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开始了对系统性硬化症(SSc)的研究,经过数十年的临床研究与实践,于21世纪初提出“中西医结合综合分期疗法”。
系统性硬化症中西医结合综合分期一体化治疗方案包括西医治疗、中药辨证分型内服,中医外治、精神护理和康复治疗五大方面,包含了国际上SSc治疗的最新进展和祖国医学在皮痹病辨证验方,是医院风湿免疫科对SSc治疗近四十年的临床研究与实践的总结。根据患者需求,风湿免疫科总结临床经验开发出多种院内制剂,颗粒状的冲剂携带方便、冲泡可服,多种的冲剂适用于不同病程阶段的SSc患者,其疗效好且方便患者需求。《中西医结合综合分期疗法远期疗效的随访》研究项目中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但能够有效减少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用量,而且可以明显缩短病程,加速病情好转,保护脏器功能。
改善皮肤微循环和中医外治是我们治疗系统性硬化症新的研究方向之一,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基础上,以内病外治为目的的传统外治方法,通过中药煎剂中医外治刺激体表穴位,激发经气,调动经脉,从而达到调气血、疏经脉、调整脏腑功能、扶正祛邪的作用。中医外治增加了病灶局部有效药物的浓度,可直接针对病因、病位发挥作用,已经成为一种没有创伤性的给药新方式。其具备六大优势:
一是通过加强药物与体表部位接触的紧密性和持久性,来达到提高治疗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二是使药物有效成分以较为恒定的速率释放入人体,以此延长药物的有效作用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用药频次;
三是维持体内有效血药浓度,保证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四是避免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增强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五是可应用于一些不适合口服或注射而又具有较高治疗价值的药物,提供了新的给药途径,也可给一部分昏迷患者及口服障碍的患者提供了潜在的替代疗法;
六是中医外治系统易于与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相结合,把药物自身的治疗作用和经络产生的放大效应紧密结合,通过二者的双重作用来进行对疾病的调治。
通过与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相结合,中医外治不仅对人体局部病变组织发挥很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其治疗效果可以深入脏腑,对SSc所累及得脏器发挥调理作用,依据临床观察其疗效极为显著。这也成为中医外治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引入精神护理的概念是医院风湿免疫科治疗SSc中的又一次创新,科室指派专人与心理医师和社工共同组织了“斯凯洛斯”关爱小组,定期对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对存在问题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重视情绪致病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促进患者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病人普遍反响较好。
国内外有很多报道,在经受严重的心理创伤后不久SSc患者的病情急剧恶化,维护SSc患者的心理健康也是其治疗的一个方面,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病人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较好;而祖国医学也将情志列入皮痹病的发病原因,将中医情志调理引入SSc的治疗,并将其作为治疗的一个方面,是风湿免疫科治疗SSc中的又一次有益的尝试。
另外SSc作为一种长期疑难慢性病,其治疗过后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需要医生、护士、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努力。是长期复杂的一项工作,目前国内还没有十分完善的社区康复机制,患者不得不长期反复住院治疗,经济压力沉重,我们借助电话、网络、微信等新的通信手段,指导患者居家完成日常护理、治疗和康复,并专门开设了病人微信群,能够为患者康复提供可行、全新的策略。不但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能力,也节约了有限的医疗资源,是对新医疗模式的一种有益探索。
医院风湿免疫科采用一体化法中西医结合综合分期疗法治疗系统性硬化症已10年,疗效显著,但他们没有故步自封,科室联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开展了遗传、基因研究,发病机制的探索,搜索中药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基因有效靶点,结合国际前沿科技探索祖国医学的奥秘,研究新的、更精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SSc的医疗方案。
在对SSc中西医结合诊疗孜孜不倦的探索中,这数十年来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医护人员由上世纪80年代的不到十人扩大到现在的三十多人,床位翻了一倍,年收治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超过600人次,科室的影响力也日渐扩大,与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同领域专家展开多次线上线下的交流合作,参与的“国际系统性硬化症协作网”在系统性硬化症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新药研发等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2018年由系统性硬化症关爱之家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系统性硬化症大会暨首届海峡两岸医患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的专家与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临床医生、医药企业、病友及病友家属汇聚一堂,
共述系统性硬化症研究的进展,让更多人了解系统性硬化症,关注和理解患者群体。
未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仍将紧跟国际上SSc治疗的进展,并且进一步回顾和总结前辈中医古方的研究,并使用现代医疗技术验证、探索古方治疗机制,从而总结出更多的方剂成药,同时中医内外兼治,西医心理学与中医情志调理结合,使一体化法中西医结合综合分期疗法这个SSc的新型治疗方法有着更多的选择和更广泛的前景,将祖国医学的经验和现代医学的严谨结合,更深层次地发掘出中医药的价值,成为患者心目中软化皮肤的中医“魔法师”。(赵荫环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医海无涯书为径——祝贺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刊行
(2022-11-29
08:32:16)[编辑][删除]
——祝贺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刊行
时间:2021-03-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晁恩祥
王承德教授,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十七分册,每一分册以病立论,独立成篇,理法方药齐备,通览古今,中西并重。细观其学术性、理论性、权威性均有较高的水平。集国内著名风湿病专家,通力合作,鸿篇巨著,乃风湿病诊疗之集大成者。王承德教授师出名门,博学敏思,承谢海洲老、焦树德老之遗风,得路志正老之心传。
医林俊杰。业界翘楚。
以“勿拘于产后,勿忘于产后”的思路,阐述以“症”到“证”到“病”的认识历程
惊闻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首批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于2021年3月11日凌晨仙逝,悲痛万分。回想起先生音容笑貌,泪如雨下,诗以为念:
巨星陨落弋矶山,十里长哭绕定潭。 仙逝医魂还旧土,一路灵归到新安。
张氏一贴慈永驻,痿痹同治内外观。 医外功夫话医理,医术医道法自然。(仝小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性皮肤病。先师赵炳南老大夫强调,要根据湿疹的临床表现,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不但对成人的急性湿疹有丰富的治疗经验,而且对婴儿湿疹也颇有心得。
急性湿疹的临床表现为发病急,病程短,局部皮肤初起红斑,潮红,佩热,肿胀,继而红斑上出现散在或密集丘疹或水痘,渗液流津,瘙痒不已。重者伴有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弦数。证属湿热内蕴,热重于湿,郁于血分发于肌肤,应以清热利湿佐以凉血为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芋、丹皮各10克,白茅根20克,生地15克,银花10克,车前草20克,生石膏30克,六—散30克。水煎服。加减:若身热,口渴,心烦等全身症状明显者,可加羚羊角粉0.2~0.3克(或用生玳瑁3克)。痒重者加白藓皮、地肤子各10克;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军6~10克。
若发病较缓,皮疹以丘疹或水疤为主,皮肤潮红,程度较前者为轻,瘙痒重,抓后糜烂,渗出较多,伴有身倦、纳差、便塘或干、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滑或弦滑或缓,证属湿热内蕴,湿重于热。应以健脾利湿,佐以清热为治。方用经验方:赤茯苓、白术各12克,黄芬、桅了、龙胆草、权壳、生地、竹叶各10克,灯心3克,六一散15克,车前草20克。
除内服药外,还要根据局部表现,配合外用药。若初只是红斑,无渗出者可用:六一散30克,祛湿散(川连24克,黄柏240克,黄芩120克,槟榔90克,共研细末)15克,化毒散(市售)10克,混合均匀外扑。
若水疤糜烂渗出者,可用马齿苋60克,煎水1000毫升,冷湿敷(或用龙葵、胆草、蒲公英、野菊花,任何一味,煎水湿敷,用法同上)。湿敷后用甘草油调祛湿散外涂。具体用法为:取甘草油60毫升,祛湿散15克,调呈稀糊状,外涂。
用中药湿敷有祛湿清热,消肿止痒的作用,同日寸使局部渗出液吸收,炎症消退,用之得当,取效甚速。
婴儿湿疹,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婴儿皮肤病,好发的部位为头面,四肢、躯干。表现为散在红斑,丘疹,水疤,重者糜烂,渗出,结痂。系因胎毒,胎热遗留,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感风湿热邪所致。治疗时不宜过用苦寒药,以免戕伤脾胃。应以甘寒清热,淡渗利湿为主,佐以消导化湿为治。经验方为:淡竹叶6克,灯心2克,银花、丹皮、白藓皮、车前草各6克,炒谷稻芽各10克,六一散10克。方中所用谷稻芽旨在开胃消导以改善小儿的消化机能,以利湿去热清。局部治疗同急性湿疹。
秦汉混
急性湿疹,见皮肤发痒,蔓延游走,抓破流津血,或皮肤黄水淋漓,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者,为风湿热三邪俱盛,方用清热逐风汤: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15克,野菊花15克,连翘10克,银花10克,地肤子15克,苦参15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防风10克,僵蚕10克,当归10克,泽泻lO克。
若皮肤发痒作痛,滋水淋漓,口干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者,为湿与热蕴结所致,治宜苦寒清热,芳香化湿,淡渗利湿之法,用分消湿热方:银花15克,连翘10克,黄芩10克,蒲公英30克,栀子10克,野菊花15克,苫参15克,地肤子15克,藿香16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茅根30克。
若皮肤搔痒难忍,蔓延游走,甚或皮肤津水浸淫者,属风湿俱盛,宜祛风除湿法,用祛湿除湿方,防风l0克,薄荷3克,蝉衣6克,黄柏10克,苦参15克,地肤子15克,蒲公英30克,银花10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法半夏10克,苡仁15克,猪苓10克。若内服药一时未能生效,可外用湿热清洗汤:黄柏30克,地肤子60克,苦参30克,川椒30克,薄荷叶15克,大枫子30克,蛇床子60克,千里光30克,冰片1克(分2~3次用,洗前加入),用水煎至3大碗左有,再加温水适量,淋洗患部。
慢性温疹之治,宜辨清血虚生风或气血不足兼湿热阻络。前者宜养血祛风,选用四物汤加防风、僵蚕、蝉蜕、丹参、鸡血藤等;后者宜补益气血兼清热除湿通络。选用黄茂、党参、白术、当归、生地、丹参、鸡血藤、地肤子、苦参、僵蚕、蝉蜕、茯苓等。
湿疹一证,究其因,内责之心脾两经,外责之风、湿、热邪侵扰。在施治中,按病程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送行施治。
(1)急性湿疹,具有发病急,范围广,皮疹形态多,皮疹与正常皮肤边界不清,易感染化脓等特点。严重者易引起附近淋巴结肿大,甚至发烧等全身症状。常伴有便秘或便搪,搜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象。治分二型:
热重于湿者,皮疹局部颜色渐红,发热而痒,不渗液或很少渗液,治以清热利湿,宗解毒泻心汤及龙胆泻肝汤意,药用:黄芩10克,黄连6克,山桅10克,生石膏30克,牛蒡子10克,知母12克,龙胆草10克,柴胡10克(先煎),生地12克,当归10克,车前子10克(包),泽泻10克。水煎服。
外治法:银花、野菊花各20克,马齿苋、生地榆各30克。布包水煎,待温时洗患处约30分钟,然后再撤青黛散;青黛10克,黄柏10克,滑石20克,煅石膏20克,煅炉甘石10克。上药共研细末外用。渗液不多时,可用水调涂。
湿重于热者,皮疹局部红肿多不明显,而搔痒重,渗液多。舌苔白腻,脉缓。治以健脾胃,除湿邪。用平胃散与益黄散化裁:苍白术各lO克,陈皮10克,川朴10克,猪获苓各10克,清水豆卷12克,冬瓜皮30克,白花蛇舌草3~5克,泽泻10克,六一散(包)10克。水煎服。
外治法:苦参、土茯苓、蛇床子、白药皮各30克,川椒10克。布包水煎,待温时湿敷皮诊处。每日洗30一60分钟,然后再外撤湿疹散(自拟方):黄柏4.5克,黄芩3克,轻粉1.5克,冰片0.3克,青黛3克,煅石膏4.5克,大黄4*5克,蛇床于10克,血余炭10克。上药共研细面,薄薄涂于患处,能除湿止痒。待渗液基本消失后。可加适量凡士林及羊毛脂配成软膏薄薄涂之,既能收余湿,又能保护皮肤。
(2)慢性湿疹多由急性湿疹反复不愈衍变而来,易于局限在某些特定部位,如四弯、手背、耳廓、尾能、双小腿等。皮损粗糙,肥厚、边界清楚,阵发奇痒,病程长可数十年不愈,发于小腿的湿疹,常伴静脉曲张,感染溃破后治疗困难。
皮疹干燥,肥厚者、治以养血祛风,以本院经验方润肤丸加减,生热地各15克,炙黄芪15克,当归10克,元参15克,天麦冬各10克,黄芩10克,丹皮12克,乌梢蛇10克,僵蚕10克。水煎服。日2次。
若发于双下肢呈静脉曲张型湿疹.伴感染渗液者,可以本院苦参九加活血通络之品:苦参12克,防风10克,防已10克,鸡血藤20克,山栀12克,热大黄10克,生地15克、苍术10克,黄柏10克,牛膝12克,当归12克。水煎服,日2次。
外治法:皮疹无渗液者可涂黄连膏:黄连12克,苍术6克,黄柏6克。上药共研细面,以凡士林150克,调均外涂。如下肢静脉怒张,胀痛,皮疹有感染渗液者,外用苦胆膏(自拟方):生南星面30克,生半夏面30克,鲜猪胆汁25克,老醋250克,文火熬3小时左右,放凉成膏后外用。二天后用软坚膏(自拟方):连翘60克,威灵仙60克,山豆根60克,冰片6克。共研细面,以凡士林调匀成膏外涂。两膏交替外涂。
苦胆膏外涂对慢性湿疹衍变成的慢性溃疡,效果较好,尤其是对结核性溃疡疗效更佳。软坚膏对静脉炎引起的病痛及静脉怒胀之胀痛最宜。二方交替使用,可达解毒利湿,活血通络,促进溃疡早期愈合的效果。
【湿疹验方秘方】
1、取陈醋(最好用镇江陈醋)250毫升,樟脑丸1个。于陈醋(最好用镇江陈醋)内浸泡3天后,用醋搽患处,每日3次,至治愈。特效。
2、用墨鱼骨适量。将墨鱼骨粉用火煅烧,呈棕红色时乘热研成细末,即成墨鱼骨粉,可装瓶待用。将患处用淡盐水洗净、擦干,然后将墨鱼骨粉直接撒在患处,使之形成一厚膜,最后盖上一层油纸,外用纱布包扎,2天换1次,数次便可治愈湿疹。
3、取玉米须适量。将玉米须烧灰存性,研为末,以香油调拌,外敷患处。
4、用绿豆粉30克,醋30毫升,蜂蜜9克,冰片3克。绿豆粉炒成灰黑色,加入醋、蜂蜜、冰片,共调和为胶状,摊油纸上,当中留孔,敷于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