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方剂之三三制

(2022-12-31 09:42:48)


时间:2020-08-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贾文魁

  “三三制”原指一种机构的人员组成或人员编制形式,我国历代许多时期的军队步兵序列建制即是采用“三三制”,如一团辖三营,一营辖三连,一连辖三排,一排辖三班,一班辖三组,一组辖三人等。这种“三三制”的军队编制对于提高执行指挥命令、有效进行火力配置、相互协调战术机动等,都发挥着很好的作用,也可以说是现代战术中“模块化配置”的雏形或缩影。“用药如用兵”,清代医家徐大椿说:“兵之设也以除暴……药之设也以攻疾……其道同也”。在我们常用的许多经典方剂中,除了《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君一臣二,制之小也”的“小方”是由“三味药组”构成外,许多“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及“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的“大方”“复方”,处处都体现着这种“三三制”的配伍关系,试做如下举例说明。

补益剂中“三三制”

——虚则补之

  在以补益为主的方剂中,“三三制”的架构处处体现着“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或补气合并养血,或补阴兼顾温阳,或补脾联合补肺,或补肝同时益肾……药组与药组之间常常是性能功效相近,相须为用,三位一体,以共同增强疗效。如参苓白术散是补气剂的一首代表方,方中人参、白术、茯苓补中益气、健脾渗湿,山药、扁豆、薏仁同助君药健脾渗湿;砂仁芳香醒脾、化湿止泻,莲子补脾益气、涩肠止泻,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如是则虚得补,脾得健,湿得除,泻得止。

  天王补心丹是补养安神的代表方,方中在用生地滋阴养血清热的基础上,选天冬、麦冬、元参滋心阴、清心热,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养心血、安心神,人参、五味子、茯苓补心气、益心智。可治阴虚血少之失眠、心悸、健忘等。

  泰山磐石散有益气健脾、养血安胎之功效,主治妇人妊娠、气血两虚之胎动不安等,方中人参、黄芪益气健脾,熟地养血补肾,共为君药。当归、白芍、川芎补血和血以养胎;白术健脾益气以安胎,川断补养肝肾以固胎,砂仁醒脾行气以保胎,共襄君药以奏功。

  右归丸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方中附子、肉桂、鹿角胶温肾壮阳,熟地、山萸肉、山药填精补髓,菟丝子、枸杞子、杜仲补肝益肾。阴阳兼顾,既温补肾阳以复其温煦之职,又填精益髓使“阳得阴助而泉源不竭”。

祛邪剂中“三三制”

——多为三味药组

  在以祛邪为主的方剂中,“三三制”的架构多为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三味药组”组成,相使为用;或有君臣、将佐关系的“三味药组”相配,相互协助。一点两面,一体两翼,分工明确,共同抗邪。如常用的藿香正气散,在用藿香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散表邪的同时,用陈皮、半夏、苏叶燥湿和胃止呕,用白术、茯苓、白芷健脾运湿止泻,用大腹皮、厚朴、桔梗行气化滞畅中。

  主治大头瘟的普济消毒饮,则在用酒炒黄芩、黄连清热泻火、祛上焦头面热毒的同时,伍用牛蒡子、连翘、薄荷辛凉疏散头面风热,玄参、马勃、板蓝根清热解毒,升麻、柴胡、桔梗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直至病所。治疗湿温时疫、湿热并重的甘露消毒丹,是以滑石、茵陈、黄芩清热利湿,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芳香化湿,连翘、射干、薄荷清热解毒。

  安宫牛黄丸是清热开窍(凉开)的代表剂,方中牛黄清热解毒、熄风止痉、豁痰开窍,麝香芳香走窜、为开窍要药,水牛角凉血解毒、清心安神;黄连、黄芩、栀子清热泻火助牛黄清泄热毒;冰片辛散苦泄、芳香走窜、善通诸窍,郁金辛开苦降、芳香宣达、行气开郁,雄黄豁痰解毒。用于治疗温热病邪热内陷心包证。苏合香丸是温开剂的代表方,其中苏合香、安息香、麝香芳香开窍、辟秽化浊、通行气血;木香、香附、檀香与沉香、乳香、丁香行气解郁、散寒止痛、辟秽化浊、活血化瘀。诸药相合共奏芳香开窍、行气散寒之功。

  疏凿饮子是主治遍身水肿、气喘、口渴、二便不利等阳水实证的表里分消之方,其中商陆泻下逐水,槟榔、大腹皮行气利水,气行则水行,导在里之水由二便而下;羌活、秦艽、生姜疏风发表,使在表之水从肌肤而出;木通清热利水、椒目行水平喘、赤小豆利尿消肿。诸药合用,内攻外散,前后分泄,效若桴鼓。

  橘核丸是治疗睾丸肿胀偏坠、或坚硬如石、或痛引脐腹的一首方剂,选橘核为君以疏肝行气、散结止痛。辅以海藻、昆布、海带软坚化痰散结,佐以枳实、厚朴、木香入气分行气消痰、理气止痛,桃仁、元胡、木通入血分活血化瘀、通利血脉。

  防风通圣散是一首表里双解之剂。其所主治为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俱实的证候。因为证情较为复杂,所以方中用了六个“三味药组”:麻黄、荆芥、防风及连翘、桔梗、薄荷辛散解表,祛风邪从肌腠而解;大黄、芒硝、甘草与滑石、甘草、栀子通便利尿,使里热走二便分消(调胃承气汤泻热通便,栀子配六一散清热利湿);石膏、黄芩、栀子清肺胃之热,芍药、当归、川芎以养血活血。如此则“汗、下、清、利四法具备”,“表里、气血、三焦通治”。

攻补兼施剂中“三三制”

——存在主副关系

  在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方剂中,“三三制”的架构则存在着一定的主副关系及轻重缓急,根据病症的需要,有时以攻为主,有时以补为先;有时驱邪佐以扶正,有时补益兼以祛邪。薯蓣丸是《金匮要略》中治疗“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的一首以补为主、兼以祛邪的调补方剂,方中以薯蓣为君。人参、白术、茯苓补中益气、健脾渗湿,干姜、豆黄卷、神曲温中散寒、醒脾利湿;当归、川芎、芍药及地黄、麦冬、阿胶养血滋阴;柴胡、桂枝、防风疏风散邪,杏仁、桔梗、白蔹理气开郁。六个药组合用,薯蓣与炙甘草汤、理中丸等相配,以健脾益气、补气养血、滋阴温阳为主,稍佐少量疏风、理气之药,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鳖甲煎丸有除痰消癥、行气化瘀、杀虫止疟之功,方中主用鳖甲以消癥瘕坚积。辅以大队鼠妇、虫、蜣螂逐瘀破积、攻毒消癥,紫葳、蜂窝、半夏祛痰解毒、消肿散结,桃仁、丹皮、芍药活血化瘀;大黄、赤硝、清酒通滞祛瘀,葶苈、石苇、瞿麦利水消肿,柴胡、黄芩、桂枝调节寒热。佐以干姜、人参、阿胶温补脾胃、补益气血,以防上述峻猛有毒之品在攻邪之时戕伐正气。是一首攻补兼施但以攻伐为主的方剂。

  参苏饮与再造散都是扶正解表的代表方,参苏饮益气解表,在联用苏叶、葛根透邪解表的同时,配以前胡、半夏、桔梗止咳化痰,陈皮、枳壳、木香理气宽胸,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共奏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之效。再造散助阳解表,其用黄芪、人参益气固表为君药,同时内有附子、桂枝、细辛温阳散寒相助,外有防风、羌活、川芎祛风解表相辅。另外尚有煨姜、大枣、甘草相协,即可补脾胃生化气血以益汗源,又可调和营卫以驱邪外出。助阳益气固表不留邪,祛风散寒解表不伤正。

  百合固金汤与九仙散都是止咳方剂,百合固金汤有滋肾润肺、止咳化痰之作用,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之咳嗽气短、痰中带血等,所以用百合滋阴清热、润肺止咳,生地清热凉血,熟地滋阴养血;麦冬养阴润肺,玄参清热养阴,当归治咳逆上气;贝母清肺化痰止咳,桔梗宣肺利咽化痰,甘草祛痰止咳清热。而九仙散功擅敛肺止咳,故方中用罂粟壳、乌梅、五味子君臣相配以敛肺止咳,款冬花、桑白皮、贝母伍用以止咳化痰,人参、阿胶、蜂蜜益肺气、养肺阴。诸药配伍,成为敛肺止咳之剂。

  消风散、独活寄生汤、大秦艽汤都属疏散外风剂,消风散是治疗风湿或风热之邪侵袭人体、浸淫血脉出现的风疹及湿疹,故用荆芥、防风、蝉衣辛散透达以疏风,苍术、苦参、木通燥湿清热以除湿,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活血以通络。独活寄生汤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则在用独活散风胜湿、蠲痹止痛为君,防风、秦艽、细辛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为臣的同时,选当归、地黄、白芍养血活血,桑寄生、杜仲、牛膝补益肝肾,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藉以达到扶正以驱邪的目的。而大秦艽汤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所以在用羌活、独活、防风助秦艽祛风散邪的同时,用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行血通络,血行风自灭;生地、石膏、黄芩清热,防止风邪及温燥药物之化热。

  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及大定风珠皆属平息内风剂,镇肝熄风汤主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所致的类中风,方中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镇肝降逆,直折上亢之肝阳;龟板、白芍、玄参滋阴潜阳,以济肝肾之阴虚;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肝热以利肝木之条达。三组药物“三点一线”,靶点不同,目的则一。天麻钩藤饮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方用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潜阳,急治其标;杜仲、桑寄生、牛膝补益肝肾,以治其本;夜交藤、茯神、栀子清热宁心安神,兼顾肝阳化热之扰心。三组药物“一主二仆”,有主有次。大定风珠主治阴虚动风证,故在鸡子黄、阿胶滋阴养液以息虚风的基础上,用白芍、地黄、麦冬滋水涵木,柔肝熄风;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益阴潜阳,平肝熄风;麻仁则养阴润燥,助君药阿胶、鸡子黄养阴熄风。三组药物“三足鼎立”,共奏滋阴、潜阳、熄风之效。

  另如地黄饮子功能滋肾阴、壮肾阳、化痰浊、开窍道,主治瘖痱,方用山茱萸、巴戟天、肉苁蓉襄桂、附温壮肾阳,熟地、石斛、麦冬携五味滋养肺肾,菖蒲、远志、茯苓开窍化痰、交通心肾。如此则下元得补,浮阳得摄,痰浊得蠲,水火既济,瘖痱可愈。

  温经汤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剂,方中在用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的同时,伍以当归、川芎、丹皮凉血散瘀、养血调经,阿胶、白芍、麦冬养血止血、养阴柔肝,人参、甘草、生姜益气健脾、以资化源。诸药配伍,温经与祛瘀共用,温补与寒凉并施,调肝与健脾兼顾。

  十灰散主治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方中大、小蓟凉血止血,棕榈炭收涩止血;荷叶、柏叶、茅根以加强二蓟之凉血止血作用;茜草、丹皮配大黄则既凉血止血,又活血化瘀,使血止而不留瘀。

  枳实消痞丸有行气消痞、健脾和胃作用,适宜于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方中枳实行气导滞、厚朴下气除满、黄连泻热除痞;半夏散结开痞,干姜温中散痞,麦芽消食健胃;人参、白术、茯苓补气健脾。消补兼施而以消为主,寒热并用但寒多于热。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也就是说,许多药物组成在九味以上的方剂都存在着“三三制”的配伍规律。(贾文魁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让名老中医医案“鲜活”起来

 (2022-12-31 07:45:33)[编辑][删除]


——《赵尚华名老中医工作室系列丛书》推介

时间:2020-08-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周益新

  赵尚华教授是著名的中医外科专家,1969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原山西中医学院(现山西中医药大学)外科教研室主任、针灸系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兼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2008年被遴选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2012年“赵尚华名老中医工作室”开设以来,从师弟子将绩学心得撰写整理成帙,为《赵尚华名老中医工作室系列丛书》(以下简称《丛书》),陆续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包括《赵尚华中医外科临证医案集》《赵尚华中医治疗甲状腺疾病经验集》《赵尚华周围血管治验集》《赵尚华临床经典医案集锦》《赵尚华元宗津血复辨证法治疗癌症临证实录》。

  《丛书》编排有序,分类简明,融汇古今,撷精取要,颇便于临床医家临证参考。翻阅诸书,可系统全面领略赵尚华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治疗经验,受益匪浅,颇有启迪,足资借鉴。

  构架学科体系

  中医外科虽然起源较早,但由于受历史条件和观念的束缚,历来发展缓慢,临床基础理论体系相对薄弱。《丛书》展示了赵尚华对中医外科理论体系的认识、发展和创新。赵尚华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和理论探讨,充实完善了中医外科学因机证治的理论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外科疾病病因,外因以火毒为多,内因气滞血瘀为主;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基本病证概括为外痈、内痈和皮肤病三大类别;治疗上在整体观的指导下,提出了辨证用药、内外合治、消腐收三原则,在传统消、托、补内治的基础上,重视外治法的应用,归纳为箍围消散、透脓祛腐、生肌收口三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概括为五法十剂。这些对外科疾病的诊治,起到了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

  赵尚华在研考古今医家治癌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套治疗癌症“元宗血津复”的辨治体系,并在临证过程中不断总结提高,使之趋于完善,其将癌症分为元分证、宗分证、血分证、津分证、复元证五个阶段进行治疗,临证遣药处方亦有诸多独到的见解和创新之处。此辨证体系简单全面,直逼癌症本质特点,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开创了中医治疗肿瘤新途径。

  探究疾病真谛

  《丛书》系统分类总结了赵尚华中医外科疾病的诊疗经验,并附验案予以佐证。赵尚华除对传统外科疔疮痈疽的治疗卓有心得外,尤其致力于现代医学的乳房病、肿瘤、急腹症、周围血管疾病等病症的钻研探讨,探求病因病机,总结辨治规律,积累了独到的经验。

  如认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全身的中小血管节段性的瘀阻闭塞,但其病因颇为复杂,寒、热、湿、瘀、虚等互相转化。”故活血化瘀并不能包治本病,当遵从标本缓急的原则,分期分型辨证施治,才能取得既准确又迅捷的疗效。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拟创出阳和通脉汤、解毒通脉汤、逐瘀通脉汤、顾步复脉汤四方,提出了四方的辨证治疗原则。

  又如,赵尚华认为血栓性静脉炎是静脉管腔内的炎症并伴有血栓形成的疾病,中医病机特点属湿热蕴结,急性浅静脉炎中医称“青蛇毒”“恶脉”,多以湿热互结、脉络瘀滞、热重于湿为主,深静脉炎中医称“股肿”,以脾虚湿盛、脉络瘀滞、湿重于热为主。治疗上,血栓性浅静脉炎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主,方用自拟清利通络汤、浅静脉炎洗剂;深静脉炎以健脾利湿、活血通络为主,方用自拟健脾通络汤、深静脉炎洗剂。内外合治,屡用屡效。

  锤炼历代名方

  《丛书》荟萃了赵尚华一系列临床常用的屡试屡效经验方及临证应用心得体会,并附以具体病例以说明,便于领会其处方用药的独到之处。赵尚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中医外科的长期教学、临床、科研中,积累了大量古典名方,对古方的科学内涵和思维理念进行研究、消化、吸收,并转化为新的技术成果,做到了古为今用。

  赵尚华还特别重视民间疗法和验方的学习和汲取,如书中逍遥蒌贝散来自民间,原是治疗瘰疬的秘方。经研考乃逍遥散和瓜蒌贝母散而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药性平和,方药简明,施用之后,效如桴鼓。后来发现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中亦有类似记载,可谓渊源有自。

  千方易得,一效难求。正因为赵尚华所创拟使用方剂经过多次实践,反复锤炼,经得起考验,疗效可靠,故被多种专业书籍收录。如逍遥蒌贝散被1985年全国统编教材《中医外科学》选为治疗乳腺增生病主方,后为全国数种高校教材选用;阳和通脉汤、椒艾洗药等方剂被《实用中医外科大辞典》《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等收录。

  升华传承内容

  赵尚华在数十年的医学生涯中,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创新并重,不仅博览群书,向古人学习,而且珍惜每一次求教于国内老一辈医学大家及医学同道的机会,曾师从刘渡舟、施汉章、顾伯华、王沛、马绍尧等,深得真传。他认为“他人的经验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只有把别人的经验融入自己的辨证思路中,并且不断地与古人、时贤的经验相互对比参研,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取得实实在在的进步。”

  《丛书》也很好体现了赵尚华的这一理念,在全面总结继承赵尚华学术经验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古代文献,寻找文献依据、渊源和演变规律,撷取了当代中医对相关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诊疗经验,并补充了现代医学对相关疾病生理、病理的概要和现代检查手段,荟萃最新研究成果,拓宽诊疗手段,丰富了内容,开阔了视野,方便了应用。整理者在跟师随诊中不仅学习到老师的思维方法、用药习惯和经验体会,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通过“懂、通、化、熟、精、悟”的逐步提升过程,不断有了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继而不断不创新和发展了老师的理论,使学术得到升华和创新。

  《丛书》的出版,不仅全面系统地继承总结了赵尚华的中医外科学术思想和独到的临证经验,原汁原味记载了他的临证医案,而且对名老中医传承教育途径探索出了一条道路,可资借鉴。(周益新 山西省大同市新建康医院)

[转载]中药方剂简短分析

 中医方剂之三三制 (2012-07-09 21:00:09)[删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