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疏肝活血汤治肋软骨炎

(2023-01-02 07:58:43)


时间:2020-08-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韦良渠

  处方组成:柴胡15g,天花粉10g,当归10g,红花6g,穿山甲10g,制大黄10g,桃仁12g,象贝母10g,皂角刺15g。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功效:疏肝行气,开郁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肋软骨炎。

  病例验证:马某,女,45岁。1999年1月1日初诊,患者左胸肋部隆起,肿胀疼痛10年。近来加重,每遇阴天劳累、经期疼痛加重,并沿肋缘向后放散。患者内向,平时易生气,为了家务小事,喋喋不休。检查:胸骨中线内侧第2、3肋明显隆起、压痛。舌淡,苔薄白,脉弦。诊断:肋软骨炎,证属肝郁气滞,瘀血凝滞。服用疏肝活血汤15贴后疼痛大减,胸肋满闷症状明显减轻,精神改善,但肋软骨肿胀、隆起仍然未消。(韦良渠 北京丰台医星中西医结合医院)

  (据汤耿民 《骨伤科效方集》2003年第一版)

胁痛验案【草根一生】

 疏肝活血汤治肋软骨炎 (2014-12-24 20:29:32)[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胁痛验案【草根一生】

    

   王某,女,34岁,2012年12月15日初诊。

    主诉:右胁穿透性疼痛3年。患者3年前怀孕4个月时右胁出现穿透性疼痛,反复发作,尤以劳累或工作紧张时明显,伴倦怠,畏风,皮肤瘙痒,夜眠欠佳,大便偏稀,舌暗红苔薄白,脉细弦。

    治则:疏肝泻火、和络止痛、益气养血、祛风止痒。

    方药:柴胡10克,枳壳10克,白芍30克,延胡索12克,炒川楝子10克,太子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丹参15克,郁金10克,防风10克,黄芪30克,制首乌30克,白蒺藜30克,炙甘草6 克。

    7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

    12月22日二诊:右胁痛未发,皮肤瘙痒未减,但仍觉倦怠,舌脉同上;守上方加生地15克,当归20克,川芎10克,荆芥10克。又服7剂病愈。

    按:此胁痛有虚实之分。虚为胎产损伤气血,正气不足,精血亏虚,肝阴不足,血不养肝,脉络失养,不荣则痛;故大便偏稀、倦怠、畏风、劳累时易发病;血虚生风,肌肤失濡故瘙痒。

    实为肝失调达,疏泄不利,郁而化火,气阻络痹,不通则痛,故工作紧张时易发胁痛,舌暗红,脉细弦。肝郁化火,火扰心神,另劳倦伤脾,运化不健,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奉于心,心神失养,故夜眠欠佳。

    治以抑木扶土为大法。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原治阳郁厥逆证,后世发展为疏肝理脾之通剂;原方虽然肝脾同治、气血并调,但用于此案药力不足。故加金铃子散(延胡索、川楝子)以疏肝泄热、活血止痛,助柴胡、白芍抑木;加异功散健脾行气,助枳壳畅脾滞而扶土;重用白芍合甘草即芍药甘草汤以缓急止痛。

    患者皮肤瘙痒,因痒自风来,故加防风、黄芪合白术即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祛外风,加白蒺藜以平息内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加制首乌补益精血;久病入络,另加丹参、郁金行气解郁,活血化瘀,以防气滞血瘀。

    二诊时随症用荆防四物汤加强养血祛风之力。

骨髓纤维化的中医治疗

 (2018-12-29 08:19:26)[编辑][删除]

 


骨髓纤维化简称髓纤。是一种由于骨髓造血组织中胶原增生,其纤维组织严重地影响造血功能所引起的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髓纤又称“骨髓硬化症”“原因不明的髓样化生”。本病具有不同程度的骨髓纤维组织增生,以及主要发生在脾、其次在肝和淋巴结内的髓外造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幼红细胞及幼粒细胞性贫血,并有较多的泪滴状红细胞,骨髓穿刺常出现干抽,脾常明显肿大,并具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

临床表现

髓纤多数起病缓慢,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其后逐渐出现疲乏、盗汗、心慌、苍白、气短等虚弱症状及腹痛、腹块、骨痛、黄疸等。髓纤多数进展缓慢,病程1年~30年,部分可转变为急性白血病。少数表现急性骨髓纤维化,其病程短且凶险,多于1年内死亡。髓纤主要表现为:逐渐出现的疲乏无力、消瘦衰弱;皮肤黏膜苍白、紫癜;部分患者有骨关节疼痛、肾绞痛、发热,左上腹不适、沉重压迫感或疼痛;肝脾肿大,以脾肿大显著;晚期患者可有严重贫血和出血。

实验室检查

血象: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均有轻重不等的贫血,晚期可有严重贫血,贫血通常属正细胞正色素型。红细胞的形态有明显的大小不一及畸形,网织红细胞2%~5%。外周血出现泪滴样红细胞、幼红细胞及幼粒细胞或巨大血小板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白细胞计数:早期大部分患者增多,一般在10×109~20×109/L,很少超过50×109/L,分类中以成熟嗜中性粒细胞为主,也可见到中幼粒及晚幼粒细胞,少数可见5%以下原粒和早幼粒细胞。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也可轻度增多,70%患者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异常增高。

血小板计数和功能:均有异常,早期血小板可增加,个别可达10×1011/L,血小板随病情进展逐渐减少。外周血中可见到大而畸形血小板,偶见巨核细胞碎片。

骨髓穿刺涂片及活检:骨髓穿刺术出现“干抽现象”是本病的一个特点,骨髓涂片早期可为增生象,中晚期出现有核细胞增生低下,转为白血病时,原始细胞明显增多。骨髓活检可见到大量网状纤维组织为诊断本病的依据,根据骨髓中保留的造血组织和纤维组织增生的程度不同,骨髓病理改变可分为三期:早期全血细胞增生伴纤维组织增生。中期骨髓萎缩与纤维化。晚期骨髓纤维化和骨质硬化。

X线检查:约有50%患者X线检查有骨质硬化表现,骨质密度不均匀性增加,伴有斑点状透亮区,形成所谓毛玻璃样改变,也可见到新骨形成及骨膜花边样增厚,骨质变化好发于胸骨、肋骨、脊椎、肱骨、锁骨、骨盆等,部分患者也有颅骨变化。

放射性核素骨髓扫描:患者肝、脾等髓外造血区积累了大量放射核素,出现放射浓缩区,有纤维组织增生的长骨近端、躯干的红髓部位则不能显示放射浓缩区。

其他检查:部分患者血清尿酸、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维生素B12及组胺均见增高。

诊断

骨髓纤维化属于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诊断标准为:骨髓中有纤维组织增生。周围血中有幼红幼粒细胞。红细胞形态异常,大小不等,有泪滴状红细胞。出现巨大血小板,周围血中偶可见巨核细胞碎片。脾大,出现髓外造血。排除继发性骨髓纤维化。

治疗

西医治疗骨髓纤维化,用康力龙口服或丙酸睾丸酮肌注。有溶血者可加用强的松。白细胞计数高伴脾肿大显著者可行小剂量化疗。可试用干扰素及1,25羟基维生素D3。巨脾引起严重压迫症状或脾梗塞,脾原性血小板减少症明显,顽固性溶血及门脉高压症者可考虑切脾。

骨髓纤维化的中医治疗

肝肾阴虚型:治法:滋补肝肾,益气生血。方药:滋阴生血汤:熟地30g,枸杞20g,山茱萸20g,山药20g,丹皮12g,茯苓15g,泽泻12g,龟板胶10g,鹿角胶10g,黄精12g,玉竹12g,麦冬12g,当归12g,白芍15g,菟丝子15g,牛膝12g,甘草6g。水煎服。

脾肾阳虚型:治法:温补肾阳,填精补血。方药:温肾补血汤:肉桂10g,附子10g,鹿角胶10g,淫羊藿15g,肉苁蓉12g,仙茅12g,巴戟天12g,吴茱萸10g,熟地20g,山茱萸20g,山药20g,菟丝子15g,枸杞20g,杜仲12g,当归12g,党参20g,黄芪20g,甘草6g。水煎服。

气血两虚夹瘀型:治法:益气养血、活血祛瘀。方药:补气活血汤:人参10g,白术12g,茯苓12g,甘草6g,当归12g,白芍15g,熟地20g,川芎12g,青黛10g,丹参20g,泽兰12g,鸡血藤20g,甘松12g,蜈蚣3g,全蝎10g,三棱12g,莪术12g。水煎服。

气滞血瘀型: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方药:活血逐瘀汤:蒲黄12g,五灵脂12g,当归12g,川芎12g,桃仁12g,红花12g,丹皮12g,赤芍15g,乌药12g,枳壳12g,延胡索12g,香附12g,柴胡12g,郁金12g,佛手12g,降香10g,甘草6g。水煎服。(曹元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