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伯华热病医案辨治思维

(2023-01-02 10:30:09)


时间:2020-08-0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徐世杰 姜秀新

  孔伯华先生以擅治发热病著称,其对热病辨治思维通过其医论医话以及我们整理《孔伯华医案存真》中其热病连续诊治医案,就个人学习体会,从中窥探孔伯华先生辨治热病中医思维。

  热病病因

  孔伯华先生热病医案中记载发病因素,在外多感外邪、时邪,在内素有肝家热盛、肝胃实热、湿热、痰湿等。因此我们将孔伯华的热病医案的病因分为外因与内因。外因包括六淫与时邪。外感六淫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医案中载录病因以感风邪、风寒较多,其他六淫多均以外邪记载。所谓杂气,多指现代医学中各种治病微生物。时邪与六淫之邪区别在于在一段时间内时邪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得病颇重,多发为神昏重症,与六淫的关系是常随着六淫侵袭人体。外感热病,风邪入侵腠理开则恶寒,腠理闭则发热,感邪后可出现寒热。“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如果感受寒邪,人体阳气就会运枢在外以应寒。发热以寒热记载的医案,多感于风或风寒。以发热汗出描述特点的病案,多为感受暑邪。正如“因于暑,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湿邪作为六淫之一,发热恶寒外多伴有身重,或骨节疼痛、小便秘涩、大便多泄等症状。所见之医案,无论外感何邪,皆易化为火为热,重则神昏、谵语、躁动,此皆火之属性。孔伯华先生十分推崇刘完素“六气皆能化火”这一观点,其从临床实践中不断加深理论的认识。

  对于热病,先生重视从“郁热”论治。先生特别重视素体阴阳辨治,谓今之人不知克制心神,不知养精持满,真阴损耗,阴虚则阳亢,足以造成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人。其谓阴虚火热之体或再兼加湿邪,一遇外邪,则易引发发热。先生诊治热病,无论男女老少,脉总有弦象,且多兼数。医案所载肝家热盛、郁热64例,肝胃并热、实热44例,肝阳22例,肝肺胃盛4例,肝气盛2例,肝之气逆热盛实在是多,究其原因,盖以诸病多生于郁,郁而不舒,则不遂肝木调达之性,于是肝病,故脉多见弦。医案所及素有湿盛、痰湿之人、挟湿者共96例,盖湿之源,则多责之脾虚。脾为后天之本,脾虚运化之力不足,水湿失调,水聚成痰成湿。所谓湿、痰多,为体内产生之代谢产物,湿与热相合,则为湿热。所以先生热病医案中多注重肝与脾,以疏肝之郁,健脾之湿。

  热病发病

  我们认为疾病发生,表现在机体原来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遭到破坏,以致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发病根本,热病亦是如此。孔伯华先生提出“认证之法,先辨阴阳,以求其本”。

  阴阳失调的过程在于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关系,也是邪气与正气之间的关系。从孔伯华医论及外感热病医案中,先生着眼点是在调整机体的阴阳失调,其对发病过程的认识,重点不仅在于病因,同时也在于机体的抗病能力。病因与机体斗争就是邪与正的斗争,这斗争的胜负不仅决定着发病,而且也决定着疾病的转归。

  《素问·评热病论》记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考证孔伯华生活时代背景,百姓处于战乱兵火、饥饿、劳役、流离失所,加之政令不和,岁气多湿热、寒湿,正气必虚,发病亦重,挟湿则病程多缠绵难愈,正虚是发病的根本。人的体质因素,在发病过程中也起着特别重要作用。体质不同,对外邪反应也不同,发病过程也不同。外感可以寒化也可热化,素体阳虚则多寒化,素体阴虚则多热化。医案中也多见于两感表里俱受邪,病情较重,阴阳俱感,内外皆伤的局面,之所以形成两感者,医案明确指出患者有内虚。先生也强调四时气候与发病有关,特别强调要顺应四时,所谓“乐恬澹顺时云者,谓不犯不乱,使吾身脏腑之气与天地运行之气,合而为一矣,能一者不病,不能一则病。”其医案中也有如“近两日因气候不调,复有寒热汗出”等记载。

  热病辨证

  先生对热病辨证,主要采用六经辨证结合脏腑辨证。根据临床症状在经脉循行部位上的表现而确定六经辨证。如医案记载“时邪初袭,头身疼痛,牵及后脑”,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中,故头身疼痛属太阳,药用桑枝配苏合香丸以解太阳之寒热;再如医案记载“外感时邪,右半身牵肋际,药用郁金,龙胆草以疏少阳之热”,由于足少阳胆经,循胸过季肋,故胸胁痛、耳聋属少阳;先生医案“寒热已除,第腹疼较重,须防成用滞下,口干思冷”,足太阴脾经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故腹痛属太阴,药用台乌药、广藿香梗、莱菔子、厚朴花、生枳实等入太阴脾经药物,燥湿健脾,行气化滞,以防滞下。先生临证更重视与经脉相联系的脏腑病理变化及脏腑间相互作用。

  列举孔伯华先生采用六经辨证几个医案,其继承了《内经》《伤寒论》六经理论,其又结合温病学的药,以时方来治外感热病,融伤寒温病于一体,择善而从,兼容并蓄。

  热病病传

  《孔伯华医案存真》一书价值在于记载了很多先生诊治急危重症的连续诊疗医案,从热病医案中,能动态清晰看到疾病走向,病之传变,以及先生用药思路。在整理热病医案中,疾病传变有以下几种。

  五脏相传,五脏可相克传,也可相生传。如外感虞老太爷一案中,发热伴耳聋谵语,乃肺热传肝,此为五脏相克而传,病情深入,肝热随即有传心之危象,孔伯华先生先安未受邪之地,在肺热肝热初起之时,即以川连、莲子心、局方至宝丹等,清心降火,使得趋向心之火,移于小肠,故虞老太爷有小便不畅,尿余觉痛之症状。呃逆止,肝热减,知病不传将愈。肝火也可相生传入心,五脏相传,先生尤其重视肝脏,多提及肝热、肝阳、肝气、肝郁,热病之脉多兼弦数,左关或两关盛数,此类脉占70%左右,正如先生常说:今时之人常诊脉多兼弦数,盖有郁,郁未有不化热者。

  先生外感热病医案有上下相传。外邪以感风者为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侵入手三阳,顺由手三阳经脉之气,从手上行至头,足三阳经脉之气,从头下行至足。从症状表现多见先为寒热头疼,后下传:或咳嗽,或呕吐,或泄泻便秘,或小便不利等,如无郁热伏气,外邪及时得解,则病愈;但先生医案中多是内有郁热伏气,外兼邪袭。先生治则多以解表邪兼清里热,常喜用苏合香丸、桑枝、桑叶、白芷等治初起寒热头疼身痛,外邪即解,则去苏合香丸,以清热解毒凉血等药物清解里热。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邪入侵三阴经,因足三阴经之气,从足上行至头,手三阴经之气,从胸腹循臂至指,必由下往上。湿最喜居脾土,阻碍中焦脾胃气机之升降,先生热病医案中湿邪常随上逆之气机,由中焦上传,致痰涎上犯,如刘老太太发热一案中,晨起痰涎上泛,中焦湿困不能即通,先生常以健脾祛湿、和胃畅气机升降之通路,又顾护后天脾胃之生化之源,一举两得。

  表里相传,可从表传入里,也可由里传出表。热病医案中病传并不像《伤寒论》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等循经相传。初看医案涉及经络脏腑众多,肺、胃、肝、脾、心、小肠、肾等,涉及众多脏腑,因为医案病因外多风寒,从上从表侵入人体,内则有肝火或痰湿,挟湿者多困中焦脾土,阻碍气机升降,肝为贼邪,木生火,母病传子,肝火旺易可及心,表现心肝火旺;肝气横可犯胃,上可灼肺金,肝与肾同源,肝阴不足可涸肾之阴精,固先生重视肝脾,实则治病求因,脾健则湿祛,治肝则五脏内皆不乱。

  热病治则

  先生在治疗热病医案中,结合其医论医话,略举治则如下。

  调理阴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胜或阳胜的阴阳是指邪气而言,阳病或阴病的阴阳指的是正气。先生在热病医案中调理阴阳,主要用于阴阳偏胜、阴阳消长及阴阳转化等方面。阴胜表现在热病初起,外邪侵表之寒,形冷,此处外邪多为风、风寒,阳病多指卫气虚,顾护人体之卫气不足,腠理开泄,风寒之邪入表,表阳虚则形寒,如外感黄先生之医案,初为邪袭,寒热身酸痛,感冷,常用桑叶、桑枝、白芷或苏合香丸温经祛寒以解表之寒。阳胜则表现发热为主症,伴口渴、口干等症状,先生常以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配合清热养阴之药辨经证以清六经之热。

  泻实补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孔伯华外感医案往往是虚实夹杂,虚实错杂。在热病中虚实夹杂之证,先生把握虚实程度,或先泻后补,或先补后泻,或泻中兼补,或补中兼泻。如外感张太太医案,久患咳嗽,湿邪所困,阴液虚耗,漏疮溃,兼新感而发寒热。其本乃气阴两虚,新感寒热初起又表现为邪气盛,此案复杂病因较多,有在表在外之外邪,有湿邪,有脾肺之内伤,有气阴之亏耗,疾病除有外感发热又有漏疮,痰咳。外邪为实,内伤为虚,挟湿泛上下,病愈加复杂难缠。历时近40天,26个诊次,最终张太太的痔漏治愈,发热咳嗽减,病将向愈。先生以清热凉血解毒以泻实,先养阴肺胃肾之阴以补虚,后以黄土汤配焦稻芽、淮小麦等补中土之气,再以阿胶配金匮肾气丸、花旗参、诃子肉、党参、鹿茸、桂枝等固肾中之阳,阳升阴长,补气补阳以复阴津。

  标本缓急。先生治病强调治病求本,在其热病医案辨治过程中分析标本对我们临床把控疾病十分重要。发热医案中的标本含义,大致有以下几种。病人为本,医生为标,强调病人临床表现为客观依据,在循证本的过程中,先生问诊详尽,四诊参合,医案记载详尽,有发病时间、患者体质、已患病、心情及饮食多少,食用何物都有记录,同时也给患者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先生常以安神定志之品,以安患者之心神,心神安定才能制服病邪。原发病为本,继发为标。也能理解众多外感医案中如素有肝热者,先生必配以清肝柔肝降肝逆之药物。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先生根据患者情况,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临床特别注意大小便是否通畅及能否进食,如出现中满、小便闭、大便结三大症状,先生都紧急用药调治,标急应先治标。

  热病调护

  在孔伯华热病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视调护,调护的目的,就在于使正气早日康复,同时医案中载录因调护不当产生的一些遗热问题。如外感黄先生,外为邪袭,未得解而误补,发热久而不除。发热唐少爷,发热退过半,思食颇盛,食入必复。又如发热刘少爷,停滞化热,服药屡减屡复,未能节食,所致热炽。温病愈后,需要调护休息,劳累也易致复发热,如吕先生医案。外感刘老太太医案,药症即转,触动肝之阳气为热重症像遂复,此为怒复。热病医案中记载了食复、劳复、怒复,给后学启示:对于热病的调护,需要提醒患者注意少食而频,因脾胃虚弱不能多食,且病后多气血必虚,不可劳心费力,过喜过怒皆可导致遗热。(徐世杰 姜秀新 孔伯华名家研究室)

犀角地黄汤新用

 (2018-12-28 07:09:01)[编辑][删除]


犀角地黄汤,同名方剂约20余首,其中《备急千金要方》所载为常用,有犀角、生地黄、赤芍、丹皮等药物组成,但因犀角价高难觅,故临床常以水牛角代之,常在60g以上效果才比较的明显。此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功效。主治热入血分证。热扰心神,身热谵语,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各类出血性疾病,临床常应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等各类血分有热的出血性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见上述症状者,疗效颇佳。

运用犀角地黄汤的精髓主要在于辨证,即病机的异同,如病机相同,即可应用,即所谓的“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全国第二、三、四、五、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工作指导老师姚树锦主任医师尤以临床上运用犀角地黄汤治疗各种疑难重症方面收获颇多

张某,10岁,2017年3月26日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肢疼痛,伴有四肢红色皮疹多发,后于儿童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紫癜,医院建议使用口服激素药物治疗,家长拒绝,遂来我处就诊。

症状:双下肢皮疹,色红,触之碍手,时有腹部疼痛,舌质红苔薄,脉滑数。尿常规检查:蛋白:1+。

诊断:(热毒蕴结,破血妄行)紫癜。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赤芍15g,丹皮10g,生地15g,水牛角15g,苍术10g,黄柏3g,生薏苡仁15g,川牛膝10g,紫草10g,土茯苓15g,白芷10g,浙贝母15g,滑石10g,甘草10g,白茅根30g。14剂,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服用。

半月后复诊:紫癜未再新出,但觉胃部偶有不适,此因患儿脾虚,药物寒凉,故有此症状,与上方生苡仁换为焦苡仁,加入内金10g,砂仁(后下)5g,固护脾胃,继续服用14剂。1月后复诊,紫癜未再发作,血尿常规正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

李某,男,39岁,2015年9月20日因面色苍白,神疲乏力,于本地医院检查治疗,效果不著,后于西京医院查骨髓穿刺示:有核细胞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活检示:骨髓增生极度低下,给予住院输血及营养对症治疗,症状好转出院,之后症状复发,现住院于陕西省人民医院,为求中医治疗,遂来就诊。时下症见面部浮肿,面色微黄,皮肤瘀斑,鼻衄,食纳少,夜休差,二便尚调。

诊断:(精血不足,阴虚内热,热迫血行型)鼻衄。

治则:益气健脾、清热凉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归脾汤加味:赤芍15g,丹皮10g,生地15g,水牛角15g,西洋参10g,黄芪60g,炒白术15g,炙甘草10g,龙眼肉10g,当归10g,木香6g,茯苓15g,远志10g,炒枣仁30g,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上方14剂后,血检较前改善,症状均见好转。上方加减连续服用半年后,贫血逐渐恢复,后期改用粉剂善后,后回访已恢复正常工作。

系统性红斑狼疮

蔡某,女,43岁。2017年突然出现颜面部散在红斑,有脱屑,关节疼痛,时有低热,晨起伴有恶心,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欲差,夜休差,二便尚可。舌红苔少,脉弦数。

诊断:(热盛伤阴,破血妄行,瘀于肌肤筋骨型)肌衄。

治则:清热凉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清骨散加减:赤芍15g,生地15g,丹皮10g,水牛角15g,龟板(先煎)15g,鳖甲(先煎)15g,秦艽15g,青蒿10g,地骨皮15g,银柴胡10g,知母10g,姜半夏10g,竹茹5g,生山楂15g,鸡内金10g,砂仁(后下)6g,西洋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14剂,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

服药后颜面部红斑减轻,气短乏力改善,后期仍以此方增减,情况平稳。

急性白血病

贾某,女,20岁,于2013年2月,反复出现低热,出汗伴乏力,于当地医院行骨髓细胞学检后给予化疗治疗,无不适,遂出院。后又反复进行2次化疗后,出现腰部带状疱疹等药物相关性反应,遂来我处。2013年9月1日舌红苔薄白,脉细弱。

诊断:(虚实相兼,本虚标实)低热(西医称为急性红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

治则:健脾养阴,凉血清热。

方药:生脉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赤芍15g,生地15g,丹皮10g,水牛角15g,龟板(先煎)15g,鳖甲(先煎)15g,姜半夏10g,竹茹5g,生山楂15g,鸡内金10g,砂仁(后下)6g,西洋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0g。14剂。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

此因伏热动血,热毒瘀滞,当扶正益气,凉血解毒,原方加用白花蛇舌草30g,继用14剂。服药后疱疹好转,后期扶正祛邪法贯穿始终,半年后骨髓缓解,随访5年未见复发。

     犀角地黄汤治疗咽痛,一个女性的患者咽喉疼痛,先处以一些清热解毒的药物,比如牛蒡子、生甘草、黄连等药物,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后来导师处以犀角地黄汤加减,七剂而愈,是热入营血的一个症候,喉通天气,最容易受到外界邪气和自身阴阳失调的影响,无论这个这个症候是寒还是热,总之引起咽痛总之都要归于有邪热扰其咽喉,无论是实热还是虚热,热壅则痛,热壅也会导致血液的运行障碍,《内经》“病机十九条”中也有:“诸痛疮疡,皆属于心”的记载,这里的“心”很大一部分和热有关系,同时《内经》中也有“热盛则瘀”的记载,所以热壅咽喉还是很容易一起瘀血的,在现代的医学中说那叫“充血”,“充血”也是瘀血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在治疗咽痛是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的,使用一些常规的方法,久治不愈的,都要想到在辨证方上适当的配伍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实热的又可分为风热、肺热壅盛、胃火炽盛、湿热蕴结等原因,分别可以再银翘散、麻杏石甘汤、清胃散(承气汤)、甘露饮等方剂基础上加一些丹皮、赤芍等药物,如果邪热入血分就可以直接选用犀角地黄汤,另外还有“寒包火”导致的咽痛,范文甫常用“家方”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效果也是很不错的,上面的这些方法只适用于实火,虚火千万不要轻易的使用,“虚热”壅在咽喉,这里的“虚热”可能是由于阴虚引起的,也有可能是阴盛格阳导致的,这些情况在《伤寒论》中都有所记载,比如阴盛格阳的通脉四逆汤等,阴虚的猪肤汤等,在临床上,对于阴虚的患者导师多使用潜阳封髓丹加减,而阳虚的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肾气丸等加减,尤其是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中有散,甚为合适,和范文甫的大黄附子细辛汤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虚热”引起的咽痛也可以适当的加入当归、川芎等辛温等活血化瘀的药物,常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另外,还有对于面部烘热,排除虚劳、更年期综合征等一些原因,可以考虑使用犀角地黄汤,此方具有清热凉血、引火下行的功效,“头为诸阳之汇”,很容易受到邪热的影响,体内的阳气偏旺,也是很容易在面部表现出来,临床常用犀角地黄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蝶形红斑”,就常有犀角地黄汤,这也是个明证,所以当面部出现烘热,排除一些基础性的疾病时,在常规疗法没有效果的时候,要想到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汤治疗顽固性皮肤瘙痒症

导读:犀角地黄汤主要为温热病而设 主治热入营分之迫血妄行者 , 但在临床运用中 , 本方并不局限于温热病范畴 ,凡有是证 , 就可用是方 。

血风疮

熊某  , 34 岁 。主诉:周身皮肤瘙痒 4 年 。 病史 :年前正直炎夏顺产一男婴 , 满月后即感周身皮肤瘙痒 , 夜间为甚 , 遇热加重 。曾经地塞米松  扑尔敏、菲那根以及中药之乌蛇驱风汤、祛风胜湿汤 、活血祛风汤  养血熄风汤等治疗 , 病情毫无进退 。现皮肤瘙痒 , 彻夜难眠 , 伴心慌烦躁 , 口干渴 。

 :皮肤干燥 ,周身皮肤抓痕累累及血痂 , 触之灼手 , 舌质暗红 , 边尖瘀点甚多 , 苔薄黄 , 脉细数 。

诊断 :血风疮 。 证属血分郁热 ,化瘀生风 。 治宜清热凉血 , 化瘀祛风止痒 。 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味 。

处方 :犀角换为水牛角 (先煎) 10g , 生地 、 赤芍各 30g , 丹皮 、 白鲜皮 、 茜草各 15g , 桃仁 、 红花 、 荆芥()  10g , 甘草 6g 上方为主 , 随症加减 。 服 15  ,肌肤润泽 , 瘙痒已止 , 至今 1 年多未复发 。

风 瘅

庄某某  , 20 岁 。主诉:周身肌肤遇冷则出现风疹块 , 皮肤红肿瘙痒剧烈反复发作约 3 , 每因衣薄受冷 、受雨淋、身体接触冷水而诱发,尤以冬春季发病为甚 。伴口渴饮冷 , 月经常常提前 , 经血量多且粘稠色暗红。望其舌质红 , 苔薄白 , 脉浮而数 。

风瘅  证属热郁于内 (血分), 邪闭阻于外 (肌表)

治疗:清泄郁热以凉血 调和营卫以祛风 。

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  生地  赤芍各 20g , 丹皮 、 白芍各 15g ,地骨皮、白鲜皮各 12g , 桂枝 、 桔梗 、 杏仁 、 蝉衣 、 防风各 10g , 甘草6g 。 服药 3 剂后 , 皮肤瘙痒以及红肿基本解除 。

由于未能巩固疗效 月后因受雨淋而复发 , 症状如前 。仍前方加黄芪 10g , 续服 5  , 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 月经渐至正常 。嗣后续服玉屏风散加生地  丹皮  二芍各 10g , 以善其后 。

阴 痒

李某某  , 38 岁 。主诉 :外阴瘙痒半年 。病史 :半年前阴部突然瘙痒 , 遇热加重 ,搔抓后有灼痛感 , 伴腰部胀痛 。曾多次去妇科检查均为霉菌性阴道炎,用制霉菌素塞于阴道内以及内服药等 , 效不佳 。望其舌质红 , 苔少 , 切其脉弦细 。

证属肝肾阴虚 ,虚火内生 。 治宜滋阴泄火之法 。

方用犀角地黄汤和养血熄风汤化裁 :生地  二芍  丹皮各 18g , 当归 、 首乌 、白蒺藜 、白鲜皮各 20g , 苦参 、 荆芥各 15g , 知母 15g , 甘草 6g 。 水煎 1 日分 3 次服 。

外用枯矾 10g , 黄柏 、 苦参 、狼毒各 30g , 冰片 10g,水煎外洗患处 。

内服外洗 剂后 ,下阴瘙痒减轻 , 腰痛消除 。

内服方加旱莲草 30g , 女贞子20g 。 外洗方同前 。连续用药半月 , 下阴瘙痒感消除 , 自觉精神较以前好 , 食量增加 。其后瞩患者用外洗方常洗下阴部而告终 

体会:方中犀角清心祛火之本 , 生地滋阴清热、凉血以生新血,芍药包括白芍 、 赤芍两种 , 白芍敛血止血妄行 , 赤芍 、 丹皮破血以逐其瘀 。 此方虽为清火 ,而实为滋阴 ;虽为止血 , 而实为祛瘀 。瘀祛新生 , 阴滋火熄 , 故本方可广泛运用于多种杂病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