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败酱草:清热消瘀,治上下内外疮毒

(2022-12-25 08:40:26)


燕京刘氏

时间:2020-09-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王庆国

  败酱草为败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败酱、白花败酱的带根全草。性味辛、苦、寒,归胃、大肠、肝经,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之功。《本草正义》言:“此草有陈腐气,故以败酱得名。”

  从历代著录来看,败酱草不唯清热解毒,还有活血消瘀之功,既入气分,又入血分,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兹就笔者临床所习用者记录如下。

  通治三焦热毒痈疮

  败酱草为历代治热毒痈脓之良药,因其味苦性寒泄热、辛散善降,既入气分,又入血分是也,如经方薏苡附子败酱散即为治肠痈之名方。汉代以后,历代本草均有其治痈脓的记载。

  本方加减运用得当,可以治疗上中下三焦之诸般热证,如丹毒、毛囊炎、湿热性皮炎、蜂窝组织炎、肺炎、泌尿系感染等。配伍金银花、辛荑、鱼腥草、公英、川芎,可治鼻炎鼻窦炎;配公英、板蓝根、大青叶,桔梗、木蝴蝶,治扁桃体炎;配黄芩、鱼腥草、杏仁、浙贝、麻黄、石膏,治肺炎;配茵陈、凤尾草、虎杖、垂盆草、五味子,治肝炎;配伍仙鹤草、薤白、白芨、干姜、黄连、灶心土等,治结肠炎;配伍红藤、鱼腥草、公英、莪术、附子、薏仁,治盆腔炎等。对于乳腺炎,痈疮疔疖之体表化脓性炎症,不论何期,均可配合使用,常用五味消毒饮加天花粉、皂刺。

  笔者曾治一乳腺炎患者,出现化脓指征,外科建议切开排脓,但患者恐惧,遂来就诊中医,当时便取五味消毒饮大剂投之,加瓜蒌、牛蒡子、天花粉、皂角刺、败酱草各40克,服药后3天红肿减轻,疼痛消失,5天后顶端出少许脓汁,继续服药2周而愈。

  消痈清热乃治胃酸之良药

  败酱草治疗胃病吐酸,乃近人湖南中医研究院邵冬珊所首倡,曾撰文发表于《中医杂志》。邵冬珊引《证治汇补》之语云:“大凡积滞吞酸,久郁成热,则本从火化,因而吞酸者,酸之热也。若客寒犯胃,倾刻成酸,酸之寒也。”故他认为“大凡吞酸,总以热证为多见。”故每见吞酸即加入败酱草而取效。笔者学习他们的经验,近年来用此药治疗胃炎、消化性溃疡之吞酸,确有疗效,常将此药与蒲公英相伍。败酱草尚有杀灭幽门螺旋菌作用,并能入血分,对糜烂、溃疡者效果更佳。

  笔者曾治一男士,患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心下痞满疼痛,以半夏泻心汤合百合乌药汤加黄芪、当归、三棱,治疗2周后疼减、痞消,但遗留吞酸、返酸症不减,遂于前方中加败酱草、蒲公英各30克,1周后吞酸明显减轻,2周后病愈,2月后幽门螺旋菌检测转阴。

  活血散瘀疗产后诸痛

  古代文献记载败酱草可用于产后诸痛,如《本草纲目》云:“古方妇人科皆用之。”《日华子本草》则谓其主“产前产后诸疾,催生、落胎、血运,排脓,补瘘,鼻洪吐血,赤白带下。”如《外台秘要》治产后恶露七八日不止,用败酱草配伍当归、续断、芍药、川芎、生地、竹茹为散服;《广济方》治产后腰痛,气血流入腰腿,痛不可转者,用败酱草配伍当归、川芎、芍药、桂心;《卫生易简方》治产后腹痛如锥刺者,更是不加任何药物,只以败酱草5两煮服即效。

  笔者曾治一产后感染患者,经消炎后高热退,但低热不消,每日徘徊于37~38之间,恶露3周未止,求治于余。余用生化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合方,其中败酱草用至40克,服药后3天热渐退,1周后热平而恶露止,2周痊愈出院。

  败酱草临床用量须大,少则乏效,一般30克起步,最大用量可至100克。需要注意的是败酱草性味苦寒,对于平素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可适当减少用量,或配伍干姜佐制之。

  败酱草治疗诸证,可归纳为瘀热、湿热两类,这类病证均有热邪与气郁两端,败酱草一药而兼清热、散郁两种药效,寓清于散,清则热除,散则郁消,诸证可痊。

  败酱草与蒲公英常并行相伍,但二者尚有区别。蒲公英虽为清热解毒药,但祛瘀行散之功不及败酱草,但二者相合,可收一加一大于三之效。(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赵氏中医外科学术流派

 (2022-11-27 03:49:10)[编辑][删除]


时间:2021-03-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周洁 张俐敏

  赵尚华,出生于1943年8月,山西省原平市南阳店人,教授,主任医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出版医学著作《中医外科心得集》《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外治法》《中医外科方剂学》《中医血管外科学》《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等三十余部,发表论文多篇,是著名中医外科专家。

  八方求学经历

  幼年读书时,赵尚华就在校医务室学习注射、包扎、换药等技术,并在校医指导下亲手实践。后来在北京中医学院求学期间,又深得刘渡舟、宋孝志、印会河、祝谌予、席与民、王绵之等老一辈医家亲自教导,并有幸结识了外科名医施汉章教授,从此立下了主攻外科的志向。

  毕业回到山西后,赵尚华在工作之余还向刘治太、包光寿、李汉卿、李茂如等专家学习,其中,张子琳老中医严谨的治学作风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赵尚华,使他养成了每诊一病均留病历的好习惯,以便之后在病房对周围血管病、胆石症、尿石症进行重点观察与临床研究。

  拓展理法方药

  赵尚华自拟阳和通脉汤、逐瘀通脉汤、解毒通脉汤、顾步复脉汤治疗脱疽(脉管炎)不同发展阶段的4种证候。通过220例的临床总结,达到了治愈率69.8%,有效率95.1%的国内领先水平,为山西外科的传承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教学与临床实践,赵尚华逐渐感到中医外科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尚难形成完整的体系,遂在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初明确提出了外科疾病的病因学说——外因以火毒为主,内因以气滞血瘀偏多。通过对外痈、内痈和皮肤病三大外科疾病基本病证类型的分析、演绎和归纳,指出整个外科疾病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外科疾患中成千上百种症状表现和病理转归都归属于阴阳的偏盛、偏衰、相损、相离和转化。这种分析推理的方式和结果证明了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同样离不开传统中医理论中的阴阳概念,从实际上践行了吴师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的论断。

  宋元以来,外科医家将以痈疽疮疡为代表的外科疾患划分为三期:肿疡期(初期)、脓疡期(中期)和溃疡期(后期),并以此为分期辨证之依据,逐步总结出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则,然而却缺乏相关理论指导。赵尚华经过艰苦探索,在《中医外科心得集》中大胆提出了中医外科外治法的“箍围消散法”“透脓祛腐法”“生肌收口法”三段式概括,与临床疾病发展规律相吻合,与治疗内治消、托、补三法相对应,堪称中医外科外治的三大治法,是中医外科学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

  赵尚华撰写的《中医外科方剂学》集其在外科理法方药之大成。总论部分阐述了外科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的组成与变化、方剂的剂型、方药的制备技术以及应用原则和方法等;各论用以法统方的方式选解了古今外科医方约360首;使方剂学不再是简单分类下的积累而是理法的体现,是对传统中医方剂学编排理念的一次革新。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曾称赞:“本书在外治法选出箍围消散、透脓祛腐、生肌收口等有效方剂,在内治法中,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选出消、托、补三大要素,奠定了外科内治之正宗。外科方剂美不胜收,作者提纲挈领、分门别类加以阐述,实为近世外科方剂学划时代的巨著。”

  赵尚华还结合民间的验方及所学知识,创立了“疏风清解汤”(主治上焦风热所致之疮疡如发际疮)、“逍遥蒌贝散”(1985年被全国统编教材《中医外科学》选为治疗乳癖肝郁痰凝证的主方)、椒艾洗药、深静脉炎洗剂、浅静脉炎洗剂、柴翘五淋散、加味羊肾丸等方。

  赵尚华受山西大学数学系教授潘政的启发,发现模糊数学的许多原理与中医辨证施治的思路十分相近。于是通过刻苦自学掌握了模糊数学的基本理论,并将这些原理应用到中医学的经验整理中。赵尚华与山西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研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性静脉炎、乳腺炎的电脑诊疗数学模型,进而制成中医治疗这三种病的电脑诊疗决策选择系统,使中医在疾病诊断的客观化、定量化与治疗的规范化方面找到了新路径。

  创建外科流派

  山西外科在赵尚华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不断传播推广之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赵氏中医外科学术流派。赵尚华的主要思想包括从肝论治乳腺疾病、从血论治周围血管病、以“元宗津血复”辨证法对肿瘤分五个阶段治疗、以气阴学说辨治甲状腺疾病等,培养学术继承人贾颖、张彦敏、闫京宁、赵怀舟、魏峰明、范玲玲等。学派总结赵尚华的学术经验,出版了《赵尚华治疗甲状腺疾病经验集》《赵尚华周围血管病治验集》《赵尚华中医外科临证医案集》《赵尚华元宗津血复辨证法治疗癌症临证实录》等。

  赵氏中医外科学术流派十分重视外治剂型的改进。中医外科外治法对于外治方剂从选药配伍到炮制加工,都有独特的要求和规律。如外用方药往往选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的之品,或酌情选用相反、相畏之药,取相反相成之功,以增强疗效。团队结合现代中药提纯技术在油剂的基础上改良制作成微乳、凝胶状,积极申请专利与成果转化。(周洁 张俐敏 山西中医药大学)

凌波仙子添春意

 (2022-02-11 16:00:32)[编辑][删除]

摘自2022-2-9中国中医药报
缪士毅 浙江省永嘉县委组织部
新春伊始,案头浅盆中的水仙花展露翡翠般的碧叶、洁白晕黄的花朵、亭亭玉立的秀姿、飘逸醇清迷人的芬芳,平添春意。此时,品赏著名画家齐白石画集中的《水仙》,更添几分雅趣。
齐白石是中国近现代画坛极富传奇色彩的画家,擅画花鸟、虫鱼、蔬果、山水、人物,被称为中国画大师,为20世纪中国十大画家之一。他的画作融诗、书、画、印为一体,其笔下的花卉题材众多,水仙花是其中之一。
齐白石的这幅《水仙》,为水墨纸本,870mm×470mm,创作于上世纪20年代中期,在此幅《水仙》画中,可见画面上水仙生机盎然,花茎直立,茎叶扶疏,花朵盛绽,黄冠白英,不避俗却能脱俗。齐白石用手中的画笔,将水仙生机勃勃之状描绘得淋漓尽致,生动逼真。
水仙,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有“凌波仙子”“天葱”“俪兰”“雅客”“姚女花”等雅称。其为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六朝时,已称为“雅蒜”。在唐代列为名品,曾有唐明皇赐虢国夫人水仙12盆的记载。宋代时,水仙人工栽培已盛。清朝康熙年间,水仙花远涉重洋,侨居海外。
水仙在我国主要有两大品系,一种是单瓣品系,花瓣白色,中央花蕊艳黄可爱,形似六棱白玉盘,托起一盏金黄的酒杯,雅称“金盏银台”;一种是复瓣品系,花瓣洁白,花形奇特,雏卷成簇,犹如少女的丽裙,得名“玉玲珑”,俗称“百叶”。
水仙,冰肌玉骨,莹韵清幽,馨香清绝,其娟秀素雅之貌,与清香淡雅的兰花、幽贞高雅的菊花、潇洒清雅的菖蒲异中同“雅”,合而称为“花草四雅”。
水仙因与“谁先”谐音,民间视之有“发家致富”的寓意。又因“仙”字蕴含吉利之意,“水仙”被视为吉祥如意之象征。在绘画中,水仙与寿石搭配,寓意“群仙拱寿”;水仙与寿石、竹子搭配,寓意“仙祝长生”;水仙与牡丹搭配,寓意“神仙富贵”。正因如此,水仙深受人们喜爱,成为诗人、画家吟诗作画的好题材,新春佳节几上雅陈或案头清供的福兆花、吉利花。
水仙色、香、姿兼备,不仅可入画,而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中医学认为,水仙花有祛风除热、活血调经的作用,《本草纲目》说水仙花“去风气”;《现代实用中药》认为水仙花“治妇人子宫病,月经不调”。此外,水仙的鳞茎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的功效,捣烂外敷,还可治疗痈疽疮毒和鸡眼等症。

家有水仙迎春早

  (2023-12-23 03:44:14)[编辑][删除]
家有水仙迎春早
摘自2023-12-22中国中医药报
赵永生 河北省内丘县中医院
水仙有凌波仙子、金盏银台、玉玲珑等诸多名字,是石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喜温暖、湿润,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十大名花之一。
过新年,人们都喜欢清供水仙,把它作为辞旧迎新、吉祥如意的象征。龙年春节买什么花卉,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水仙花。因为水仙花一来可以装点家中的风景,二来能够营造些过节的氛围。小寒季节的花信有三侯:一侯梅花,二侯山茶花,三侯就是水仙花了。按照日期推算,到春节前后保准能够开花。
心动不如行动,我直奔城西花卉市场。卖花姑娘十分热情,当我说明来意,直夸我找对了地方,全县城的水仙花数她家卖得好。
卖花姑娘介绍,水仙花相当好养,只要记住勤换水、晒太阳、不粘根这三点儿就好了。她给我挑选了黄色、红色、紫色不同的几种,保证颜色搭配合理,能够衬托出春的气息。
水仙花作为年花,颇受大众欢迎,尤其是冬末春初辞旧迎新的时刻,正是它盛开之时。难怪我还没有离开卖花的地方,又来了好几拨买水仙花的顾客,店员们忙得不亦乐乎。
历代文人墨客对水仙花也情有独钟,创作了不少以其为主题的诗和画。最著名的便是宋代黄庭坚的《次韵中玉水仙花》:“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暗香已压酴醾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水仙除了观赏,还具有药用价值。中医认为,水仙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祛风除热、活血调经之功。
尽管水仙花不名贵,却是寻常百姓喜欢的花卉之一,它除了观赏和药用价值外,还可清洁室内空气、净化家居环境。水在民间是生财的象征,水仙有着很好的寓意。
带上新买的水仙花回到家中,找到一个废弃的玻璃鱼缸,放入清水,把那些类似蒜样的小水仙置于其中,室内顿时增添了几分生机,愿它在龙年春节来临之际能如期绽放。

甲珠新用【草根一生】

  食败酱草度三伏天 (2014-12-28 10:58:53)[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甲珠即穿山甲炮制而成

       慢性前列腺炎

    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伴有会阴痛或鞍马区痛患者。

    由于失治、误治或不治,侵入精室的湿热毒邪与血肉搏结,化腐成脓,才致会阴痛甚鞍马区痛。此时已属沉疴痼疾,非清热利湿解毒,化腐通络药所能奏效。

    受《本草纲目》云“穿山甲消痈肿,排脓血,通窍”启发,每当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见此二症在辨证方药的基础上加入穿山甲,效如桴鼓。

    胸软骨炎

    胸软骨炎患者双上肢稍用力不当就前胸痛。病机——“久病气滞血瘀”、“久病入浮络、孙络”。

    《本草从新》云:“穿山甲善窜,专能行散,通经络,达病所”。正合此病病机,在辨证的方药基础上加山甲,立竿见影。

    此外,用于治乳腺增生见乳核增大,久治不下的;前列腺增生超三度,且有钙化的必用山甲,效甚佳。

    四肢麻痛

    用于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梨状肌综合征等因臂丛神经、坐骨神经受压迫,导致的上、下肢麻木、疼痛。

    受《医学衷中参西录》“穿山甲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启发,在原辨证方药基础上加山甲,研粉面冲服,立见功效。

    肝胆肿瘤、化脓性胆囊炎、胆石症等引起右胁痛、右上腹痛都属中医“胁痛”范畴。肝胆肿瘤引起胁痛用以穿山甲为主的方药治之,疗效肯定。

    用以此药为主的方药治化脓性胆囊炎、胆石症所引起的胁痛亦奇效。

    外伤后遗症

    头外伤后遗症多端,很多患者出于无特效药治疗,求治中医。

    该病由于头内出血而造成颅内气滞血瘀,阻滞脉络所致。

   

鸡血藤小议【草根一生】

 甲珠新用【草根一生】 (2014-12-29 18:04:23)[编辑][删除]

标签: 

美食

                                 

   鸡血藤又名血风藤、红藤、活血藤。性温,味苦甘,入心、脾二经,具有散气活血、舒筋活络、养血调经的功效,用于治疗腰膝酸痛、麻木瘫痪、月经不调等症。《饮片新参》载:鸡血藤“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经脉。治暑痧,风血痹症。”《本草纲目拾遗》言其“壮筋骨,已酸痛……治老人气血虚弱,手足麻木,瘫痪等症;男子虚损,不能生育及遗精白浊;妇胃寒痛;妇人经水不调,赤白带下,妇女干血劳及子宫虚冷不受胎”。《现代实用中药》亦载:鸡血藤“为强壮性之补血药,适用于贫血性之神经麻痹症,如肢体及腰膝酸痛、麻木不仁等。又用于妇女月经不调,月经闭止等,有活血止痛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鸡血藤能使血细胞增加,血红蛋白升高,确有补血作用;鸡血藤煎剂能抑制心脏和降低血压,降低血管阻力,对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鸡血藤煎剂能调节脂质代谢,降低血脂。有研究还表明,鸡血藤水提取物有抗噬菌体作用,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起到抗癌作用。

                                                                     鸡血藤苦而不燥,温而不烈,行血散瘀,调经止痛,性质和缓,同时又兼补血作用,凡妇人血瘀及血虚之月经病证均可应用。治血瘀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可配伍当归、川芎、香附等同用;治血虚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则配当归、熟地、白芍等药。鸡血藤又能行血养血,舒筋活络,为治疗经脉不畅、络脉不和病症的常用药。如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可配伍祛风湿药,如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等药;治中风手足麻木,肢体瘫痪,常配伍益气活血通络药,如黄芪、丹参、地龙等药;治血虚不养筋之肢体麻木及血虚萎黄,多配益气补血药之黄芪、当归等药用。

      验方1  临床应用治疗放射线引起的白血病,可用鸡血藤30克水煎,长期服用。

    验方2  治疗闭经,可制成鸡血藤糖浆,每次服10~30毫升,每日服3次,1~4周为1个疗程。

    验方3  治扭伤瘀肿疼痛,取鸡血藤、益母草、土大黄各200克,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每次取50克,用蜂蜜调成糊状,外敷于瘀肿处,上覆盖纱布,每日换药1次。


    鸡血藤蹄筋汤  鸡血藤50克,水煎取汁,再加入大枣10枚和泡发洗净的牛蹄筋80克,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至蹄筋酥烂,加少许食盐调味食之,能活血通络,祛风除湿。

    鸡血藤补血膏  鸡血藤150克,水煎2次取汁,浓缩收膏,加入撕碎的龙眼肉和撕碎去核的大枣各30克,再煮沸,加入适量蜂蜜搅匀,晾凉装瓶备用,每取10~20毫升,每日2~3次,温开水冲服,或调入米粥中服食,可补气养血,益智安神。

 

    血藤红归糯米膏  取鸡血藤250克,红花15克,当归30克,共入锅煎熬,去渣取汁,再加入糯米100克,熬至米烂汁稠,待温装瓶备用。每次服2羹匙,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可活血补血。

龙骨便方 【草根一生】

    鸡血藤小议【草根一生】 (2014-12-31 08:01:50)[编辑][删除]
标签: 

美食

 

                                                           龙骨便方 <wbr><wbr><wbr><wbr><wbr>【草根一生】

      高血压 龙骨20克,牡蛎12克,钩藤9克,水煎服,每日2次。

    失眠多梦 龙骨20克,炒枣仁10克,龙眼肉9克,水煎服,每日2次。

    盗汗自汗 龙骨30克,黄芪15克,茯苓10克,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2次。

    久泄 龙骨2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山药9克,水煎服,每日2次。

    赤白带下 龙骨12克,炒山药10克,黄柏9克,银杏9克,水煎服,每日2次。

    脱肛 龙骨30克,党参15克,升麻9克,水煎服,每日2次。

    疮口不敛 龙骨30克,白及20克,共研细粉,药粉经高压消毒后撒疮面,纱布包敷。

    皮下囊肿 龙骨15克 ,赤芍10克,共研细粉,入凡士林100克中调匀,涂敷患处。

    鞘膜积液 龙骨12克,桃仁6克,泽泻6克,共研细粉,入凡士林100克中调匀,涂敷患处。

    阴囊湿疹 龙骨50克,白鲜皮30克,研细粉,撒患处,每日3次。

    烫伤 龙骨50克,大黄30克,研细粉,芝麻油调成糊状涂患处,每日数次。

马齿苋单方6则【草根一生】

编辑删除2015-01-10 14:53:52

    马齿苋其性味酸、寒,归大肠经、肝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急性菌痢:单味约20克水煎服,或同服大蒜1头。

    各种疮毒:单味约20克水煎服,或以鲜草洗净捣烂外敷;或马齿苋、蒲公英各90克,煎汤熏洗。

    湿疹,稻田皮炎:单味约30克煎洗、湿敷。

    肛门脓肿:单味约30克煎洗。

    跌打损伤:马齿苋鲜品约100克,捣烂外敷。

    荨麻疹:马齿苋全草200~300克,加水约1500毫升,煎煮浓缩至1000毫升,弃去药渣,将接近体温的药液频频涂抹患处,每日2次。

    咳嗽

    方药:马齿苋50克、麦冬10克、首乌9克、水煎浓汁。日服3次,每次20毫升,连服3剂,咳嗽可止。

    痢疾

    方药:马齿苋150克、炙炭研末,日服3次,每次10克。或以马齿苋30克煎浓汁送服,服3~4天,大便正常。

    牙龈红肿

    方药:马齿苋50克、防风6克、黄柏9克、水煎日服2次,第3剂含嗽。服2~3天红肿消退。

    小儿烂肚脐

    方药:马齿苋10克、当归10克。将上药炙炭研细末。撒于肚脐溃烂处,日换2次,第2天即收水,第4天可愈。

    阴囊湿疹

    方药:马齿苋12克、绿茶10克。共研细末。再用马齿苋120克煎汤洗患处,擦干后将上药面敷患处。4天痒减,黏液减少,很快可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