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今方剂君药的认定标准

(2023-01-02 04:17:14)

君臣佐使是方剂的组方原则,其确定主要根据药物在方中发挥作用的主次,此外还与药效大小和用量轻重有关。一般而言,一首方剂中君药是必备的,但其认定标准古今始终没有统一——


时间:2020-08-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朱光

  作为中医治疗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方剂是在辨证、立法之后,选定适当的药物与用量组合而成的。其结构一般包括君、臣、佐、使四个部分或四种角色,而君药无疑是其中的主角或核心,举足轻重,无可替代。尽管《内经》已对方剂中的药物分工做了明晰划分,对组方规制也予以明确限定,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方剂君药的认定标准却并不一致,时有异议,影响着理解与应用。兹就此梳理并抒己见,正于同道。

  主病、主证者为君

  “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这是《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方剂中药物身份的界定。对此,后世医家几无异见,如李东垣曰:“主病之谓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治方之要也。”张景岳也言:“主病者,对证之要药也,故谓之君。”何伯斋进一步解释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病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引治病之药至于病所者,使也。”

  而对于“主病之谓君”的疑义,主要在于对“病”的认识上。《内经》中提出的病名,不仅大都未作定义,而且对每个病的主要表现、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转归、预后等,也缺乏完整、明晰的描述。至于“证”,仅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所提及,即“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但学界大都认为唐代之前的《内经》并无七篇大论,因而可视为《内经》中并无“证”字)。这样就出现了《内经》所言之“病”与后世所言之“证”间的差异,进而也引发君药究竟是“主病”还是“主证”的争议。

  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原则是“据证立法,依法组方”,做到方证统一。鉴此,《方剂学》教材把君药定义为“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这应是确认方剂君药的首要标准,也是必备条件。

  对照这一标准,绝大多数方剂应该说都体现了君药与主证的一致。但由于对一些病证的认识有异,因而造成对一些方剂君药认定有别。如《伤寒论》中的理中丸,本为治疗霍乱而设,谓“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396条)。据方测证,本方为脾胃虚寒而设,功能为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但关于方中君药,或认为霍乱乃中焦虚寒之证,当以干姜为君;或认为本病为因虚生寒,当以甘补的人参为君。又如《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分别用于主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短气有微饮”“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及妇人“转胞不得溺”等,但其病机皆有肾中阳气不足,无力温化与气化,故可异病同治,以补肾助阳统揽建功。只是方中或重用熟地为君药,然其功擅滋阴补肾,与本方主治显非贴合;或以大辛大热之附子温阳补火,辛甘而温之桂枝温通阳气,协力共为君药,然其用量又似难堪君药重任。对此,《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解释道:“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气也……”

  量大、力大者为君

  除了主病对证外,药物的用量也是衡量君药的一个条件。如《医学启源》言:“用药各定分两,为君最多,臣次之,佐使又次之”;《脾胃论》亦曰:“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类经》指出:“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也。”《活人心统》说得更具体:“凡用药铢分,主病为君,以十分为率,臣用七八分,辅佐五六分,使以三四分”。

  以量大为君的方剂很多,如麻黄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中的麻黄,银翘散、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等中的金银花,白虎汤、玉女煎等中的生石膏,补中益气汤、补阳还五汤、玉屏风散、归脾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中的黄芪,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中的熟地,一贯煎、天王补心丹、炙甘草汤等中的生地,温脾汤、大黄牡丹汤、大黄附子汤等中的大黄,五苓散中的泽泻,黄土汤中的灶心土,乌梅丸中的乌梅,等等。

  此外,李东垣还提出“力大者为君”。国医大师段富津也力倡此说,强调君药应“药力居首”,认为药力大者即为方中主帅,占据支配地位,主导着方剂的功用与主治。但药力之大小,除了取决于药量,还取决于药物自身特性与配伍。如大承气汤中的大黄,用量并非方中最大,但因其药力峻猛,能苦寒泻热,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为君当之无愧。再如龙胆泻肝汤中的龙胆草,用量在方中也不居首,然因擅泻肝胆实火、清肝胆湿热而为君。又如主治血淋、尿血的小蓟饮子中,生地虽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且用量最大,但凉血止血之力显然不及小蓟,故理应以小蓟为君。

  气味厚者为君

  关于药性,中医有气味厚薄之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阳为气,阴为味……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医学启源》认为:“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互相气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由此可知,气味厚薄也是药物之偏性之一,厚者强而薄者弱。为此,《药性论》提出了“以众药之和厚者定以为君,其次为臣为佐,有毒者多为使”,但《梦溪笔谈》认为“所谓君者,主此一方者,固无定物也……设若欲攻坚积,如巴豆辈,岂得不为君哉!”

  关于君药的思考

  综上所述,对于君药的认定,历代医家认识与把握的标准或角度时有不一,而每一种观点似都有偏颇,笔者以为以下几点都值得关注与商榷。

  (1)关于君药的主病、主证,由于时代背景与认识角度不同,致使观点不一,《方剂学》中对于唐宋之前的方剂主治证,大都是根据现今的表达习惯、以方测证的结果,其间主观因素难以避免,是否制方者本意也未尽可知。

  (2)由于中药多源于天然,其种类及药用部位、性味、功能、毒性与常用量大小等都有诸多不同,其间的可比性不强,且药物的量效之间有时并非正比关系,如大黄、附子、朱砂等小量即可取效,而生石膏、饴糖、酸枣仁等非大量则难以见功,故“量大者为君”并不能概全。

  (3)产地、采集季节、炮制方法等,对药物的气味厚薄刚柔、作用部位、毒性大小等都有着实实在在的影响,致使虽为同一药物而功力大有不同,由此“力大者为君”的说法也大有疑问。

  (4)一般而言,凡是以药物名称命名的方剂,方名药物往往是方中君药,如麻黄汤、桂枝汤、酸枣仁汤、藿香正气散、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黄连解毒汤、芍药汤等,但又不尽然,如炙甘草汤以生地为君,当归拈痛汤以羌活、茵陈为君,茯苓丸以半夏为君等。

  (5)一些方剂制方者或出于对病证情势的判断,对所用药物采用了相同分量,如莫枚士在《研经言》中谓“古经方必有主药,无之者,小青龙汤是也”(四逆散中的药物也是等量)。后世制方效法者不乏其例,如朱丹溪创制的治疗六郁的越鞠丸等。若按“量大者为君”来衡量,其君药实难确定。至于《方剂学》中把麻黄、桂枝作为小青龙汤的君药,把香附作为越鞠丸的君药,只能看作是后世的分析推测。其实有不少治疗复杂病证,如内外合病、上下同病且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者的一些方剂,如再造散、防风通圣散等,因药物各有所治、各司其职,对君药勉强裁定并非为妥,如再造散的君药就有黄芪与人参,桂枝与羌活,附子与桂枝、细辛等多种认定观点。

  笔者认为,方剂中的君药不能靠“指派”而定,而是一定要有足够的“实力”,即能中肯綮、破症结,不仅要用量充足,还要最好能直达病所,如此才能力堪其任,名副其实。当然,考虑到病证的复杂性,在实际组方时,还要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既要遵循组方的结构与要求,又不能胶柱鼓瑟,在君药选定上过于拘泥。(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方剂运用体会

 (2018-12-06 04:39:09)[编辑][删除]



谨守病机,灵活变通

临证选方用药,常遇到与原方病证不尽相同的现象,这时就需要医者加减变通。然加减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疗效。家父王培昌常与余谈及此事,他认为:临床选方要准确,方剂加减需得当,务必谨守病机,灵活变通,加减不可无原则,亦应尽量避免照搬成方。他常说:“方剂漫无边际的加减,每致原方功能改变,轻则影响疗效,重则治成危候,此实乃医之过也”。如《傅青主女科》两地汤,主治妇人月经先期量少,其病机乃阴虚血热之故。书云水亏火旺之故。火太旺则先期,水亏则量少,治以两地汤,药用六味:生地30克、元参30克、白芍15克、麦冬15克、地骨9克、阿胶9克。此方若谨守病机,用于阴虚火旺之症,其效甚佳。但有医者,见经量少,即妄加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之品,反无疗效,而攻伐之害反损阴血。此乃不懂病机,加减不当之故也。总之,方剂加减的目的,在于切中病机,提高疗效。当然,若病情与方剂主症相符时,就不必加减了。

注重方药剂量

王培昌常云:“药物用量,当以中病为度,病重药轻,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病轻药重,则药过病所,反伤正气。”王培昌一生用药轻灵。麻、桂、升、柴常用3~5克。对于行气芳香之品,也多以轻用。如砂仁、白豆蔻、藿香、佩兰、甘松、檀香、木香。常因香可化浊,用量大则药味反浓,有失芳香之意。王培昌一生以治疗妇科病为著,用药重肝脾肾,善调气血冲任。对于大苦大寒之剂,多以轻取,以免伤脾损胃。对辛热之品,也常作导引之用。取温阳化气,有促气化之功。对于方剂药量配伍,均十分注意。如临床治疗气虚外感,常用玉屏风散,方中:黄芪30克、白术12克、防风6克。重用黄芪补气固表,辅以白术健脾固表止汗,取小量防风,有助黄芪达表御邪之功,又可避免留邪之弊,是补中有散之意。若剂量变化颠倒,或并列,怎能称其为玉屏风散?王培昌常以此喻古人制方之妙。后学者不可不知也。(王金亮)

.叶天士三种组方思维模式

  (2018-12-08 05:14:21)[编辑][删除]

 


姚鹏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医家。阅读叶氏医案是学习其辨证组方最直接的方法。笔者在读叶案、学用方过程中有所感悟,故做浅要论述。

套方、拆方、立方是叶天士辨证组方的常用形式。前两者指临床上成方的应用模式,后者则是医者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作出的治疗思路。

套方

套方即根据患者症、证、病三者的特异性,选用古人成方套用的方法。叶氏套用成方以把握病机为先,即遵循方机相应而用,如《临证指南医案·泄泻》温案记载:“长夏湿胜为泻,腹鸣溺少,腑阳不司分利。先宜导湿和中,胃苓汤”。此案患者湿蕴脾胃,二便不利,把握其邪为湿、病位在中的特点,以五苓散利湿、平胃散和中。套方是我们临床常用思维模式,但方剂的设立有一定范围,应用套方时常有处处掣肘的感觉,故而有了加减化裁。但很多医生只懂得加而不懂得减,所以越加越大、越加越杂、越加越繁,最终形成漫无目的、网络其全而不得其要的杂方。对于成方的化裁减法才是最见临床医家功底的地方。

拆方

叶天士常以“拆方”为法解读方药,即将方剂拆分成若干个具有联系性的药物组合,便于从理论上理解,及从临床上灵活运用。拆分的药物组合,又被称为“药群”“对药”“角药”等,是方剂学的重要概念,是在一定治法指导下,针对某一病证群的药组。拆方是将一首方剂中最精炼、最符合临床应用的配伍组合提取出来应用,譬如《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某妪案:“脉右虚左数,营液内耗,肝阳内风震动,心悸眩晕少寐(心营热)。生地、阿胶、麦冬、白芍、小麦、茯神、炙草”。叶天士主张“理阳气当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此案中,叶氏把炙甘草汤具有养阴功效的核心药物组合提取出来了。也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叶氏自拟方,而非化裁方,但无论如何,都可以看出此方的应用的确与炙甘草汤具有相似性。

拆方是运用成方的另一种思维模式,是医家由守到变的一种进步。

立方

立方则是回归到临床基本思维路径上来,即“有是病用是药”,是医家自我学术思想的体现。

叶天士立方颇具特色,其组方体现了主次分明、兼顾其全的思维特点,如《临证指南医案·呕吐》张案记载:“呕吐胀闷,虚中气滞。人参、茯苓、砂仁。”他立方着眼于“虚”“滞”二字,就是对主要矛盾的把握。关于三味药的应用,无论是人参益气补虚、砂仁实脾还是茯苓通胃阳,都体现了叶氏独到的用药经验。大道至简,在叶案的学习中发现某些方剂未见于他家,概为叶氏所独有,是对患者真实病情最直接的显现。

叶天士的立方思维是活跃而全面的,例如叶案中“入春地气升”“交节病变”等可见叶天士组方时对于季节气候的关注。现代的诸多名家亦有不少验方和自拟方,其中多为详尽了解病、证、症后,灵机一现的结果。

叶天士用方思路灵活,组方思维丰富,非套方、拆方与立方所能概括。但掌握三种组方思维模式对领悟叶天士等名家学术思想、临床用法均大有裨益。(姚鹏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