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开花节节高
芝麻属于“八谷”之一,是乡间极为普遍的农作物。芝麻又名胡麻、油麻等。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张骞自大宛得油麻之种,齐谓之麻,故以胡麻别之。”其实,芝麻原产我国云贵高原。
芝麻亦可入药,《本草纲目》里说:“入药以乌麻油为上,白麻油次之。”因此,芝麻自古以来种植比较广泛。唐代女诗人葛鸦儿的《怀良人》云:“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不见归。”这是普通农妇盼望戍边的丈夫回家一起种芝麻。北宋梅尧臣也写有一首《种胡麻》,其中有“胡麻养气血,种以督儿曹”“霜前未坚好,霜后可炮熬”的句子,是说芝麻药食兼备的好处。
我的老家鲁南一带也常见芝麻。春天,芝麻绽芽吐绿,谷雨时节开出白灿灿的喇叭状花儿,棵儿越长越高,结出串串深绿色的荚果。到了秋天,一簇簇荚果成熟了,把光秃秃的秸秆收割上场,晾晒时底下要铺上一层席子或油布,荚果炸裂开来,里面小不点儿的种子洒落一地。小孩子不及完全成熟,就挑了半熟的芝麻荚果,摘了来揣进兜里,边走边磕,四棱或六棱的荚果里,小小的籽粒啪的一下弹进嘴里,越嚼越香甜。
记忆里,芝麻做成的吃食很多。最寻常的是芝麻盐,微火炒熟,用一只粗重的石臼捣碎,加了盐即成。夏天用来拌凉粉、凉皮等,薄薄地撒上一层,吃起来糯滑喷香。小时候日子穷,我和弟弟妹妹时常偷吃芝麻盐,结果渴得厉害,老是找水喝,直喝得小肚子圆鼓鼓的。到了年根儿,用芝麻做的年货更是诱人。轧芝麻糖、芝麻棍儿是乡下孩子最馋的吃食,咬上一口嘎嘣脆,是我儿时最贪恋的美味。
芝麻最大的用处是榨油,榨“小磨香油”。将芝麻烘炒后,青石小拐磨吱扭扭磨出来,然后压榨成油。小磨香油黄澄澄、透亮亮,香气浓溢,是调味的上等佳品,滴上几滴在菜里汤里,香得让人啧啧咂舌。我最爱吃榨香油余下的渣汁,老家叫“麻汁”,也有的地方叫“麻酱”,黄褐色,黏稠厚实,可拌许多凉菜,比如拌豆角、拌白菜。最好的是拌黄瓜,摘来那种顶花的油皮嫩黄瓜,洗净拍碎,裹上一层土黄色的麻汁,香、脆、鲜,夏秋之季佐饭下酒,极清爽。
早年,我太姥姥还用芝麻粒儿、芝麻秸秆医病。她老人家从太姥爷那儿习得几年中医,以芝麻疗病的方子不少。比如,她打下院门前皂角树上的皂荚,趁鲜砸碎,加上黑芝麻放在石磨里磨成糊状,留着洗头发。我们兄妹几个常用,用得久了,软塌塌的一头黄毛变得黑亮亮的,还不生头癣,不长头皮屑。她还常用芝麻叶、芝麻秸秆、棱壳,与其他药物配伍,或煎服或浸泡,给人家治疗便秘、脱发、关节炎,效果都不错。
“芝麻开花节节高”,我喜欢这句朴实的乡谚,更喜欢那一棵棵“节节高”的秸秆上结出的芝麻!(刘琪瑞 山东省郯城县人大常委会)
五谷之中,芝麻含油最多。芝麻有黑色、白色等不同品种,其中白色者含油更多,所以芝麻油多取自白芝麻。《本草纲目》说:“胡麻取油以白者为胜。服食以黑者为良,胡地者尤妙。取其黑色入通于肾,而能润燥也。赤者状如老茄子,壳厚油少,但可食尔,不堪服食。”
芝麻油根据香味特点和压榨工艺分为两类:一是香油,是芝麻经高温炒料工艺处理后再压榨出的芝麻油,具有浓郁的芝麻香味。香油按榨取工艺又分为小磨香油和机榨香油两种。二是普通芝麻油,香味清淡,是用一般的压榨法、浸出法或其他方法加工制取的。
性味归经
芝麻油气香,味甘,生用性寒,熟则性热,归肝、大肠经。一般压榨法制成的芝麻油气香味甘性属阳,质为阴液性属阴,综合起来看,其性凉。芝麻高温炒制后压榨而出的芝麻油,则性转平。如食用时再加热,则性转热。《本草纲目》记载:“香油乃炒熟脂麻所出,食之美,且不致疾。若煎炼过,与火无异矣。”
主要功效
润燥芝麻油于全身各脏腑之燥证皆宜,可外用也可内服。常用于以下四类情况。
一是润肺利咽止咳。患有气管炎、肺气肿的人,可在晚上临睡前含咽一小口香油能显著减轻咳嗽。常喝香油能增强声带弹性,使声门张合灵活有力,对声音嘶哑、慢性咽喉炎有良好的调养作用。
二是润肠通便。习惯性便秘患者可早晚空腹喝一小口香油,能润肠通便。如《蔺氏经验方》中记载,治疗初生小儿大小便不通,以香油一两,皮硝少许,同煎滚,晾凉后徐徐灌入口中,咽下即通。
三是润肤补裂。芝麻油能滋润皮肤,补皲裂,促进创口愈合。如治冬月唇裂,可以用香油频频抹之。
四是利胎产。《本草纲目》记载,治难产因血干涩者,以麻油助血,用清油半两,好蜜一两,同煎数十沸,温服,胎滑即下。
养血益精芝麻油实质上是芝麻中所含的精华,有养血益精的功效。如果取自黑芝麻,因黑能入肾,更能滋肾填精。
《普济方》记载,治脱发,以生胡麻油涂之。又有治白发方,以生麻油桑叶煎过,去滓沐发,可令长数尺。《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治白癜风,以酒服生胡麻油一合,日三服,至五斗瘥,忌生冷、猪、鸡、鱼、蒜等百日。
补益精血黑芝麻
黑芝麻是胡麻科胡麻属植物,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产于北方的黑芝麻色黑、粒大、油多,所以质量较佳。芝麻原写作“脂麻”,因为含油脂多而得名,并因此又称油麻。芝麻的品种较多,黑芝麻据说最早是从大宛国引种而来,古代中国人称大宛国为“胡”,所以黑芝麻又称胡麻、胡麻仁。
这种从国外“进口”的品种一进入中国,就被中国人按照自己的理论对它的功用进行了全新的阐释,而且很快成了广受大众欢迎的养生食品。如《本草纲目》云:“胡麻取油以白者为胜,服食以黑者为良,胡地者尤妙。取其黑色入通于肾,而能润燥也。”
《抱朴子》中也记载了服食黑芝麻的方法和功效,即用黑芝麻三斗,淘净蒸熟晒干,用水淘净然后再蒸,如此九蒸九晒,用开水去皮,炒香研末,用白蜜或大枣作膏糊丸如弹子大,每日3次温酒化服。据说服至百日,能除一切痼疾,服一年则身面光泽不饥,二年白发返黑,三年齿落更生,四年水火不相害,五年行及奔马,久服长生。虽然有些夸大,但其养生价值是公认的。
黑芝麻气微、味甘、性平,归肝、肾、大肠经,生用时性偏凉,但多炒熟后用,得地火之气,则味转甘而气芳香,故性平或偏温。临床上主要利用其补益精血和润燥滑肠之功。
补益精血乌发
黑芝麻是五谷之一,古时被称为“肝之谷”。《本草崇原》说:“麻乃五谷之首,禀厥阴春生之气。夫五运始于木,而递相资生。主治伤中虚羸者,气味甘平,补中土也。补五内,益气力,所以治伤中也。长肌肉,填髓脑,所以治虚羸也。补五内,益气力之无形,长肌肉,填髓脑之有形,则内外充足,故久服轻身不老。”虽然黑芝麻能补脾肺,但这不是其专长。它的主要特点在含油脂多而有滋润之功,能补肝肾之精血,适用于肝肾精血亏虚所致之头晕眼花、耳聋耳鸣、须发早白、肌肤干燥、病后脱发、产后乳少等症。
黑芝麻尤其擅长乌须黑发。清代陈士铎《本草新编》说:“凡黑须髭之药,缺乌芝麻则不成功。盖诸药只能补肾,而不能通任督之路也。唇口之间,正在任督之路,乌芝麻通任督而又补肾,且其汁又黑,所以取神效也。但功力甚薄,非久服多服,益之以补精之味,未易奏功也。”
黑芝麻除能治白发外,还可用来治疗白癜风。如《外台秘要》中记载一治疗白癜风方,以黑芝麻一大升、生地黄五大两、桃仁(去仁、皮尖,熬)30枚,先退去油麻皮蒸之,曝干,又蒸之,如此九蒸九曝,干后捣令极碎,然后捣地黄、桃仁,加少量蜜相合,一次吃一匙,兼食诸肺尤妙,忌芜荑、热面、猪、蒜、油腻等。
润燥滑肠下胎
黑芝麻富有油脂可润燥,常用于肠燥便秘。由于黑芝麻一方面能补益精血,另一方面能润燥,古人也借用来治疗足月不产及产后胞衣不下。如《本草汇言》中记载:“治胎孕足月,过期不产。用胡麻蒸熟,日服三合,干嚼化,白汤送下。不惟善能催生下胞平速,且无一切留难诸疾。”
需要注意的是,黑芝麻生用性偏凉,炒熟后性平或偏温,补养精血时宜炒熟使用。因其油润滑肠,大便溏泻者不宜服。因其质润可助湿,凡痰湿内蕴、咳嗽痰多、脾虚湿盛、舌苔白腻者不宜服。本品有“胎前催生落胞”(《本草汇言》)之功,孕妇不宜多服。
1.头发枯脱、早年白发
2.干咳少痰
3.便秘
4.催乳
5.高血压
6.阳痿并腰酸腿软
7.便血
8.老年咳喘
治脱发良方——黑芝麻丸
芝麻对儿童有促进生长发育,对老年人有预防和降压,还有增进毛发生长、润泽的功效。中医学认为,芝麻味甘,微寒,无毒。其功能有三,即补益、滋润和杀虫。《本草纲目》上讲,芝麻“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常吃芝麻能使头发乌黑亮泽,这是它的补益作用。芝麻又能“润养五脏,补肺气,止心惊,利大小肠”,这是它的滋润作用。芝麻还能“敷一切恶疮疥癣,杀一切虫”。生嚼芝麻敷小儿头上诸疮,甚良,这是它的杀虫作用。
芝麻是养生佳品,久服明目洞视,肠柔如筋。《神仙传》上载,鲁有女子,长服芝麻,绝谷八十余年,甚少壮,日行三百里,如同獐鹿。苏东坡在给程正辅的信中说,凡治痔疾,须断酒弃厚味,唯将黑芝麻九蒸后,同去皮茯苓,入少量白蜜炒食之。如此,日久气力不衰而百病自去,痔患渐退。并说,“此乃长生要诀。”
黑芝麻粥
摘自2023-8-21中国中医药报
出处:《本草纲目》。
功效:补肝肾,润五脏,用于须发早白、皮肤干皱等。
材料:黑芝麻25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黑芝麻捣碎,与淘净的粳米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共煮成粥。
《神农本草经》说黑芝麻“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本草备要》说它“乌髭发”。黑芝麻可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乌须发,益智明目,是抗衰老的良药。美容中常用于须发早白、毛发失养、皮肤干皱、病后脱发等,也适合头晕眼花、耳鸣耳聋、肠燥便秘、体衰消瘦者常食。
黑芝麻可润肠通便,故肠滑腹泻、便溏者不宜多吃。因其油脂含量较高,故肥胖多脂者也不宜多吃。
黑芝麻:补肝肾
益精血 润肠燥
摘自2023-9-14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黑芝麻在日常生活中常作食品食用,如芝麻酱、芝麻油、芝麻糊和零食芝麻糖、芝麻饼等。作为传统的滋补肝肾类中药,黑芝麻具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等功效。最为老百姓推崇的是它能用于须发早白,使发黑。《本草从新》便有其“乌须发”的记载。黑芝麻以“胡麻”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言其“补五脏,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久服轻身不老。”
黑芝麻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如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其脂肪油含量可达60%,因此常被用来制作芝麻油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黑芝麻中所含的芝麻木脂素类物质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的作用,芝麻素具有护肝强肝、调节血压、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以下推荐几款具有乌发功效的黑芝麻药膳。
芝麻粥
材料:黑芝麻30g,核桃仁30g,黑桑椹30g,大米100g。
做法:将核桃仁碎、黑芝麻、黑桑椹、大米放锅中,文火煮粥。
功效:补肾健脑,乌发悦颜。
芝麻乌发汤
材料:山药20g,黑豆20g,黑芝麻30g,核桃仁20g,当归10g,羊肉500g。
做法:羊肉洗净,冷水入锅烧开焯去血水,控干;其他材料装袋,放调料,加清水,大火烧开去泡沫。捞出羊肉切片,羊肉片继续文火炖至肉烂,捞去药袋。
功效:滋肝补肾,乌须发。
黑芝麻酒
材料:黑芝麻300g,制何首乌60g,黑桑椹200g,女贞子100g,黄酒2L。
做法:将黑芝麻炒过,同何首乌、黑桑椹、女贞子一起捣碎;倒入黄酒,搅匀;加盖密封,置阴凉干燥处。每日摇动数下,1周后澄清透明即成。
功效:补益肝肾,乌发养颜。
值得注意的是:慢性肠炎和便溏腹泻者忌食;痰湿、湿热体质人群忌食。
芝麻核桃阿胶粥
摘自2024-7-24中国中医药报
出处:民间验方。
功效:补肾养血,润肤美容,乌发抗衰。适用于血虚贫血、皮肤干燥失养、皱纹多生、毛发不泽、面容早衰。
材料:核桃仁、桂圆肉各15克,熟黑芝麻、阿胶粉各3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粳米和桂圆肉、捣碎的核桃仁、熟黑芝麻一起放入锅中,加足水,煮至粥稠,倒入阿胶粉搅匀,再稍煮即可。
专家箴言
此方由流传已久的古方而来。相传唐代杨贵妃常食“贵妃美容膏”,即由核桃、阿胶、黑芝麻、黄酒、冰糖调制而成。另据《清宫叙闻》记载,西太后爱食胡桃阿胶膏,故老年时皮肤依旧滑腻。虽然这些只是传说,但此方的美容功效是毋庸置疑的。为了日常制作方便,我们对此方稍加改良,尤宜皮肤干燥失养、早衰多皱的中老年女性调养。
阿胶也叫驴皮胶,可补血、滋阴、润燥,多用于贫血、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等。但阿胶比较黏滞,不易消化,脾胃虚弱者慎服。把阿胶打成阿胶粉,每次煮粥时取少许食用,快捷又不减功效。
核桃也叫胡桃,味甘、性温,可补肾润肠、美肤润发、健脑壮骨。中老年人常食能令皮肤细嫩润滑、皱纹减少,毛发光泽,脑健骨壮,大便通畅,是抗衰老的天然良药。
松子富含油脂,且有滑肠作用,故肥胖、腹泻者不宜多吃。
(摘编自《古方中的养颜家常菜》,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龙目秋成亦一奇,略无瘴雾损瑶肌。荔枝韵胜村谁亚,益智名同性即非。
侠士从禽携弹去,鲛人探海得珠归。不须直待枯成腊,便遣尊前解褐衣。
——宋·朱翌《谢刘宪惠龙眼诗》
诗词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友人所赠龙眼的喜爱和感激之情:龙眼在秋天成熟,算是一珍奇之物。它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丝毫没有被瘴气侵袭损伤其美玉一样润泽莹洁的“肌肤”。荔枝高雅超凡脱俗,而龙眼更胜过荔枝的高雅与朴实。龙眼又名益智,虽然和益智仁名字相同,药性却不同。那侠义之士身背弯弓去猎杀猛禽,渔人在海浪里搏击得到晶莹的珍珠,龙眼便是将那猛禽的眼睛和珍珠集于一身的珍品啊。不要等到龙眼变干,应该趁着新鲜,在酒杯前剥开龙眼褐色的粗糙的外壳品尝。它鲜美爽口,甘润多汁,甚是美味。
养生解读
龙眼,又叫龙眼肉、桂圆、桂圆肉、亚荔枝等。是原产于我国的珍果,已有2000多年历史。班固的《汉书》上就记载了朝廷给前来觐见的远方使者赠送龙眼、荔枝等作为回馈的史实。龙眼外裹金衣,质如玑珠,其形圆肉白核黑,圆若骊珠,肉似玻璃,核如黑漆,可谓“金丸雪魄”,又因其种子圆黑光泽,种脐突起是白色,看似传说中“龙”的眼睛,所以得名。如《本草纲目》上说“龙眼、龙目,象形也”。
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中写道:“龙眼之树如荔枝,叶小,壳青黄色,形圆如弹丸大,核如木患子而不坚,肉白带浆,其甘如蜜。一朵恒三二十颗。荔枝方过,龙眼即熟,男人谓之‘荔枝奴’,以其常随于后也。”北宋苏颂的《图经本草》也有记载,“龙眼生南海山谷中,今闽、广、蜀道出荔枝之处皆有之”。目前中国的龙眼品种有几百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广东、广西的“广眼”,福建晋江的“福眼”,四川的“八月鲜”等。
新鲜的龙眼肉质极嫩,汁多甜蜜,美味可口,是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在交通发达的今天,就算身在北方,吃到新鲜甜美的龙眼也并非难事,而且可以将龙眼除壳去核,晒至干爽不黏,运输和保存就更方便了,入药时也大多用的是龙眼干。关于龙眼与荔枝在药性上的区别,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说:“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盖荔枝性热,而龙眼性和平也。”《随息居饮食谱》载其“补心气,安神定志;益脾阴,滋营充液”。龙眼甘温质润,既不滋腻,又不壅气,为性质平和的药食两用之滋补佳品。
古人食龙眼甚为讲究,《冯氏锦囊秘录》中载:“服龙眼法,五更将不见水干龙眼,以舌在齿上取肉去核,即是舌搅华池之法,细细嚼至渣细成膏,连口中津,汩汩然咽下,如咽甚硬物。毕,又如前法,食第二枚。具服九枚,约有一时许,服毕方起,辰巳二时,又服九枚,未申二时,又服九枚,临卧,又服九枚,一日四次,却有半日之工。服龙眼则气心静,且漱津纳咽,是取坎填离之法,劳症者,勤行一月,无不愈者,方士秘之。”
作为中药,龙眼肉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导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神疲乏力等。《神农本草经》记载龙眼:“主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就曾用龙眼治好了很多学习压力很大、心慌焦虑、大便出血的学生。如果遇到不开心的事、压力较大不想吃东西,或者是刚生完孩子的妈妈,吃点龙眼都是不错的选择。
现代研究表明,龙眼含糖量较高,约为20%,脂类、核苷类、总黄酮和氨基酸等物质的含量也较为丰富。药理研究表明,龙眼具有抗应激、抗焦虑、抗氧化、抗衰老、抗菌、提高身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调节血脂等作用,其乙醇提取物对内分泌系统也有一定影响。所含的大量铁、钾等元素能促进血红蛋白再生,改善因贫血造成的心悸、心慌、失眠、健忘等症状。
膳饮品鉴
龙眼,既是一种香甜可口的水果,又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良药,具有很好的滋养补益作用。日常生活中的做菜煲汤,经常少不了龙眼的助力,不仅可以调节味道,而且还能增加营养,一举两得。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龙眼吃多了容易上火,引起口干舌燥、口腔溃疡等,所以不宜过量多吃。下面介绍几则膳饮配方,供大家参考。
龙眼烧羊腩
材料:羊腩肉600克,龙眼肉30克,山药60克,胡萝卜120克,葱、姜、油、料酒、陈皮、香叶、八角、白芷、生抽、老抽、盐、冰糖各适量。
做法:龙眼肉洗净;山药洗净,削皮,滚到切块;胡萝卜洗净,滚刀切块。先将山药、胡萝卜用油炸至外层泛黄、成硬壳即可捞出控油,备用。羊腩洗净切块,用加了料酒、姜片的水焯2分钟,捞出后水清水冲净附着的血沫、控水,备用。锅内加入油,下葱段、姜片、八角等炒香,加冰糖、生抽、老抽炒出红色,下羊腩肉中火炒2分钟,加适量开水、倒入龙眼肉、胡萝卜块、香叶、料酒、陈皮等大火烧开,小火慢炖1小时。加山药块继续烧5分钟左右至山药熟透后,加盐调味即可。
功用:本药膳具有养血安神、健脑益智、温养心脾的功效。适合于体质虚弱、易于感冒、手足发凉、失眠健忘、气血不足的人群食用。
龙眼蒸牛蒡
材料:龙眼肉60克,牛蒡300克,红枣、蜂蜜各适量
做法:龙眼肉洗净,牛蒡去皮,切丝,浸入水中备用。锅里放冷水,水温稍热,放入牛蒡丝,煮沸,捞出,放入冷水中待用。红枣用清水浸泡15分钟,用小刷子刷洗干净,去核,切段儿待用。将龙眼肉放入蒸碗中,铺底,盖一层牛蒡丝,一层红枣儿,再码一层龙眼肉,一层牛蒡,一层红枣,最后淋上蜂蜜。放入蒸锅,蒸5分钟,入味,取出,装盘即可
功用:本药膳具有养血安神、疏风利咽的功效。适合于气血不足、心烦失眠、咽喉不利等的人群食用。
龙眼菊花杞子饮
材料:龙眼15克,白菊花12克,枸杞子9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龙眼、白菊花和枸杞子分别洗净;锅内放适量清水,加入龙眼、白菊花和枸杞子,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继续煮15分钟,放入冰糖调味。
功用:本补汤具有补益气血、养肝明目的功效。适合于气血不足、面色不华、眼睛干涩的人群食用。
龙眼大枣乌鸡汤
材料:乌鸡240克,龙眼15克,大枣9克,生姜6片,食盐适量。
做法:龙眼、大枣分别洗净备用;乌鸡洗净切块,放入盛有清水的锅内,大火烧开,撇去浮沫;放入龙眼、大枣和姜片,小火煮1小时,加食盐调味。
功用:本补汤具有滋补气血、养心安神的功效。适合于气血亏虚、神疲乏力、夜寐欠安的人群食用。
三桂温补酒
材料:干龙眼肉(桂圆肉)240克,干桂花60克,肉桂30克,白酒1200毫升。
做法:将龙眼肉、桂花、肉桂置于干净容器中,加入白酒,加盖密封、浸泡,2周后启封,过滤,弃药渣,待酒液澄清,即可饮用。
功用:本药酒具有温补心脾、安神养颜的功效。适合于面色少华、健忘耳鸣、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的人群适量饮用。
龙眼竹叶茶
材料:龙眼肉3枚,淡竹叶1克,绿茶3克。
做法:将龙眼肉、淡竹叶、绿茶放入玻璃杯中,用适量开水冲泡,静待3分钟,即可品饮。
功用:本药茶具有补益心脾、安神益智、清心除烦的功效。适合于易于上火、心神不宁、记忆力下降、精神不振的人群饮用。
龙眼枸杞糕
材料:龙眼肉24克,枸杞子9克,红糖90克,吉列丁片27克,桂花少许。
做法:龙眼肉洗干净并切碎备用;枸杞子洗干净泡一下;将龙眼和枸杞子放入水中慢火煮约10分钟;放入红糖融化,再撒入些许桂花;吉列丁片放冷水放软,然后隔水加热至融化,倒入龙眼枸杞子的汁液中拌匀;倒进模具中放凉,再置冰箱冷藏至凝固即成。
功用:本药点具有益肝肾、养心神、明目的功效。适合于肝肾不足、心神失养、神倦、失眠、目疲等人群食用。
龙眼红枣糕
材料:龙眼肉45克,红枣30克,红糖180克,马蹄粉270克。
做法:将龙眼肉和红枣加水放入豆浆机搅拌后隔渣;隔渣后的龙眼红枣水煮开后,倒入红糖煮化;马蹄粉和清水搅拌至融合。将煮开的龙眼红枣水冲入马蹄粉中,一边倒一边快速顺时针方向不停搅拌;把制作好的龙眼红枣马蹄粉糊分层倒进糕盘里蒸,一层蒸熟了再放第二层,如此类推,分层蒸熟;蒸好的龙眼红枣马蹄糕放凉后,切块即成。
功用:本药点具有健脾养心、补血生津的功效。适合脾胃不足、气血偏弱、乏力、口渴、睡眠欠安的人群食用。
龙眼石斛粥
材料:龙眼肉30克,石斛15克,粳米150克。
做法:石斛洗净,放入水中浸泡半小时,先煎取汁。锅中加水适量,放入粳米、石斛汁,武火煮沸,加龙眼肉转文火,熬煮成粥即可。
功用:本药粥具有补脾益胃、滋阴养心的功效。适合于脾胃虚弱、素体阴虚、神经衰弱、手足心热、纳少腹胀、便干难解的人群食用。
龙眼归枣粥
材料:龙眼肉30克,当归6克,红枣15克,糯米150克。
做法:当归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煎汤,去渣取汁;红枣、糯米分别洗净。锅中倒入适量水,放入糯米,煮沸,再加汤汁、龙眼肉、红枣,共同熬煮成粥即可。
功用:本药粥具有养血益气、补血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心脾血虚而出现的面色不华、心悸不宁、头晕失眠、乏力困倦,以及女性月经量少色淡等的人群食用。本药粥补血效佳,对于容易血虚的女性尤其适合,还可以美容养颜。(白钰 王恒苍)
岭南荔枝龙眼:享誉古今 食药两用
摘自2023-3-31中国中医药报
陆金国 王一帆 广州中医药大学
在江西、湖南与广东、广西四省的边境,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分别为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被称为“五岭”。“五岭”一词,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已有记载。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原是古越族居住的“百越之地”,即为岭南。
岭南,古代在中原人心目中,盛行瘴气、蛊毒、卑湿、毒虫、溽热,被朝廷作为犯官发配的“瘴疠之乡”“化外之地”,韩愈被贬潮州时嘱托族孙“好收吾骨瘴江边”。另一方面,岭南因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林木茂盛,四季常青,百花争艳,各种美味水果终年不绝,实则是一片“以山川之秀异,物产之瑰奇,风俗之推迁,气候之参错,与中州绝异,未至其地者不闻,至其地者不尽见”的人间乐土、“卢橘杨梅次第新”的水果世界、“不辞长做岭南人”的魅力家园。
岭南原产的果树种类繁多,如荔枝、龙眼、香蕉、柑橘、橄榄、余甘子等。岭南佳果是岭南的一张闪亮名片,以岭南佳果为素材的潮州木雕神形兼备、栩栩如生,成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的装饰品。
荔枝和龙眼享誉古今
岭南佳果中,荔枝和龙眼并列为名贵特产水果,无论是历史价值、文学价值,还是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堪称典范。荔枝和龙眼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荔枝,古称离支、荔支,是我国古代拥有专著最多的一种果树,也是我国原产水果中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果树,以广州附近出产者形色香味最优。龙眼,又名益智、桂圆,以广州、高州出产的龙眼为佳,被称为“南方人参”。
汉代开始,荔枝和龙眼作为贡品,千里迢迢呈送到京城。秦末南海尉赵佗在汉初自立为南越国王,后臣服于汉高祖,《西京杂记》记载:“尉陀献高祖鲛鱼、荔枝,高祖报以蒲桃锦四匹。”至赵佗玄孙赵建德与朝廷交恶,汉武帝破南越后,组织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移植百余株荔枝于长安城,并以荔枝为名,建造扶荔宫。但令人可惜的是,移植无一生者,连续移植了好几年,终于有一株存活,但没有结出果实,最后这株荔枝树还是枯萎而死。荔枝仍旧年年进贡,《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记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支,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阻险,死者继路”。自西汉宣帝朝以后,匈奴开始向汉廷遣送侍子,汉朝延续了此前和亲制度下对于匈奴的物资回馈机制,荔枝和龙眼作为汉廷的赏赐也记录在后汉书中。《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汉乃遣单于使,令谒者将送,赐彩缯千匹……及橙、橘、龙眼、荔支。”
唐代杜牧描写荔枝的诗可谓名扬天下:“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再一次把荔枝的身价推向巅峰。荔枝在炎夏方熟,不耐贮运,广州到京城5000多里,以骏马接力跑七日七夜方到。当年呈给杨贵妃的荔枝,贮于鲜竹筒,运到长安后约有20%~50%仍保持颜色。
宋朝开始,用船运送挂果的盆栽荔枝上贡,《三山志》记载:“宣和间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苏东坡喜爱荔枝,世人皆知,一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道出了他的心声。苏轼对龙眼也情有独钟,在诗歌《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支》中写道:“龙眼与荔支,异出同父祖。”明代书画家宋珏云:“荔枝之于果也,仙也,佛也,实无一物得拟者。”给予荔枝“似仙似佛”的极高评价。
荔枝和龙眼入食入药
大多数人都知道荔枝甘甜可口,却不知道荔枝核也是一味中药。荔枝核的药用记入本草,与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关。郎中用荔枝核治好了白居易的疝气病,白居易搬到京城,将荔枝核的药用告诉了御医,恰巧御医正在编修《唐本草》,荔枝核得以被收录进来。
在北宋《本草衍义》、明代《本草纲目》和清代《本草备要》中,均有关于荔枝核的记载。荔枝核入肝肾经,行散滞气、辟寒邪,治颓疝气痛、胃脘痛、妇人血气痛。在岭南,荔枝核被医家广泛使用。明代《景岳全书》中所记载的荔香散,由荔枝核与木香研末服,用来治疗肝气郁结、肝胃不和引起的胃脘久痛。若将荔枝核与香附研末服,则可以治疗肝郁气滞血瘀导致的痛经及产后腹痛。国医大师邓铁涛善用荔枝核、橘核药对,用以治疗寒凝气滞导致的小肠疝气、睾丸肿痛、前列腺肥大等症,获得较好疗效。
龙眼最令人欢喜的地方便是,它是一味上好的药食同源的食材。龙眼用药的记载早于荔枝,《神农本草经》记载龙眼“味甘,平。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清代沈金鳌《要药分剂》对荔枝和龙眼有这样的评价:“食品以荔枝为贵,而滋益则龙眼为良。盖荔枝性热,而龙眼性和平也。”龙眼肉味甘、性温,归心、脾经,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效。玉灵膏即为使用龙眼肉为原料的名方名膏,出自清代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以龙眼肉加西洋参,以101的比例进行配备,是血虚气虚、面色差、易疲劳、心悸、失眠多梦之人的好药,产妇、女性生理期亦可服用。龙眼叶和树皮也可以入药,味苦、微涩,性平,具有疏风散热、消滞祛湿的功效,可用于预防流感,也可治疗急性肠炎和水火烫伤等。龙眼核是止血定痛的良药,对创伤出血的治疗效果尤其好。《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张觐斋云:桂圆核仁,凡人家有小子女者,不可不备,遇面上或磕伤及金刃伤,以此敷之,定疼、止血、生肌,愈后无瘢;若伤鬓发际,愈后更能生发,不比他药,愈后不长发也。”
香飘四季的岭南佳果,入食又入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千百年来,这片沃土书写着岭南的历史变迁,历久弥新。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