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庚和治疗重症肌无力经验

(2022-12-28 08:20:31)


时间:2020-09-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王长德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李庚和教授自20世纪60年代起,即开始运用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在诊治本病的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医学术观点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脾肾理论学术思想。笔者有幸跟师随诊,现将李师治疗本病的经验和一例典型病例作简要概述。

  李师对重症肌无力最具特征性的八大主症进行了证名辨识、审证求因,将上睑下垂(睑废、睢目)、复视(视歧)、言语低嘶(声喑)、舌软弱(舌萎)、抬头困难(头苦倾)、咽嗌不利、呼吸困难(大气下陷)和四肢不用(痿证),高度地概括为病在肌肉。认为脾胃虚损是重症肌无力的本质,脾虚及肾、脏腑失衡是重症肌无力的病机转归,确立培补脾肾的基本治则。用药倡用黄芪,认为其用有四:温分肉而固实腠理,补中气而强肌健力,壮脾胃而升清养肌,益正气而抑邪内生。如有体虚易感、卫外不固,及肌肉瘦削则每每生炙并用。根据临床表现,分类归纳为脾虚气弱、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血虚络阻、元气虚脱等5个基本证型。

  脾虚气弱型:可见易疲倦乏力,眼睑下垂,纳少便溏,时有汗出,舌苔薄白,舌体胖嫩或边有齿痕,舌质淡,脉濡。治以补中益气升阳,基本方:黄芪、党参、升麻、柴胡、白术、葛根、当归、黄精、陈皮、甘草、大枣。

  气阴两虚型:可见疲惫无力,肢体疲乏,少气懒言,睑垂复视,目糊发涩。口干,纳呆,舌苔花剥或少苔甚至无苔,舌体偏小,舌质偏红,脉细弱或细数。治以益气补肾滋阴,基本方:黄芪、党参、生地、熟地、怀山药、山茱萸、制首乌、炙龟板、枸杞子、麦冬、白术、甘草。

  脾肾阳虚型:可见全身无力,倦怠嗜卧,胸闷气憋,动易喘促,语声不扬,泛吐清涎,畏寒肢冷,腰脊酸软,苔薄白,舌体胖大,舌边齿痕明显,舌质淡,脉沉细,可见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治以益气补肾温阳,基本方:黄芪、党参、制附子、鹿角胶、熟地、巴戟肉、锁阳、脐带、怀山药、补骨脂、甘草。

  血虚络阻型:可见眼球活动明显受限,凝视斜视,畏光倦视,目干而涩,或见局部肌肉瘦削,面色少华,舌质淡紫,舌下系带暗紫或瘀紫,脉细或涩。治以养血通络,基本方:当归、熟地、白芍、川芎、黄芪、宣木瓜、白蒺藜、鸡血藤、蜈蚣、红花、甘草。

  元气虚脱型:可见呼吸困难,痰涎壅盛,气短不足以息,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大汗淋漓,甚至神志不清,口开目合,气息将停,脉微欲绝。治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补肾纳气,肃肺化痰,基本方:别直参(另煎)、制附子、蛤蚧末(冲服)、紫河车粉(冲服)、大熟地、沉香粉、煅龙骨、煅牡蛎、炙甘草、淫羊藿、炙苏子,猴枣散或鲜竹沥兑生姜汁另冲服。

  典型病例

  王某某,女,38岁,已婚,教师。2013年8月18日初诊。诉左眼睑下垂一年,双眼睑下垂伴全身乏力半个月。

  患者2年前感冒后出现左眼上睑下垂、视物重影,就诊于当地某三甲医院,行疲劳试验及新斯的明试验均为阳性,查胸腺CT正常,诊断为“重症肌无力,眼肌型”,并给予口服“溴吡斯的明”1片/次,3次/日,经2周住院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长期服用“溴吡斯的明”1片/次,3次/日。1个月前患者自觉症状完全好转,自行停药。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上睑下垂、复视,全身乏力,活动后尤甚,自服“溴吡斯的明”1片/次,3次/日,服药1周后眼睑下垂及复视症状略有改善,但全身仍乏力,双上肢乏力明显,经别人介绍从哈尔滨来我院治疗。来院时患者双眼上睑下垂、复视,全身乏力,双上肢无力,活动后尤甚,有晨轻暮重特点,纳少,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言语流利,无吞咽困难及咀嚼无力,无呼吸困难。自诉既往体健,无甲状腺疾病及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病史。

  诊断:(脾虚气弱型)痿证(西医称为重症肌无力)。

  患者以反复出现眼睑下垂为主,近半个月出现全身乏力,纳少。四诊合参,当辨证为脾虚气弱,筋脉失养。治当补中益气升阳,处方为:党参15g,炙黄芪30g,生黄芪15g,升麻15g,白术12g,葛根15g,陈皮12g,黄精12g,柴胡12g,大枣9g,仙灵脾15g,锁阳15g,当归15g,枸杞子15g,炙甘草9g。14剂,水煎服,1日2次。配合溴吡斯的明,1片/次,3次/日口服。

  2013年9月1日二诊:服前方14剂后,复视已消失,全身乏力减轻,双下肢肌力5-级,双上肢肌力4+级,纳可,二便调,寐安。但自觉行走一定距离后双下肢乏力加重,伴汗出。考虑病人仍气虚明显,故前方中炙黄芪加至60g,增强益气之功,川牛膝30g,独活12g,再进14剂,同时溴吡斯的明减为半片/次,3次/日口服。

  2013年9月15日三诊:病人双眼眼睑恢复正常,行走较长距离后有双下肢乏力感,休息后能够缓解,双上肢基本恢复正常,嘱其坚持服溴吡斯的明半片/次,3次/日口服,如病情未复发或加重,每隔两周减半服用,直至停药,中药继续口服前方治疗,坚持口服3个月。 (王长德)


刘清泉用中医药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2018-06-14 13:56:07)[编辑][删除]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是指肌无力症状局限于眼外肌,此病任何年龄均可起病,绝大多数病人可能在起病2年内发展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西医治疗本病尚无特效方法。导师刘清泉用中医药治疗该病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王某,女,38岁。2013年5月28日初诊。
 
   患者因发现右侧眼睑日渐下垂,至某医院就诊确诊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遂来就诊。刻下症见右侧眼睑下垂,眼裂变窄。自觉疲乏,纳食可,睡眠佳,二便调。舌紫暗,苔白腻,脉沉弱。予大剂补中益气汤合龙马自来丹加味。
 
   处方:生黄芪90克,党参30克,炒白术15克,陈皮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当归15克,炙甘草15克,生晒参10克,广地龙15克,金银花15克,制马钱子0.3克(分冲)。28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后,患者自觉症状好转。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弱。仍守前方,加量再进。
 
   处方:生黄芪120克,生晒参15克,生山药30克,炒白术15克,陈皮10克,当归20克,柴胡3克,升麻3克,广地龙15克,制马钱子0.6克(分冲),炙甘草15克。14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服药后眼睑下垂好转,双脉细。舌质暗,苔薄白。脉细弱。虑进甘温益气之品,当考虑阴阳维系,守方加入山药、麦冬,以气阴同调。
 
   处方:生黄芪120克,生晒参15克,炒白术15克,生山药30克,当归20克,陈皮10克,炙甘草10克,广地龙15克,制马钱子粉0.9克(分冲),麦冬15克,柴胡6克,升麻6克,金银花15克。14剂水煎服。
 
   四诊:眼睑下垂明显好转,两侧眼裂基本相同。舌质暗红,有裂纹,苔腻。虑进甘温益气,病势已转,舌质之裂纹乃阴精不足之象,当从脾肾入手。上方加入鹿角片、山药以填精。
 
   处方:生黄芪120克,生晒参15克,炒白术15克,生山药60克,鹿角片30克,苍术15克,广地龙15克,制马钱子0.9克,土元10克,麦冬15克,炙甘草10克,柴胡10克,升麻6克。14剂水煎服。
 
    按 导师刘清泉治疗本病,多从健脾益气、通络解毒入手,以补肾填精善后。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肌肉,眼部五轮学说之“肉轮”亦为脾所主,故选东垣之补中益气汤,大剂峻补脾气。龙马自来丹乃王清任《医林改错》治痫症之方,此处移治重症肌无力,乃取其通络之效。马钱子为剧毒之品,需严格炮制,其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一日剂量在0.3~0.6克才能起效。《内经》虽有“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明训,为安全起见,还当逐渐加量为宜。重症肌无力发病多认为与免疫有关,刘清泉从中医角度考虑,认为本病有毒邪内侵的因素,故加入金银花一味以解毒。三诊时加入麦冬、山药,四诊时加大山药用量,并加入鹿角,体现了由气及阴、由脾及肾、由养阴及填精的治疗思路。(陈腾飞 整理)

全身肌肉僵硬治验一则

 李庚和治疗重症肌无力经验 (2024-12-13 04:48:23)[编辑][删除]
共用七方,解除风、寒、湿、热、瘀之病因,奏祛风开噤、清热燥湿、温经通痹、活血化瘀之效——
全身肌肉僵硬治验一则
摘自2024-12-12中国中医药报
李伊晓 河北张氏瑞仁堂医药科技中心裕华中医诊所
河北张氏瑞仁堂医药科技中心裕华中医诊所医师张景淼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在诊治全科疾病上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擅长治疗妇科疑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头痛、鼻炎及久治不愈的慢性发热疾病、难治性皮肤病等。
神经性肌强直是由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自发性、连续性、肌肉活动性疾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进行性神经肌肉疾病,又称艾萨克斯综合征。临床特征为肉眼可见的肩部、大腿、小腿肌肉不自主连续颤动,轻者睡眠后可减轻或消失,重者睡眠中仍可出现。其病变部位可以是局部或全身,常影响面部和四肢,睡眠、神经阻滞、麻醉等手段无法阻止肌肉僵直。它还或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如过度出汗、腹泻、肤色变化以及不明原因导致的高热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根治的方法。所有与艾萨克斯综合征相关的疾病都很罕见,而且没有随机对照试验形式的证据。
药物治疗包括应用钠通道抑制剂(例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拉莫三嗪等),目的是抑制周围神经的过度兴奋。免疫疗法包括单采疗法、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类固醇脉冲疗法。以上疗法疗效还没有可靠的跟踪数据,除由于药物副作用或手术带来的痛苦外,还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以及未来的众多不可预知性。现将张景淼治全身肌肉僵硬验案一则整理分享如下,以飨同道。
李某,男,54岁,2024年10月12日初诊。主诉:口噤、吞咽困难伴全身肌肉僵硬进行性加重1周。患者自述1周前晚间睡眠时受风,晨起出现牙关紧闭,吞咽、说话困难,言语不清,睁眼困难,视物模糊,身体僵硬,胸闷气短汗出,活动后加重。先后于村卫生所、县医院、市医院就诊,皆无诊断,患者病情日趋严重。后于北京某神经科见长的三甲医院进行PET-CT、肌电图等检查,诊断为神经性肌强直(艾萨克斯综合征?)。刻下:牙关紧闭,舌僵硬难以伸出,吞咽困难,睁眼困难,全身肌肉僵硬,以颈背僵硬沉重为重,行动缓慢受限,说话缓慢困难,言语不清,时发全身肌肉不自主颤动,阵发性胸闷伴汗出,气短,活动后加重,食欲下降,精神烦躁,身体疲惫。舌紫黯,苔厚、黄腻,脉弦数。
辨证:寒热错杂,风湿夹杂,气血痹阻。
治则:滋阴凉血清热,燥湿祛风通络。
方用防己地黄汤加减:防己7.5g,甘草7.5g,桂枝22.5g,防风22.5g,生地黄80g。3剂。前4味药,以60度酒200ml,渍12小时,绞取汁;生地黄蒸1小时,切碎,绞取汁;以铜器将上2种药汁和匀,分2次服。
服用2天后感觉所有症状有所缓解,可啜稀粥。带药1天,前往北京进一步检查。
10月22日二诊:眼可正常睁开,口可张开一指,吞咽及走路好转,说话较前顺畅,身体僵硬程度减轻。处方:葛根15g,防风15g,黄芪9g,芍药9g,桂枝9g,生姜18g,大枣4枚,黄柏9g,苍术6g,羌活6g,萆薢9g,川木通6g,鹿角胶(烊化)6g。3剂,水煎服,日1剂,日2次。
10月25日三诊:张口可达一指半到两指,开始进食少量固体食物,胸闷气短、出虚汗好转,走路等肢体活动亦好转。欲用口腔科开口器撑开观舌,未成行,舌紫黯。脉率平静时74次/分,紧张时84次/分,血压142/90mmHg(平素高血压),体温36.5。处方:柴葛根15g,防风15g,天麻6g,桃仁9g,红花9g,川芎9g,当归9g,威灵仙9g,生薏苡仁6g,皱木瓜6g,黄柏6g,炒苍术6g。生姜3片,大枣4枚为引。3剂,水煎服,日1剂,日2次。
10月29日四诊:口张进一步见大,可咀嚼稍硬食物,低坐位时可以自己站起,效不更方,继服上方3剂(中间因前往北京检查耽搁服药2天)。
11月4日五诊:吞咽好转,可正常吃饭,舌能伸出,说话恢复正常,走路轻快,身体震颤症状未再出现。处方:炙甘草12g,人参9g,生地黄30g,桂枝(去皮)9g,阿胶(烊化)6g,麦冬(去心)10g,麻仁10g,生姜9g,大枣5枚为引。3剂,水煎服,日1剂,日2次。
11月8日六诊:口可张大,张到最大时感觉紧、痛,说话、吃饭、走路均正常,肩背轻松,胸闷气短出虚汗等症消失。刻下:大便干,略有痰。舌苔变薄,舌色由紫转红,苔黄。处方:葛根15g,防风15g,皱木瓜9g,薏苡仁6g,防己15g,独活9g,桑寄生6g,杜仲炭6g,怀牛膝6g,秦艽6g,茯苓6g,肉桂心6g,川芎6g,甘草6g,赤芍6g,竹茹6g,细辛3g。3剂,水煎服,日1剂,日2次。
11月14日七诊:大便干、咯痰均消失。口张最大时紧,不再有疼痛感。苔黄腻。血压150+/90+mmHg。处方:怀牛膝15g,生赭石(先煎)15g,生牡蛎(先煎)8g,生龟板(捣碎先煎)8g,生杭白芍8g,玄参8g,天冬8g,川楝子(捣碎)3g,生麦芽3g,绵茵陈3g,甘草2g。3剂,水煎服,日1剂,日2次。
11月20日八诊:血压有所下降,145/90+mmHg。牙关紧进一步好转,余无。舌苔白腻,有裂纹。处方: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黄9g,川芎5g,赤芍6g,川牛膝9g,桔梗5g,枳壳6g,柴胡3g,甘草3g。2剂,水煎服,日1剂,日2次。
11月24日回访:血压进一步下降,120/90+mmHg,牙关紧进一步好转,张到最大时略紧,余无。舌苔白,前中部少苔伴裂纹,略有齿痕。患者感觉良好,拒绝继续服药调治。
12月5日随访,症状全部消失,血压120/85mmHg。
按 该患者发病前1周因事务繁多忙碌劳累,汗出而腠理开,夜卧当风,风邪遂凝于血脉,寒湿客于肌肤,致全身肌肉僵硬不仁。
患者以面口部肌肉僵硬最为严重,口噤难开,难以进食,故先用防己地黄汤祛风,治其口噤。方中的防风、防己祛风除筋弱,可以疗口噤。患者初病时误以为感冒,自服抗感冒、消炎药,损伤阳气,而生地黄性凉,故用酒压制其凉性,且可令药通行全身。
观其症状有寒,因寒性收引,故全身僵硬;整体综观,舌苔厚、黄腻,说明有湿热。脉弦数,亦有热、有风。合而参之,寒热错杂,风湿夹杂。热在里,寒在经脉,风在肌肤,湿伴全身。故二诊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二妙散加减。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二妙散清热燥湿,使热从小便而走。因患者本身肌肉僵硬,若以发汗去热,则损伤津液,肌肉愈加僵硬。加葛根、羌活治项背僵硬,防风祛风,萆薢舒筋活络且清热,川木通利水,鹿角胶补肾。
患者身体僵硬日久,有瘀血痹阻之势,故三诊用桃红饮合二妙散加减,活血祛瘀,祛风利痹,兼去湿热。方中仍以葛根、防风为君,舒缓项背。加天麻息风止痉,薏苡仁、木瓜舒筋活络。
前三诊处方以祛风、活血为主,患者明显好转,但亦有伤阴之嫌,故五诊用炙甘草汤益气滋阴补血。六诊时患者已基本恢复正常,但病久损伤肝肾,故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祛风舒筋络,且强筋骨。
患者平素血压高,为防肝风内动引动旧病复发,七诊选用镇肝熄风汤平肝潜阳,降低血压。八诊用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降低血液黏稠度,亦可降低血压。
以上七方针对风、寒、湿、热、瘀之病因,共奏祛风开噤、清热燥湿、温经通痹、活血化瘀之效。

痛风治验【草根一生】

  全身肌肉僵硬治验一则 (2015-03-13 05:48:24)[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痛风系代谢性疾病,乃湿毒痰瘀交互为患,留滞经脉而成。   

      某,男,36岁,2012年9月21日初诊。

    主诉:患痛风3年,右足第一跖趾关节常剧烈疼痛,夜间尤甚,自服别嘌呤醇即可稳定,此次因饮酒而复发。刻诊:右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灼痛,难于行走,形体肥胖,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血尿酸:920umol/L。

    诊断:痛风。证属湿毒痰瘀,留滞经脉,痹阻关节,宜除湿解毒,祛痰消瘀,通络散结。

    处方:法半夏,胆南星,连翘各10克,海浮石,银花藤,醋炙鳖甲各15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全蝎5克,大贝15克,海藻30克,元参15克,昆布30克,土茯苓20克,乌贼骨15克。水煎,每日一剂,分3次服。。

    另用冰硼散、硫黄软膏调匀,敷于患处。

    二诊:翌日患处关节红肿灼痛大减,停敷外用药。守内服方继进14剂。

    三诊:患处关节红肿灼痛消失,复查血尿酸378umol/ L。为防复发,上方扩大10倍制丸继服3个月。嘱其多饮水,忌食含嘌呤类食物、饮酒,随访2年,未再复发。

    按  本案以除湿解毒、祛痰消瘀、通络散结立法,是为正治。本案法本不奇,唯药物选择异乎寻常。观历来治疗痛风之方,鲜有选用鳖甲、乌贼骨类。实鳖甲可去骨节间癥瘕恶血痰癖,醋炙则功力大增,乌贼骨制酸止痛,敛湿通络,正是本案选药之意也。

痿病验案【草根一生】

  全身肌肉僵硬治验一则 (2015-02-17 04:54:17)[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痿病验案【草根一生】

       肾主骨生髓,肝主血生筋,“痿病”下肢痿软难行,腿麻疼痛,脉细,当属肝肾不足,精血亏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可某,男,60岁。2013年4月10日初诊。

    患者“胸椎肿瘤术”后1个月发病,右腿麻木、疼痛,双腿痿软乏力、不能行动。舌苔薄黄腻,脉细。

    辨证:肝肾亏虚,兼挟湿热。

    治法:滋肝肾、强筋骨、祛湿热、通经络。

    主方:加味金刚丸合四妙散。

    方药:萆薢10克,菟丝子15克,肉苁蓉15克,巴戟天15克,川牛膝20克,木瓜20克,杜仲15克,天麻10克,僵蚕15克,全蝎5克,苍术6克,黄柏8克,秦艽10克,薏苡仁15克,蜈蚣1支。10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后腿痛、麻木稍减,双腿仍痿软不能活动。舌苔薄黄,脉细。续前方15剂,水煎服。

    三诊:诸症悉减,双腿可稍行走。舌苔薄白,脉细。继以加味金刚丸加减。

    方药:萆薢10克,菟丝子15克,肉苁蓉15克,巴戟天15克,川牛膝20克,木瓜20克,杜仲15克,天麻10克,僵蚕15克,全蝎5克,乌贼骨15克,炒鹿筋10克。20剂,巩固疗效。

    追踪3个月,病者腿软日渐好转。

    按: 患者因湿热闭阻,又见腿麻疼痛,舌苔薄黄腻。其于“胸椎肿瘤术”后发病,但综观诸症及舌脉,并无血瘀之征。故取加味金刚丸合四妙散。加味金刚丸功能补肝肾、壮筋骨,主治肾损骨痿,不能行动;四妙散功能清热利湿、舒筋壮骨,主治腿痿软疼痛。两方合用以达补肾壮骨、清热利湿之功效。在两方之中,再加蜈蚣1支,以增通络止痛之效。方证相合,药达病所。

痿证病案二则【草根一生】

   痿病验案【草根一生】 (2015-02-21 04:52:39)[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痿证病案二则【草根一生】

  病例一  谈某,男,28岁。

  主诉:四肢进行性麻木无力6月余。患者6个月前,先双手指尖麻木,并逐渐上升至肘关节处;下肢亦从足尖开始,向上发展至踝关节,麻木感加重,并伴有捆绑感。腰穿示:蛋白-细胞分离;肌电图示:上下肢F波异常,双侧胫神经H反射未引出,提示神经源性肌电改变,周围神经损害可能 (运动及感觉神经脱髓鞘损害伴轴索损害)。

  刻诊:症状同上,查上肢腕关节、下肢踝关节以下感觉减退;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慢性格林巴利综合症。

  中医诊断:痿证(湿热浸淫)。治拟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方用四妙丸加减。

  组方:黄柏12克,苍术12克,生炒薏仁各30克,厚朴12克,牛膝12克,豨莶草15克,地龙12克,木瓜12克,泽泻12克,全蝎6克,藿佩兰各10克。7剂。

  二诊:四肢麻木略有好转,仍有肢体困重,大便偏溏,服用激素,强的松片60mg/日,肝功能异常,舌边红,苔腻,脉弦滑。仍以四妙丸加减清利湿热,活血化瘀。

  四诊后症状明显好转,后巩固治疗,病情稳定。

  按:本案因饮食肥甘,嗜酒,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生,壅遏筋脉,营卫受阻,发为痿证,方以四妙丸加减,清热利湿,通利经脉。


  病例二   夏某,女,43岁。

  主诉:双眼睑下垂半年余。患者双眼睑下垂半年余伴有复视,有时讲话含糊,饮水呛咳,晨轻暮重,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可略减轻。诊断为重症肌无力,服用吡啶斯的明1片,tid;并用强的松30mg,qd,逐渐加量至60mg;仍有眼睑下垂,复视,咀嚼无力,夜间出汗,大便溏,日行2~3次,饮食调。

  中医诊断:痿证。治拟补中益气,柔肝息风,方用《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组方:炙黄芪80克,炒当归12克,白术15克,陈皮6克,党参30克,山药15克,淫羊藿30克,苏梗9克,炙甘草6克,蝉蜕6克,僵蚕9克,地龙9克,升麻6克,柴胡6克,炒扁豆15克,炒薏仁30克,生晒参9克,紫河车粉6克(吞)。7剂。

  患者以上方加减坚持治疗月余,复诊时肌无力症状明显好转。

  按:本案患者初诊时以中气不足为主,兼以肝肾阴虚,虚风内动;故在治疗上以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为主,复诊时症状好转。

  患者因嗜食烟酒,痰湿内生,加之疲劳过度,脾胃亏虚,精微不运,脾主四肢肌肉,故见眼睑下垂,活动耗气,诸症加重;病已半载有余,脾胃亏虚,精微不布,肝经失养,“肝开窍于目”,故视物成双;中气不足,言语含糊,咀嚼乏力,饮水呛咳;脾虚运化失常,大便偏溏;舌淡胖苔薄,脉细为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之象。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而致元气虚衰,是本病的主要原因,故主要责之脾肾两脏;但凡有视物模糊,不能转睛或复视则累及肝也,故在治疗过程中,调补脾肾贯穿始终。

  以上两则病例,虽均为痿证,但病因不同,表现症候不同,治疗方法亦不同。前者脾胃湿热内蕴,取清利湿热,健脾之用;后者肌无力,复视,脾胃亏虚,健脾益气为主,一清一补,同样是治痿独取阳明的灵活运用。

独取阳明”三议【草根一生】

    痿证病案二则【草根一生】 (2015-02-21 04:48:18)[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独取阳明”三议【草根一生】


  痿证的形成,《素问·痿论》认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宗筋之会,会于七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

  阳明经能主持诸经,即诸经在主润泽众筋的功用中,阳明经起主导作用,因此阳明经虚则宗筋松弛,带脉不能约束缩引,发为痿证。采取“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为治疗痿证的具体措施,这是对“治痿独取阳明”这一治疗总则的扩展。 

  理解其意义有三:

  一是“取阳明”是治疗痿证的关键。足阳明胃经为五脏六腑之海,有润养宗筋作用,而宗筋有束骨利关节之功,人体的骨节筋脉依赖阳明化生的气血以濡养,才能运动自如,阴经阳经总会于宗筋,合于阳明;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将来自阳明之气血渗灌溪谷,并于阳明合于宗筋。

  因此阳明虚为痿证总的病机,治痿取阳明指出了阳明经的主导作用。无论针刺、药物,均以补脾胃——后天之本为重点。

  二是“取”并非“补”。虚则补之,但此处“调其虚实,和其逆顺”,应知并非补字可以一概而论的,同时包括祛邪一面。若是脾胃亏虚,气血不足,则健脾益气补中;若是阳明经过盛,湿热蕴脾,当是清热除湿健脾。

  三是“独取”并非“只取”。“各补其荥而通其俞”,治疗时也是必须辨证论治的,在痿证的不同阶段,病因病机不同,治疗原则亦有异。如张介宾注“盖治痿者,当取阳明,又必察其所受病之经而兼治之也。如筋痿者,去阳明厥阴之荥俞;脉痿者,去阳明少阴之荥俞;肉痿骨痿,其治皆然。”朱丹溪也指出:“泻南方、补北方”,则是从泻心火、滋肾阴方面,达到水火相济,金水相生,滋润五脏治疗痿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