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疗老年病慢性病中成药有良效

(2022-12-30 08:35:50)


时间:2020-08-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吴涛

  作为长期从事老年病、慢性病临床治疗的医生,笔者注重应用中成药,往往能取得较好效果。

  笔者临床常用中成药有:复方丹参滴丸、芪参益气滴丸、养血清脑颗粒、脑心通、通心络、华佗再造丸、六味地黄丸、复方斑蝥胶囊等。中成药用得挺多,其中对芪参益气滴丸用得最为得心应手。

  芪参益气滴丸以现代科技提取黄芪、丹参、三七、降香中的有效成分精制而成的滴丸制剂,是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制剂技术结合的结晶。其中,黄芪大补元气,可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为诸药之君;丹参及三七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共为臣药;降香气香辛散,温通行滞,是为佐使之药,四药合用,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临床适用于以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紫黯等为主症的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作为益气活血的代表制剂芪参益气滴丸,应用于中医病机为气滞血瘀之诸症。近年来相关研究显示:芪参益气滴丸能增加缺血心脏的冠状动脉血流量和供氧量,可降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微循环,抗炎、抗纤维化,可有效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对冠心病支架术后、心绞痛、心功能不全、肺源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糖尿病微血管病并发症、特发性肺纤维化、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等病证,都有显著疗效。

  中医学的特色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观念,“证”是中医诊断疾病,并据此遣方用药和观察疗效的基础,因此,识证准确是治疗有效的关键;“方”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中医临床通过辨证、立法、遣方、用药,意在识证准确,获取疗效。无论何种辨证方法,最终必须达到病证相合,药证相符,方证相应。中医对疾病的治疗强调“方证对应”,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应用药物治疗,所以临床上符合气虚血瘀证病机的各种疾病,在治疗中应用芪参益气滴丸均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吴涛 山东省临清市人民医院)

资生丸:健脾和胃,资生气血

 (2023-12-09 03:52:10)[编辑][删除]
资生丸:健脾和胃,资生气血
摘自2023-12-8中国中医药报
本期主讲者:全国名中医 毛德西
•资生丸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兼有湿热之胃痛、泄泻、呕吐、疰夏、虚劳等病。其临床基本指征是:脘腹胀满,胃脘不适,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大便溏薄,面黄肌瘦,神疲乏力等。凡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病等,见上述症状者,此方可谓除病之良剂。
“资生”二字出自《易经•坤卦》“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是说万物生命是由于顺应“坤元”之气而资生的。“坤元”者,大地也。大地深厚,负载万物,具备生命之大德。而人之脾胃属土,与大地同德,故为人身之“坤元”。营卫气血之资生,依赖脾胃所化水谷之精微方有所得。而资生丸正是从健脾和胃入手,胃纳谷脾健运,营卫气血自然资生,五脏六腑便会从“坤元”中得到充足的营养,四肢百骸各得其益,故能顺应天运而长生。
出 处
资生丸出自明代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缪希雍,字仲淳(约生活于1546~1627年),明代江苏常熟县人。精通医术,治病多奇中,所著《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为作者对常见病症的治疗心得、验案、效方,颇多独到经验。资生丸出自该书“妇人”篇,原名“保胎资生丸”,用于妊娠三月,阳明脉衰,胎元失养。盖胎气资始于足少阴,资生于足阳明,故护卫阳明亦为养胎之本。若阳明之气不足,则元气不足于自养,何能用于养胎!故当三月阳明养胎之时,会见呕恶之状。为此,缪希雍特制资生丸以滋养阳明胃气。他的好友王肯堂初识缪时,见其从袖中取出药丸咀嚼,问之何物?缪云:“此得之秘传,饥者服之即饱,饱者食之即饥,因疏其方。”(即资生丸)王肯堂颇不信其消食之功,“于醉饱后顿服二丸,径投枕卧,夙兴了无停滞,如信此方之神也。”(《王肯堂医学全书》)遂将此方附著于书,与世人共赏。至清代乾隆年间,资生丸被收入《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中,并增言此药“兼丈夫调中养胃,饥能使饱,饱能使饥,神妙难述”。且删去“保胎”二字,直言“资生丸”。由于《医宗金鉴》是中医最完备的综合性医学巨著,理论精当,公允平正,因此所收方药很快流传于世。其后,清代医家在其著作中多有转录,如苏州名医叶天士在其《叶氏医案存真•卷一》中云:“仲淳资生丸,多以补虚、通滞、芳香合用者,取其气通浊泄,人参补正之力得矣。”后学评价为“此等方法(指缪仲淳资生丸方),实开近代王士雄、费伯雄之门,而叶老则深得其中奥秘者也。”(李启贤《叶案疏证》)由此可知,清代中叶以后,资生丸已被广泛使用。
方 义
资生丸:人参三两,白术三两,白茯苓一两半,广陈皮二两,山楂肉二两,炙甘草五钱,怀山药一两五钱,川黄连三钱,薏苡仁一两半,白扁豆一两半,白豆蔻仁三钱五分,藿香叶五钱,莲肉一两五钱,泽泻三钱半,桔梗五钱,芡实粉一两五钱,炒麦芽一两。
上药十七味,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丸重三钱。用白汤或清米汤下,忌桃、李、雀、蛤、生冷。
资生丸是在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的基础上加减而成。方以人参、白术、甘草、扁豆甘温健脾阳;以芡实、莲肉、山药甘平资脾阴,是扶阳多于护阴;兼用陈皮、蔻仁香燥以舒之;茯苓、泽泻、薏苡仁淡渗以利之;山楂、神曲、麦芽助其消导;藿香开胃气,桔梗升清气,黄连清理脾胃之湿热。《医宗金鉴》在解析此方时云:“是方以参、术、茯、草、莲、芡、山药、扁豆、薏苡之甘平,以补脾元;陈皮、麦芽、曲、砂、蔻、藿、桔之香辛,以调胃气;其有湿热,以黄连清之燥之。既无参苓白术散之补滞,又无香砂枳术丸之燥消,能补能运,臻于至和,于以固胎,永无滑堕。丈夫服之,调中养胃。名之资生,信不虚矣。”清代顾松园所说,“此调补脾胃之圣剂”,具有“健脾开胃,消食止泻,调和脏腑,滋养营卫”之功(《顾松园医镜》)。可谓补中寓消,补消兼施之良方。吴仪洛在《成方切用》中评价资生丸“此方九补九消,即枳术丸之意而推展之”“名曰资生,重脾胃也”。
本方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兼有湿热之胃痛、泄泻、呕吐、疰夏、虚劳等病。其临床基本指征是:脘腹胀满,胃脘不适,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大便溏薄,面黄肌瘦,神疲乏力等。凡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病等,见上述症状者,此方可谓除病之良剂。
经 验
蒲辅周善用此方治疗脾胃病,指征为“食欲不振,消瘦,大便溏”。“此方无参苓白术散之补滞,又无香砂枳术丸之燥消。”(蒲辅周《蒲辅周医疗经验》)常用于慢性胃肠病、消化不良、大便溏不成形,若兼有冷痛,可改用附子理中丸或香砂理中丸有效。
岳美中特撰“资生丸治疗脾虚证”一文,并有治验二则。一例12岁女童,自幼发育不良,先天不足,累及后天。读书不过十分钟,即感目抽而痛,因之休学。切其脉虚软,舌淡,面色白,目白睛过白,大便有时不成条,食极少,每顿不过半两许。岳美中辨为脾胃不足证,以资生丸培育后天之本,治疗月余食量大增,视力亦见增强。另一例古稀老人,患慢性肝炎,脘胀,食欲不振,每餐不过一两,午后心下痞硬,嗳气不止,大便稀薄,肝功能异常。脉濡无力,右关沉取欲无,左关稍弦,舌本苔白而润。应属肝脾不和,脾胃升降失调,脾虚尤为主要矛盾。患者过去用开破药太多,愈开破运化功能愈弱。故应取“塞因塞用”法,健脾和胃。考虑患者进食一两即作胀,故药剂亦不宜大。遂以资生丸治疗。进药一周嗳气减,矢气多,胀满轻,脉沉取有力。进食每餐一两增至二两。续服原方半月,脾虚基本痊愈。岳美中用资生丸补气健脾,治疗月余,肝功改善,脾虚告愈。岳美中云:“本方治纳食少而不馨之脾虚证,效果良好,尤宜于老年人。”(《岳美中医案集》)
岳美中非常重视资生丸的应用,尤其是对老年病的治疗。他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治疗老年病要首重脾胃。而治疗脾胃病,应以清淡补脾为主,辅以少量行气消食调理之品,代表方剂为资生丸”(岳沛芬主编《岳沛芬临床经验集》)。岳美中用此方,常重用薏苡仁与芡实,薏苡仁补脾之阴,芡实补脾之阳,两药共同推动脾的运化。岳美中晚年常制备资生丸自用,自觉对身体有益。他还提出:“资生丸是否有延寿作用,很值得研究。”
笔者治验:王某,男,63岁,2004年12月13日就诊。罹患阶段性腹泻1年余,加重2个月。自述大便不成形,间或水样便,每日二三次,伴有小腹隐痛、下坠,曾服补脾益肠丸、氟哌酸、黄连素等,初服有效,继之无效。脉弦细,舌苔薄黄、质暗红。依据病史与脉症分析,乃为脾虚失于健运,湿气不化,清气不升。治以健脾助运,化湿升清之剂。方用资生丸加减(汤剂):原方加用肉豆蔻温中行气,涩肠止泻;未用麦芽与泽泻,大便成形后加用柴胡、升麻升发清气,治疗月余,诸症若失。后改为一料散剂巩固之。(《毛德西临证经验集粹》)
体 会
数十年来,笔者常用此方治疗慢性脾虚证或兼有湿热者。诸如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等,以面色无华、食欲不振、消瘦、腹胀、大便稀溏为主要见症,于老年人与儿童尤为适宜。2004年,笔者曾将此方介绍给湖南省《老年人》杂志发表,收到数十封读者来信,特别是湖南省慈利县一位下岗职工的来信,诉其患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乙状结肠炎多年,经多方治疗无效。经服用资生丸4个多月,“腹胀,腹坠,肠鸣,全身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消瘦,大便溏薄”等症状有明显改善和好转。他又将此方介绍给两位患有胃肠病的老年朋友,朋友服用两个月后,病情亦有明显好转。
资生丸是半补半消剂。根据临床体验,一般常用四种制剂。一是丸剂,二是散剂,三是煎剂,四是膏剂。不论何种制剂,均应以一月为一疗程。对慢性顽固性疾病,一般3~6月可获效。余在临床中有如下体会:其一,服药很快出现疗效者,不可停药,要坚持服用1~3疗程。其二,服用一个疗程效果不明显者,切勿轻易更变处方,应继续服用,疗效会慢慢出现。其三,个别病人初期会出现口干,胃满,便稀等,此乃“瞑眩”现象,可减量服用,或将一日用量分为四五次服用。至于服多少疗程为宜,要视病情而定。“王道无近功,多用自有益”,日日服之,必有效果。

广汗法“中、匀、整、久”健康观

  (2023-11-25 04:02:08)[编辑][删除]
广汗法“中、匀、整、久”健康观
摘自2023-11-24中国中医药报
陈泓朋 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温泉乡卫生院
《素问•调经论》提到:“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平人”即《黄帝内经》中对健康之人的称谓。广汗法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身体健康需满足四个标准:中、匀、整、久。
身体整体可以看作一个多面体,这个多面体由无数个面交错组合而成,每个面又由无数个小点组成。整体中的每个小点都处于“中”的状态;每个由点组成的面都处于“匀”的状态;由每个面和点相互协调并构成的“整”体和局部都处于“中”和“匀”的状态并持续“久”的时间,此即为健康。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中、匀、整、久”的论述

《周易》:“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
遵循“恒久且不停止”的天地之道,日月、四季才能一直更替。人想要保持长久的健康,也应当遵循天地之道。
中与久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货和身比起来,都没那么重要。对精神和物质层面的过分追求,都是偏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长久,想要保持长久,就需要学会适度知足、适可而止,这个“度”和“可”即上文提到的“中”。
整与久
《中庸》:“天地之道……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长久是天地间的重要法则之一。天、地、山、水是由一点点光明、一撮撮土、一块块石头、一勺勺水组成的,但它们大到可以维系日月星辰,承载山川湖海,放得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财富宝藏,放得下鼋、鼍、蛟龙、鱼、鳖、珍宝物产。一点光明、一撮土、一块石头、一勺水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点,它们分别组成了天、地、山、水各个方面,进而构成了这个“长久”的世界。
匀、整与久
《灵枢•天年》:“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岐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各如其常”,“呼吸徐微,气以度行”即和缓匀速,“皮肤致密……津液布扬”即汗出均匀,多个方面的“匀”,构成了整个身体“长久”健康的状态。
“中、匀、整、久”与汗
《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正常的汗出需要“阴阳匀平”,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张英栋将正常的出汗称之为“正汗”,人体达到正汗需要满足“正汗四要素”:“一时许”“遍身”“漐漐”和“微微似欲出汗”。将正汗四要素与身体健康的标准相对应:“一时许”对应“久”,即尽量长的时间;“遍身”与“漐漐”对应“匀”,指汗出均匀、慢而匀速,即周身各处都有出汗的能力且汗出持续和缓;“微微似欲出汗”对应“中”,即汗似出非出。把皮肤作为一个面来看,每一个毛孔对应每一个点,每个毛孔都开合有度,即处于“中”的状态;这样全身皮肤作为整体,便具有正常出汗的能力,对应“整”。
“中、匀、整、久”里很多人对“匀”体会不够,先谈不匀,一般来说,头部及上半身容易出汗,而膝盖到脚踝即小腿部不容易出汗,此为汗出不匀。因风为阳邪,易袭阳位,且风性开泄,外受风邪后上半身的毛孔张开时间过久、次数过多,上半身的毛孔过开不合,则上半身容易出汗;湿为阴邪,其性趋下,且湿性重浊黏腻,容易阻滞,下半身的毛孔过合不开,故小腿部不容易出汗。
以“平人”调病人与诊治疾病
《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这是指诊断时以健康人作为标准来衡量病人的脉气与脉象。张英栋认为,“以不病调病人”作为治疗大法比在诊断中意义更大,从“测汗知健康”达到“正汗达健康”。病人偏离了健康的“平人”状态,治疗就是要把病人调回健康的“平人”状态,即“中、匀、整、久”。
胃榆秘方治胃病
摘自2025-1-6中国中医药报
黄小飞 郎腾飞 安徽省泾县中医院
观古今治疗胃脘痛、痞满、嗳气诸症常用之方,均无地榆一味,然研究其药性与主治,又考脾土亏虚胃痛之病机,地榆切于本病实用。皖南地区民间流行秘方叫胃榆秘方,笔者偶得之,应用多年,疗效颇佳,现将此方分享如下。
胃榆秘方药物组成:地榆(炒焦黄)40g。用时加老姜3片、黑糖3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若胃脘灼痛明显,口渴而浊臭,尿黄便秘,口干或苦,日久不愈者,此肝胃俱有热毒,用药量可稍大,加蒲公英20g。若胃脘不适,痞满或痛,泛酸嗳气,吐涎沫,痛引胁背或胸中,舌淡、脉弦紧者,此肝胃杂有寒气,可加陈皮15g。若脾胃虚弱,疼痛隐然,舌淡、脉虚,此元气虚,可加莲子30g同煎。若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多为气虚阴伤,加石斛25g同煎,有较好疗效。若病情稍重或兼有溃疡,则加生白及30g同煎。
关于本病的治疗,今贤有谓补脾为主,或疏肝为主,或活血为主,或调理气血为主,笔者以为当以清热利湿、解毒消炎为主。考地榆苦酸微寒,归肝、胃、大肠经,功能凉血止血、解毒收敛,可治疗中下焦血热之便血、痔血、血痢等消化道炎性病变。地榆多运用于血证,如烧烫伤,或研极细粉末外用,可减少皮肤黏膜之渗出与疼痛,加快创口愈合,故亦常用于皮肤黏膜之炎性溃烂。其效有三点。
清热解毒 炒地榆性寒,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还能解动物毒。
凉血止血 炒地榆除下焦热,可用于尿血、便血等病症的治疗。取上段切片炒用则止血,其梢则能行血。
消肿敛疮 伤口外用炒地榆粉可使渗出减少,减轻组织水肿,预防感染,并可加速伤口愈合。“宁得一斤地榆,不用明月宝珠”(《金楼子引古语》),可见自古以来,地榆的药用价值就被珍视。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地榆具有抗炎、镇吐、止泻、抗溃疡、抑制多种致病微生物和肿瘤的作用,可治疗吐血、烧灼伤、湿疹、上消化道出血、溃疡病大出血、便血、崩漏、结核性脓肿及慢性骨髓炎等疾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榆具有细胞毒作用及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血管生成等抗癌药理作用。
明代医家张景岳对地榆的描述是比较全面的,他认为:“地榆味苦微涩,性寒而降。既清且涩,故能止吐血衄血,清火明目,冶肠风血痢,及妇人崩漏下血,月经不止,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除恶肉,止疮毒疼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