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朵馥馥栀子花

(2022-12-30 08:00:29)


时间:2020-06-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顾掌生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200605/IMG003067ce8f3254134148237.jpg

  栀子花从冬季开始孕育花苞,直到近夏至才绽放,经历长时间的含苞期,其绽放时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正如诗人所描写的那样:“艳春不露,绿簇一身素。夏日骄阳甘露沐,银朵芳香馥馥。”栀子叶色亮绿,四季常青,花大洁白,芳香素雅,格外清丽可爱,人们常常将它用于阶前、池畔和路旁配置或盆栽观赏。

  秦汉以前,栀子成为应用最广的黄色染料,主要是因为栀子的果实中含有藏红花酸。汉马王堆出土的染织品的黄色就是以栀子染色获得的。《汉官仪》记有:“染园出栀、茜,供染御服。”说明当时染最高级的服装用栀子。因其在染纺业中的重要性,太史公在《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若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但栀子染黄不耐日晒,因此自宋以后染黄又被槐花部分取代。

  或许人们了解最多的是栀子作为一味传统中药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清肝明目、消肿止痛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高血压、糖尿病等症。

  今年4月20日,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将“栀子”作为地区药用植物搬上邮票。该套邮票由吕泽强先生设计,在浅蓝色背景衬托下,两瓣绿色的栀子折枝,一枝上是盛开的洁白栀子花,另一枝上则是椭圆形的黄色栀子果,花、果遥相呼应。

  其实,栀子并不只是澳门地区的传统中药材,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用此药材,国家早已将其列入第1批药食两用资源。

  从其食用性来说,民间有“凉拌栀子花”:将栀子花洗净放入沸水中,煮一沸捞出沥水,晾凉后撒上葱花、姜丝,浇入香油、老醋,酌放食盐、味精搅拌均匀即可。此菜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止痢的功效,适用于肺热咳嗽、痈肿、肠风下血等病症。也有“栀子花茶”:将栀子花朵烘干后,饮用时直接用热水冲泡,可加入冰糖、蜂蜜等增加甜味。其他还有栀子蛋花、栀子花炒韭菜、栀子花炒小竹笋等,既是食物,也能发挥清热养胃、宽肠利气的保健作用。

  从其药用性来讲,栀子花、果、叶和根均可入药。中医上以果实栀子入药为主,其性寒、味苦,入心、肝、肺、胃经,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主治热病高烧、心烦不眠、实火牙痛、口舌生疮、吐血、眼结膜炎、疮疡肿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蚕豆病、尿血;外用治外伤出血、扭挫伤。《本草纲目》称其“悦颜色,《千金翼》面膏用之。”栀子也有使用禁忌证,如脾胃虚寒、容易腹泻之人不宜使用。

  栀子花能入血分而清邪热,亦能宽肠通便。栀子根味苦、性寒,入肝、胆、胃经,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的作用,主治传染性肝炎、痢疾、跌打损伤、风火牙痛等。栀子叶能活血消肿、清热解毒,外用可主治跌打损伤、疔毒、痔疮等。(顾掌生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

蝉的诗和远方

时间:2020-06-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顾掌生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200629/IMG003067ce8f325434013654.jpg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首《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质表达出作者对自我精神境界的追求和高尚情操的坦露,耐人寻味。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蝉不仅因站在高处,让远方的人们知晓其存在,还为人类贡献了一味中药。蝉羽化时脱落的皮壳称为蝉蜕,是具有很好药用价值的中药。2003年5月28日,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邮政部门发行了一套《中药》邮票,邮票图案由区坤健设计。邮票为橙黄色的底,是一张摊在医生面前的处方笺,也是药剂师包药的牛皮纸。上面已经调剂了“蝉蜕”和“冬虫夏草”两味药材。黄棕色蝉蜕呈半透明状,满是光泽,品相极好。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蝉,主疗皆一切风热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蝉蜕味甘、咸,性凉,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的功效,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之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以及急慢惊风、小儿夜啼等。现代研究认为,蝉蜕具有抗惊厥、抗过敏和镇静等作用。将粳米50克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煮沸后,将蝉蜕5克研为细末加入其中,转文火煮成粥名曰“蝉蜕粥”,具有疏散风热、宣肺止痉的功效。

  蝉蜕性偏寒,虚寒体质人群、孕妇及黄疸患者不宜服用。此外,蝉蜕的用量不宜太多,一次用量在3~6克即可。(顾掌生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

口罩——防疫的盾牌

时间:2020-05-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顾掌生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200515/IMG003067ce8f325395298234.jpg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至今仍在扩散。为了纪念广大医务人员奋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国邮政部门于5月11日发行特11“众志成城,抗击疫情”邮票一套两枚,由王虎鸣、刘向平设计。

  两枚邮票用连票的方式向人们呈现出各行各业抗击新冠疫情的场景。第一枚“众志成城”主图上出现了奋不顾身驰援武汉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专心致志潜心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日夜坚守一线救治病人的医务人员、维护人民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公安干警、挨家挨户上门排查疫情的社区干部、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志愿者。第二枚“抗击疫情”主图上是一名紧握拳头、刚毅决然的医务工作者,他全方位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护目镜、防护服、口罩、手套等,或许他战斗在重症病房或方舱医院。邮票中的每一个人都佩戴着口罩。口罩成为人们防疫的坚强盾牌之一,特别是对于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口罩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

  尽管口罩对于防止呼吸道传染病极其重要,但人类到19世纪末才开始将口罩应用于医疗领域,上世纪初口罩才成为大众生活必备品。

  当然,在口罩诞生以前,人们很早已经认识到口鼻呼吸的气息可能会引起某种疾病相互传染。据说12世纪初,我国宫廷里的人开始用丝巾遮盖口鼻。侍者为防止气息传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种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巾做成“口罩”。《礼疏》载:“掩口,恐气触人。”《孟子·离娄》同样记载道:“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记述了他在中国生活17年的见闻,其中有一条:“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今天人们普遍使用的口罩的雏形。

  19世纪末,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开始建议医护人员使用纱布罩具以防止细菌感染。1897年,德国人美得奇介绍了一种用纱布包口鼻以防止细菌侵入的方法。以后,又有人做了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缝在衣领上,使用时一翻过来罩住口鼻就可以了。可是,这种口罩一直要用手按住,极不方便。随后又有人想出了用带子系在耳上,这就成了今天人们使用的口罩。

  口罩在防止疾病传播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因此在医院里,为了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的安危,口罩成为医务人员的必备防护用品,特别是在开展手术、有创操作过程中,戴口罩被认定为“无菌原则”的规范之一,必须得到恪守。

  今年在防治新冠肺炎时,要求人们普遍佩戴口罩的另一个结果是,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的发病也大量减少。除了防止疾病传播外,口罩还有更多的作用,比如防御PM2.5超标的污染空气、工矿粉尘、花粉、从事化学工业等都已经离不开口罩。在日本,每到杉树授粉季节,空气中会弥漫着该树的花粉,很多人为此患上了花粉症,口罩变成了应对花粉症最直接的武器。(顾掌生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

趣谈中药葫芦

时间:2020-06-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顾掌生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200618/IMG003067ce8f3254245044224.jpg

  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我国邮政部门发行了《动画——葫芦兄弟》邮票,由宋鉴设计。邮票内容取材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6年原创出品的13集系列剪纸动画片。其中第一图“七色葫芦”的画面向人们展现的是善良的老爷爷种下葫芦籽后,很快结出了七个色彩不同的葫芦。老爷爷高兴得左手抱一个,右手抱一个,并亲切地和小葫芦们交谈,穿山甲也在一旁高兴地看着。画面色彩鲜艳饱满,黄色的底色对比衬托出七色葫芦的鲜亮。

  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据浙江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的考古发现,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已开始种植葫芦,而用葫芦作为盛水的用具要早于陶器和青铜器。中国最早将葫芦称为瓠、匏和壶。在《诗经·豳风·七月》就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的记载。葫芦的别称很多,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七种名称:悬瓠、蒲卢、茶酒瓠、药壶卢、约腹壶、长瓠、苦壶卢。

  成熟葫芦的果实可以加工为容器或者烟斗。电影或电视故事里,总能见到南来北往的僧人,腰间挂着装有药物的葫芦云游四海,为民疗疾。

  除了能盛药,葫芦本身也可为药,其蔓、须、叶、花、子、壳均可入药。葫芦花味甘、性平,无毒,可作解毒之药,对各种瘘疮尤为有效。蔓、须药性与花相同,可治麻疮。葫芦瓤味苦、性寒,可单用鲜葫芦汁治疗水肿、小便不利、湿热黄疸或肺燥咳嗽等。取鲜葫芦1个,捣烂,绞取汁液,每次用1小碗,加入适量蜂蜜调服;也可以与猪苓、茯苓、泽泻等药同用,治疗面目浮肿、四肢肿、大腹水肿等症及小便不通、鼻塞和一切痈疽恶疮。葫芦壳的药用价值最高,其味甘、性平,无毒,有消热解毒、润肺利便之功效,愈是陈年的葫芦壳,疗效愈高。

  然人们了解最多的或许还是葫芦作为一种菜肴,其未成熟的细嫩果实是夏天人们餐桌上的家常菜。其吃法很多,有炒、烩、做汤、制馅等。元代王祯《农书》说:“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荤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条作干……”又说:“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烹饪咸宜,最为佳蔬。”可见古人早已把葫芦作为瓜果菜蔬食用,而且吃法多种多样,既可烧汤,又可做菜,既能腌制,也能干晒,烧汤清香四飘,其味鲜美。葫芦的营养价值较高,含有丰富的葡萄糖、蛋白质、脂肪以及纤维素等,另外在含有的多种微量元素里钙元素的含量是最高的,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同时,葫芦所含有的丰富维生素C,可提高机体抗病毒能力。

  烹调葫芦时不宜煮得太烂,否则营养损失多。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特别适合免疫力低下、高血糖、癌症患者多食,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顾掌生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

医圣张仲景与中医药堂

时间:2020-05-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顾掌生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200506/IMG003067ce8f3253874695712.jpg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是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自幼聪颖好学,后拜本郡名医张伯祖为师,潜心钻研,医术超群。

  相传汉献帝建安中期,张仲景任长沙太守。那时,当地伤寒流行,死亡者甚多。这从他于公元196~204年间著成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可见一斑。张仲景在“自序”中记载:“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后来,张仲景弃官行医,走街串巷,深入民间为百姓治病,潜心研究疾病的诊治,广泛搜集单方、验方草药等,确立了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的临床诊治体系。此后的1800多年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药方被广泛应用,直至今天仍在治病救人过程中发挥了卓越的作用。

  张仲景作为一代名医,被后世医家称为“医圣”,他的贡献不仅仅在经方的研究和应用上,还建立了颇具特色的“中医药堂”。据考证,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伤寒病流行,常常一边是繁杂的公务,另一边是随时等候在公堂之外的患者。张仲景为拯救百姓,经常在公堂上,边断官司边行医,忙里偷闲给穷苦百姓切脉开方,并习惯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坐堂医生”四个字。

  后世行医者为纪念和弘扬他的高尚医德,纷纷效仿,形成“前堂后坊”的格局。在后作坊有贮药间、药材炮制间、制药间和成品库,在前店堂则调配汤剂处方及出售后坊中生产的中成药,店中的医生便沿用“坐堂医生”的名称。从此,数不清的大小中医药堂应运而生。

  其中不乏有一些知名的中医药堂,传承和延续着中医药文化,他们的产品至今仍然是治病的良药。中国邮政于2010年11月20日发行《中医药堂》特种邮票1套4枚,分别展示了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苏州雷允上、广东陈李济等四家老字号,它们成了众多中医药堂的佼佼者,是大家公认的最有名的中医药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邮票设计师李晨以写真的技法,表现出中医药堂的药用器具,以及后柜加工炮制和制药过程。其中“同仁堂”邮票的主图为制药器具(铁药碾)、针灸铜人像和老中医在店堂里为患者切脉看病时的场景,上面为“同仁堂”牌匾,背景为“同仁堂”店铺外景。整套邮票中展示了多种传统中药器具:金铲银锅(胡庆余堂镇馆之宝)、铜杵臼、铁药碾、煎药罐、药罐、戥秤、乳钵以及泛制丸药等器具,邮票画面上还出现了胡庆余堂药品包装广告纸、雷允上中药、陈李济堂吹制传统蜡壳技艺等。这些传统中医药器具和中医坐堂的画面,充分展现了中医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顾掌生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

清热解毒金银花

时间:2020-04-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顾掌生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200427/IMG003067ce8f325379607399.jpg

  诗人段克己诗曰:“有藤名鹭鸶,天生匪人育。金花间银蕊,翠蔓自成簇。”

  金银花是民间随处可见、唾手可得的药材,是我国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常用中药。1974年6月26日,国家邮电部发行了《赤脚医生》邮票一套四枚,其中“采药”邮票中描绘了两名女赤脚医生背着药筐,拿着锄头,在山坡上采摘金银花的场景。

  金银花最早称为忍冬,3000年前始载于《名医别录》,被列为上品,用于防治疾病。由于忍冬花初开时花色俱白,二三日后花色变得金黄,黄白相映,故称金银花。最早出自宋代《履巉岩本草·下卷》:“鹭鸶藤,性温无毒,治筋骨疼痛,名金银花。”此外,金银花还有“银花”“双花”“二花”“二宝花”“双宝花”等别称。

  自古以来,金银花以其广泛的药用价值而著名。唐朝孙思邈《千金翼方》仍沿用了《名医别录》之说。宋代仍然以藤入药,如《圣惠方》载:“热毒血痢,忍冬藤浓煎饮。”《外科精要》中用忍冬藤治痈疽发背,一切恶疮。那个年代,人们已开始栽培金银花,宋代《苏沈内翰良方》中称:“可移根庭栏间,以备急。”

  金银花性寒,味甘,入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胀满下疾、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等。此外对于头昏头晕、口干作渴、多汗烦闷、肠炎、皮肤感染、痈疽疔疮、丹毒、腮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病症均有一定疗效。《本草纲目》中详细论述了金银花具有“久服轻身、延年益寿”的功效。

  金银花的解毒功效非同一般,据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崇宁年间,平江府天平山白云寺的几位僧人,从山上采回一篮野蕈煮食。不料野蕈有毒,僧人们饱餐之后便开始上吐下泻。其中3位僧人由于及时服用鲜品金银花,结果平安无事,而另外几位没有及时服用金银花的僧人则全都枉死黄泉。

  金银花藤煲水后对小孩湿疹等皮肤瘙痒有一定治疗作用。用连翘、板蓝根、金银花煎汤可以治疗腮腺炎;金银花茶可以祛暑明目;连翘金银花凉汤可治疗外感发热咳嗽。金银花用蒸馏法提取的芳香性挥发油及水溶性溜出物制成的“金银花露”,是清火解毒的良品,可治小儿胎毒、疮疖、发热口渴等症;暑季用以代茶,能治温热痧痘、血痢等。(顾掌生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