用三诊方。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坐浴。
后随访3个月,患者诸症未发。
按
初诊时,患者见脱肛、头晕、气短、乏力、耳鸣,舌淡胖边齿痕、脉沉细弱,乃中阳式微、清阳下陷之明证。曾斌芳教授主以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配升麻、柴胡。然妙在佐枳壳一物,虽其性主降,然与党参、黄芪相伍,暗合“欲升先降”之枢机,使中焦气机斡旋有度。外洗方集五味子、五倍子、乌梅、石榴皮诸酸涩,酸以固脱,涩以敛肠,更取桔梗为舟楫,开启上焦气机,载药力达下焦魄门。二诊虽脱肛稍减而脉现细弱略滑,此滑象非实邪,乃气虚不能摄血之征。故倍黄芪至百克峻补宗气,亦增枳壳以疏利三焦,加茯苓者,取其淡渗分利,导下焦湿浊从膀胱而出。因见肛周渗血,外洗方中添槐花炭,以炭药止血而不留瘀,合侧柏炭成焦苦坚阴之势。三诊见口干项僵、脉转细弦,此非阴虚津亏,实乃清阳升发、津液输布未周之候。故去茯苓防过利伤阴,遣葛根升津舒筋,白蒺藜疏肝和络,既解项背拘急,又防木郁克土。侧柏炭、槐花相须,清肠络余热而防血溢。外洗方去桔梗之升,入蔓荆子轻扬上行,使清气升则浊阴自降。末诊脉现细缓,此中气渐复之佳兆,然晨起口干、自汗,乃卫表不固、津液外泄之象。故入五味子酸收敛汗,合黄芪取“气旺生津,酸甘化阴”之妙。外洗守方继用,使药力透达魄门,终收全功。纵观四诊,步步紧扣三焦气化:初诊重升提中焦,二诊兼利下焦,三诊调和上焦,四诊固摄三焦,诚显“升阳固脱、三焦调衡”之精髓。
曾斌芳教授立“升阳固脱、三焦调衡”之法以治脱肛,其学术精要可括为:上焦启闭、中焦斡旋、下焦固摄三法相贯,调衡三焦气化如环无端。“升阳固脱、三焦调衡”之法,非唯承继李东垣脾胃学说,更融通吴鞠通三焦气化、叶天士络病理论之精粹。其治脱肛也,外洗与内服相须,酸敛与风药并用,补益与通降兼施,终使清阳升而浊阴降,三焦利而魄门固。验之临证,效如桴鼓,诚为中医脾胃病学之瑰宝,后学当深研而广传之。
中医诊断:寒湿下注(肛门潮湿)。
治 法:温补脾肾、芳香化湿。
处方:附子理中汤加味:苍术30克,麸炒白术15克,党参15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熟附子(先煎)10克,大腹皮15克,山药20克,芡实20克,木瓜20克,木香(后下)10克,马齿苋30克。10服,
服法:每日1服,水煎服,分2次温服。
注意:休息,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忌肥腻辛辣醇酒之
浏览更多博文请点击:blog.sina.com.cn/wneldbk100
2017年4月4日复诊:前药后肛门潮湿明显好转,晚饭后偶有疲乏,舌红苔黄,脉滑。原方去苍术、木瓜、大腹皮,加芦根20克,瓜蒌皮15克。再進7服,后未再复诊。
方解:药用附子、干姜、党参温补脾肾阳气,驱除在里之寒湿,木香芳香化湿、行气健脾,苍术、麸炒白术、山药、木瓜健脾燥湿,大腹皮、芡实淡渗利湿健脾,马齿苋反佐之用,甘草调合诸药。
评按:肛门潮湿者多见于虚实两端,此案患者肛门潮湿,伴有黏液且质稀量多,偶有坠痛感,神疲乏力,腹胀纳呆,食后嗳气,当属虚证,故而刘志龙教授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温补脾肾、芳香化湿。故而辨证准确,效如桴鼓。
1. 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9g。水煎服,每日1剂。
2. 白芷、防风各10克,川芎、细辛各5g,共研细末,用芝麻油调匀涂患处,每日1次。
3. 脚上患有脚气即脚癣,连续用生大蒜切面擦摩患处,每日2~3次便可治愈。
4. 用食醋将雪花膏调成糊状,涂于患处。随配随用,轻者1次,重者2~3次可愈。
5. 用茄子根和盐煮的水洗脚,即可治好脚气。
6. 夏天脚气犯了,可将患脚洗干净揩干,再用风油精涂搽患处,每日1~2次,一般数次即可见效。
7. 绿茶含有鞣酸,具有抑菌作用,尤其对治疗脚癣有特效。
8.
取麦饭石1000g,加开水2000ml浸泡,每日用此水擦洗脚癣、痤疮、湿疹、痱子等部位及患处,有显著疗效。
治脚气方:地榆10克;防风10克;苦参10克;红花15克;皂角30克。
偏方用法:将上述中药材碾末或砸碎后,放入3斤陈醋中浸泡,浸泡两天后开始用醋液泡脚(药渣不用滤去),患者每天泡脚1-2次,每次半小时,反复使用醋液,用后密封防止挥发,已备后用。新患者3天即好,重患者补足天即愈,水泡着挑破。治脚气期间百无禁忌。
1、明矾、枯矾等份,加冰片少许为细末,每晚搽一次,3日可根除。
2、
土槿皮30克 桃仁 10克 苍耳子10克 水煎外洗,每晚1次。
功用:杀虫止痒 治廯防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