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双腿肿调脾膝盖凉养肾

(2023-01-01 08:24:04)


时间:2020-08-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郭昕

  上了年纪,很多人都有下肢不适的问题,比如膝盖发凉、双腿水肿……遇到这些问题,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如何自我调理,一起来学几招。

  引起双腿水肿的原因很多,其中脾虚是较为常见的原因之一。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脾主运化,主水湿,脾在调节和维持水液代谢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若脾气虚弱,运化不力,则水湿内停,湿性趋下,重着黏腻,进而出现双下肢水肿,多为凹陷性水肿,并伴有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体胖大边有齿痕等脾虚的表现。符合以上症状的人群,可在平时常服两款代茶饮健脾益气,以利水消肿。

  1.赤豆芡实薏仁茶。先把薏仁炒到发黄,之后和芡实、赤小豆一起浸泡1小时以上,中火煮1小时后即可饮用。

  2.扁豆冬瓜饮。白扁豆10克、冬瓜仁10克,水煎服,每天1剂。此外,平时还可常按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横指处)、丰隆(外膝眼和外踝高点连线的中点)两穴,每次3~5分钟。

  中医认为,膝盖发凉,究其原因主要与肝肾亏虚有关。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筋骨不利,膝为筋之府,阳虚则寒气生。除了膝盖发凉,还会出现畏寒怕冷、腰膝酸软等症。所以,这类人群平时应注重保暖,尤其是膝关节要格外关照。同时,每天晒晒太阳,以晒背为主,借助自然界阳气温通经脉。中医有“动则养阳”的说法,养肝肾必须提振阳气,建议日常适当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佳,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等。此外,睡前多搓摩腰部和曲泉穴。腰部有肾俞、气海俞、大肠俞等穴,这些穴位均有行气活血、温肾强腰的作用;曲泉穴是足厥阴肝经的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为护膝要穴。具体方法是:双手相搓,略发热时置于腰间,上下搓摩腰部,直至腰部感觉发热为止。曲泉穴位于膝内侧横纹上方凹陷处,每天按揉3~5分钟。(郭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腰膝有痛问杜仲
摘自2025-3-26中国中医药报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地方选择种植厚朴、黄柏、杜仲这“三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转眼间,30多年过去了,通过多方的努力,药材市场上一度供应不足“断档”的“三木”获得新生,药材供应有了可靠的保障。
杜仲的传说
厚朴、黄柏和杜仲,3种植物都以树皮入药,药材行业里称它们为“三木”,它们都被记载于《本草纲目》的木部里。杜仲的名字听起来像是一个人名。李时珍在杜仲的【释名】中解释:“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
杜仲的起源伴随着一些传说。相传有一位名叫杜仲的年轻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棵树的树皮里有很多有弹性的白色胶丝,根据胶丝这一特征,杜仲联想到这或许可以入药以强筋健骨。他自己试着服用了这种树皮,果然感觉精神抖擞,腰腿也灵活了,健步如飞。接着他又把这种树皮拿给街坊邻里和患者,吃了的人个个都感觉疗效明显。杜仲长年坚持服用这种树皮,最终得道成了仙。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给这种树起名“思仙”“思仲”,后来慢慢成了“杜仲”。
杜仲作为中药,最早收录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记载中,杜仲久服可轻身耐老。由此可见,杜仲一直是一味常见的补益佳品。
腰杆痛寻杜仲
杜仲为杜仲科杜仲属的落叶乔木。它和银杏一样一脉单传,都是独科独属独种的植物,同样也是雌雄异株。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中国、美国以及欧洲的很多地方都发现过杜仲属植物的化石。但第四纪冰川期后,杜仲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都遭遇了灭顶之灾,只有中国的杜仲幸存了下来。目前,杜仲是中国的特有种,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陕西和湖北等地。
归纳起来,杜仲有3大主要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民间有一个顺口溜“腰杆痛,吃杜仲”。很多人都知道用杜仲煲汤、泡酒,可以强身健体。
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肾阴在左,肾阳在右,古方里有左归丸和右归丸。从名字就能看出,左归丸以填补肾阴为主,右归丸以温补肾阳为重。右归丸的组方里就用到了杜仲。
现代研究表明,杜仲有调节血压的作用。著名的方剂天麻钩藤饮,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痛,组方之一是杜仲。现代常用的降血压中成药中有杜仲降压片。
临床上使用杜仲时,有时用杜仲生品,有时用炮制品,炮制品包括盐杜仲、杜仲炭、炒杜仲。盐杜仲,目的是引药入肾,增强杜仲的功效。炮制的目的除了减毒、增效,还有方便临床应用等。
一块杜仲药材可能有500克重,打断骨头连着筋,这段树皮里面的杜仲胶仍能把整块树皮连在一起。炮制过的杜仲一般是切开的一小块一小块的,杜仲胶丝受热会断开,便于配方。炒制之后,杜仲内的有效成分更容易在煎煮的时候释放出来。
杜仲环剥技术
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了38种含有杜仲的中成药。一方面,说明杜仲的应用相当广泛;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的大量使用也使杜仲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
野生杜仲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禁止乱采滥伐。现在药用的杜仲都是人工栽培的。一棵树如果没有了树皮,树叶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养分,就不能回到根部,树也就活不成了。
在过去,采杜仲皮时一般要砍树剥皮,那是破坏性的采收,树死不能再生,竭泽而渔,导致杜仲资源越来减少。到20世纪80年代时,杜仲药材十分短缺,药店里几乎断货了。
消费促进了生产,也促进了科研。后来,中国人发明了采收杜仲皮的新方法:环剥技术。
环剥技术有些类似做“手术”。我询问了曾经是全国杜仲环剥技术推广四川实验点的“主刀”人之一邬家林教授,他向我详细介绍了环剥杜仲的秘诀。
环剥技术关键有三:一是因时制宜地选好最佳易剥时间;二是切割的深度以不伤形成层为度;三是环剥伤口需做好防真菌感染措施。
环剥要选择生长15年到20年的壮年杜仲树。20年以上的杜仲生长速度逐年降低,50年以上的基本就停止生长了。在离地30厘米处环割一圈,再往上2~3米处环割一圈,然后在两圈之间纵着割上一刀,从竖割的地方把皮撬开,环剥树皮。通常在3~5年之后,被剥掉树皮的部分又可以长出新的树皮,厚度与原有的树皮厚度相当。
采收杜仲树皮要选择最佳的季节。一首儿歌唱得好:“柳条青,柳条弯,柳条垂在小河边,折枝柳条做柳哨,吹支小曲唱春天。”
春天剥取树皮,轻而易举,因为这时植物的形成层细胞特别活跃,容易剥离。剥取的同时必须注意不能碰伤形成层。形成层只有薄薄的一层细胞,如果被破坏,那以后就难以形成新树皮了。
杜仲入药时,首先需要把树皮外面的糙皮木栓层刮净,药材外表面呈灰棕色,有不规则纵裂槽纹及斜方形横裂皮孔,内表面呈黑褐色,很有光泽。杜仲浑身上下都生有胶丝,不仅树皮折断可以见到白丝,叶子撕开也有丝,就连它的翅果中也有胶丝,整株杜仲都具有“藕断丝连”的属性。仅凭这一点即可鉴别杜仲,且折断时白丝越多质量越好。
杜仲里白色的胶丝——杜仲胶,韧性强、绝缘性强,耐酸碱、耐水湿,现在已经成为重要的化工和医用材料,还用于海底电缆、飞机轮胎等工业,它已经“上天入海”了。
杜仲叶
杜仲的叶子也可以入药。1000年前,宋代《本草图经》当中就记载:“初生叶嫩时,采食。”初生的嫩叶就可以食用。
1981年下半年,我大学毕业的研究专题就是“杜仲叶与杜仲树皮的对比研究”。选这个题目,那是因为近水楼台。当时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校园里有几棵杜仲树,获取实验材料很方便,有了这段毕业专题研究杜仲叶的经历,之后我一直特别关注着杜仲叶。
与杜仲树皮相比,杜仲叶的资源相当丰富,近年杜仲叶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显示,杜仲叶与杜仲药理作用非常相似。
后来我到了日本,见到日本已将杜仲叶开发成了保健茶。杜仲茶在日本普及到自动售货机里售卖。这种茶喝起来口感也挺不错的,有瘦身、预防牙周病等功效。
《中国药典》从2005年版开始收载杜仲叶。目前含杜仲叶的中成药有3种,常见的有腰痛片和腰痛丸。2020年,杜仲叶被我国卫生部门新增为食药物质品种。
除药用外,杜仲叶还能做饲料。研究发现,杜仲可以增强动物的免疫力,提高肉类的营养价值。

无痛旋冲针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

 (2019-10-23 04:00:55)[编辑][删除]

无痛旋冲针疗法是河南省中医院中医骨伤科主任医师、河南中医药大学张建福教授结合中医经络学说、针灸理论及现代神经传导理论、生理学、解剖学,加之四十余年的临床经验而独创的、一种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新颖针刺疗法。无痛旋冲针疗法,即以细小圆利针,或特制针头,用右手拇、食、中三指夹持针头,左手拇、食、中三指捏提进针部位的皮肤,快速刺入皮肤(进针角度:针身与皮肤呈 15°~20°角),然后沿皮下条索走向痛点方向处刺入 2~3cm。手持针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以“三、六、九”为数交替进行旋转及向上冲刺(操作时间:1min~1.5min),而起到解除粘连、缓解局部的筋脉挛急、通畅经络气血等作用,达到治疗或缓解疼痛的一种治疗方法。因其主要操作方法是旋和冲,且此针法几乎无痛,故称“无痛旋冲针疗法”。
病因病机
颈肩腰腿痛多为慢性劳损及无菌性炎症引起的以病患部位疼痛,肿胀甚至功能受限为主的一组疾病。常见病包括颈椎病、肩周炎、腱鞘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等疾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也是疑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为骨伤、康复临床医生所棘手。该病轻则影响生活、工作,重则致人瘫痪,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通,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患者常有肌肉关节酸楚、疼痛、僵硬、肿胀、变形、骨质增生等多种症状。
典型案例一
王某,女,32岁,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人。于2017年10月8日因颈椎病引起颈项强直、酸困疼痛前来就诊。患者自诉一年前感觉颈项强直、酸困疼痛,经检查诊断为颈椎增生兼第4、5、6椎管狭窄,曾做按摩推拿及中西药治疗,症状时轻时重。恶风畏寒,双上肢麻木不仁,浑身困重,倦怠乏力,饮食一般,二便尚调。
刻下:患者颈项僵硬,活动受限,不能转侧,按压酸困疼痛。舌淡胖苔薄白腻,脉弦细涩,重按无力。
邢志国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素朴中医院

项痹

  (2019-10-22 15:11:19)[编辑][删除]
诊断:项痹(寒湿痹阻型)。
治则:补气养血,散寒除湿,祛瘀通络。
治法:局部按摩法:用推拿按揉等手法对颈部肌肉组织进行放松和舒活,以达到疏经活络、调畅气血的作用。
旋冲针疗法:先通过触压法找出颈项部、肩背部的压痛点,并用美兰标记,在距压痛点约5~7cm处定位进针部位,再用右手拇、食、中三指夹持针头,左手拇、食、中三指捏提进针部位的皮肤,快速以15°~20°角刺入皮肤,然后沿皮下条索走向颈部痛点方向处刺入2~3cm。手持针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以“三、六、九”为数交替进行旋转及向上冲刺,操作时间:1min~1.5min。
药膏外敷法:羌活15克,独活15,防风15克,细辛6克,白芥子12克,肉桂12克,麻黄12g,蔓荆子15g,荆芥15g,黑附子15g,冰片少许。上药共为极细末,置罐中备用。用时视患部面积大小,取白面一把,老陈醋适量,药粉适量,调匀外敷患部。
中药内服法:自拟肩凝汤加减:黄芪60g,当归12g,白芍40g,鸡血藤30g,防风12g,姜黄10g,细辛3g,醋元胡20g,羌活15g,丹参30g,红花10g,酒川芎15g,川木瓜15g,云茯苓15g,炒白术15g,甘草10g,10剂,水煎服。
患者当天实施旋冲针疗法后,颈项强直、酸困疼痛已大大减轻,后又按上法治疗三次,随访,症状未再发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