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0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董丽 杨思进 刘平
阵发性房颤表现为心室率完全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发作时以心悸、气短,甚则晕厥为特点,可导致急性心力衰竭、心绞痛、昏厥等发生。房颤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现代医学药物治疗以控制心室率、抗凝为主,存在长期服药、并发出血等局限性,手术以导管消融术为一线治疗手段,但受医学技术要求高、费用高及术后存在25%~60%的复发率等限制,临床应用尚无法普及。阵发性房颤属于中医学“心悸”的范畴。近年诸多医家从“风”的角度认识该疾病,佐以“风药”论治,遣方用药独具匠心,疗效尤其显著,值得临床引鉴。
“心络亏虚”是根本
络脉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较为重要的学说。《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素问·三部九候论》记载:“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经大量的临床观察,我们认为“心络亏虚”是引起心悸的根本。“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气血阴阳是发挥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心气亏虚,心神不宁,或外邪易引动内风,扰动心宫,继之出现心中跳动不安,如《诸病源候论·卷十五》曰:“心气不足,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痛,惊悸、恍惚;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曰惊、曰悸。”或营血耗伤,“风阳内扰则心悸不寐,心悸荡漾”(《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或血虚生内风,阳亢升动,上而冲心,导致心中悸动不安,难以自止等;清代医家俞根初提出“阴虚则内风窜动”,肝肾阴亏,累及于心,心络阴虚,虚风妄动,窜扰心络则可见心悸;心为阳脏,心络失于温煦,一旦“阳气内虚,心下空豁,状如惊悸”(《李用粹·证治汇补》),再如在《杂病广要·脏腑类》中曰“气虚者由阳气内虚、心下空虚、火气内动而为悸也”,心之搏动随即加快,导致心悸发生。
“风邪致悸”是诱因
关于心悸与风邪关系的论述在古籍中多有记载。“五脏中风”理论最早见于《素问·风论》,在《灵枢》进一步描述了“心风”“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的证候特点,与现代“心中悸动不安”具有高度相似性。心悸多因气血虚损,心之络脉亏虚,风邪因虚乘之,《诸病源候论》曰:“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腑为风邪所乘……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安。”《太平圣惠方·治心脏风虚惊悸诸方》云:“夫心虚则多惊,胆虚则多恐,此皆气血不实,腑脏虚伤,风邪所干,入于经络,心既不足,胆气衰微,故令神思恐怯而多惊悸也”,强调了风邪致悸的发病机理。
风邪作为诱发因素,无外乎外风、内风,《圣济总录》云:“从于外风,中脏既伤,邪气客心”,然风邪作为“百病之始”,能独兼他邪而逆犯于心;外风易引动内风,相类以召,同气相求。风邪善行数变,其性易动,致病游走多变,转变迅速,与阵发性房颤突发突止、惊悸不安相似。
综上,心络亏虚是心悸发生的内在根本原因和始动因子,正如清代周扬俊在《金匮玉函经二注》言:“虚劳不足之证,最易生风。”心络亏虚或阳衰,则心络失温煦,或阴虚则心络失润,心络痹阻不通;或心气虚,血行无力而停滞,气虚而血滞,气弱而血不行,或血虚则无以濡养而失荣,加之风邪外乘,使得心惊悸不定,则出现心悸、怔忡、气短,动则加重等。
阵发性房颤多呈“风病”特点
宋代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卷首描述了心络虚弱,感受风邪,入于心经则出现“心神颠倒,言语謇涩,舌强口干,面赤头痛,翕翕发热,胸背拘急,手心热盛,但多偃卧,不得倾侧,松悸汗出,恍惚不安。”较全面介绍了阵发性房颤发作时的证候特点。其一,与风邪“善行多变”相似,高士宗言:“风无定体,至其变化。”风邪致病具有发病迅速、变幻无常等特点,阵发性房颤发作时时发时止,易反复;可并发多种病症,如血管栓塞事件(心、脑、肾等)、心功能衰竭等,并发疾病不一,都体现了风药“善行”“数变”的特点。其二,与风性开泄相似,风邪其性清扬开泄,具有向上、向外、升散的特性,侵入人体,卫阳不固,毛窍开泄,“汗出身热者,风也”(《素问·评热论》),出现“面赤头痛、翕翕发热、手心热盛”,与阵发性房颤发作时汗出淋漓类似。其三,与风性主动相似,《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风盛则动。”王冰说:“风盛则庶物皆摇,故为动。”风性主动,喜动恶静,发作时“乳之下其动应衣”“心中澹澹大动”都很好地诠释了阵发性房颤患者急性发作时,心中跳动不安,难以自主的典型表现。由此可见,阵发性房颤与“风”具有密切相关性。
风药论治阵发性房颤
对风药的认识,首见于张元素《医学起源·药类法象》,将药物性能归纳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大类;李东垣明确提出“风药”之定义,谓:“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清代徐大椿定义风药为“质轻而气盛者”。风药凭其气芳香而轻薄,辛散、开发、宣通、走窜之性,清宣灵动,善升善行,上行下达,彻内彻外,走而不守,可开泄腠理,发散外邪,畅达阳气,心络得通。“络虚风动”是阵发性房颤的主要病机,本虚是发病之本,风邪为表,因此以补益为主,辅以风药。如孙思邈《千金方》中载方23首治疗“风虚惊悸”,其中常用独活、麻黄等;《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心脏中风”时常配麻黄、防风、羌活、天麻等风药。叶氏极为赞赏张仲景借用虫类通络之举,谓“圣人另辟手眼,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治经千百,历有明验”,他是仲景之后用虫类药通络最为擅长的医家,常用水蛙、全蝎、蜕螂虫等。现代医家韩婧用息风止悸汤联合美托洛尔可明显降低房颤发作频次,方中白附子、僵蚕息风止痉通络,蝉蜕祛风定悸,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实了风药羌活提取物可缩短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葛根有效成分葛根素可减轻细胞内钙超载,减轻心房肌的电生理重构。
综上,阵发性房颤以“络虚风动”为主要病机特点,络虚为本,风动为标,治疗佐以风药论治,发挥“1+1>2”的风药增效作用。概言之,阵发性房颤发病证候多样,兼证复杂,临证审时度势,明辨兼夹,审其用,度其量,效如桴鼓,从而丰富了中医论治阵发性房颤的诊疗思路。
(董丽 杨思进 刘平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传承创新心血管病治法
(2019-10-29
16:24:36)[编辑][删除]
简介:史大卓,男,1960年3月出生,山东菏泽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级重大课题1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项,获国家专利8项,美国专利1项,主编20余部专著,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其中SCI收录90余篇。
史大卓认为中医治病之道贵在明脏腑生理病理特点,谙阴阳气血生化之机,熟药物七情和合之性,用自然药物的阴阳属性调整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从者逆治,逆者从治,燮理阴阳,以平为期。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医学生理、病理及药理研究的成果,提高中医诊疗的针对性。临证实践中,史大卓也将这一思想运用于潜方用药当中,每获显著效果。
学术思想
以药物自然属性调整机体阴阳盛衰
史大卓阅读大量中医古籍,推崇医家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王清任、张景岳、张锡纯等。在《内经》《伤寒杂病论》基础上,善于将李东垣补土升清、王清任的活血化瘀思想应用于心血管病的治疗中。史大卓在继承传统理论、前辈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体会,倡导在脏腑辨证、气血辨证、六经辨证的同时,强调顺其脏腑特性、注重辨病位、病性、病势。临证明辨虚实,慎察阴阳,阴阳互根、互化,在用药时,不仅应用药物的功效,更善于用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而调整疾病阴阳的盛衰,使之达到相对平衡、疾病向愈。史大卓强调在治疗疾病时要把握脏腑阴阳属性的两个方面,不可偏执一端。
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拓展中医视野
辨证论治以望、闻、问、切四诊为基础,但人的感官大多只能观察疾病的外在表象,医者只能通过推理演绎分析阐释疾病的内在变化,所谓“有诸内,必形诸于外”。史大卓倡导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发现的病理生理改变纳入中医辨证的范畴,即微观辨证,或称“病理辨证”“
形态辨证”,以丰富和拓展中医诊察疾病的视野。微观辨证能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病证状态下的病理生理变化,更清晰地认识疾病的内在规律,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医药干预,更客观地评价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史大卓将现代检查技术发现的血小板活化、聚集和血栓形成等纳入血瘀范畴,将炎症反应、组织坏死等纳入“毒邪”致病范畴,提出活血解毒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思路,在活血化瘀基础上,配伍清热解毒药物,如熟大黄、黄连、双花、虎杖等,清化或抑制血管内膜和心肌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医治疗效果。
中医的标准化发展,宏观辨证和微观辨病有机结合,应是中医相关诊断标准的核心。由此,相继制定了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标准、介入术后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的辨证诊断量化标准和实用血瘀证诊断标准,得到行业的普遍采用,推动了中医规范化发展。所主编的《中医内科辨病治疗学》《实用中医内科病证结合治疗》等专著,系统阐释诊治疾病过程中宏观和微观的结合方法,对推动现代中医临床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结合传统认识创新重大疾病治法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强调病脉证并治,在此思想指导下,史大卓创新了部分心血管疾病的治法。如提出了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功能不全。缓慢性心律失常,基本病机多为气虚血瘀,且必存在血脉不和,以致脉气不相顺接,发生节律紊乱,故临床治疗应注重温心阳、补心气、和血脉,使脉气顺接,方可恢复正常心律。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但多数患者急性期内除胸闷胸痛外,往往兼有便秘、口气臭秽、口苦、心烦等热毒之象,即存在“瘀久化热,酿生毒邪、损肌伤肉”的病理变化。所以在传统益气活血治法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药可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高血压病的基本病机肝阳上亢,但肝为刚脏,愈镇愈烈。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张力增加、血小板活性增高,易于黏附、聚集,中医认为这些病理改变为血瘀表现。因此,以活血化瘀、调和升降治疗高血压,可降低血压变异性,保护靶器官。其中慢性心衰、冠心病等的治法,被纳入行业重点专科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规范,也成为《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等指南的相关部分。
临证经验
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以心气虚、心阳虚为本,可逐渐发展为五脏元气虚损,以血瘀、痰饮、水邪为标。史大卓在继承中医著名前辈专家经验基础上,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心功能不全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提出了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改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显示有明显优势,此治法被纳入国家中医临床路径。温阳益气,活血利水法结合血滤治疗顽固性心衰,被纳入顽固性心衰诊疗指南。
益气温阳以治本
益气首推黄芪、人参,且补气药的剂量多较大,如人参10~15克,党参20~45克,黄芪30~120克,在补气基础上,可加桂枝温通心阳。只要患者无寒凝血脉、四肢逆冷及明显肾阳虚、阴寒内结者,不用大辛、大热、大燥之附子,以防耗气伤阴。
活血化瘀利水以治标
“血不利则为水”,心力衰竭患者中瘀水互结非常普遍。史大卓认为治疗心力衰竭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利水为辅。活血化瘀可选用丹参、泽兰、益母草、川牛膝,配伍利水而不伤阴的车前子、赤小豆、茯苓、猪苓、椒目、玉米须等。
益气温阳同时需收敛心气
阴液不虚,阳气才能内守而不外散,才能注血脉以促血行。部分养阴药物有酸敛之性,可收敛心气;且养阴药物可防温阳化气药辛温伤阴散气。心气阴两虚者,常用生脉散;即使无明显阴虚者,亦应在补气的基础上稍佐麦冬、五味子。对于心阳虚或心阳不振者,用桂枝同时加白芍,一收一敛,酸甘化阴,防温燥伤阴。
冠心病
史大卓认为,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多为虚实夹杂,即“虚”“ 瘀”“ 痰”三者的互结互化,而“虚”“ 瘀”“
痰”互结互化的过程实际就是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在此基础上,史大卓创新发展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瘀毒”病因学说,
提出“瘀为常、毒致变”的冠心病病机理论。
心绞痛
心绞痛发作期:心绞痛发作时,病机以气滞、寒凝、痰浊、瘀血阻滞血脉为主。此时治疗应以芳香温通、急开其痹为大法。开痹之法,唯气味芳香、性温善通之药方可达到速效止痛的目的。
心绞痛缓解期:心绞痛缓解期的中医治疗,以减少或防止心绞痛、心血管病事件发生为目的,以扶正祛邪为主。补气扶正善于参芪并用以补养心气、鼓动心脉。驱邪根据病情不同,采取安神活血、益气活血、息风活血、祛痰活血等。冠心病心绞痛常是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血小板聚集,并激活凝血机制导致血栓形成,因此活血化瘀成为现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一个主要方法。病情轻者,可选用丹参、郁金、赤芍、红花等行血活血的药物;病情重、疼痛剧烈,舌质紫暗,脉紧而涩者可选用三棱、莪术等活血破血药,三棱、莪术虽为破血药,但其性峻而不猛。还可用虫类药活血通络,如水蛭、地龙、全蝎等。冠心病患者,多存在气机不畅或闭阻,从而引发胸痛。在治疗上,史大卓特别重视调畅中焦气机。心与脾胃以横膈膜相邻,若脾胃升降失司、气机不畅,则阻碍胸中之气的宣发与肃降,从而聚湿生痰,影响心之功能的正常发挥,引发胸痹。此类患者多表现为胸部闷痛,舌苔垢腻或滑腻,舌体胖大,脉弦滑,治宜顺从脾胃的特性,使气机升降相因。史大卓常用半夏泻心汤加减,配伍香附、葛根、川芎等药物以条达气机。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往往以气虚或气阴两虚为本,寒凝、痰浊、瘀血为标,蕴而化热酿毒,腐肌伤肉。“瘀”是有形之邪,“毒”为病情转换和恶化的关键。“瘀”为常,“毒”为变,这与血小板由生理止血到异常活化导致血栓形成及炎症反应相一致。
治疗时益气或益气养阴以治本,祛瘀生肌、清化血分热毒、化痰散结、通腑泻热以治标。用陈可冀院士愈梗通瘀血汤(生晒参、生黄芪、紫丹参、全当归、元胡索、川芎、广藿香、佩兰、陈皮、半夏、生大黄)。祛瘀生肌可用三七、血竭等。清化血分热毒可用金银花、黄连、大黄、虎杖等。
高血压
根据长期临床实践,结合现代生物医学发现的高血压所致血管病变,史大卓创新性提出高血压病机在于血脉瘀滞、气机升降异常,倡导活血化瘀为主,调和气机为辅治疗高血压病,显示有较好疗效,在临床得到普遍应用。
平肝与疏肝相伍
高血压患者中,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较多见,“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平肝潜阳往往会用到重镇潜阳之性寒质重之品,易伤人体阳气,影响肝之条达及脾之运化,切不可过用、滥用。用重潜平肝药物的同时,应稍佐白芍、麦芽、茵陈、柴胡等疏肝升散之药,以顺应肝性、达到欲降先升的目的。
根据虚实寒热选用活血化瘀药物
如肝阳上亢者,用丹参、丹皮、赤芍、川牛膝等凉肝活血、引血下行药;阳气不足者,当选用当归、桂枝、鸡血藤、红花等温通活血药;血虚者,可选用当归、鸡血藤等养血活血药。高血压兼水肿,则宜选用益母草、泽兰等活血利水药。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脂质沉积引起的慢性炎症病变,斑块自内膜突出,形成狭窄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癥瘕有相似之处,前者为结块在血脉,后者为结块在腹部,故史大卓创新性地提出可将动脉硬化斑块称为“血脉癥瘕”。主张活血散结、化痰消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以活血化瘀治疗有形之结块时,除选择常用的当归、川芎、赤芍、丹参、三七外,对斑块造成血管腔严重狭窄者,可选用活血力量更强或有破血逐瘀作用的桃仁、蒲黄、三棱、莪术等。观察显示,此法有消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
缓慢性心律失常
史大卓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基本病机为心气虚、心阳虚或心肾阳虚为本,血瘀或兼水饮凌心为标。治疗当以补益心气,温振心阳或温补肾阳,活血化瘀,安神定悸为主,对心肾阳虚,水饮凌心者,当温补阳气,温寒逐饮。
补益心气,温振心阳
补益心气常用人参、党参、黄芪、太子参等,温振心阳常用桂枝,桂枝可温通心阳、温通心脉,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脉;与白芍相伍养血和营,一收一散,酸甘化阴,防治桂枝辛温发散耗气伤阴。
心肾并补
肾阳为元阳,补肾阳可温心阳,史大卓认为,即使没有明显的肾阳虚症状,亦应配伍温肾药。心肾阳虚轻症可选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等温补肾阳。心肾阳虚重症,当选附子、肉桂等温阳散寒通脉。麻黄附子细辛汤对心肾阳虚重症患者可短期应用,因方中三味药辛温升散之性均较强,虽可伸发阳气,温经散寒,但易耗伤气阴,故临床应用中当中病即止,避免长期应用伤及正气。
收敛心气
在益气温阳方中可配伍麦冬、五味子、生地等滋阴之品养阴、收敛心气,可使阳(气)内守,以贯血脉,运血行。
活血通脉,调和脉气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心(肾)阳(气)虚基础上,必存在血脉不和,所以,史大卓治疗这类疾病善于应用活血化瘀药,可选用丹参、当归、赤芍、丹皮、鸡血藤、川芎、元胡、蒲黄、三七等。
(段文慧 杜健鹏)
第一招:三色养心茶
生黄芪为君药,是补气的良药,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的作用;白梅花为臣药,能够芳香行气、疏肝解郁,辅助黄芪补气,预防补气时发生气机瘀滞;炒山楂为佐药,能够行气散瘀、行气健胃。
此方剂适合气虚血瘀的患者,如术后病人、老年人等。
气虚血瘀的症状
![[转载]爸爸得了冠心病,女中医教了他三招!7年后身体越来越棒! [转载]爸爸得了冠心病,女中医教了他三招!7年后身体越来越棒!](//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第二招:捋任脉
任脉是身体的阴脉之海,位于人体的前正中线,起于胞中止于颌下,共有24个穴位,可以帮助调理五脏六腑,调节全身气血。
心脏不适的人,可以从上向下捋任脉,能够帮助改善睡眠,缓解不适症状。
任脉上的膻中穴、巨阙穴能够宽胸理气、清心宁神;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可以帮助调理脾胃;气海穴、关元穴能够补气升阳、培元固本。
红花花卷
此处的红花指的是新疆道地药材草红花。草红花是菊科类植物,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常被用来治疗心血管病。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如果人体经脉发生了血脉瘀堵,轻则胸闷、胸疼、心慌不舒服,重则可能发生心肌梗死。吃红花花卷可以食疗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
新疆特色红花花卷,好看又好吃,快给爸妈做起来~
https://v.qq.com/x/page/w30006zej1p.html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与父母沟通,多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守护他们的心脏,守护他们的健康!
来源:健康之路
胸痹”定义待进一步规范
(2019-10-21
04:12:39)[编辑][删除]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不畅,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胸痹其病位在胸,病理表现为痹。《说文解字》载:“痹,湿病也”。“痹”通“蔽”,有蔽阻、阻塞之意,胸为清阳之府,胸中阳气阻蔽,清旷不复,宗气不达,即为胸痹。
胸痹一词首见于《内经》,《灵枢·本脏》载:“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金匮要略》列专篇对胸痹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都做了系统阐述,胸痹又有“心痛”“胸痛”“胸中痛”“牢心痛”及“厥心痛”等别名。胸痹的名称概念与胃脘痛等多易混淆,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胸痹》曾明确提出“胸痹之症,即胃痹也。胸前满闷,凝结不行,食入即痛,不得下咽,时或作呕”,将胸痹、胃痹二者等同。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言:“心痛在歧骨陷处,胸痛则横满胸膈,胃脘痛则在心下。”李氏从病位上对心痛、胸痛、胃痛三者进行区分。胸痹,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胸痹即胸痛,指胸部闷痛,属症状疾病,范围甚广,可涉及心绞痛、冠心病、肺动脉血栓、慢性阻塞行肺气肿等多种疾病;狭义胸痹指代心系病变引发的胸痹,可参考现代医学心绞痛诊断标准。前者指多种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属症状病,后者是独立的临床疾病。
“胸痹”之名称范围多有争议,在新中国成立后历版教材的编撰上可见一二。1959年南京中医学院自编教材载“胸痹”一节。1960年首部全国统编《中医内科学讲义》将胸痹称为“胸胁痛”附于“诸痛”一节,1972年2版教材载“胸痛”病名,山东中医学院自编教材《中医内科学》也沿袭“胸痛”病名,并提出“《金匮》把胸痛称为胸痹”。至1985年5版中医内科学》教材问世,“胸痹”一词被广泛应用,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21世纪1版《中医内科学》教材名之为“心痛”,一直到新世纪(第二版)《中医内科学》教材均沿袭5版教材“胸痹”名称,并在病因分类的基础上,立足脏腑分类,将“胸痹”归属于“心系病证”范畴。201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教材名之为“胸痹心痛”,2018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沿袭这一分类,将其归于“心脑系病证”一章。如今临床医生对于“胸痹”概念的认识多局限于狭义胸痹心痛。
中医学对于疾病概念的认知与疾病的分类、病名有着一定的联系性,教材上对于“胸痹心痛”的定义命名,虽然更具明确性、针对性,与西医学对接更为方便,但长期这样应用,也可能遗失掉一些“胸痹”的中医特色。
“胸痹”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论述,均不能忽略“病涉五脏,心肺为主”观点在胸痹病因、病机、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对比参照历版《中医内科学》教材,对于胸比病机的论述,均强调“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素问玉机真脏论》载:“五脏相通,移皆有次”,心体阴用阳,与五脏同为整体,经络相连,气血相通,五行生克。若从三焦论,“胸痹”属于上焦病范畴,但其见症虽属上焦,病根则涉五脏,故治疗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中医药的发展中,鉴于古代文献记载繁杂,众家各执一说等因素,中医学疾病概念缺乏统一性、规范性,因而转化和完善形成标准化的疾病定义,十分有必要,但如何既保留中医特色,又符合现代需求,值得进一步思考。(姚鹏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